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28 07:40:56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锦集【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锦集【15篇】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三)教材P6~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2.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数位,计量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小数各部分各数位的名称及其意义能够正确读小数。

  难点:能够正确写出小数并能够进行分数和小数间的互化。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认识了两位及三位小数,老师想看同学们掌握的怎样,咱们可以看课件上的说一说。

  1.(出示课件。)

  学生:1.8。

  教师:为什么呢?

  教师:小数1.8中左边的1在图中表示哪部分?右边的8又表示哪部分呢?

  学生:1表示左边的1整块,8表示右边的8个小长条。这样就组成了1.8。

  教师:真聪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

  2.(出示课件。)

  教师:谁来说一说这是多少?并解释一下,学生:2.23,因为左边的两整个正方形表示整数2,右边的是也就是0.23,合起来就是2.23。

  教师:小数点的左边部分和右边部分各表示什么呢?

  学生:左边的2表示2个整块,右边的23表示2个长条和3个小方格。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6页情境图。

  (1)小组讨论。

  教师:如何在计数器上拨出22.222,并说一下每一个2分别表示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教师:小数计数器和整数计数器有什么区别?

  学生:小数计数器上有小数点。

  教师:小数点左边有什么数位吗?右边呢?

  学生读出来。

  教师:那么每一个2又表示了什么呢?(出示课件。)

  (2)认一认。

  教师:这是小数数位表,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小数部分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每一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

  2.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教师:我要面一条毛巾,一个商店标价是5元,另一个商店标价是5.00元,我该买哪一条?(学生讨论并发言。)

  学生:价格一样,因为5元是五个整1元的,而5.00元是五个整1元+0角+0分,所以是一样的'。

  教师:真棒!看起来5元=5.00元,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生同归纳:小数的末尾去掉或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只是数位的表示变了。

  教师:说得真好,也就是说“小数的末尾去掉或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是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教师:根据小数数位表说出小数由几部分构成。

  学生:三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和小数点。

  教师归纳: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读法与前面整数部分读法不一样,整数部分按照整数读法,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各数。

  四、课堂作业设计:(出示课件。)

  教材上8页的3、4、5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

  学习目标:

  1. 通过自学,交流,探讨出小数的性质。

  2. 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

  学习重难点:

  1.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2. 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一、知识链接

  1、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 ),第三位是( )位。

  2、0.328是由3个( )、2个( )、8个( )组成的。

  0.5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

  0.03里面有( )个百分之一。

  3. 填小数或分数。

  米=( ) 0.45米=( ) 米=( )

  =( ) 0.08=( ) 0.9=( )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38页(例1、例2)的内容,自学完成下面的问题。(学生观察米尺)

  问题:

  这里的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钱呢?

  2.50元和2.5元,8.00元和8元有什么关系呢?

  2.50元就表示2元5角0分,2.5元就表示2元5角, 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问题:

  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因为1dm=10cm=100mm,所以0.1m=0.10m=0.100m 。

  因为 1分米= ( )厘米=( )毫米 所以 0.l米= ( )米= ( )米

  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提问三个小数0.1、0.10、0.100有什么不同?

  ( ) 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

  规律:在小数的( 末尾 )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自主探究

  把0.70和1050.900化简

  (1)0.70应怎么化简? 依据是什么?

  (2)1050.900应怎么化简? 依据是什么?

  说出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0.70是70个( ),0.7是7个( ),因为70个1/100是7个1/10,所以两个小数的`大小相等。

  强调:今后在一般计算时,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都要化简。

  小数性质的应用: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o”的时候,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四、课堂练习

  1、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   0.070

  2、找朋友。(把相等的连起来)

  五、作业

  1、化简下面各数。

  0.700= 0.60= 0.020= 0.7080=

  0.900= 40.00= 602.050= 70.50=

  2、把下面各分数改写成小数。

  =( ) =( ) =( )

  =( ) =( ) =( )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具卡、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小朋友,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老师表演的魔术可以渗透本课教学二图合一的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统计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统计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这是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从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指名回答)

  师:在这个统计表中,不仅能看到城镇的`人口数量,还有乡村的人口数量。我们除了用统计表记录这些数据,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生答:统计图)

  师:我们以前学过什么统计图?(生答:条形统计图)

  2、根据信息,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

  实物出示学具卡一:

  师:仔细看,这张统计图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生答:没有方格。)

  该怎样来画呢?谁想来试一试?(一生前台试画)

