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05 18:08:3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年、月、日和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教学难点:关于生日在某月的倒数第几天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生日帽、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 营造氛围

  谈话:今天是( )月( )日,对于xxx来说,是个不寻常的日子。猜猜是什么日子?

  揭示课题

  同学们一起来为过生日的同学唱生日歌。

  二、 组织活动

  1、 猜同学的生日

  出示全班同学的名单,请学生任意说说想知道谁的生日。

  如:张希阳的生日:第二季度最后一个月的第十四天

  冯鑫钰的生日:建军节后的`第七天

  罗家琪的生日:教师节前第三天

  王康的生日:四月的倒数第七天

  引导全班学生猜猜并说出理由。

  关于倒数学生通常会出现的做法是:30—7=23,王康的生日就是4月23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年历表,发现直接减的话,就把真正的生日也去掉了,这样就多去的一天。

  小结算倒数第几天的方法。

  反思:在猜同学生日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 让同学猜自己的生日

  1) 先编一个关于自己生日的谜题。

  2) 在小组里交流,猜猜小组成员的生日

  3) 教师巡视指导,选择有代表性的谜题向大家展示。

  3、 统计

  谈话:在你们过生日的时候,老师也想送贺卡表示祝福。

  展示一套12张的贺卡(表示分别送给生日在不同月份的人)

  问:老师在购买贺卡的时候,碰到了一个问题,每种贺卡我到底要买几张呢?

  引导学生体会到统计的需要

  1)分小组统计后汇总

  2)学生改制成条形图

  用实物投影展示后问:看了这个条形图你知道了什么?

  3)填写按季度分类的统计表

  三、总结反思、课后延伸

  每年我们过生日的时候,有人会记得但也有人会忘记,可是这世界上总有两个人是会永远都记得我们的生日,这就是我们的父母。那么你们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

  在自制的贺卡上写出自己父母的生日,等他们过生日的时候送给他们。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教学内容:课本41页例1及课本43页练习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中口算乘法第一课时,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以及本课在本单元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我将教学目标预设为:尝试口算方法探究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体验多种口算方法及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为重、难点。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辅以教师点拨、精讲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三、学情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我利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情绪高昂的学生需求,积极投入学生中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有了问题就必须解决,从而,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筋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新课环节中,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发现、分析得出各种口算方法,使学生动脑、动口,这样学到的知识才印象深刻。适时引导学生总结两个乘法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

  2、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等探究活动,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演绎推理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1、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方法。

  2、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小棒

  六、教学环节

  (一)、学前准备

  口算练习:

  30×3 20×6 20×4 13×3

  9×50 40×7 23×2 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整十数或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

  (二)、探究新知

  1、审清题意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每筐草莓有15盒,买了3筐

  师: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生:3筐草莓一共有多少盒?

  师:求3筐草莓一共有多少盒?实际上是求什么?

  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

  师:怎样列式呢?

  生:15×3(板书)

  教师:怎样计算呢?

  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2、研究口算方法

  (1)小组讨论,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看看怎样得出得数?

  (2)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方法三:15+15+15=45

  (3)比较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

  (4)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板书(课件出示):几十几乘一位数,先用几十乘一位数,再用个位上的数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得积加起来。

  (3)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方法一:100×3=300,50×3=150,300+150=450.

  方法二:15×3=45,150×3=450

  方法三: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最后在末尾添上一个0.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口算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时,先不看零,口算出结果再在结果后面添上零。(教师板书)

  3、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三)、知识运用

  1. 做一做。

  11×5= 14×4= 15×6= 23×4=

  110×5= 140×4= 150×6= 230×4=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列式计算

  (1)4个15相加,和是多少?

  (2)16的'5倍是多少?

  (3)一个因数是130,另一个因数是6,积是多少?

