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时间:2024-05-30 17:37:50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实用】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实用】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5×6+7×3 15×(34—27)16×4—7×9

  (35+21)×28 70—4×6 36×2+15

  2、引出课题:

  刚才复习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教师点拨: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计算呢?运算顺序跟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出示例4:计算,指名读题。

  (2)学生按整数运算的顺序计算。(教师巡视)

  (3)订正:

  指名学生问: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明确:这道题有乘有加,同学们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题有乘有减,或者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出示做一做两道题)

  2、做一做:

  (1)试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两名学生做在小黑板上)

  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

  (2)订正:

  让学生先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主动学会新知。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自己学会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大家学习得很好。我们要注意在混合运算中计算步骤还要过于繁琐。还要养成做题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几名学生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2、练习四第3、4、5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2题。

  第五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三的第7—9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同学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同学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 质量 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

  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同学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同学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一张课桌宽52(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同学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

  ②l个鸡蛋约6.5( )

  ③1棵白菜约2.5( )

  ④1名六年级同学体重是40( )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学生在第一单元“认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延伸。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方法

  难点: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正确计算。

  二、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操作法、小组合作、演示法。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从易到难,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故此在教学中采用了上述几种方法。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放映CAI课件,春天的场景,伴随着音乐)

  春天到了,大地披上了绿色的盛装,处处鸟语花香,人们都喜欢到郊外去游玩。同学们,你们喜欢吗?好,现在老师带你们去郊游。

  接下来出示图:大公共车,有42个座位,小公共车有30个座位,小轿车有3个座位。

  提问:今天我们班有多少人?你认为我们应该坐什么车?为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回答:我们班有43人,一辆车坐不下,必须要两辆车才行。)

  提问:同学们,请你们选择一下,我们该坐哪两辆车?

  (1)出示图:大公共车和小公共车

  提问:大公共车和小公共车一共有多少座?

  学生回答。

  在此,板书:42 + 30 =

  提问:42加30得多少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用小棒,也可以用计数器,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接下来学生汇报,并且交流他们所用的几种计算方法:

  1从42开始,10个10个往上数。如:42、52、62、72

  2摆小棒:先摆4捆小棒和2根小棒,再添上3捆。(得出7个十和2个一是72。)

  3用计数器:拨算珠

  4分一分,再合起来:先把42分成40和2。

  40 + 30 = 70 70 + 2 =72

  板书:42 + 30 = 72

  40 2

  70

  教师接着提问:我们班只有43位同学,而大公共车和小公共车一共有72个座位,如果我们座这两辆车就显得太浪费了。哪么我们该选择哪两辆车比较合适呢?

  (2)经过学生的思考和选择,出示图:大公共车和小轿车

  提问:大公共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我们又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并板书:42 + 3 =

  提问:42加3得多少?该怎样计算?让学生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计算的方法。

  板书:42 + 3 = 45

  40 2

  5

  (3)通过刚才的计算,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肯动脑筋思考,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42 + 30和42 + 3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

  教师小结:42 + 30 先把十位上的40和30加起来,再加个位上的.2。

  42 + 3 先把个位上的2和3加起来,再加十位上的40。

  接下来是课间娱乐:同学们,解决了前面的问题。现在,让我们来听这首《春天在哪里》,感受一下春天来临的美好气息吧!

  2、应用巩固新知:

  (1)课本第25页第一题:“用算珠拨一拨,并说出结果”。(学生先用计数器拨一拨,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让学生在展示台上用计数器进行演示)

  26 + 20 = 50 + 34 =

  26 + 2 = 5 + 34 =

  (2)第2题:计算:(学生自由计算,方法不限)

  41 + 50 = 53 + 40 = 20 + 67 =

  41 + 5 = 53 + 4 = 2 + 67 =

  (3)小竞赛:学生以组为单位,看哪个组算得又快又对。评出优胜组,给予奖励。

  59 + 20 = 40 + 47 = 6 + 33 =

  43 + 6 = 34 + 50 = 41 + 5 =

  6 + 31 = 28 + 30 = 27 + 40 =

  70 + 18 = 3 + 62 = 4 + 73 =

  (4)思维拓展:(应用题)

  一筐苹果有40个,一筐梨有34个,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列式并计算)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分别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

  4、板书设计:

  经过本节的课堂教学活动,形成如下的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和创新、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具准备:

  圆的实物、剪好的圆片、圆规、直尺

  教具准备:

  细线、图钉、剪好的圆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悬念产生好奇,好奇带入新课

  (一)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课件展示、图文并茂)

  1、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2、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呢?

