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

时间:2024-05-30 12:13:38 一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5篇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

  教学内容:

  8和9的组成P55 P60 3、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8和9的组成

  一、引入

  提示:蔚蓝的天空上星星在闪,月亮奶奶想把星星摆成两份,如果是你会怎样分呢?

  二、新授

  请你拿出学具,在小组里摆一摆,你能分几种?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汇报,说一说你分了几种?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每一种分法吗?

  看到8可以分成7和1,你能想到什么?

  如果是9颗星星,又可以怎样分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师演示9的分成,学生填书上的空。

  2、读一读

  学生互相读8、9的分组成

  3、做游戏

  1、猜数

  2、拍巴掌

  3、小猴跳

  三、练习

  1、P55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2、P60 3 4 5 6

  3 4小黑板出示

  6完成找朋友的游戏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8、第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观察和分一分活动中认识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前准备:

  课件、挂图、一些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都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吧。今天老师在超市买了一些东西。(出示零食和日用品)但不知道装袋,聪明的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

  二、思索探究

  1、寻求“分类”的策略。

  (1)同桌讨论,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评价。

  2、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指名上台演示。

  3、反馈分类的结果。

  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所买的东西整理好了,谢谢你们。

  4、小结。

  刚才我们按这些物品的用途把它们分成两类。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一些物品分一分,这样东西的摆放就显得更整齐了,我们用起来也更方便。

  5、观察书中例题,问:图中物品有没有整理好,为什么?

  6、练一练“想想做做”第1题。

  想一想,下面的动物哪些生活在水里?说一说,其余的动物生活哪里?

  三、交流共享

  1、想想做做第2题。

  老师所买的东西在小朋友的帮助下,放的很有条理,可是老师家中的小弟弟很调皮,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1)说说它们各在哪里行驶。

  (2)根据刚才那些玩具在哪里行驶的特点来分一分。

  (3)同桌互相检查。

  (4)你还能按别的特点来分一分吗?

  2、想想做做第3题。

  有很多不同的水杯,老师想考考我们小朋友,观察这些水杯,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1)小组讨论可以按什么特点来分。

  (2)小组活动:把分类的结果展示在书上。

  (3)评价每组的分类结果。

  3、想想做做第4题。

  小朋友们会整理自己的书包吗?和同学说说你的做法。

  四、课堂总结

  1.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谈感想及收获,老师再作概括总结。

  2.要求学生回家后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房间。

  3.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分 一 分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教学反思: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渗透德育教育,和学生一起想办法分类整理物品的时候,告诉学生平时要学会帮助爸爸妈妈整理房间。

  有的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超市里面的商品是怎样分类的,从而掌握了更多的生活常识,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同时也增加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时候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进行鼓励教育。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教给学生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运用已学会的凑十法学习7加几的进位加法,并能正确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7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两种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布娃娃图片、移动7加几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数的组成:

  2.板演:

  8+5= 8+7=

  9+5= 9+7=

  8+6=

  3.口算:

  7+( )=10 7+3+4=

  7+3+1= 7+3+2=

  7+3+3=

  提问:7加几等于10?

  二、学习新课.

  启发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了9加几、8加几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算得又对又快?(用凑十法)对!用凑十法来计算,谁能告诉大家9加几怎样凑十?(9和1凑成十)8加几怎样凑十?(8和2凑成十)那7加几呢?(7和3凑成十)你们真聪明,7加几还没学,你们就知道了用7和3凑成十来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加几的题.(板书课题)

  1.教学例1.

  (1)出示娃娃图:先贴出7个红色布娃娃,再贴出5个黄色布娃娃.

  师说:谁能看图编一道加法应用题.

  指名学生编题:有7个红色布娃娃,5个黄色布娃娃,一共有多少个布娃娃?

  师问:根据同学们编的题,应该怎样列式?怎样算?(板书:7+5=12)

  师问:7+5=12你是怎样想的`?

  老师指名一个同学到前面边口述边演示想的过程.

  老师指布娃娃图说:我们看到7,想到了3,于是就要先把5个黄色布娃娃分成3个和2个,7个和3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的2个,等于12个.

  (2)谁能看算式把想的过程再说一遍?学生说老师连线:

  师问:为什么要把5分成3和2?

  2.教学例2.

  想一想:

  7+4=□ 7+6=□ 7+7=□

  师说:我们不看图、不摆实物,这几道题谁会算?

  自己小声说怎样想.两人一组悄悄算.

  指名说:7+4=□怎样想.

  7+6=□怎样想.

  7+7=□怎样想?

  师说:你们真聪明,不用看图、不用摆实物、运用凑十法很快就把这几道题算出来了.

  3.教学例3.

  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7+8=□ 7+9=□

  引导学生这样想:你们学过9+8=17,8+9=17这两道题吗?

  为什么9加8得17,8加9也得17?

  (因为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师问:你们算过8+7,9加7的题吗?看到7+8,7+9这两道题怎么想?

  想:8加7等于15,7加8也等于15.

  想:9加7等于16,7加9也等于16.

  师说:对,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来计算更简便,就不用凑十了.这样能很快说出得数.

  齐读黑板上的式题.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7加几的进位加法,一共6道题.这6道题中是用两种方法来计算的,第一种用凑十法;第二种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计算.同学们在计算当中,要认真审题,见到大数加小数的题,就用凑十法计算;见到小数加大数的题,就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反馈.

  1.口算,并说想的过程:

  7+3+1= 7+3+3=

  7+4= 7+6=

  7+3+4= 7+3+2=

  7+7= 7+5=

  7+5= 9+7= 8+7=

  7+6= 7+9= 7+8=

  2.移动7,每次加上卡片上的数.(学生举数字卡片回答)

  3.猜一猜,苹果代表多少?

