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第四单元时,我们初步认识了百分数,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关于百分数的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对学生没有说完整的知识点,可以进行适当补充。
2. 引入:百分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知识。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一)
二、互动新授
1.探究“增加百分之几”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认识“水结成冰,体积会增加”这种物理现象,并让学生看教材第87页情境图,并提出数学问题: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月增加了多少?
(2)尝试解答。
①小组讨论:“增加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反馈,教师适当总结:增加百分之几指的是多出来的体积占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②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③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对解题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指导。
学生反馈解法:
方法一:(50-45)÷45
=5÷45
≈11%
方法二: 50 ÷45 ≈111.1%
111.1%-100%=11.1%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具体的想法:
方法一:先算增加了多少立方厘米,再算增加了百分之几。
方法二:先算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再
算增加百分之几。
(3)小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方法。
2.解决“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1)引导:如果冰化成了水,体积比原来减少了百分之几呢?
(2)追问:“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应如何解决?
(3)解答:让学生独自画线段图,小组内展示,并说说所画线段图的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指名说说解题过程,并说清楚解题思路。
(4)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第88页“试一试”。
(5)小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减少百分之几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1.填空。
(1)小明的身高比小强矮20%,把()看成单位“1”。
(2)今年我们班的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4%,表示()占()的4%。
2.完成教材第88页“练一练”第1题。
3.举例说出生活中的有关百分数的应用问题,并尝试解决。
三、总结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方法
(1)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的具体量,再除以单位“1”。即:两数差额÷单位“1”
(2)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再把另一个数看作单位“1”即100%根据所求问题两者用减法运算。
四、练习提高
指导学生完成第24页练一练第1,2,3,4,5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3—78页。
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通过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的奥运会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世界人民走进奥运,走进了北京。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吗?
[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中国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
谈话:这里有一些我国世界遗产的文字信息,谁能读一读?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
(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好吗?
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3.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好吗?
4.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272×1/4=68(公顷) 68+4=72(公顷)
(2)272×1/4+4
=68+4
=72(公顷)
学生在多次交流解题步骤中,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天坛公园的面积×1/4+比天坛公园多的面积=故宫的面积
并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分析线段图。
[设计意图]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在这里把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刚才同学们有的用分步,有的列综合算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你能试着用先画线段图再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自己解决你们提出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吗?
学生独立解决。(根据学生情况,如果画图有困难,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30×7/10+30×2/15 (2)30×(7/10+2/15)
=21+4 =30×25/30
=25(处) =25(处)
6.让学生展示线段图的画法,说清解题思路。
7.点题并板书:分数应用题。
8.单看这两个算式的计算,你能想到什么运算律?有什么启发?
9.小结: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两种解题方法,将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率沟通,为后面的练习搭建了平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独立完成(第75页第2、3题。)
指生回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重点说出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是针对性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数量关系要让学生反复说,目的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理解。
四、回归实践,拓展运用。
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现在你能自己解决“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吗?
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遗产——青藏高原,检验一下这节课你的学习情况。
课本76页第9题。学生读题,指生列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五、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百分数和百分数的基本应用以后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利用百分数进行利息的计算,同时让学生学会解决储蓄的有关问题,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
在五年级的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及运用方程解决的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本节课是利用百分数计算利息,与已有知识联系紧密,难度不大,易于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百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与储蓄有关的术语的含义。
2、经历通过模拟实践、合作交流,探索利息的计算公式,并应用公式计算利息,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储蓄的意义及作用。
难点:掌握利息和税后利息的的计算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4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有效情境,自然引入新课。
首先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交流分橘子的方法,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方法不公平,而按照学生人数的比来分橘子比较合理,将学生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本节课,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的探讨中来。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和活动的空间。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空间。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橘子,鼓励他们实际分配,并做好分配的记录,使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有了上面的实际操作经验,在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进行分配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空间。在学生探究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后,组织他们将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共同点,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的信息。(课件出示)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提出问题。
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3、讨论分配方案。
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分法。
(1)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预设
生1:可以每个班各分一半。
生2:按1班和2班人数的比来分配。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班的人数不一样,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实并不公平,而根据两个班人数的比3∶2来分比较合理。
4、引入课题。
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为后面的`动手操作、分析推导解题方法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初探新知。
要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1班和2班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分?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1、小组交流后学生动手分配。
引导学生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2、记录分配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基础。
3、各小组汇报,说说自己的分法。
引导学生不断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4、在这次分小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说说感受。
(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是3∶2)
设计意图:在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另外,学生不断地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不断地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类型的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答算式或方程.
