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篇【热门】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教学内容
1、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2、周长的概念,测量图形的周长;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3、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结合实例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多种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一方面,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本单元,重点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认识图形的特征,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经历了一般图形周长的探索过程之后,进一步研究长、正方形的周长。
2、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树叶、三角尺、数学课本、钟面等实物图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从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然后,通过让学生探索一般图形周长的求法,使学生经历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认识到周长是可以测量的,同时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3、关注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在学习了长、正方形周长公式后,在练习中安排了大量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周长公式解决。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四边形和长、正方形的认识
1、例1(认识四边形)
(1)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发现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应用分类的思想。通过此题,学生对小学阶段出现的各种特殊四边形乃至一般四边形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一认识。
(2)注意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对四边形内涵的认识并丰富学生对四边形外延的认识。
2、例2(认识长、正方形)
让学生通过亲手动手量一量,折一折,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为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做准备。教学时,可进一步让学生比较一下长、正方形的异同,加深认识。
(二)周长
1、例1(概念)
(1)给出一组实物和一组几何图形有不规则的、有规则的。但这些实物和几何图形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封闭图形。
(2)用描述性的语言来陈述周长的含义。
(3)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和图形的周长,有的是拿绳子把物体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有的是分别测量物体的各条边的长度,再相加。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会周长概念的本质,为求长、正方形的周长做准备。经历探索测量周长的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方法。
2、例2(长、正方形的周长)
(1)体现了思维的不同水平。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加深概念理解。注意方法优化,总结周长公式。
(三)解决问题
1、例5(问题解决)
一般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其周长越短。
2、“做一做”
让学生探索“给12盒保鲜膜捆胶带怎样最省”的实际问题,需要转化为“将12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拼组后的图形周长最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发现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测量树叶、数学书、钟面等的周长,量头围、胸围、腰围,给正方形桌布缝花边,给多盒保鲜膜捆胶带怎样最省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采用了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不同学段有不同要求,对画长、正方形的要求也不同,在本册主要是在方格纸和点子图上描画;到四年级学习了平行和垂直以后,则要求学生用直尺和三角尺来画。
例如,本单元对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四边形没有给出定义;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5-36例1、例2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准备:5捆零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完成P35复习的内容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42÷2
(2)这道题口算时怎样想?
(3)试用笔算来计算。
(4)小结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学生试算。
(3)集体订正。
(4)通过这个例子,谁能说一说做笔算除法时,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除后有余数怎么办?
(5)结合例2边整理计算过程边说明: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数的哪一位除后有余数(要注意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就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起来继续除。
4.做例2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九中的第1~3题.
1.第1题,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纠正。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竖式的写法.
2.第2题,也让学生自己做,同时请三名同学到黑板上做.订正时,注意强调每除一次如果有余数应该怎么办.
3.第3题,先让学生写横式,再用竖式计算,最后订正.
四、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一下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课题二: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38—39页的例3、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探索、研究,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会计算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指明用竖式计算56÷4、56÷7
计算完成后,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出示128÷4,教师:和上面两道题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自主探索,学习例3、例4
1.教学例3:128÷4二
(1)小组讨论完成例3.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在计算128÷4时百位上的1不够除,我们把1个百看成10个十,与十位上的2个十合并,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4得3个十,对着十位写3,用除数4去乘3个十,积是12,表示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数,写在12的下面,12减12得0,表示百位和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8,要落下来继续除,8除以4得2,要写在个位上.
2.教学例4.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4.
学生进行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在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了哪些方面,与例3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重点强调: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
三、总结法则
小组讨论,研究、总结法则.
四、巩固与反思
1.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十的第1、2题
2.改错:说出错误原因
六、作业
练习十的3、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会计算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是怎样的?
二、看题讲除式后,全班竖式计算结果:
1.3除81商是多少?
2.278除以5,商是多少?余数是几?
3.被除数是576,除数是6,商是多少?
