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01 15:45:11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1、例2及做一做。

  教材在主题图中呈现了一种完整年历,通过观察一些特别的日子,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例1开门见山,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填表、对比等数学活动,进一步感知年、月、日的含义及关系,自主归纳得出大小月、2月的天数和规律,不断丰富对年、月、日的感性认识。例2教学平年和闰年,通过观察和梳理,发现其中的规律。

  (二)核心能力

  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日历表,掌握年月日之间的有关知识和关系,探索出平年、闰年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不同年历的观察、记录分析,发现并知道大小月、2月的天数和规律,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根据二月份天数的不同,认识平年和闰年,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平年、闰年的`规律,会正确进行判断。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

  (四)学习重点

  牢记大小月、2月的天数和规律。

  (五)学习难点

  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平年、闰年的规律,会正确判断。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年、月、日》课件、一些年份的日历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观察20xx年、20xx、20xx、20xx年的年历,记录每月的天数:

  观察表格,我发现了:()

  (二)课堂设计

  1.通过解决问题,研究年和月

  (1)研究一个月有多少天

  思考一:爷爷每天要吃一片药,一盒有30片,够吃一个月吗?

  活动一:同桌合作,统计哪个月够,哪个月不够。(有困难的可以借助自己准备的日历表)

  学生汇报,集体讨论,按月份的天数进行分类板书。

  小结: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思考二:一年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有什么规律吗?有什么好方法帮助大家记住哪个是大月?哪个是小月?

  小结:可以用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或借助拳头来记忆。

  思考三:12个月份中,哪个月最特殊?特殊在哪儿?

  (2)研究一年有多少天

  活动二:这样一个月一个月买药挺麻烦的,索性就买了一箱(12盒×30片/盒),你觉得够吃一年吗?独立思考,将想法写到练习本上。

  学生展示汇报,交流算法。

  预设1:31×7+30×4+28=365(天)

  预设2:30×12+7-2=365(天)

  预设3:31×12-4-3=365(天)

  小结:一年有365天或者是366天。

  思考四:给你一份年历,如何能一眼看出来这一年是365天还是366天?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问题中讨论交流,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每个月有多少天,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研究平年、闰年

  思考五:观察20xx年—20xx年2月的月历,你发现了什么?

  思考六:20xx年的2月有几天?20xx年呢?20xx年后2月份再出现29天是哪一年?你是怎么知道的?

  思考七:不借助日历,如何判断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比如1976年?

  小结:年份是4的倍数时,2月份是29天,这一年会有366天,把这一年叫做闰年。否则2月份就是28天,这一年会有365天,把这一年叫做平年。(板书:四年一闰。)

  思考八:观察1900年、20xx年、2100年的日历,这些年份都是4的倍数,它们都是闰年吗?如何判断整百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小结:整百的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设计意图】平年闰年是常识性的知识,我采用了观察、对比、分析等学习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取平年闰年的相关知识,更突显了学习的价值。

  3.介绍“你知道吗?”

  为什么会出现“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一闰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9页。教师再借助课件进行演示。

  【设计意图】对于平年闰年产生的原因,学生一定会有疑问,通过学生自学课本或播放视频,让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

  3.巩固练习

  (1)重要节日我知道。

  ①国庆节是()月()日;

  ②植树节是()月()日;

  ③你的生日是()月()日;你妈妈的生日是()月()日。

  (2)爸爸要出差,连续工作两个月。可能要去多少天?

  (3)解决问题。

  ①儿童画展从星期几开始?到星期几结束?一共展出几天?

  ②5月5日妈妈出差回来,回来那天是星期几?共出差几天?

  (4)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它是农历几月几号?像这样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说一说。

  4.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关于年月日,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什么困惑?

  小结:一年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一个特殊月2月

  平年全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天。

  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一闰

  (三)课时作业

  1.填一填。

  (1)一年有()个月,大月有()个,小月有()个;大月每月是()天,小月每天是()天。

  (2)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一年有366天的是()年。

  (3)国庆节的前一天是()月()日,4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是()月()日。

  (4)1994年、20xx年、1900年、20xx年这四年中是闰年的是()。

  答案:(1)12,7,4;31,30。

  (2)28,365;闰。

  (3)9,30,5,1,12,31。

  (4)20xx。

  解析:考察目标1、目标2。

  2.根据图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20xx年2月14日早晨,牛奶还能喝吗?

