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07 17:30:56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选)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第79 ~ 80页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乘、除法的建模能力。

  3、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春游情景图、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开火车

  2、看图列式,并说想法。

  看看大家乘与除的本领学得都很不错,今天我们就用乘与除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乘与除

  二、新课探究

  1、出示 “秋游”情景图。

  (1)请学生说说从情景图中收集到的信息。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在草地上野餐?)

  生汇报师板书:8×3=24(人)

  答:一共有24人在草地上野餐.

  (2)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共有24人在野餐,谁能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一道除法应用题?四人一小组讨论:

  汇报:

  ①草地上有24个小朋友在野餐,每组有3人,可以分成几组?

  列式:24÷3=8(组)

  答:可以分成8组。

  说意义:也就是求24里有几个3?

  ②草地上有24个小朋友在野餐,平均分成8组,每组有几人?

  列式:24÷8=3(人)

  答:每组有3人.

  说意义:表示把24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几?

  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能把一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所以说乘除法是一对好朋友.

  3、题2

  师:野餐开始了,小丁丁为了活跃气氛出了一道有趣的应用题,请看大屏幕:

  桌上有一本故事书和一本字典,故事书厚2厘米,子典厚8厘米,一本字典的厚度是一本故事书的几倍?

  (1)学生列式解答(强调求倍数)。

  (2)师:如果要把这道除法应用题改编成一道乘法应用题,应怎样改?

  一本故事书厚2厘米,一本字典的厚度是一本故事书的4倍,一本字典厚多少厘米?

  2×4=8(厘米)

  想:2的4倍是8,所以2 ×4= 8

  同一幅图,我们编出了8是2的几倍,2的4倍是几,真聪明,那老师给你们一个爱的鼓励。

  生活中还有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更大的挑战?

  三、应用

  1、出示题3

  好,野餐之后,小朋友还带来了饮料和面包,你们仔细看着三个壶,哪个最大?一起说。这个是一眼就能看出的,你有什么想法?生答。

  老师也想到了一种方法,咱们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请你来说说你的发现。

  (1)2壶茶可以倒满__个杯子?

  算式:

  (2)4个牛奶壶和3个橙汁壶哪个容量大?

  看来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我们讨论一下,结合刚才我们知道的那些数学信息,来想一想到底哪个壶的总量最大。

  汇报:

  4壶牛奶 4×2=8(杯)

  3壶橙汁 3×4=12(杯)

  因为:8杯〈 12杯

  所以:3壶橙汁量多。

  我们刚才把不一样大小的壶转化成了一样的杯子,然后再进行比较,就能准确地比出谁多谁少。

  2、出示题4

  分完了饮料,咱们再来分面包,看看他们是怎么分的?

  女生说:我们女生领18个面包

  男生说:我们男生领4盒面包

  现在比一比,是女生领的面包多还是男生领的面包多?这次我们独立思考,看看到底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本子上试一试。(已完成的击掌一次坐正)

  ①把盒转化成个

  4×6=24(个) 24个>18个

  答:男生领的面包多。

  ②把个转化成盒 18÷6=3(盒)

  3(盒)<4盒

  答:男生领的.面包多。

  一个用乘,一个用除,都比出了男生领的面包多,那么这两种方法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把个变盒,把盒变个)。

  小结:不管怎么比,都要把刚才不一样的面包的个数和面包的盒数转化成一样的。因此,我们小朋友在进行比较时,如果不能直接比较,就要根据已知条件把它转化成统一的计量单位,然后再比,明白了吗?

  3、出示题5

  小鱼儿也来凑热闹,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信息?你来说说看。

  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条鱼?你们会吗?

  6+7+8=21(条)这个当然可以,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乘与除,你能用乘法计算吗?(小组讨论)

  汇报:

  ① 把第3个鱼缸里的鱼多放一条鱼给第1个鱼缸。

  3×7=21(条)

  ② 3×8-3=21(条)(乘减)

  ③ 3×6+3=21(条)(乘加)

  这三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

  小结:当我们做不相同的数时,你要想办法把它转化成相同的数,就能用乘法计算了。

  四、拓展与提高

  师:今天野餐后的节目是:跳长绳,请看大屏幕

  (1)二(1)班有35名同学参加冬季早锻炼。如果每9人一组跳长绳,一共可 以分成几组?还剩几人?

