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教案数学

三年级教案数学

时间:2024-05-28 09:26:59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三年级教案数学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教案数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三年级教案数学15篇

三年级教案数学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过程与方法: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

  设计理念: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用例举生活中的和小猴子分桃这个情境导入新课,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为本堂课的教学作了铺垫。

  2、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时提供给学生多次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分桃子、拿小棒的活动,亲身经历分得几分之几的过程,这是在教学直观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了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并丰富了学生表象,在主动探究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3、练习具有层次性和趣味性。

  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了“我会说、我会填、我会涂、我会拿、我会猜”等练习方式,一层一层增加难度,以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胜欲,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类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课前准备:

  小棒、平板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唤醒经验

  1、回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对这个分数你们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预设: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可以用表示。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可以用表示。

  把我班的学生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组,每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2份,每一段的长度是总长的。

  (隐藏事例图片,学生例举时,通过拖动选择性呈现学生所举事例)

  被平均分的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也还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呈现思维导图,展示一个整体的不同类型)

  那么你们能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吗?

  2、激疑。

  关于分数,猴妈妈想再来考考你们。

  猴妈妈盒子里有些桃子,把这些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盒桃子的几分之几?让我们打开盒子,看一看,里面到底有几只桃子?3只桃子,3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如果是6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分得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预设:学生会出现的答案。如果出现,让学生上黑板现场分一分。

  (使用的硬笔书写功能展示分桃过程,从而纠正错误答案)

  为什么桃的总数不一样,每只猴子都是分得这些桃子的?

  都是把这些桃子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这样的一份。

  总结:也就是说,不管什么物体,多少物体,只要平均分成3份,每人分得的都是总数的。这里的表示的是每1份和总数的关系(板书:表示关系),和总数的多少有没有关系。

  同学想了解更多关于分数的知识吗?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分数知识。(板书:认识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学生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习了如何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和创设“把一盒桃、3只桃、6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关于分数的知识储备,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6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6只桃子的,那2只小猴能分得几分之几呢?有信心帮助猴妈妈吗?

  (2)自主探究。

  请大家把学习单上第一题的6个桃,分一分,涂一涂,看一看2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自主操作,老师巡视。

  请一位学生上白板分一分,并录制其操作过程。

  (使用的移动、拖拽、书写功能现场进行分桃;使用剪辑师的微课录制功能录制学生分桃过程,便于回顾讨论)

  (设计意图:在前一教学环节,复习了“把6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其中1小猴分得总数的”,这一教学环节直接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其中2小猴分得总数的几分之几?”,把准学情,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3)班内交流。

  提问:你能结合你分的过程,说说是怎么分的吗?

  生:把这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3只小猴,那我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一只猴子得到的都是这盘桃子的,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就是()。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出示:每只小猴分得,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就是。

  (使用的触发器功能,相机出示答案)

  教师再次演示分得的过程。

  在分的过程中,我们要把6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只小猴分得,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就是()。

  (使用的形状、复制功能再一次展示分桃过程,加深理解;使用的截图功能,并存入桌面,便于后续调用、比较)

  如果是9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呢?

  生:把9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3只小猴,2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

  (5)沟通比较,总结升华。

  师:刚才我们把6只桃和9只桃分给3只猴,求2只猴子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过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使用的导入功能,把刚才的截图导入课件,便于学生直观比较)

  预设:生:平均分

  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生:每份都用表示。

  生:桃子个数不同

  这些桃子的总数不同,为什么2只小猴分得的都是总数的表示呢?

  生:都是平均分成3份,每只猴分得的是总数是,2只猴分得的是2个,也就是。这里的表示的也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里把两次分桃的结果进行一次对比,是为了更直接地刺激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总数不一样,这不是关键,重点是都是3只小猴平均分桃,那每只小猴应该分得3份中的1份,是;2只小猴应该分得3份中的2份,是。不管每份是4个桃还是6个桃,都是属于3份中的2份,那就是,强化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迁移。)

  2、教学“试一试”。

  (1)问题:猴妈妈现在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2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4份呢?

  (2)学生在作业纸上分一分。

  (3)学生上白板演示分的过程。

  (使用的移动、拖拽、书写功能现场进行分桃便于回顾总结)

  追问:这样的1份是10个桃的几分之几?当学生表示出2份之后,进一步追问:这样的2份,就是几个1/5,也就是10个桃的几分之几?

  你还能表示出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生:3份就是3个,也就是这些桃的;4份就是4个,也就是这些桃的。

  3、小结:把一些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把6只桃和9只桃平均分给3只猴的过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沟通对比,在这里学生已经能将注意力集中到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上,不再受到每份里个数的干扰,并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从而完善分数意义的建构。)

  三、分层练习,反馈学情

  1、我会说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同学们,我们休息一下做个游戏好吗?

  老师现在要摇动聚光灯了,你能快速的说出摇到的是几分之几吗?依次摇:......

  先竖着比较“......”表示的意义。

  提问:总数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表示呢?

  生: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

  提问:都是8只兔子,为什么又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呢?

  生:平均分成的份不相同。

  (使用的放大镜聚焦功能和移动功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接下来,我们进入智慧岛,进行一系列的闯关练习。

  2、我会填

  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我会涂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学生在图中表示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把5个灯笼平均分成5份,把9条金鱼平均分成3份。

  (通过授课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1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4、我会拿

  做“想想做做”第4题

  (1)一堆小棒有18根,请拿出这堆小棒的或。

  拿出的是多少根?

  你们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通过授课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2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2)对比分析,总结提升。

  除了可以表示,还可以表示,这两个分数合起来是多少呢?

  看来同一种摆法可以摆出两种不同的分数

  (通过授课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4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5、第四关我会猜

  看看隐藏了多少个物体。

  你们看到的三根小棒是总数的,你们知道隐藏了多少根小棒?

  接着来,这4只小兔是总数的,隐藏的小兔是多少只?

  这些五角星是总体的,隐藏了多少个五角星?

  (运用的课堂互动、蒙层和橡皮擦、挂幕功能,现场验证答案)

  (设计意图:练习的安排既有层次性,又有趣味性;既有针对性,又有挑战性。在练习的过程中,突出学习内容的本质,不断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四、总结运用,融会贯通

  1、回顾与反思:

  学到这里,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那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里的“回顾与反思”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更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了促进作用。)

  2、练习与反馈:

  同学们收获可真不少,如果把今天课堂教授的知识,平均分成10份,你收获的份数是多少?你能用一个分数表示这节课的收获吗?大家自信满满,那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请大家打开“一起作业”客户端,完成一份随堂小测验。

  (学生当堂利用平板电脑,登陆“一起作业”客户端,完成一份随堂小测验,反馈学情。)

  让我们来看看大家完成情况,你们想看哪一题的解题过程。由于时间有限,请大家课后到客户端查看题目解析,如有看不懂的,课后可以问我也可以问同学。

  (教师打开网页,当堂查看学生练习完成情况,并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

  (设计意图:这里的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今天所掌握的知识,既是对今天所学分数知识的运用,也是为接下来完成随堂小测验埋下伏笔。)

  3、生活与运用:

  下课时间到了,让我们去室外进行游戏,好吗?