  (2)学习机今天坏了,在保修期内吗?

  (3)灭火器从哪年开始必须进行检验?

  (4)想一想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答案:(1)不能;(2)在;(3)20xx年;(4)略。

  解析:检测目标1、目标3。

  3.看一看、写一写,画一画。

  20xx年()月日历表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清明节)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仔细观察日历并补充完整,你写的这是()月的日历。

  (2)里的日子是()年()月()日,星期()。再过8天是星期(),请你在图中圈出来。

  (3)这个月有()个星期天。

  (4)下个月的第一天是()节。

  答案:不唯一。

  解析:检测目标1、目标3。通过捕捉清明节这一重要信息确定这是4月份的日历,进而明确下个月的第一天是五一劳动节。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41页口算乘法例1、“做一做”、及第43页练习九第1~4题)。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使学生感受到口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明确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 运用口算乘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80是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1600是几个十?14个10是多少?14个百是多少?600是几个百?

  2.口算

  5×9= 6×4= 8×7=

  10×5= 20×3= 40×2=

  师:从这些题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行都是用乘法口诀直接计算出得数的。

  生2. 第二行是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学习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板书课题:口算乘法(1)

  二.【探究新知】

  出示水果商店情境图(见教材第41页例1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1.教学教材第41页例1。

  (1)出示情境图1。

  师:从图上发现什么?有哪些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谁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2)探究算理

  生:每筐装15盒草莓,3筐草莓有多少盒?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

  师:思维引导,每筐装15盒,求3筐有多少盒,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谁能列出算式。

  ②自由汇报。

  生:用乘法计算,列式:15×3

  师:如何口算15×3,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师:谁能将自己的口算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1:先把15分成10和5,然后分别去乘3,再把两次的乘积相加。

  生2:用加法直接口算,根据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两个数相乘得出几个相同数相加即15×3就是3个15相加。

  生3:用竖式口算,在头脑中构建一个竖式,想,5×3=15,个位上

  的数相乘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是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的一个十就是4个十,计算结果是45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然后板书。

  方法(一)利用数的组成口算:15×3把15分成10和5,用10×3=30(盒),5×3=15(盒),30+15=45(盒)

  答:3筐草莓有45盒。

  方法(二)用加法直接口算: 15×3=15+15+15=45(盒)

  方法(三)用竖式口算:

  (3)讨论各种方法的特点。

  师:第一种方法是把15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乘3后再相加,第二种方法是用连加解决问题的,第三种方法是想竖式口算,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或者为什么不选择其他方法的原因。

  预设:第二种方法烦琐,尤其数大了。如果是计算15×8,一个一个的加,要加8次很麻烦;第三种方法容易忘记进位数;第一种方法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4)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乘一位数,可以先将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然后把两次的乘积相加。

  2.练一练(指名回答)

  25×3= 36×2= 27×3= 15×6=

  3.拓展。思考:150×3=

  (1)学生相互讨论后交流、汇报。

  生1:也可以用数的组成口算,把150分成100和50,再分别去乘一位数,然后把两次的乘积相加。即100×3=300,50×3=150,300+150=450

  生2:先把几百几十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即先算15×3,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2)小结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可以把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看成两位数(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乘一位数,再在积的后面添写一个0.

  4.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11×5= 14×4= 15×6= 23×4=

  110×5= 140×4= 150×6= 230×4=

  (2)解决问题。

  ①一辆汽车限乘21人,3辆车最多可坐多少人?

  ②80人乘坐这4辆车,能坐下吗?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通过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四,布置作业

  1.第43页练习九,第2题、第4题。

  五.板书 口算乘法

  15×3=

  方法(一)利用数的组成口算 10×3=30

  5×3=15

  30+15=45

  方法(二)用加法直接口算: 15×3=15+15+15=45

  方法(三)用竖式口算:

  150×3=(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1.电脑出示:三个花坛(图略),三个小朋友先后绕各自的花坛(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花坛)走一圈。之后——

  师:假如三个小朋友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动身绕各自的花坛走一圈。你猜,谁最先走完一圈?请用1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三角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2个手指示选择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用3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五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在经过观察和考虑后,大家用打手势的方法表示出自身的选择。大多数同学选择了1,也有选择2或3的。

