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07 18:09:36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学习目标】

  1.能熟练掌握商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些商品的单价如下:

  商品名称 篮球 排球 羽毛球

  商品单价 39元 25元 18元

  (1)李老师带了520元,最多能买几个篮球?还剩几元?

  (2)带425元买排球, 最多可以买几个?

  (3)琳琳带了180元钱去买羽毛球,可以买几个?

  2.完成课本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1)先独立判断商是几位数?

  (2)同桌讨论:怎样能很快判断出商是几位数?

  (3)思考:除数是两位数,商的位数与被除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4) :除数是两位的除法,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则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 );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数不够除,则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 )。

  二、提高练习。

  1.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2863÷28 商的最高位是十位。( )

  (2)□820÷30 商一定是三位数。( )

  (3)□820÷36 要使商是两位数,□里只能填2。( )

  (4)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余数最大是98。( )

  (5)被除数的末尾和中间有几个零,商的末尾和中间就一定有几个零。( )

  (6)在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商×除数=0。( )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630里有( )个70,420是60的( )倍。

  (2)6□8÷80≈8,□里填( )最接近实际结果。

  (3)要使□51÷46,商是两位数,□中最小填( );如果商是一位数,□中最大填( )

  (4)537÷63把63看作60试商,商容易变( )。

  2.笔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723÷49= 542÷38= 467÷23=

  3.完成练习十六第8题

  4.6.11 商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5 的倍数的特征。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 或3 的倍数。

  3、知道奇数和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教学重点:

  2、3、5 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3 的倍数的特征是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解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中已经掌握了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像2、3、5 这些特殊的数,它们的倍数又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究2 的倍数的特征。

  1、引导:同学们都看过电影吧?电影票的票号和电影院入口一般都是怎样设置的?

  2、出示教材第17 页主题图,问:双号的号码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明确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在自然数中,是2 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 也是偶数),不是2 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板书)

  4、组织学生做“你说我判断”的游戏:同桌合作,一个同学任意说一个数,另一个同学判断一下对方说的是奇数还是偶数;交换角色再做。同桌之间互相说一些数,并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

  5、出示“做一做”的题目,让学生完成。(巡视;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探究5 的倍数的特征。

  1、刚才我们学习了2 的倍数的特征,了解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所有同学,学号是奇数的请举手。(停顿,等学生举完手)所有的同学,学号是偶数的请举手。

  2、好,同学们对奇数和偶数掌握的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继续做游戏:学号是5 的倍数的同学请举手。

  3、同学们想一想,哪些数是5 的倍数?5 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4、出示教材第18 页的表,让学生找出1 至100 中的5 的倍数并涂上颜色。提问:涂一涂,你能从表中看出什么规律?(指名板演)

  5、观察一下这些数的个位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6、让学生做教材第18 页“做一做”的练习,先分别找出2 和5 的倍数。

  7、让学生再找一找既是2 倍数又是5 的倍数的数。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的?

  8、不错,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找到10 的倍数。有些同学还发现了既是2 的倍数又是5 的倍数的数一定是10 的倍数。同学们在观察这些是10 的倍数的数,大家能不能总结出10 的倍数的特征?

  四、探究3 的倍数的特征。

  1、刚才我们学习了2 和5 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 的倍数又有哪些特征呢?请同学们先把3 的倍数找出来,在进行小组讨论,看看3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观察这些数,大家能不能找到3 的.倍数的特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讨论)

  3、用老方法不能得出3 的倍数的特征,怎么办呢?提示:同学们再看看12 这个数,研究一下它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看看能发现什么?

  4、表扬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继续探讨:非常棒!同学们在研究一下15、18、21,看看这三个数是不是也符合这个规律。

  5、现在大家是不是可以总结出3 的倍数的特征了?(教师同步板书)

  6、现在同学们用自己得出的结论做“做一做”第1 题,看看其他数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7、组织学生做“我说你判断”的游戏。

  8、让学生自主完成“做一做”第2 题。

  五、总结。

  组织学生说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以及有些什么收获。

  作业

  1、下列哪些数是2 的倍数,而不是5 的倍数?在对应的括号内画“√”。

  8 10 24 120 88 185 ()()()()()()