  先请班级里的同学走出教室,应该走多少人呢?

  生:15人。

  请班级里剩下人数的离开教室,应走多少人呢?

  生:15人。

  这15人请出去。

  现在想班级里剩下的同学全部出去,应该出示师出示什么样的分数。

  生:

  剩下的学生都出去吧!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到生活中去。只有亲身体验分数的应用,才能提高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

  每只小猴

  2只小猴

  一盒桃子

  3只桃子

  平均分给3只小猴

  6只桃子

  9只桃子

  10只桃子

  5只小猴

三年级教案数学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完成某件事情经过的时间。

  3。通过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事情,受到热爱科学、

  热爱祖国的教育,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教学准备:课件、28页列车时间表每生一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在我们的航天事业上更需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我们都知道20xx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神五的起飞降落,及降落地点都是很多的科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得出的结果。当然了,我们还没有办法参与这些精密的计算,不过有一些简单的计算我们还是可以进行的,同学们有兴趣尝试一下吗?

  二、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例题。

  指名学生读题。

  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某某同学的算法和书中红红的算法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样算的。

  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同学们完成的真棒,看来同学们数学学得真不错,真心希望学生们在数学的海洋里能够如鱼得水。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神五”的.一些精彩画面。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

  结合“兔博士网站”的内容,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试一试

  同学们,刚才我们经历了计算经过时间的一个全过程,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更难一点的挑战呢。

  学生拿出师给准备好的列车时刻表。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答。

  师:同学们了解到这么多信息,想必不会被老师的问题给难住了,请看大屏幕。

  生尝试解决。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了

  四、练一练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生:喜欢。

  师:每个电视台呢都有自己的一个节目单,我们来看一看中央七台的节目单吧。

  师:这个跟我们刚才接触到的不太一样,它只有开始的时间,没有结束的时间,我们怎么计算它的经过时间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你真聪明,那我们先来计算一下,大风车大约播放多长时间。

  生自己完成

  师:同学们完成的不错。接下来同学们自己给自己提一个问题并且完成。可以吗?

  生自己完成。

  交流自己的结果。

  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教育。

  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引导学生读懂列车时刻表。

  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手进行计算,很快列出具体作息时刻,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数手指计算。

  2、画时间轴,在轴上数出经过时间。

  3、画出模拟钟面,标上睡起时刻再数出经过时间。

  4、少部分学生笔算。

  1.T1次列车是从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开车时刻是下午5点。

  2.T2次列车是从长和开回北京西的,开车时刻是下午4点36分。

  3.向上箭头表示进京,下向箭头表示离京。

  4.T1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23点29分。

  5.T1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5点01分。

  6.T1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7点12分。

  7.T2次列车到达岳阳的时刻是17点56分。

  8.T2次列车到达武昌的时刻是20点04分。

  9.T2次列车到达郑州的时刻是1点39分

  1. 每个节目的结束时间其实就是它后边的节目开始的时间。

  2. 可是这里边还有广告时间,因此如果我们把每个节目看结束时间看成后边的节目开始时间的话,里边是加了广告的时间。所以算出来的节目时间只是大约的时间。

三年级教案数学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99例1连乘应用题

  二、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调查本班或者其它各个班级一天丢弃塑料袋个数情况。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含义、两位数乘两位数、能初步用乘法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排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课所要探索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和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都扩大了。教学时,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中我创设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教学时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并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汇报调查情况

  课前同学们都做了调查,谁来汇报一下我们这样一个班级一天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最后选取一个出现频率最高或居中的一个数字,如12。

  2、提出问题

  那么你想知道我们整座教学楼每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吗?

  课件出示教学楼画面及问题:整座教学楼每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仔细观察,获取信息

  (1)这就是我们的教学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4个班级)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定格图片及文字。

  (2)你有办法解决刚才的问题了吗?请大家先独立观察思考,如果遇到困难可以与小组内的伙伴或者和老师交流。

  2、小组交流

  现在请你把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小组内成员交流一下,看是否可行,同时注意倾听、学习其他组员的不同方法,请组长作好整理,并且准备好向全班汇报。

  3、组织全班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小组在实物投影上出示并且分析自己的方法,每提出一种方法都请与之方法相同的小组作进一步的叙述与分析。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⑴3×4×12⑵12×4×3⑶12×3×4

  =12×12=48×3=36×4

  =144(个)=144(个)=144(个)

  3、揭题

  看来我们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决。今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所用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都是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探索的知识——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4、看到这个数据,你有什么想法?

  三、实际应用,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1、完成课本P99“做一做”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刚才同学们都谈的非常好,你们的谈话使老师更深切的体会到现代人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了,在这样的大局势下,“环保餐厅”应运而生。(课件出示环保餐厅,教师简单介绍)

  课件演示餐厅服务员搬运鸡蛋:看到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回答,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2)自主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搜集你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搜集到的信息也不相同,所以出现的方法可能比较多,例如:

  ①5×6×8②5×6×(5+3)③5×6×7+5×6

  ④5×6×7+30⑤30×8⑥30×5+30×3

  (3)汇报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只要说得在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4)比较

  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方法比较简单,容易理解?

  2、栽花问题

  (1)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环保餐厅”前的空花坛:为美化餐厅环境,吸引更多顾客,餐厅老板在前门留了一块空地来载花,但不知道载什么花好,你们有什么好建议吗?

  (2)课件出示信息:

  太阳花,比较美丽,每棵2元,容易种植,存活时间较短;

  芍药花,非常美丽,每棵10元,不容易种植,存活时间较长。

  如果你是老板,会选择哪种花呢?说说你的理由。

  (3)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如果在这块空地上种10行花,每行种6棵,你选的花需要多少钱?

  (4)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

  3、接待客人数量问题

  (1)提出问题

  课件动态展示餐厅格局:餐厅分为2层,每层有13张桌子,每张桌子可坐4人。

  从刚才参观餐厅的过程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想进一步了解哪些问题?

  出示问题:可以同时接待100位客人吗?

  (2)搜集信息,独立解决

  教师巡视,适时鼓励学生找出不同解决方法。

  (3)组织交流

  先组内交流,再汇报。

  学生可能根据计算出的数据104认为可以同时接待100位客人,也可能有一部分学生结合实际,提出一些客人是独自用餐,而没有与人结伴,这样一人就需要一张桌子,所以不可以同时接待,只要学生能说出理由,都给予充分肯定。

  四、回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解决。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环保活动,创设情境,利用课前调查与数学信息,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把提出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进行探究、交流,不仅培养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这样的教学,真正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

  “看到这个数据,你有什么想法吗?”问题的提出注重体现数学教学的目的与意义,不仅在于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做人。

  这是一个开放的、灵活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学生可以根据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找到不同的答案。例如对“能否同时接待100个客人?”问题的争论。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求异思维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课前同学们都做了调查,谁来汇报一下我们这样一个班级一天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汇报,教师依次板书:12个、11个、15个、12个、12个......与学生达成共识后选用12个,课件出示:一个班级每天丢弃12个塑料袋)

  师:那么我们整座教学楼每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呢?瞧,这就是我们的教学楼(课件动态演示: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4个教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了我们的教学楼有3层。(课件出示定格图片)

  生2:我看到二楼有4个班级。

  师:那你说一楼和三楼会有几个班级呢?

