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
教学内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要求:
1、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B:过程性目标
1、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价值
2、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小鸟卡片 房子卡片 题纸一张 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电脑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观察后指名回答)
点击电脑出现画外音
泡泡: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
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电脑出示套圈图)
师:这是什么活动?让学生介绍。
泡泡: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师:泡泡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如何列式?为什么要用14-9呢?14-9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指名回答,教师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
师:今后在计算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电脑出示泡泡伴有画外音)
泡泡:咦,那边怎么那么热闹,同学样,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电脑出示汽球图)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出现画外音)
(1)泡泡:哦,原来老师正在发奖品,数一数,老师手中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电脑演示分气球的过程)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列式?
板书:15-9=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并让几个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师:顽皮的小泡泡又不见了,让我们找一找,它跑到哪里去啦?(电脑出示谜语图)
原来泡泡在猜谜语,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能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列式
(有13条谜语,猜出了9条,还有几条没有猜出?或者说:还差几条就猜完了?然后指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1、看图列算式(第12页)
要求:看懂图意,独立列式,指名上台进行订正
2、圈一圈,算一算(第13页)
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圈?
四、观察算式,找出特点,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除了这些,你还能写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让它一个也不少。(指名板演)
3、再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那我们找到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4、抢答练习 利用找出的规律,同桌进行练习
如:学生A:13-9 学生B:4
五、游戏 小鸟找房子(第13页的图)
游戏要求:先让学生计算出小鸟身上的算式,然后和房子上的号码一一配对; 游戏形式:小组合作,全班订正;
游戏结果:有一只小鸟没有房子,同学们帮它建造一座。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2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分数乘法、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算一算,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方法
2、文字题的列式计算:【 去除3与2.25的差,所得的商再减去0.9,结果是多少?】
☆友情小提示
(1)这里的结果是表示什么?(差)
(2)什么数与什么数的差?(商与0.9的差)
(3)那么商是多少?怎么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练一练
(1)25.16除以3.7的商,减去 乘20的积,结果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74.8减去74.7,所得的差除以0.91,得出的商再减去100.95,结果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小提示:从以上练习中可以看出,在文字题中数学术语的理解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除法中
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着重掌握。
【例如】ab可以读作:(1)a除以b; (2)b除a;(3)a被b除;(4)b去除a
【可以看出】a被b除与a除以b是一样的;b去除a与b除a是一样的。
二、知识应用:列式计算
【认真读题,说一说题中分率表示的意义。】
1、200的 3/5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案设计20xx文案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谈话,播放课件,引出主题图
师:这节课我们上一节数学课,这节数学课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和发现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播放视频,生观察,并说看到的内容)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骄傲、自豪……)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一样,每当听到雄壮的国歌声,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老师的心情也十分激动,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神圣的。
问:画面上这几面国旗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样)
师:虽然这几面国旗大小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比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出长和宽各是多少)
问:你能根据这些国旗的长和宽的尺寸,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请同学们先写出学校内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动手写比、求比值)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比例的意义
(生汇报求比值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求出的学校内两面国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这两个比连起来,可以吗?(可以)
师:从图上四面国旗才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写成这样的等式呢?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一试(生动手写比,求比值,写等式,并汇报)
师:指学生汇报的等式小结,像这样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谁能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生汇报,是板书意义)
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练习,课件出示)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学比例的名称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各部分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打开书34页,自学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生自学名称,汇报,师板书名称)
(2)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比例的内项和外项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特性呢!你们想去发现这个特性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指名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合作学习发现的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呢?分组验证课前写出的比例式。
师:问想一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外还可以根据什么去判断?(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是什么样的?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生回答,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见课件)
四、汇报学习收获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3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4页的例题,第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 经历对客厅全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
2、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的结果。
3、 初步运用简单的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教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长和短也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小红家去作客,我们一起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好吗?)揭示课题。
二、 联系生活比一比。
1、 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长短、高矮。
(1)、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客厅里有些什么东西。
(2)、指导学生比较两根吸管,两件衣服的长短,比较饮料瓶、玻璃杯的高矮。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盆花草的高矮,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汇报交流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
(5)、以吸管为例,引导学生用谁与谁比长(高)或谁与谁比短(矮)表述两个物体比较的结果,其余3幅图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2、 通过开放性地找一找,比一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长短,高矮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讲座,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桌子高,板凳矮;桌子比板凳矮;桌子比板凳高;板凳比桌子矮等等。
3、 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的认识。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三、 综合运用,发慌学生的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一题。
(1)、爸爸和孩子好像一样高,这种说法你有意见吗?