  师说明:先对准竖轴上的数,再看清年份。

  师:条形画好后,可以怎样涂呢?(画斜线或涂满)请同学们对照统计表,完成学具卡一。(座位右边的同学画“乡村人口统计图”,左边的同学画“城镇人口统计图”,比一比,谁完成的又快又好!注意绘图时要用绘图工具。(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你的统计图。(评其好差)

  师:看着自己的统计图,回答老师的提问:1985年,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数量,谁的多些?(城镇)你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看统计图)你觉得这样观察起来方便吗?(不方便)

  师:动动脑筋,能不能创造出一种让人观察比较起来方便的统计图?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3、绘制复式统计图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生答:可以把两个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

  师:你的办法真不错!我们该如何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同桌小组商量一下,你打算怎样做?(师小组指导)

  师: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各小组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学具卡二:

  师 :这有一张统计图,谁来试一试?(一生演示画法)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提出你的修改意见。

  师:两个条形画完就可以了吗?(涂两种颜色)

  为什么要用两种颜色?(能区分开)

  4、引出图例

  师:为了让看图的人比较容易辨认、区分,绘图时要有图例(课件出示学具卡二上的图例)

  师:请你拿出学具卡二,先标上图例,再完成这张统计图吧!(学生绘图,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你的统计图?(其余生进行评价)

  5、比较单、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单、复式两种条形统计图 师:对照学具卡一中统计图,说一说今天认识的统计图和它有什么不同?(生说)

  师 补充说明:学具卡一中统计了一方面的内容,称为“单式条形统计图”,而学具卡二中统计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像这样的统计图,称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比较一下,还有别的不同之处吗?(生答)

  6、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师:像这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从一个图中同时看到了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观察、比较,让人一目了然。)

  7、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信息。

  课件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关问题。

  师:看着这个统计图,你会解决下面这几个问题吗?

  ⑴ 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⑵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⑶ 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⑷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质疑:为什么城镇人口逐年增加,而乡村人口在逐年下降?(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巩固训练 师:下面就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吧!(课件出示:四年级课外小组人数统计表)

  师:请你拿出学具卡三,完成统计图,回答下面相应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4

  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共有“五个板块”的内容: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与单位换算和小数的近似数,其中小数的意义的理解是本单元的关键。这一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而且知识点比较散,所以这一单元的复习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情况,笔者出了相应的前测卷,了解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前测分析,发现:本单元知识学生的错误主要集中在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近似数和小数与单位换算这三块内容,其中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很不乐观,情况如下:

  图1第一幅图的错误率居然达到了25、53%,第二幅图的错误率是36、17%,图2的错误率也是25、53%。图1第一幅图和图2的错误率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测试前我以为这样的基本的题、常见的题,学生的掌握情况会比较好,但是前测的结果让我吃了一惊。图1第一幅图错误的学生大部分填了1、4,第二幅图大部分填了0、3。细细分析图1这么高的错误率,我们会发现:学生只是关注到了涂色部分的份数而没有关注到分成的总份数,实质上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没有真正地理解。至于图2,我发现学生说不出1到2这一大段表示多少,也就是说学生对这样的题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后去做,有些无从下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知识,沟通小数和分数、小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通过介绍0.3、分析错例、猜数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复习与整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在学习中,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到表达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整理和练习,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整理和练习,对知识的进一步领悟。

  教学预设:

  一、梳理知识

  1、回顾知识。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出示课题: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和复习)

  (2)引导回顾: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根据生说师相机板贴知识点。

  2、整理知识。

  (1)提出问题:那现在我写一个小数(板书:0.3),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介绍它吗?

  (2)明确要求:在你的介绍中不出现这个数,但让别人一听就明白你在介绍它。(出示课件)

  (3)回答一生,理解要求

  评价:这样的介绍符合要求吗?

  (4)知识归类:他用到了这儿的什么知识?

  3、独立思考

  (5)思考:他是从意义的角度来介绍的,那还有不一样的介绍吗?

