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31 08:14:2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七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选】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和主要情节。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的乐土之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绚烂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活泼的音符,有说不尽的乐趣,道不完的喜悦(请多名同学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阐发,意在勾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熟悉小说脉络。

  学生阅读归纳,教师点拨: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其中,看社戏是主体部分,可分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2.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写)——赵庄看社戏(详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六一公公送豆。

  (三)深入探究:

  作者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请你说说有哪些让他感到快乐的人、事、物。

  小组讨论后发言。

  (淳朴好客的大人小孩,钓虾放牛看戏,悠闲的乡村生活……)

  (四)课后学习:

  1.继续熟悉掌握一些字词: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uī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2.诵读“一出门……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社 戏(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社戏之乐在何处

  2.通过优美语段体会本文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描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堂课内容。

  (二)重点赏析: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的写景部分,体会美丽景色对愉快心情的衬托作用:景美,小伙伴们纯真的友情更美。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美丽景色的?

  引导学生明确:

  (1)嗅觉,如豆麦和水草发散出清香;

  (2)视觉,如月色朦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3)听觉,如似乎听到歌吹了;

  (4)想象,如料想便是戏台。

  2.课文最后一段虽很简短,但实在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那一晚的戏,看得人昏昏欲睡,气得小伙伴们破口大骂;那一晚的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气息的普通罗汉豆。那么,文中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究竟好在哪里呢?原来“看社戏”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桥村这块乐土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乐事,它们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最美好、最愉悦的'心灵感受,使我永远不能忘记那里人们朴实、真诚、善良和聪明能干,也不能忘记美丽动人的江南水域风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后的城镇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因而,这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既表达了“我”对乐土生活的赞叹,又抒发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拓展延伸:

  许多童年时代的美好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了,比如以前过年时的一些传统活动,自己炒瓜子花生,蒸馒头团子,正月十五自己做兔子灯……其实现在的物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但总觉得那时的东西要比现在的地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教师先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类似的童年经历和感受。

  教师总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是快乐的根源。

  (四)课后学习:

  回去跟父母或其他长辈了解现在已经淡化或消亡的民俗风情,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记录下详细过程,制成海报或黑板报。

七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体味文章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人物描写。

  抓住语段要点,明白画竹的美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1分钟)

  用歌曲《丢手绢》引入"游戏"的话题,进而引出丰子恺的《竹影》。

  二、整体感知(5分钟)

  教师出示抢答题:⑴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参照"看竹影"这样的词语结构,写出其余三处情节。

  学生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教师归纳:看竹影——描竹影——论竹影——悟竹影。(亦可对应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品读描写(15分钟)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分配任务:1、3、5组女生——旁白;1、3、5组男生——华明;2,4,6组女生——"我";2,4,6组男生——弟弟;爸爸——老师。

  教师出示问题: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并谈谈你的理解?(提示:描写既包括景物描写也包括人物描写)

  小组选择讨论的内容。教师进行干预,形成两组讨论景物描写,四组讨论人物描写(四组又分华明组、"我"组、弟弟组、爸爸组)

  小组进行讨论3分钟。小组进行黑板展示2分钟。

  教师在适当的地方进行点拨、归纳,提示学生注意:景物描写的艺术化、人物描写的动作、语言的童趣。

  四、略读文段(10分钟)

  教师导学:老师刚才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生动的'描写都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后面还有四个自然段几乎没有涉及。尤其是5、6两个自然段都是爸爸的话语,介绍了画竹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全班齐读第5、6段。

  教师出示问题:⑴第5自然段说的是画竹之难,画竹难在何处?请在文段中找出核心句子。⑵第6自然段开头提出了问题: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请就文章内容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五、当堂抽测(9分钟)

  1.教师口述抽测题目。附题目: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用带"竹影"一词的三字词写出四处情节。⑶五个生字词。

  2.学生完成题目,交换批改。

  反思

  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要有层次和梯度,还要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展现更多的语文味。例如朗读的教学,我认为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是不完整,缺乏语文味的。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能用普通话进行流利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所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我就对学生进行了朗读的训练,要求学生在领悟把握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后,能在朗读中准确反映出来。在提供给学生的学案中,不仅大环节上从易到难,而且每一个大环节的细环节也是从易到难,而且很多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如果填空的内容较多,我就将其分成几个细点,写出其中的一些,空出一些,让学生在有所提示的情况下能较好的完成。