  7+7= 8+7= 7+6=

  7+5= 7+8= 7+4=

  9+7= 8+9=

  7+9= 8+6=

  4.先说出得数,再写算式:(写在练本上)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2.电脑出示7加儿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计和判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7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口算7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7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钓鱼图片 7加几的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猫钓鱼》。

  一天,猫妈妈带着小猫,扛着鱼竿,提着水桶来到小河边钓鱼。小猫刚把鱼钩放进水里,一只小蜻蜓飞过来,小猫丢下鱼竿,去追小蜻蜓。小猫扑来扑去,蜻蜓没捉到,只好失望地回到河边。这时,猫妈妈已经钓上了一条大鱼。小猫赶紧坐好,认真地钓起鱼来。没过多久,一只小蝴蝶飞来了,扑扇着翅膀,美丽极了。小猫又去追蝴蝶,追来追去,蝴蝶没逮到,时间也白白浪费了。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心里好难受呀!妈妈走过来,摸着小猫地头说:“不要难过,做什么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只要一心一意,一定会钓上大鱼的。”小猫听了妈妈的话,决定不再贪玩了,认真地钓起鱼来。蜻蜓和蝴蝶又飞来了,小猫连看也不看,两眼一直盯着鱼竿。不一会儿,小猫也钓到了很多大鱼。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也钓上了很多大鱼呢!”最后,猫妈妈钓到了7条大鱼,小猫钓到了4条大鱼。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评析:以小学生喜欢的故事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小猫钓鱼图

  师说:谁能看图编一道加法应用题.

  指名学生编题:猫妈妈钓了7条鱼,小猫钓了4条鱼,一共钓了几条鱼?

  师问:根据同学们编的题,应该怎样列式?怎样算?(板书:7+4=11)

  师问:7+4=11你是怎样想的?

  (2)小组合作讨论

  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3)小组汇报交流

  生可能出现的三种算法

  数数法:从1、2、3、4……11,一共有11条。

  接数法:猫妈妈钓了7条,然后接着数8、9、10、11,一共有11条。

  凑十法;我是用“凑十法”来计算的。指着钓鱼图说:我们看到7,想到了3,于是就要先把4条鱼分成3条和2条,7条和3条凑成10条,10条再加剩下的1条个,等于11条。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仅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不爱发言学生,同时还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

  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都不错,那你最喜欢用哪一种方法?

  师:小朋友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办法都不错,今后做题时哪种方法可以让我们算的又对又快,我们就用哪种方法。

  (学生在故事情境中独立提出问题后,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打破了以往“凑十法”的唯一思路,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

  2.教学例2.

  想一想

  7+5=□   7+6=□   7+7=□

  师说:我们不看图、不摆实物,这几道题谁会算?

  自己小声说怎样想.两人一组悄悄算.

  指名说:7+4=□怎样想.

  7+6=□怎样想.

  7+7=□怎样想?

  师说:你们真聪明,不用看图、不用摆实物、运用凑十法很快就把这几道题算出来了.

  (在这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7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新课改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3.教学例3.

  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7+8=□  7+9=□

  引导学生这样想:你们学过9+8=17,8+9=17这两道题吗?

  为什么9加8得17,8加9也得17?

  (因为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师问:你们算过8+7,9加7的题吗?看到7+8,7+9这两道题怎么想?

  想:8加7等于15,7加8也等于15.

  想:9加7等于16,7加9也等于16.

  师说:对,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来计算更简便,就不用凑十了.这样能很快说出得数.

  (教师对这几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三种方法。同时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巩固反馈

  师:回到家以后,猫妈妈把它们今天钓的鱼做成了丰盛的晚餐,馋的小猫直流口水,小猫能吃到香喷喷的鱼吗?老猫还要考考它。同学们你能不能帮帮小花猫。让小花猫吃到香喷喷的鱼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小猫吃鱼”的游戏。游戏规则是:每条鱼的后面有一道7加几的算式,如果你算对了,小花猫就能吃到你这条鱼了。

  (通过游戏的练习方式,不仅巩固了新知识,而且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总结

  师:你知道今天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吗?

  生:7加几。

  师板书:7加几

  师;计算7加几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7加几的进位加法,一共6道题.这6道题中是有的用凑十法算的快;有的用交换加数的方法算的快.同学们在计算当中,要认真审题,见到大数加小数的题,就用凑十法计算;见到小数加大数的题,就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还有其他的方法,我们一定要灵活运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学习数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飞翔!)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6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推算,以及运用加减法相邻题的规律进行推算。

  能力目标:在学生自主探究题组结果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归纳以及推算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索题组的结果变化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发现规律,会进行推算。

  教学难点:掌握推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

  1、大家一起摆圆片,根据摆的过程,列出算式计算圆片的个数。

  第一组:1、先摆5个,再摆2个。

  2、先摆5个,再摆3个。

  3、先摆5个,再摆3个。

  ┇

  第二组:1、先摆7个,再拿去5个。

  2、先摆8个,再拿去5个。

  3、先摆9个,再拿去5个。

  ┇

  第三组:1、先摆7个,再拿去2个。

  2、先摆8个,再拿去3个。

  3、先摆9个,再拿去4个。

  ┇

  2、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5+2= →5+3= →5+4= → 5+5= → 5+6=

  7-5= →8-5= →9-5= →10-5= →11-5=

  7-2= →8-3= →9-4= →10-5= →11-6=

  二、探究规律

  1、知道什么是推算:

  师:观察第一组算式,在小组中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很多规律。5+2和5+3这两个算式中,5不变,2和3又是邻数,那么5+2和5+3我们就称为相邻的题,运用相邻的题可以进行推算。(板书课题)

  现在你能说说5+3相邻的题是什么吗?5+4呢?那谁是5+5的相邻题呢?