三、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1.26÷347÷625÷346÷627÷554÷7
2.根据一位数除法口算求商练习表,由同位两个同学互相出题讲商。
四、应用题训练:P41(10)
五、分组夺红旗。P40(5)
六、竖式计算:P41(8)
七、P41(11)看题分步列式。
(1)学生家到校的路程。80×7=560(米)
(2)小丽用的时间。7+1=8(分)
(3)小丽每分走的米数。560÷8=70(米)
八、作业:P41(9)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例5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
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掌握用一位数除的除法法则,会计算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的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可口述情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编题
教师:兴趣小组买了一些器材.(出示课件)音乐小组买了7架电子琴共6475元;航模小组买了2个航空模型共368元;摄影小组买了5部照相机用了6475元……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求每架电子琴的价格的算式是:6475÷7
求每个模型的价格的算式是:368÷2
求每部照相机的价格的算式是:6475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
二、运用法则,探索学习
1.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小组讨论:在计算一道除法题之前,怎样看出商有几位数?
3.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规律: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时,商的位数与被除数同样多,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时,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做第42页“做一做”的题目,
2.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有456千克苹果,装在8个筐里,算算每筐多少千克?
3.你能像老师这样给大家出道题吗?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练习课
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除的除法法则,会计算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的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口算:900÷326÷238÷7
二、练习设计
1.口算下面各题:P43(3)
2.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P43(4)
3.分组练习题:P43(5)
4.脱式计算:P44(9)
5.应用题练习:P44(8)(10)
6.看谁算得又对又快:P44(7)
7.选做题:P44(11)(12)
三、作业:1.复习P42-442.P43(6)
,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除法》教案标签: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数学 新人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除法》教案,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46页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具准备:复习用卡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出示下列三组题.
42÷6=72÷8=72÷4=
7×6=8×9=18×4=
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汇报发现的问题.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出示例6:441÷7: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2.教师反馈,小结.
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
3.初步练习: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4.小组合作,学习例7.
出示例7:2463÷5=
(1)小组合作,计算例7,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可以提出。
(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3)学生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
(4)汇报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
(5)教师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5.提高练习.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三、练习与质疑
1.完成“做一做”
2.算算对不对.
多媒体出示:小明家搬了新家买了一些东西,爸爸让小明算出每样东西的单价,请你帮小明检查一下他算得对不对.
6把椅子共1080元,一把椅子170元
3个电扇共453元,一个电扇153元.
四、看书质疑,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二的第3、4题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P49-50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目的:1.知道“0除以任何不为零的数都得0”,并初步理解其道理.
2.会正确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掌握其计算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能在观察、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发现和认识规律.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激趣
1.口算
30+20xx-3020×560÷30+5
12-00×23×00×59×0
2.笔算
484÷4498÷6804÷3408÷2
二、设疑激趣,自主探索
1.学习例9:408÷2
(1)学生独立试做,汇报完成情况。
(2)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做法,展开讨论发表个人看法。
2.学习例80÷2=?
(1)组织学生讨论,计算题目得数,并说出理由。
(2)学生间交流质疑,得出结论:0÷2=0
(3)出示口算:0÷30÷50÷9
(4)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几个算式及结果,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组织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
(5)教师理论升华:0除以任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 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上册)》100~102 页。
[ 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
2.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3. 情感目标:提高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尝试自主探索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检测目标知识与技能的达成。
2.通过尝试探索公式的环节,经历体验逐步简化、抽象的数学公式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检测目标2过程与方法和目标3情感态度的达成。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师:小卧室的面积有多大呢?我们知道小卧室的地面是长方形的,要求它的面积,需会求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我们借助学具来研究一下吧。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明白要求小卧室的`面积有多大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激发学生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欲望,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
二、动手操作,探究公式
1. 初步体验长方形的面积
课件展示回顾:要看一个图形的面积有多大,就是要知道它包含了几个面积单位。
2. 估测
(1)出示练习卡1,学生估测它的面积有多大?
(2)学生想办法验证长方形面积的大小。预设:可以用小正方形摆一摆。
【设计意图】通过估测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想知道答案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同时也为后面的小组合作探究指引了方向。
师:用多大的小正方形摆呢?怎样摆呢?学生独立思考。
(3)学生组内交流想法,然后小组合作,助学具,测量出长方形的面积。
3. 操作探究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学生分组交流。
预设1:我们是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个个地把长方形摆满,共用了20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
预设2:我们先沿着长摆了5个小正方形,又沿着宽摆了4个,一共用了5×4=20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
预设3:我们先用尺子量出了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在脑子里想象沿着长能摆5个小正方形,沿着宽能摆4个,一共是5×4=20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
(3)课件展示回顾研究过程。
边思考评价,并提出质疑:虽然它们在操作上有所不同,但想法上却有着共同点,谁发现了?