  3、枪口、炮口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你们暂时还不必回答,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马上回答,这三个问题都与什么有关?

  (当学生回答是“圆”时,教师板书课题)

  师:当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对圆有一定认识后,你们再回答这三个问题,相信你们的答案会更完整、更圆满。(在黑板的一侧板书:圆满)

  [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内容,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用心扑捉圆在生活中、自然中的原型,巧妙地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带着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向往与追求的意向,以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同时,在“暂时还不回答”的关子下,把“三个问题”集中在“圆”上,旗帜鲜明地拉开了这节课的序幕,这一导课不仅意味深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始不知不觉地渗透了“圆的文化特征”意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在猜想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

  (一)生活中的圆

  师:生活中你们见到哪些物体是圆形的?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已准备的实物举起展示)

  (二)运动中的圆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下面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课件展示)

  1、一粒石子抛入平静的水面时

  2、电风扇的扇叶转动时

  (三)探究圆的形成

  一根细线,用图钉固定一端,另一端绑着一支粉笔旋转一周。

  1、师:接下来做个小实验,老师用图钉固定线的一端,将细线拉直,绑有粉笔的一端旋转一周,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松开细线的这头,粉笔还能转圈吗?(孕伏“定点”意识),图钉按住起什么作用?

  2、师:刚才老师是怎样操作画出一个圆的?

  学生交流

  师:图钉按住的一端(不动),带粉笔的一端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这个点是(运动的),怎么运动的?

  师:(把线拉直)这样运动时动点就与固定的这点距离(保持不变)。粉笔在这个运动轨道上旋转一周就得到了一个(圆)。

  3、师:如果把细线放长,粉笔继续旋转一圈,发生了什么变化?看来这细线的长短可以确定(所画圆的大小)

  (孕伏“定长”意识)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教学环节,以“感知—想象—发现”为线索,逐步推进,串成学生探究“圆的形成”这一过程。感知是认识世界的开始,是思维、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通过“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圆形的”举例,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同时为过度到想象提供了丰富的表象,这样想象力也就引向了更成熟的高度。最后用他们的想象力猜测、感悟“圆的形成”两大核心要素圆心和半径,从而为后面的“圆”的本质认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从画圆中认识圆

  1、通过回想前面的游戏,让学生在感悟“圆的形成”过程中思考:你会画圆吗?

  2、学生尝试画圆(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圆的和圆的作品。)

  3、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交流

  (投影展示“不圆”的作品)

  师:请你评价下这幅作品?

  你想提点什么建议?

  师顺着学生的阐述引出“定点”、“定长”。

  (让学生自己“由误到悟”,在交流、切磋中对“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印象深刻)

  (投影展示“圆”的作品)

  师:请欣赏这幅作品是怎样被圆规创造出来的?

  两个学生介绍如何画圆,师追问“画的圆为什么有大有小?”

  随着学生反馈画圆的三个步骤,教师同时用课件演示圆规画圆。

  4、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定点确定圆的位置,定长确定圆的大小

  5、如何在篮球场上画圆?

  师:我们会在纸上画圆了,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画圆。例如:要在篮球场上画一个很大很大的圆,你准备怎样做?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反馈、相互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 “画圆”的环节,不仅仅只是学生掌握画圆的技巧、学会用圆规画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继前三个环节后,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圆的初步认识,由表象逐步向抽象转化的过程。在这里教师还十分关注学生情绪,尊重学生意愿,在学生跃跃欲试时,采用先让学生尝试画圆,并利用可能“出现的问题”,揭示圆的画法、“圆的位置”和“圆的大小”等深层次问题,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自然本色。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画圆后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何在篮球场上画圆?让学生从“纸上谈兵”,过渡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与“探究圆的形成”有个呼应。

  (五)解读圆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用绳子画圆,工具不一样,画出来的却都是圆,这是为什么?