  3、课本43页第1题、第2题

  4、动脑筋。

  ( )×30=900 40×( )=20xx 80×( )=32000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15×3=45 150×3=450

  方法一:10×3=30. 方法一:100×3=300

  5×3=15. 50×3=150

  30+15=45. 300+150=450

  方法二:想竖式做口算 方法二:想竖式做口算

  方法三:15+15+15=45 方法三:150+150+150=450

  方法四:15×3=45

  150×3=450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中口算乘法第一课时,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以及本课在本单元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我将教学目标预设为:尝试口算方法探究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体验多种口算方法及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为重、难点。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辅以教师点拨、精讲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对比预设与生成,我觉得有理想方面,也有不足之处。为使今后教学能做到扬长避短,更进一步,我对本课作出如下总结:

  1.借助实际问题学习口算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接着探究口算方法,进而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我发现把探讨口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学习材料饱含生气,对学生有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口算方法,又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口算,切实体会口算的意义和作用。把数学学习置于现实情境问题之中,是今天数学教学所提倡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并努力做好。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节教学,我预设了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的口算方法,探索新的口算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口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并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教学中,学生均能主动参与学习,只是不太善于根据固有经验迁移运用,对口算方法的表述也不够准确。在这方面,我虽及时为学生指正,但是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可见,在这方面,我仍需加强学习、锻炼,以便给学生做好点拨、指导。

  3.提倡、鼓励口算方法多样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倡导学生运用、体验多种口算方法,但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多数学生方法单一,而且经我点拨后,未见很好的效果。课后,我深入思考,认为本班学生已学习过本节内容,应是教师曾强调:两个因数相乘,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所致。这也给我启示,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交流,培养学生“能为实际问题选择适当方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而非简单地教会为止。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法计算中,当商不够1时写0占位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解决笔算除法的难点。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进行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2926)3589)4072)420

  2、()里最大能填几?

  ()×8<677×()<58()×5<48

  3、列竖式计算。

  320÷8408÷4960÷6804÷4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7的第⑴题: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①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再列式。

  列式:532÷4

  ②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并尝试列竖式计算?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十位上的3去4,商够不够1呢?不够1怎么办?

  ③教师:当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此时,教师边说边板书:十位上商0以后,用除数4乘0得0,把0写在3的下面。

  3减0得3,与被除数个位上落的2合在一起就是32,32除以4商8,8写在个位上。

  观察竖式: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板书简便竖式)

  ④:今天我们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当我们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被除数的那一位上写0占位。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31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针对具体的题目提问,为什么商要写0?

  3、出示例题7的第⑵小题,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个,还剩多少人?

  ①学生独立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

  列式:562÷4

  ②提问:这道题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为什么?商是几位数?让学生试算。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32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提问,为什么商末尾写0?

  2、教科书第33页第2题。

  学生先判断再改正。

  四、课堂:

  一位数除多位数时,如果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正好除尽,而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就是余数。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33页第1题。

  板书设计:

  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除法(二)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会用除法估算和

  口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根据倍的意义,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合理地进行除法估算;正确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前两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和估算,这节课我们专门来进行有关练习,来进一步巩固除法口算和估算的方法,另外还要用口算或估算

  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看谁最有收获。

  二、组织练习

  1.专项练习

  (1)口算

  第一组:

  30÷3400÷29000÷3

  60÷2800÷45000÷5

  学生先口算,再从各列中任选一个算式说说口算方法。

  第二组:

  16÷2=30÷5=21÷7=

  160÷2=300÷5=210÷7=

  1600÷2=3000÷5=2100÷7=

  第三组

  6÷2=8÷4=9÷3=

  72÷9=36÷6=32÷8=

  先口算,再观察每列中三道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比一比第一、第二列,说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估算

  第一组:

  71÷8181÷2359÷6

  440÷9138÷7323÷4

  先独立估算,有困难的可以找老师帮忙,或把难题直接写到黑板上。集体交流,如果出现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第二组: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297÷4378÷5435÷7469÷8194÷6

  学生练习后交流。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17页第4题。

  学生读题后问:本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用哪种计算?(口算、估算)

  指名板演,集体校对。

  (2)教科书第18页第6题。

  学生独立填写空格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结: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中,求一倍数的要用除法去计算。

  (3)第18页第7题。

  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会计算56÷4和64÷4吗?我们后面将学习他们。

  (4)挑战题:a第18页第8题。

  B找规律填数

  481632()

  24381279()

  25112347(),

  824123618()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有什么收获?你现在是怎样看待除法口算、除法估算的?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9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8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3、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 19÷3=    84÷9=

  22÷4=   61÷7=

  52÷6=   32÷5=

  2.、笔算下列各题:369÷3 524÷2

  (设计意图:通过相应的练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的铺垫。)

  3、教师谈话引入:老师这节课请来了一位你们的好朋友,他在熊出没里面可是大明星,你们猜猜是谁呢?(学生可能猜:熊大、光头强、熊二)对了,是熊二,今天他将和我们一起共同学习,我们一起欢迎他,好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玩具厂生产了256只熊二玩偶,平均每6只装一箱,可以装几箱?还剩多少只?