  (2)如果剩下的同学每2人一组打乒乓球,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

  反馈:

  (1)35÷9=3(组)……8(人)

  答:一共可以分成3组;还剩8人。

  (2)8÷2=4(组)

  答:一共可以分成4组。

  (3)摆圆片验证。

  (通过这道情景题的探究,让学生体验有余数的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妙用,也体会到乘、除法等运算恰到好处地运用是解题成功的关键)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我会用乘与除编题目。

  2、单位不一样要化成统一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3、我会了乘加,乘减。

  4、有的题目方法不一样。

  小朋友们的收获真大,其实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希望我们小朋友做小小有心人,进一步的去发现这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五、作业:

  略

  六、板书设计:

  乘与除

  8×3=24(人) 24÷3=8(组) 24÷8=3(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背景】

  为了进一步提高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力,逐步落实数学堂与“学习力”相结合的自学为主堂教学模式,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进步培养青年教师良好的教学能力。我们二年级数学组于XX年10月开展了全员赛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篇教案集授教师努力及组内教师智慧,较能体现学校的主流教学模式,是一篇优秀的案例。

  【教材简析】

  本节的内容是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1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应用得很广泛,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时就做了一些探索,把它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而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也有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益智游戏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处理了教材。整堂坚持从低年级儿童的实际与认知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这一教学理念,结合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数字卡片。有关北京景色的、生字词卡。

  【课前预习】

  预习数学书99页,思考以下问题

  1、用1、2两个数字能摆出哪些两位数?

  2、用1、2、3这3个数字能摆出哪些两位数?可以动手写一写。

  3、想一想:你是怎么摆的,先摆什么,再摆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才会不遗漏,不重复。

  【教学过程】

  1、合作探究排列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数学广角乐园,数学广角里给我们准备了这么多的闯关游戏,敢不敢试一试?(不怕)你们真是勇敢的好孩子。咱们先来创第一关。

  (出示:用数字卡片1、2、3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第一关,用数字卡片1、2、3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生汇报。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听清要求。

  同桌合作,一人摆数字卡片,一人把摆好的数记录下来,写好马上做好,比比哪桌合作得又好又快。

  实际操作,教师巡视。

  板演反馈,同时汇报不同的摆法和想法。

  无顺序的汇报→正确的汇报→比较方法→学生说方法→师板书→起名称

  师:请把你写出的两位数读出来(无序→正确,师板书,),比较一下谁的更全面一些?(提问其他的答案),为什么XX同学没有完全摆对而这名同学却摆得这么准呢?他有什么诀窍吗?(生边回答师边数字板演示,并进行板书)

  师:谁能给这个方法起一个名字呢?

  谁还有其它的方法要介绍给大家?

  象这样因为数字的位置不同而拼组出了不同的两位数,这样的问题在数学上就叫排列。

  师:大家都采用各种方法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真了不起啊!今后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顺利过关,进入下一关

  2、感知组合

  师:同学们,第二关问题是:如果三个人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三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师:大家看,我在和他握手,他也在和我握手,不管我们的位置如何变化只要我们的手不松开我们两个人就是只握了一次手。

  那三个人握手到底要握几次?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记录次数,其他三人演示,看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师: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要握3次手。

  (板书展示握手过程)

  3、对比思考——追寻本质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握手与顺序无关。

  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握手交换位置没用。

  【反思】

  本节体现了两个特色

  1、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在这节中,在每一个活动之前,教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呢?”、“三个人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只有面对这样的好“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而这一过程又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2、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必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了。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用1、2、3写(摆)两位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写(摆);交流讨论,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写(摆)的,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数学思想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到了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最后,抓住鼓励表扬的握手游戏这一契机,突破教学的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们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这节注重了排列组合的有序性,而对排列组合的合理性诠释得还不够到位。还有些堂上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捕捉利用不够及时到位等等。我想这在以后教学中还应多反思,多注意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40页复习1~7。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排列的一些规律。