  生2:也是4个。

  师: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3:每层都有4个班级。(课件出示定格图片)。

  (这时课件出现完整的题目: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4个班级,一个班级每天丢弃12个塑料袋,整座教学楼每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师:现在你有办法解决刚才的问题了吗?请大家先独立观察思考,如果遇到困难可以与小组内的伙伴或者和老师交流。

  (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并给大家分析分析。

  生1;我们小组的算式是3╳4╳12,因为教学楼有3层,每层4个班级,3╳4就是一共有多少个班级,再乘以12就是教学楼每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师:哪个小组的方法与他们相同?你们又是怎样想的?

  生2:我们的.算式是4╳3╳12,意思和他们一样,也是先求教学楼一共有多少个班级,再求每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师(向其他学生):你们明白他们的意思了吗?看来他们表达得非常清楚,接下来汇报的同学也该象他们那样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好吗?

  生3:我们小组认为也可以这样列式12╳4╳3,先算出一层每天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再算3层每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师:哪个小组的方法和他们一样?

  (请方法相同的小组再叙述分析思考方法,其他学生评议。)

  生4:我们还有一种方法,算式是12╳3╳4......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析理解的吗?

  生4:我们小组有的人觉得对,有的人觉得不对。计算出的结果也是114个。

  师(向其他学生):看来这个小组给我们全班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吗?谁愿意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这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虽然一样,但算式是没有道理的。

  生2:我也觉得是错的。“12”指的是每个班级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而“3”是指教学楼有3层,又不是指有3个班级,12和3相乘是什么意思呢?(这时许多学生都点头表示赞同)。

  生3:我认为是对的。12╳3可以说如果每层教学楼只有一个班级,3层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再乘以4就是说现在每层有4个班级,那么每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师:谁理解他的意思了?(学生大多摇头,表示不解)。

  生3(着急地):就是先把每层楼看作只有一个班级,再算出每层4个班级的话,每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啊。

  生4:我听懂了,他的意思是说把我们的教学楼竖下来看(他用手比划着,教师便示意他上台指图讲解),这样每一竖有3个班级,12╳3就是这一竖每天丢弃多少个塑料袋,然后有这样的4竖,乘以4就是整座教学楼每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了。

  师:这下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很开心):听明白了!

  师:我们班爱思考的同学可真多,而且一个个都象个小小辩论家似的,说得人心服口服。从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分析,从而解决问题。我们刚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有什么共同点?

  生1:我们都是用乘法来解决问题的。

  生2:刚才的算式都是连乘两次。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看到我们刚才调查和计算出的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法?

  生1:我们教学楼每天都丢弃114个塑料袋,太多了!

  生2:我们丢弃的塑料袋这么多,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们小学生应该保护环境,而不是污染环境。

  师:你们都知道丢弃塑料袋会污染环境,那么你们认为我们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吗?

  生3: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我发觉很多塑料袋都是同学们吃早餐时扔掉的,只要我们以后不要在教室里吃早餐就不会有这么多塑料袋了。

  生4:我们最好是在家吃早餐,因为不在教室里吃在其他公共场所吃,塑料袋扔在外面,不也污染环境吗?所以在家吃,又卫生,又可以保护环境。

  生5:反正我们以后应该少用塑料袋,减少污染。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保护环境让我们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少用塑料袋,少用一次性筷子和杯子,少买一张卡片......不仅自己做到,还可以向身边的人发出倡议,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基于这点认识,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

  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全面地理解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这节课教材的主题图虽然也是从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入手,但是我觉得其中的内涵还不够丰富,所使用的数据不能反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所以我对主题图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改动,让学生课前作了充分的调查,直接用他们的调查结果,再配以他们再熟悉不过的教学楼作为教学素材,将课堂内外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班级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它的实质不仅是要解决班级教学条件下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机会少的问题,更是立足于现代教学的高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本课无论在进行新课还是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来提出、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再汇总各组的信息,沟通他们所学的东西,让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例如在课堂上,当有个小组提出12╳3╳4这种解决方法在自己小组内产生争议时,我没有马上表明态度,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全班学生,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那个孩子精彩的分析讲解终于使大家明白,达成了一致意见。他的那句“把教学楼竖下来看,就有这样的4竖”让我印象极其深刻,说实话,连我这个老师都不得不承认没能把这个问题解释得如此生动形象易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不仅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他们的合作、交流、倾听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向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这节课我采取了实地拍摄,将教学楼的各种信息拍摄成画面作为本节课新授内容的丰富素材,面对熟悉的教学楼画面,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练习中环保餐厅的“运鸡蛋”、“栽花问题”及“接待客人数量”问题,我都以生动的动态画面展示,让教学资源更加生动、直观,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年级教案数学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2页例1、例2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

  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腰梯形、等边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纸片若干的信封若干(每人一份或同桌一份),彩色笔(以红色、蓝色等色彩鲜明的颜色为主,每人一支)。

  教具准备:

  55厘米×35厘米左右大小的硬纸板(贴有双面胶,用做展示学生表示1/2的图形,根据学生人数定大小,必须让每位学生都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展示板上),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但由于现在社会的信息流通途径很多,并且信息获取很便捷,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知。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通过交流、互换思考来达到互相进步的学习意识;

  2、通过带有思考的动手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富有创造力的学习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想法,使学生能富有激情地、充满想象力地学习数学;

  2、通过学生交流学习的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倾听、敢于发言的积极学习态度;

  3、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美,数学来自于生活的道理。

  策略选择:

  针对这节课教材所呈现的特点及学生已有分数认识的差异,我采取了以小部分学生带领所有学生一起认识分数的方式,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渐渐清晰分数的概念。而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我设置了两个形式简单却颇有新意的教学环节“互动交流,认识1/2”、“创造分数,认识分数”,充分调动了学生眼、口、手等各感官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并通过有秩序、小段时间的活动,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点,保证了学生整节课学习的热情。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课前调查,揭示课题

  1、调查:老师规范地板书1/2,调查学生对它认识的情况,包括认识的途径。

  2、明确目标,揭示课题:这节课,认识的同学就和老师一起带领不认识的同学好好地认识分数。(完成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准确找到学生的起点,并在学生原有的起点实施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我正是通过简要的课前调查,在了解学生对分数认识情况(包括其认识的途径)的基础上,达到明确这节课学习任务的目的。

  二、互动交流,认识1/2

  1、读法指导:

  提问:怎么读?(板书:二分之一)

  指导:没错!从下往上读!(指名学生个别读,全班齐读)

  2、初议意义:

  问题:那这1/2表示什么呢?同学们有自己的理解吗?先别急着说出来,可以举举例子(可以出示一些生活实物做引子,如苹果),也可以画画图来帮助自己说明。(学生同桌商量,然后进行交流,各自表述自己对1/2的理解)

  初议效果:学生对1/2意义的理解心里都有了大概的印象。

  3、显现表象:

  要求:每位学生从装有各种图形的信封里,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并用彩笔涂上颜色,表示出它的1/2,最后把自己的作品贴到展示板上。

  4、再议意义:

  欣赏全班同学一起完成的作品。

  提问①:你们所表示的1/2在哪儿?

