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7 13:17:43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例7、例8,完成练习十九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较熟练地按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2、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 4.18 5.25 6.03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1.483 5.347 4.003 3.996

  3、计算下面各题:

  7.3×0.315(保留两位小数)

  0.27×0.45(保留三位小数)

  4、说说小数乘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要先计算出整个积的值,然后看比要求保留位数多一位的数字,进行“四舍五入”。

  二、新授:

  (一)教学例7

  下面是几种动物在水中的最高游速。

  动物名称 海狮 海豚 飞鱼

  速度(千米/时) 40 50 64

  海狮的最高游速是每分多少千米?

  40÷60=0.666……(千米)

  如果继续除下去,余数和商有什么特点?

  说明:如果继续除下去,余数重复出现“40”,商重复出现“6”。像0.666……这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这道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是:

  40÷60≈0.67(千米)

  (二)试一试。

  用计算器算一算,海豚和飞鱼的最高游速大约各是每分多少千米?(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50÷60≈  64÷60≈

  (三)学习例8

  1、组织学生阅读例8,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看书自学

  2、指名说说这道题,为什么结果是6个?

  3、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根据生活实际,最多只能买到6个足球。

  5、完成试一试,学生板演。

  6、独立完成练一练后,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完成练习十九1、2题

  1、写出下面各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0.1818……≈ 1.290290……≈

  0.5656……≈ 6.74949…… ≈

  2、用四舍无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保留三位小数

  2.7÷1.1

  16÷23

  2.7÷0.46

  四、作业

  完成练习十九3-5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能够知道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PPT、可乐瓶,茶叶罐,水杯,纸箱、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量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教师里哪些物品占的空间大?哪些物品占的空间小?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呢?

  (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土豆和红薯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A、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B、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生理解:土豆和红薯放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4)、观察实验,认识容积的意义。

  A、认识容器。

  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纸箱,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

  B、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哪个水杯装的水多?设计一个实验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四、总结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五、谈收获。

  六、作业。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是指容器所容纳物体的多少

  一种物体体积一定大于它的容积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巩固制作这三种简单的统计图。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常见的统计图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优点?

  (2)如果已知几个数量并列,不相关联,只要求表示数量的多少,例如各年级人数,那么制作哪种统计图最好?(条形统计图。)

  二、指导练习。

  教科书第71页练习十四第4题。

  第4题,先由同学们报出自己的身高(课外要求同学们量出身高),在黑板上依次板书身高数据。再根据此题提供的统计表进行统计,并填人统计表中。集体订正后,再画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总结(略)

  统计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和作用;

  2、能看懂图表,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统计与生活活动课

  [评析]:统计与生活这节课是在六年级学生学完统计单元知识知识后,所设计的一节活动课。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程实施标准,统计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制图要求很底,重要的是学生能根据统计图所提供的图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形化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难点]:扩充信息量,更好地解决课堂宽入窄出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社会调查,搜集信息

  [评析]:课前,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搜集了各自感兴趣的数据,以文字叙述式或表格式上传到校园网,使信息达到共享的'层面,为课上制作统计图作准备。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摆脱了以往数学学习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跨越了封闭的教材,将数学信息的来源扩展到生活这一广阔天地,这样,一个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信息化的大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逐步感受到:数学本就是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尽情地感受数学,品味数学的价值。

  二、导入

  1、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录象出现我校新闻播音员的图象)问:你们认识他吗?看他今天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消息?(播放录象:本校爱心捐款情况统计,本校小数报订阅情况统计.逐步将声音变为画外音,画面上是两幅条形统计图)

  2、师:你从刚才的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可见,统计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利用网络环境一起研究统计与生活(出示课题)

  [评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美国教育家托兰斯说过: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新课程标准也说: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佚始,用学生所熟悉的播音员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新闻的播报和统计图的出现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生活与统计联系起来。

  三、学生制图和交流

  1、师:对,生活中像这样的信息还有很多,同学们也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已经上传到了校园网。就让我们一起点击我们的信息

  2、师:你对哪些信息感兴趣?说说看。

  3、师:刚才你们浏览的信息都是原始的数据,那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一目了然的看出数据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呢?(用统计图)

  4、师:那么,你准备用什么形式的统计图来处理哪条信息?为什么?