  2、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发现并提出身边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1~6的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要求小朋友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还要能用这些口诀很快地进行乘法口算。

  二、复习。

  1、复习第1题

  出示题图,学生独立观察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复习第2题。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这是我们学过的1~6的乘法口诀,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口诀吗?(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学生对照口诀放大表,横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3行是3的乘法口诀,……一行一行排到6的乘法口诀。

  请小朋友一行一行背一遍。

  (3)竖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竖着看,每一行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1个几1行、2个几1行……这样排列的。例如第一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第二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

  请小朋友竖着一行一行背一遍。

  (4)拐弯看(要说明先横后竖地读),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拐弯看,先横后竖,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

  请小朋友齐着拐弯试背一遍

  (5)师生共同对口令。

  3、复习第3题。

  竞赛的形式同桌同学两人一组,比比谁先过河;比两次,使每个同学都能练习到两组题。

  4、复习第5题。

  在写出得数的算式里填写运算符号,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组织交流,讲讲是怎样想的?

  5、复习第6题。

  填方框里的乘数,由于只学到6的乘法口诀,所以方框里暂时填1~6个数,要求学生说出所填乘数,所得的积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第一题可按横着背的6的口诀的顺序想,后面两小题可以按拐弯背的顺序想。)

  6、复习7。

  引导学生弄清图意,交流后独立解答,集体汇报订正。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与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吧。

  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1×2=2 一二得二 2×2=4 二二得四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1×4=4 一四得四

  2×4=8 二四得八 3×4=12 三四十二

  4×4=16 四四十六 5×1=5 一五得五

  5×2=10 二五得十 3×5=15 三五十五

  4×5=20 四五二十 5×5=25 五五二十五

  1×6=6 一六得六 2×6=12 二六十二

  3×6=18 三六十八 4×6=24 四六二十四

  5×6=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教学反思:

  学习完本单元,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节课进行回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注意检查学生对乘法的含义是否都清楚,乘法口诀是否记熟,有效督促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巩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学习内容】:

  课本P19例2、例3

  【学习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学习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学习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具】: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第8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62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记住 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3、经过训练进一步提高形式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6 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6 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6的乘法口诀

  1、同桌对口令。

  2、师生互补口诀。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达到熟记口诀。

  二、指导练习第4~11题

  1、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与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口头表述题意,之后,让学生独立填写算式。

  2、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

  3、第6题混合练习。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给学生以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第7题练习1~6的乘法口诀。练习时,可以分组做问答游戏进行练习,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5、下面的游戏题,进行综合练习,先让学生算出得数,填在书上,看着说,再让学生背着说,看谁说得全对。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复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乘法有个系统的回顾,弥补不足之处。

  三、 补充题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求5个4的和是多少,可以写成5×4=20( )

  2)6+6+6+6+5可以写成6×5+5。 ( )

  3)两个因数分别是4和6,他们的积是10。 ( )

  [设计意图]此练习为了预防作业中会产生的错误,同时也提高了“用数学”的要求。

  四、智慧亭

  1、已知△×△=25 △+□=13 求△+△=( ) □=( )

  2、已知□+○=9 □×○=18 求□=( ) ○=( )

  [设计意图]在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发挥他们的聪明,从乘法入手去想。

  五、练习作业

  【教学反思】: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6人,学生思维活跃,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和合作意识。加之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生动教学情境的创设,他们将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经历体验中产生需求,探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7的乘法口诀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样来的,掌握了一些编制乘法口诀的策略和方法。乘法口诀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本节课是口诀教学的延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找出7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能用规律记忆口诀。

  3、能用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4、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并应用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尝试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动画先后出示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

  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2、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

  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再在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

  师:七个小矮人他们每人手拿一只气球。你能看出气球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吗?