七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3、帮助学生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教学突破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将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通译下来;引入学生平时看电视书刊以及传说中了解的包拯的故事,互相讲述,教师及时给予合理评价。

  教学准备

  有关字词、文言方面的投影片,课文朗读带。学生搜集有关包拯的故事。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包青天》,哪位同学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唱唱《包青天》的主题曲,哪位同学又能根据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2、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

  3、简介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二、 指导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拨)

  2、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 示范朗读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拨)

  2、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四、引导复述

  1、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特点。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同学们选取一个段落来复述,要求准确,生动。

  2、根据学生复述情况,做具体评价,既要鼓励,又要指出改进方法。

  五、本课小结

  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本节课我们就是按这几个步骤进行的,同学们对本课内容还有哪些不清晰的地方,请大胆提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六、板书设计参考

  人物传记

  包拯

  脱脱(元代史学家)

  鬻、徙、砚、率、遗、耶、割牛舌案进贡砚台

  敛、惮、恶、嫉恶、苟、赃、出使契丹严峻执法

  茔克己奉公

  七、作业设计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闻者皆惮之

  (3)与人不苟合

  (4)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2、翻译下列句子。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2)京师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3、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 1、启发发言:同学们对《包拯》一课提出了哪些疑问,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

  2、肯定学生解疑的方法,并做恰如其分的`指导。

  三、 引导评价

  启发: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接触了几篇传记,(投影: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四、 诱思导学

  五、 1、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我们已接触过几篇,哪位同学们能举例谈谈。(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2、提问: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五、拓展巩固

  1、 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六、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七、作业设计

  填空

  课文共有——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

  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

  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七年级语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能力目标

  ⑴ 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⑵ 通过复述故事梗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⑶ 通过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章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⑴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⑵ 培养学生对理想目标执着追求的精神;

  ⑶ 通过师生互吐心声,让“心声”架起师生之间爱的桥梁。

  六、教学及活动流程

  1、教学准备阶段

  ⑴ 在设计好教学思路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素材,应用信息技术,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⑵ 指导学生预习,包括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等。

  二、课堂教学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契诃夫《万卡》中万卡的图片,并配有《万卡》中的相应文字,提问学生。

  2、导入:契诃夫的《万卡》曾感动过许多人,一个小男孩儿读了《万卡》,勾起了他对往事深深地怀念,也由此引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同学们想深入了解这个故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黄蓓佳的小说《心声》(出示课题)。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师生互动,进入情境。

  (二)检查预习,理解故事梗概。

  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发窘 抽噎 撇嘴道歉 琅琅 过瘾簪子 窸窣 恍惚

  2、指名2人复述故事梗概,教师根据复述情况,指导学生复述的技巧。

  3、师生共同总结。(出示行文脉络)

  公开课前( 读课文)→回家路上( 读课文)→次日放学( 读课文)→公开课上( 读课文) 1、齐读生字词,读准字音。

  2、快速浏览课文,复述课文。

  3、同桌讨论,填空,巩固对文章脉络的理解。

  加强基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

  (三)精读课文,巩固心理描写写法,理解“心声”的含义。

  1、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

  2、与学生共同总结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1、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京京心理的`各种描写语句,感情朗读并在小组中加以讨论分析,在班上交流。

  2、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李京京的“心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提高朗读水平,又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心理描写:

  1、人物直接表露自己的心声;

  2、作者直接描述人物的心声;

  3、通过行动描写揭示内心活动。

  (四) 结合师生实际,倾诉“心声”。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倾诉“心声”,教师随机点评。

  2、教师倾诉自己的“心声”: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每位同学都能像李京京那样在课堂上勇敢地回答问题;也希望每位同学都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作为教师,我也将努力做到公正、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关注像京京这样特殊家庭的孩子。

  学生各抒己见,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

  师生平等对话,培养学生的爱心,营造积极主动、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

  (五)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以李京京的身份给他乡下的爷爷写一封像凡卡写的那样富于感情的信。

  (六)板书设计

  心声

  黄蓓佳

  公开课前 → 回家路上 → 次日放学 →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 (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

  “心声”: 渴望亲情 呼唤平等

七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重难点:

  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安塞腰鼓》,感受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二、目标展示