(2)、引导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
(3)、适时进行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
(4)、读题,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完成练习。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的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慌学生的推理能力。
4、想想做做第4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照要求在书上练习。
(3)、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
四、 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
(2)、学生自由交流。
(3)、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10,掌握10的组成和分解。
2.学会用10的组成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
3.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数
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运用投影出示“0~9的数字娃娃”)在这些数中,哪个数最大?
二、故事导入
教师指着投影给学生讲故事:有一天,0~9这些数字娃娃做“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它神气地对“0”说:“你呀,没头没脸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啦!”“0”听了,圆圆的眼中流出了眼泪。这时,数字娃娃1站了出来,很有礼貌地对“9”说:“队长,如果我和“0”站在一块儿,比你还要大呢!”“什么,比我还要大?”“9”非常吃惊。
导入:数字娃娃1说的话是不是对呢?我们来看看,(教师抽动投影片,形成“10”)数字1和0站在一块,这个数怎么读呢?(生:读作10。)10是不是比9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板书:10的认识)
三、进行新课
(一)认识10
1.出示教科书上的主题图,指导学生看图:
谁知道10月1日是我们国家的什么节日?你们看,这一天各个民族的小朋友欢聚在天安门前,穿着节日的盛装,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奏乐,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呀!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位小朋友?空中有多少个气球?(生:图上有10位小朋友,10个彩色气球。)对,10个小朋友,10个彩色气球都用10来表示。
2.用小棒数数。
(1)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小棒,请小朋友一起数一数。(0~10)
(2)老师将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这一捆我们就说是1个10,因此10还是一个计数单位。
3.写10。
(1)提问:10怎么写呢?先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教师说明: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所以10是个两位数,而0~9都是一位数,书写10时,要占两个字格。
(2)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书写。
(3)学生在书上描写10。
? 4.引导学生用10说一句话。(包括用基数和序数10来说话。)
5.10与所学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1)出示数轴。
提问:如果10和0~9这些数字娃娃排列做游戏,按顺序应紧紧排在哪个数后面?9后面紧挨着几?
(2)出示9○10。提问:
○填什么符号?
看到9<10,你马上会想到什么?(10>9)
刚才,数字娃娃1说的话对吗?
(3)出示□<10。提问:
□里可以填哪些数?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哪些数小于10?
启发:只要是排在10前面的数都比10小,那么排在10后面的'数会比10怎么样?我们以后会学到的。
(二)10的组成和分解。
1.启发:小朋友知道了10比它前面的数都要大,想一想,10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又组成10呢?