  3、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

  学生回答28、35、42、49,屏幕中出示各数,教师追问是怎样想的。

  学生读7、14、21、28、35、42、49。 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 板书:7 )

  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我们学习乘法口诀,将学习

  随着学生回答完成课题板书:7的乘法口诀。

  ( 设计理念: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学生们更是对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大家能编7的乘法口诀吗?相信大家!我们每位小朋友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把大家编的乘法口诀写下来。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如果有困难,可以看一看屏幕上的这一列数,再编口诀。

  2、学生小组活动。

  师:现在请各小组先汇报你们编写了几句乘法口诀。

  视频展示其中一个小组所编的口诀。其余学生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并检查本小组编写的口诀是否正确。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口诀卡片。

  师:小朋友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大家自豪地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发现一些规律了吗?

  3、学生读、记七的乘法口诀。

  在背的时候,感觉“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

  我们小朋友对《西游记》,一定不陌生。 屏幕出示《西游记》图片和相关文字

  师:这段文字中有两句乘法口诀,你发现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上段文字中的“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闪烁后由黑色变为红色。

  大家刚才交流的记口诀的方法很多,我们多读读、多动脑筋,一定能记熟口诀。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诀,在记忆口诀时教师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使口诀的记忆充满挑战和快乐。)

  三、游戏巩固,主体发展

  1、大家看着气球上的数,一起说口诀。

  教师随机指屏幕上气球中的数,学生根据得数说口诀。接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口令。学生填写课本例题中的口诀。

  2、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根据口诀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我们做一个游戏——送算式“回家”。

  教师将1×7、2×7……7×7、7×1、7×2……7×6等13张算式卡片分发给各小组,学生把它们贴到相应的乘法口诀后面。

  3、接下来我们一起再参加一则游戏——转转盘。算对了,转盘才能转动。我们用抢答的方式。算式出示后,算好了就站,站起来就说。

  转盘出示7×3、7×4、7×6……学生抢答。

  (〖设计理念〗练习中先设计了师生对口令的游戏,主要是对7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然后设计了“转盘”的游戏,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

  四、巩固总结,大胆延伸

  1、“7”,是个奇特的数。我国古代与7结下难解之缘。

  屏幕出示唐诗《枫桥夜泊》。

  大家看到的这是唐代张继写的一首诗,我们三年级即将学习。你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首诗共多少字?

  师小结: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又称七言诗。

  2、课件出示:我国古代医学上认为7与女性的成长有关的内容。

  3、屏幕出示由五副七巧板拼成的图。

  师:小朋友继续看,这是用——七巧板拼成的图,这5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

  4、课件出示:7只七星瓢虫图让学生用口诀算出一共有几个黑点?

  5、医生提示:人每天要喝6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几杯水?

  6、课件出示:一架电子琴,问:白键一共有多少个?师:还记得七个小矮人吗?

  (〖设计理念〗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 拓展练习环节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及学科之间的整合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

  五、课后延伸

  屏幕出示七个小矮人画面(与课始准备题的的画面相同),并以游动字幕形式出示儿歌,同期配音:1个矮人1张床,7个矮人7张床;1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的练习十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练习十一第7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

  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

  2、练习十一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对比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区别?并具体说说解答每个问题时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9题。

  着重引导学生学生理解“买1支钢笔的钱可以买7支圆珠笔”这一条件的含义。借助实物演示加以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流。

  4、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重点搞清楚右边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用正方体摆一摆,数一数。

  二、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练 习 十 一

  7×( )=( ) ( )÷( )=7

  教学反思:

  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都离不开练习,方法掌握之后的巩固、熟练运用,需要多种形式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40-41页复习8-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发现并提出身边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2、口答。

  4个5是多少?

  二、综合复习。

  1、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第9题。

  (1)出示第8题图,学生独立观察。

  (2)小组讨论计算方法,集体汇报。

  3、第10题。

  A、出示第11题,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B、小组交流,说说该怎么算?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4、第12题。

  出示第12题,根据图意,学生小组间自由提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进行解答,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5、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 二五得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38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人数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乘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分。

  1、把8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

  2、把12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二、教学第36页例题。

  1、谈话:假期里小朋友们开展了各种有趣的`活动,你瞧,今天他们又组织了爬山。

  (1)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6个小朋友)他们打算干什么?(要乘缆车)

  (2)出示图下的文字,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

  呢?你打算怎么办?(同桌交流)

  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要坐3辆车的?

