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通用】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2、培养学生笔算除法的计算能力,养成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以及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为什么要落下来。
教学准备:小黑板、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小黑板中的练习题:
567÷7 608÷4 570÷3 835÷5
师:请同学们想想上面各题的商最高位在什么数位上,商是几位数。
2.笔算(选择你喜欢的一道题进行笔算,两题都算也行)。
505÷5 804÷4
指名演算,其余的`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完成后,师问:为什么商中间有0?(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的中间和末尾是0的笔算除法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师:这两题是我们昨天学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中间有0的除法,它比昨天的还难,但只要大家用心思考、积极动脑,一样能学得很好。
板书出示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讲解:832÷4
1、出示例7:(1)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师:全班一起把题目读一遍。(学生读题)
(1)找找这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2)根据条件和问题你想怎么计算。
师:说的很好,你们能独立计算出这道题吗?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笔算过程,并展示在黑板上。
(4)师: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5)评价:班级交流哪种算法最好,对学生的算法进行评价。适时进行表扬鼓励。
(6)归纳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它和804÷4这题都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为什么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要落下来而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用落下来呢?
2.比较 832÷4 804÷4
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0,落下来和个位的4相加还是等于4,落下来没有意义,所以不用落下来;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3,落下来除以4不够商一个十,和个位的4合起来就是32个一,除以4商8个一,所以要落下来。
3、完成教材“做一做”,并让4名学生到黑板上去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尝试有关新内容的练习,充分理解其中0的作用和算理。)
(二)讲解562÷4
学生看课本32页的问题,并尝试列出算式
1、放手让学生去做,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做,并对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发现计算到个位,不够商1,猜想到□内应该填0.)
3、让学生看黑板上的计算过程,问:这样做对不对,有没有错误?
4、引导学生对商的个位上的0进行思考,把被除数562变成560、561、563看看商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做教材32页中的“做一做”。
2、编题游戏。
师说一位数,生说三位数使它们相除商中间有0。学生回答后再笔算进行验证。你们说了这么多数,是不是都符合游戏规则呢,想不想验证一下?笔算看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商的中间或末尾是0的除法
(1)832÷4
(2)562÷4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16页例2
1.教学目标: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能运用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准确口算。
2.掌握口算除法的思维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60÷3 240÷4 400÷5 1600÷4
480÷8 3000÷6 150÷3 200÷5
2.填空。
口算80÷2时,想80里面有( )个十,( )个十除以2是( )个十,就是( )。
口算20xx÷5时,想20xx里面有( )个百,( )个百除以5是( )个百,就是( )。
3.口答。
6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4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加强与新知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为探究新知做好心理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2页例3。
(1)出示情境图:独立读题,寻找条件和问题。
提问:把66张彩纸平均分给3人,怎样理解平均分给几人?求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教师板书:66÷3。
(2)尝试解答66÷3=( )
(3)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方法一:利用数的组成计算,6个十除以3是2个十,6个一除以3是2个一,2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22。
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想60÷3=20,6÷3=2,20+2=22。
(4)借助小棒,演示计算思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5)同桌交流66÷3的口算过程。教师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6)66÷3的口算与上节课所学的60÷3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2. 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要“先分后合”把几十几分成两部分: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几再相加。将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
【设计意图】
在算理的理解上,通过直观、形象的小棒图进行动态演示,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演示中学生也感受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三、巩固深化
1.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练习三的第6题。
(1)独立完成,边做边口述口算过程。
(2)集体评讲。
3.练习三的第7题。
独立读题,寻找相关信息,并解答。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数学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思考: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问题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并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口算:10×6 8×60 12×2
700×8 12×4 6×500
2、笔算:12×4 180×3 105×7 832×9
3、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过和爸爸、妈妈一块儿购物的经历吧。在购物的时候,你帮助爸爸、妈妈算过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吗?请同学们看这里的购书情境。(课件出示例1购书的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口算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引出新知;通过情景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互学(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看图画内容。让学生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为:24×12。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提出要求:
①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时,要把计算过程说清楚。
②要认真倾听别人的介绍,想一想他这样算有没有道理。
③把正确的方法确定下来。
三、展示。
(1)口算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明白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240
24×2=48
240+48=288
多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和方法。
(2)同学们会口算了,会用竖式计算吗?试着算一算。师巡视辅导。
(3)学生展示汇报,据生答完成板书。再现竖式,理清笔算过程及算理:先用个位上的2乘24,得48;再用十位上的1乘24,得24。设问:这个24表示……接着,边叙述边书写:它表示24个十,是240,是24乘10的积。个位的0不写,4要对着十位。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算出两个因数相乘的积。
边叙述、对话,边书写成:
方法二:
(4)、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老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写算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研讨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法,再现笔算过程。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做到数位对齐,数位应该如何对齐。
四、小结,笔算乘法的方法。先请多个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口算,使学生明白算理,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再进行笔算,使学生掌握算法,重点说数位如何对齐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笔算乘法方法的理解。)