2.先让同桌学生议一议,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3.教师指导学生用手指验证10的组成的正确性。
4.巩固10组成。
(1)齐读。
(2)小声读,边读边记。
(3)擦去部分数,指名回答。
(4)对口令。
5.课中休息,唱儿歌。
1,2,3,三只山羊上高山,
3,4,5,五只老虎学打鼓,
5,6,7,七只小鸡坐滑梯,
7,8,9,九只小猴树上走,
8,9,10,十只小狗来跳舞。
四、巩固练习
1.在空格里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数。
2.比一比。(填“大”或“小”)
10比9______。 8比10______。
6比10______。 10比7______。
3.哪两张卡片上的数可以组成10?用线连起来。
4.在()里填数,看几和几组成10。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练习十的第1~2题。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教学关键:
观察比较中认清各种图形的特征。
课前准备:
各种平面图形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摸物体,说形状。
(将各种大小不一的平面图形放在一个袋子里)
摸一摸,说说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
全班交流。
揭示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二、活动二: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讣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找出长力形、师问:“你还能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a)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b)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c)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
三、活动三: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小朋友试试看。”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的是什么。学生评价结果。
观察与交流中初步认识。
从实物图中直观地抽象出各种平面图,
用实物体描画出各种平面图形,加深认识。
四、活动四:实践运用。
出示3 6页l,说:“这些美丽的图形来到花园捉迷藏。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学生自由发言。 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五、活动五:图形拼组。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拼好后,学生自由参观,进行评价。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展示部分优秀作品。
六、小结作业。
辨认中巩固新知。
玩乐中巩固新知
七、作业设计
寻找生活中的图形。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25页例题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5个圆片、5根小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的引入
背一背5以内数的合成与分成。
二、美的发现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用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把3只红汽球与1只蓝汽球放到一块儿。
(2)你能说说图的意思吗?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 3只红汽球和1只蓝汽球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汽球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4。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3和1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看图说算式的意思。
观察24页做一做的三幅图,说说这三个加法算式分别表示的意思。
4.观察25页上图,请学生说说图意。
原来有3只松鼠,又来了2只松鼠,现在有几只了?把3只和2只合起来,用加法算式怎么写?3+2。
想想,合起来是多少?
汇报:
(1)数数的方法,1、2、3、4、5,共5只。
从3接着数,4、5。
(2)利用数的组成,3和2组成了5。
三、美的升华
1.看图,填得数。
2.看图摆一摆,填一填。
投影出示25页做一做的第2、3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3.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引导学生通过看算式,摆小棒,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
四、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0页例9。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并能用它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金鱼挂图、小棒、铅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现在小精灵聪聪考考你们,看谁会比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50○1510○1525○75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比多少。(板书课题:“比多少”)
【点评:以旧引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便于教学的展开。】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趣引入
1、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在老师的手中有一些铅笔,猜猜大约有多少枝?(出示铅笔让学生猜)
2、老师数出10枝铅笔,捆成一捆,让学生了解到10枝铅笔有这么多,再观察其余的铅笔,做第二次估计。
3、师:为什么第一次猜时,有的人猜的'数量与实际数量相差那么远,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40枝呢?(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4、小结:今后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估一估,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点评: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三、探索新知
1、出示3捆铅笔:第一捆10根,第二捆50根,第三捆是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铅笔,是15根。随意抽出2捆铅笔作比较,让学生说都发现了什么?
⑴50根和10根比较,怎样?(从10根数到50根)
50比10多得多或10比50少得多(板书:多得多少得多)
⑵10根和15根比较,又怎样?(从10根数到15根)
10比15少一些或15比10多一些(板书:多一些少一些)
师:上节课我们是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的,即:
50>1510<1525<75
今天我们用语言来描述,同样也能表示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出示“金鱼图”让学生用用一句话描述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小组讨论,组长汇报讨论情况
【点评:通过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
三、巩固新知
1、动手动口,加深理解新知
以小组为单位,(4人一组),一人摆放两堆小棒,其余的同学用刚学的语言描述两堆小棒之间的多少关系。
2、猜一猜:
教科书第43页第4题
【点评: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理念。】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师:今天同学们都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出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想一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如: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一些,我的年龄比老师少得多,……)
【点评:注意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挖掘大量的生活实例,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理念。】
五、课堂小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回去之后,把你学到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
【总评:本节课中,教师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背景下,针对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对“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建立了一定感性认识的特点,大胆改编教材,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唤发了学生的直观、熟知的生活经验,有效地感悟、内化了“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等数学概念;在练习中,积极创设现实、有趣、开放的教学情境,努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但有效巩固了数学知识技能,而且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8
教学目标:
(一)能数出数量是6的物体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认识6表示的实际意义。
(二)初步了解6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了解6以内数的顺序,会用“>”、“<”比较6以内数的大小。
(三)掌握6的组成和分解。
(四)了解5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6以内数的大小。
(五)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有序地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六)结合主题图,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6表示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6的组成和分解四、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主题图、直尺图、数字卡片、点子图和木棒
复习准备:
1的后面是几?(写2)
2的前面是几?(写3)
3比1怎么样?(2比1多1)4比5怎么样?(4比5少1)
4按照数的顺序,5的后面是哪一个数呢?(6)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6”。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指板书问:1~5的5个数谁最大?