  1、你能计算吗?请每个学生试算在本子上,算好后请你在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上?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2、全班交流,指名板演。

  (重点可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先用6去除几?2个百除以6不够商一个百,怎么办?25个十除以6,商应该写在哪位上?商是几位数?……)

  3、观察、讨论、发现每一题的笔算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探索出笔算除法的运算顺序。

  4、教师边引导学生说出例3正确竖式的计算过程边板书竖式:(PPT)

  ①256÷6,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2个百除以6,不够商1个百,可以把2个百看成20个十,再和十位上的5个十合并成25个十。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除法笔算的顺序: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②25个十除以6,商4个十,在商的十位上写4。

  反问:商为什么不写在百位上呢?(百位不够商1)

  十位商3行吗?(不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③用除数6去乘4个十,积是24个十,表示十位分完了24个十,写在25的下面,25减24等于1, 1在十位上,表示还剩下1个十。(注意数位对齐,24对准25)

  ④1个十和个位的6个一合起来是16.16除以6商2,在商的个位上写2,6乘2等于12,表示个位分完了12个一,写在16的下面,16减去12得4。所以256除以6等于42余4。

  256÷6=42(箱)……4(只)

  5、师:笔算的结果正确吗?如何知道?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2×6+4=256

  6、试一试、算一算:378÷2和378÷6,459÷5和459÷4

  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问:你发现了什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用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较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经验解决问题。)

  7、学生通过探索计算过程明确:

  ①从被除数的高位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判断对错,并改正。

  2、小马虎做一道除法计算题时,错把除数9看成6,得出商是68,余数是5,正确的结果是多少?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练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你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我们应该怎么算?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先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重点,加强对学习内容的重视,使学生从对知识的梳理上升到对数学方法的总结提炼。)

  板书设计: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

  玩具厂生产了256只熊二玩偶,平均每6只装一箱,可以装几箱?还剩多少只?256÷6=42(箱)……4(只)

  答:可以装42箱,还剩4只。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平年和闰年,会计算平年和闰年的天数。

  2、发现并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一年有几个月?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分别是哪几个?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月份是?(学生回答)

  2、引入:前不久,老师碰到一件奇怪的事,亮亮12岁的生日,却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学生自由发言,预设两种可能,知道或不知道,揭示本节课我们就去学习有关二月的一些知识)

  3、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平年和闰年

  (1)课件出示2005~2016年2月份的月历引导:这是2005~2016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学生说,教师填写,你汇报我记录)

  (2)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2008、2012、2016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3)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2、再观察比较28和29出现的有规律吗?(初探,生发现每四年里会出现一个29即出现一次闰年)

  3、这样的.出现规律在年份也有吗?收集1994——2003年2月的天数统计表,汇报归纳: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即我们常说的“4年一闰”。大胆猜测闰年可能与哪个数字有关,列式计算平闰年的年份÷4,观察比较得出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现学生计算后,教师引导小结: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有余数的则是平年,由此确定平闰年的判定方法。

  4、活学活用判定今年是哪一年,是什么年。

  5、学习计算平年、闰年的天数。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平年、闰年全年各有多少天,然后汇报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

  (1)31×7=217(7个大月)30×4=120(4个小月)平年:217+120+28=365(天)闰年:217+120+29=366(天)

  (2)平年: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闰年:31+29+31+30+31+30+31+31+30+31+30+31=366(天)

  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板书)

  1、了解数学科普知识(你知道吗?闰年的产生及来历)。

  2、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渗透爱国主义情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2008年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3、学生计算后交流,师再出示1900年2月份的月历卡,让学生从中发现,用1900除以4,能整除,但并不是闰年,是方法错了吗?