  2、探究加法相邻的题的`规律:

  小组讨论:为什么它们的和依次大1?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1,和也增加1。)

  3、探究减法相邻的题的规律:

  师:观察第二组算式,这是一组什么题?

  小组讨论:减法相邻的题又是怎么变化的?

  (减数不变,被减数增加1,差也增加1。)

  师:再来看第三组算式,这又是一组什么题?

  差的变化规律和第二组算式一样吗?

  小组讨论:这种相邻的减法题的差又是怎么变化的?

  (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1,差不变。)

  三、内化练习

  师:你们真棒,相邻题的奥秘都被你们发现了。现在让我们用这些奥秘去打开数学宫的智慧门吧,看看里面藏了什么?

  1、根据和为10的加法题推算:

  (媒体出示第一扇门)

  4+5= 8+1= 2+7=

  4+6= 8+2= 3+7=

  4+7= 8+3= 4+7=

  师:观察每一组题,你准备先做哪一题?为什么这样做?

  师:对了,看到一组题,先别急着做,要观察这组题有什么规律,是不是可以巧算。如果有,你就从最容易的题开始做,然后根据规律进行推算,这样你就会算得又对又快。现在你能用这个巧办法完成后面两组题吗?

  2、根据加倍的题推算:

  (媒体出示第二扇门)

  5+5= 7+7= 4+4= 8+8=

  6+5= 7+8= 5+4= 8+9=

  6+6= 8+8= 5+5= 9+9=

  师:仔细观察,这几组题有什么特点?(每组题的第一、三题是加倍的题)

  师:你准备从哪一题推算出来?为什么?(学生独立完成)

  3、根据差为10的题推算

  (媒体出示第三扇门)

  13-2= 16-5= 17-6= 19-8=

  13-3= 16-6= 17-7= 19-9=

  13-4= 16-7= 17-8= 19-10=

  师:你选哪一题先算?为什么?

  (学生快速说出结果)

  四、拓展深化

  师:小朋友真聪明,三扇门都被你们打开了,看,你们得到了什么?

  师:(出示四个宝盒)请每个小小组任选一个宝盒,完成上面的题,并说出规律,你们就会得到里面的礼物。

  1、6+□=15 7+□=15 8+□=15 □+□=15

  礼物: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9=13 □+8=13 □+7=13 □+□=13

  礼物: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在加法中,一个加数减少,另一加数增加,和不变。)

  3、□-7=6 □-6=6 □-5=6 □-□=6

  礼物:志士惜年,贤人昔日,圣人惜时。

  4、11-□=8 12-□=8 13-□=8 □-□=8

  礼物:任何一种容器都装得满,唯有知识的容器大无边。

  (在减法中,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差不变。)

  五、课堂总结

  师:刚才你们收到的礼物都是要大家珍惜时间,好好努力,学更多的知识。那么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游玩了数学宫,你有什么收获?对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材简析】

  钟表的认识是第一册新增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认识钟面,会看整时,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在课前的了解中,我发现有好多孩子都骄傲地捋开袖子向我展示他漂亮的手表,有的是有分针和时针的,也有的是电子表。虽然一部分学生不能迅速准确地看时间,但都了解钟面内容,认识整时。因此,本节课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理解知识外,主要学习任务定位在:

  1. 贴近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鱼水之亲。

  2. 重视动手操作,在主动探究中获取新知识。

  【教学目标】

  1. 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并结合生活经验会看整时。

  2.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 活动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钟表

  (一)听音乐《在钟表店里》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好像是敲钟的声音。

  生:是寺庙里和尚敲钟的声音。

  师:我们听到的是钟表店里的声音,这节课我们就来和钟表兄弟们交朋友。

  板书:认识钟表。

  [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听一段美妙的音乐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在听、猜、议中营造积极、活跃、民主的学习氛围,利于孩子们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看主题图,感受生活中的知识应用

  师:听完了音乐,我们去小红家看看。

  (课件展示:时针和分针走到7点整,小女孩起床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小女孩起床了。

  生:我发现墙上的钟滴答滴答到7点时,小女孩就起床了。

  生:早上7点时,爸爸就催小红起来上学了。

  师:小红每天早上都在7时准时起床,在数学里,我们通常把7点说成7时,我们也要学习小红,遵守时间,按时起床、上学。

  二、认识钟面

  (一)看钟面

  (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每组一个实物闹钟。)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钟,知道小红是7时起床,那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钟表兄弟的脸上到底有些什么呢,请组长拿出闹钟,我们一起来观察钟面。

  (二)说钟面

  生:我们看到有三根针在工作,我们还知道它们叫时针、分针和秒针。

  (请这一组到投影仪下指出三根针)

  师:那谁能告诉大家三根针分别是怎样的?

  生:短短胖胖的是时针,再长一点的是分针,最长的走得最快的是秒针。

  师:哦,今天我们得委屈一下秒针弟弟,我们暂时不去理他,先来和时针和分针交朋友,好吗?

  生:我还看到钟面上有12位数字宝宝。

  生:老师,我们组发现钟上有一格格的东西。

  归纳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长长的针叫分针,短短的叫时针。

  (课件画面钟的12个数,时针、分针闪动。)

  三、认识整时

  (一)会看整时

  1. 教师在钟上拨一个时刻5时。

  师:你知道这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看的?