比5少1的数是几?(是4)
比5多1的数是几?(是6)
师说:你们说得对,比5多1的`数是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6的认识。
(2)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想一想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干什么?回答后及时进行思想教育:这幅图上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打扫卫生,我们小朋友也应该向他们一样讲卫生、爱劳动,把自己的教室打扮得更漂亮.数一数,这幅图上有几个人?几张桌子?还有什么的数量可以用6来表示?
教师归纳:同学们数的很对,6个人,6张桌子,6把椅子,他们的数量都是6,我们就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3)拨珠数数
指名学生上前拨珠:先拨出5个,再拨出1个。回答一共是几个?
师问:5添上1是几?(5添上1是6)
数一数:教室里面哪些东西的数量是6.(每排有6张桌子、6把椅子、每扇窗户上有6块玻璃?)
(4)从不同事物中抽象出“6”.
我们已经能准确数出数量是6的物体了,现在请你从学具盒中数出6根小棒,一边拿,一边数,完成后师生共同摆放六边形,教师及时巡视指导.然后尽量使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发做思维的训练,任意用六根小棒摆放图形,及时用实物投影反馈,把较好的图形呈现于学生面前,并请学生口述想法.
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6来表示?
二、教学6以内数的顺序。
(1)出示直尺图
让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直尺
师问: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一找6排在什么地方?(6排在5的后面)
你们数一数,从0数到5,看看尺子上有几小段?(5,小段)
5个小段再加上一个是几个小段?(6个)
齐读:看自己尺子从0读到6,再从6读到0.看老师放大直尺读,从1读到6,再从6读到1. 师问:比5少1的数是几?比5多1的数是几?和5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三、比较5与6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先出示两张都是5个点子的圆比,请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然后给其中的一张点子图添上1个点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明确: 5<6,6>5,并及时追问:还有几小于6?6还大于几呢?
(2)巩固练习.
6○4 5○6 6○3 0○6 2○6 6○6 4.指导书写。
(1)6象什么?(一个哨子)
(2)范写,学生书空。
(3)练习写。
(4)指出书写应注意的问题。
四、指导看书。
五、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会了“6”这个数,会比较6以内数的大小、记住了6的组成和分解。希望同学们回到家里再看一看、数一数哪些东西的数量是6个6个的。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 认识0,会读、写0。
2. 会表示0,知道0代表的意思。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会表示0,知道0代表的意思。
教学难点:
会写0。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一棵苹果树,树上结了10个大苹果)
同学们,丰收了,结了这么多的果子。果子现在熟了,要采摘了,勤劳的小朋友们,谁愿意上来摘?(请学生摘,把所有的.果子都摘干净)
(二)探究学习
1. 理解0的意义
同学们,树上还有果子吗?现在树上的果子有多少?哪个小朋友知道?(引出0)
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怎么表示?一个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将0的表示方法、意义和写法讲述出来)
0和1、2、3一样,都是一个数,一个也没有就可以用0来表示。
2. 教授0的写法,向学生说明笔顺,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写的要圆滑。(让学生练习)
3. 联系生活来理解0。
你还能找到0吗?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能从哪儿找到0?利用准备好的学具(温度计、直尺),让学生直观的看到0,感知0,知道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分界线等。
4.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0,小朋友都知道了怎样来表示0,0代表什么了。
5. 自主练习1,说一说写一写。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课以“小明的一天”为背景,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小明一天的活动:早上6时起床→7时半上学→8时上课→12时吃午饭→下午4时踢球→晚上8时半睡觉。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整时、半时。这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是以后学习“时、分”的重要基础。本课提供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认识钟面、发现整时和半时的区别,并在对比、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很小,刚刚入学,但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有关时间的知识,他们每天的生活、学习也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来安排,但他们对钟表的认识是模糊的,没有建立正确而又清晰的表象。