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30 07:37:27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实用)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实用)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用假设的思路,通过列表举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题意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2、了解《孙子兵法》中的名题-------“鸡兔同笼”,感受中国古代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运用用假设的思路,通过列表举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能运用用假设的思路,通过列表举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我们国家的植树节,“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我们的学习伙伴和他们的同学一起参加了这个活动。

  参加植树活动的同学一共植树43棵,其中女生9人,每人种3棵,男生每人种4棵,求参加植树活动的男生有多少人?

  要求:认真读题,了解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画出树状算图

  学生独立分析

  汇报:

  7、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43-9×3)÷4

  8、师:说一说思考过程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够通过已经学过的方法解答应用题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题

  已知参加植树活动的学生人数共13人,请你根据提供的信息,求参加植树活动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每个女生种3棵,每个男生种4棵,一共植树43棵。

  2、师: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能用树状算图来表示吗?

  3、生:了解了参加植树活动的总人数,女生每人种3棵,男生每人种4棵,还有植树的总棵数。要解决的问题是男、女生人数各多少。

  4、树状算图

  5、师:看了树状算图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6、生:男女生人数都不知道,没有办法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试一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呢?

  媒体出示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植树的棵数和题意比较

  师指导,假设男生0人,那么女生就13人,植树的棵数为13×3=39,和题意比较不相符“×”。

  根据题意小组合作交流填表格

  学生汇报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植树的'棵数和题意比较01313×3=39×1124+12×3=40×2112×4+11×3=41×3103×4+10×3=42×494×4+9×3=43√

  师:通过这样的尝试我们很容易知道当男生4人,女生9人时,符合题意。

  小结:同学们,尝试法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又一种方法。

  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孙子算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数学名著,里面描述了很多数学名题。(电脑)其中,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电脑出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就是野鸡。)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2、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统称为:“鸡兔同笼”。

  3、下面就请你们来看看这道“鸡兔同笼”问题。

  4、媒体出示:有若干只鸡和兔,它们共有15个头、48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5、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15个头。鸡兔一共有48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15个头。鸡兔一共有48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你们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解决这道名题?

  鸡只数兔只数共有的脚数和题意比较

  6、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7、小组内交流

  8、汇报

  鸡只数兔只数共有的脚数和题意比较01515×4=60×1142+14×4=58×2132×2+13×4=56×………………×66×2+9×4=48√

  9、当鸡6只,兔9只时,我们发现共有48只脚,符合题意。

  10、当数量比较大时,再用列表尝试的方法就会太复杂,老师想请你们再讨论一下除了尝试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去解决这类鸡兔同笼问题。

  11、生讨论交流

  12、汇报方法:假设计算法……

  13、师小结:现在你能重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吗?数目比较小时,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比较快,数目比较大时,用假设法计算比较好。

  14、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延伸。

  媒体出示

  师:鸡兔同笼问题从我国传到日本,就变成了“龟鹤问题”,看来这类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鸡兔问题上。(如果时间不够,就给学生介绍一下)

  龟:我们和鹤一共有6个头。

  鹤:我们和龟一共有16条腿

  学生汇报,交流。

  像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体育比赛中也有这样的“鸡兔同笼”题目呢!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是呀,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说明大家都是好样的,继续努力吧!

  四、作业布置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以上3题。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5-7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中逆叙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芦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思路,能正确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相差关系的逆叙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解题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列含有未知数I的等式解答应用题。

  (1)养鸡场养鸡500只,卖出一些后还剩300只,卖出了多少

  (2)张师傅和李师傅一共加工零件135个。其中李师傅加工了75个,张师傅加工了多少个?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完成一道,各人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应用题时,要几步?第(1)题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是怎样想的?第(2)题呢?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式,对照着数量关系式来列出等式。

  2.应用题。

  粮站运来面粉96袋,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24袋,运来大米多少袋?

  读题后让学生想一想,这样的题用什么方法解答。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题里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

  (板书:面粉的袋数+24=大米的袋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读题。

  提问:例4与上面一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这两道题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相同的都是大米比面粉多24袋。想一想,例4的数量关系与上一题一样吗?

  2.谁再来说一说,例4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评析:通过重复提问,可以突出例4的数量关系,便于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提问"为什么",有利于学生认识根据题里怎样的条件找相差关系逆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

  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你能列出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例4吗?

  第一步先做什么?(板书设未知数x,并说明注意写"解"字。)

  第二步要做什么?列出怎样的等式?(板书:x+24=120)

  第三步求未知数x的值要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说明求出x的值不带单位名称)你是怎样想的?

  写出答句。

  3.你能根据题意,检验这样解答是否正确吗?谁来告诉大家,的面粉有24袋。120一x=24)

  追问:为什么可以列这样的等式?

  怎样求未知数工?(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并写出答句)

  5.提问:今天学习的也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例4可以列几种等式来解答?这两个等式都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想数量关系式。这样才能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想一想,例4是根据题里什么条件来想数量关系式,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的?

  三、巩固练习

  1.根据下面的条件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1)鸡比鸭多30只。

  (2)杨树比柳树少15棵。

  (3)美术班比舞蹈班少16人。

  (4)今年收的小麦比去年多1500千克。

  2。做"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读题。提问数量关系式。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提问:这里的等式是根据什么来列的?

  (2)完成第(2)题。

  读题。让学生先说数量关系式。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列等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强调:像上面这样的几道题,都要先根据题里"谁比谁多或少多少"想数量关系式,再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等式来解答。

  3.练习十二第5题。

  说明要求,让学生在课本上练习。

  提问:第(1)题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列等式的?第(2)题呢?

  四、课堂小结

  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要分几步做?要根据什么来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6-7题。

  (五)应用题的巩固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练习十二第8~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解答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解题的步骤,能正确地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一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有关的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二第8题,指名学生口算。

  2.列含有未知数J的方法解文字题。

  (1)一个数减去170后得150,这个数是多少?