学生观看课件依次动态演示3种测量方法。
教师引导总结:它们都是用小正方形把长方形摆满,再看看长方形里面包含了几个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三个层次的反馈,一方面可以体现逐步简化、抽象的数学形成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班级中学生的不同思维实际水平。在顺着学生思维实际展开层次性反馈的同时,一步步逼近5×4的本质,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有可以“发现”的可能。
4. 尝试运用
(1)出示练习卡2,学生估测它的面积有多大?
(2)它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比一比谁能最先求出它的面积。学生独立完成。
预设:用量的方法,先量出长是5厘米,想象一行摆5个小正方形,宽是3厘米,想象摆了3行,一共能摆15个小正方形,所以5×3=15平方厘米。
(学生观看课件动态演示测量和思考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一比谁能最先求出它的面积”,使学生自然地优化了方法。课件的动态演示和老师讲解的过程,再次清晰、有步骤的展现对“5×3”道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5. 归纳概括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预设:每行个数等于长,行数等于宽,总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每行个数乘行数等于总个数,所以长乘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让学生感悟“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知道每行摆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与长方形的宽、所摆的小正方形的总个数与长方形的面积的一一对应关系,自主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明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6. 验证结论
问题质疑:是不是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呢?学生拿出练习卡3,任选一个房间进行验证。
(1)学生操作验证,然后小组内交流做法。
(2)全班交流验证结果,教师总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探究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建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数学模型,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三、应用公式,回归生活
1.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1、小卧室的面积有多大?
解决问题2、书房的面积有多大?并集体交流。
2.拓展延伸
师:前几天搬家的时候,我不小心把厨房门上一块面积是24平方分米的长方形玻璃打碎了,我想再割一块和原来面积相等的玻璃,你们能帮我算算看,割的这块玻璃的长和宽可以是多少吗?(图5)
(1)学生交流,发现规律:只要是长乘宽等于24平方分米的两个数就可以。
(2)通过测量,这块玻璃的宽是3分米,现在你知道长应该是多少分米吗?为什么?(学生组内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重在加深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特别是拓展延伸题,不仅巩固了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而且注重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师: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这个大难题。这节课,同学们参观了我的新房,还帮老师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的测量方法,猜测到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和宽有关,然后我们又通过操作验证,归纳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运用计算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经常运用这种学习方法,不断探索,收获更多的知识。(图6)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活动经验的同时,提升梳理、概括知识的能力。教师的引领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了知识,更是提炼了学习方法,提升了课堂质量,将知识、方法有效融为一体。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需要多少钱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
2.会用平方米来表示较大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单位: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的量感。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准备:1平方米的纸板;米尺;若干根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平方厘米度量图形的面积大小,谁能举例说明1平方厘米的大小。
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
师:猜猜看,我们的黑板面积大约有多大?
生:……
师:测量较大的面积,我们一般用平方米,这个纸板的.大小就是1平方米。(出示1平方米的纸板)师生共同用米尺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师:我们把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就叫1平方米。
师:今天我们学习面积单位:平方米
板题:平方米
二、探究新知
(1)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
师: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呢?
①四个学生用1米长的绳子或米尺围成一个正方形,观察大小。
②游戏:1米大约走几步。听口令,绕正方形走一圈,体验大小。
③在1平方米的纸板上站满学生,确立感性认识。
④猜一猜1平方米能放多少本数学书,再次认识(看媒体)
(2)实际运用
师:我们知道了1平方米的大小,那么,黑板面积大约是多少?教室的面积有多大?
下面我们将分五个小组进行,希望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测量任务。
①测量黑板面的面积的大小。
②四张课桌面的大小。
③教室一面墙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④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⑤教室外的走廊面积大约是多少。
交流汇报:
①它们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②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测出它的面积大小的?
③你会用什么方法测量出学校操场的面积?
生:……
师:我们用各种方法测出了这些物体的大约面积,其实我们已经学会了面积的计算,只要我们知道长和宽,就能算出面积的大小。
三、巩固运用
1.P54几平方米?
要求:独立完成。
2.在格子图中画面积是12平方米的长方形,你能画出几种不同形状的长方形?