本节课提供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原有对钟表的经验,从兴趣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中认识钟面、发现整时和半时的区别,并在对比、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能认识和区分时针与分针。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交流、合作,学会认读钟表上的整时和半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以及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准确认读钟表上的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正确认读几时半,认识整时和半时钟面指针的特点。
教学流程示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听儿歌,猜谜语。
2.想一想:钟表可以帮我们干什么吗?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
2.认读整时、半时
3.区分整时、半时
三、巩固拓展
1.说一说:书91页第1题
2.连一连:书91页第2题
3.游戏:我说你拨
四、小结归纳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1
教学要求:
1、初步建立同学的数感,培养同学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同学认知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身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师: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的图片二个。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昨天俺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同学回答,教师板书:小猴 梨桃香蕉)
343 2
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3>2 3<4
3等于33大于2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同学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
2、出示第17页下面考虑:
(1)同学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
谁会读?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方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同学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第6题
同学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高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
教学准备:挂图、三枝笔
教学过程:
一、 情境体验、感知高矮
师:同学们,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到学校来,都做了什么事,谁还记得 呢?
生1:发新书,大扫除。
生2:安排座位。
师:谁还记得当时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座位的吗?
生:我们是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
师:高矮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请少武到前面来,你们说他是高还是矮呢?
生:有的说高的,有的认为矮的,有的说不出。
师:有的认为少武是高的,有的认为少武是矮的,少武是高还是矮的呢?现在来比比看,请你找一个比你矮的同学上来。(学生去找)
师:你们比一比,谁高,谁矮?
生:少武高,宁辉矮。(请两 个同学说)
师:请你再找一个比你高的同学上来。(学生去找)
师:你们比一比,谁高,谁矮?(请两个同学说)
生:建东高,少武矮。(请两个 同学说)
师:为什么少武一会儿高,一会儿矮呢?
生:因为少武和宁辉比,少武高;少武和建东比,少武就矮了。
师:说得好!谁来说一说,少武和他们两 人比,少武比宁辉怎么样,少武比建东怎么样?
生:少武比宁辉高,少武比建东矮。
师:比高比矮至少要有两 个人才能判断。
(设计意图:学生参加比高比矮的.活动,不仅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而且也初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
二、 积极参与,理解高矮
师:请同桌同学站起来比一下,谁高谁矮?(同桌同学比较)
同组同学互相交流,运用( )比( )高,( )比( )矮的互相说一说。
(全班同学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说在生活中看到什么比什么高,什么比什么矮吗?
生1:爸爸长得比妈妈高。
生2:椅子比桌子矮。
生3:课桌比讲台矮。
……
(设计意图:学生年纪小,语言滞后于思维,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高矮的比较,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三、 体验相对、确定高矮
(教师手握三枝笔)
师:老师手里握着三枝笔,你们猜一猜,哪枝笔最长?