  (6)记录:看来已经有很多同学想到了,别急,把你想到的记录在学习单第1题的框里。

  学生记录。

  师巡视并引导:想到一种的再想想还有没有不同的介绍方法,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最多。

  (7)汇报,根据生说师相机板书内容。

  预设:

  ①意义:3个0.1;画图;十分位上是3,个位是0等。

  ②大小比较:比0.2大比0.4小的一位小数。

  ③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如3的小数点左移一位是几。

  ④近似数:如0.29保留一位小数。

  ⑤单位换算:如300千克等于几吨。

  (8)总结:一个0.3大家居然想到了这么多,这是我们全班同学的智慧,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0.3”,让学生自主地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这样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的学习任务,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在“思考介绍方法”和“汇报介绍方法”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表达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二、查漏补缺

  1、过渡:刚才我们用一个0、3对这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梳理,这节课除了梳理,我们还需要查漏补缺,我对你们的作业和练习情况进行了整理。猜一猜,我们班哪块知识错误最多?(出示课件)

  2、根据生说,课件相机出示相应内容并分析。

  预设:

  (1)小数与单位换算。

  ①出示错例。

  ②说妙招:的确,这块内容错误比较多。那做这类题目谁有妙招?

  学生总结方法,师板书。

  ③做一做:那让我们用这个妙招一起来做一做这几题。在学习单第2题的框里写一写过程。

  ④汇报,师相机书写过程。

  (2)小数的近似数。

  ①出示错例。

  ②分析错误:这题错误稍微有点多,主要有两种错误,(出示错例)你能帮忙分析一下错误原因吗?

  生分析原因。

  ③引导总结:对于做这样的`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小数的性质与大小比较。

  ①课件:恭喜你们,你们做得很棒!

  ②沟通联系:同学们做得这么棒,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那小数的大小比较跟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③同桌交流:想好的跟同桌说一说。

  ④汇报。

  (4)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①课件:恭喜你们,你们做得很棒!

  ②沟通联系: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其实我们早就用到过了,一起来看。

  出示题,做题,问: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5)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①课件出示:找0、4题

  ②学生判断:图2、

  ③激疑:图1为什么不可以?(0.04)图3呢?(0.8)

  ④总结:都涂了4格,为什么表示的小数却不一样?

  图1得出4/100,图2得出4/10,图3:通过再分得到了8/10,所以这个4格其实表示的是0.8。所以我们不仅要看涂的份数,还要看分的总份数。

  ⑤沟通联系:那问题又来了,出示问题:小数和分数有着怎样的联系?

  ⑥做错题:相信现在大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吧!这题应该是(1.04)这题呢?总份数不是10份的要先平均分成10份,是0.6。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根据学生错误情况,让学生对本单元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查漏补缺。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考过程,总结解题的方法,分析错误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思维能力;让学生沟通小数与整数、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而且本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巩固提升

  1、猜数。

  (1)大家学得这么棒,奖励大家玩一个猜数的游戏,(出示课件:猜猜我心中想着几)它就装在这个信封里。

  (2)第一猜:给大家第一条信息:它在1与2之间(课件出示直线),会是几呢?

  生猜。

  师:有多少种可能?(无数种)

  (3)第二猜:那再给你第二条信息:它保留一位小数约是1、7,可能是几?

  生猜,师相机板书。

  师:那这个数最小是几?

  最大是几?(1、74,1、749……)(师板书)

  师:这些数都有可能吗?为什么?(只要看百分位,跟后面的数没关系。)

  师:那找得到这个最大的数吗?(找不到)

  师:那有多少种可能?(无数种)

  (4)第三猜:那再给你一个信息:它是一个两位小数。

  生猜,师判断:大了,小了。

  (5)揭晓答案:1.66

  2、找位置。

  (1)那你能在这条线上找到1、66的位置吗?

  (2)那要准确地找到它,谁有好方法?

  3、说关系。

  (1)出示1、0、1、0、01。

  (2)问:1、0、1、0、01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猜数”和“找位置”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综合练习,加深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对小数的近似数、小数的大小比较等的认识,直观地理解1、0、1、0、01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猜数”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近似数的取值范围;在“找位置”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知“找小数位置”的步骤:先确定这个小数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再确定它在哪两个相邻的一位小数之间……感知“找小数位置”的方法:可以从左往右,也可以从右往左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是怎么复习的?对你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复习与整理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74650285750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和复习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和复习

  742950228600意义和读写

  意义和读写

  板书(部分):

  63500057150

  742950114300性质和大小比较

  性质和大小比较

  74295025400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768350273050单位换算

  单位换算

  768350203200近似数

  近似数

  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且知识点比较散,对于这一单元的复习,怎样对知识进行梳理?怎样可以做到高效?怎样能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通过对这一节课的研究,感悟到上好复习课,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展开。