  生:5时,我看到时针在5上嘛。

  生:他讲得不好。先要看分针指在12上,然后我发现时针指着5,就说明是5时。

  师归纳:很多小朋友都会看,真能干!

  当长长的分针指12,时针指5,就是5时。

  (教师贴上5时的钟面,板书:5时)

  2. 巩固:教师拨2时、12时,分别问学生表示几时。

  (二)会拨整时

  1. 师:我们每天在上午10时开始上第三节课,请你在自己的学具钟上拨出10时。

  (反馈:投影下展示操作结果。)

  师:你是怎么拨的?

  生:我先把分针拨到12上,再拨时针指着10。

  2. 师: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拨,另一个说出是几时;也可以一个小朋友说自己喜欢的时刻,让另一个小朋友拨一下。

  反馈,抽2对同学展示活动过程。

  [基于知识点的浅显,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怎样看、拨整时,由感性到理性,自然流畅,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位地位,而且培养了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会认电子表

  1. 创设生活情境。

  师:今天早上老师要在7∶00上班,到校门口时看了一下手机(课件显示手机7∶00闪动),你知道老师有没有迟到?你是怎么想的?

  生:没有迟到,刚刚好。

  生:没有。手机上说现在就是7时。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中间两个小圆点,后面有两个0,说明是刚刚好,没有多出来,前面是7,就是7时。

  师:你的意思是说小圆点后面两个0,是表示整时,对吗?

  生:是的。

  师:这位小朋友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对的。我们在看手机上这样的时刻时,中间有两个小圆点,如果后面是00,那么前面写着几就是几时。

  板书:7∶00 7时

  (课件显示电子表 11∶00 1∶00)

  师:你知道这表示几时?

  2. 联系生活。

  师:你还在哪里看到过这样表示时间的?

  生:我的电子表上。

  生:我爸爸的电脑上也有。

  生:我们家的VCD上也有。

  生:我发现新的83路车上也有这样的钟。

  师:老师在生活中也发现了许多这样表示时间的。

  (投影展示一些票据如船票、超市收银单、银行结账单等)

  [让数学走近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如老师有没有迟到?你还在哪里见过?促使学生联想,在生活经验中搜集信息,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

  (四)游戏:找朋友

  用录音机放音乐:《找朋友》

  师:请每一小组内表示同一时刻的小朋友走到一块儿握手。

  内容:

  抽一小组,和他们一样的小组骄傲地拍两下手。

  [游戏虽简单,但有音乐情境,有思考选择,有活动体验,同样也被孩子们乐于接受。三种形式的时刻表示方法也得到了巩固强化。]

  四、快乐数学大转盘,联系生活中的一天

  转盘制作:

  师:老师看到冬冬的一篇日记,记着一天里他干了些什么,请你们小组合作又分工,看看日记,然后根据画面拨出钟上的时刻,最后把日记写完整。

  小组看、拨、转、写,忙得不亦乐乎。抽一小组反馈结果。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做怎么样?

  五、初步了解时针一天转两圈

  师:星期天,明明和英英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让我们先来听一个电话。

  师:猜一猜,两人会不会按时见面?为什么?

  小组讨论:

  生:我想会的。他们说好时间又说好在什么地方。

  生:我想不会。有可能明明迟到了。

  师:那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来听一个电话。

  师:从刚才这件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下次和别人约会时,要说清楚是什么时候。

  生:8点钟有上午的,也有晚上的。

  生:一天中有两个8时。

  课件显示时针走一圈。

  师归纳:一天里时针要走两圈,有上午的8时,然后到了中午、下午、傍晚,又有了晚上的8时。想想,冬冬的日记上还应该补充一些什么?在下课后把它完成。

  [录音中新奇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会与不会两种意见争论不休时,再听结局,通过这一扣人心弦的生活中熟悉、具体的误会,使学生明白地感受到时针一天走两圈。]

  六、总结,实践应用

  (一)知识梳理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

  钟表兄弟在嘀嗒嘀嗒地跑步,时间就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再也不回来了,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二)学以致用

  师:用今天新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星期天。

  [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既激发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初步认识钟面。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由于时间和时刻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的自身特点,根据课标精神,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联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参与。具体的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精心设计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取知识。

  (1)看手机,学会看电子表: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手机、电脑、电视,对∶00这样表示时间的电子表很熟悉。因此我想到了一个看手机判断老师是否迟到的活动。一来贴近生活,学生在生活中碰到过,学习后能为生活服务,二来通过具体事件丰富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

  (2)看冬冬的日记,玩数学大转盘:新理念下,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是教师的业务权利。我对92页生活中的一天进行了加工,再创造,把整个内容科学、周密地设计成一个转盘。看日记决定画面拨钟看钟补充日记,整个活动呈现科学性、有趣性、多样性。在这个游戏情境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兴趣盎然地进行了多个知识点的训练。

  (3)明明和英英的约会故事:能不能按时见面?为什么?让学生在具体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具有挑战性问题的思考、讨论,自然而然地了解一天中时针转两圈,有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之分。我想,这两个生动的电话,学生可能一下子忘不了吧,我的教学难点之一就迎刃而解了。

  2.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人人参与。

  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如认钟面这一环节中,小组内观察闹钟的钟面上有些什么,人人都参与观察、表达、交流,感性地接触到钟面,然后在反馈中自由地说,尽情地说,再从小朋友自己的语言中拉出所要学习的中心内容。

  再如:92页教材结合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我想到了转盘和日记,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强调人工协作,有不同意见商量磨合,每个学生都是主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

  3. 重视动手操作实践。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

  如摸一摸钟面观察;在人手一个的学具钟上操作;同桌两人互拨互说;转动画面拨时刻;练习书写时刻。在这些活动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8

  教学目的:

  1.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耐

  3.发展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得数是10 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难点:整理出10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小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小动物,今天这些小鸡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景图)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

  师:说得非常好,谁能列式解答?