  生1:原理都一样

  生2:都是按三步骤来画的

  师小结:画圆时都有两个点,一个点是固定的,一个点是运动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动点在这个运动轨道上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所以,圆就是由无数个点连成的一条什么线?(曲线、封闭的曲线)

  (课件演示)

  (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师:有关圆你还了解哪些知识?

  教师将“圆心o”“半径r”“直径d”写在3张卡片上,请学生一一贴在黑板上圆的有关之处。

  师:谁能在黑板上的`圆中将它们画出来并贴好。(3个学生依次上台)

  2、直接揭示圆心的概念

  3、半径

  师:像这样的半径,你会画吗?

  学生动手画半径

  师:你是怎样画的?

  (注意引导学生阐述“从哪里出发画到哪里”)

  师:什么样的线段叫半径?揭示半径的概念。

  (板:半径r)

  师:在同一个圆里,像这样的半径还能画吗?有多少条?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上有无数个点。

  师:那它们的长度都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4、直径

  师:直径你会画吗?在你的圆片上画出直径。

  师:你是怎样画的?那什么样的线段叫直径呢?

  你们和数学家们总结差不多呢!翻到56页,全班齐读。

  (板:直径d)

  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

  师:那它们的长度都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5、师: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科学家就曾提出有关圆的概述(课件出示)

  师:一中的“中”指的是?那“同长”的意思是?

  6、判断:以下圆内哪些线段是半径,哪些线段是直径?

  7、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①师:你会怎样去验证你的想法?

  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再派代表反馈。

  课件验证:在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d=2r r=1/2d

  ②制造冲突(展示学生事先剪的一大一小的两个圆)

  疑问:在这两个圆中,半径、直径二者还存在以上的关系吗?

  (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设计意图]探究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怎么有个突破,使学生能轻松地接受,本环节是采用“画”、“量”、“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画”是发现,是印证;“量”是验证、确认。这一为学生搭建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既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参与,而且将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也正好印证了“儿童的智慧出在他们手尖上”这句话。

  三、运用知识,拓展思维

  (一)小裁判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半径2厘米的圆比半径1厘米的圆大。()

  3、圆的直径都相等。()

  4、在同一个圆里,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二)你能帮忙找到这个圆的圆心吗?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属概念教学课,作为反馈练习,仅设计了两大题。通过这两大题训练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情况,并解决学生容易混淆或出错的问题。

  四、解释自然中圆,欣赏人文中圆

  (一)解释自然中圆

  师:课的一开始,我们还留下三个问题(课件重返“三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现在集中解决第一个问题好吗?

  1、分组讨论: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2、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演示下面两个主要因素)

  ①平稳(因为车轴在车轮圆心上,同圆半径都相等,确定了车与地面距离不变,所以平稳)

  ②车速快(车轮接触地面只是一个点,摩擦力小,车速就快了。)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题,以小组合作、同学互助,共同讨论为主要解题形式,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增强互助合作、敢于创新为目标。同时,本练习起到了“前后呼应”之教学艺术功能,成了学生善于动脑、勇于解题的动力,使学生在成功解答后有一种满足感,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欣赏人文中圆

  1、引言:同学们,世界是美妙的、神奇的,有了圆更增添了她的梦幻般的色彩。请欣赏

  2、课件演示:(配乐)

  摩天轮、花丛中肆意绽放的鲜花、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陶瓷艺术、圆形建筑、2008年奥运奖牌、神秘的阴阳太极图……

  还有古老的东方,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元宵等佳节,月下尝饼、桌上汤圆…这就意味着团圆、圆满;大陆同胞送给台湾同胞的团团、圆圆两只熊猫,不也就是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同胞早日团圆吗?

  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是多么深刻而广远。圆,是和谐的象征,是幸福的感受!

  同学们,在这优美的旋律中,我们这堂课也接近尾声了。这节课愉快吗?你觉得这节课上得圆满吗?

  [设计意图]教学本质是一种文化。我们有理由向学生传递教学本身的内涵和鲜活的文化背景,引领他们通过学习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浸润于学生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美丽起来。为此,设计“欣赏人文中的圆”这一环节,就是引发学生领略“圆”的神奇魅力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征,拓宽学生对“圆”的认识视域。同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国人对“圆”的特殊情感,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学习的热情,为进一步学好“圆”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以及成数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成数和折扣的含义;理解成数与分数、百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李庄去年种小麦50公顷,今年种小麦60公顷。今年比去年多种小麦百分之几?