(1)20米是50米的百分之几?
(2)50米的 是多少?
(3)多少米的 是20米?
学生口答后提问:第(1)题的40%是怎样求的,表示什么意义?第(2)、(3)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这两个式子都表示什么意义?
2.引入课题。
我们根据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数量关系,学习过。这节课就复习。(板书课题)我们学过的,分为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两种情况。通过复习,要能进一步理解井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更加明确它们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提高分析、解答的能力。
二、复习解题思路
1.选择下面三个条件里的一个条件作问题,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
(1)松树30棵 (2)杨树50棵
(3)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学生回答时,分别出示三道应用题
(1)松树30棵,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几分之几?
(2)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松树多少棵?
(3)松树30棵,正好是杨树棵数的 ,杨树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或方程,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杨树棵树做除数?第(2)、(3)题为什么都用杨数棵数乘言?你认为解答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关键:确定单位1的数量)追问:上面题里与对应的数量是什么?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要怎样算?第(2)、(3)题都是技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子的?
2.归纳基本思路。
从上面的题可以看出,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数量,并且找出与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的量,然后联系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或者一个数乘分数 (或百分数)可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列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式子解答。如果要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就用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除以单位1的数量;当几分之几是已知条件时,就要根据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等于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来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各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让学生填写数量关系式,然后口答。结合提问学生第(2)题的数量关系式里为什么是节约的数量,强调数量对应关系。提问:从上面可以看出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怎样的?找数量关系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基本关系:对应数量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数量】
指出:我们解答,一般根据含有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这句话确定单位1的量和题里的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学生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求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除法算,都用单位1的量做除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同? 指出:解答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要先确定好单位1的量.再根据问题里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找准需要的数量,然后列式解答。
(3)做练一练第3题第(1)、(2)题。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这两题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数量?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这两题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的?为什么第(1)题用算术方法直接列乘法算式解答,第(2)题用方程解答?指出,这两题都是已知谁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这个条件,解答时也是看这个条件先确定好单位1的数量,再根据单位1的数量乘几分之几,等于几分之几的对应数量列式解答。当单位1的量已知时,就可以按数量关系式直接列算式解答;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就要按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答。
(板书:单位1已知算术方法解答单位1未知列出方程解答)
(4)做练一练第3题第{3}题。
学生改编应用题,老师依次出示。提问:你能从改变后的条件看出求小麦面积的数量关系各是怎样的吗?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提问:为什么这两题的式子都是两步计算的?解题方法为什么不一样?指出:解答,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板书:注意:数量的对应关系)当题里的数量与题里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不对应时,就是稍复杂的。解答时,要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式,并按照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然后提问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不是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为什么列出的算式不同?指出: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时,要找准相应的数量。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口答算式和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所用的解题方法不一样?
3.做练习十六第9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为什么问题相同,而解题方法不一样?这两题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子的?
指出:解答,一般先确定单位1的量,(板书:定1)再根据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明确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解答,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式子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对于解答,你进一步明确了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的计算;练习十六第10、11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6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应用(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有两个层次的基础: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和百分数知识的学习。同时,本课的学习还将是学生初中代数学习的知识基础。
本课的编排是这样的,教材呈现出一幅笑笑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以及针对表格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课后阅读资料主要是体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第二问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本课编排特点,我将本课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
1.通过探索、交流、比较,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与人交流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堂好的数学课,最终目标是学习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培养,而应用于生活则是这个目标的价值所在。为此,在本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探究交流自主构建。
2.联系生活体验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分析比较、联系生活都是学习本课的有效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分为3大块: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分析比较拓展思路,学以致用。
课始,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关于恩格尔系数的介绍。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独立阅读恩格尔系数指什么?结合课前收集的数据你能计算出你家的恩格尔系数,并对此做出科学解释吗?,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反馈并小结得出:百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三)。
选择这一导入而没有选择复习导入有以下3点考虑:1.这样导入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2.对恩格尔系数的学习能更好的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3.如果选择前面学过的列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或用分数问题复习导入,虽然能帮学生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链接点,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但压缩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所以不设相应的复习题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感悟新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中,自主探究,分析比较分为3个层次:循序渐进,动态示题探究交流,夯实基础比较优化,激活思维。
首先:循序渐进,动态示题。笑笑也调查了一份他们家的食品支出情况,我们去看一看然后运用课件将表格中的第一排数据一一出示,让学生分别判断处于什么生活水平,然后再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样逐一出示,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观的发现笑笑家生活水平从贫困温饱接近小康的巨大变化,感受到这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出示整张表格。这时,我将问题(1)去掉,因为它已经在动态出示表格的过程中完成了,直接将问题(2)改成(1)随着表格一起出现: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吗?我把它分成探究交流环节和比较优化环节。
探究交流,夯实基础。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以下4步完成
1.独立审题,并尝试画图、列式、解答。
2.小组内交流想法:你是怎么想的?