  二、探究新课

  1.10的加减法。

  师:这些小鸡跑到盘子那开始吃食了,同学们再仔细看看,又能发现什么?

  师:说说你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这么多呢,大家帮着解决一下吧,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10的组成。

  学生小组合作在计数器上拨10个珠子,然后分成两部分,

  看有哪些分法?填在教材第43页的表格里。

  3、巩固练习

  课本44页的“练一练”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小鸡吃食(10的加减法)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0

  作业设计:

  连一连,合成10

  ② ⑦ ⑤

  ① ⑨

  ⑥ ④

  ⑤ ⑧ ③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9

  教学目的:在学生系统复习之后,进行的综合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综合运用知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试卷检测)

  9 11

  1、

  2、在○里填上>、<或=。

  8 ○ 14 - 4 17 - 10 ○ 3 + 4 10 - 6 ○ 6

  9 ○ 9 + 3 7 + 4 ○ 7 - 4 10 +0 ○10 - 0

  3、从大到小排列下面各数,并填入( )里。

  13 10 9 15 12 20 18

  ( )>( )>( )>( )>( )>( )>( )

  4、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1的数是( )。

  20里面有( )个十。

  5接着画下去,画满10个。

  ○△△○△△

  □○△□○△

  6、☆☆☆☆★☆☆☆★☆☆

  一共有( )个☆。从左边数,第( )个和第( )个是★。

  请把第1、3、7、11个涂上颜色。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0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35--36页中例1、例2及练习六的第1题。

  教材分析:

  有关8、9的加减法,与6、7的加减法相比较,在编排上有较大的区别:首先,从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教材提供一幅小棒图,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写出不同的算式,这样安排由学生自己去发现2、6、8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不仅让学生写出了四个算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亲身经历了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一图四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关于9的加、减法是在8的加减法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进一步强化一种摆法列出四个算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8、9的认识。学生在学习6、7的加减法时就会根据一副图列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为本课的一图四式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等活动,在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中,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同桌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

  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一图四式)。

  教学准备:

  挂图、小红花、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师谈话激趣:孩子们,在前面的数学旅途中老师带着大家去数学王国学习了好多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要用学到的知识去闯关,有没有信心挑战?

  2、闯关练习

  (1)第一关: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卡片:

  6+1 4+2 7-1

  6-4 3+2 2+2

  4+3 6-3

  (2)第二关:填一填。(8、9的组成练习)

  3、揭示并板书课题:8、9的加减法

  小朋友们可真聪明,学会了这么多本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8、9的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小棒图,师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根小棒?小手举起来,一起数一数。(8根)

  (2)师提问:如果把8根小棒分成2堆,可以怎么分?(1,7)、(2,6)、(3,5)、(4,4)。

  (3)师:选择你喜欢的分法来说一说怎样列算式?(指名汇报,师板书。)

  1+7=8 2+6=8 3+5=8

  4+4=8 7+1=8 6+2=8

  5+3=8 8-4=4 8-1=7

  8-6=2 8-3=5 8-7=1

  8-2=6 8-5=3

  (4)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5)师小结一图4式的方法:一种分法可以列出四个算式,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列减法算的时候用加起来的得数减去相加的其中一个数,就得到另一个数。

  2、教学例2

  (1)小黑板出示例2图。师提问:你能通过摆一摆帮老师把这个表补充完整吗?

  (2)生摆学具,师引导填表。

  (3)同桌讨论:仔细观察表,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跟同桌说一说。(上排的数越来越大,下排的数越来越小,相对的两个数加起来都等于9。)

  师:对照这个表,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写出有关9的加、减法算式吗?写完后同桌交流算法。

  (4)指名汇报,师板书算式

  1+8=9 2+7=9 3+6=9

  4+5=9 8+1=9 7+2=9

  6+3=9 5+4=9 9-1=8

  9-2=7 9-3=6 9-5=4

  9-8=1 9-7=2 9-6=3

  9-4=5

  三、巩固练习

  1、我当邮递员。

  信有:6+2 8+1 9-1 4+5

  1+7 7+2 3+6 4+4

  师:老师有两个邮箱,一个是8号邮箱,拿信的小邮递员要算出信上的得数,就投进几号邮箱。

  抢答:(答对的小朋友奖励一朵小红花)

  3+6 93 9-2

  2+7 8+0 88 8-3

  3+5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知道了用以前学过的计算方法同样能计算8、9的加减法。你会算了吗?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投影仪、1~10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就是一年级小学生了。咱们这节课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最会上课,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请大家一起来看新书的封面。书上什么,分别有多少?(3个人、3只纸鹤)。这些都是数学知识,数学课上要学习很多数学知识。

  二、看图数数:

  1.激发观察兴趣。

  (1)多媒体出示一所“美丽的校园”图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新学期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我们一起来看以看图上都有一些什么?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然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学生每说完一种,老师要反复提问,还有什么?(因为老师不认识小朋友,可以请一排或一列的同学依次站起来汇报)

  2.数图中的数量。

  教师说明:我们在数图中这些人或者物体的`个数时,先数比较少的,再数比较多的,也就是说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1)数出数量是1的。

  师:图中数量是1的有哪些?(生可能回答:一面国旗、一座楼房、一位老师、……),师肯定说得好的同学。师:一面国旗、一座楼房、一位老师,都可以用几表示?(生:用1表示。)出示数字卡片1,老师领着学生读一读,学生自己再小声读一读。