  2.小华家承包了一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25%。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师述:农业收成,有时用成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成数的应用题。

  板书:百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电脑出示例题:商场里每台电视机的进价是1800元,售价加两成,每台电视机的售价定为多少元?

  2、成数的含义。

  师述:什么是成数呢?在五年级我们学过“几成”就是十分之几,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它相当于10%。

  (1)口答:

  “三成”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三成五”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七成 二成五 五成相当于百分之多少?

  3、售价加两成是什么意思?求售价应先算出什么?

  还可以怎样算?学生交流解题思路。

  4.出示例2。

  例2:曹庄乡去年产棉花37.4万千克。今年遭受虫灾,减产一成五,今年大约产棉花多少万千克?

  (1)学生读题,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

  (2)减产一成五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述:在列式计算时,我们可以直接把“成数”化成百分数,用百分数进行列式计算。

  板书:

  37.4×(1-15%)

  =37.4×0.85

  =31.79(吨)

  答:今年产棉花31.79万千克。

  3.练习。

  小丽家承包了一块地,前年收小麦8000千克,去年比前年增产一成半。去年收小麦多少千克?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知道了“成数”的含义,以及“成数”与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学习了有关“成数”的一些实际的、简单的应用题。

  (三)巩固反馈

  1.填空:

  (1)某县今年棉花产量比去年增产三成。这句话的意思是( )是( )的30%。

  (2)一块麦地,改用新品种后,产量增加了四成五。这句话的意思是改用新品种后产量是( )的( )%。

  2.把下面的百分数改写成“成数”。

  75% 60% 42% 100% 95%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过程。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初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数据的收集及整理

  教具准备:统计图若干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从幼儿园到现在,你们参加过哪些比赛呢?

  师:小朋友们个个多才多艺,老师真为你们有这样的幸福生活而高兴。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学校将举行一次大型的文体活动,我们班也准备组织一项活动比赛,大家高兴吗?应该组织哪一项活动比赛好呢?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生自由发言

  师:刚才,同学们都积极地给老师提出了建议,都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你们都是提问能手。但是我们只能举行一项活动,你们说老师应该怎么办呢?

  师:同学们的办法可真不少啊!这一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统计。(板书课题:组织比赛)

  二、调查统计,解决问题

  1、调查准备 明确要求

  师:我们先以小组单位进行调查,请小组长把1号信封里面的统计图拿出来,大家仔细看一看、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这是一张最喜欢的活动统计图,有5个直条,下面写着跳绳、踢球、其他,还有两个括号。

  师:是啊!有跳绳、踢球,还有两个项目没有告诉我们,你们说应该填什么活动项目好呢?其他是什么意思呢?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三课《美丽的纹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适合纹样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图案装饰的一般规律,知道适合纹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2、技能目标:尝试设计一组美丽的适合纹样;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设计适合纹样,提高学生的审美、设计能力以及美化生活的能力。

  三、【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美丽的纹样》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第九册中的一节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课程,主要是学习“适合纹样”的相关知识。在新课程中对于五年级的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体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基于以上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通过欣赏,了解什么是适合纹样,从而尝试设计出新颖、美观的适合纹样。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计为:学习基本骨架的绘制,掌握适合纹样的制作方法。

  2、学生实际:

  学生通过二、三、四年级对“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以及“对称图案”的学习,在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安排“适合纹样”的学习是十分合理的,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填图游戏稿,示范工具;

  学具:直尺、自己喜欢的作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片,你们边欣赏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指名生回答。

  2、师:同学们讲得很棒,总而言之这些简单的图案经过组合以后,就变得非常美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美丽的'纹样》。

  (二)探索学习

  1、了解适合纹样:刚刚我们欣赏的图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去掉了他们的外型以后,里面的图案形成的形状仍然跟外面的形状一样,也就是说这些图案都非常适合他们的外型,我们把这样的图案叫做适合纹样。