3.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
4.全班交流反馈。
独立完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以达到自主建构。交流想法则是用语言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一次论证,展现。
而在展示方法这一步,由于前面的学习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用方程来解这道题,主要有65%X-35%X=210,也有可能会出现这一种(65%-35%)X=210,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同学用算术方法---210(65%-35%)。所以将这三种代表性的方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在反馈的时侯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尤其是对等量关系的把握。比如第一种65%X-35%X=210根据要求,学生一般都会先画出线段图,那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线段图说出图意,其次说出列方程的根据:你是抓住哪句话来分析的?通过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得出等量关系:食品支出的钱数-其他支出的钱数=210元,再根据等量关系说出所列方程的含义:65%X、35%X分别表示什么?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65%-35%)X=210虽然从算式来看只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实际上他们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可适时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程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期间对于学生因为粗心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要拿出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错的原因。总之,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多放手,给他们探索的空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既要让他们思考也要在他困惑时给予引导。
比较优化,激活思维环节:新课标倡导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问题,因为这种顺向思维的方法,既化难为易,又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因此,针对学生展示出的列方程和算术2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讨论得出列方程的方法可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出方程式,便于理解;同时指出列方程这种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完成教材试一试的第2题(2)20xx年,食品支出占50%,旅游支出占10%,两项支出一共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来巩固所学。由于第一题(1)1995年,其它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与例题是重复的,所以删掉。而第(2)题作为例题的延伸和对主题资源的有效利用做为课堂练习。
课尾拓展思路,学以致用。由于前面的学习比较充分,而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和例题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水平,所以我在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这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据此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某班在一次数学单元训练中这道题是从扇形图的练习形式以及涵盖了基本训练、变式训练、发散训练的练习内容两方面丰富了本课,其意图是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 第二道题选用的材料是《我国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财经报道。
2.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局面下,我国经济率先崛起。截至9月份,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15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526.8亿元,同比增1.6%,地方本级收入23992.07亿元同比增长9.8% 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道题的数据虽然复杂不方便计算,但是体现了数学材料的真实性。其倾向性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提取信息并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板书: 因为本课本着放手让学生探索的定位思想,所以板书的设计遵循黑板是学生的试验田的原则,除了教师板书课题及一些重点要求外,主要是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
就是这样,一堂朴实数学课的探究与应用,就此结束,希望能得到在做的专家与同仁的指导。谢谢!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7
学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将比转化成分数、份数,指导学生试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作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请你先独立计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评价
(a)请你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b)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不过,第(b)种解法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种新方法。它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显示课题,齐读)
2、 计算电费
(1) 刚才小明就按大家计算的结果给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会儿,刚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张电费的清单。原来,“小明家和另外两户居民合用一个总电表。九月份共应付电费60元。”(显示)王叔叔想看小明这个小主人合不合格,就问小明:“你们家上个月交了多少元电费?”
(a) 你觉得小明家应付多少元电费?你是怎么想的?