五、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重点辅导后进生。
3、我会解决: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去植树,一共种植了12行,每行有21棵,请问同学们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检测,综合测试自己,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地方,有利于及时改正错误,有层次的练习,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算法,又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沟通。
2、老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当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精确处置进位问题。
板书设计:笔算乘法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48 = 288
方法二: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均数。)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的。本课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面积单位以及通过数格子的方法知道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让学生数一数长方形中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理解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只要看它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其次,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明确每行摆的个数和行数的乘积就是面积单位的总个数,即多少个面积单位。第三,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沟通长方形的长、宽与每行摆的个数和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用面积单位拼摆不同的长方形,并用表格记录长、宽和面积,体会数的意义不同,数值的大小是相同的,面积单位的总个数是长、宽这两个数的乘积,验证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学情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估计长方形的面积,预测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会有不同的计量方法。有的用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卡片;有的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沿卡片的长、宽各摆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长、宽,算长乘宽的积……对于学生的各种计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比较,特别是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要请学生讲算理和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面积。至于正方形面积公式,学生是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迁移形成的。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66—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推理、归纳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你们能用数学语言说一说,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3、你们的学具里有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一看有多大?现在老师把它放到大屏幕上,今天,我们就用这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感悟测量方法
1、课件出示: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下面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里面有几个1平方厘米?还有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有28个1平方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小结:长方形有几个1平方厘米,它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由此可见,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只要看它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 = 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
3、估测一下桌面上绿色长方形的面积。
(1)那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的面积?
(2)学生动手在绿色长方形上摆放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要摆放整齐。师巡视。
(3)谁来说说绿色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4)学生汇报:一行摆6个,摆3行,6×3=18(平方厘米)
(5)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
4、课件出示:一行摆5个,一列摆4个的长方形。能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自己的想法。
5、测量长方形的面积还要再摆满小正方形吗?我们刚才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一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
(二)、推导测量方法
1、计算黑板的面积,操场的面积也这样摆小正方形吗?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
2、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推测一下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3、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一行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就有5个1厘米,长是5厘米;摆4行,宽可以摆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就有4个1厘米,宽是4厘米。(课件展示)
5、通过刚才的推测,我们发现一行摆的个数与长方形的长的厘米数是相同的,摆的行数与宽的厘米数是相同的。
6、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验证测量方法
1、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活动要求:
拼一拼: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填一填: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填在第66页的表格中。
想一想:
①你的长方形里有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②这个长方形长、宽分别是多少?
③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2、学生活动,汇报交流。
3、通过大家动手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的确都是等于长×宽。现在算长方形的面积还要拿面积单位去摆吗?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4、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通过猜想、验证你们获得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们这么厉害,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老师在电脑里画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猜猜老师可能怎么画?
(2)计算屏幕上长方形的面积:长10米、宽6米;长6米、宽6米。(通过课件演示将长方形逐渐变成正方形。)
5、自主推导正方形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张长方形的A4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从这张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四、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五、拓展延伸:一块正方形的菜园,有一面靠墙,用长24米的篱笆围起来,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 = 面积单位的个数
长方形的面积 = 一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
↓ ↓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 ↓
正方形的面积 = 边长 × 边长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600÷3=200
3。试一试。
360÷6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学习目标
1、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复习年月日相关的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3、明确时间的重要性,增强时间观念。
导学案
自主预习整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1、我们认识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学了24时计时法,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归纳:
年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月大月:xx、xx、xx、xx、xx、xx、xx、31天
小月:xx、xx、xx、xx、30天
二月:平年xx天闰年xx天
日1日=xx时
时1时=xx分
分1分=xx秒
3、做一做P114页第6题,说说怎样想的?