  2、适合纹样有多种组织形式,请大家看图片,看看有哪些形式?(开火车答)

  3、师总结:离心式:它的特点是图案由中心向四周发散,用手势比划一下。4、学生尝试介绍向心式、离心向心结合式、旋转式、综合式以及均衡式:

  5、师提示:均衡式这种样式比较特殊,前面几种形式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而这种形式是不规则的,他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平衡的效果。

  (三)欣赏启发

  1、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们就已经将适合纹样运用于生活中了,请大家欣赏课件中的图片。

  2、请你想一想,适合纹样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常常运用在那些地方?(生举例,师课件展示适合纹样在生活中运用的图片若干)

  3、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图片,我想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怎样来制作这些美丽的纹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适合纹样的制作方法:师向大家介绍三个步骤:定尺寸、定外框、定基本骨架线。

  4、学生思考,并说一说怎样制作基本骨架线?

  师小结:可以用对折的方法,也能用尺子量中点的办法定基本骨架线。

  (四)尝试练习:

  师:同学们一定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吧?下面就请你设计一幅适合纹样。要求:

  1、先选好某种外形,再根据外形设计填充图案;

  2、利用前面学过的对比色或邻近色知识来装饰适合纹样。

  (五)评价小结

  1、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从图案、组织形式、色彩等方面来介绍);

  学生互相评价。

  2、教师点评、小结

  同学们的图案设计得非常精彩,相信你们这些小设计师,以后一定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

  (六)拓展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尝试用电脑绘画中的画图软件,制作适合纹样。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试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 32×(200+3) 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7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况,首先,要计算的是要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3题,2.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3.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得多少?”

  2、第4题,5.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题先把算式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

  “下面应该怎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3、第7题,7.先让学生独立做,8.然后集体核对,9.核对的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当核对“26×3”时,10.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11.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学生发言后,12.教师说明:26乘以3可以写作(20+6)×3,13.根据乘法分配律等于20乘以3的积再加6乘以3的积,14.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就是说,15.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口算有些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道题中的第7小题应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16.第4、6、8、9题应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便。

  4、 第9题和第10题,18.先让学生独立做,19.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l9*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这道题的做法有:(80—30)×110一30×110;

  (80—30—30)×110;

  (80—30×2)×110。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5、6、8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9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天天在学校喝的圣澳特牌桶装纯净水。仔细观察和思考,你能从中知道哪些信息?

  生:装纯净水的桶是一个近似圆柱体。

  生:从标签中可以知道纯净水的厂址、送水电话。

  生:整桶水是18.9升。

  师:这桶纯净水已经喝了一部分,谁来猜猜看,还剩下整桶水的几分之几?

  生:1/4。

  生:1/5,也可能是1/6。

  二、归纳建构

  师:1/4、1/5和1/6这几个数,你能化成小数和百分数吗?现在请各小组分工完成,然后把自己的转化方法告诉你的同桌。

  (生计算,并交流转化方法。)

  师:通过计算知道:1/4等于0.25,也等于25%。那么这桶纯净水已经喝了一部分,还剩下整桶水的1/4这句话中的1/4能改成0.25或改成25%吗?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剩下的纯净水是整桶的'1/4,也就是25%,也有的同学说剩下的纯净水是整桶的1/5或1/6,你们有办法证明自己猜对了吗?

  生A:可以先量出原来整桶水和剩下的水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再计算还剩下几分之几。

  生B:可以先测出剩下的水的质量或体积,再计算出剩下的占整桶水的几分之几。

  师:那现在就请A同学去测量,然后再告诉大家。

  (生A 操作后得出:整桶纯净水的高度是35厘米,剩下水的高度是8厘米,剩下的占这桶水的8/35,大约是22%。)

  生B:因为桶口部分细一些,所以A同学测出的不是很精确,要想得出更精确的数据应该用我的方法。

  师:那就请你更精确地测量一下。

  (生B演示,测出剩下的是3.78升。)

  生B:还剩下3.7818.9=1/5=20%。

  师:你还能知道什么?

  生:知道喝了的是整桶水的百分之几。

  师:怎样计算?