  (涂上颜色的部分或空白部分)

  提问②:为什么涂上颜色部分和空白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

  指导:像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讨论:表示1/2一定要平均分吗?(学生可以通过举反例来说明)

  结论:表示1/2一定要平均分。

  再议效果:学生对1/2的意义有了明确的理解。

  5、叙述意义:

  每位学生都试着把“1/2表示的意义”叙述给同桌听,再由学生代表发言。

  指导:说清楚1/2所指对象。

  对于1/2意义的理解是认识分数的起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对于一种意义的理解从没有状态到有的状态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出于这种考虑,我根据小学生认识规律和特点,意图通过对1/2意义的初议--表象--再议三个步骤,使学生对1/2意义理解一点一点的积累,直至认识1/2并理解它的意义。在认识1/2的过程中,老师必须非常尊重学生的意见,不随意做出评价,而是要让学生在与大家的交流过程中,慢慢形成对1/2的表象,直至最终理解1/2的.意义。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和大家交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而要让这种学习方式发挥其积极作用,自己必须做到认真倾听、大胆发表自己想法。另外,我还意图通过由每位学生作品所组成的各种不同形状图形的1/

  2的展示板,使学生直观的看到,无论一个图形的形状如何,只要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而且还使学生比较直观地意识到必须得说清楚是谁的1/2。

  三、创造分数,认识分数:

  1、活动主题:创造其它分数。

  2、活动要求:每位学生随意选择信封里的图形,折一折,并涂上颜色,表示出一个自己想要表示的分数。

  3、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先说出自己创造的是什么图形的几分之几,老师板书该分数,然后再由该生说明自己是怎样得到该分数的,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4、成果利用:

  提问:如果老师还给你们时间,你们还能创造出更多的分数吗?能创造多少个分数?(板书:......)

  学生读板书中自己创造出的分数。

  对于几分之一的认识,我组织了这么一次活动,意图借助学生对1/2认识的基础,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从而引出更多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分之几。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并让学生深深印下分数创造的过程,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还为后面分数各部分组成的发现埋下伏笔。

  四、生活中的分数:

  1、经典展示:其实,只要同学们稍加留意,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分数的踪影。

  展示一:太极图

  学生发现1/2。

  展示二:田字格

  学生发现很多分数。

  指导:不同的对象,可以发现不同的分数,所以我们一定要说清楚这是谁的几分之几。

  2、学生举例:

  学生回忆、观察自己的生活情境,寻找分数。

  意图通过对生活中经典分数的展示,除了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美感,数学来自生活的感悟外,最主要是为了检验并加深学生在刚才自己创造分数的过程中所积累得对分数的理解,同时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更明确在表述分数意义的时候要说清楚是谁的几分之几。

  五、分数的组成:

  提问①:不管是我们生活中发现的这些分数,还是我们动手去创造的这些分数,都必须做到哪一点?(平均分)

  说明:可见,平均分是一个分数的开始(板书分数线),这叫分数线,是平均分的意思。

  提问②:根据你们创造分数的过程,接下来是先出现上面的数,还是先出现下面的数?

  结论:根据创造分数的过程,先有下面的数,我们叫它分母,表示一共平均分成几份,然后才有上面的数,我们叫它分子,表示我们涂上颜色的份数。

  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写一个分数呢?

  (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指名学生代表写分数,全班学生写分数。

  把分数各部分的组成与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分数的过程联系起来,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分数各部分组成的意义;而把分数的写法与分数各部分组成的意义联系起来,更是为了使学生牢记分数各部分组成的意义。

  六、检查性练习:

  1、填空: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判断:

  3、发展:猜猜看,哪条线段比较长?

  填空题的安排意图是检验学生对分数意义理解的深浅;判断题的安排意图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与“平均分”之间的密切联系;发展题的安排意图使学生明确弄清楚“是谁的几分之一”很重要。

  七、课堂总结:

  和学生一起回想这节课的学习过程,谈自己的收获或自己还有待解决的疑问。

  通过回想,使学生细细品味数学课堂的魅力,并把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深深记忆到自己的大脑中,其中包括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情感方面,使自己清晰感觉到关于数学又有了一次提高。

三年级教案数学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2~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在地图上的方向。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4、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第2页,给我们呈现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从而引出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从现实生活的场景引入新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在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材第3页例1呈现了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技能;教材第4页例2呈现了学生完成校园示意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通过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自的记录方式,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生已经会用上、下、左、右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将平面的上、下、左、右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记忆。

  重点、难点

  重点:辨认东、南 、西、北四个方向,理清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难点: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活动、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热身游戏。

  ⑴向前迈两步,向后退三步。

  ⑵向左踢踢腿,向右弯弯腰。

  ⑶双手向上拍两下,双手向下拍两下。

  学生随着老师的叙述做动作。

  师:同学们,你们留心刚才用到哪些方向词了吗?

  (上、下、左、右、前、后)

  师:你们猜一猜,我们今天可能学习哪方面的知识?

  学生说出东、南、西、北。

  揭示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结合生活里用到的方向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内容。)

  二、 探究新知

  1、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

  (组织学生来到操场。让学生在操场中间排成四排。)

  ⑴认识东、南、西、北。

  ①师提问: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②师追问:用手指一指哪边是东?学校的东边有什么?

  ③学生思考:你们的后边朝哪个方向?你们的左边和右边又分别是什么方向?

  ④说一说学校的每一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指名口答,全班交流。

  师追问:谁能总结出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四个方向?

  学生可能会说错,教师可以多让一些学生来说,并适时指导和点拨。

  教师总结并介绍歌谣: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⑤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组织学生在操场上围成一个正方形,教师站在正中间,让学生以老师为参照物。)

  师:东边的同学跳一跳,西边的同学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跺跺脚,北边的同学向后转。

  学生按口令做动作。

  然后教师指名学生说口令,其余学生做动作。

  ⑥观察学校周围的建筑,完成下面的问题。

  教学楼在操场的____面,图书馆在操场的____面,体育室在操场的_____面,大门在操场的____面。

  ⑵认识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请4名学生分别面向东、南、西、北站好并说一说各自面对的方向是哪里。其余同学观察东面和西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南面和北面有什么关系,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

  ⑴师:刚才我们在操场上已经能够辨认东、南、西、北,现在在教室里你还能辨认出东、南、西、北吗?

  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师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⑵小组间互相说说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⑶按老师的口令做一做。

  ①男同学面向西,女同学面向南。

  ②第一组的同学面向东,第二组的同学面向北,第三组的同学面向西,第四组的'同学面向南。

  (设计意图: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方向”,通过游戏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全方位地感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3、地图上的方向

  ⑴感悟地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必要性。

  ①绘图。

  让学生绘制出学校四个方向的主要建筑,并标明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②对比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同一个建筑有的同学绘在了上面,有的同学绘在了下面,有的绘在了左面,还有的绘在了右面。

  思考:这样绘图别人能看明白吗?怎样才能使我们绘出的平面图大家都看得清楚明白?