  [评析]:当实践活动回归课堂后,新一轮的体验又开始了,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完成图形操作,从而使抽象的数据图形化,把数与形紧密结合,为学生分析信息提供强有力的表象支撑。由于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制图要求教低,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需要人们手工绘图,所以,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基于此,我们在设计的课件,都是让学生对计算机发出各种制图指令计算机根据指令自动生成准确而又美观的统计图,这样就利用现代技术媒体代替了手工操作过程,解放了课堂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分析。

  5、师:下面,你可以大显身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信息,点击我们来制图,用你喜欢的统计图进行整理,然后将制好的统计图上传到校园网与大家共享,再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统计图提供的数据在我要留言栏内进行分析。(在学生制图过程中,教师打开留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介绍:我是用----的形式来整理----号数据,从这张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

  当学生介绍时,老师将他的作品切换到大屏幕)

  5、师:那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发现吗?(如:两物比较;发展趋势;说明的问题或情况;

  等)

  1、师:同学们,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是咱们数学课本上的两种常见统计图。那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2、师:老师在网上还见过其他形式的一些统计图,我已经把它下载到我们的信息,想看看吗?那就请点击我们的信息,打开信息提交者为吴蕾英的信息去看一看吧。

  3、师:你看到了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评析]:学生的生活层面毕竟是浅层的,无论知识还是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则体现了教师的合作者、帮助者的作用,将课堂学习和知识体系延伸到课本以外,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以保持长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对统计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我将把我的感受写成小论文,上传到校园网中的教学论文栏目,与大家共同探讨。同学们如果对某一问题还有兴趣,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将你的研究成果也上传到校园网的数学小博士乐园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喜悦。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的方法.渗透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

  复习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教科书上的复习题。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我们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简单的数据收集和。现在大家回忆一下这部分知识,自己做这道题。

  学生填统计表并在统计图上画出表示各种车辆数目的条形图。

  复旧引新

  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例如统计一个停车场里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由于车辆是停着不动的,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辆的数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数据往往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的,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

  1.教师出示例1

  同学们都知道一个路口每天要通过许多机动车。一般来说,在10分时间内,通过各种机动车是交替出现的,而不可能前面过的都是小汽车,接着全是大客车,然后再过载重车......在各种车辆交替通过的'情况下,就需要逐个收集和积累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通常采用画“正”的方法来分别统计出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这时,先要写出需要数据名称。

  怎样知道所要收集;的数据是多少呢?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这个路口在10分时间内通过各种机动车的具体辆数。大家想一想,你们在什么地方还看到过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收集起来的数据通常叫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10分时间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便于进行比较和分析,还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想一想,这个统计表应该怎样制?

  请学生读题后,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道题说的是什么意思,要求是什么。

  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上面各种机动车的名称。

  学生数“正”字的个数,计。算出各种车辆的数目。教师将各种车辆的数据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一说所见过的用画“正”字法收集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选举时统计选票。

  学生的回答。共同制成统计表。然后,在空白的统计表上填写摩托车和小汽车的辆数,再翻开教科书第2页,独立做在书上。

  独立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激发学生学习学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习惯,方法,应用实际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张统计表的表头应该分多少栏?每栏有几个格?

  2.做练习一的第2题。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请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

  拿一枚五分硬币,掷20次,题目要求“边做边记录落下的情况”是什么意思呢?怎样记录实验的结果呢?

  3.做练习一的第3题。

  学生读题后回答,独立填写统计表。

  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翻开教科书自己读题,说一说五种农产品的产量各是多少,接着回答第(2)、(3)问。最后,让学生独立填写统计表。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教学后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掌握画正安字收集和数据的方法,并且会看统计表,会分析统计表中所说明的问题。个别学生基础差,练习中涉及到的简单问题不会回答,有待于辅导。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练习十五的第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算。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简便算法。

 一、口算

  练习十五第5题

  集体口算后校对,并请做错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8+1/12)2/3—1/4—1/45/6+2/5+1/6+3/55/9+(4/5+4/9)

  1、指出:整数加法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使用,整数减法运算性质在分数中也同样适用。

  2、学生独立完成,六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

  (1)加法结合律;

  (2)加法交换律;

  (3)减法运算性质;

  (4)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解方程

  1、指出:方程中的X不仅可以是整数或小数,也可以是分数。

  2、学生独立完成,三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并请错误的`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五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算式意义与结果,强调单位“1”。

  2、改变习题:将“小华调查了全班同学在母亲节送给xx礼物”改成“小华调查了全班30位同学在母亲节送给xx礼物”。

  (1)该怎样解决问题?