  2、找出下列各数中是3 的倍数的数。

  45 76 121 273 690 1234 29 94 302 57 850 20xx

  3、写出三个既是3 的倍数又是2 的倍数的数。

  4、写出三个是3 的倍数但不是2 和5 的倍数的数。

  5、在方框中填一个数,使每个数都是3 的倍数。

  8 5 1 34 78 31

  板书设计:

  2、3、5 的倍数的特征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材分析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举了少数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记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的全过程,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教学难点】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二、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来源:学&科&网]

  (打开课件)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1、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来源:Z。xx。k.Com]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2、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师:看来数的产生来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下面介绍一些记数符号。

  出示课件:巴比伦数字:(略)中国数字:(略)罗马数字:(略)

  3、自然数

  问:你们知道阿拉伯数字是怎么产生的吗?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m]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略。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含义;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三角板、小组讨论表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孩子们,现在的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都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发现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知识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请孩子们看大屏幕:出示一幅生活中图片(有明显的太阳光,建筑物的线条很明显),学生认真观察。

  师:这图是从生活中拍摄的,很美吧。我们今天探究的数学知识就藏在这些图里面,画面上藏着许多的线,大家找找看,用手比划一下你找的线。(生比划)

  师:你比划的.是哪些线?(请2-3名学生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复习线段

  出示有线段图,从图中抽象出线段。

  教师:刚才有孩子找到了这些线,这种线的名字叫什么?线段。

  教师:孩子们认真看看,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有两个端点,是直直的,有的线段长,有的短等等。

  2.学习射线

  教师:还有的孩子找到了这些线(出示太阳光图,除去颜色抽象到射线)这种线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射线,认识射线的特征

  3.学习直线

  教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的线段和射线,还有一些曲线。可是还有一种在我们生活中找不到的线,却在我们数学王国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位神秘的朋友呢?

  出示直线,动画延伸。

  在自己本子上画一条直线。

  4.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他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接下来就需要大家一起认真观察,讨论找一找他们三线的区别和联系,活动之前请大家听清楚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请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把报告单上的填完。

  填好后小组团结探索找出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

  报告单: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36页自学。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P36做一做

  2 练习四1、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学习内容:

  人口普查-写多位数

  学习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习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学习难点: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前置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56900读作:( )

  40080500读作:( )

  370600读作:( )

  1459032700读作:( )

  你能说出这些数的读数方法吗?

  2.说一说多位数的.数位顺序,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 七十 七百零八 九千零五十

  讨论:这些数是写法是什么样儿的?把数的写法写下来。

  二、探究学习

  (一)整万数的写法。

  1.问题:结合刚才写数的方法,想一想下面的数应该怎样写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法,再试着写一写。

  七万 写作: ()

  七十万 写作:()

  七百零八万 写作:()

  九千零五十万 写作:()

  小结:我们发现这些数都是 的数,所以把数写在 级上,然后在 级写 就可以了。

  (二)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写法。

  1.刚才是整万的数,如果你已经会写了,再试试下面的数你能不能写出来。

  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 写作:()

  想一想:你是怎样写这个数的,把你写这个数的方法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吧。如果自己没写出来的话,要

  仔细听听别人方法呀。

  小结:我们发现这个数含有---级,要先写---级上的数,再写 级上的数,每一级上的数都按照

  的方法来写。

  (三)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三、巩固新知

  1、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

  3.笔算下面各题。

  33)2 8 0 38)1 8 0

  独立试做,反思做法,达到灵活运用

  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

  (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然后进行小组汇报交流。

  (5)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较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选择合适你自己的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些?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

  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较简便。

  三、练习

  练习十五第512题

  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

  四、总结。(略)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前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但可能在理解“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上遇到困难。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想: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迁移规律,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层次清楚,并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请学生说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出示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唤起学生对铺小正方形这种测量方法的`回忆,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准备。同时,学生也感受到密铺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产生探究计算方法的渴求。

  二、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一)活动一:测量大纸板的面积。

  1、估计大纸板的面积。

  2、请学生用摆1平方分米正方形的方法测量大纸板的面积。

  3、活动,汇报测量方法和结果。

  (1)密铺的方法。

  (2)间隔摆的方法。

  (3)展示沿着长摆一行,沿着宽摆一列的方法。

  点拨:用乘法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4、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小正方形的个数怎样求呢?

  5、请学生想一想,如果要测量操场、游泳池的面积,用这样的方法测量好吗?为什么?