  (2)280加上某数后等于400,求某数。

  (3)135比什么数多287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提问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指出: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这类题时,都要先用刀表示未知数,再根据题意列出等式,然后求出未知数x。

  3.揭示课题。

  我们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应用题时,也是按这样的步骤来解答的。今天这节课,就来练习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解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二第9题。

  指名读题。

  提问:按照题意,这道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你能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吗?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提问:解答这道应用题时你是分哪几步的?x一720=280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谁能说一说最重要的是哪一步?

  2.根据下面的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

  (1)一批货物,运走30吨,还剩15吨。

  (2)原有货物30吨,运来一批后,一共45吨。

  (3)原有货物45吨,运走一批后,还剩30吨。

  (4)篮球比足球多20个。

  (5)科技书比故事书少100本。

  3.练习补充题。

  (1)同学们植树,四年级植96棵,比三年级多植18棵,三年级植多少棵?

  (2)同学们植树,四年级植96棵,比五年级少植18棵,五年级植多少棵?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列等式时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道题列的等式,为什么第(1)题是x+18=96,而第(2)题要用x一18=967(或第(1)题是96一x=18,而第(2)题要用

  x一96=187)

  小结: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比多、少的应用题时,一定要根据谁比谁多(少)几的条件想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等式解答。

  4.练习十二第11题。

  学生读题,然后要求用直接列算式计算和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两种方法解答。

  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直接列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列含有未知数工的等式时你是怎样想的?哪一种方法是顺着题意想的?

  小结:列含有未知数J的等式解答应用题时,一般只要顺着题意想数量关系式,列出等式来解答。这样想,思考过程比较容易。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应用题。谁来说一说,用这种方法解答应用题时要分哪几步?怎样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0、12题。

  (六)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3页例l、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l~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学生读题,要求说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

  提问:要求李春家和王强家之间的距离,可以从哪家出发到哪家?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自己解答后口答,老师板书两个算式和得数)

  (2)比较算式的结果。

  提问:这两个算式都是求的哪段路程的长?结果怎么样?400+300和300+400有怎样的关系?(板书:400+300=300+400)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把400和300交换位置相加,和怎样?

  2.题组的.计算、比较。

  (1)用小黑板出示第61页下面的题组。

  (2)让学生计算,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在课本上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O里板书等号。

  (3)提问:第一组里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8和、12相加,交换位置再加,和有什么特点?第二组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和特点?第三组呢?

  3.归纳加法交换律。

  提问:这三组算式里,每组算式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这些例子里你能看出有什么规律吗?

  老师总结加法交换律,说明这是加法运算的一条定律。

  让学生读书上的加法交换律结语。

  4.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这里的加法交换律用语言表达不容易记忆,我们用字母来表示,就既清楚,又简单。

  如果用a表示第一个加数(在小黑板上对着算式板书a),用b表示第二个加数(在小黑板上板书b),那么a+b(板书加号)就应该等于什么?

  指出:这里的a十b=b+a就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用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追问:a+b=b+a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5.认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1)我们学过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看两次相加的结果是不是相等。这样验算是应用了什么知识?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你是怎样看出前面的加法计算是不是正确的?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教学例2。

  (1)出示例2。(挂图)

  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提问:怎样算出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这种算法你是怎样想的?

  求操场上一共多少人,不调换加数的位置,还可以怎样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这种算法又是怎样想的?

  (2)比较算式的结果。

  提问: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先把前两个数3和2相加,再加第三个数4;第二种解法先把后两个数2和4相加,再同第一个数3相加)它们的结果有什么关系?[板书:(3+2)+4=3+(2+4)]

  2.题组的计算、比较。

  (1)用小黑板出示第63页上面三行的题组。

  (2)提问:你能看出第一组里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第二组和第三组呢?

  (3)请大家把书上这几道算式计算一下,看看每组里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在O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让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O里板书等号。

  提问:每组算式里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归纳加法结合律。

  提问:在这三组算式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上面的例子里,你能看出有什么规律吗?

  老师总结加法结合律,说明这也是加法的一条运算定律。

  让学生读书上的加法结合律结语。

  4.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表示加法里的三个加数(对照题组中的加数分别板书:a、b、c),可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板书:(a+b)+c=a+(b+c)]

  追问:(a+b)+c=a+(b+c)表示的是什么运算定律?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这里的a、b、c表示任意三个数。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

  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三、小结教学内容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指出: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所以我们刚才学习的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2.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填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订正让学生说明理由。

  2.练习十三第2题。

  学生口答。

  结合第2小题提问:120+430=520+30为什么不是加法交换律?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1、3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1、3题。

  (七)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64页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4~8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一些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算式,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加法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各数再加多少100?(口答)

  18 24 37 45 53 66 72 89

  学生一边口答,老师一边在各数下板书出另一个数。

  提问:每组两个数个位上和十位上的和各是多少?两个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指出:如果两个数个位上数的和是10,十位上数的和是9,就正好凑成100。

  2.什么叫做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3.什么叫做加法的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加法结合律)

  4.引入新课。

  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我们就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学习,同学们要弄清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能用简便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2)教学第(1)题。

  板书出算式。

  提问:这里三个数连加,哪两个数可以先凑成整百数?这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可以这样想:137和63可以凑成200,应用加法的结合律先把这两个数加起来。

  简便计算的过程应该怎样写?(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注意强调先把后两个数相加时要加小括号)

  追问:这里的计算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道连加题按顺序算要用笔算,现在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加另一个数只要用口算,这种方法就比较简便。

  (3)教学第(2)题。

  板书出算式。

  我们继续用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的方法来看第(2)题。

  提问:这道题里哪两个数正好凑成整百数?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要先算118加182,应先把它们的位置怎么样?[板书:=118+(182+159)]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接下来怎样算才比较简便?[板书:=(118+182)+159]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谁来说一说,这样计算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板书得数)

  小结:从例3可以看出,如果在加法里有两个数正好凑成整百(整千、整十)的数,一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百(整千、整十)的数先加,再与其他的数相加,这样算比较简便。

  2.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提问:第1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可以怎样想?