  (2)为什么方法不变?

  强调:这两题都只要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从单位“1”里去掉送鲜花的1/3,再去掉送贺卡的1/4,剩下的就是送图画的人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所求问题与全班实际的总人数没有关系。

  五、总结延伸

  完成书上思考题。

  1、计算后找出规律。

  2、应用规律直接写得数。

  3、应用规律自编加法算式。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学会解oJ土凸=c(凸表示两数之积)的方程,能正确求出方程的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解方程。

  做第9l页复习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引入新课。出示例2的方程。

  提问:这个方程与刚才解的方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说明:这个方程比刚才解答的方程要多一步计算,这就是今

  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教学例2。·

  提问:这道题是6J减去什么的差等于207你觉得这道题开始要怎样解?为什么先算6.8乘27指名学生板演解方程,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检验过程,检查方程的解对不对。

  提问:怎样检验方程的解?

  指出:解这个方程时,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一步就先算出来,然后再求方程的解,其中又把6J暂时看做一个数。

  [评析:这里在引出例题时,让学生通过与已经学过的方程对比,认识其不同之处,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路。在学生初步具有解法思路后,让学生自己解方程,并说明理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提问先算什么,再把什么看做一个数来解方程的。

  2.做“练--练”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课本上。

  3.做“练--练”第3题。

  小黑板出示。

  学生依次检查每一题,说明各错在哪里。结合说明一个数减几个J,要把几个J看做一个数,只有几个J减几个J时才能先算出得多少个工;在解方程时,还要正确应用四则运算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式,这是解方程的依据。

  让学生改在课本上,口答方程的解。

  4.做练习二十第4题。

  学生分组练习,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第一个方程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解方程的?

  第二个方程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解方程的?

  指出:像第一个方程,先要求出是几个工等于什么,再求方程的解;像第二个方程,要按运算顺序,先算的一步能先算,就要先算出来,再求方程的解。

  5.做练习二十第6题。

  出示线段图。

  提问:第(1)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3J加2J的和是95)可以列怎样的方程?(板书)

  第(2)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2个12加3个工的和是87)怎样列方程?(板书)

  指出:方程一定要根据题意表示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方程可以这样解:按运算顺序,要先算的能算出结果就把这一步先求出来,再求方程的解;不能先算的就把这一步看做一个数,去一步一步求方程的解。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页例7、例8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探索过程,知道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通过画图、分析、说理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数学思考能力。

  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教学对策:组织画图、分析、说理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探索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1、谈话导入

  2、出示例7: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

  4/4=()10/5=()28/7=()

  组织学生交流想法:画图来想或者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板书:10/5=10÷5=2。

  教师指出:除法计算和画图分析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把10/5化成整数,可以用除法算式10÷5=2来表示转化的过程和结果。

  (3)谈话:28/7化成整数是多少呢,可以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呢?

  (4)谈话:刚才,我们把这几个假分数都化成了整数,观察这几个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后回答。)

  (5)小结: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反过来,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能化成整数。

  (6)提问:观察刚才同学们自己列举的几个假分数,看看哪些能化成整数,分别等于几?你还能再说几个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吗?(同桌学生之间互相练习。)

  二、认识带分数

  1、谈话:还有很多假分数,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它们又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呢?以4/3为例,大家一起来观察一下。

  (1)提问:在这样的直线上,4/3用哪个点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说明:4/3里面有4个1/3,可以看成是3个1/3也就是3/3和1个1/3合成的数,3/3等于整数1,所以4/3也可以看成是1和1/3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2、介绍写法和读法。

  教师板书,学生相应在本子上写一写,再读一读。

  3、小结: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把它化成带分数。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三、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1、谈话:怎样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呢?请同学们以11/4为例,先自己思考一下。

  出示例8:怎样把11/4化成带分数?