  1、制定任务,高效梳理。

  学习任务好比承载教学内容的“舟”,复习课学习任务的选择要符合知识内在的逻辑,又要构建整体的学习框架。“介绍0.3”这一任务无疑是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需唤醒所有有用的知识,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0.3”,承载了本单元涉及的五块内容,学生通过“介绍0.3”,一个单元的知识点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出来,高效地完成了本单元的知识梳理。

  2、基于学情,有效复习。

  复习的功能之一是查漏补缺,也就是说,要针对学生学习困难和错误进行复习。这一单元知识多又散,一节课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通过前测,了解了学生的学情。

  小数的读写、性质与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比较,这些内容学生基本上没有问题,所以这节课中对这些内容的处理相对比较简单,如大小比较知识只是让学生沟通了小数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比较的联系;小数点的移动规律也只是让学生沟通了跟以前知识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小数的意义、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等内容上。如“找0.4”题,通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涂了4格,表示的小数却不一样”,通过比较、分析、总结,让学生感悟到“不仅要看涂的份数,还要看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的才能直接写成小数”,从而进一步理解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又如“单位换算”这块内容错误比较多,所以让学生经历了“说妙招——用妙招——说思路”这样一个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这块内容。

  这样针对学生错误的复习过程,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并有效地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复习。

  3、精选练习,合理拓展。

  复习课除了查漏补缺,还要使学生进一步地熟练技能、拓展思维,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关注恰当的拓展性。如:有关“小数与近似数”的题学生常碰到如“一个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约是3.5,这个小数最大是(),最小是()”这样的题,所以学生以为“近似数是3.5的数只有两位小数这几个数”。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猜“近似数是1.7的数”,通过找符合要求的最小数和最大数,让学生从这种固定思维中走了出来,感悟到“近似数是1.7”的数有无数个,并初步感知近似数的取值范围。又如:找1.66的位置,学生经历了“说大概的位置——找确切位置”的过程,并在找确切位置的过程中,让学生用“顺着”和“倒着”等不同的方法来找,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同桌讨论: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0.30元500米1、80元0.70米0.04元600千克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断、

  5、00元=5元()7元=0.7元()8米=8、00米()

  2、04吨=2、4吨()4、5千克=4、500千克()0.60升=0.6升()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2、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标签:

  小数与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4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按高矮顺序排排队。

  1、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方便呢?

  2、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

  自主探究:

  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1、80cm=()m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方法一:80cm=80/100m=0、8m

  方法二:1m=2500px 80cm=80÷100=0、8m

  方法三:80÷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2、1米45厘米=()米

  (1)尝试

  (2)交流

  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作单位,再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可以了,45厘米=0、45米,因此1米45厘米=1、45米。

  (3)理解1米45厘米表达的意义。

  (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

  实践应用:

  第50页“做一做”

  (1)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2)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练习。

  课堂小结:

  对比总结:我们把低级单位的数改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把高级单位的数改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

  课后习题:

  400厘米=()米

  6000千克=()吨

  3吨500千克=()千克

  3600千米=()千米()米1吨—320千克=()千克

  480毫米+520毫米=()毫米=()米

  1米—54厘米=()厘米

  830克+170克=()克=()千克

  3、001吨=()吨()千克

  3、7平方分米=()平方毫米

  5、80元=()元()角

  ()吨()千克=4、08吨

  ()分米=1、5米

  510米=()千米

  5米16厘米=()米

  板书:

  0、95米=()厘米

  0、95米:9分米加5厘米,合起来就是95厘米

  0、95×100=95厘米)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进一步掌握有关因数和倍数单元的知识。能知道两种分类:奇数和偶数,1、质数和合数。能正确找出2、3、5的倍数等知识。

  教学过程:

  一、自然数的分类:

  1、按是否是2的倍数,可分为偶数和奇数

  偶数有:2、4、6、8、10

  奇数有:1、3、5、7、9

  2、按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三类:

  只有1和本身2个因数,是质数,有:2、3、5、7、11、13、17、19

  除了1和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是合数,有:4、6、8、9、10、12、14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里的特殊情况:2是唯一的质数中的偶数,其他的质数都是奇数4是最小的合数。9、15等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3、填表:

  最小最大个数

  因数

  倍数

  指出:当有具体的数的时候,不能写“本身”,而要写具体的那个数

  1是所有的自然数的因数

  判断:一个数的倍数都比它的因数大。是错的。

  4、练习:(1)在下面个数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2、5、1、10、25

  指名学生有序地说一说。

  (2)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是3的`倍数?补充: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请学生独立写在作业本上,再指名交流。

  (3)把下面的数分成两类,你想怎样分?