  第2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可以怎样想?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2)提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一般先把哪两个数相加?

  (评析:这里的提问是为了揭示加法里简便算法的一种规律,便于学生掌握方法。) .

  3.进一步研究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过去口算57+28是怎样算的?

  板书: 57+28

  =57+(20+8)

  =(57+20)+8

  =85

  提问:以前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加法,实际上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是怎样应用的?

  (2)教学"试一试"。

  我们过去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实际上应用了加法结合律:把一个加数看成是整十数与一位数相加的和,再应用加法结合律,先加几十,再加几。现在,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方法,试着应用加法结合律口算157+104。(板书:157+104)

  提问:怎样应用加法的结合律来口算?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试做,老师巡视辅导。学生口答口算过程,教师板书。

  提问:这道题口算是怎样想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结: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又比一个整百数稍大一点时,可以把它看成是几百与几的和,应用加法结合律,先加几百,再加几,这样可以用口算,比较简便。

  4.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2题。

  第1小题哪个数接近整百数?第2小题呢?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提问:这两道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当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又稍大一点时,可以怎样口算?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三第4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练习,每组一道题。

  集体订正。

  (2)提问:每一组里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比较,有什么相

  同的地方?不同在哪里?对照第一个算式,第二个算式实际上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哪个算式计算比较简便?

  指出:这里的加法简便计算,就是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两个数先加起来,再接着计算。

  2.练习十三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说一说各题里要把哪两个数先加使计算比较简便,这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练习十三第6题第一行。

  指名学生口算得数,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一个加数如果接近整百数又稍大一点,可以用口算,方法是先加整百数,再加几。

  说明:用简便方法计算,以后熟练了可以直接口算写出得数。但现在还是要一步一步根据运算定律,把过程写出来。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5题,第6题第二行。

  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7、8题。

  (八)加、减计算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练习十三第9~15题及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知道和的变化规律与差的变化规律,能说出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以及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时两道算式结果的大小,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简便计算的方法,逐步做到计算的合理、灵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加法的运算定律,以及这些知识的应用。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加、减法计算的一些综合练习

  (板书课题),并且进行一些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指名学生口算。

  2.练习十三第10题。

  (1)计算a+b的和。

  小黑板出示,说明上一格的数是a,下一格的数是b,要求a+b是多少。

  提问:这里求的是两个数的什么?a表示的数叫什么数?b表示的数叫什么数?a+b表示什么? '

  请同学们把a和b表示的两个数相加,求出a+b的和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

  提问:这里哪个加数不变,哪个加数变化了?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

  如果从左往右看,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

  现在我们看出,当一个加数不变,另二个加数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和会怎样变化?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也随着增加或减少多少。

  (3)判断下面每组中哪个得数大,大多少,并说明理由。

  126+97 135+198 178+299 254+96

  126+100 135+200 178+300 254+100

  (评析:这里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是为后面学习加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作准备的。通过这里的判断,有利于在学习教科书第70页的简便算法时理解算理。本节课下面认识差的变化规律的安排也有同样的作用。)

  (4)计算a一b的差。

  小黑板出示。

  提问:a表示什么数?b表示什么数?a一b表示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表里每格中a和b对应的数,求出a一b的差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差的变化规律。

  提问:在表里被减数变化了没有?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从左往右看,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

  现在我们看出,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时,差怎样变化?减数减少时呢?

  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反而减少多少;减数减少多少,差反而增加多少。

  (3)下面每组中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比较,差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小多少?为什么?

  151-96= 342-298= 246-199= 245-97=

  151-100= 342-300= 246-200= 245-200=

  4.练习十三第11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回答每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并要求说明为什么这样算比较简便。

  小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把比较复杂的计算变得十分简便,很快算出结果。这种简便方法主要是交换加数的位置,根据加法结合律,把可以凑成整十、整百的数先加起来,然后接着计算。

  5.练习十三第12题。

  读题后提问:表里是哪几户人家?"合计"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用简便方法算出每户的合计数?

  让学生口算合计数填在表里。

  指名口答结果,集体订正。

  三、应用题练习

  练习十三第14、15题。

  1.读题后,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题

  1.填一填,想一想是怎样变化的。

  (1) 10+20=

  15+20=

  (2) 10+20=

  5+20= 。

  提问:和与加数是怎样变化的?

  指出:当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一个加数减少,和也减少

  2.用这样的方法去想一想思考题,说一说要怎样做。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是怎样想的?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1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13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材及学情分析: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的第四单元刚学习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以表格、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使鲜活的体育活动和看似机械演练的小数运算融为一体,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究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应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能力。

  突破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沟通整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突破方法:

  通过理解小数的意义,只有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减,也就是在计算中,要把小数点对齐。

  教法和学法:

  “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观看过跳水比赛吗?跳水项目,一直是中国体育运动的强项,请看大屏。(课件出示中国跳水运动员劳丽诗和李婷跳水的视屏)中国队又赢了,这样一个值得骄傲的时刻,我提议: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庆祝一下祖国的胜利吧。

  在体育赛场上,不仅有激烈、好看的比赛,还蕴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同学们,你们想学习这些数学知识吗?