  2、组织交流。

  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画图。

  (2)推算:11/4里面有11个1/4,其中8个1/4是2,3个1/4是3/4,2和3/4合起来是2又3/4。

  (3)用11÷4=2------3,表示11/4里面有2个4/4,3表示还剩下3个1/4,就是3/4,2和3/4合起来是2又3/4。

  4、小结:用除法可以简明地表示出刚才同学们画图和分析的过程。

  5、总结方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和带分数。假分数怎样可以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呢?(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可以化成带分数,除得的商作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为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在本子上独立练习,同时指名四位学生板演,教师结合板演进行讲评。

  2、练习九第2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思考,然后在书上填写,再交流,说说怎样改写的。

  3、练习九第4题。

  提问:直线上面第一个框里填什么,你怎么想的?直线下面第一个框里填什么,你怎么想的?这两个框里的数对应着直线上同一个点,这说明什么?

  剩下的学生自己填一填,及时交流反馈。

  3、练习九第5题。

  (1)谈话:我们已经能够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反过来,你会把整数化成假分数吗?请你试一试。

  (2)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然后交流,说说怎样想的。

  4、练习九第6题。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比较每组分数的大小的。

  (3)教师说明:从分数大小来说,分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假分数两类。假分数中那些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那些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假分数参与数的大小比较时,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在学生了解了怎样的假分数能化成整数后,让学生看一下第二组的分数能化成整数吗?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第一组假分数能化成整数是由于分子是分母的.倍数,而第二组的假分数分子分母不存在这样的关系,所以无法化成整数。师:这类假分数我们可以化成什么形式的数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生在疑惑、焦虑、盼望、猜想中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此时没有简单的告知,而是充分利用这个问题情境,让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课本内容,让生从课本中去寻找答案,从课本中去思考问题,然后再回过头来验证,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学得很是轻松,重点、难点在无形中转化为学生容易掌握的知识点。

  授后小记

  对于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学生很容易理解能将其化成整数,而当分子不是分母倍数时,我是直接向学生说明能将其转化为带分数及带分数的构成。

  对于转化后带分数的整数部分的数,分数部分的分子及分母是如何确定的我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的:将分子除以分母后所得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是原来的分母。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的道理。

  2、通过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方法以及成功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策略意识、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要使表面积较小,长、宽、高应越接近的`道理。

  【教具学具】

  为每组学生准备8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学具盒,包装纸,直尺,透明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师:观察自己桌上的学具盒,你发现这些学具盒有什么特点?

  生:形状都是长方体,每个盒子的规格都是16×8×4(单位:cm),每组都有8个。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8个长方体盒子包装成1盒,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呢?今天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设想与摆放

  1、设想与摆放

  设想:

  (1)要将这些长方体的盒子包装起来,在包装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要达到节省包装纸的目的,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要想节约包装纸,学具盒中间不能留空隙,表面要平整;摆法不同,所用的纸的大小不同;接头处尽量不要浪费等等。

  (3)明确长方体盒子的摆法不同是造成包装纸用量大小的主要原因。

  2、记录与计算

  (1)你认为造成所需包装纸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所需包装纸的面积=所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接头部分用纸量(按2dm2计算)

  生:摆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所用的包装纸越多,反之就少。

  (2)究竟哪种摆法会更节约包装纸呢?

  师:你们可以先将几个盒子摆一摆,量出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出摆成的不同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算出所用包装纸的面积,并将数据和计算过程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记录3种不同摆法下的包装纸用量,并选择一种用纸最少的方案。

  为什么这种方案的用纸量会最少?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交流与比较

  比一比谁的方案用纸少,并分析出用纸量不同的原因。

  重点思考并讨论:

  为什么同样是将8个学具盒打捆包装,表面积的大小会不相同?影响表面积大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将分析的原因记录下来。

  四、发现与思考

  通过本次包装设计,你有什么发现?

  1、物体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用的纸也就越少。

  2、同样的体积下,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长度有关,长、宽、高的长度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当长、宽、高相等时,它的表面积最小。

  五、知识拓展

  师:解决用料省的问题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20本数学书,想想看,怎样摆表面积最小?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学准备:

  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最大的面。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P19例1及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看,这是张亮班级里的学生,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吗?