(b) 你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景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作用。
教学难点:
百分数应用的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我会填空。
1、一套西服,上衣840元,裤子210元,裤子的价钱是上衣的()%,上衣的价钱是这套西服的()%。
2、五月份销售额比四月份增加15%,五月份销售额相当于四月份的()%;四月份销售额比五月份减少()%。
3、“六一”期间游乐场门票八折优惠,现价是原价的()%。儿童文具店所有学习用品一律打九折出售,节省()%。
4、大豆种子的发芽率是98%,发芽数占种子总数的()%,未发芽数占种子总数的()%。
5、从学校到文化宫,甲要20分钟,乙要16分钟。乙的速度比甲快()%,乙的时间比甲少()%。
6、用80粒大豆种子作发芽试验,结果有4粒没有发芽。种子的发芽率是()%,如果需要3800棵大豆苗,需要播种()粒大豆种子。
二、判断。
1、甲班男生占全班人数的53%,乙班男生也占全班人数的53%。甲、乙两班男生人数相等。()
2、100克糖放入400克水中,糖占糖水的20%。()
3、甲数比乙数多35%,乙数比甲数少35%。()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如果甲数的60%等于乙数的(甲数和乙数都不为零),那么()。
A、甲数<乙数B、无法确定
C、甲数>乙数D、甲数=乙数
2、下面的三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段铁线长80%米
B、全班的及格率是102%
C、男生人数比女生多5%
3、一商品先提价15%,再降价15%。现价()原价。
A、低于B、等于C、高于
4、六年级男生有132人,比女生多10%,六年级有女生多少人?设女生有x人,方程不正确的是()
A、x+10%x=132 B、x—10%x=132 C、(1+10%)x=132
四、解方程。
25%x = 75 60%x-35%x = 125
五、解决问题。
1、一个电饭煲的原价220元,现价160元。电饭煲的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2、修一条高速公路,甲队修了全长的60%,乙队修了全长的30%,甲队比乙队多修27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3、西乡今年荔枝大丰收,产量达到3。6万吨,比去年增产了二成,西乡去年荔枝的产量是多少万吨?
4、用汽车运一批水果,第一天运的吨数与总重量的比是1:3。如果再运15吨,就可以运完这批水果的一半。这批水果共有多少吨?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利用其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确定单位,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找出单位。
2、(1)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2)说说你是怎样思考和解答的?
(3)学生分析教师板演线段图。
3、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动一下。分析解答。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相同的条件?(有,都已知吃了这袋大米的不同的地方在哪儿?(前者已知一袋大米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后者已知还剩的重量,求这袋米的重量。)
(3)我们把这道题也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应从哪个条件入手找单位
(4)谁来分析这个条件?
学生分析的同时教师板演线段图。
(5)上道题是已知单位1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这道题呢?谁能把条件和问题标在图上?
生在黑板上画出。
(6)对比两道题的线段图说一说是怎样变化的。(条件和问题互相转化了。)
(7)无论谁为条件,谁为问题,题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变了吗?(没变)
(8)说一说上题在解答的`过程中涉及到哪些数量关系?(总重量-它
(9)现在买来大米的重量是未知的,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列方程)
(10)试着在练习本上列方程解答。
(11)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①生口述:
答:买来大米40千克。
②买来的重量还剩几分之几=还剩的重量。
③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解答,你认为这两道题实际上什么相同。
数量关系相同。
④解答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解答方法不同。单位已知,可根据数量关系用算术方法解答;单位未知,可用x代替,运用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⑤出示例7。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画图分析解答。
a、从这个条件可以看出题中是几个数量相比?
两个数量相比。
追问:哪两个?
四月份实际烧煤量和四月份计划烧煤量。
我们应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为什么?
把原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因为和它相比,以它为标准,所以把它看作单位。
②画图时我们要用两条线段表示两个数量,先画谁呢?
先画原计划烧煤吨数。
下一步画什么?
实际烧煤吨数。
指名回答:把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平均分成9份,实际比计划节约的烧煤量相当于这样的1份,即节约的烧煤量占计划烧煤量。
这两条线段谁为已知?谁为未知?
③指图提问:计划烧煤量与实际烧煤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计划烧煤吨数-节约吨数=实际烧煤吨数。
计划烧煤吨数未知怎么办?
设计划烧煤吨数为x,用方程解答。
④试做在练习本上。
⑤反馈:说说你的解答方法及依据。
a、学生独立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b、反馈提问
c、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的?依据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例6、例7与前边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相同,解答方法不同。
(四)巩固反馈。
(1)课本第74页1题。
(2)根据列式补充条件。
(五)布置作业。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二单元第28页—第29页百分数应用(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并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加强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幻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一个小调查:说一说你家的生活水平,贫困、温饱、小康还是富裕?用什么可以衡量出你家的生活水平?谁来介绍一下恩格尔系数。
简单地说,恩格尔系数就是一个百分率,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率,如果这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说明这个家庭的经济越困难。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经济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看来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真是不可估量!