  生:1-20%=80%。

  生:也可以用(18.9-3.78)18.9。

  师:通过刚才的解答,你认为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弄清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三、回归生活

  1、提供材料:

  公司最近总共生产了20xx桶纯净水,有4桶不合格,纯净水去年每桶成本5元,现在比原来降低了20%,现以每桶6元的单价销售了生产总量的95%。

  师:如果你是公司的生产销售经理,你能知道什么?请你们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2、分析材料:

  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组的学习成果汇报一下?

  生:我们小组认为可以知道最近生产的合格率是多少。

  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是1-42000=1-0.2%=99.8%。

  生:我们小组知道了公司现在能节约成本多少元,(5-4)20xx=20xx(元)。

  生:我们小组求出公司现在赚了(6 - 4)200095%=3800(元)。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l~2页及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利率的含意,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将例题写在小黑板上,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凭条和取款凭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

  如果你家中有一些暂时不用的钱,将怎么办?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当有学生说要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时,接着提问:

  为什么要把钱存入银行呢?多让几个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指出: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有两个好处:一是国家可以把这些钱集中起来,用在建设上,所以说储蓄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参加储蓄的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得到利息,所以说储蓄对个人也有好处。

  你们知道利息是怎样计算的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利息的知识。板书课题:利息

  二、新课

  出示例题:小丽1998年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一年。到1999年1月 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 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 5.67元,共105.67元。

  先请学生读题,然后教师再说明:题目中有存定期一年表示什么呢?一般来讲,储蓄主要分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大额存款等方式。所谓活期存款是指储户可以随时提取的一种储蓄方式,定期存款是有一定期限的一种存款方式。现在银行的定期存款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八年的等等。小丽存的是定期一年,即小丽在银行存的 100元在一般情况下要在银行存一年;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提前提取。

  教师:在银行储蓄要弄清三个概念:本金、利息和利率。小丽在银行存入100元,也就是说她的本金是100元。板书:存入银行的钱做本金存款到期时,小丽到银行取回105.67元,银行多付给小丽5.67元,这是100元定期一年的存款所得到的利息。

  板书: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这5.67元的利息是根据什么给小丽的呢?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根据利率计算出来的。板书:利率就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这是由银行规定的。利率有按年计算的,也有按月计算的。小丽存的是定期一年的存款,年利率是5.67%,也就是说如果存100元,在银行存一年可得100元的5.67%的利息,即5.67元的'利息,再加上本金100元共105.67元。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1997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公布的定期整存整取一年期的年利率是5.67%,二年期的年利率是5.94%.三年期的年利率是6.21%。五年期的年利率是6.66%。

  按照上面的利率,如果小丽存300元钱定期存款二年,到期时她应得利息多少元?提问:

  二年期的定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5.94%是什么意思?(到期取款时每100元可得5.94元的利息。)

  小丽的本金是300元,到期时她每一年应得利息多少元?(300元的5.94%。)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005.94%

  二年应得利息多少元?学生口述,教师接着板书: 2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可以得到的利息是35.64元。

  想一想,存款的利息应该怎样计算呢?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她可以取出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335.64元。)

  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和取款的凭条。

  三、巩固练习

  做第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共同订正。

  订正练习一的第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活期储蓄每月的利率是0.1425%,表示什么意思?再引导学生分步说出: 280元每月可得利息多少元?6个月的利息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1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索激情。

  基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身边圆柱的体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

  2.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合作迁移。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就比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所以,教学中不但设计了通过排水法理解圆柱体积的实验,而且还借助教具演示、课件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到知识的由来。

  3.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体会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生疏为熟悉等作用的同时,参与数学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操作感知体积的意义。

  通过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引导学生猜测:在烧杯中投入一个圆柱形物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水面升高或者水会溢出来)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预设

  生1:圆柱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2:圆柱占据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3:圆柱是立体图形,它具有一定的体积。

  2.讨论、概括圆柱的体积的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在猜测、观察、讨论中加深对抽象的“体积”概念的理解,自主概括出圆柱的体积的意义,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自主探究

  1.探究影响圆柱的体积大小的相关因素。

  (1)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

  师:哪个圆柱的.体积比较大?为什么?