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0________;小丁丁家客厅有24________;
你大拇指的指甲大约有1________;一块橡皮的面积约6________;
4个同学手拉手围成的面积约1________;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是400________;
1米=________分米1分米=________厘米
1平方米=________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________平方厘米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五、板书:
平方米
(一)检测练习
1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4米,面积是()
3一个长方形的长为5米,宽为3米,面积是()
4一个长方形的长为9米,宽为6米,分割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5星海小学一个长方形走廊,长50米,宽4米,走廊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一个长方形面积是60平方米,如果它的边长都是整米数,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米?(填表)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方法较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学难点:
加进上来的.数。
教学关键:
把进上来的数写在前一位的下面。
教学内容:
P30—P3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描述图中的情况。
提出问题: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1. 列算式:16×4=?
这道题,你会计算吗?试着在练习本上计算,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
2. 汇报计算方法。
(1)口算。4个16相加得64。
(2)10×4=40 6×4=24 40+24=64
(3)重点讲解竖式的方法。
从个位算起,相乘满二十,
就向十位进2。十位上相乘
后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数。
3. 谁能试着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强调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 用竖式计算,30页1题,四名同学板演并讲一讲自己的计算方法。
2. 学生独立完成30页2题。
3. 独立完成31页2题。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可以分别计算出结果再连线,也可以找规律,通过观察不计算出结果来连线。
4. 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分析:想求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首先要求出上衣多少钱,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上衣价钱为18×2=36(元),一套衣服的价钱就是36+18=54(元)。
5. 光明小学2名教师带领31名学生去海洋馆参观,成人票15元,儿童票8元,用300元钱买门票够吗?
2名教师要花2×15=30(元)
31名儿童要花31×8=248(元)
248+30=278(元) 278<300
答:用300元钱买门票够。
四、作业
31页第1题。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能力目标: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
3、情感目标: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
帮助大家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问学生以前学过什么长度单位?(板书:厘米cm、米m、千米km)
(1)用手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贴1米的长度条)
(2)那1厘米大约有多长?在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的距离时常用厘米作单位(贴1厘米的长度条)
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mm)
(二)新课。
1、毫米。
(1)独立探索:让学生观察尺子。
师:尺子上的刻度有什么长度单位?除了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 找到1毫米的长度。
(2)生活中发现:找找生活中我们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毫米?(学生找,要求说的有理有据。)记住1毫米厚度的感觉。
(3)巩固加深:那2毫米有多长?用手指比划。那 3mm?5mm?8mm?10mm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4)进率: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一格代表1毫米,10个1毫米是1厘米。
(5)质疑:问那我们课本中的一页纸大约有1毫米么?(要求说的有理有据),估一估,大约几张纸才是1mm厚?
(6)学以致用:大家估一估,回形针大约有几毫米?量一量?注意事项?(同桌为组)
(7)做一做习题:
今天的降雨量约是5毫米。 ( )
小结:我们学习了厘米、米,为何还要学习毫米?我们学习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ppt)
2、分米。
(1)引入:大家猜猜有没有一个比米小又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引出分米dm,板书)
(2)探索: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那厘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黑板演示)。
用手比划,记住1dm长度的感觉。(2个手指一跨大约为1dm)。
问大家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黑板演示)
(3)找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分米?(开关盒 印台盒的长边)
再次加深,那你们的手臂大约几分米?(方法:用已知探求未知)
(4)做一做习题。
总结:手指记忆法。
板书设计:
五指记忆法。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8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爱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9
一、教材内容 :
教材P60 例1
二、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的算理。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答题纸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问:(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1情境图)瞧,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质疑: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2.口答列式 师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支彩笔?你会列算式吗? 指名回答;3×12或12×3,教师板书12×3= 3.尝试计算 提问;"12×3"该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写或画在答题纸上。
(3)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方法1:连加 12+12+12=36
方法2:分解组合 10×3=30 2×3=6 30+6=36
方法3;拆数 比如9×3=27,3×3=9,27+9=36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比较算法 讨论:以上算法哪种比较简便呢?说明原因
(1)小组内讨论
(2)集体交流,说明理由 (方法三和方法四都好理解,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一般用计算的方法来算。方法一如果因数的个数多了,算起来就比较麻烦。方法二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比较简便。方法五虽然因数不管是几都能算,但是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相乘,乘后再加,非常麻烦。)
2.合作学习,探索竖式 引导:从刚才讨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合的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三个算式组合起来,写成一个竖式。请同学们试试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写在答题纸上。教师巡逻并适当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板书讨论结果。 生1: 1 2
(3)让板书的两个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思路
生1:先用2和3相乘得6,再用10和3相乘得30,30加6得36.