生:(随便猜一枝)
师:(亮出谜底)要怎么比,才能道哪枝笔最长呢?(学生上台比)
师:这个同学把三枝笔的一端都放平,也就是说:有几样东西比较长短,必须有一端对齐,或者说要站在同样的高度才能比较。可是有时候碰到像这样的情况怎么比呢?(出示课本“三只小兔比高矮”的挂图)
(设计意图: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事物比长短或比高矮时,必须一端对齐的比较方法。随后又引出,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一端对齐后再比较的特殊情况:领奖台上小兔高矮的比较,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的方法。)
四、 应用知识、开展探索
师:三只小兔比高矮,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没有站在同一高度上。
师:那该怎样比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比一比三只小兔的高矮吗?
(学生讨论交流,再反馈)
师:同学们想了好多办法,真棒!老师在这张图上画了一些格子,不知道这些格子能不能帮上你的忙?(出示第二张挂图)我们看,大白兔的后面,有一格一格的格子,请大家边看边想一想,可以同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谁最高谁最矮?
(讨论交流,再反馈)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8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生明确给9、8、7、6凑十各需几,为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打基础,分散教学难点。
2、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习惯。
教学具准备:苹果数字卡、数字卡片、小花、小棒、五角星、小黑板。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的组成:
玩找朋友游戏,复习10的组成。
师出1个手指,说道:“1的`朋友在哪里呀在哪里?”
生出9个手指,答道:“1的朋友在这里呀在这里。1和9组成10。”
二、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对10的组成掌握得真好!
1、哪个小朋友知道植树节使几月几日?( 3月12日)
2、植树节这天,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到人民公园植树,有十个坑,已经种了9棵树,再种几棵才能吧这十个坑填满?
教师板书:9+( )=10
给9凑十需要几?9加几等于10?(生答)
3、教师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凑十”
(教师板题:“凑十”)
三、新授:
1、学生动手摆小棒,分别给9、8、7、6凑十。
如:学生先摆出9根小棒,教师提问“再摆几根才凑成十?“ (再摆1根凑成十,9+1=10)
(8、7、6凑十教法类似)
2、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给9、8、7、6凑十各需要几,你们还记得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拍手说一说。
给9凑十需要1,9加1等于10;
给8凑十需要2,8加2等于10;
给7凑十需要3,7加3等于10;
给6凑十需要4,6加4等于10;
3、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十什么?(凑十)
4、你们还知道其他可以凑成十的数吗?小组4人交流,边摆边说。
四、巩固练习:
1、教师出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
妈妈叫小明去买10个鸡蛋,他先买了5个鸡蛋,再买几个才凑够10个鸡蛋?( 5+(5)=10 )
2、指名学生自编题目,其他学生列式计算,再对答案。
3、出示一幅三角形图,要求用我们今天刚学习的”凑十“法来做:
教师引导学生用”凑十“法,9凑1
“为什么要挪一个?”
4、拍手说儿歌:
“小朋友,拍拍手,大家一起把十凑,9凑1,8凑2,7凑3,6凑4,两5相凑刚好够!“
3、大家来摘智慧星:
看算式马上说出得数,最快的小朋友就能得到智慧星。
9+ =10 8+ 3 = 7+4=
8+ =10 9+ 3 = 9+6=
7+ =10 8+ 6 = 6+3=
6+ =10 5+ =10 5+7=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回家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并自己编题来考考他们,看哪个小朋友最厉害,编的题目最多,考倒爸爸和妈妈!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使学生初步了解十进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初步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到超市了解哪些东西是10个10放在一起的。
课件、每个学生小棒单根20根,橡皮筋1根、2片1捆的小棒图、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大屏幕出示文具店背景)
师:我们小朋友认识这个地方,对了,这是我们学校附近的文具店。 瞧,店里有好多铅笔呢。我们小朋友有没有在店里面买过铅笔?买了几枝?(点击课件出示柜台上若干铅笔,其中整捆2捆,另有一个大笔筒里面单枝铅笔若干。)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1)提供探索机会。
师:老师前两天也给我儿子去买铅笔了,我准备买10枝铅笔。谁来当当小老板,帮老师拿一下铅笔。(出示实物:两捆和一个笔筒放10枝铅笔)
指名到讲台前来拿,估计有两种情况。
①从笔筒中一枝一枝地数出10枝铅笔。
②直接拿一捆铅笔。
(无论学生先出现哪一种,师:还有不同的拿法吗?)