  引导学生讨论。

  ③总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规定绘地图时,上面表示北,下面表示南,左面表示西,右面表示东,简单地说,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⑵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根据教材第4页的校园示意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体育室在操场的( )面;

  图书室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操场在图书馆室的( )面,操场在教学楼的( )面;

  图书室在体育室的( )面,教学楼在大门的( )面。

  三、学以致用

  1.根据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让学生做个小导游介绍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

  ⑴天安门广场上主要有哪些建筑?

  ⑵如果你是一个小导游,你能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向游客介绍天安门广场上都有哪些建筑?

  以小组为单位,向其他同学介绍天安门广场。

  2.填一填。

  ⑴小明面向北方,他的后面是( )方,左面是( )方,右面是( )方。

  ⑵黄昏当你面向太阳时,你的前面是( )方,后面是( )方,左面是( )方,右面是( )方。

  ⑶黑板在教室西面的墙上,老师讲课时要面向( )方;小丽向南走,小红从对面走来,小红向( )走。

  3.画一画。

  小强家在学校的南面,小刚家在学校的北面,学校的东面是小丽家,学校的西面是小兵家。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早已积累了有关位置知识的感性经验,能通过一些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节课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充分放手学生探讨新知识,对学好这节课的内容起到重要作用。

  2.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光用耳朵听。本节课的设计,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实践活动中认识方。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说一说自己面对的是哪个方向。“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又是什么方向呢?”学生会联系生活常识“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来感知方向。随后组织学生改变面对的方向,确定其余方向。

  3.在游戏中归纳东南西北的规律。

  本节课几处创设方向游戏,趣味性较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东南西北的知识。

三年级教案数学6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

  四、教具:正方体

  五、学具:正方体,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观察它?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1.游戏一。

  (1)引语: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好吗?

  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请你根据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师发指令,生活动。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2.游戏二。

  (1)我们在来做第二个游戏。

  师:我摆了一个图形,请你们向我提问题,然后根据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

  (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

  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

  b。指令尽可能少。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

  (三)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 一 搭

  游戏一

  游戏二

  练 习 三

  一、教学目的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教具:情境图。

  学具:小棒,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

  (二)基本练习:

  1.P16第1、2题。

  (1)独立做。

  (2)订正。

  2.P17第3题。

  (1)独立做。

  (2)独立搭。

  3.P17第4题。

  (1)独立画。

  (2)订正。

  (三)拓广练习:

  1、同步练习P16

  2、自主天地P10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教案数学7

  电子备课表

  课题(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

  年级(班级)三年级科目数学上/下册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过程

  与方法训练学生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描述路线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准确、简洁地描述行走路线。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师:你去过哪些地方?你是怎样辨认方向,找到要去的地方的`?

  二、新授

  1、创设情境:参观动物园。

  (1)熟悉导游图。

  出示例4主题图。

  动物园里有哪些主要场馆,请用八个方位说明每个场馆都坐落在什么位置?

  (2)了解学生的参观意向。

  你最想参观哪个地方?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

  学生一人当游客,一人当导游介绍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引领集体参与。同桌二人各选一个角色参与到游戏中,再换角色,多次练习。

  教师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说清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3)解决问题。

  文文位于长颈鹿馆,她要去看狮子,再去猴山,应该先往西北方向走到狮山,再从狮山往西南方向走到猴山;小平位于狮山,要去熊猫馆,可以向西北方向走,也可以先向西走到大象馆,再从大象馆向北走到熊猫馆。

  同桌互相提问题时,可以提的问题有很多。例如,从大门到熊猫馆怎么走?

  2、拓展。

  师:看着这张导游图,作为游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小结:通过刚才对行进路线的描述,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作业设计

  1、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5—7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2、思维训练从你所在市区的地图中,指出自己家所在的大概位置,并说一说自家相对于学校的位置。

  板

  书

  设

  计解决问题

  行进中以一个地点作为中心来观察其它物体的位置。

  (观察点不同,同一物体方向也就不同。)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教案数学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浙教版)第五册P1134135

  教材分析:

  根据教材的编排本节课是《角和直角》将为学生后继学习《射线和角》做基础。课本从红领巾、书本和五角星等实物上的角抽出角的图形,然后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试一试通过对角的动态变化,让学生形象的感知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程度有关。直角是特殊的角,生活和生产中常常用到直角的知识,认识直角又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所以教材安排用三角尺量直角和画直角的内容,并将它作为本课时的重点。

  教材处理:

  经过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这样的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远远不够,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接受和理解的过程。所以我尝试着想是否能够将本节课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角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为《直角的认识》。针对第一课时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大小有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用纸创造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和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角以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角,了解知识起点

  1、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会学什么?

  2、(这堂课要学习角)在生活中,你看到过、听到过角吗?

  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大家,指指看角在哪里?

  3、拿出三角尺,指一指角,摸一摸,碰一碰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有二条线组成┅┅)

  4、学生试着画角。

  5、展示所画的角并评价:你认为这些图形是角吗?(由学生分类,并说说理由)

  (转动画的角)问是不是角?并说说理由(因为形状没有变)

  (教师选出典型的角并画在黑板上)

  是不是角?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1、尖尖的一点给它起个名字?(引入顶点概念)直直的线叫什么?(边)

  谁来说说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顶点有什么特点?边呢?(直直的)

  2、闭上眼睛,把角记在脑中。

  3、判断,并说说理由。

  ()()()()()

  三、画角

  1、看原先的角,说说有什么想法?那怎样画角?

  介绍画角方法(师画,先画出尖尖的一点,再在这一点上画两条直直的线)标出顶点和边。

  2、生再次画角(画出两个不同大小的角,并写出顶点和边)

  四、创造角

  1、用圆片。

  ①这上面有角吗?你能想办法创造出一个角吗?

  ②合作操作,拿出圆片,以最快的速度创造出一个角,并说说用什么方法创造了角,指出顶点和边。

  (折、剪、先画再折,直接画)

  2、用长方形

  ①长方形有几个角?

  ②如果剪上刀那角的个数会有什么变化?

  生说,并合作操作。

  3、介绍剪法:

  五、活动角,感知角大小

  1、拉开一边,另一边也不动,形成一个角。

  2、玩一玩,同桌各拉一个角,比一比谁大?

  再拉,比一比谁的小?

  3、想一想角是怎样变大,变小的`?(拉开变大,合拢变小)

  六、总结:

  1、铅笔盒上有角吗?

  (有角,只不过为了安全才让它的顶点变圆了)

  2、三角尺的角,红领巾的角,为什么摸上去感觉不一样?

  (材料不同)

  3、今天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我改变了知识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先说说自己认为的角并画自己心中的角的样子。注重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来展开进行教学,最后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判断题中也注重角的边的特点是直直的以及角的两条边可以是不一样长的,在现实的三角尺上就可以找到原形,通过练习加深了学生的认识。然后的再次画角以及创造角是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飞跃。通过拉活动角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程度有关,整个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而不是老师怎么样去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最后通过对话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角是可以有所改变的以及不同材料制作的角的感觉也会不一样。这样,就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用的数学,数学的学习是有用的。

三年级教案数学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初步理解其基本原理,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发现并理解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换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理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归纳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4、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大家都知道,钟表可以帮助我们记时,那钟表没发明之前,人们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生活记时的呢?有同学知道吗?