  揭题:这样会非常麻烦而且有时无法操作,所以我们就要学习一种更简便的计算面积的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为学生提供的1平方分米正方形是不够铺满纸板的,这就迫使学生采用只摆一行、一列,然后用乘法计算出总面积。明确表示面积单位的小正方形每行个数、行数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为下面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做好充分准备。

  (二)活动二: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摆长方形

  1、课件出示活动要求:任意取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在桌面上任摆长方形,并在小组中记录数据。

  2、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汇报

  追问:大家发现了什么?发现所摆成的长方形长、宽与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3、总结公式:长方形面积=长X宽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到我们可以通过求表示面积单位的小正方形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并明确通过每行能摆几个小正方形、摆了几行,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便是多少。

  (三)活动三:估计长方形面积

  1、请学生估计手中长方形面积。

  2、测量长方形长9厘米,宽6厘米。请学生说说面积是多少。

  追问:看到长9厘米能想到什么?看到宽6厘米想到什么?

  引导想象每行摆9个,摆6行。(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发展学生的二维空间观念,也再次得出了用每行个数乘行数得到表示面积单位的小正方形个数,继而计算出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并深化理解小正方形每行个数、行数与长、宽的关系。

  三、巩固长方形面积计算,引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1、出示两个长方形,已知长7cm、宽4cm和长为8cm、宽为5cm计算它的面积。

  2、出示边长为5cm的正方形,请学生计算面积。

  引导:其实它是一个什么图形呢?(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相等,都叫做边长)

  指名回答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回答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正方形面积公式。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而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掌握,所以不占用更多的教学时间。

  四、夯实基础,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运动会的宣传板长2米,宽8分米,求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点拨:通过这道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审题时要看清单位,在计算前要将单位先统一)

  设计意图:这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却由于单位的不同会有部分学生出错,通过对错例的辨析,引导学生关注单位、培养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2、课件出示:正方形宣传板四周彩带长28分米,求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3.设计宣传板,有一块面积为36平方分米的宣传板,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三道题的计算,夯实对于公式的应用并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五、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能用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比如求体育场地面积、给长方形桌子选配桌布,压路机压过的路面面积也可以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教学“练习与应用”第8-11题,“探索与实践”第12-13题,以及“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除法和乘法的口算能力,提高除法运算的品质;

  2、经历交流思考的过程,发现生活中的间隔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参与性,进一步促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复习第8题。可以用简便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指导完成复习的第9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指导完成复习的第10题。

  重点理解“有3头奶牛”是必要条件。

  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3、指导完成第11题。分析每种方法中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问题。

  4、探索与实践,完成第12题。先计算,再比较、交流。

  5、探索与实践,完成第13题。交流。

  6、指导完成复习的思考题。

  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全过程。

  7、评价与反思。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代表多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2.使学生初步体验收集动态统计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1格表示多个单位。

  难点: 动态数据的收集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早餐呢?我们一起来看看P96例2中四(1)班同学喜欢的'一种早餐统计表。今天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在书上画出统计图,教师巡视。

  2.思考:

  (1)书中有两幅条形统计图,每幅图的1个格代表几个人?

  (2)最喜欢哪种早餐的人最多?

  两种图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可以反映出同一结果。

  (3)你认为哪幅图表示数据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4)如果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右图中怎样表示呢?

  一个格表示2人,那么半个格则表示1人。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想一想1格表示1个单位或2个单位合适吗?为什么不合适?每个格表示1个单位或2个单位太麻烦,数据太大,怎么办?

  (2)出示条形统计图。在书上完成。并回答问题。

  (3)学生展示画图结果,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当数据较大时,每格代表的数据也应该相应增大。如(3)可以表示10个单位。

  (三)巩固练习

  1.P97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订正

  2.P99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订正

  教师指导:因为周末销售量增加,因此好的建议是,周末进行促销活动,增加销售量。

  (四)拓展延伸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

  1格表示2个单位

  1格表示5个单位

  1格表示多个单位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2、学会速度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巩固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 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卡片(略)

  2、填空

  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 )

  2)每份是70,490里面有( )个70

  3)( )÷( )=20……19,除数最小是( )

  4)322÷40的商写在( )位上。

  5)475与195的差里有( )个70。

  6)如果4×30+6=126,那么126÷30=( )……( )