  1.品析文中关键性语句,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品味语言,感知美点。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就课文的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将你的理解批注到书上。(8分钟后看谁完成的好)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文的.美点等

  交流研讨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1)词语方面如“茂腾腾”好,好在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忘情了,没命了”好,好在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句式方面:铿锵短句的运用好,好在营造了激越的气氛。如“愈捶愈烈”“落日照大旗”“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等。

  (3)写法修辞方面: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手法好,好在增强气势,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对比的手法好,好在以水乡比照高原的力量之美。

  (4)结构方面: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复叠咏叹好,好在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五、综合训练

  1.积累文章中的精彩语句。

  2.仿写: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七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5.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7.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8.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二、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个性修改】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德馨

  对偶拟人写景—————幽雅

  对偶衬托写人——————高雅

  虚实正反写事—————有趣

  类比隐含立志—————高远

  引经据典表态—————高洁

  爱莲说

  周敦颐

  菊花正衬莲花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人

  【作业布置】

  1、作业本练习。

  2、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一篇随笔。

七年级语文教案7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感知王几何老师的形象特点。

  3、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二、复习检测

  1、给下列加线的字词注音:

  萤火虫()冷漠()遗憾()辛辣()

  停滞()威慑()锡兵()荣耀()

  尴尬()宽宏大量()

  须臾()笑面佛()皱纹()屏息()绰号()高涨()cáo( )杂mí( )勒轮fān( )

  三、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马及时,笔名小非,四川都江堰人。著有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诗集《泥土与爱情》《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等。

  四、课堂问题:

  问题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问题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段):写上课前,同学们对几何老师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第二部分(3-28段):写王老师上的一堂别具特色的几何课。

  第三部分(29段):补充交代王老师和"我"父亲的关系。

  问题2、王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是一个风趣幽默,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学识广博的老师形象。

  问题二:研习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文中用多个段落来记叙和描写王老师的哑笑,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王老师的哑笑是他上课时的一个教学策略,目的是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同学们的好奇与渴望,为下面的.教学活动作下充足的铺垫。对该部分的细致描写,也有助于读者对王老师有一个深刻地了解,能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问题2、王老师的教学方式很有特色,学生们能够在快乐中感受到学习的“痛快”。对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我非常赞同王老师的做法。他胖而身手敏捷,胖而思维活跃,胖而思想睿智。他要告诉学生热爱知识、持之以恒的道理,不直接说,却欲擒故纵,把几何课上成图画课,让同学们在“快乐得泪流满面的大笑中”明白了道理。非常敬佩王老师。

七年级语文教案8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掌握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

  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课后记:疏通字词障碍,采用齐读、小组朗读、个人朗读等多种形式,然学生反复朗读,只只能达到背诵的程度。

七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学生回忆自己儿童时期有意思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谈有丰富想象力的游戏。

  师导:刚才同学们所描绘的事情说明你们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学法指导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疏通文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兴正浓(兴趣)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3、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作业

  熟读课文并能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内容研讨

  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齐读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齐读第2、3、4段,思考: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体验反思

  学生讨论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七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删节,看表达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师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反思

  依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写法。

  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布置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到了自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数学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动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局部学生写出了如《北风与太阳》、《狼与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

  4、体现教学机智,学生在我安排自编寓言时,有局部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的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给的四个寓言题目之外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发明力与主人意识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七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①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 分析故事情节。

  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 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 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 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这是两篇寓言,寓言的篇幅往往比较短小,都是以假托的故事蕴涵深刻的道理。我们新教材上选的这两篇古希腊寓言就很有代表性,体现了寓言的几个特点: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这两则一则是神(其实也是写人),一则是动物(蚊子和狮子)。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把重点放在第一则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上,并且通过改变故事情节来使学生们了解寓言的写作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即寓意。授之以法后让学生自己学习第二则寓言并且自写寓言。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与《伊索寓言》。

  2、分角色朗读,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

  2、 学生阅读课文导言,了解寓言的概念与特点: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特点,寓言都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3、 学生阅读课后注释一了解《伊索寓言》的常识:古希腊的寓言故事集。

  4、 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与语调。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

  师生同评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

  赫耳墨斯 一笑 二想 三问 (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现出来)

  赫耳墨斯是个妄自尊大,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5、 概括寓言的寓意: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6、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改编篇:假如

  (1)赫耳墨斯先问自己的雕塑的`价格。

  (2)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改动了故事情节的结尾)