  (沙漏,影钟,水钟)

  播放幻灯片,教师做适当介绍。

  师:每当红日升起,我们的祖先就会离开栖息的山洞外出围捕猎物,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就回到家尽情享受猎物的美味。渐渐的,人们发现利用太阳影子的方法可以计算时间。在生活与劳动中,人们又发现用滴水和沙漏的方法计算时间的窍门。这些就是聪明的古人想到的记时方法,那现在的人们又是怎么样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记时法。(板书:记时法)

  二、认识24时记时法

  教师:大家爱看电视吗?这是一张电视节目预报表,上面这些时刻就是现在人们所采用的一种记时方法,你能看的懂吗?

  问:哪位小朋友能象主持人一样播报节目表呢?

  请两到三位小朋友尝试一下。

  师:听完他的播报,你有发现什么问题吗?

  钟面上最多只有12时,14时是什么意思呢?请学生说一说。

  (14时是下午2时。)

  师:钟面上有14时吗?为什么14时就是下午的2时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间交流讨论一下。

  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做适当的评价。

  师:同学们,咱们现在来观察一下,一天钟面上指针的变化。

  (出示钟面)

  师:一天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你知道是几时吗?(零时,晚上12时)

  指针转动,这时是几时呢?(钟面上指针停止在1时)

  (指针停止在7时)现在是几时?这时你觉得自己会在做什么呢?(指针停止在12时)问:指针现在指向几?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呢?(12时)

  师:指针从0时走到了12时,时针在钟面上转了一圈。我们用一条彩条来表示。那一天结束了吗?指针继续转动,再往下呢?(指针停止在13时)

  师:现在是什么时刻?(下午1时,13时。)为什么是13时呢?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归纳学生发言。(指针停止在16时)现在指针指向了几?是几时?

  师:天色渐渐变暗,太阳和月亮要换班了。到了大家要睡觉的时间了。你知道现在是几时吗?(指针停止在20时)为什么是20时呢?

  师:当你悄然入睡的时候,时针依然在不停的转动,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一天结束了。这时的时刻是几时?(24时,也是零时)

  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一天时针在钟面上一共转动了几圈呢?(2圈)

  一天有多少个小时?(24个小时)

  我们把时针转动的第二圈也用彩条表示。(出示彩条)

  师:我们再来看一次一天钟面上指针的转动。一天从0时开始,转动了24小时。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天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利用好每分每秒。

  (出示节目表)师:那再来看看这张节目表,说说分别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吗?

三年级教案数学10

  一、复习目标

  1.在复习中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千米和吨的认识,并能熟练地进行换算。

  2.进一步掌握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能正确判断平年和闰年。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复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系统地整理知识点。

  教学难点:加深理解年、月、日与千米和吨,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提问: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年、月、日与千米和吨的哪些知识?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几方面的内容。

  1、认识千米和吨

  2、千米和米的互换

  3、千克和吨的互换

  4、认识年、月、日

  5、认识平年和闰年

  6、认识24时记时法

  7、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题型、方法归纳

  1、千米和吨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头大象重约2()。

  (2)一头骆驼重约420()。

  (3)一个鸡蛋重约55()。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学生交流选择单位的思考过程时,先要引导他们利用对几种常见事物大小、轻重的感性经验,体会以克、千克、吨作单位的数量的差异体会用它们表示轻重时各自所适用的对象。

  3、填空。

  2吨=()千克6000千克=()吨

  5000米=()千米3千米=()米

  学生首先说说单位间的进率,明确高级和低级单位换算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4、年、月、日

  5、填空题。

  (1)一年有()个季度,每个季度有()个月;儿童节在第()季度,元旦在第()季度。

  (2)在一个月里最多有()个星期日。

  本题复习了有关月、季度的知识。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6、选择题。

  小亮的爷爷的.生日是2月29日,他可能是()年出生的。

  ①1948 ②1949 ②1950

  完成本题要提醒学生先判断出示的三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7、算一算,框一框。

  (1)用长方形在上面的月历卡上框出三个数,使这三个数的和等于48。

  (2)用正方形框出九个数,使这九个数的和等于99。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是怎样思考的?

  (三)典例精讲

  1、

  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图意,知道图中两个人从7:30到9:30骑车一共行了26千米,而从7:30到9:30经过了2小时,因此他们平均每小时行26÷2=13(千米)。

  2、如果每人每天节约2千克水,一个3口人的家庭,一年(按365天计算)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大约是多少吨?

  (1)学生先独立完成。

  (2)交流:一个3口之家一年可以节约用水2×3×365=2190(千克)。因为2190千克比20xx千克多一些,所以节约的水大约是2吨。

  (四)归纳小结

  (五)随堂检测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汽车每小时行60()

  电线杆高6()

  小亮高135()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

  教室宽6()

  一只铅笔长2()

  2、(1)2年是()个月,3日是()时。

  (2)17时是下午()时,23时是晚上()时。

  (3)从上午8时到下午6时,经过()小时。

  (4)20xx年第一季度有()天。

  3、在○里填“>”“<”或“=”。

  4、

  5、5吨=()千克

  9000千克=()吨

  1600千克— 600千克=()吨

  1吨— 400千克=()千克

  6、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

  五、板书设计

  期末复习(二)

  1、认识千米和吨

  2、千米和米的互换

  3、千克和吨的互换

  4、认识年、月、日

  5、认识平年和闰年

  6、认识24时记时法

  7、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六、作业布置

  用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

  七、教学反思

  资源文件列表:

三年级教案数学1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并通过迁移体会平方分米。

  2.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初步体会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图形包含面积单位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知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吴江市实验小学本部校园面积大约有2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吴江市实验小学爱德双语分校校园面积大约有4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师:看了这两幅照片和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比本部的面积大。

  生2: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是本部的2倍。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大约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

  师:同学们,李老师工作的学校、神舟6号飞船的降落伞等我们并不熟悉,但是,借助足球场来打比方,我们对它们的面积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你们平时听过或者用过这样的比方吗?今天,我们就从打比方入手,学习新的知识。

  [思考:打比方初步渗透了这样一种观念:描述或者比较面积的大小如果有一个标准作参照,就可以把面积量化。这里打比方所借助的中介正是面积单位的雏形。这种比方也常见于报刊,常闻于言谈,也就有利于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一种自然、亲切的情感。]

  二、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师:如果妈妈问我们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准备用什么东西来打比方呢?

  生1:我想用书本来打比方。

  生2:我想用树叶来打比方。

  师:那就让我们用一些物品来铺整个桌面,看看课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少个这种物品的大小。(指导学生分别用一次性纸杯、数学练习簿、大楷簿和树叶等物品铺满课桌面,要求同一张课桌面只能用同一种物品来铺。)

  师: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物品来铺的,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这种物品那么大?