(2)比较中体会新知。
刚才,有一个小朋友是从笔筒中数出10枝,还有一个小朋友是直接拿一捆。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呢?(多指名几人说一说)
师:大家都喜欢直接拿一捆,那一捆是不是10枝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拿出一捆铅笔,展开两个学生到台前来一起数一数)
师:果然是10枝,知道为什么要把10枝铅笔捆成一捆吗?(这样拿起来很方便。)
(3)抽象建立新知。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吗?边捆边想,这一捆里有几个一根?(生动手捆,师贴出10根小棒。)
师:捆好了就举起来。(比比谁的动作快的,老师看看第一第一在哪里?)把小棒放在桌上坐直,(师手拿生的一捆)谁来说说这一捆里有几个一根?(10个一根)板书:10个一
我们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这1捆就是1个十。几个十呀?(板书:1个十)
(任意拿学生的1捆)师:他的这一捆是几个十?(另外一捆)这一捆呢?
我们小朋友刚才捆的一捆都是几个十呀?
(出示一捆教具)看,老师的这个也表示1捆小棒,这一捆也是几个十呀?我们小朋友身边也有这样的1捆吗?想想里面有多少个一呢?
对,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完善板书)齐读。
追问:那反过来,1个十里面就有几个一呀?
小结:以后我们看到这样的一捆小棒,不用一根根地数,就知道一捆有10根,就是1个十。
2.认识“十几”。
(1)实践操作,初步体会。
师:老师买铅笔的时候,有一个家长带着小朋友也过来买铅笔了,她们要买12枝铅笔。想一想,老板会怎么拿给他。
师:这次谁愿意当小老板,来拿呢?这么多小朋友都愿意,那我们用小棒代替铅笔,在你的桌上摆出来,不过老师有个要求,比比谁摆的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2根。摆好的小朋友就举手。(点幻灯片:我会摆)
投影展示
①单根和一捆带两根的情况。
比较:这是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摆法,你觉得哪一种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2根?为什么?
②只出现一捆带两根。
师:他摆得对吗?你是怎么看出来有12根的?(一捆是10根,再添上2根就是12。)为什么不一根一根地摆呢?
小结:哦,象这样左边摆1捆,右边摆2根,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2根。
(2)摆摆说说,深化认知。
①师摆生说。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好办法来试试看。老师摆小棒,小朋友们说是多少根。不用举手,抢答!比比谁快!
(师摆11)生答。
师:这么快,怎么看出来的呀?(板书:11)
再摆13、16,分别说说是怎么想的。
②生摆生说。
师: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你想不想也用这样的方法摆出一个十几呢?老师说一个数,比比谁摆得快。
14 17 15
每次要求学生摆好的就举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左边摆一捆,右边摆几根,合起来是十几。
③同桌活动。
师:下面要请小朋友来做小老师,听好要求,左边的小朋友先说一个十几让右边的小朋友摆,然后右边的小朋友再说一个十几让左边的小朋友摆,同桌两人都摆好了就坐直,比比哪桌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
汇报:指名一桌汇报。
现在咱们反过来,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摆的,其他的小朋友来猜你摆的是多少?
(3)提炼升华。
师:你发现了吗,刚才咱们摆的十几,都是怎么摆的呀?