  预设

  生1:左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高一些。

  生2:右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粗一些。

  生3:不好比较。因为左面的圆柱虽然高,但比较细;右面的圆柱虽然粗,但比较矮。

  (2)讨论、概括。

  师: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高及圆柱的底面积的大小有关)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2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且能够数量、正确的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老师这里有两个数,一个是6,另一个是3、你能够用6与3提问并且进行回答吗?

  学生回答:

  (1)3是6的几分之几?

  (2)6是3的几倍?

  (3)3比6少几分之几?

  (4)6比3多几分之几?

  (5)6占6与3总和的几分之几?

  (6)3是6与3差的几倍?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4、

  学校举办的美术展览中,有50幅水彩画,80幅蜡笔画、___________?

  1、教师提问:根据已知条件,你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2、反馈:

  (1)水彩画和蜡笔画共多少幅?

  (2)水彩画比笔画少多少幅?

  (3)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4)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

  (5)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

  (6)蜡笔画是水彩画的几分之几?

  (7)

  3、教师质疑、

  (1)5问和6问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不同)

  (2)3问和4问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单位1不同)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6、一个自然数和它的倒数。

  7、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8、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9、圆的半径与周长。

  10、圆的面积与半径。

  11、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1、求出一个数的5倍,在书上表格填写。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3、请观察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根据上表说说各点表示的含义。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5、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读出未知数据再算一算,比较两次结果。

  活动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活动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感受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2、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情趣(抢答式复习)

  1、 60÷10 = 600÷( )= ( )÷1 = 0.6÷( )

  说一说:解答这两道题你用的是什么知识?

  (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什么?

  2、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用字母表示:a:b=a÷b=a/b)

  (二)导目标

  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有什么性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的化简。(板书:比的化简)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感受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二、分组自学目标1

  (出示情景图)

  淘气调制了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的水。笑笑也调制了一杯蜂蜜水,用了2小杯蜂蜜、18小杯水。同学们想一想哪杯水更甜?

  1、导学法

  估一估、想一想、算一算

  2、小组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40 :360 2:18

  3、质疑问难

  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的,那么你能不能联系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来想办法解决呢?小组讨论一下,该如何来计算并比较呢?

  4、各组自学,交流汇报。

  你们运用了什么好方法?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板书。

  40:360=40/360=1/9=1:9

  2:18=2/18=1/9=1:9

  5、小结:比较的结果一样甜,由此可见,比的化简对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化简比是有必要的。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比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我们来看大屏幕。

  6、导入“最简单整数比”的概念。

  比的前项与后项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整数比就是最简整数比。也就是说,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6∶5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你能列举出几个最简整数比吗?(指名回答)

  7、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些最简单的整数比是用什么方法化简得到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个目标。(出示目标)

  三、分组自学目标2

  1、出示问题:化简比

  24:42 0.7:0.8 2/5:1/4

  2、导学法

  学法指导:

  每组任选一题、分析比的类型、个人独立解答、交流解题依据、组内总结方法

  3、各小组自学,交流讨论。

  4、汇报交流

  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是怎样学的?都学会了什么?

  (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5、指导总结化简比的方法

  (1)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先化成分数,再约分成最简分数,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或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2)怎样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转化成除法,再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最后把最简分数转化成比的形式)

  (3)如何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6、智力大比拼: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你能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吗?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化简比:

  14:21 = (14÷7) :(21÷7) =2:3

  7、老师小结:看来,化简比的方法不,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那么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区别呢?(课件)

  四、练习(课件)

  1、化简比:

  15:21 0.12:0.4 2/3:1/2 1:2/3

  2、连一连

  3、判断

  4、写出各杯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5、解决问题

  五、回顾学习目标,进行本课总结

  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所学的比,你能解决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化简比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

  板书:

  比的化简

  a:b=a÷b=a/b

  40:36=40/360=1/9=1:9

  2:18=2/18=1/9=1:9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5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与化简比,按比分配。

  比的知识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把比单独设成单元,有利于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学生在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从学习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到学习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理解比的意义,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注重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备内容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比的意义。

  2.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

  3.会求比值、化简比。

  4.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1.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思想、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经历探索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探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经历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用比的知识解决在生活中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2.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备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

  2.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08-25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5-23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2-06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18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集合)05-24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精品)05-25

(优)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5-23

【优秀】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5-24

小学数学比教案11-22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