  (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中张亮那一列同学的座位)

  学生可能说:第3个、从前面数第3个、从后面数第3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座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说清数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互动新授

  (一)明确行、列的意义

  1、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行)

  并明确: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桌互相指一指。

  说明: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张亮的位置。(第2列、第3行)

  2、引导: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其他同学的位置吗?(举例王艳、赵雪,周明位置等)

  让学生随便指图上一人,同桌互相说一说他的位置。(学生练习)

  (二)认识数对

  1、引导:表示位置我们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

  2、质疑: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

  (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强调并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三)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让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王艳、赵雪等)

  学生回答:王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赵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

  2、讨论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四)应用知识

  1、先说一说自己班里,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并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指多名学生回答,加强数对练习。

  2、你能用数对表示你的前后左右邻居吗?说一说,并思考有什么发现。

  (1)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并讨论。

  (2)引导学生明确:前后邻居数对的第一个数与自己相同,左右邻居数对的第二个数与自己相同。

  3、做游戏:教师说数对,学生根据数对找出相应的同学。

  4、找数对:大家来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对。

  学生自由发言,指名学生说一说,如找座位,找楼座等。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了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所说的之外,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还要注意,列是从左往右数,行是从前往后数。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竖排一列左一右

  横排一行前一后

  数对(列,行)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通过分析的出结论。

  知识目标:

  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过程。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考一考你们好吗,看题目。

  ÷5=÷4=÷7=

  指名说出计算方法和结果,并评价。那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好不好。(好)

  二、学习整数除以分数

  用投影仪出示课本的题目

  1、有4张同样的大饼每两张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指名回答:4÷2=?并说出列式的依据。

  2、有4张同样的大饼每一张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指名回答:4÷1=?并说出列式的依据。

  3、有4张同样的大饼每两张为一份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并在小组间交流讨论,最后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从图上看出结果是8,4÷=8,也可以用

  4×2=8来表示。

  4、有4张同样的大饼,每张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每张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在小组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三、计算法则的教学。

  出示一下题目

  4÷()4×24÷()4×3

  4÷()4×42÷()2×2

  2÷()2×32÷()2×

  先让学生计算,交流结果。然后提出问题,你通过看算式和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四、巩固目标。

  1、课本中的画一画。

  先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然后利用线段图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同桌判定。

  2、试一试题目

  独立计算,指名回答。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整数除以分数

  a÷=a×(b、c≠0)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第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打电话的情景,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法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去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字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法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教学思想。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认识小数除法再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的小数点的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竖式计算:

  0.48÷46.3÷7240÷604800÷400

  二、情境激趣,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并发现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笑笑和淘气打电话,笑笑打国内长途,每分钟0.3元,共花5.1元;淘气打国际长途,每分钟7.2元,共花54元。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2、先估计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①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②分组汇报估算过程;③评价和鼓励估算方法的合理性。

  学生估算的方法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①国际长途每分7.2元,大约是国内长途每分0.3元的二十几倍,如果笑笑和淘气打电话的时间相同,那淘气的电话费总价应该是笑笑电话费的二十几倍,但是54元大约是5.1元的10倍,所以笑笑打电话的时间长;②5.1大约有十几个0.3,那么笑笑打电话的时间是十几分钟,而54里没有10个7.2,那么淘气打电话的时间一定不到10分钟,所以笑笑打电话的.时间长。

  3、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5.1÷0.354÷7.2

  4、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独立试算5.1÷0.3

  思考:用你认为合理的方法计算;除数是小数是否可以转化成整数?怎样转化?应用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围绕前面提出的要求,展开做好记录。全班共同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并进行算法最优化,可能会出现的几种算法:

  把0.3元化成3角,5.1元化成51角,变成了51÷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51÷3=17(分)

  把除数0.3变成整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扩大10倍变成51,被除数的变化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51÷3=17(分)??