  (2)数出数量是2的。

  师:图中数量是2的都有哪些?表扬观察得非常仔细的同学。

  师:有2个同学在跳绳锻炼身体;有2个同学很懂礼貌,在向老师问好;有2个同学在看书,讨论问题。那么,2个同学跳绳、2个同学敬礼、2个同学看书等等,可以用几表示?(生:用2表示。)

  出示数字卡片2,请学生读一读。

  (3)依次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事物时,可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学生如果回答是“数出来的”,可让数出来的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数看。数完后,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的对不对。

  师:(表扬)这些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做事很认真,数数的方法很正确。可以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4)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让学生再对照教科书第4页、第5页看一看每个集合圈里物体的个数和旁边的数。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读一读这些数。

  连续认:跳着认

  倒着认:随意认

  3.数教室里的实物

  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几扇门?几扇窗?横着一排有几个同学,竖着一列有几个同学。

  师:请你任选教室里的事物,数出它的数量,看谁数的又对又快。

  三、课堂练习:

  1、看图说数;

  2、看数画图

  四、总结质疑: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了数10以内的数,小朋友都非常认真,积极动脑筋想问题,回答问题,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放学后,小朋友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五、作业设计:

  实践作业:回家找家中可以用数字1--10表示的物体,说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教后反思: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能数出数量是6的物体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认识6表示的实际意义。

  (二)初步了解6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了解6以内数的顺序,会用“>”、“<”比较6以内数的大小。

  (三)掌握6的组成和分解。

  (四)了解5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6以内数的大小。

  (五)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有序地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六)结合主题图,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6表示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6的组成和分解四、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主题图、直尺图、数字卡片、点子图和木棒

  复习准备:

  1的后面是几?(写2)

  2的前面是几?(写3)

  3比1怎么样?(2比1多1)4比5怎么样?(4比5少1)

  4按照数的顺序,5的后面是哪一个数呢?(6)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6”。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指板书问:1~5的5个数谁最大?

  比5少1的数是几?(是4)

  比5多1的数是几?(是6)

  师说:你们说得对,比5多1的数是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6的认识。

  (2)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想一想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干什么?回答后及时进行思想教育:这幅图上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打扫卫生,我们小朋友也应该向他们一样讲卫生、爱劳动,把自己的教室打扮得更漂亮.数一数,这幅图上有几个人?几张桌子?还有什么的.数量可以用6来表示?

  教师归纳:同学们数的很对,6个人,6张桌子,6把椅子,他们的数量都是6,我们就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3)拨珠数数

  指名学生上前拨珠:先拨出5个,再拨出1个。回答一共是几个?

  师问:5添上1是几?(5添上1是6)

  数一数:教室里面哪些东西的数量是6.(每排有6张桌子、6把椅子、每扇窗户上有6块玻璃?)

  (4)从不同事物中抽象出“6”.

  我们已经能准确数出数量是6的物体了,现在请你从学具盒中数出6根小棒,一边拿,一边数,完成后师生共同摆放六边形,教师及时巡视指导.然后尽量使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发做思维的训练,任意用六根小棒摆放图形,及时用实物投影反馈,把较好的图形呈现于学生面前,并请学生口述想法.

  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6来表示?

  二、教学6以内数的顺序。

  (1)出示直尺图

  让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直尺

  师问: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一找6排在什么地方?(6排在5的后面)

  你们数一数,从0数到5,看看尺子上有几小段?(5,小段)

  5个小段再加上一个是几个小段?(6个)

  齐读:看自己尺子从0读到6,再从6读到0.看老师放大直尺读,从1读到6,再从6读到1. 师问:比5少1的数是几?比5多1的数是几?和5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三、比较5与6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先出示两张都是5个点子的圆比,请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然后给其中的一张点子图添上1个点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明确: 5<6,6>5,并及时追问:还有几小于6?6还大于几呢?

  (2)巩固练习.

  6○4 5○6 6○3 0○6 2○6 6○6 4.指导书写。

  (1)6象什么?(一个哨子)

  (2)范写,学生书空。

  (3)练习写。

  (4)指出书写应注意的问题。

  四、指导看书。

  五、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会了“6”这个数,会比较6以内数的大小、记住了6的组成和分解。希望同学们回到家里再看一看、数一数哪些东西的数量是6个6个的。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3

  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的第二课时《跳伞表演》一课。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8 的退位减法后,进一步学习十几减7、6、5 等数退位的减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思维方法和计算方法,但学生掌握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比10 以内的减法要困难一些,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十几减

  7、6、5 等数的退位减法。

  2、在探索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的多种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计算退位减法的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特技表演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动物们正在做什么?(课件出示)(板书课题——跳伞表演)?

  2、边观察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呢?

  生2:蚂蚁比蜗牛多几只?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棒?参加表演的蚂蚁和蜗牛它们的只数谁多?多几只?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谁多、多几及退位减法。(板书——谁多、多几及退位减法)?

  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课件出示)蚂蚁有11 只可以用11 个圆圈来表示?蜗牛有7 只可以用7 个圆圈来表示。通过这个图我们一下就能看出谁比谁多呢?生:蚂蚁比蜗牛多。是的,蚂蚁比蜗牛多,那多多少呢?你能列个算式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板书?11-7

  提问:11 表示什么?7 表示什么?11-7 又表示什么?

  ()“11”表示11 只蚂蚁;“7”表示7 只蜗牛;“11-7”表示蚂蚁比蜗牛多几只。

  2、学习计算方法。

  (1)自主探索,小组交流。

  “11-7”到底等于多少、可以怎样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交流,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

  (2) 全班交流。

  谁能来说说你是怎样做得?