20xx年,国家利用恩格尔系数在某地区进行了一次调查。
复习题:20xx年某地区有74户家庭迈入小康,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37%,被调查家庭一共是多少户?
你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生在黑板板书,说说等量关系,被调查家庭总数的37%是74户,要求家庭总数,列方程,也就是x的37%=74,计算:74除以它所对应得百分率,就是被调查家庭总数,这道题其实就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板书: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我们用什么方法解决这类题?方程或除法,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样的应用题。
二、家庭消费
1、(幻灯)这是笑笑家的调查表:(家庭消费情况)
年份xx年xx年20xx年
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65%58%50%
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35%42%50%
比较这个家庭情况的有关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齐读表。语速,1985年食品支出……
发现:笑笑家从1985年往后,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越来越小,恩格尔系数越小,她家越富裕。
为什么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和其他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相加为1?
因为食品支出和其他支出和起来就是总支出。
2、在1985年,笑笑家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这一年的总支出是多少元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表格中的哪些条件?
板书:1985年笑笑家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65%,其他支出占总支出的35%,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总支出多少元?
反馈:谁来分析一下:210元是具体的量,65%和35%都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这两个关系句中,食品支出和其他支出都在和谁比?借助线段来分析,这条线段表示总支出(板书:总支出),食品支出和其他支出如何表示?整体和部分,在一条线段上,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65%(板书),其他支出占总支出的35%(板书),因为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在食品支出中去掉和其他支出同样多的部分(直尺比划其他支出长度,量出),这是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的部分(板书: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多了210元(板书:210元)。求总支出(板书:?元),动笔尝试解决。生板书。三种方法同时板书。
①看这个方程,说一说等量关系,生:食品支出-其他支出=210元,再说一遍,食品支出就是什么?总支出的65%,其他支出就是总支出的35%,也就是总支出的65%-总支出的35%=210元,列方程,65%x-35%x=210
关键是从这句话中找到等量关系食品支出-其他支出=210元列方程。
②看这个方程,生:210元表示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的部分,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65%,其他支出占总支出的.35%,所以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了总支出的30%(板书:总支出的30%),也就是总支出的30%是210元,一个数的30%是210,就用这个数乘30%=210。所以:总支出*30%=210,30%怎么来的?
解:设这个家庭85年的总支出是x元。
(65%-35%)x=210
关键是找到总支出的30%是210元,再列方程用总支出乘这个百分率=210。,这个百分率是210元所对应的百分率。
其实这两个方程也是有联系的,什么联系?(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用可以推出它,括号可千万别忘了。)
③幻灯:因为总支出的30%是210元,(65%-35%)x=210已知一个数的30%是210,可以用这个数乘30%=210,求这个数,根据除法的性质,用积除以一个因数等于另一个因数,210(65%-35%)
(65%-35%)这个百分率是210所对应的百分率,用210元除以它所对应的百分率得到总支出,除法就是由这个方程推出的。括号不写行吗?(幻灯:表格)
3、(表)到20xx年,笑笑家也进入了小康生活,食品支出和其他支出都分别占了总支出的50%,(你们分析猜想一下,其他支出中都有哪些支出?)旅游、教育、穿衣、消遣……这些项合起来是其他支出,笑笑家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20%,食品和教育支出一共是6300元,这一年总支出多少元?
解决这道题还需要表格中哪些条件?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50%。
板书:20xx年笑笑家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50%,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20%,食品支出和教育支出一共6300元,总支出多少元?
这道题和第一题有什么异同?都知道两项占总支出的百分比,都在与总支出比较,第一题告诉两项的差,这道题告诉两项的和,都求总支出,你会算吗?尝试画线段并解决(生板书线段、解法)
反馈:因为都在与总支出比,这条线段表示总支出(板书:总支出),食品支出和教育支出如何表示?整体和部分,在一条线段上,食品支出是总支出的50%(板书:食品支出是总支出的50%),教育支出是总支出的20%(板书),食品支出和教育支出共6300元,(板书:6300元)。求总支出(板书:?元),对比:这三道题有什么异同吗?它们都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这两题和复习题有不同吗?怎样解决这类题?