  对比几种方法的异同,找出相同点:都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把除数变成整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除尘,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为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商不变的规律的应用。5、应用算法,明晰算理。竖式计算57÷7.2=(分)

  教师巡视并对发现的计算中的错误,全班同学一起进行纠错。强调竖式的写法,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后,除数扩大了10倍,那么被除数也要扩大10倍,就在整数后面添0。你采用的什么方法来检查?(运用估算和乘法来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2题。2、完成教材第8页试一试。3、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5题。

  4、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7题。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示大家注意什么问题?[板书设计]

  谁打电话时间长

  笑笑打电话的时间:51÷3=17(分)答:

  淘气打电话的时间:57÷7.2=7.5(分)答: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二、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4、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5、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6、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7、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六、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板书: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1、学习例1

  例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一)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二)汇报讨论结果

  ①演示课件1下载(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

  ②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

  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

  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

  ③学生列式

  分步: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660-75×5)÷3

  =(660-375)÷3

  =285÷3

  =95(套)

  ④教师小结检验过程。

  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

  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三)、规纳概括:

  1.总结解答应用题的步骤。(由学生讨论)

  2.出示课件2下载

  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

  3.小结: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五年级每天浇多少棵?(解答并检验)

  (1)由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集体订正,要求学生叙述解题思路

  2.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

  3.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画图并检验)

  独立解答后,把题目的结果当成已知条件,把一个已知条件当成问题,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

  4.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①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教师出示不同算法,请同学讨论是否正确。

  四、质疑调节: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问题?

  3.教师提问:①审题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检验呢?

  ②解答应用题为什么要检验?(讨论)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二1、2、3、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表枚举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现实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师:饲养场运输一批种鸡、种兔,由于条件的限制,把它们关在了同一个笼子里。到了饲养场,饲养员要记录一下鸡和兔的数量,谁知司机师傅没有直接告诉他,而是给他出了一道题,你能猜到是什么题吗?

  出示课题:鸡兔同笼

  师:如果你现在是饲养员,你能猜出笼子里有几只鸡?几只兔子吗?

  从目前字面上来看,什么数据都没有,这样的猜测是否有价值呢?可否往后放一放呢?

  由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唤起求知欲望,鼓励其大胆猜测,为后面列表尝试打下伏笔。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他们的猜测呢?(画图、列表、计算等等)

  师:列表这个方法不错,按照自己的想法列个表尝试一下,想一想你是怎样得到正确答案的?

  (1)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

  (2)汇报,集体反馈;充分利用学生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判断、调整,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列表尝试的一般规律。

  (3)观察发现:腿的总数有什么变化?(越来越少)每增加一只鸡,减少一只兔子,腿的总数怎么样了?要想减少腿的条数,必须怎么办?

  2.小结:在尝试的过程中,他们都是与腿的总数进行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调整,得到正确的.结果。

  3.课件出示淘气的做法:淘气也用列表的方法做了这道题,咱们一起来看看。

  (1)淘气做的怎么样?

  能不能展示当堂学生是如何列表的?比如说: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在跳跃式列表、取中列表时,孩子们是如何进行“调整”的是否也应该汇报一下呢?

  (2)组内交流

  教师课前进行预设,以备学生生成不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4.自主尝试:

  请利用表格解答下题:

  鸡兔同笼,有17个头,42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及时反馈,强化列表解题方法

  5.小结: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一起来看两道题目。

  三、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1.停车场里有三轮车和自行车共22辆,有59个轮子,自行车、三轮车各几辆?

  2.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

  3.思考题:

  有蜘蛛、蜻蜓、蝉三种动物共12只,共有腿78条,翅膀13对(蜘蛛8条腿;蜻蜓6条腿,两对翅膀;蝉6条腿,一对翅膀)求蜘蛛、蜻蜓、蝉各有几只?

  四、总结评价,布置任务

  1.课堂总结

  2.介绍《孙子算经》、《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上网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课,是“尝试与猜测”的第一课时,其目的是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主动与他人交流,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抓好“两个联系”,一是抓住知识上的联系;二是抓住思维发展层次的联系。从课前的猜数游戏即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逐步逼近,为后面列表时逼近“腿的数量54”打好伏笔,学生在积极思考、猜测的过程中,渗透了区间套的思想。另外,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在师生互动交往中,情感体验充分,通过比较、判断及时调整,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质量,我认为在本节课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看得见的。

  为了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课前进行充分预设,在学生汇报没有表格的这种情况下,出示淘气的列表尝试方法,让学生对淘气的方法进行评价,通过学生间讨论、交流,进一步体会判断调整的过程,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当然,本节课学生的生成资源也十分丰富。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01-14

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07-02

五年级数学教案09-29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22

五年级数学教案10-12

五年级的教案数学教案02-17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12-12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05-08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