  寓言改动之后寓意就有改变,寓言是通过对现实想象而来的它的写作取决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寓意。(师生共同总结)

  7、 学生自主阅读《蚊子和狮子》

  8、 一生朗读寓言《蚊子和狮子》

  9、 学生自主阅读并概括寓意:蚊子的遭遇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多角度从蚊子的遭遇概括)

  出示《蚊子和狮子》之改编篇: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与文中寓言相比较: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10、小结:寓言的特点,寓言是通过对现实想象而来的它的写作取决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寓意。

  总结

  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②布置作业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猫和老鼠。(注意情节是否合理、情节和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一个故事最后点明寓意。)

  b.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课后 :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及其写法。

  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按照寓意来安排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到了自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数学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动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部分学生写出了如《北风与太阳》、《狼与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

  4、体现教学机智,学生在我布置自编寓言时,有部分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的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给的四个寓言题目之外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创造力与主人意识得到了充分尊重,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七年级语文教案12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重点)

  2.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了解背景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道中落以后,他更了解了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3.知识链接

  社,旧时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社戏,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4.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归省(xǐng)  不惮(dàn)   行辈(háng bèi)

  棹(zhà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絮叨(xù dāo) 潺潺(chán chán)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 miǎo)

  纠葛(jiū gé) 渔父(fǔ) 蕴藻(wēn zǎo)

  5.解释词语。

  絮叨: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宽慰:宽解安慰,使解除烦恼、苦恼或忧虑。

  怠慢:待客态度冷淡而考虑不周。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委实:实在。

  朦胧:月光不明。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

  依稀:模模糊糊。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扫兴:正在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层次。

  明确: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因此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看戏前(第一至四自然段)——看戏中(第五至三十自然段)——看戏后(第三十一至四十自然段)。

  7.依据小说三要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本文记述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明确:乐土。

  2.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明确: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古书;③可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3.在这里除却这些乐事,最令“我”盼望的是什么呢?

  明确:去赵庄看戏。

  4.读第五至九自然段,找出表示“我”心情变化的词语,并用四个字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高兴——兴高采烈;主要内容:戏前波折。

  5.细读第十至三十自然段,这一部分写看戏中的情景,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将这部分分为三个层次,试各用四个字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

  (二)合作探究

  1.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4自然段的开头“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然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做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2.本文依据事件的主次有详有略地叙事。主线是看社戏,围绕这条主线,文章一共写了七件事。每件事对塑造人物、表达中心的作用各不相同,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起止段 事件 详略 人物(性格)

  1~2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略写 “我”、小朋友

  3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略写 “我”、小朋友

  4~9 看社戏前的波折 详写 “我”、母亲、外祖母、少年们

  10~13 夜航看社戏途中 详写 “我”和小伙伴们(农家子弟聪明能干)

  14~21 在赵庄看戏 详写 “我”和小伙伴们

  22~30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详写 “我”、小伙伴们、母亲

  31~40 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 “我”、双喜、六一公公(淳朴善良、好客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三)品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著名语言学家黄伯荣、廖序东曾在《现代汉语》这本书中指出,“有些词语除了它们的基本意义外,还具有褒奖或贬斥的感情”。

  1.一般来说,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赞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要用褒义词;表示贬斥、憎恶、鄙视等感情,要用贬义词。比如《社戏》中的这两句话:

  (1)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孩子们盼望着“好戏在后头”,但老旦唱得迟迟不肯结束,孩子们“破口”而“骂”,这里的贬义词直接表达了对老旦的厌恶之情。)

  (2)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喝采”一词,渔父对孩子们的褒奖赞扬之情溢于言表,是很明显的褒义词。)

  2.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人心灵的主观投射。不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词语原有的感情色彩会发生变化,有时褒词贬用,有时贬词褒用,非常有趣。如:

  (1)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偷”是贬义词,但在这里却非常得体巧妙地表现了小伙伴的淳朴可爱,含有褒义。)

  (2)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得意”常与“扬扬”“忘形”等构成“得意扬扬”和“得意忘形”等贬义词,但在这里却看不出一点贬义,相反却表达了褒义的效果。)

  (四)少年形象分析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的形象应该是会“飞鸣”“会跳跃”的。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童年伙伴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农民孩子所具有的性格和美德。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呢?