  4、数学科普知识(你还知道吗)

  5、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板书百年不闰,400年又闰,并让学生解释“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意思),

  6、再算1900除以400(想:19除以4有无余数),计算得出1900不是闰年是平年。

  三、游戏贯穿,巩固练习

  (1)搭桥过河(第4题,呼应引入题目亮亮生日的秘密,教师指名回答,并出示答案:他的生日是2月29日)。

  (2)我们一起摘苹果吧

  四、分享收获

  五、老师寄语(珍惜时间教育)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0”。

  2.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来看一幅画,韦老师给大家来讲一个故事。

  孙悟空找来4个西瓜,说每人分一个。猪八戒非常积极说:“我来分。”贪吃的猪八戒看到西瓜嘴都馋了,他想反正有4个我吃掉一个吧,就这样他一个又1一个把4个西瓜全吃完了,这下他怎么分给孙悟空、沙和尚和唐僧啊?

  二.新课

  1、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

  0÷3=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就得想几和3相乘得0。

  再让学生想一想:0÷2=?,0÷4=?0÷5=?……

  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2、出示例题6

  309÷3=

  (1)要求学生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列竖式进行计算。

  (2)当学生计算到十位时,教师重点指导:由于被除数是0,0除以3得0,所以十位要商0。0和除数3相乘得0,0减0得0。

  (3)计算完毕后,向学生说明中间用3除0的那一步,可以省略。并要求学生用虚线圈起来。

  (4)问: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为0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5)现在,我们把这题用简便写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学板演)

  (6)巩固算理:

  ①404÷4=11。讨论:这题的结果正确吗?商中的两个“1”应在什么数位上?为什么?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应该怎样改正?

  ②做一做:

  402÷2609÷3

  汇报、交流

  3、420÷3=

  先由学生独立试做。

  汇报、交流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4、试一试

  750÷5980÷7

  对比例两题,今天学习的除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课题: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5、你会选哪一家?

  美羊羊一家要去旅游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要讲一段小猫钓鱼的故事。

  一、小猫钓鱼认识平均数

  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他们每人数了数自己的鱼,大虎钓到7条鱼,二虎也钓到6条鱼,只有小虎才钓到2条鱼,你能用圆形代替鱼,摆出他们钓鱼的条数吗?(竖排或横排摆都可以)

  2、小虎一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了,于是小虎就拼命哭,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二虎突然说我有主意了,你知道二虎想出什么主意能让三个人一起去观看卡拉OK比赛呢?

  3、怎样才能让每个人的鱼同样多呢?用圆片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三个人的鱼合到一起再平均分,每个人也可以得到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平均分。这种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吗?

  方法二:大虎拿出两条鱼给小虎,二虎拿出1条鱼给小虎,这样每个人都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5条是大虎钓鱼的条数吗?是二虎和三虎钓鱼的条数吗?我们给他起个名字,5条就是大虎、二虎、小虎钓鱼的平均数,我们可以说他们平均每人钓了5条鱼。

  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1、大虎、二虎、小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花花姐妹,原来她们也去钓鱼了,花花姐妹可是钓鱼的高手。大虎:“你们平均每个人钓了多少条鱼?”

  2、这是花花姐妹钓鱼的条数,你估计一下花花姐妹平均每人大约钓到多少条鱼?

  3、你能算出花花姐妹到底平均每人钓了多少条鱼呢?

  三、歌唱比赛,理解平均数的必要性。

  1、森领卡拉OK大赛就要开始了,许多小动物都赶着去观看比赛呢!

  2、森林里好多鸟类都参加了比赛,最后的决赛是在黄鹂和百灵鸟之间进行的,让我们来看看决赛成绩。这是四位评委为黄鹂打出的分数,分别是96、85、90、93,当最后一位选手百灵鸟登台演出的时候,评委之一的猫先生因家中有急事由评委席退出,于是只剩下3位评委为百灵鸟打分,他的得分是93、89、94。 比赛结束了,组委会正在做最后的颁奖准备,

  3、你知道谁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吗,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理由。

  4、黄鹂是4位评委打出的分数,而百灵鸟是3位评委打出的分数,因为评委的人数不同,所以算总分是不公平的`,这个时候只有算平均分才公平。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比赛是取平均分来决定比赛成绩的。

  四、生活中灵活应用平均数

  看完卡拉OK比赛,三位猫兄弟觉得天气太热,就派大虎到小熊冷饮店买冰糕。咦!小熊遇到什么难题了?(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雪糕呢?)