三、练一练
1、(幻灯练习)来看,1995年其他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还需要用到哪些条件?画线段并解决(幻灯反馈)。(表格)
2、笑笑家越来越富裕,而且从题中可以看出,他们很重视对自身及孩子的教育,所以,生活好了,笑笑却从不乱花钱,她会科学、合理的消费。
20xx年笑笑的压岁钱是这样用的,买作文书刊花了一半的压岁钱,用25%购买日常用品,()捐赠贫困地区,10%存入银行,捐赠贫困地区的钱和买作文书刊的钱共195元,她共有多少压岁钱?
我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注重个人内在修养,要学会科学消费。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解答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根据这样的条件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也可以找到它对应的百分率列方程或用除法计算,解题过程中,可以借助线段帮我们分析。
五、作业设计
(1)请计算你家现在的恩格尔系数。
(2)访问你的家长(爸爸或妈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情况,计算出当时的恩格尔系数。
(3)比较两个数据,请你写出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分析、编题的过程,强化分数应用题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数量的结构特征;
2、学会正确、熟练地解答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3、通过现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提高学习的自信,让每一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经历整理、分析、编题的过程,强化分数应用题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数量的结构特征;
学会正确、熟练地解答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教学过程:
一、自主准备,注重学生已有的学习起点。
展示学生数学复习小报,分析重难点。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复习分数的运算,之前我们做了调查,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觉得最简单的分数应用题和最难的分数应用题,不同的同学写出不同的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
二、知识梳理,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1、出示条形统计图(见右图)
请同学们说说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哪些含有分率的信息?35
5女生是男生的.3
2男生比女生少5
2女生比男生多3板书:男生是女生的
2、出示两条信息:男生:30人;女生50人。男
(回答中可追问:①你能看出男生有几份?女生有几份?②谁为单位1?)
提出学习要求:请选择其中任意几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编成一道应用题,并列式。(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编题的结果
交流要求
⑴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编写的不同题目,在相同的题目上做记号,并试着解答别人编写不同题目;
⑵整理记录:在编写最多的这张纸上进行整理补充,做好记录;
⑶准备汇报:以记录最完整的这张为发言稿。
(出示小组交流要求后,要求学生默看半分钟后,教师可做小小的提问,使学生明确交流要求。)
4、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先大致了解编写题目的个数,从最少的小组开始进行汇报,教师进行补充。)
5、教师出示本学期所学分数应用题类型
⑴看看老师编的题目中有你们没有的题目吗?
①男生15人,男生比女生少
②22,女生几人?30(1-)5522女生25人,男生比女生少,男生几人?50(1-)5522男生15人,女生比男生多,女生几人?30(1+)3322女生25人,女生比男生多,男生几人?50(1+)3333男生15人,男生是女生的,男女生共多少人?30+155555男生15人,女生是男生的,男女生共多少人?30(1+)33
⑵这些就是本学期主要学的几种分数应用题的类型。学了这么多的分数应用题,你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说说看。
⑶得到分数应用题的最基本结构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数量(以上面6题中的任意两题为例来理解正向、逆向应用题的不同处)
三、方法多样,注重解题策略的指导
问题:小红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多少页?
1、请你用自己的方式来解答。
2、提出要求。(如果有一位同学不会,他看了你的解题过程就明白了,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想的过程写完整,要求能将解题过程讲给不会做的同学听。)
3、学生反馈。(学生可以通过线段图、对应关系、解方程(方程是数量关系的正向思考)、草图等方法进行解题)1,第二天看了50页,还剩下一半没看完。这本书共有3
(预设:学生会提出用方程这么麻烦的,教师可以顺便提一下方程是数量关系的正向思考,在复杂和较复杂的解题过程中会比逆向思考更容易理解。)
四、教师小结
今天,通过复习,我们从简单的信息中,却发现了那么多新的信息,又从新的信息中得到了这么多类型的题目,但在归纳中,我们却又发现其实分数应用题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结构。我们在平时的解题中,要学会灵活运用这种结构来进行解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改编、解答、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弄清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的联系和区别,掌握解题方法。
2.培养、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掌握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关系句填空。
( )是单位“1”,苹果树除了有和梨树同样多的数量外,还多( ),苹果树是梨树的( )。
( )是单位“1”,椅子价钱是桌子价钱的( )。
椅子价钱○( )=( )
2.仿照上面例子分析关系句。
(二)导入新课
我们复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通过上题发现,有很多题的叙述形式很相似,但解题方法却大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对比、区别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1.出示例1。
(1)默读例题。
(2)同桌互说分析思路。理解足球是单位“1”,篮球除了有和足球
篮球的'个数,用乘法计算。
(3)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列式。(组长检查)一名学生板书:
(4)反馈、订正、说出不同的列式。
(5)问:两种方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共同点是两种方法中都有一步是求20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不同点是:方法一是先求篮球是足球的几倍,再求足球的几倍,也就是篮球的
加上足球个数就是篮球的个数。)
2.改编上题,第一个条件不变,只变换单位“1”,即为例2。(改的文字用红粉笔)
(1)学生默读例题思考,为什么足球和篮球变换位置?