生2:先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也就是30,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把3直接写在十位上。
(4)评一评,哪种方法更简便?
3. 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1)课件演示: 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讲解:第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3乘2得6,表示6个1,写在个位上;再用3去乘十位上的1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用虚线在个位写一个0),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得36.因为积的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把3直接写在十位上。
(2)小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得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
(3)同桌互相说一说12×3笔算竖式的过程。
4.小结:在计算时,先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订正
2.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的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订正 师强调: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在计算时,先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2: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一般要把多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三第一题列竖式计算。
六、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不进位)
1)连加 :
12+12+12=36(枝)
2)数的组成
10×3=30
2×3=6
30+6=36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列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会用列表或列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问:什么叫策略?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交流。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1页例1情境图,学生读题,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分析题目。
小组讨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结果预设:
(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2)第一天摘的个数加5等于第二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加5…
提问: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的其他成员。
指导学生完成书上表格。
现在你知道第三天和第五天分别摘了多少个了吗?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3)你们会用列表或列式计算求出答案吗?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30
第二天 30+5=35(个)
第三天 35+5=40(个)
第四天 40+5=45(个)
第五天 45+5=50(个)
小结。看来“列表”是个好办法,用这个方法我们很容易就求出第三天和第五天小猴摘的桃。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每个数据各是怎样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列表”的策略有什么优点?
2、小结策略。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要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看清要求的问题。(板书:弄清题意)
(2)可以从条件开始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从条件想起)
(3)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每个数据各是怎样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列表”的策略有什么优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2、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提问:怎样理解“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句话?
学生交流,从16米高处落下,弹起高度也就是16米的一半,用16÷2。
学生填表解答。
3、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你能找到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吗?(在图中画出来)
数一数他们之间有多少人?
4、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
说说从条件开始可以怎样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根据“白地砖有8行,每行15块”先算出有多少块白地砖,再根据“花地砖比白地砖少70块”算出花地砖有多少块。
列式计算。
全班集体订正,教师评价。
5、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弄清题意。
估计每个正方形里,每行画4个圈,可以画4行。
先估计第几行正方形画不下。
第一次画2个圈,第二次画满第一行,第三次画满第二行,第四次画满一个正方形,第5个正方形就画不下了。
动手试着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谈话: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在解决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用列表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30
第二天 30+5=35(个)
第三天 35+5=40(个)
第四天 40+5=45(个)
第五天 45+5=50(个)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教学反思: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能使信息显得很有条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列表的价值,并能寻找数量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在于进一步学会用列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难点就在于怎样正确地运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较复杂的信息。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了解不同地区的作息时间,会看时间表,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二、能独立制作自己的时间表,掌握制作时间表的基本方法。
三、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会看时间表,能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2.在观察、交流、制作时间表的过程中,养成惜时守信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音乐课上都学习过一首歌叫《时间是小马车》,大家还记得吗?
齐唱《时间是小马车》。
是啊,时间匆匆而过,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珍惜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今天,我们就共同制作作息时间表,做爱惜时间的小模范。
二、玩中学:
1.做一做。
请你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
要求:可制作上学时间的作息时间表,也可制作休息时间的作息时间表,学生自主选择。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2.说一说。
(1)第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
(2)第二节课什么时候下课?
(3)上午10:00同学们在干什么?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把完成的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展示、交流,然后结合上学的作息时间表,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学中做
(1)不要求列出算式,只要结果正确就可。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可让学生借助钟面算出经过的时间,通过想一想、拨一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一场足球比赛进行了80分,到10:10结束,这场足球赛是什么时间开始的?
三、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小丽1秒跑7米,跑了9秒,小红8秒跑了60米。小丽和小红共跑多少米?
(2)小强6:00起床,6:30上学,7:10到校,小强上学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3)儿童游泳队测试100米蛙泳成绩,小强2分28秒,小刚3分5秒,小强比小刚快了多少秒?