  师:看来,大家的选择不尽相同。面,请前后6人为一个小组,说说各自选择的理由。

  生1:三角形花坛虽然只有三条边,但是,它的每条边都是很长的,而五边形花坛虽然有五条边,但是每条边都是很短的,所以,我认为绕五边形花坛走的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生2:我也觉得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因为五边形花坛的一条边是三形花坛一条边的一半,三角形花坛还多出半条边,所以,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师:假如五边形花坛的边长真的是三角形花坛边长的一半,那么,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可是,我看上去好像是超越一半的。

  生3:我认为绕四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会最先回到起点,因为四边形花坛的.四条边都比较短的。

  大家互相争执着,谁也不让谁。这时,教师让电脑演示,同学们的眼睛注视着屏幕上的三个小朋友。随着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的瞬间,同学中发出“耶——,我猜对啦!”的欢呼。

  生2:老师,我刚量错了。

  师:你刚才是怎样量的呢?

  该同学重新进行演示。原来,他是举着一把直尺,手指指着尺上的刻度,按着同一角度,眯着小眼睛在进行着远距离的丈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 目标

  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教学 重难点

  不遗漏的列出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准备

  3个转盘、若干个纸杯纸箱、4个红色乒乓球、3个黄色乒乓球、3个黑色乒乓球。学生自制转盘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游戏引入: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他要和我们一起玩游戏。

  (录音)同学们好,我是淘气!我来玩个游戏,看谁猜的又对又快!

  师:(出示转盘)如果转动指针,指针可能停在什么颜色的地方?

  有生说指向紫色,有生说也可能指向黄色。

  师动手转动指针,进行验证。

  (录音)小朋友猜对了吗?两种颜色都有可能指到。那么谁的可能性大一些,谁的可能性小一些呢?

  生答。

  师:小朋友们说的有道理,在这个活动中,两种颜色都可能指到,只是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小不同。今天我们就通过猜一猜的活动,来研究可能性大小的问题。

  游戏的延续

  1、(录音)淘气:我还带来了一个转盘,这次还要请大家来猜猜指针会指向哪种颜色?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些?

  师:(出示转盘)谁愿意来猜?

  生:可能转向紫色。

  生:也可能转向黄色。

  生: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师:为什么说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生:因为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大。

  师:小朋友说的很好,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时,转动指针,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请学生到黑板前动手拨一拨,进行验证。

  2、师:昨天小朋友在家也制作了一个转盘,拿出来让大家猜一猜,然后动手转一转,看看你猜对了吗?生出示自制的转盘,在小组内活动。

  教师下到各组参与活动,对同学的错误判断及时纠正。

  3、(录音)淘气:刚才你们活动的好热闹!我也很想参与。我准备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转盘,你们帮我想想指针指向各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小情况,好吗?

  师出示转盘。让学生说一说看法,以及理由。

  生:转向橙色的可能性最大,转向黄色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面积大的指向的可能性最大,面积小的指向的可能性最小。

  师:在玩转盘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道理?

  生答。(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游戏二(抛纸杯)

  1、宣布规则。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抛纸杯”的试验,

  每个同学抛5次纸杯,每次的`结果都要记录在试验单上。4人都抛完5次,再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结果,组长并将出现各种结果的次数进行汇总,最后得出结论。

  2、小组活动。(师下到各组参与活动。)

  3、交流结果。尽量请每个小组都汇报他们的试验结果及结论。

  师将各组的试验结果进行汇总,这样累计的次数多了,更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4、形成结论。

  纸杯抛出,落地后侧放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侧面的面积最大,正放的可能性最小,因为底部的面积最小。

  游戏三(摸球)

  1、师:刚才的游戏同学们都玩的不错,我们再来玩一个“摸球”游戏。(出示纸箱,并放入2个黄球和1个白球)

  师: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生答。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吗?

  师请一生到讲台前摸球验证。

  2、师:(在箱内再放入3个红球)现在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生答。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师:有可能摸到黑球吗?

  生答。

  3、(在箱内放入2个白球和2个黄球)师:一次摸出2个球,可能出现几种结果?