  这是小熊冷饮店本周前三天卖出冰糕的情况,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

  五、平均数的应用

  看完卡拉OK比赛,虎虎三兄弟回到家里看电视,突然他们被一则招聘启示吸引住了,(读招聘启示)森领国王足球队可是森林里最好的足球队,作为狂热的足球爱好者,大虎、二虎和小虎当然都想加入森林国王足球队啦,这是三兄弟最近5个赛季的进球数,你认为他们当中谁更有可能被森林国王足球队选中?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2、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3、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4、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5、分数加减法

  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和分子相加、减。

  ②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资源: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我们班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是怎样分配的,好吗?

  2、出示例题图及问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1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二、活动探究

  1、教学例题

  (1)列算式。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这个信息。

  板书: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

  列式:12×10=()

  (2)探讨12×10的算法

  谈话: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

  学生可能有的算法:

  ①先算9箱有多少瓶,再加将要放下的1箱的12瓶。12×9=108108+12=120

  ②先算5箱有多少瓶,再算10箱有多少瓶。12×5=6060×2=120

  ③把每箱的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

  ④由12×1=12想到12*10=120

  讨论这几种算法,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并说说理由。

  10箱牛奶够不够117人喝,为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同学喝?

  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列式:12×30=()

  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里相互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

  在班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提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边添写1个0。)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相互交流,改正错误。

  分析每组题之间的联系。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回答,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后边添写2个0)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算法和得数,并说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质疑反思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练习册

  板书: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例题图

  问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1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

  12×10=

  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同学喝?

  12×30=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教材第49页例2及第5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78×11= 33×21= 24×12= 14×12=(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上面这几道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新课讲授

  1。导入:仔细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2。例2: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春风小学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要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式:48×37=

  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师: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4.组织交流。

  师: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1)48≈50 37≈40

  50×40=20xx

  大约20xx盒。

  (2)40×37=1450

  8×37=296 1450+296=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30=1440 48×7=336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4)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师:先用个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6。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计算方法: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3×34=782

  54×29=1566

  47×62=2914

  78×82=6396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课堂小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6—7—8—9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例2: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分小棒、口算的过程,创造出竖式记录法,感受两次分小棒以及口算的过程能用竖式记录下来,体会竖式计算的特点。

  2、通过对比口算与笔算的过程,沟通笔算与口算之间的联系。同时明确竖式中每部分的含义从而理解笔算算理。

  3、学会两位数除一位数笔算的书写形式。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和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的含义和写法。

  前置研究:

  三年级平均每个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摆一摆、写一写、算一算)并把它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口算。

  二、引入。

  在植树节到来之际,我们帮三年级同学解决了一个有关植树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昨天大家回去是不是已经尝试着自己研究过了,下面拿出你们的前置研究单,自己回顾一下。(出示主题图)

  三、探究新知。

  1、小组交流。

  出示合作要求:

  1)、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

  2)、整理出小组内不同的方法。

  3)、小组长做好分工、准备展讲。

  2、全班交流。

  方法一:口算

  40÷2=20 6÷2=3 20+3=23

  方法二:画图。

  生:三年两个班要植46棵数,所以我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23.

  师:其实他给我们形象直观的分析了这道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是吗?

  方法三:摆小棒(动手操作)

  方法四:列竖式

  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1)、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咋不往个位上写?

  生:因为先是把40跟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0根,不是2根,所以要写在十位上。

  2)、那下面那个4后面为啥不写0呢?

  生:因为这个4在十位上,不写也表示4个十。

  师:那看来这个0就可以(省略)

  3)下面4-4那个0为啥也不写?

  生:因为后面还要算6÷2,写上就成06了,所以不用写。

  4)、为什么要把6拉下来,咋不写在上面?

  生:因为这样更清楚。

  师:什么更清楚了呢?

  生:先分的整捆,后分的单根。

  5)、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6)、可不可以从个位除?

  生:可以是可以,但是我觉得如果个位要是7呢?7÷2还有余数怎么办?这样就太麻烦了。

  师:说得多好呀!(掌声)伟大的发明往往都是从伟大的创想中产生的,你今天不妨回去试试。

  师介入:提出问题:“观察这三种方法,摆小棒、口算、列竖式计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竖式中的第一步跟口算的第一步一样都是先算的40÷2=20,第二步都是算的6÷2=3

  师边说边板书:

  师:刚才老师看到还有一种列竖式的写法,谁跟黑板上的不同。

  展示:关于这种方法谁进行交流:

  生1:我觉得这种方法很简单。

  生2:简单是简单,但是我觉得他没有第一种清楚。

  师:你们认为呢?