小结:对了,一捆和几根合起来就是十几。
3.认识“2个十是20”。
师:现在以最快的速度把小棒收到抽屉里面,比一比,谁最快?第一第一在哪里?看黑板,刚才摆了16根小棒,现在继续抢答,再添1根是多少根?(17)再添上一根呢?……(20根)
怎样摆就能让人一眼看出是20根呢?(把10根再捆成一捆)
师(2捆):这时候有几个十?你怎么知道是20的?(一捆是1个十,2捆就是2个十)
师:对,2个十就是20。(板书:2个十是20。)齐读。
4.总结。
师:前段时间我们认识了1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些数?(板书课题:认识11~20各数)
课间操:请你像我这样做。请你像我拍拍手,请你像我拍拍肩,请你像我手放好。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
1.我会读。
开火车,读数。师:刚才我们学习了11-20各数,你们会从0读到20吗?2个2个数,从2数到20,再反过来从20数到0。
猜猜我是谁?比12多1的.数是几?和18相邻的数是几?10和12中间的数是几?15在几和几的中间?
2.我会跳。
朵拉也来凑热闹了,她说我会两格两格跳,我们小朋友帮她数一数。朵拉还会5格5格跳呢!10的后面跳5格是几呢?15后面呢?
3.我会数。
做83页,第4题。
师:大象伯伯看见朵拉跳得很辛苦,拿来了一些草莓,你能估计一下,大概有多少个?请小朋友们打开书本,先把82页的两句话填好。然后做83页,第4题。数一个打一个钩,满十个就用一个大圆圈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数好把数写在下面。
后面的小雨伞图,你们估计大概有多少把?
数一数,一共有几包面纸?一共有几只拖鞋。 文具店里面老师还发现有心型的橡皮,老师一共拿了多少块橡皮?数一数,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数的?
做83页。第6题。
4.我会读。
读一读生活中的数。
在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很多十几二十的数。如公交站牌上的公交线路编号、日历上面显示的日期、米袋上的千克数、电子表上显示的时间、交通信号灯显示的秒数以及电梯上的楼层号、一箱牛奶有16包、彩色铅笔、油画棒等。
生活中的数真多呀!你看到过吗?谁来说一说。
课后请小朋友们留心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我们今天学的11-20这些数。
最后,让我们在拍手歌中来结束今天这节课。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给小明过生日这个故事情节,
2、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零的减法算式。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减法得数是零的含义。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造情境
(一)出示图片:生日图1
教师谈话:今天是10月12日,是小明的生日,很多小朋友都给他过生日来了,小明不仅准备了生日蛋糕,还准备了小朋友们爱吃的东西.他知道小朋友们最爱吃的是鱼,于是,他就去河里钓了一兜鱼,(出示图片:生日图2)回到家中,把鱼倒进了盆里。(出示图片:生日图3)。
二、活动二:观察思考学习新知识
(一)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们猜想到什么?
(二)根据盆里鱼的'条数和小猫吃的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哪个组列的算式多,并说一说每个算式的意思。
(三)小结:我们通过猜想画面的意思列出了这么多的算式,那么这些算式都是减法算式,利用减法我们解决了还剩下多少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思考问题的结果。
(四)教师:每一组同学都有×-×=0这个算式,这个算式表示盆里没有一条鱼了.这时,小明又急又气,只好让爸爸、妈妈到超市再买几条鱼。(出示图片:生日图4)
(五)教师谈话:这时小明和小朋友们下楼做游戏去了。(出示图片:套圈图)
(出示图片:吹泡泡)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在这些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我们在玩游戏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活动三:结合实际巩固启发思维
(一)小朋友们正玩的高兴的时候,这时爸爸妈妈把美味餐准备好了,招呼小朋友们上楼吃饭。
(二)老师:我们为小明唱一首生日快乐歌吧!(出示图片:数学故事)
从这幅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四、本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你们 一样高兴,因为通过给小明过生日,我们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可爱的小猫
3—1=2 1+4=5
2—1=1 5—1=4
1—1=0
教学反思: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1-20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05-27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8-14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教案11-04
一年级上册数学《10》教案08-26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20
一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13
一年级上册数学的认识教案02-24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