  2、15、8、17、20

  二、完成书上的部分练习:

  1、第12题。读完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并在此基础上列出算式。

  2、第15题,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填写单位,并简单说明理由。

  第16题,学生填写并交流

  3、第17题,要求每一条线段的起笔、收笔都在点子上。

  4、第18题,强调一定要用三角板来画高。

  画完后补充:三角形有3条高,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有无数条高。

  5、第19题

  要求学生能有序的思考问题,如:选三根一样长的小棒,能围成等边三角形

  选2根一样长的小棒,能围成等腰三角形,具体的:2跟3厘米的,第3根范围是1~5,所以都可以;2根2厘米的,第3根范围是1~3厘米,所以4厘米和5厘米的都不能配;

  如果是一般三角形的话,可以用排除法:去掉3厘米的,剩下的4、5、2能围成三角形;去掉4厘米的,剩下的2、3、5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有3种。

  6、第20题。要求规范写出解答过程。

  7、第21题。

  学生分别在书上画一画,着重指导旋转:可以撕一个类似的图形旋转,更简单的,可以画一个类似图形,再旋转,最后把它画下来。

  三、布置作业(略)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8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它通过生活中常见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再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2课时,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不栽的情况。

  “两端都不栽”与“两端都栽”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建立两者的表象,再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

  1、建立“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建立初步的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3、 体会数学模型的生活意义与作用,体验到学习的喜悦。

  学习重点:建立“树的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学习难点:“两端都不栽”与“两端都栽”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预设过程

  一、复习两端都栽

  在一条12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1、揭题:植树问题。

  2、呈现问题,请学生解决。新课标第一

  3、反馈解法,强调“两端都种”与“间隔数+1”。

  二、研究两端都不栽

  在一条12路的一侧种树(两端都不种),每2米种一棵,共需种几棵?

  1、提出研究课题:要是两端都不种呢?

  2、呈现问题,请学生思考后试解。

  3、反馈解法,强调“两端都不种”与“间隔数-1”。

  4、比较:“两端都种”与“两端都不种”有什么不同?

  三、练习

  1、画示意图,完成P118例2,注意“两端都不种”与“两旁都种”。

  2、画示意图,完成做一做1,注意“两端都种”与“两旁都种”。

  3、画示意图,完成做一做2,发现“锯的次数=段数-1”。

  4、完成补充题,知道“四层楼三个间隔”。

  四、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体会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3、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两个小朋友为希望小学的同学提供帮助的情境。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绪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中的公主吗?(喜欢)

  师:传说在古老的城堡中有一位美丽的公主被魔兽囚禁,你们想救出这位美丽的公主吗?(想)要想解救这位美丽的公主,必须闯过魔兽所设置的四个智力关,大家有信心吗?

  二、智力第一关

  CIA课件播放。

  (一只怪兽说:要想闯过第一关,先让我们检测一下你们的计算能力吧。哈哈!哈哈!)

  1、听算。

  125×84×253.6+6.41.25×80.4×2.5

  2、你能进行简便计算吗?试一试,并指名学生板演。

  25×19×4128×3+72×3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辅导,集体订正,并板演运用了什么规律。

  (怪兽颁发通行证。)

  师:有没有信心挑战第二关啊?好,我们继续前进。

  三、智力第二关

  CIA课件播放。

  (一只怪兽说:刚才的128×3+72×3中,你们很聪明的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对这道题进行简便运算,现在我在这道题里加上小数点,成为12.8×3+7.2×3,你能对这道题进行计算吗?)

  师:同学们,现在就看你们的了,开始吧!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2)学生尝试情况反馈。

  (指名学生回答)

  师:是算的同学请向我示意一下!那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发现了什么?(整数的分配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魔兽说:好吧,既然你们算出来了,恭喜你们冲过第二关,祝你们好运!)

  四、智力第三关

  CIA课件播放。

  (魔兽说:刚才你们说的整数的分配律同样适用于小数,是不是所有的整数的其他定律也适用于小数呢?你们想验证一下吗?)

  三、课堂小结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1、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回答)

  2、师重点展示:这两天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小数请看!