  2、(课件出示跳水决赛统计图)依次出示中国队第一、二轮的得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

  3、引出课题:同学们看一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列出的算式都是小数加、减法的算式,小数加、减法的算式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自学提纲,明确自学任务。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教师明确自学任务: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环节:自学我最棒。认真自学课本96页例1、97页例2,然后完成自学提纲上的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自学开始。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学,适时提醒:已经完成自学内容的同学就可以在组内进行两两交流。

  三、小组讨论,解疑答惑。

  1、师:同学们刚才的自学都非常的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自学的成果和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入小组讨论环节。(课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请小组长快速的上来领取你们小组的讨论提纲。让我们比比哪个小组的讨论最积极、最认真,小组讨论开始。

  2、巡视:提醒各小组交流要注意的地方。

  四、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1、师:刚才,老师看到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接下来,就让各小组把你们的讨论成果与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一起进入下一环节:讨论成果大展示。(课件出示:讨论成果大展示)

  2、请第一个组作交流展示。(课件出示交流内容)

  3、请第二个组作交流展示。(课件出示交流内容)

  4、教师点拨: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与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是一样的,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列竖式的时候当相同数位对齐了,小数点有什么特点呀?(小数点对齐)所以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只要把小数点对齐,那么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板书:小数点对齐)

  5、师:那么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请下一组同学来为我们作一个小结。

  6、请第三小组作交流展示。(边交流教师一边用课件出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7、齐读一遍。(课件一条一条出示,学生读。)

  五、巩固运用,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学会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呀?体育健儿们在赛场上争夺冠军,今天谁能成为我们班学习上的冠军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到今天的“学习成果大比拼”的比赛中去一决高下吧。(课件出示:学习成果大比拼)

  2、请同学们拿出技能训练题,为比赛做好准备

  3、第一关:聪明小法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回答,同桌交换批改。(课件出示第一关:聪明小法官)

  4、第二关:细心计算我最棒。(课件出示第二关)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批改出每组做得最快的小选手,然后请他来当小老师,帮助批改本组其他同学的作业。

  5、第三关:改写小数我在行。(课件出示第三关)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自己批改。

  6、第四关:学以致用我能行。(课件出示第四关)小组合作完成后,请一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说完后教师出示课件订正答案。

  7、教师小结:在解决刚才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我们的数学知识,它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统计一下自己的成绩。夺得本次比赛全部星星的同学请起立。站着的同学们就是我们班今天的冠军了,让老师为他们颁发奖杯。祝贺你们!(课件出示“奖杯”)我们一起为冠军送上热烈的掌声吧。其他没有夺得冠军的同学们可千万别灰心,今天你们也表现得很棒,继续努力,相信我们班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冠军。

  六、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那谁能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呀?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中,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过程。

  导入新课

  师:学校最近准备盖一个礼堂,供我们学校的师生使用,现在同学们看到的这幅图就是电脑为我们学校设计的,同学们看后想说什么?

  生:(1)真漂亮!

  (2)太好了,我们也能坐在这样的礼堂里上课了。

  (此处的目的:是想通过看礼堂情境图,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初步感知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礼堂去看一看里边的情况:(课件出示礼堂内部情境)边演示,教师边介绍:这个礼堂准备建长30米,宽20米,在礼堂前面的墙壁上挂一块长3米 、宽2米的屏幕,地面上准备铺长0.3米、宽0.2米的地砖……看到这里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这个礼堂的地面、屏幕、地板砖都是长方形的。

  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礼堂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屏幕的面积?

  (3)地砖的面积?

  ……

  师:请同学们快速计算一下:礼堂的占地面积、屏幕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生:汇报:(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

  (1)礼堂的面积为:30×20=600(米2)

  (2)屏幕的面积为:3×2=6(米2)

  师:怎样计算地板砖的面积呢?

  生:0.3乘0.2

  师:0.3乘0.2的积是多少呢?该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试一试怎样计算0.3乘0.2的积。

  (此处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全班每一个学生有动脑思考的时间、空间,为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做准备。)

  师: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想法和办法,你们小组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生:(1)我们小组是把0.3米变成3分米,0.2米变成2分米,

  3×2=6(平方分米2)

  师:请你们小组说一说为什么把0.3米、0.2米要变成3分米,2分米呢?生:因为0.3、0.2是小数,我们不会计算,变成3和2就可以计算了。

  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们小组试着用画图的方法去做,做一半不会了。

  (学生迁移第一节的画图知识,但遇到了困难)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没有了。

  (此时的学生遇到了困难,他们用求助的眼光看着老师,急切地想知道解决的办法。)

  师:老师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你们遇到了困难,那老师和大家共同解决好吗?

  生:可以。

  师:课件演示图形。

  师:6个小格表示多少?

  生:0.06或6/100

  师:说明“0.3×0.2”的积是多少?

  生:积是0.06。

  师:以上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0.3乘0.2的积,还有其它方法吗?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式子:

  礼堂面积: 30×20=600(米2)

  屏幕的面积:3×2=6(米2)

  看一看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在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生:(1)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有关系,从30→ 3,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缩小10倍。

  (2)我们小组发现宽从20→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宽缩小10倍。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式子中的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比较一下(1)和(2)两式的面积,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板书:30 × 20 = 600

  3 × 2 = 6

  生:面积从600→6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面积缩小100倍。

  师:同学们的发现非常正确,你们能不能用刚才推理的方法,比较一下(3)式和(2)式,看一看它们的面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生:从(2)→(3)长.宽分别缩小10倍,面积就应该缩小100倍,所以0.3×0.2=0.06

  师:从刚才的比较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了乘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小结:

  刚才我们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0.3乘0.2”的积都是0.06。

  巩固练习

  师: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做一做P45的试一试,做完之后同座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全班反馈交流)

  师:重点追问:“0.4×0.3”的积是多少?怎样得到的?

  生:与(1)式比较,4和3分数缩小10倍,所以,积“12”也应缩小100倍,是原来的1/100,所以等于0.12。

  师:“0.13乘0.2”的积是多少?

  生:与(1)式比较从13到0.13缩小到原来的1/100,到0.2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应缩小到原来的1/1000,积是0.026。

  师:继续完成P45填一填,完成之后独立思考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全班反馈交流)

  师:说一说填的结果。

  生:报结果。

  师: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一样。

  师: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生:如“0.13×0.2”第一个乘数中是两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是一位小数,积就是三位小数。

  师:你们与他们的发现相同的吗?