  生在小组内讨论。

  汇报结论。

  :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延伸作业

  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

  板书设计

  猜一猜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设计说明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积累了一些确定方位的经验和方法,但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模糊的。本节课主要是教学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要求学生知道这四个方向,并能在已知其中一个方向的条件下,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例1时借助情境展开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经验,增加他们探索、体验的机会,使他们学会正确判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方法。如为了方便学生的记忆,让学生知道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等,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方向的表象。同时让学生分别指一指在教室的各个方向都有哪些物体,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能迅速判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接下来通过让学生“转一转”,使学生体会顺时针方向的'规律,加深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认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指南针

  学生准备:指南针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你们去过北京吗?(学生自由发言,介绍北京)

  师:下面老师也和大家一起去游览北京,看看天安门广场及周围都有哪些建筑。(课件出示教材2页主题图)

  师: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的哪面吗?(学生观察主题图,用自己的方位知识描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看来仅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上、下、前、后、左、右来表示方向还不够清楚,我们还要学习新的有关方向的知识。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词?(学生自由汇报,有的学生知道东、南、西、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辨认东、南、西、北。(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自然引入,尝试描述,感受方位词在描述物体所在位置时的方便,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初步认识东、南、西、北。

  师: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小明站在操场上锻炼身体。(课件出示教材3页例1的情境图)你们知道他面向的是什么方向吗?(小明面向的是东)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因为他面向太阳,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

  课件出示:小明面向的方向是东,他背对的方向是( )。

  (强调:东和西是一对相反的方向。板书:东与西相对,并让学生读一读)

  师:面向东,背对的是西,反过来,当你面向西时,你背对的是什么方向?(东)

  课件出示:小明的右边是南,左边是( )。

  (强调:南和北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板书:南与北相对,并让学生读一读)

  师:面向南,背对的是北,反过来,当你面向北时,你背对的是什么方向?(南)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忆方向呢?老师这儿有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师:通过读这首儿歌,你感受到了什么?(东和西是相对的,南和北是相对的)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例1的情境图,把下面的四句话填写完整。

  图书馆在校园的____面,体育馆在校园的____面。

  教学楼在校园的____面,大门在校园的____面。

  2.感知教室里的东、南、西、北。

  师:指一指太阳升起的方向,你知道我们教室的哪一面是东吗?(学生用手指一指,并说一说判断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面向东面,一起说儿歌,并指出方向。(学生边说儿歌,边指出方向)

  师:我们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请大家用手指一指,说一说。(学生先自由说,再指名说,其余学生根据他说的用手指出东、南、西、北)

  3.体验顺时针转动。

  (1)游戏:听口令。(老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请全体同学起立,面向东面,向右转,面向南面,再向右转,面向西面,继续向右转,面向北面,接着向右转,又回到了东面。(正好转了一圈)

  (2)再次感知:按照刚才的顺序让学生再转一转,并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交流发现:东、南、西、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顺时针、相对性)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在学生心中建立方向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2、参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设计思路:先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再让学生模仿画图案,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教学准备:各种图案、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图案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出示书上的四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哪些图案代表的意义吗?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紫荆花”是由一个花瓣绕中心旋转四次得到的。“风筝”是由一只燕子平移后得到的。

  “花边图案”是由一组小图案平移后得到的。“雪花图案”是由一瓣雪花然中心旋转五次得到的。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二、解释画法,动手操作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3页画一画1)。(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设计意图将感知转化为设计理念,亲身体验应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进行图案设计,并掌握必要的绘图策略和技能。)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3页画一画2)。淘气也画了一幅图案,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画完了吗?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学生汇报。根据自己观察的规律把图画完。)

  3、作品展览、鉴赏全体同学一起欣赏大家的作品,寻找作品中的平移、对称和旋转现象,并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作品奖、巧手奖、互助奖等,使学生得到美的启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理解并掌握复杂图案是由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利用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杰出的设计师。

  教学反思:结合欣赏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参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材分析:

  “旅游中的数学”实践活动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系列活动。在“租车”的活动中,通过解决40人如何安排车辆的问题,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用餐”活动中,通过搭配快餐,让学生懂得合理选择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计算用餐的费用,复习、应用小数的加减法。在旅游计划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旅游的路线、景点、费用等活动,提高他们收集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之前,教材已有类似内容分别编排在其他各册中,学生已有初步的活动经历、体验。加之我班学生经济条件有限,外出旅游的机会少,要体会旅游中的情境稍有困难。但学校处在旅游之地,离旅游景地较近,对旅游有所了解,因此,我在创设情境时,选择了带领同学们去模拟旅游。将租车、买门票、参观、用餐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那些美丽的地方?谁来告诉老师。(指名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临潼也是一座旅游名城,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华清池、骊山、鸿门宴遗址、西安事变蜡像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你们最想去哪旅游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兵马俑博物馆旅游,去探究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旅游中的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利用临潼丰富的旅游资源, ,创设去临潼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的情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模拟旅游的活动中。创设这样的旅游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强烈地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租车

  1、师:那么,我们要想去旅游,该怎么去呢?(乘车)让我们一起去租车吧!请大家看,从屏幕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呢?(课件出示情境信息)

  (1)共有40人去参观。

  (2)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以租:大车限乘18人,每辆160元;小车限乘12人,每辆120元。

  2、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租车呢?

  (1)同桌讨论租车方法,指名口答。

  ①可以租大车。大车坐的人多。②可以租小车,小车花的钱少。

  ③我觉得两种车都可以租……

  3、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很好,我们租车时不仅考虑怎样租车比较省钱,还要考虑让车的座位尽量坐满,如果不可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举行两场投篮比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师: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结果制成了统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第二场比赛的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适时发优秀裁判奖牌。

  师小结:第一场比赛两组人数相同,第一组总数20个,第二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

  问:第二场比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但人数不相同,奖牌应给哪组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 (5+8+4+2+6)5=5(个)

  (板书) 第四组 (6+5+6+7)4=6(个)

  师生小结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第二场比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数学知识。

  (五)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分小棒、口算的过程,创造出竖式记录法,感受两次分小棒以及口算的过程能用竖式记录下来,体会竖式计算的特点。

  2、通过对比口算与笔算的过程,沟通笔算与口算之间的联系。同时明确竖式中每部分的含义从而理解笔算算理。

  3、学会两位数除一位数笔算的书写形式。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和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的含义和写法。

  前置研究:

  三年级平均每个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摆一摆、写一写、算一算)并把它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口算。

  二、引入。

  在植树节到来之际,我们帮三年级同学解决了一个有关植树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昨天大家回去是不是已经尝试着自己研究过了,下面拿出你们的前置研究单,自己回顾一下。(出示主题图)

  三、探究新知。

  1、小组交流。

  出示合作要求:

  1)、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

  2)、整理出小组内不同的`方法。

  3)、小组长做好分工、准备展讲。

  2、全班交流。

  方法一:口算

  40÷2=20 6÷2=3 20+3=23

  方法二:画图。

  生:三年两个班要植46棵数,所以我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23.

  师:其实他给我们形象直观的分析了这道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是吗?

  方法三:摆小棒(动手操作)

  方法四:列竖式

  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1)、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咋不往个位上写?

  生:因为先是把40跟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0根,不是2根,所以要写在十位上。

  2)、那下面那个4后面为啥不写0呢?

  生:因为这个4在十位上,不写也表示4个十。

  师:那看来这个0就可以(省略)

  3)下面4-4那个0为啥也不写?

  生:因为后面还要算6÷2,写上就成06了,所以不用写。

  4)、为什么要把6拉下来,咋不写在上面?

  生:因为这样更清楚。

  师:什么更清楚了呢?

  生:先分的整捆,后分的单根。

  5)、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6)、可不可以从个位除?

  生:可以是可以,但是我觉得如果个位要是7呢?7÷2还有余数怎么办?这样就太麻烦了。

  师:说得多好呀!(掌声)伟大的发明往往都是从伟大的创想中产生的,你今天不妨回去试试。

  师介入:提出问题:“观察这三种方法,摆小棒、口算、列竖式计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竖式中的第一步跟口算的第一步一样都是先算的40÷2=20,第二步都是算的6÷2=3

  师边说边板书:

  师:刚才老师看到还有一种列竖式的写法,谁跟黑板上的不同。

  展示:关于这种方法谁进行交流:

  生1:我觉得这种方法很简单。

  生2:简单是简单,但是我觉得他没有第一种清楚。

  师:你们认为呢?