  生1:我是用数学练习簿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8本数学练习簿那么大。

  生2:我是用树叶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15片树叶那么大。

  生3:我铺的是大楷簿,课桌面面积大约有6本大楷簿那么大。

  生4:我铺的是纸杯,我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40个一次性纸杯口那么大。

  师:(电脑出示用四种物品铺桌面的过程)我们一起来回顾刚才铺物品的过程,(指铺满纸杯的图)纸杯那么多,你们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先数一行有10个,再数正好有4行,4 10 = 40,所以一共有40个。

  师:说得真好!(指四种铺法的图)我们用这些物品铺在桌面上,能形象地说明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但是,看了这四种铺法和得到的结果,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生:这些数都不同。

  师:是啊,同样大小的桌面,怎么表示面积的数却不同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用同样的物品来铺。

  师:同学们,还记得学习长度单位时的情景吗?当时,我们用铅笔、小刀、手来测量课桌的长,也得到了不同的数,觉得不好,后来学习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要准确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就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面积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思考:在课桌面上铺物品,其实质是让学生自选单位计量面积,选择的单位不同,计量结果就不同,学生因此产生统一计量单位的心理需求。提供四种物品让学生选用,增强了不同单位,不同结果的对比度,学生统一单位的愿望也更强烈,也能突出作为单位的本质特征:同一种单位的形状、大小必须相同。指导学生数纸杯个数的过程,蕴伏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长度单位的引入过程,为引入面积单位寻找了另一个固着点。]

  2. 认识平方厘米。

  (1) 学。

  师:(出示1平方厘米的模型)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板书:1平方厘米)请大家从学具篮中取出同样的一个模型。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正方形。

  师:请用直尺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生:边长是1厘米。

  师: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平方厘米可以用符号cm2来表示(板书:cm2),也读作平方厘米。请用笔写一写这个符号cm2。

  (2) 记。

  师:让我们一起来记住今天的第一位新朋友吧!举起1平方厘米的模型(示范),仔细看,用心记,闭上眼睛努力想,把1平方厘米印进你的脑海里,头脑中有1平方厘米了吗?

  生:(齐)有了!

  师:来,让我们拿起笔,把脑海中的1平方厘米请出来,画在纸上。(学生齐画1平方厘米。)

  师:再拿1平方厘米的模型对照一下,画对了吗?不对的可以重新改一改。(学生对照,修正。)

  (3) 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纽扣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贴花纸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3:我的指甲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

  师:大家拿起1平方厘米的模型,和自己的指甲比一比,你哪个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我的大拇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是中指。

  (4) 拼。

  师:请大家从学具篮中再取出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拼在桌面上。如果有不同拼法,可以拼好一种后,再拼另一种。(学生拼图。)

  师:同桌间互相看一看,拼法相同吗?你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6平方厘米。因为是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

  生2:因为它们都有6个1平方厘米。

  师:这两个长方形的形状相同吗?面积呢?

  生:形状不同,面积相同。

  师:也就是说,看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就看它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一个平面图形中有几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几。

  (5) 估和量。

  师:请每人从学具篮里取出一张邮票。估计一下,一张邮票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8平方厘米。

  生2:20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我的食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刚才我用食指指甲比画了一下,大约是8平方厘米。

  师: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有1平方厘米的模型啊。大家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在邮票上,看看它的面积到底有多少!(学生发现一个人的面积单位数量不够,于是与同桌合作。)

  师:邮票的面积是多少?

  生:(齐)12平方厘米!

  师:为什么?

  生:它的面上能铺12个1平方厘米。

  师:请每人再拿出一张电话卡。先估计面积是多少,再用面积单位检验。(由于面积单位的数量不够,指导学生用印有1平方厘米方格的面积量具来测量。)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电话卡的`面积。(实物投影仪展示蒙着量具的电话卡)

  生:先数整格的,一行有8格,共6行,6 8 = 48,接下来2个半格或3个小半格可拼成1格,大约是56平方厘米。

  [思考:五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以丰富的学习方式、流畅的活动过程、细腻的指导帮助,引导学生经历建立1平方厘米概念的过程。在建立概念的同时还注意充分挖掘这些环节的内涵,比如,看一个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多少,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与引入面积单位时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需求相呼应;再如,数电话卡面积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习惯。]

  3. 认识1平方米。

  师:你们估计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演示用1平方厘米量)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1:太小了!

  生2:应该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师:还真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布)猜猜看,这个面积单位应该是什么?

  生:平方米。

  师:能说说怎样大小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吗?

  生: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

  师:会用符号表示平方米吗?写在本子上。(请学生在黑板上写m2)

  师:(出示4块1平方米的布,发给每个小组1块)每组的同学先商量,准备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什么物品,再实际铺一铺,看能铺多少这种物品。

  学生分组铺物品,三个组分别铺书本、书包、椅子,还有一个组挤着站在1平方米的布上。

  师:请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本组铺物品的情况。

  生1:我们组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了24本书。

  师:可你们并没有铺满,怎么知道要24本书的?

  生1:因为一排铺了6本,可以铺4排,一共能铺24本。

  生2:我们在1平方米上铺了9个书包。

  生3:1平方米上可以放4把椅子。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平方米上可以站几个人。

  生:(齐)1、2、313人。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1:(指屏幕)这个屏幕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2:我家的桌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3:有的电视机的屏幕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师: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生:(齐)2平方米。

  [思考:用平方厘米量黑板的面积,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较大面积单位的需求。平方米的意义和符号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释或书写,是刚才认识平方厘米时积累的经验的即时运用。让学生自选物品铺满1平方米,是教材中站人活动的拓展,也是先前课桌面上铺物品活动的延伸。最后又回到黑板的面积,整个认识过程浑然一体。]

  4. 认识平方分米。

  师:你们还想学习什么面积单位?(平方毫米、平方分米等)再学一个平方分米,好吗?你认为1平方分米有多大?平方分米怎样用符号表示?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在黑板上写出dm2)

  师:学具篮中有一个1平方分米的模型,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找到模型)对照这个模型,用手比画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示范并指导学生比画)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1:(举起学具篮)这个篮子的底面大约有1平方分米。

  生2:插座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三、 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师:下面我们做些练习来巩固新学的知识。请看课本第79页想想做做第2题。自己在书上完成。(学生完成练习)

  师:我们先看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

  生1:平方厘米。

  生2:平方分米。

  师:你同意谁的意见?

  生:64平方分米。因为刚才电话卡的面积是五十多平方厘米,方桌面比电话卡大多了。

  师:再看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

  生:平方厘米。

  师:操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生:平方米。

  师:最后看第一小题。谁把这个问题再读一读,要读出点味道来。

  生: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4

  师:谁来回答?

  生1:平方厘米。

  生2:厘米。

  师:今天学的是面积单位,你为什么填了长度单位呢?

  生:24是数学书封面的长。

  师:你看题真仔细!我们认识新朋友面积单位,可不能忘了老朋友长度单位哦!(把黑板上的1平方分米贴在1平方米的左上角,再把1平方厘米贴在1平方分米的左上角)看了贴在一起的面积单位,你有什么想法?