  引导学生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想到:因为6可以分成3个2,所以要坐3辆车。并由此要求学生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根一份,动手分一分,看结果是不是分成了3份。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提示: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个一份,动手分一分吗?学生操作后,进一步提问:6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几份?那么,每辆车坐2人,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呢?

  2、教学除法及除号。

  指出: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上面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那么怎样写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6÷2=3

  除号

  介绍除号以及写法,说明算式的读法。

  带领学生练习写除号,指名学生读算式。

  提问:这里的6、2、3各表示什么?你来说,你再来说,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

  三、教学第36页试一试

  a)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读一读图下的文字,提问:你能填上答案,并把

  除法算式写完整。

  b)学生完成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可以分给4只小熊的?12÷3=4这道算式

  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个小朋友按2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把12个苹果按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成了几份?看来,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四、教学第37页例题。

  1、出示情境图。要求学生想办法填写出答案。

  2、学生填出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每人分得2枝的?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支铅笔并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吗?

  学生操作后,追问: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根?这个结果说明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应该分得几支?

  3、指出:上面的问题也可以用出除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写。

  根据学生口述板书:6÷3=2。

  说明:在“6÷3=2”中,6叫做被除数,3叫除数,2叫商。(板书)

  同桌互相说说,教师再指着其他几个算式让学生来认一认。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你再来说?

  4、教学第37页试一试

  (1)提问:你能把除法算式写完整吗?

  (2)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每组有4人的?在这里“8÷2=4”,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枝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枝?8个小朋友平均分成几组,每组是几人?看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教学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到“需要5人才能搬完”,指名说说除法算式的意思。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并重点说说为什么是“每筐放3个”。同桌互相说说算式的含义。

  3、想想做做3

  (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这两道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表示的意思相同吗?除数呢?各表示什么意思?商呢?

  (3)讲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还是平均分成指定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4、想想做做4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5、补充:

  (1)回到复习题,学生列除法算式。

  (2)被除数是16,除数是4,商是4。

  (3)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3。

  (4)思考:一条马路15米,在一边种树,每3米种一棵树,最多种(树。

  六、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

  6÷2=36÷3=2

  除号被除数除数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结合生活经验学习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位置。

  2、了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相互关系,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标向规则,能识别地图上的方位。

  教学重点:

  能根据自身方位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6开白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做一下自我介绍;介绍好自己后,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也跟我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次介绍,从而引出“为什么同一个人,他一会在你的左边,一会又是在你的前面呢?从而引出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东南西北

  (课开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 实际观察,通过活动体验方位

  (一)、认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首先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辨认“东、西”方。

  1、同学们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你最熟悉哪一个?

  (在课前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东和西最为熟悉,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下面环节设计以“东”为例,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2、怎样能够找到东方?

  3、你能用手指一指东方吗?我们教室里的东方有什么呢?

  4、找到了东方,我们作个标记。在东方贴一个“东”字。

  5、你有办法找到西方吗?

  6、指一指西方。我们教室里的西方有什么呢?也给西方做个标记。(贴上一个“西”字)。

  (设计目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探究活动,指一指,贴一贴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很快辨认东西方)

  接下来请学生们思考怎么能辨别南方和北方,教师总结并提出可以利用这首儿歌来帮助我们找到南方和北方。(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通过:自己小声读一读,请一位同学边指明方向边读,全班一起边读边指明方向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儿歌掌握辨认方向的方法,并正确辨认南方和北方。

  (设计目的:儿歌是学生喜欢的语言形式,利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辨别南北方更容易)

  当学生们能够在教室里正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

  1、生活中,人们在说这四个方向的时候总是说“东南西北”把四个方向按这样的顺序排起来,想想是为什么?

  2、有时候人们还说“东西南北”,这又是为什么?