  ①小明的50米赛跑成绩是7.98秒。

  ②小亮的身高是1.41米,小强的体重是39.4千克

  3、超市里,面包0.9元,火腿肠2.85元,牛奶是5.98元。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小数)板书:小数。

  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3、揭示课题: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今天先研究小数的意义(板书)

  探究新知1:

  师解析:

  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

  我们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米)。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刚才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再来说一说。(板书)

  箭头指向40的地方怎么表示?课件点出:4分米。

  0.4米是怎样得到的?(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4份,也可以写成0.4米),用分数表示是

  同理得出:指向70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4份是0.4,用分数表示为

  4、归纳抽象: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一元一千克,都可以用整数“1”来表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注意板书)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 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板书);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板书);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板书)。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探究新知2:

  分母是10、100、1000 ‥‥‥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例如: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0.03的计数单位是或0.01。

  所以: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归纳总结:

  识记小数并不难,它与分数紧关联。

  测量计算不得整,就请小数来帮忙。

  分数10、100与1000…..

  小数位数一、二、三

  计数单位分数表,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要记全。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

  2、 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 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课后习题

  1、0.8的计数单位是( ),有( )个( )。

  2、0.06的计数单位是( ),有( )个( )。

  3、0.34的计数单位是( ),有( )个( )。

  4. 商品的单价通常用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表示,你能把下面商品单价按要求表示出来吗?

  (1)一支铅笔5角 单价:_________元

  (2)一个铅笔盒15元 单价:_________元

  (3)一个书包20元 单价:_________元

  (4)一个小练习本2角5分 单价:_________元

  板书

  小数歌

  识记小数并不难,它与分数紧关联。

  测量计算不得整,就请小数来帮忙。

  分数10、100与1000…

  小数位数一、二、三

  计数单位分数表,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要记全。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在学生自主探究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时,学生不知道怎么交流,应该是前面一位小数的学习还是不够深刻,部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不牢,所以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出现困难。再如,问到“小数部分有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有没有最大的计数单位时”,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是因为对小数的意义的掌握时不扎实、不理解。

  这些都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出现这些问题说明本节课教学设计还有一些问题,在教学重点知识时,要慢下来,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需要继续探究、改进。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页—第49页,主要内容是 “小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人口与环保”的有关信息提出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能用小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能用小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小数乘法、小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策略:

  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培养他们关心、帮助别人的品德,在自主探究中去获取,理解新知。

  教学准备:

  纸卡。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主导活动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趣明标

  创设一个位希望小学的同学提供帮助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情境,再算算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说图中的情景,发现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并解答。

  激发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扶放结合

  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引导汇报做题的方法。

  方法一:12.8×3=38.4(元)

  7.2×3=21.6(元)

  38.4+21.6=60(元)

  方法二:(12.8+7.2)×3

  =20×3

  =60(元)

  方法三:12.8×3+7.2×3

  =38.4+21.6

  =60(元)

  (3)教师引导说运算顺序,说明其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4)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说运算顺序,明确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复习整数的运算定律

  让学生在不断轻松、有针对性的尝试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三、反馈矫正

  落实双基

  1.引导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2.引导完成练一练:

  第1题:要求学生脱式计算小数的混合运算,能用简便方法的用简便方法计算。

  完成第2题

  第4题:这道题数目较大可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尝试练习,能简算的进行简算。

  全班汇报交流

  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先独立完成

  后小组交流

  最后教师指名回答,进行全班交流。

  关环保的内容,通过计算使学生体会到试用一次性筷子要浪费很多木材,而大树可以用来净化环境,使学生在练习小数乘法的同时,受到环保教育。

  四、小结评价

  布置预习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研究。

  交流收获,提出问题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小结。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2

  设计说明

  日常生活中蕴涵许多有关小数的问题,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课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小数点搬家”的情境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通过“蚂蚁快餐厅”中价格变化的情境,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让小数点搬家,再接着讨论三次标价的变化及实际价格,最后让学生观察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次不同的标价,它们都有数字“1”,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然后借助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再推出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加以验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之间(25.6),再跳到2和5之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师: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数点搬家”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小数点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数点怎样搬的家?小数点的不断搬家使蚂蚁快餐厅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师生共同明确:小数点第一次向右移动了一位,第二次又向右移动了一位,快餐的价格在逐渐增加。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快餐的价格由0.01元到0.10元,再到1.00元。

  4.请同学们认真观察,0.01、0.10、1.00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方法一:0.01元=1分,0.1元=1角=10分,10分是1分的10倍,0.1元是0.01元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二:0.01是,0.1是,0.01是100份中的1份,0.1是10份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三:0.1米看成1分米,0.01米看成1厘米,1分米是1厘米的10倍,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0.01元=1分 1.00元=1元

  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是1,1元是1分的100倍,所以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相当于乘100,得到的数是它的100倍。

  6.提问: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四位,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同桌之间说一说。

  7.小结:小数点太神奇了,它只要向右一跳就扩大,向右跳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向右跳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7~118页例1~例4,第118页的“练一练”及练习二十四的1~6题。

  教学要求:

  1、 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具体数量和图例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 能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和把整数或小数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1

  师:如果老师在后面添上一个0就变成了多少?添上两个0呢?