(2)同桌互说分析思路。
(3)画图、列式:(在本上做,一生板书)
方法一:解设篮球有x个。
(4)三种解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等于20个为等量关系列方程;方法二则是先求出足球相当于篮球的几倍,(5)例1和例2的不同点是什么?
位“1”,用除法计算。)
3.根据图形编题,出示例3。
(1)学生默读。
(2)根据思考题讨论。
①你们所编的题谁是单位“1”?为什么以它为单位“1”?
②列式。
③问例1例3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例1、例3的单位“1”都是已知的,都是求单位“1”
(1)根据思考题小组讨论。
观察算式,你认为谁是单位“1”,为什么?
(2)学生画图、列式。(方程、算术两种方法。组长检查、辅导,一生板演。)
(3)反馈、订正。
方法一:解设篮球有x个
(4)观察例3、例4与例2、例4的异同点。(小组讨论)
集体订正:例3和例4的单位“1”不同。例3的单位“1”是足
数是多少,根据乘法意义用乘法计算;例4的单位“1”是篮球的个数,法意义就要用方程列式,也可根据逆运算用算术法列式。例2例4的相同点:都是把篮球看作单位“1”,篮球个数都是所求的,因此根据乘法意义,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或根据逆运算用除法列式。不同点:例2
于足球的倍数。
(5)学生自己观察黑板的四个例题,再次观察异同点。(看题、看图、看列式。)
(6)质疑。
四、课堂总结
(略)
五、巩固练习
1.第94页中“做一做”的第1,2题。
2.第95页第1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内容是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比较练习课,目的是明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明确相比的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几倍,所以在教案设计上突出了分数乘除法例题的对比。在让学生独立完成例1的基础上,改变单位“1”出示例2,通过一改一编,突出了两题的区别。例3的出示是根据图形而编出来的,比直接给出例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思考题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如何找单位区别。例4的出示是根据算式编的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分数应用题的结构及解题思路。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5页、第56页。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并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把比熟练地转化成分数,将分数知识横向迁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牵引(课件出示)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情境导入,引出课题(课件出示)
昨天我和王老师合伙买福利彩票,我出了30元,王老师出了50元,结果我们中了一个二等奖,奖金8000元。我想对半分,各分4000元,王老师说这不公平,你们认为呢?怎么分奖金才合理呢?
三、合作探索,解决矛盾
1、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请试试看,可以小组内交换意见、讨论想法。
2、说以说你的想法。组织反馈,逐一展示学生解题思路。
3、我们分到的奖金是否合理,该怎样检验?(两个数量和要等于8000,出资的比是3:5或5:3)
4、小结:像这样把8000元彩票奖金按照出资多少来进行分配的情况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出示课题:比的应用)
四、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教材(1),把一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大班30人,小班20人。
思考:把这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学生商量分法,得出: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来分比较合理。
2、大班人数和小班人数的比是3:2 学生分好后,交流分法,填表完成。
3、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分,可以怎样分?你会分吗?试着分一分。
学生试做。
4、与同学交流分的方法。分组讨论疑点,并试着在组内解决。
四、交流方法,老师精讲
1、班内交流,老师答疑
三种方法
(1)、方法一:借助表格分。
(2)、方法二:画图
发现橘子总数被平均分成了5份,大班占3份,小班占2份。先求出一份的数,再分别乘以3和2,就求出了大班和小班分的橘子个数。
140个
140÷(3+2)=28 大班:28×3=84(个)
小班:28×2=56(个)
追问:为什么要“140÷(3+2)”?