  生:相同

  归纳小结

  以后我们计算小数乘法时,就可以把小数看成整数去乘,然后在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了。

  如“0.3乘0.2”可以用竖式计算。(教师板书乘法竖式)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三)教材P6~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2.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数位,计量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小数各部分各数位的名称及其意义能够正确读小数。

  难点:能够正确写出小数并能够进行分数和小数间的互化。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认识了两位及三位小数,老师想看同学们掌握的怎样,咱们可以看课件上的说一说。

  1.(出示课件。)

  学生:1.8。

  教师:为什么呢?

  教师:小数1.8中左边的1在图中表示哪部分?右边的8又表示哪部分呢?

  学生:1表示左边的1整块,8表示右边的8个小长条。这样就组成了1.8。

  教师:真聪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

  2.(出示课件。)

  教师:谁来说一说这是多少?并解释一下,学生:2.23,因为左边的两整个正方形表示整数2,右边的'是也就是0.23,合起来就是2.23。

  教师:小数点的左边部分和右边部分各表示什么呢?

  学生:左边的2表示2个整块,右边的23表示2个长条和3个小方格。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6页情境图。

  (1)小组讨论。

  教师:如何在计数器上拨出22.222,并说一下每一个2分别表示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教师:小数计数器和整数计数器有什么区别?

  学生:小数计数器上有小数点。

  教师:小数点左边有什么数位吗?右边呢?

  学生读出来。

  教师:那么每一个2又表示了什么呢?(出示课件。)

  (2)认一认。

  教师:这是小数数位表,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小数部分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每一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

  2.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教师:我要面一条毛巾,一个商店标价是5元,另一个商店标价是5.00元,我该买哪一条?(学生讨论并发言。)

  学生:价格一样,因为5元是五个整1元的,而5.00元是五个整1元+0角+0分,所以是一样的。

  教师:真棒!看起来5元=5.00元,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生同归纳:小数的末尾去掉或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只是数位的表示变了。

  教师:说得真好,也就是说“小数的末尾去掉或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是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教师:根据小数数位表说出小数由几部分构成。

  学生:三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和小数点。

  教师归纳: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读法与前面整数部分读法不一样,整数部分按照整数读法,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各数。

  四、课堂作业设计:(出示课件。)

  教材上8页的3、4、5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等进一步认识小数的过程。

  2.认识小数数位顺序表、数位,理解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会比较大小。

  3.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能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背景下自主学习,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并理解小数每个数位上的数的意义;会比较小数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一下学过的整数的'数位顺序表和计数单位顺序表

  二、首轮自学

  ①小数数位顺序表。

  回忆完数位顺序表,及计数单位顺序表之后结合我们现在学的小数,试想小数是不是也有数位顺序表和计数单位顺序表?如果有,又会是什么样的?生看书。

  师:提示:你发现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表与整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表有什么不同?

  (比较整数部分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中多了一个"分"字;小数部分数位是从"十分位"开始的,没有"个分位"。)

  ②表示的意义。

  百位和百分位上上的数各表示的意义,我们刚才都理解了。那十位上的7、各位上的2和十分位上的3又各表示什么呢?

  (分别表示7个十,2个一,3个0.1)

  三、交流研讨

  师:刚才我们说的100,70,2如果去掉前面的数字,就是百、十、个,这些又叫做什么?(计数单位)对,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那么是不是相应的小数部分也有类似地计数单位呢?(有)好,下面老师就对小数部分计数单位做一下简单介绍: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是1/10;百分位的计数单位是0.01,也可以说是1/100;千分位的计数单位是0.001,也可以说是1/1000……以此类推。

  四、质疑答疑

  师:介绍完计数单位,想一想172.31的数位上的数字各表示什么?

  (1个百,7个十,2个一,3个0.1『或1/10』,1个0.01『或1/100』)

  专项训练:

  师指名三人上黑板分别写出这三个数的读法。

  总结小数读法法则。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看来同学们个个冰雪聪明,读几个数看大家会不会写出小数。

  五、综合训练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并比较大小。

  师出示数轴让学生观察。

  师:你发现什么?(1-5的自然数,每格有10个小格,也就是平均分成10份。)

  师:你能找到0.7的那个点的位置吗?1.8呢?(指名学生答)下面我们打开书65页把这四个数写在对应的点上。

  师:你能把这四个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下吗?师指名,并让其说明想法。(越靠数轴的右端数就越大。)

  师生交流总结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在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十分位也相同就比较百分位……以此类推。)

  练习

  "练一练"第四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练习所学的计算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体验成功解决问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是细心的好习惯,应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速度以及正确率。

  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了计算和解决问题的'题目,让学生在经历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灵活计算的能力和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

  1、用课件出示题目。

  2、计算每组中的上下算式,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3、你能说说为什么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4、揭示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强调501×20,表示501个20,(500+1)×20,可以是先算出55个20再算出1个20。

  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

  二、练习简便计算

  4×7×250250×32

  125×64

  独立完成

  同桌检查,反馈情况。

  三、解决问题

  练习一 8

  1、用课件出示题目。

  读题: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

  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说说你先算的是什么,然后算什么?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练习一9

  1.第一个问题要什么条件可以解决?

  需要先算出什么?

  2.第二个问题要什么条件可以解决?

  比一比,这两个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练习一12

  从题目中你知道些什么?

  1.先算出每班分别购票,各需要多少?

  2.三个班合起来购票,共需要多少元?

  3.怎样省钱,为什么?

  三、思考题

  1、用1234组成两个数,乘积最大是多少?

  2、得出结论,两个越接近的数,乘的的积越大。

  3、用5个数组成三位数和两位数。

  指名学生读题目。

  在随堂本上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口答

  学生口答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学生口答

  板演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学生尝试解决,小组交流

  四、评价总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和大家讨论吗?

  五、作业设计。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5×7×29×25×4125×16

  解决问题。

  1、水果店运来14箱苹果和17箱橘子,每箱苹果20千克,每箱橘子18千克。

  (1)运来的苹果和橘子一共有多少千克?

  (2)运来的橘子比苹果少多少千克?