  师:我们发现在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它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

  师:那你能使它们相等吗?(比如说在它的后面加上单位名称)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就让我们用100分的热情10分认真的上1节你喜欢的数学课好吗?

  2、前几天丁老师的红钢笔丢了,就想去买一支钢笔,我看中的一支钢笔在两家商店的单价分别为3.50元和3.5元(课件出示)。你们觉得哪一个更便宜呢?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师:听!好象有人在争吵哎!我们去看看吧。哦,原来是小小猫和小兔子都说自己手中的`数量是最大的,正为这而争论呢?你们能帮助他们比较一下大小吗?(课件出示)

  师: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并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纸上。可以借助屏幕上的米尺。(小组讨论)

  师:谁愿意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道等式,从左往右看你能发现什么?四人一小组再交流一下。

  汇报、板书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用自己的智慧不仅帮他们解决了难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有所收获呢?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题

  2、 出示0.30和0.3。

  师:你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师:那我们可以怎样证明它们相等呢?

  师:拿出练习纸,上面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左边的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0份,右边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请你用阴影部分在左边的图形中表示出0.30,在右边的图形中表示出0.3。(课件演示重合)

  师:仍然从左往右观察这道等式,你又能发现什么?(板书)

  3、 小结:

  你能把我们刚刚发现的规律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吗?你知道这叫做什么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内容,你觉得在这个性质中哪些地方需要强调?

  (小数 末尾)那么现在你能解决在课开始时老师给你们的难题了吗?

  4、 教学例3:

  师:俗话说“学以致用”,那你认为我们学习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途呢?

  师: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出示例3:把0.60和203.0500化简.

  学生口答。

  5、 教学例4:

  师:刚刚我们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对小数进行化简,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却要根据需要,要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你在实际生活中见过吗?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请看,这袋饼干的单价是1.00元,实际上就是多少元?4.50元呢?(出示食品包装)

  在实际生活中,为了保持统一,在价格标签上我们一般都用两位小数来表示价格。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题。

  出示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4、3.16、10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口答。

  三、总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发现小数的性质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它不仅可以对小数进行化简,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下面我们再来共同研究几道题目。

  四、巩固练习:

  1、公正裁判:

  (1)、小数点的末尾添上一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2)、0.060=0.6   ( )

  (3)、908的末尾添上两个“0”,数的大小不变。( )

  (4)、150.00元可以改写成150元。 ( )

  口答并且说一说为什么错。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5400 0.09

  30.6 7

  80 4.2300

  1.02000 2.95

  做在练习纸上。

  汇报并且说说用了什么方法?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5400 0.09

  30.6 7

  80 4.2300

  1.02000 2.95

  3、做累了吧?我们和小明一起去超市逛一逛。

  今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逛苏果超市,妈妈帮他买了许多好吃的:

  太平梳打 2元5角

  上好佳薯片 1元

  火腿肠 5角

  旺旺仙贝 3元5角

  你能帮小明列一个购物清单吗?

  注意:在清单上面至少包括食品名称和单价两个内容,其他的自己可以自由发挥。那么单价应该怎样来表示?

  展示。

  五、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4

  一、材料提供丰富化

  数学教材只是一种范本,很多地方还需要我们的数学教师去发掘教材的意图,让材料丰富而生动。如本节课设计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提供丰富的生活材料,其次老师提供残缺的学习材料,既突出某一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此时残缺胜完美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研究化

  整个新知识获得的过程就是从发现规律到验证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体现了一个假设、验证、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思想。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就经常引导学生利用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将对学生研究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三、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整节课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注意做到不仅巩固新知,而且培养数学素养,如符合感的培养、有序思维方式的渗透、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算一算,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初步感受观察可以多角度。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图片

  [教学流程]

  一、引出规律

  (一)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请学生例举几个生活中的加法问题。(先独立想,后小组交流,而后指名汇报。)

  汇报一道,请全班学生一起解决一道。

  [说明:让学生自己提供学习材料,学习材料会更开放,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二)教师设疑:

  (猜一猜)

  1、老师左手有1颗糖,请问老师两只手上一共有几颗糖?