  学生点头:

  师:看来第一种方法更能清晰地记录出两次分小棒的过程。那么这种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4、指导书写。

  指明一个学生领着书空计算过程。

  四、课堂检测。

  出示:48÷4=

  要求:先摆小棒再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列式计算。

  五、全课总结。

  出示课件:孩子们,我们用数学的思维,创造性的把口算写成了竖式的方法,也给他盖起了二层小楼,你们真了不起!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就是说:“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总是要从小的容易的做起,任何复杂的问题,都能分割成可以解决的一些小问题,笔算除法就是这样的,看似复杂,背后却透着简单!”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从不同角度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猴最喜欢吃什么?(桃子)那小白兔喜欢吃什么呢?(萝卜)今天,小白兔和小猴们结伴到野外采摘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你们瞧。(投影出示例题情境图)

  2、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只小白兔采了6个蘑菇;3只小猴发现树上一个桃也没有。

  3、(1)求“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口答,师板:6÷3=2

  (2)求“平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 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学生口答,师板:0÷3=?

  二、师生探究。

  1、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1)0÷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试一试:0÷4= 0÷9=

  (3)从刚才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4)揭示: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卡片出示后让学生齐读一遍。]

  2、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

  (1)实物投影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养鸡场这个星期的前3天共产鸡蛋306个,你能计算平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吗?

  (2)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3)反馈交流:①300÷3=100,6÷3=2,100+2=102

  ②用竖式计算:

  ③上面的竖式一般这样写:

  3、试一试。

  (1)投影出示:480÷4 350÷5

  (2)让学生先说说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3)学生列竖式计算。

  (4)反馈交流:你发现这两题的商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反思。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直接口答,得出结论:0乘任何数都得0。

  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书上。

  (2)交流评析。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在书上改错。

  (2)反馈交流,说说错的原因。

  四、应用质疑。

  1、这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做“想想做做”第4、5题。

  板书: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0÷3=0(个) 306÷3=102(个)

  0÷4=0

  0÷9=0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资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2、要求“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该怎样列式?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2÷4=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谈话:432÷4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试着估计一下。

  2、指名回答。

  3、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

  4、学生尝试演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5、反馈评议。

  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计算过程,教师适时提问: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为什么?

  6、根据刚才的估算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怎么样?做题之前或之后的估算对笔算会有什么好处?

  7、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哪一位的上面写0。为了防止漏写0,最好在笔算之前或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三、巩固反思。

  1、试一试。

  (1)出示题目,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提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统计正确率,指导有错的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改错。

  (2)交流反馈。

  四、应用质疑。

  1、谈话:

  对于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你觉得在做笔算除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2、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板书: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432÷4=108(千克)

  答: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108千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学科:数学授课年级:三年设计人:仲彦

  章节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

  课题

  量一量

  计划学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归纳、整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

  激趣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的代表抽出纸片并高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群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学生进行抽纸涂色比赛。体会面积大小不同的重要性。

  5分

  探究

  一、怎样才能使比赛公平

  在学生们都知道要想比赛公平就需要纸的面积要统一的基础上,追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这三种纸他们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吗?到底相差多少吗?比较一下。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认识1平方厘米

  A、拿出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尺量一量它的边长。揭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B、我们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2)认识1平方分米

  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课桌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可能感觉有难度,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教师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揭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认识1平方米

  小组讨论:如果要量操场的面积有多大,我们应该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呢?

  教师引出1平方米的`大小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表面接近1米?

  请同学估算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比较一下。小组动手操作,测量比较。

  小组代表可能汇报的内容

  同桌合作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拼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

  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

  请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

  请学生说一说,用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测量数学书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15分

  巩固与拓展

  1、练一练第一题

  2、第二题

  3、第三题

  学生口答

  学生同桌一起数一数,再添出面积的大小

  同桌合作量一量

  10分

  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仔细思考。你们一定能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不少难题。