  2、东明和华刚两家批发市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一种品牌的洗发液。为了促俏,各自打出了优惠广告(如下图)。某小店要购进145瓶这种品牌的洗发液,应该选择哪家批发市场?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计算同分母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小黑板写上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每个学生在一张长方形纸上画一个长12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纸条。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1.师生通过爱吃什么蔬菜的谈话引出种菜问题。

  2.出示书中的种菜问题,读题并说一说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由学生爱吃什么蔬菜这个话题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也便于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自然引出教材中的问题。

  了解题中的信息,为下面在长方形上表示各种菜做准备。

  师:同学们,你们都爱吃什么蔬菜?

  生1:我爱吃西红柿和黄瓜。

  生2:我爱吃芹菜。

  生3:我爱吃土豆。

  ……

  师:同学们喜欢吃的蔬菜可真多。张大爷家有一块地,他也打算种点蔬菜,我们一起看看他打算怎样种菜?

  小黑板出示种地的相关信息,教师贴出一张长方形纸代表菜地。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谁能说说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张大爷计划种豆角,种茄子。

  生2:剩下的种萝卜。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3.教师提出给长方形纸涂色表示各种菜地的要求,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涂色或写上菜名表示出来。然后全班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不同表示方法的

  机会。

  二、自主学习

  1.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贴出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整块地的关系。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

  创造选择信息、提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习计算生成课程资源。

  师:在这块地里怎样种这三种菜呢?张大爷想听大家的意见。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长方形,就用这张纸上的长方形代表菜地,在图上划一划、分一分,涂上不同的颜色或写出菜的名字。能做到吗?

  学生自主活动,然后交流。

  展示学生可能出现涂色和写菜名的方法。因为把长方形平均分成9份,只有一种分法。学生可能种哪种菜的地方不同。

  教师贴出几种不同的图。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了各种蔬菜的面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豆角和茄子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2、茄子比豆角少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3、萝卜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4、萝卜和豆角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5、萝卜和茄子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2.简单加、减问题。

  (1)解决一步计算的加法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2)解决一步计算

  利用已有的分数知识,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数加法计算。

  在自主解决问……

  教师有意识地把一步计算的问题贴在上面,两步计算的问题贴在下面。

  根据学生提问题的情况,教师选择一步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计算。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一下第一个问题。

  学生自己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生1:要求豆角和茄子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列出加法算式是+,4个加2个得6个,是,约分得。

  生2:把一块地平均分成9份,占1份是,豆角占其中的4份,茄子占其中的2份,它们一共是6份,也就是,约分得。

  教师参与交流并板书:

  2

  +===

  3

  如果没有出现第(2)种说法,教师在第1个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板书出来。

  师:我们计算出了豆角和茄子共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减法问题。

  3.总结、概括加减计算方法。先让学生观察算式中的分数和计算结果,发现分母相同;再观察、讨论计算过程,使学生知道: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题的过程中,学会减法计算,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在学生利用分数的意义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计算方法,是对学生已有数学知识经验的提升。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计算能力。

  占这块地的,那么茄子比豆角少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学生自己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要求茄子比豆角少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可列出算式-,4个减去2个,得2个,是。

  板书:-==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解决了分数加减的计算问题。观察两个算式中的分数和计算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1:算式中两个分数的分母都是9,和与差的分母也是9。

  师: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母都是9,可以说分母相同。再看一看计算的过程,说一说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或相减,有什么特点?

  生2: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只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生3: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

  ……

  学生说法可能稍有变化,只要意思对,就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复述一遍。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4.解决两步计算问题。

  (1)教师谈话,并提第(3)个问题,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试一试。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算法的机会,教师参与交流,使学生学会连减和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在展示、交流个性化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学习新的计算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师: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或相减,计算很简单,就是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或相减。

  师:同学们,通过计算两道简单的分数问题,我们学会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还知道了分数加减的结果一般用最简分数表示。第三个问题:萝卜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比较难,你们想试试吗?

  鼓励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

  (1)分步计算。

  +==

  1-=

  (2)加、减混合。

  ●1-(+)

  =1-

  =

  ●1-(+)

  =1-

  =

  =

  (3)连减。

  ●1--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5.提出的其他问题,鼓励学生课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后订正。

  2.练一练第2题。了解信息后学生解答书上的三个问题并交流解答情况。

  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给予鼓励。

  考查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使学生能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分数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

  =

  =

  ●--

  =

  =

  =

  师: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计算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若感兴趣的话,课下完成,可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一起做。

  师:同学们帮助张大爷解决了种菜问题,还学会了计算同分母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5页,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让四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交流时注意检查学生的计算过程,运算顺序,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师:同学们请看练一练第2题,丫丫在说什么?

  生:丫丫说这是大河中的一根标杆。

  师: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3.练一练第3题。学生读题了解信息,先解决书中第(1)个问题并交流结果,再解决第(2)个问题,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通过本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1:标杆水上部分占标杆的。

  生2:标杆水中部分占标杆的。

  生3:标杆泥中部分占标杆的。

  师:把书中的三个问题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解答后订正。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水中部分比水上和泥中部分多几分之几?

  ●水中和泥中比水上部分多几分之几?

  ……

  师:同学们看书上练一练的第3题,读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1:梨树占总棵树的。

  生2:苹果树占总棵树的。

  生3:其余都是山楂树。

  生4:果园里有梨树、苹果树和山楂树共110棵。

  师:算一算山楂树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师:你能算出各种树有多少棵吗?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先把总棵数平均分成11份,求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出每份有几棵,再分别求出各种树的棵数。

  师:谁算出来了,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总棵数110平均分成11份,每份是10棵,梨树有这样的3份是30棵,苹果树有这样的5份是50棵,山楂树有这样的3份是30棵。

  板书:

  110÷11=10(棵)

  梨树:10×3=30(棵)

  苹果树:10×5=50(棵)

  山楂树:10×3=30(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方法。

  2、会运用这个除法运算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60÷8÷7 1800÷3÷6 480÷6÷8 720÷9÷8

  560÷56 1800÷18 480÷(6×8) 720÷(9×8)

  2、简便方法计算

  609-51-49 846-121-279

  3、动手做

  24个圆片平均分成2组,再把每组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体会连续等分:可以分了再分,也可以先求出两次一共分成多少份,然后一次分完。)

  4、引入新课:除法的运算性质。

  5、出示目标(见学习目标)

  二、自互学习:(出示例3)

  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1、指名读题。

  2、(出示学习指导)

  (1)根据题中的'信息列出算式,并计算。

  (2)试一试,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吗?如果有困难,可以与书进行交流。

  (3)对比一下,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能用语言概括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吗?