  2、我们教室里前面有2台电风扇,后面有2台电风扇。

  [说明:教师出的这2道题目都是不完整的,学生无法解决。通过教师故意设疑,学生发现问题,直到学生补充完整等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简单的加法应用题的一般结构。]

  (三)学生解决上面2道题目。

  老师左手有1颗糖,右手有3颗糖,老师手上共有几颗糖?

  我们教室里前面有2台电风扇,后面有2台电风扇,一共有几台风扇?

  1、针对第1题,肯定有学生列出2个算式:1+3=4 、 3+1=4。让学生说两种列法的想法。从而引导学生发现1+3=3+1。

  2、比较第2题与第1题,为什么第2题只能列1个算式:2+2=4。

  [说明:1、1+3=3+1的引出,尽可能把机会让给学生。

  2、比较两题,主要为加法交换律一般要求“两个加数不同”埋下伏笔。]

  二、总结规律

  (一)1+3=3+1,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二)验证例子。

  1+2=2+1 3+2=2+3 1+4=4+1

  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摆一摆等方法验证例子中等式成立。如果学生举出数较大的例子,如10+11=11+10,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着说一说。

  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说明:举出例子,让学生验证例子的正确性,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法。]

  (三)描述规律

  刚才同学们举出这么多例子,也就是说同学们发现了加法的一个秘密,谁来说一说,什么秘密?谁能来给这个秘密取个名字。

  揭题:加法交换律

  [说明:这里不要求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说出加法交换律。]

  (四)字母式子

  老师发现用语言来讲比较麻烦,谁能用一个式子将这个规律表示清楚?

  a+b=b+a为什么刚才我们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没举完,而这个式子就能表示清楚?

  [说明:1、如果学生不能直接讲出a+b=b+a,师可以引导a+b= 。

  2、让学生发现数学具有简洁美。

  3、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巩固规律

  (一)基本练习

  1、看图写两个不同的算式,注意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达图意,直观地理解加法交换律。

  2、找朋友

  1+3(3+1)2+3(3+2)4+1(1+4)1+0(0+1)☆+●(●+☆)

  1+1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为什么?

  3、整理算式

  上一节课我们记住了那么多算式的得数,现在谁能说一说得数是5或5以下,只要记住几道就行了?为什么?谁能有序地排一排?

  1+1 1+2 1+3 1+4 2+2 2+3

  [说明:1、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一个用处,如记住1+3=4,就记住了3+1=4。

  2、有序排,可以按加数大小排,也可以按得数大小排。]

  (二)发展练习

  1、请一排学生上来,请学生们说出某一同学排第几个?

  [说明:这题答案不唯一的,可以从左边数起,也可以从右边数起,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观察时可多角度的。]

  2、出示一幅生活场景图,让学生理解图意,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的问题,列出算式。

  [说明:1、这是一道开放题,材料开放、信息多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引导学生再一次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

  四、总结学习质疑问难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准确规范计算有关算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教学重点:

  1、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正确解答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谜语:圆周分两半,左右各一边,计算常使用,见它要先算。

  2、说运算顺序

  60÷15×2 60÷(15×2) 30×8+12÷4 30×(8+12)÷4 30×(8+12÷4) 360÷(12+6)×5

  3、在这些算式中,小括号起什么作用?

  4、如果算完360÷(12+6)×5小括号内的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怎么办?

  5、板书课题:中括号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你知道吗?自读,谈收获。

  2、说一说360÷【(12+6)×5】运算顺序。

  3、独立计算,一生板演。

  4、集体交流。(重在运算顺序)

  5、对比、发现、深化认识。(课件出示)

  比较360÷(12+6)×5和360÷【(12+6)×5】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6、总结运算顺序(学生总结,老师整理)

  三、拓展应用

  1、算一算,比一比

  (1)120÷(8+4)×2 (2)400÷(51-46)×8 120÷[(8+4)×2] 400÷[(51-46)×8]

  先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2、练一练(独立计算,交流运算顺序)

  182÷【(36-23)】×7 288÷【(26-14)×8】 720÷【(12+24)×20】 200÷【(172-72)÷25】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2、中括号有什么作用?

  3、说一说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4、作业:课本79页5、6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2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15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2-25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5-27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

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