  方法1:我们再来看刚才这个图。(课件出示)上下圆圈一一对应,这样从图中一下就能看出蚂蚁比蜗牛多4 只。

  方法2:摆小棒。11 只蚂蚁可以用这11 根小棒来表示,从这11根小棒当中减去和蜗牛只数相同的'7 根,还剩4 根。

  方法3:可以根据加法来算减法,想一想7+11 因为7+4=11 所以11-7=4。

  方法4:把11 拆成10 和1 10-7=3 3+1=4 ……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板书)

  (3)小结。

  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计算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

  老师认为在实际计算中用把11 拆成10 和1,先算10-7=3 再用3+1=4 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快捷。

  3、小练。

  猴子摘桃。(课件出示)

  11-2=9 11-3=8 11-4=7 11-5=6 11-6=5 指名回答。同学们请观察这几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都是减法,并且是11-几的退位减法。不同点:它们的减数在依次变大,而差在依次变小。】

  三、巩固练习。

  小朋友们学得真快、我们再来算几道题。

  1、看图列式。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看81 页第2 题。谁来读题?你会做吗?

  全班交流:

  (1)小鸡和小鸭的只数,谁多?多几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2)小松鼠和小兔子的只数,谁多?多几只?(同上)

  2、12-几的退位减法。

  12-6= 12-5= 12-8= 12-4= 12-9= 12-7=

  自由练习,指名回答。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

  3、口算。(摘苹果)?

  16-9= 12-4= 14-8= 14-7= 15-9= 16-8=

  你能摘到苹果吗?谁来试一试?

  4、看图列式。

  (1)(出示课件)你能给这道题提个问题吗?(麻雀比小燕子多几只?)你会做吗?在本上写出答案。

  (2)鸭梨比草莓多几个?(同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已经学完了,想一想你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多种方法来计算十几减7、6、5 等数的退位减法,我们也发现在实际计算中把十几分成10 和几,先用10 减这个数,再加上剩下的数,这种方法计算起来非常方便。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们要多加练习,使我们的计算能更加快速和准确。

  板书设计:

  跳伞表演

  (谁多、多几及退位减法)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4

  本单元教学11~20各数,内容分三段编排。

  11~20各数的直观认识

  直观认识十,初步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直观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

  认、读11~20各数。

  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

  11~20各数的意义

  从形象到抽象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写11~20各数。

  比较数的大小。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用对十几的认识思考计算方法。

  通过计算加深对十几的认识。

  11~20各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些数都是两位数,分别是1个十和几个一或2个十合成的数,学生理解这一点是有难度的。因此,教材先联系小棒直观表示这些数的含义,再利用计数器分析各个数的组成,形成数的概念。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起深入理解数的意义的作用。

  1.在摆小棒活动中初步认识一和十,初步体会十几和20。

  第78页例题首先教学计数单位十,接着教学12的含义,然后教学其他十几的数和20。小棒是不可缺少的教具和学具。

  (1) 10根小棒捆成一捆形象地展示了一和十的关系: 10个一是1个十。教材要求学生数数、捆捆、填填、读读,联系直观体会这个关系,包括什么是1个一、什么是10个一、什么是1个十以及为什么说10个一是1个十等内容。要让学生一边捆小棒一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考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反复进行几次,逐渐建立十的概念。

  (2) 十几都是1个十和若干个一合成的数。集中精力认识12,再向其他各数展开,是高效率的教学设计。怎样摆12根小棒是挑战性的问题,为了看得很清楚摆成1捆加2根。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有条件这样摆。如果出现别的摆法,可以通过比较使其改变。只要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2的意义。

  (3) 向其他数展开分两个层次,先是其他十几的数,再是20。展开时的学习活动有数一数认一认和摆一摆。数要看着书上的图,其中的1捆不必数,它是10根。零散的小棒要数,再和10根合起来。认就是看小棒图下面的数,各个数里左边的1相对于1捆小棒,右边的几相对于几根小棒,这样的数读作十几。摆是再现十几的意义,不要看着书摆。可以教师说数,如13,学生摆1捆和3根小棒。经过多次数和摆,发现1捆小棒是十几的相同点,一根根小棒是不同点,概括地感受十几的意义。

  教学20,先出现1捆和10根小棒图,再出现2捆小棒图,让学生经历得出20的过程。看着左边的图,学生会主动去数没有捆起来的小棒,于是产生认知矛盾1捆和10根小棒合起来是多少?进而又想到办法把10根小棒也捆成1捆。这样,就把左图变成了右图,得出了20。教材让学生根据图意填写()个十是20,初步理解20的意义。

  2.在小棒表示的数算珠表示数写出数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数位,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整数采用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数位和位值都是计数法的要素,也是重要的基础知识。第80页例题在教学写数的时候,让学生初步体验数位和位值,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计数器是根据十进制计数原理设计制作的教具,在它上面能表示数位,表达位值思想,能帮助学生在理解数的组成基础上写数和读数。

  (1) 把小棒和计数器的杆对应,使小棒表示的数过渡到计数器的算珠表示的数。图中左边1捆小棒的下面是计数器的一根杆,1捆小棒表示1个十,在这根杆上拨1粒珠也表示1个十;右边的小棒下面是计数器的另一根杆,几根小棒表示几个一,在这根杆上拨几粒珠也表示几个一。把小棒表示的数过渡到计数器上,让学生体会计数器上的个和十的意思。尤其是11这个数,计数器的两根杆上都是1粒珠,它们分别表示1个十和1个一,有利于学生区分个和十,体会不同位上的数有不同的计数单位。