  (设计目的:“东南西北”表明生活中这四个方向是按着顺时针方向的顺序排列的;“东西南北”则强调了“东西方”相对,“南北方”相对。对两个不同排列方法的思考,引导学生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上刚刚认识的新知识结合了起来,帮助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突破了这个难点)

  认识了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后,大家一起来做游戏。

  第一个游戏是:我说你做。

  老师发口令:请你面向(东)方,说一说你的后面是哪方?你的左面和右面是哪方?知道游戏方法后小组同学间可以互相出口令。

  (设计目的:这个游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利用指一指方向来巩固对方向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反过来也能使学生运用方向之间的关系来帮助自己辨别方向)

  第二个游戏和第一个游戏类似。

  由老师发口令,学生来做。

  老师的口令是:请你指一指南方;起立,指一指南方;向前两步走,指一指南方;向右转指一指南方。

  做完游戏后,老师提出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目的:通过这个游戏能够让学生很清楚的体验到,无论我们的身体怎样移动、或转动,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永远不变的。)

  第三个游戏:找准方向说一说。

  想一想,这几句话应该向着哪个方向说,带着语气读一读。

  (出示四句话)北极熊,你们那里冷吗?

  小燕子,春天来了,你们快回来吧!

  太阳公公,晚安!

  太阳公公,起床了!

  最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在生活中还有什么辨别方向的.方法,老师利用一个小课件给学生们介绍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实现课堂知识的拓展。

  (二)、学习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

  教师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介绍在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来设计的。然后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确立一个中心点:标出东南西北

  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 )面

  教学楼在校园的( )面,大门在校园的( )面。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自己所在城市:衡水,再看看衡水的东南西北方都有些什么城市呢?

  2、课件出示本校全貌照片,你能根据这幅图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校园吗?

  (设计目的: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学生对校园的介绍也表达他们出对美丽的校园的爱)

  (四)、返回生活,课堂小结

  西西在野外迷了路,你有办法帮他找到方向吗?

  出示课本第7页的“你知道吗?”,给学生拓展辨别方向的方法技巧,一方面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可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

  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回去看看自己家的东南西北有什么建筑物?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桃子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做平均分?

  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

  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 )个学生;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 )个学生。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2、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3、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

  4、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想一想,分一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

  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制小猴1个……

  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

  3、书上第44页的“试一试”

  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

  四、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第44页的“想想做做1”

  学生同桌讨论解决,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3、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结合“分桃子”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一是知道平均分成几份,问每份分到几个;二是知道每份按几个来分,问能分成几份。在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形的同时,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通过变式练习,注意发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或答案。变式练习是提高数学练习效益的有效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

  2、通过观察数量的变化,初步感知函数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能力。

  4、在教学中渗透数形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初步理解被除数为0的除法的实际含义。

  教学用具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谁算的又好又快(开小火车)

  16÷4= 24÷8= 45÷5= 18÷2=

  32÷8= 28÷4= 72÷8= 50÷5=

  14÷2= 35÷5= 20÷4= 70÷10=

  (其中72÷8,50÷5,70÷10讲一讲是怎么想的,并讲一讲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法。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分糖果

  今天,我们的四位好朋友要给大家分糖果。

  (1)出示12粒糖果

  师:盒子里有几粒糖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能分到几粒?老师用小圆片来代替糖果,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分一分。(分法多样性)

  师:算式怎么列?

  生:12÷4=3(粒)板书

  师:“12、4、3”分别表示什么?

  生:12表示一共12粒,也就是总数;4表示平均分给4个人,也就是份数;3表示每人能分到3粒,也就是每份数。

  (2)出示4粒糖果(口答)

  师:盒子里有几粒糖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能分到几粒?算式怎么列?

  生:4÷4=1(粒)板书

  师:“4、4、1”分别表示什么?

  (3)出示空盒子

  师:盒子里有几粒糖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能分到几粒?

  生:一粒也分不到

  师:一粒也分不到,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生:0

  师:算式怎么列?

  生:0÷4=0(粒)板书

  (4)盒子里没有糖时,要分给我们全班同学,算式怎么列?