  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5分

  板书设计

  量一量

  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教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学生自主求知的兴趣。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百以内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一步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步计算的除法竖式对学生而言很陌生,因此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数能整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这部分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明白两步计算的除法竖式的算理。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采用动手操作与计算方法有机结合这一教学策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竖式。结合操作,学生对算理有了透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这部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可以很顺利地解决问题。这样,由扶到放,层层递进,将教学的重难点一一突破。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口算除法,以及一步计算的除法竖式。学校位于农村,条件有限,教、学具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于是,我大胆将教材中“小猴子分桃子”改成“小猴子分甘蔗”。这样,学生就可以用小棒代替甘蔗来操作,简便易行,更有助于理解算理。

  〖教学设计片段〗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师:智慧老公公看大家学得这么认真,他可高兴了!他给大家带来一幅画。(出示情境图)

  师:小猴子们想吃甘蔗,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碰到什么问题了?(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然后汇报。)

  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有两只调皮可爱的猴子,想分掉48根甘蔗。

  生2:我认为为了公平,这2只猴子必须分得一样多,也就是必须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48根甘蔗要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1只小猴子分到几根呢?

  根据学生的提问,师板书例1(有48根甘蔗,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根?)。

  师:该怎样列式呢?

  生:48÷2。

  (师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

  3.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师:下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它。我们可以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一算。

  (学生有的摆小棒,有的在练习本上计算,有的……)

  学生汇报各种算法。

  生1:我把小棒当甘蔗,每只猴子先分2捆,再分4根,也就是24根。

  生2:我是口算的,我先算40÷2=20,再算8÷2=4,最后20+4=24,所以48÷2=24。

  生3:我是列竖式计算的。

  在黑板上列出24

  ______

  2)48

  48

  ____

  0

  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吗?

  生:因为40÷2=20,把2写在十位上,8÷2=4,把4写在个位上,2×24=48,所以48÷2=24。

  师:老师很欣赏你,因为你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大胆尝试,解决新问题。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反思在学生反馈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这样就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有助于提高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和信心。)

  (二)情境延伸,自主探究

  1.由情境提出问题。

  师:这两只小猴子对同学们想出的办法非常满意,正要按这个方法来分,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师在情境图上再贴一只猴子)他想干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他也想来分甘蔗。

  (师板书例2:有48根甘蔗,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根?)

  生读。

  师:怎样列式呢?

  生:48÷3。

  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边分边思考,把4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根据分的过程,试着列出除法竖式。

  (学生开始动手分,边分边想,并不时地在纸上写着什么。)

  师:大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根据分的过程,你是怎样列出竖式的,并选出小组发言人,代表你们组发言。

  (学生在小组内七嘴八舌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一组上前发表自己观点。

  生:我叫杨斯,我和刘珊一起来完成这道题,我来说过程,刘珊来分小棒。我先写上了3)48(板书),先分4捆,每人分一捆(刘珊演示),在竖式中,也就是先算十位上的4,4除以3商1,把1写在十位上。(板书)1×3=3,把3写在4的下面,表示已经分掉的数。4-3=1,把个位上的8落下来,(板书),再分剩下的1捆零8根,也就是18根(刘珊拆整捆,合并成18根),18÷3=6,每人分6根,(刘珊演示),把6写在个位上,(板书)3×6=18,18-18=0。

  师:大家来评价一下,你觉得杨斯这位小老师当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杨斯讲得特别清楚,我听懂了。

  生2:我想说,Good,Good,verygood!

  ……

  师:的确,杨斯这位小老师当得很棒,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杨斯一样,勇敢地站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

  (反思在这部分设计中,我遵循“学生能做到的,老师绝不代替”的思想,考虑到学生已有刚学到的竖式算理作基础,便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十位不能直接整除的`竖式除法。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达到了我的设计意图。)

  3.总结归纳计算方法。

  师:观察黑板上的竖式,都是先从哪一位除起?

  生:十位。

  师:每次除的商写在什么位上?

  生: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去除时,商要写在被除数十位的上面,如果用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去除,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

  师:你总结得真不错。笔算时,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反思:教师没有直接总结,而是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便于学生更好地记忆。)

  案例点评

  1.教师创设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趣的“小猴分甘蔗”的故事情境中展开教学,最后又续编故事延伸到课外学习中,变无趣为有趣,体现了愉快教学的思想。

  2.重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扶放结合。恰当引导学生共同解决例

  1,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例2,难点处理得科学到位,既考虑到学生的现实能力基础,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有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深化。

  4.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受。利用教师评、学生评等多元评价来激励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1-18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11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5-24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推荐01-21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6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