  1.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情趣的,所以他们的语言也应该是清新活泼的。文中双喜的语言亦极富鲜明个性。他说服大人让迅哥儿去看社戏:“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快人快语,机智而又热情。船回到平桥时,双喜在船头上就大声地说:“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既写出了他的能干、老练,又把孩子的那种“自喜”“自得”的心理表现了出来。

  2.人物动作——生动灵活。文中的一群孩子,都来自于农村自由广阔的天地,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表现出淳朴、能干的特点。如船出平桥一“点”一“磕”,委实是一个个“弄潮的好手”,灵活而又老练。回转船头时,“拔篙”“点退”“架橹”,摇起船来连老渔父都喝彩,进一步表现出水乡少年是干练的弄潮好手,以及他们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性格。

  3.人物心理——细腻真切。人物心理描写对于塑造典型形象非常重要,作者在塑造少年形象时,写出了他们在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文中刻画偷罗汉豆的心态最是细致。先是偷阿发家的,又怕偷多了挨阿发娘骂,于是又偷六一公公的,也怕六一公公骂,便又想出对付的办法,孩子们聪明能干而又狡黠顽皮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几段简洁的语言、心理刻画很富有生活情趣,切合艺术的真实性。

  4.人物环境——贴切有效。在去看社戏的路上,“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富有诗意的“月色”,“宛转,悠扬”的笛声,以及宛若仙境的戏台,都很好地烘托出孩子们要去看社戏的愉悦心情;向船尾跑去的“连山”则烘托出他们渴望很快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回家的路上依然写景烘托,前后呼应,更显奇妙。比如写因为厌倦老旦唱而回转时,却又“回望”,写戏台如仙山楼阁,横笛婉转悠扬,真切地反映出孩子们虽然离去,却又十分留恋的心理状态。

  四、课外拓展

  根据你对《社戏》的解读,用一句话来评价《社戏》:

  《社戏》是一幅(    )的风情画;

  《社戏》是一曲(    )的人物赞歌;

  《社戏》是一首(    )的童年抒情诗;

  《社戏》是一个饱经生活沧桑的人回忆童年生活所讲的一个美丽的童话;是看倦了都市尘嚣的都市人回归(     )、向往(     )生活的动人心曲……

  答案:五彩斑斓;深沉诚挚;热情洋溢;自然;自由美好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概括能力。解答概括能力的题目,主要是通读文章内容知晓文章大意,再从不同的角度,运用贴切的词语进行概括。解答此题,先要分析出文章主要内容。文章围绕社戏,从盼看社戏、去看社戏和怀念社戏三个部分,回忆了美好的童年往事,并能够将那些栩栩如生的情景印记在脑海中,并从中截取一个个画面,这样能准确地概括出画面了。解答此题时,可以从文章段落文字中找出画面、人物等,再选择准确的词语进行概括。

七年级语文教案13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的观察并生动地描写。

  2、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3、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创景导入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景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背诗文)。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

  (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二、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配乐配画)师:深情朗诵。

  生:深情朗诵。师生齐诵。读后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

  明确: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2、师生同赏:

  ⑴ 小声读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填在表格中并写出喜欢的理由。

  (师生分组同时进行以春草图的描写为例。)

  喜欢的词语:

  ① 嫩嫩的、绿绿的

  ② 偷俞地、钻

  理由:

  ① 写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

  ② 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 无意识的、无情感 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喜欢的句子: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理由:写出了人们在草坪上欢快地玩耍的情景,也写出了他们的`喜悦之情。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草欢乐图。

  ⑵ 分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说喜欢的理由(老师参与在一个小组内)

  ⑶ 全班交流,生先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师交流并总结。

  3、师生同写:

  师生读最后一组排比句,仿照春天像_______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4、师生同绘:

  出示画板,共同描绘美好的春景图。(重点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描画)

  三、精彩展台

  同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口头作文)

  四、作业布置

  1、课外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的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摘抄本上。

  2、在网上查阅并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

  第二教时

  五、写作训练

  以家乡的春为话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六、词汇参考

  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

  (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尽量用上这些词语。)

  【板书设计】

  春

  一、盼春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二、描春

  1、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2、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

  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七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教案08-24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08-23

七年级语文《童趣》的教案08-20

七年级语文松鼠教案07-22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案02-11

七年级教案语文01-07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01-16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01-17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1-17

七年级语文《口技》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