(4)动脑筋,回答问题。
①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②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一条直线?
③几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④从12:00开始,时针走一圈,分针和时针重合多少次?
(这道题学生一定会十分感兴趣。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拨一拨,学生能独立完成。)
2.实践应用。
(1)实践活动。
你上学时,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在小组内说一说。
(2)一天共营业几小时?
建设银行门口挂着营业时间的牌子,上午8:00—12:00,下午1:30—5:30,算一算:该银行一天共营业几个小时?
(这道题的设计是知识的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是从7时40分上的,到几时几分下课?从上课到下课经过了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增长了哪些本领?
以后,我们要按照自己做的作息时间表,按时上学、按时上、下课,并帮助低年级的小朋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学反思】
在计算经过的时间时,除了运用在表上数一数的方法外,学生还试着用自己能看明白的竖式去解决,提高了计算准确率和计算速度,但是有的学生总是太马虎,在分钟不够减时,借1时总记不住是60分,导致计算错误,还要加强练习。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位数和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相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和两位数进位相加,对列竖式进位相加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激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材第3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进行验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验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估一估,再笔算下列各题。
238+91= 659+306=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我们学习了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接着完成有关湿地生物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例3、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请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
我知道了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呢?自己尝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求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就是把野生植物的种类数与野生动物的种类数相加,算式是445+298。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
我们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这样445+300=745;刚才多加了2,所以再减2,745—2=743。
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
可以交换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好,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算一算298+445的结果与刚才的结果一样吗?
三、知识运用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找朋友:把和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277+769 423+576 766+657
521+902 125+874 358+688
可以根据和的个位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3、用竖式计算
69+93= 167+78= 449+374=
四、总结
今后我们在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呦!
五、作业
1、用竖式计算。
749+284= 479+546= 857+396=
627+385= 954+288=
2、一个电饭煲295元,一个电饼铛148元,买一个电饭煲和一个电饼铛共需要多少钱?
3、三年级同学植树368棵,四年级同学植树545棵。三、四年级同学一共植树多少棵?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3
一、数与计算:
1、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有余数的除法
3、多位数乘一位(口算、笔算)
4、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三、空间与图形:
1、四边形
2、周长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六部分:万以内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时、分、秒及千米和吨,分数的初步认识。本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和第九单元“排列、组合”是为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而安排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等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作一简要说明。
1.“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难点是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根据《标准》对数与代数内容的安排,第一学段只学习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而第二学段没有安排笔算加减法的内容;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笔算加减法的最高要求就是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因此,本单元的内容要让学生切实学好,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为后面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要让学生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
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并能够解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问题。多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
4.“四边形”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至于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初步认识就可以了。
5.“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时、分、秒”是在一年级初步认识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千米和吨”主要是让学生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建立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能够进行时间和质量的简单计算和估计。这两部分内容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比,加强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探索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6.“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初步体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都是分数。至于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
系统梳理本册所学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4课时进行复习。复习时,对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复习,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还有什么困难,切实加以解决;其他内容的复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对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内容要重点复习,使学生都能够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2.复习万以内的加、减法时,结合教科书第120页的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黑板上这道题的计算错在哪里,应该注意什么;然后再让大家做第1题,做完后再进行全班交流,结合学生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说一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再让学生做第120页第2题,笔算之前可先估算一下,最后集体订正。
3.复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通过做第120页的第3题,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再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计算熟练。结合第121页的第4题,要了解学生列式及单位名称写得对不对,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4.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时,结合第121页第5题,先让学生估算,再笔算;然后全班交流算法,针对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订正,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5.复习四边形时,要注意归纳整理,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结合第121页第7题,学生画完几种四边形后,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说一说每种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结合第122页的第8题,让学生说一说周长的概念,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复习“时、分、秒”和“千米和吨”时,要注意全面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和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7.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除了结合第123页的第11、12题外,还要结合一些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含义,体会到“整体”既可以是各种实物,也可以是各种图形。
8.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计算方法,使大家知道解决这类问题可以用简单的推理的思考方法。如第1小题,先想个位上几加4等于7,3加4等于7,所以上边空格填3;十位上6加几等于10,4加6等于10,所以下边空格填4;得数的百位上虽然是9,但是十位上向百位进了1,所以要想几加3等于8,5加3等于8,所以上边空格填5。
第7题,可先找几名学生说一说题意,如果大家理解题意了,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如果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题意,可以分小组讨论(不要讨论解答方法),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全班交流解答方法,使大家知道只要分别求出正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再加上15厘米,就是所求的结果。
【课时安排】:共4课时
第1课时:万以内的加、减法有余数的除
第2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
第3课时:时、分、秒、千米和吨
第4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较熟练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集合图形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单位“1”的认识。如何运用集合圈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1.教师:这节课我们将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
2.教师:请同学们先快速看看教材第89~103页的内容,边看边回忆,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读、写分数
分数各部分名称
比较分数大小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师: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二、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基本练习。
看图说一说下面的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不对?为什么?