  (5)试着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

  自学时间5分钟。

  3、学生自学(学生对照学习指导,自学,并完成学习指导的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4、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三、精讲要点

  1、小组汇报。

  2、解决各小组中在自学中遇到的不会的问题。

  3、小结:除法的运算性质。

  4、练习:教材P43做一做,指名板演。

  四、当堂检测

  1、判断

  (1)1456-(324+456)=1456-456-324

  (2)100÷(25×4)=100÷25×4

  (3)400÷(40×25)=400÷40÷25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200÷25÷4 20xx÷25÷8 350÷14

  3、有1440个玩具,每24个装一盒,每6盒装一箱,一共要装多少箱?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复习课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教学完五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教学设计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改革要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因为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学生一旦拥有它,将终身受益。为此,我在这节课上,首先以学过的五个多边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为载体,让学生回忆整理其中所应用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然后,我设计了四道实际应用的题目:(1)实际操作题;(2)观察发现题;(3)先估后验题;(4)解决“买地”题。我不以得出答案为满足,而以学生能否应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自我评价等过程,提高学习的能力,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情感性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2、探索性目标:通过操作、讨论、合作等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探索灵活应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技巧。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3、知识性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第一阶段:回忆整理所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导入新课: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个单元,你们说说学了这个单元

  有什么用呢?(可以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实践活动课?(电脑了出示课题。)

  1、逐个出示各种图形学生用字母公式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图形和面积公式。)

  2、逐个梳理推导过程。

  (1)小组活动:他们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每一组选一种图形,利用桌面上的

  学具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汇报:在师生共同口述推导时电脑出示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从三个方面来回答:①推导什么图形,②用什么方法③它的面积公式是。例:我推导的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用数方格的方法推导出来的,它的面积公式是s=ab。)

  3、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1) 你们推导这些面积公式最初是从哪一个图形开始的(长方形)它可以推出哪些图

  形的`面积公式,接着又从哪个图形继续推导。(电脑出示网络图如下:)

  (2)引导观察,体会:现在老师把这幅图转过来看就象一棵大树,而长方形就是这棵大树的 “根”(电脑出示网络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都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割补法、平移法)比如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拼合法、旋转法)比如三角形到平行四边形。}(迁移法: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思想:如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课件出示以上所归纳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齐读思想与方法。运用刚才所学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阶段: 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结合情景,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大家观察一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上

  有我们学过的图形?(黑板、书画等。)以小组为单位,请你们在教室里找到一种物体它的面上有我们学过的图形,测量出它的必备条件,求出它的面积。(注意测量时只要取整数)

  汇报:①测量什么图形?②测量什么条件?③面积多少(读算式)(学具:卷尺、计算器)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知道了:长、宽、底和高,以及它们的面积。发现了:①相同点:②不同点)

  小结:刚才这些同学发现了这么多,是因为同学们运用了观察对比的方法找这些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先估后算:

  (1)、在图中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小平

  行四边形的底是大平行四边形的一半,高相等。你怎么知道它是等底等高的呢?)

  中点

  (2)(如图1)梯形的面积是72平方厘米。涂色部分面积是多少?(汇报: 怎样求的?

  其实这道题我们用观察法也可以算出来的。电脑演示:)

  三、发散思维:(开放性作业设计)

  某村有一块荒地,(如上图2)准备以每平方米200元的价格出售,如果买方有1.2万元你认为够不够买?

  问:(1)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

  (2) 你能想出多少种求这个图形面积的解决方法?(注意只要求计算其中最简单的一

  种图形的面积,其它方法只要画出来。)(所用的方法附后)

  让学生根据分割的块数进行汇报。

  ①先汇报分割中分割成两块的有哪几种?

  ②有没有分成三块的?分成两块就能解决问题,你分成三块必须有特殊的作用。老师出示分割成三块的图形,你们观察一下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两个半的长方形,这样就能使计算简便,这就叫找等量的方法,)想想看,这题除了按长方形去找等量外,你们不可以按什么图形去找等量?

  ③有没有用补足法的?补成什么图形?

  ④刚才你们所用的方法至少都出现了两块,能不能运用你们所学的办法把它转化成一种图形,如果能的话不是更简便了吗?想想看,有没有办法。

  小结:你们做的方法肯定不止这些,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分割法、找等量的方法、补足法、移位法。)

  你们刚才已经选出最简便的一种,算出它的面积了吗?假如用这种方法算(找等量的方法)怎么算呢?如果用(移位法)怎么算?(渗透优化思想)

  2、现在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如果买方有1.2万元够不够呢?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意义吗?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回答)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比大小教材P9~1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技能目标 :使学生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感知数 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难点: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正确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一填。

  50分米=( )米 960克=( )千克 45厘 米=( )米

  1米8分米=( )米 4千克600克=( )千克

  2.读出下面的小数。

  0.68 0.85 0.001 0.10 0.15 0.01 3.45 1.457

  教师谈话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 习与小数有关的知识。

  教师板题:比大小

  二、自主探究。

  1.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跳高场地去看看,出示教材9页例题。

  跳高成绩

  姓名 成绩/米

  王红 0.69

  李娜 0.8

  教师:这两名同学的成绩都是小数,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都是小于1的小数。

  教师:你能说出这两名同学的名次吗?为什么?