  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 )个箱子。

  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练习内容

  1、计算

  346÷42 171÷57 1674÷93 876÷73 20xx÷87 10332÷84

  2、计算并验算

  4814÷83 8445÷33 3243÷47 1827÷63 1568÷28 2669÷36

  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一位数 商是两位数

  ( )25÷38 ( )76÷27

  ( )96÷82 ( )04÷64

  解决问题;

  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

  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

  3)探究题

  小英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

  4)竞赛题

  三、总结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吗?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四、作业

  91页5----8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笔算乘法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对容易一些。

  数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2、通过两位数乘三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规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

  难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的定位。

  说教学互动环节

  1、旧知铺垫:

  引导学生回忆两位、三位数、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

  复习旧知: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新课学习做铺垫。

  2、点出例题:

  让学生审清题意,认真思考,先独立估算,再交流探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己很容易列出这道算式,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建构知识,交流探究出

  “145×12”知道这是一个新内容。先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三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自己探索交流处“145×12”时,问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根据什么列竖式计算的?290表示什么,145又表示什么。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探索,掌握了三位数两位数的算理和积的定位。

  3、巩固练习

  当学生自己探索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时,这一内容还不够扎实,所以及时给出练习,学生思维得到更深刻的认真!

  给出四道练习题,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分小组上台版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集体订正,加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迁移,类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再巩固

  我设计了三道:“小马虎”做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小马虎”的计算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中容易犯的错误,这样为我们的'学生提了醒,当学生找出了“小马虎”的错误时,是快乐的,可能有类似的学生得到了提醒。

  4、课堂小结

  学生简要回顾,叙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感受所学的知识价值。

  反思

  本节课得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的空间,注意了学生的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在这里教师创设情意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自己解答,教师适时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知、探索的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谜语导入

  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它是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珍贵而又最被人忽略.当它失去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它的重要! 请问,这究竟是什么……

  引出并板书课题:合理安排时间

  二、 动手操作,主动探究

  1. 师:家里来客人时,你给客人沏过茶吗?想一想,你平时沏茶之前都要做哪些准备呢?

  2.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出示工序图课件){请学生说}

  3. 师:如果这六件事情一件一件地做,要多少时间?14分钟(学生回答)

  4. 师:如何尽快的让客人喝上茶呢?同学们能帮小明这个忙吗?

  5.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讨论之后把你的设计方案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在练习本上,并算算你们的安排需要多长时间?

  6. 动手操作,主动探究:

  (1) 学生动手摆出方案,师巡视

  (2) 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安排,和所用时间

  预设:

  A: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1+1+8+1=11(分钟)

  B: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找茶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1+1+8+1=11(分钟)

  师:对于这两个方案,那个更好呢?

  师:请同学们点评。

  7. 师讲解流程图:为了更清楚地表示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我们用箭头来连接表示先后顺序,把可以同时做的事情写在一起。这种表达做事情顺序的图示叫做"流程图",用流程图表示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做事的先后顺序和所用的时间,还可以很快的指导节省多少时间。

  8. 师进行小结:我们在做多件事情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好做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另一方面考虑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三、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小红感冒了,要吃药休息,需要做:找杯子倒开水 (一分钟)

  等开水变温(6分钟) 找感冒药 (1分钟) 量体温(5分钟)

  帮小红想一想,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才能让她尽快休息呢,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数学广角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刚才做的这些,都是采用同时做几件事的方法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而来合理安排时间,在合理安排时间的同时,还要讲究科学。最后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八: 板书

  合理安排时间

  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同时

  洗茶杯(2分钟)

  1+1+8+1=11(分钟) 找茶叶(1分钟)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

  2.学会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

  2.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3.解决问题。

  (1)仔细观察上面的两个条形统计图,它们有什么不同?

  (2)仔细观察,喜欢( )的人最多。

  (3)如果最喜欢牛奶的5人,你认为在右图中怎样表示呢?

  (4)你认为用哪个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

  二、课堂达标

  1.同学们你最喜欢下面哪个卡通形象?

  2.下面是四(1)班同学调查的结果。

  第一组:

  卡通形象 喜洋洋 麦兜 图图 孙悟空

  人数 5 0 4 3

  全班:

  卡通形象 喜洋洋 麦兜 图图 孙悟空

  人数 18 5 14 10

  通过这两个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把统计的结果分别在下面用条形图表示出来。

  4.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组的每格代表( )人,全班的每格代表( )人。

  (2)通过条形统计图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9

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12-15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10-10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6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5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6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