(1)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第一个强调“平均分”。
(2)说说第二个分数18各部分的名称,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3)说说第三个分数45的意义。
2.比较大小。
教师: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小结方法)
3.简单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2页第10题:说一说计算这些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4.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材第114页第15题。
三、复习集合
1.三(1)班跳绳比赛名单:小明、小红、小华、小亮、小平、小军、小兰。
踢毽比赛名单:王兵、小红、小欢、小平、小兰、罗亮。
填写后说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2.三(1)班有40人,有25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30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有多少人语、数兴趣小组都参加?
四、拓展练习
1.教材第110页第3题。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2.教材第113页第13题。
(1)独立填写。
(2)说说理由。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们共享?
【教学反思】
通过对分数的归纳整理,建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通过对各个知识的复习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拓展练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又有新的层次的提升,收到较好的效果。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汕头市潮阳区铜盂小学吴少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学、互学、小组讨论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培养交流与合作的探究意识与能力。通过课件动态展示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
教学重点:
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幻灯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一些不同图形的卡片,请大家指出它的周长,并说说什么叫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课件同时展示卡片的周长。
2、师:课件展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请同学们指出它们的周长,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通过卡片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从而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2、 小组合作学习。
(1)师:这两张卡片,一个是长方形的,另一个是正方形的, 它们的周长是多少?哪个周长比较长?(指名说)
学生讨论回答:
①长方形的长;
②正方形的长;
③两个图形同样长。
师:到底是谁说的正确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它们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探究长方形的周长。
(1)师:课件展出一个长方形的图画,如果现在老师告诉同学们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怎么求周长?学生经过自学、互学和小组讨论后出现的方法有:
①长方形的周长=6+4+6+4=20(厘米)
②长方形的周长=6×2+4×2=20(厘米)
③长方形周长=(6+4)×2=20(厘米)
小结:通过观察,求长方形周长,同学们想出了3种方法。一种是四条边长连加的和;第二种方法是用两个长的和加上两个宽的和;第三种方法是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的2倍来求周长。第三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那么你们认为那种方法比较简便呢?你喜欢哪一种呢?
(2)师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长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三种不同算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第③种方法无论是书写还是计算都比较方便。并总结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老师带领同学齐读长方形公式:"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的和乘于二"。
(3)师: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实际练习时,要根据具体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方形的长和宽)
(4)练习
出示课件:用我们探究出的公式算一算。
①做一做1、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②用一根铁丝做一个长是9厘米,宽是7厘米的长方形,铁丝多长才够?
4、探究正方形的周长。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师:课件展出一个正方形,边长是5厘米,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探讨:
同学1:5+5+5+5=20(厘米)
同学2:5×4=20(厘米)
(2)师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把正方形拆成四条边又合并起来的过程,展示学生的两种不同算法),学生通过理解说出这些算式的意思。
方法一: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方法二: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正方形周长=边长×4
想一想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用到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知道,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它的边长。)
老师带领同学齐读一边公式:"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于四"。
(4)练习
出示课件:用我们探究出的公式算一算。
①做一做2、一张正方形桌子,边长是20分米,要在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②用4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提高
1、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 )厘米。
2、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它的边长是( )厘米。
3、张大伯要利用一面墙围一个长方形鸡圈,如果这个鸡圈长10米,宽8米,围这个鸡圈最少需要多少米塑料网?
4、一张长方形纸片,长4分米,宽3分米,用这张长方形纸片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余下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四、作业
1、课本87页 2、3题。
2、课本88页 6、7题。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14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5-3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02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03-05
三年级的教案数学上册10-1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29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通用)05-30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