  生:它们相差很大。

  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以后我们会进一步学习。

  [思考:把第一小题放在最后反馈,既不干扰练习重点,顺着学生的思路把面积单位逐个再回忆一遍,又能集中注意,拓宽认知结构。三个面积单位的对比,形象鲜明,为后面学习进率埋下伏笔。]

三年级教案数学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8~109页的第3~6题.练习二十六的第5~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够比较顺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和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

  1.做第108页的第3题.

  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题,也让学生说说怎样脱式计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练习机会.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先审题,再填空.可以让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够按图示的每一步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对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复习应用题

  1.做第108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改变题目的问题,口头改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

  2.做第108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改变第三个条件口头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改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口头改编的应用题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如:

  (1)一个粮仓存小麦85吨,存大豆60吨,存的玉米比小麦和大豆的总数多38吨,存玉米多少吨?

  (2)……总数多38吨……

  (3)……存的玉米是小麦和大豆的总数的2倍.……

  (4)……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多38吨.……

  (5)……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少38吨.……

  3.做第109页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画出线段图加以说明.

  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和已知条件调换,变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改编后,可以再让学生说一说线段图怎样改,再解答出来.

  三、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7~9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

三年级教案数学1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关注对旧知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上课伊始,设计几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回顾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为下面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2、关注方法的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类比是根据两种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在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本质、探索解题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在方法上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类比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3、关注习题设计的实践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设计练习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卷尺

  学生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的___里填上“>”“<”或“=”,并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1001___999 654___543 8321___8436

  (1)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当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大,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时,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以此类推,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2)老师的身高是1米7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7米)小明的身高是1米4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4米)

  请同学们观察身高,谁高谁矮?(老师高,小明矮)看来小数也是有大小的。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那么你们想知道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置复习题,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学校的运动会上,小明、小刚、小强和小林正在跳高场地上进行比赛,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得荣誉,班里的同学们也在为他们呐喊助威。比赛结束,成绩如下: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米

  0.8

  1.2

  1.1

  0.9

  2、提问: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收集信息,并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小数的含义来比较。

  因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8米是8分米,0.9米是9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二化成厘米后比较。

  因为1.2米是120厘米,1.1米是110厘米,0.8米是80厘米,0.9米是90厘米,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80厘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三借助测量工具进行比较。

  在卷尺上找到每个人跳高成绩的刻度,根据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观察卷尺上的数据,得出1.2米>1.1米>0.9米>0.8米。

  师小结:同学们能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三年级教案数学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P29—30。

  教学目标:

  1.结合“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感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淘气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又

  来了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准备将这些新书放在新买来的书

  架上,瞧,这就是新买来的书架!(师出示情境图)

  师: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师:图上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师板书问题)

  二.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列式

  师:小女孩提出的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应该怎样列

  式?(师板书:18×11=)

  2.估算

  师:小男孩也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本书放得下吗?

  你能用估算的`方法先估一估吗?

  生估算

  反馈:你觉得放得下吗?谁来说说你估算的结果?你是

  怎么估算的?

  方法1:把11看成10,18×10=180

  方法2:把18看成20,20×11=220

  方法3:把18看成20,11看成10,20×10=

  ……

  独立计算

  师:这个书架到底能放得下本书吗?请同学们算一

  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算出来的结果?(198)

  大家同意吗?

  师:请在4人小组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

  4人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师展示学生的算法)

  方法1: 18×10=180, 18×1=18, 180+18=198

  方法2: 11×18

  = 11×9×2

  = 99×2

  = 198

  方法3: 1 8

  ×1 1

  1 8

  18 0

  19 8

  ……

  5.重点介绍列竖式的方法(请列竖式的学生介绍)

  师:18为什么要和11对齐?(数位要对齐)

  接着你怎么想?(生:18先乘11个位上的1,得18,再用18乘11十位上的1,得180,写在18下面一行,最后将18和180相加得198。)

  18乘11十位上的1,为什么得180,而不是18呢?

  (生:11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8乘10得180)

  谁再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多请几名生说说列竖式的步骤,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练习:

  1.试一试

  第1小题让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第2、3小题让

  生用竖式算法计算,并请几名学生上台板演,师巡视指导。

  2.口算

  比一比,看谁得第一!生完成后可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交流。

  3.计算

  先估算,再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

  计算的结果。

  4.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5.思考题

  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生发现的规律若有价值性,

  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四.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解决哪种问题?

三年级教案数学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5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年、月、日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应用年、月、日的知识,体验数的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讨论交流意识和互相学习的。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制作年历的方法

  2、在制作过程中,从年具体到月再具体到日。

  教学用具

  整本年历、单张年历、台历、书历等。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年历?(整本年历、单张年历、台历、书历等),小朋友们真有教学眼光,谁能把自己的.年历拿上来展示一下?有目的让四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年历有什么优点?你欣赏其中的什么?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自学教材第56页—57页内容并完成以下问题。)

  1、制作年历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制作年历首先要确定什么?然后确定什么?最后用颜色区别出什么?

  3、制作年历还要知道什么?(每月的重大节日是星期几?)

  (二)学生自学(对照自学提纲自学,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口答:1、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大月,各有几天?哪几个月是小月,各有几天?平年、闰年二月各有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2、制作年历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哪四个部分?制作年历首先要确定什么?然后确定什么?最后用颜色区别什么?制作年历还要知道什么?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学习,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学生不同的解法。)

  (二)师生互探

  1、想制作明年的年历,但不知明年的1月1日是星期几?

  2、不知道明年二月份是几天?

  3、不知道其他重大的节日各是星期几?

  四、达标训练(1——3题必做,4题选做)

  1、想一想,填一填。

  (1)一年有()个月,其中大月有()个,每月有()天,小月有()个,每月有()天。闰年全年有()天,合()个星期零()天。平年二月有()天,闰年二月有()天。

  (2)元旦是()月()日,这个月有()个星期零()天。

  2、判断。

  (1)小刚的生日正好是在2月30日。()

  (2)1900年、1996年、8年和9年都是闰年。()

  (3)制作年历第一步是先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

  3、把4年9月份的日期填完整并标出教师节这一天。

  4年9月

  15

  4、春节期间到北京旅游前后用了5天,这5天日期表示的5个数之和正好是55,小明到家的这天是几日?

  年历的作用。

  问题:大家制作的年历如此精美,可以用他来做什么?

  预设:

  1、查日期,了解时间。

  2、制定学习计划。

  3、将全班同学的生日圈起来,到时候送去祝福。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将4年2月份的日历补充完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周年。

  是1921年7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7月1日是()周年。

  李叔叔是1972年3月3日出生的,到今年3月3日,他是()岁。

  小红的妈妈到6年刚好40岁,但她只过了10年生日,猜猜小红的妈妈是()月()日出生的。

  (二)、堂清反馈:

  板书设计

  制作年历

  制作年历的步骤:

  调查、收集各种类型的年历

  讨论与制作:首先要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然后确定整体的形式,每列4个月排3行,最后用颜色区别出休息日。

  展示与交流

  运用

【三年级教案数学】相关文章:

数学三年级教案01-27

数学三年级教案03-26

三年级教案数学05-2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08-16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14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08-25

数学三年级教学教案11-08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07-13

三年级人教版教案数学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