(1)3年=xx个月24个月=xx年
(2)、7月有xx天15时是下午xx时
(3)展览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从8:30到16:30,一天共开放xx小时。
交流合作
1、说一说时间单位的知识。
2、议一议有关时间知识的要点。
3、你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介绍一下你的学习经验。
4、你会计算起止时间和经过的时间吗?怎么算?
展示提升小组抢答
1、一年中哪些月份是大月?小月?你会用什么方法记忆?
2、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普通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说。
反馈测评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五第6题:
小华每天早上7时30分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下午2时到校,16时放学回家。他全天在校多长时间?
(1)先求上午在校时间:
(2)再求下午在校时间:
(3)最后算出全天在校时间:
2、出示钟面:
(1)现在是几时几分?
(2)17:00开往长沙的火车现在开始检票了,还有多少分钟开车?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如果你耽误了时间,会怎样?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把握时间,时时处处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P28页例题和“试一试”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
在自我探索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体会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
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
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16×1112×1432×2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们什么?
列出算式:
板书:21×26或26×21
A、先估算结果
解决:这个电影院大概能坐多少人?够500人坐吗?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B、探索笔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上节课内
容基础上,只是多加了进位,在全班汇报,教师把计算过
程展示于黑板。
引导学生将所有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特别是书上
出现的三种,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书写竖式:
强调:A、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比较书上3种算法哪一种简单、方便。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8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算法多样,但至少有一题要用竖式。
2、课本29页练一练1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学生做练一练第4题,后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生:用完水龙头,马上关好水龙头。
4、组织学生做“练一练”第6题,小组讨论,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P17——18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交流,会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提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被除数最高位不够商1,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下列各题。
56÷7=
64÷4=
通过计算发现两道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都是一位数除两位数。
2、不同点,一个商是一位数,一个商是两位数。
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如何判断商是几位数。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一共有256张照片,用2本这样的`相册正好插完,每本相册插多少张照片?
探讨已知总量求每本相册插多少张照片用什么方法计算,得出用除法。
列算式256÷2=
分析这个算式与上节课学的有什么不同,照应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二)探究算法
用2去除被除数的首位,够商1,商应该是()位数,1写在百位上。
接着除下去,把5落下来,在十位上商2,二二得四,五减四等于一,这个一表示什么?(生回答表示一个十),把六落下来,十六个一除以二,商8,把8写在个位上。
得数128,如何判断对错。
验算: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最后强调,要把得数写在橫式上,并写上单位和答。
例二:有一本相册,每页可插6张照片,把256张照片插到这本相册里,可插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求可插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用什么方法求(除法)
256÷6=
探究算法
用2去除被除数的首位,6>2,不够商1,商应该是()位数,应看被除数的(前两位)1写在十位上。
让学生自己除下去,并结合题目,说说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实际意义。
最后出现了余数,如何判断余数(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如何验算: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
学生动笔验算。
有余数的得数,单位怎么写?