  2.多种方法尝试解决。(小组活动。)

  学生:李娜第一, 王红第二,因为0.69是6分米9厘米,0.8米是8分米,所以0.8﹥0.69。

  学生:李娜第一,王红第二,因为0.69是69个0.01,0.8米是80个0.01,所以0.8﹥0.69。

  由图可知:0.8﹥0.69。

  3 .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跳远场地看看出示教材9 页例题。

  跳远成绩

  姓名 成绩/米

  郑强 2.9 7

  李明 3.13

  张华[来源:学科网] 3.08

  教师:能给这三名同学排出名次吗?怎么排?为什么?

  学生:(小组活动,汇报结果。)3.13﹥3.08﹥2.97。

  教 师小结:比较大小时,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

  教师:通过刚才比较小数的大小,你都掌握了什么比较方法?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生同归纳:

  1.先比较整数部分 ,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如果十分位也相同,就看百分位……

  2.把几个数按顺序排列,首先比较它们的大小,然后按要求依次排列起来。中间用“﹥”号或“﹤”号连接起来。

  四 、作业设计。

  1.出示课件习题。

  2.教材第10页练一练的3、4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性: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了解同一直线上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探究、发现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解决逆向思维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植树问题虽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对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我以学生的小手为载体引入本课

  【以学生身体的一部分为游戏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望和爱玩的天性,使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心理,顺利解决植树问题中的间隔含义,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例和亲身实践中,直观地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3月12日植树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先出示引例: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一边,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使学生明确:间隔数+1=棵数。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还原例1,让学生解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我会填,让学生现一次巩固总长,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研究两端都种的情况。如果路长是10米、15米、25米、30米,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各要种多少棵树呢?先想一想,再用一条线段表示小路画一画,验证一下!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 路长(米) 画一画 间隔数 棵数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

  路长(米) 画一画 间隔数 棵数

  (1)反馈交流:可以种几棵?你是怎么种的?

  (2)观察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概括规律(板书规律)。

  两端都种时: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总长间隔

  2、我会算,设计两旁都要栽的练习。出示119页做一做

  3、智力大比拼,通过两端都要栽的情况顺理成章地使其明白另外两种植树问题。联系生活,完善建构。

  (1)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

  看课件三种情况。(两端种、两端都不种、一端不种)

  (2)想一想,生活中有类似这样的植树问题吗?请举例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2(两端不种)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基础上,引出另外不同的种法,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题型,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并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4、应用模型,解决问题(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海油许多现象和植树问题相似。)如

  (1)垃圾箱问题. 为净化环境,公园沿一条600米长的小路一侧设置垃圾箱,每隔30米放一个(路的一头不放),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箱?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3)学校召开秋季运动会,在笔直的跑道一旁插彩旗。跑道全长100米,每隔2米插一面(两端都要插)。需要多少面彩旗?

  (4)在全长20xx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题。教师追问思考过程。

  (5)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多远?

  (6)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练习紧扣中心,拓展情境,让学生运用规律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完成了建构,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如此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说说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收获,进一步深入总结,给学生留有回味和发展的空间。】

  2、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还有更多更有挑战性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比如小朋友们排队,如果排成个圈儿,棵数与间隔数之间会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思考吧!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课明标

  1.两个加数()位置,和(),这就是加法()律。

  2.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律。

  3.24+36=()+24,运用了()律。如果用字母a 、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 +b=()。

  4.37+24+36=37+(□+□)运用了()律。

  5.99+(58+101)=(99+101)+58运用了()律。

  6.54+189+146=(54+ □)+□

  二、自学探究

  出示:例5

  1、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2、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精讲点拨

  1、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2、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3、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4、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5、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6、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7、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8、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四、训练达标

  1.P30/做一做

  2.你知道吗?

  五、小结提升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作业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书119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在直线上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2、会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方法进行解答。

  3、经历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体验比较、区别学习方法。

  4、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应该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发现隐藏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认真观察分析,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习回顾

  (1)教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探讨了有关植树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中有哪几种情形?解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再组织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①两端都要栽:植树棵树=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

  ③只栽一端:植树棵数=间隔数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练习二十第1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小组讨论:当大钟敲5下时,前后共有几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有多长?

  ③大钟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大钟敲12下,共有11次间隔,所以共需时间是:2×11=22(秒)。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材练习二十第3题

  教师:从王村到李村之间设电线杆,会有几种情况?

  学生在小组中根据分析的.情况,独立解答,并相互交流。根据可能会存在的三种情况,分别有三种解答结果。

  a.16-1=15 200×15=3000(米)

  b.16+1=17 200×17=3400(米)

  c.200×16=3200(米)

  教材第119页思考题。

  教材练习二十第4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观察示意图,小组讨论:有多少个间隔?有多少盏灯?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时,间隔数=植树棵树。(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3号在1号队员的前面,1号队员不是第4名,而3号队员不是第1名,所以3号队员是第2名,而1号队员是第3名,当1号队员第3名时,由于号码名次不同,所以2号是第4名,4号是第1名。

  所以排名是:

  1号 2号 3号 4名

  第3名 第4名 第2名 第1名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会说出:大钟敲5下,共有4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是8÷4=2(秒)。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指名汇报,然后集体订正。

  组织学生议一议,然后汇报。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共有三种情况:

  a. 两端都设有电线杆。

  b. 两端都不设电线杆。

  c. 只在一端设电线杆。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会说出:1号第3名,2号第4名,3号第2名,4号第1名

  三、应用练习

  (1)一度长180米的大桥两侧,每隔30米安装一盏路灯。

  ①两端要安装,需路灯几盏?

  ②两端不安装,需路灯几盏?

  (2)小刚到电影院看电影,他前面有8排,后面有9排,左边有15个座位,右边有17个座位。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每排座位一样多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小组交流。

  指2名学生板演,再集体订正。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2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15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2-25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5-27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28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精选)05-29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