  学生点头:

  师:看来第一种方法更能清晰地记录出两次分小棒的过程。那么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4、指导书写。

  指明一个学生领着书空计算过程。

  四、课堂检测。

  出示:48÷4=

  要求:先摆小棒再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列式计算。

  五、全课总结。

  出示课件:孩子们,我们用数学的思维,创造性的把口算写成了竖式的方法,也给他盖起了二层小楼,你们真了不起!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就是说:“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总是要从小的容易的做起,任何复杂的问题,都能分割成可以解决的一些小问题,笔算除法就是这样的,看似复杂,背后却透着简单!”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指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方都有什么?(练习一的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 识 东、南、西、北 方 向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64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快乐尝试,探索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1)出示主体图,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题例题1:妈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教师:刚才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2,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来,得28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撤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1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并进一步练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例题首先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的估算方法,并通过与笔算出的精确结果进行比较,提高对估算价值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并且能够说明估算的思路,能正确地进行估算练习。 2.进一步练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能运用乘法估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2.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提高对估算的应用价值的认识,增强学生学好估算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0×20 30×50 60×30 47×23

  二、谈话引入新课

  星期六王老师带儿子去奶牛场参观,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想不想一起来探索?

  三、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1、出示例题图,分析题意,列出算式: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照这样计算,42头奶牛一天大约可挤奶多少千克呢?你会列式吗?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吗?板书:29×42

  2、探索估算方法

  (1)这道题能直接口算吗,那我们可以先做什么?(估算)

  (2)对,我们可以先估计一下结果大概是多少?先自己独立思考1分钟,你能想出几种估算方法?

  (3)梳理思路,合作交流师:刚才很多同学不止用一种方法估算出了结果,接下来,请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下面开始交流。

  (4)整理成果,全班汇报,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A、把29看成是30,把42看成是40,因为30乘40得1200,所以29乘42得数大约是1200(在1200左右)(适时提问:为什么说是1200左右)

  B、把29看成是20,把42看成是40,因为20乘40得800,所以29乘42得数比800多。(适时提问:为什么比800多)

  C、把29看成是30,把42看成是50,因为30乘50得1500,所以29乘42得数比1500少。(适时提问:为什么比1500少)……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并讲评:

  在一个乘法算式里,一个乘数变大,另一个乘数也变大,结果会怎么样?(变大)指方法(3)说:所以这个1500是偏大了的。

  在一个乘法算式里,一个乘数变小,另一个乘数也变小,结果会怎么样?(变小)指方法(2)说:所以这个800是偏小了的。

  一个乘法算式里,一个乘数变大,另一个乘数变小,结果会怎么样?(还是蛮接近的)指方法(1)说:所以这个1200是较接近的。

  我们可以把这些估算的方法起一个名字:A:中间估;B:小估;C:大估。

  根据刚才的估算,我们可以说积比800多,也可以说积比1500少,我们还可以说积在1200左右,都是可以的。积比800多,比1500少,也可以说成积在800到1500之间。机动:补充:我们还可以就把29看成30,42不变,那这样得到的结果是1260;同样还可以把42看成40,29不变,这样得到的结果是1160;积应该在1160到1260之间。比较一下,与前面估计的范围相比,这次估得怎么样?(更准确一些)

  (5)在这么多估算方法中,你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3、笔算:估算只能确定积大概在什么范围之内,要想得到精确值,我们还得列竖式笔算,谁来试一试?指名学生板演,其余人在随堂练习本上计算。你认为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需要提问的吗?指笔算的结果问:这个结果与我们估算的范围一致吗?完成板书,写单位和答句。

  三、练习

  1、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4×58 68×35 50×30 40×60 70×40

  先口算每组的第一题和第三题,再笔算第二题。

  问47×23的积与刚才两题的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么说?

  (小结: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它们最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一些。)

  2、你能用线连一连吗?

  24×53得数比1800大,比2800小

  37×65得数比3500大,比4800小

  28×32得数比1000大,比1800小

  76×59得数比600大,比1200小

  3、想想做做第4题。

  4、三种价钱的篮球:48元、38元、28元。带了1000元,买24个同样的篮球,他可能买了哪种篮球?