  0÷39=0(粒)板书

  分给100个小朋友,算式又怎么列?

  0÷100=0(粒)板书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除数为0的`除法

  2、同桌讨论:你们能找找被除数为0的除法的小秘密吗?

  被除数为0,商也都为0

  3、那0÷0可以吗?(小组讨论)

  除数为0,就是没有分,没有意义。所以0不作为除数。

  小结:因此我们可以得到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板书)齐读一遍

  4、练一练(书35)

  0÷5= 0÷6= 0÷7= 0÷8=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4÷0=4()

  0÷18=0()

  0÷6=6()

  0÷40=0()

  0÷0=0()

  2、直接说出答案。(强调原因)

  24÷4= 10÷5= 0÷6= 0÷100=

  0÷9= 0÷45= 40÷8= 64÷8=

  3、填空。(巩固算理)

  0×4=()()÷4=0 4+()=4

  ()-4=0()-0=4 0÷()=0

  4×()=0 0+()=4()÷()=0

  其中0÷()=0这题请很多小朋友说一说,谁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再请一位小朋友

  这里有无数种填法,但是不能写0,因为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

  也可总结一下关于0的加减乘除法的规律。

  4、分苹果

  小巧每天去森林给小动物分苹果。一起去看看小巧是怎么给小动物分苹果的。

  (1)森林的小屋里住着几只小动物。第一天,小巧带去6个苹果,出来了3只小动物,平均每只小动物可以分到几个苹果?算式怎么写?

  6÷3=2(个)答:

  (2)第二天,小巧没有带去苹果,3只小动物等着小巧。怎么分呢?谁来说?

  0÷3=0(个)答:

  5、分鸡蛋

  篮子里有18只鸡蛋,平均分到6个碗里,每个碗里有几只?

  18÷3=6(只)答:

  篮子里鸡蛋都卖完了,平均分到6个碗里,每个碗里有几只?

  0÷3=0(只)答: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被除数为0的除法)

  你知道了什么?(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

  教后反思:

  1、结论不应该修改,要一步得出,否则学生会先入为主。要在探讨被除数为0的除法的秘密时,直接抛出问题0÷0可不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说明除数为0,就是没有分,是没有意义的。

  2、在一开始的口算部分,要分析得出答案的原因,同时还可以复习一下各部分的名称,为这节课做铺垫。

  3、在设置分糖果这个情景时,每一个算式都要板书出来,强调每一个数表示什么,这样在没有糖果时,小朋友能立即列出0÷4=0的算式,并清楚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列式,而不是列出4×0或者4÷0这样的算式。这里一定要慢慢讲,说清楚算理。

  4、填空题中0÷()=0这一题,可以让小朋友说,说了很多种之后,请一个小朋友总结一下,小朋友自然而言会说出黑板上板书的结论,即0除以不是0的数,商都是0,达到进一步巩固算理的目的。

  5、最后设置应用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被除数为0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第9课时 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58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除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完成复习第1题

  学生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完成后说说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2、第2题,学生同桌合作完成,一人说口诀,另一人根据口诀写出两道除尘算式。集体交流时说说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并说说为什么只能写一道?

  3、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第5题。

  (1)出示第5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比较: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3行,另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5行,结果每行排的一样多吗?

  组织学生讨论:排的行数多,每行盆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完成第6题。

  让学生先说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说说是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解答的,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说说算式中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比较,想一想:每次抬的个数与抬的次数有关吗?有什么样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再指名谈一谈各自的看法)

  小结:把一些物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而且平均分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个数就越少,每几个分一份时,每份的个数越多,分的`份数就越少。

  3、完成第7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然后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书上的问题,全班交流后订正。

  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学习完本单元,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节课进行回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注意检查学生对乘法的含义是否都清楚,乘法口诀是否记熟等方面,有效督促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巩固。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是有“疑”而问,这可以使学生消除疑虑,形成清楚的认识;也可让学生“无疑”而问,是根据学习的新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去考别人,树立学生的成就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换位观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3.学会判断。

  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图片)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1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05-2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15

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9

【荐】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1-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品)05-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