  (2) 对照计数器的算珠写数,十位上1粒珠,在这一位上写1;个位上几粒珠,在这一位上写几。写的数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十几。像这样教学写数,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教学20,让学生明白个位上是0。小棒图只有2捆,没有零散的小棒。所以,计数器的个位上不拨珠。写数时,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写0表示这一位上一个也没有,突出了2个十是20。

  (3) 实物图、算珠图和写出的数三者结合,理解数的组成,体会数的意义。在直观认识11~20各数的时候,对照小棒已经知道十几都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数;在计数器表示数的时候,又把对十几的直观认识反映到算珠上;写数的时候,突出了先写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再写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一。以这些经验为基础,教材出现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十几的叙述,引导学生比较抽象地体会数的组成,从而深一步理解数的意义。例题把写出18和它的组成留给学生完成,再通过想想做做第1、4题的填空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4) 11~20共十个数,例题里写了四个数,其余大部分都在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20这个数既在例题教学,又在习题中反复练,因为它是认数的一个难点。第1题与第3题的思路是反向的,前一题观察算珠体会数的组成,写出相应的数,是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后一题把数的组成用算珠表示,是抽象到形象的活动。目的是一致的,即帮助学生加强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5) 比较数的大小,是为了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想想做做第6题里设计了十几的数和10相比、两个十几的数相比、十几的数和20相比,十几的数和一位数相比等各种情况。在比较时的思考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如从1起逐个数数,11排在10的后面,所以11比10大。又如19只有1个十和9个一,不满2个十,所以19比20小。其实各种思考都没有离开数的组成,即使从小到大地数数,也在每次增加1个一。因此,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组织交流,引导他们从数的组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应用十几的数概念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例题示意图的盒子里有10个果冻,盒子外面有5个果冻,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分别是10和几相加与相应的减法。安排这些口算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十几;二是为教学进位加法作准备。

  教材让学生写出这些题的得数,给他们利用数概念进行思考的机会。如10+5是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15-10是从1个十和5个一里去掉1个十。这样的思考先在图画直观的帮助下进行,再离开图画成为抽象的推理活动。

  4.培养数感。

  在认、读、写11~20各数的教学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数感。

  (1) 抓抓、估估、数数。第79页第1题和第4题,通过操作和观察体验十几。抓一把小棒要先感觉一下再数,知道根数后再把小棒抓住,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类似地,要在观察中估计,数出草莓和伞的数量后再看图,体会怎样合理地估计。教学时不能疏忽第二次抓、第二次看,这是发展数感的最佳时机。

  (2) 数数、看看、比比。第79页第6题分别数10张、20张纸,看看有多厚,让学生通过厚度体会张数。如果分别用手摸摸厚度并对两次的厚度进行比较,效果会更好。

  (3) 排数序、找关系。第81页第5题在直线下面的框里填数,整理10~20的顺序。看着直线上的数思考18接近10还是20,并作出解释,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关系。第83页第3题依据大了小了等信息调整思考,培养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敏感程度,这是数感的表现。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5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立体图形中分离中平面图形,从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面从体上来”,并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对图形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学生用:四种立体图形、四种平面图形、剪刀、纸。

  教师用:四种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据了解,虽然没有正式的学习过平面图形,但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四个平面图形。因此在设计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起点,出示了一辆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汽车,让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引入新课。

  2.感知“面在体上”。

  A、分给每组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

  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教师小结。

  课件演示。

  师: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这一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平面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今天学习的图形原来是从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来的,是立体图形中的一个面。

  B、师: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画完后,请你把它剪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

  师:那你说这四个你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立体图形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生:立体图形不只一个面,这些图形只是一个面;立体图形能站立,平面图形不能站立。)

  这一过程的设计是在前一环节“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面从体上来”并且在想办法搬的思考过程中,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具体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之处。

  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只是一个薄薄的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数学”不如“做数学”。学生对动手操作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我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更好的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帮助这一环节的教学。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1.认识长方形。

  师:我们先来认识长方形,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其中两条边较长,两条边较短。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长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这一过程通过看数、折、看等活动,让学生自已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改就手中长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了,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长方形。

  让学生认识各种位置上的长方形,让学生感知具有以上特征的就是长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长方形,课件演示。

  让学生感知图形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来。

  请你用6根小棒搭一个长方形。

  学生展示。

  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特征。会用6根小棒搭长方形的学生一定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正方形。

  师: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然后说一说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就手中正方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正方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正方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正方形,课件演示。

  请你随意用几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

  3.认识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三角形。

  师:请你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有三条边,三个角,学生的说明可能不完整,老师进行引导。)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老师改变手中三角形的位置,请小朋友认一认还是不是三角形,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三角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三角形,课件演示。

  4.认识圆形。

  出示圆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圆形。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吗?(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圆形,课件演示。

  出示一个球,这个是不是圆呢?这是一个球,它跟我们今天学的圆有什么不一样呢?(摸一摸:圆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球还可以拍,圆不能拍。)

  这一过程设计中的小组活动在本课中非常重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动手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也必不可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很具体形象,只有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试,去发现,那样得到的知识才能被他们所接受和更好的理解。

  (三)巩固深化,进一步加强认识。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图形,请你在看见它时,大声的喊出它的名字。

  课件出示各类图形(平面的与立体的)。

  这一过程的设计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我采用了这一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熟练认识这四个平面图形,同时学生在练习时也很有兴趣,就好像在喊自己的朋友一样。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我们要和这些图形朋友说再见了。老师报一个,请你找到它和它再见,把它放回学具袋里。

  这一过程是检验学生是否已认识了这四个图形,同时也养成学生整理学具的良好习惯。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1-20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05-27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8-14

一年级上册数学的认识教案02-24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教案11-04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6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02-06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1-19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