  问:读完题,你首先考虑的是什么问题?(24个篮球的价钱不能超过1000元。)估算一下,最贵的48元乘24结果大约是多少?能买吗?再估38元的,乘24结果大约是多少?能买吗?单价是28元的要不要再像刚才那样估一估?为什么?那会不会单价38元的和28元的篮球都买一些呢?为什么?(同样)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板书课题:乘法估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目标:

  1.结合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使学生通过“ 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小圆片、小正方形、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你们想了解老师吗?(姓梁,汉滨小学,涵涵、彬彬)

  2.让生猜师身高,师生交流,引出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分米。(板书:米、厘米、分米)

  3.激活关于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观念:谁比划一下这些单位有多长。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游戏:在下面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均匀涂色,谁先涂完谁就赢。

  2.你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

  (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师

  :

  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板书:物体 面 大小)

  3.为什么不选三号?(因为它不是封闭图形)只有平面封闭才有面的大小。(板书:封闭图形)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游戏比一比:

  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板书:看一看)

  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板书:摸一摸)

  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概括面积的意义。

  (3)课本61页“做一做”,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和侧面,体会立体图形的不同面的面积。

  2.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1)出示两个图形比较大小,利用重叠的方法。(重叠)

  (2)出示2个长宽各异长方形,体会用观察、重叠方法难以比较大小。

  (3)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种学具摆一摆,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看哪个小组秩序好!速度快!

  (4)学生汇报,并比一比那种标准比较方便?(正方形合理)

  (5)课本62页“做一做”数格子。

  (6)出示两个格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男生和女生分别进行比较。要想知道一个图形的大小,不能只比较格子的多少,还要统一格子的大小,这就需要面积单位。

  3.认识面积单位

  (1)自学课本63页内容。到底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国际上又是怎样规定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的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通过自学你知道这些面积单位都是什么形状的?

  (2)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

  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怎样检验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咱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3)1平方分米又有多大呢?

  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盯住它看5秒钟,闭上眼睛把它印在你的脑海里?睁开眼睛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是一平方分米。(撕开对比面积大小的变化)

  (4)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

  带来1平方米的纸让孩子们站上去感受。

  (5)课本65页练习十四第5题。

  三、知识运用,形成技能

  1.课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2.课本64页练习十四第3题。

  3.课本63页做一做第2题。

  四、全课交流,知识提升

  1.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

  心情怎么样?有没有学习的伙伴值得感谢?

  2.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表现。

  3.推荐两名学生,当学习之星。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认识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认识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教材第4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一第4、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通过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种记录方式,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启发明确目标点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傍晚太阳下山,此时太阳在什么方向?这时如果你面对着太阳你的后面是()面,右面是(),左面是()。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

  ●合作探究达成目标点

  1.教学第4页的例2,出示主题图。

  2.请你观察这幅图,看看校园内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然后以四人为一小组,绘制出校园四个方向的主要建筑,并标出每一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教师对绘制校园示意图不做统一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一下找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方法。

  4.学生汇报如:

  ①将每个建筑物都标明方向;

  ②有的学生只标明一个方向;

  ③有的`将东边的标在上方;

  ④有的学生将北边的建筑画在纸的上部。

  5.学生在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自的记录方法后,比较各种方式,并说一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6.老师再告诉学生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7.引导学生按绘制地图通常所用的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

  ●变式练习检测目标点

  1.根据教室的摆设,请学生画出教室的示意图,并标出方向。

  2.让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房间的摆设,其他学生根据他说的位置关系画出房间摆设的示意图。

  3.你还能提出哪些有关方位的问题?(学生提问题学生作答)

  4.站在学校操场的中央,观察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些什么?把它们记录在下边的平面图上。

  5.指挥交通:

  ●评讲总结升华目标点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同学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P41~42例1、例2。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练习:

  30×3 20×6 20×4 13×3 2×4 200×4

  9×50 120×2 40×7 2×3 23×2 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评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____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出示例2。

  师: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答:10盒有60个。

  师: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生答,师板书:12×20

  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的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答:20盒有240个。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P41和P42的“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一般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

  五、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以及本课在本单元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我将教学目标预设为:尝试口算方法探究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体验多种口算方法及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为重、难点。我采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师点拨、精讲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对比预设与生成,我觉得有理想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1-18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11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6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推荐01-2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5-24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