(3)、方法三:根据分数的意义解题。先求出一共分成几份,再求出大班和小班分的个数分别占橘子总数的几分之几,最后根据分数的意义解题。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2、以上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小结方法⑶的思路。
⑴计算分配的总份数。
⑵计算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⑶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
五、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和奶的质量比是2:9。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
2、 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60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602班和603班,两班都是43人。想一想,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你会按怎样的比例分配,两班各栽多少棵?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第3题合理搭配早餐。
六、总结评价
1、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谈谈收获。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方法探索新知。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点难点: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和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方法:
操作
小组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复习
师:同学们,今天与我们平时上课有什么不同?
紧张吗?(有的说紧张有的说不紧张)
咱们来统计一下,紧张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
师数一数,并记录其数据(紧张的有15人,不紧张的有20人)。
你能根据这15人和20人用比的知识或分数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说法:
(1)紧张的人数与不紧张的人数比是3:4;
(2)紧张的人数是不紧张的人数的3/4;
(3)紧张的人数与全班总人数的比是3:7;
(4)紧张的人数是全班总人数的3/7;
(5)紧张的人数比不紧张的人少1/4;
2、引入课题
师:大家说的真好,可见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以前我们体验过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今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一)解决问题一:怎样分合理?
1.提出问题。
师:其实只要有心,随时都可以发现一些数学问题,今天,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就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她遇到了什么问题。(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出的问题:把这些橘子分给一班和二班,怎样分合理?
学生独立思考
2.组织讨论。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两种分配方案。
方案一:每个班分这筐橘子的一半。
方案二:按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比来进行分配。
启发学生明确:平均分就是按1:1的比例来分的;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量平均分,而是要按不同的份量(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像这样把一个量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就叫按比例分配。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解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二)解决问题二:怎样分才是按3:2的比例来分的?
1、提出问题。
师:我们帮笑笑想出了分配的方法,笑笑又问:怎样分才是按3:2的比例来分的呢?
2、操作感知。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橘子,4人—组分一分。[教师给每组相同数量的小棒,但没有告诉学生小棒的根数。(小棒的根数是5的.倍数)学生按3:2分小棒,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中典型的分法]
3、让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
学生可能会说出不同的发现,
①发现6:4,9:6、15:10、30:20……的结果都是3:2。
②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
(三)解决问题三: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该怎么分?
1、提出问题。
师:现在有140个橘子,按3:2又应该怎么分?
2、小组讨论。
让学生针对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教师巡视时,从中了解学生中典型的想法和做法。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三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如下表所示:
一班
二班
30个
20个
30个
20个
方法2: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如下图所示:
140个
3+2=5?
28×3=84(个)
140÷5=28?
28×2=56(个)
(答略)
方法3:根据分数的意义解决问题,
思考过程如下:
先求分的总份数:3+2=5
因为:一班分5份中的3份,即分到140个的3/5。
二班分到5份中的2份,即分到140个的2/5。
所以:一班分的个数是140×3/5=84(个)
二班分的个数是140×2/5=56(个)
方法4:方程
解设每一份有x个橘子,则一班分3x个,二班分2x个,根据:3份(3x)+2份(2x)=140列出方程:3x
+
2x
=
140并解出方程x=28,一班分3×28
=
84(个),二班分2×28
=
56(个)。
让学生说一说以上三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引导检验
生思考,小组交流检验方法。
5、小结:
师:说的真好!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的问题,请你们思考:
A这类问题有什么特点?
B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c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5~76页中“练一练”的第1、7、8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还有什么疑问要和大家商讨商讨?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75页练一练的第二题和课本76页的第6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谈话中引出问题复习旧知,为新授做铺垫,同时也让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整节课紧紧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共分两大部分:一、分一分:创设情境,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必要性,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二、算一算:再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上的问题。
存在问题: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学在短暂的课堂要面对全体学生,还有个别学生不能顺利准确的解决问题,造成教学效果的不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全面发展,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关注学困生,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15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习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 )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 )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 )元。
⑵、毛笔是( )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 ,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
(1)卖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x-36=20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1+)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三、小结
1、今天学习了两道应用题,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08-30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05-27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案02-11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必备】05-28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通用)05-28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6篇)03-13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6篇03-1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