256÷6=42(页)……4(张)
答:可插满42页,还剩4张。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答题必须完整,列橫式,计算,得数,单位,答缺一不可。)
三、知识运用
1、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576÷3=386÷4=
第一题(5>3,所以商是三位数)
第二题(3<4,所以商是两位数)
2、判商的位数,并说明理由。
576÷4=
285÷4=
578÷7=
386÷6=
577÷8=
486÷8=
生练习回答…………
3、填一填。
(1)678÷()的商是三位数,()里最大应填()。
(2)678÷()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应填()。
四、课堂练习:
课本18页,做一做,在练习本上当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时应注意:
1、先比较被除数首位和除数,确定商的首位在哪一位。
2、除的过程中每一步的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3、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4、如果除到最后有余数,验算时不要忘了加上余数。
六、布置作业
作业:第19页练习四,第5题;第20页练习四,第6题、第8题、第10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一、复习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59页练习十三第3题)
二、复习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2.通过分步、多层次练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难点:用多种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学生快速翻看课本第41~57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自主整理: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整理。
3.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巡视并指导)
4.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
①口算乘法。
②笔算乘法: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
③解决问题:用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5.教师课件出示本单元的知识思维导图,组织学生一起回顾各小点的具体知识。
二、知识应用
(课件依次出示各题)
1.教学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口算和笔算。(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2)组织学生小组中议一议题中的问题。(教师巡视并指导)
(3)点名学生说一说。(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3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计算。(教师订正)
(2)发现规律。
①师:计算第一排算式的两个乘数之间的和,再分别计算出得数并比较积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先计算,再小组交流。
②学生汇报发现。
③教师小结:两个乘数的和一定时,两个乘数相差越小,它们的积越大,当两个乘数相等时,积最大。(课件出示小结)
(3)组织学生用第二排算式验证规律,并说一说。
3.教学教材第58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点名学生说一说已知条件,对回答不完整的,给予补充。
(2)师:第一问有几种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用连乘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课件出示答案,集体订正)
(3)第二问要求什么?该怎样列式?
点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疑问的学生,集体订正)
(4)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第三问,点名说一说。(课件出示示例及答案)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93 700 380 780
6800 54000 120 20xx
第2题:256 289 324 484
888 2640 20xx 774(竖式略)
2.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4、5题。(点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第4题:28×22×6=3696(个)或28×(22×6)=3696(个)
第5题:1260÷7÷9=20(元)或1260÷(7×9)=20(元)
3.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8×4×9=288(人)或8×(4×9)=288(人)
(2)288÷6÷3=16(人)或288÷(6×3)=16(人)
(3)答案不唯一,例如:参赛的男生有多少人?
288-120=168(人)
四、课堂小结
本单元结束了,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导学内容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和应用能力。
导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通过创设情景:小明的家,显示家里的电视机。小明的妈妈说:“小明,这张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把它用来遮电视机。”小明说:“电视机的荧光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
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1)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是多少?
(2)方巾的面积是多少?
二、自主探索,感悟方法
教师:你能根据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学生1:计算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可以直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56×42=2352(cm2)。
学生2:方巾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学过。
教师引导:想一想,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联系?
学生3:可以把正方形的边长分别看成长方形的长和宽,由此,方巾的面积通过9×9=81(dm2)来计算得到。
三、归纳概括,得出公式
教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四、巩固运用
(1)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完成第43~44页练习七第1,3,4题。
(3)让有能力的同学做第44页的思考题。
五、课堂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 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42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运用口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
(1)组织学生听算练习。
6×4 9×3 5×3 9×7 8×5
7×5 4×8 6×8 ……
(教师报题,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直接写答案,再集体订正。)
(2)组织学生口答练习。
6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50是几个十?
二、教学新知
(一)学习例1
1.出示第41页的例1。
2.谁能说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
3.3筐草莓有多少盒?
议一议,说一说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4.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筐草莓有多少盒?列式:15×3=
5.15×3怎样计算呢?你能想出几种算法?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想到的算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分小组汇报算法,教师板书:
① ②
10×3=30
5×3=15
30+15=45
6.想一想:150×3=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算法。
(二)学习例2
1.课件展示教材42页例2。
(1)从这两幅画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据图上的信息,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
组织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地出示:
橙子每盒6个,10盒有多少个?
列式板书:6×10
2.6×10怎样计算呢?你能想出几种算法?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想到的算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要求小组长做好记录。
分小组汇报算法,教师板书:
(1)6×9=54 54+6=60
(2)6×1=6 6×10=60
3.课件出示
苹果每盒12个,20盒有多少个?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20=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算法。然后指名说一说口算结果,教师分别完成两题的板书,注意结果后面带上单位。
4.小结算法。
通过这两道题目的口算,你认为两位数或三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应该怎样算?
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组织好语言,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1页、第42页后面的“做一做”。
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比赛,看谁看得又对又快,并互相交流算法,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和熟练口算的方法。
2.练习九第1题。
这种分解的算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口算的方法。
3.练习九第2题。
教师可将每道题制成口算卡片,反复指名口算,对掌握得不太好的学生要求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7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推荐01-21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1-18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11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6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5-24
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11-21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