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07 18:45:11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例2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2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3、第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会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和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今天大家的上课的精神都特别棒,所以下面的一些抢答题,相信你的举手动作是最快的。做好准备。”

  1.口答。

  3个5是(   )   2个4是(   )

  8里面有(   )个2 20里面有(   )个5

  2.看图说说有几个几

  (1)☆☆☆  ☆☆☆ 2个3

  (2)○○   ○○   ○○ 3个2

  (3)□□□□□□ 1个5或者5个1

  二、探究新知

  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现在还想考考大家。”

  1.出示情境图(例3)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谁能把比较的结果说一说?

  2.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1)圈一圈,再比较:

  师:除了用多和少来比较两种花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像学习除法那样将它们分成一份一份地比较。如果我们将蓝花看成一份,那么黄花可以怎么分?请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看看你圈了以后有什么发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名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操作。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师:“你圈出了几个几?为什么把2个圈一份呢?(黄花的只数是2)你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了吗?”

  (指名回答。预测提示:因为蓝花的朵数是2,所以把2看成一份,6就可以分成3份。也就是3个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因为6里面3个2,所以6是2的3倍。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求:6是2的几倍

  想:6里面有几个2 (3个2)

  所以:6是2的3倍。

  3.体会加深”倍“的意义

  (1)比较红花和蓝花的朵数。

  (2)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3)学生汇报:

  师:“你把每几朵圈成一份?(2朵)为什么?(蓝花的朵数是2朵)。那么把红花圈成了几个2(4个2)

  因为8里面有4个2,所以8是2的4倍。所以红花是蓝花的4倍。

  随机板书:

  求:8是8的几倍

  想:8里面有几个2 (4个2)

  所以:8是2的4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板书课题)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那么这个4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出来呢?”

  指名回答,8÷2=4

  (3)小结: “说的非常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一般用除法来计算。”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这个2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是如何列出来的。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尝试直接列算式解答,然后说一说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2.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几个同学今年8岁,老师今年32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他们的`几倍吗?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回去可以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问题告诉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听,好不好?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有关简单的倍数问题的除法计算

  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8÷2=4

  答: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倍的知识,而且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不作为一个数学概念给出,而作为生活的概念来处理,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摆、圈活动,不要急于用除法计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操作、想象等活动,会将三角形按边分类,并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量、猜、想象等活动进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在操作、辨析等活动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看PPT,这3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对啊,这些都是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不过今天我们是按边来分类。

  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新知探究

  动手操作: 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讨论交流,归纳分类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师:想一想,这么多三角形,你准备分为几类,怎么分?

  生1:分三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三条边相等的分一类。

  生2:分两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边相等的分一类。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师:指着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说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生:可以

  那你们觉得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几类?

  两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为一类。

  学习三角形的名称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三角形我们叫它们什么三角形吗?

  (1)自学课本P58

  师:没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归纳小结:有2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做底,底所对的角叫做顶角,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做底角。有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称,那这回谁能把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来说一说:

  三、动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种都有可能,媒体演示。

  2.等边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边三角形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媒体演示。

  动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能不能说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行,因为还有不等边三角形。

  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要问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第4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95页练习十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说明简单分数的组成,进一步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并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知识间的联系,能说明比较分数大小的理由,说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3.使学生感受分数知识的掌握程度,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信心,具有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含义及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来练习认识过的分数的有关知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分数表示的意思,能比较分数的大小,还能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更好。

  二、分数的意义

  1、初步认识

  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看看每个分数,在图里涂色表示这个分数。

  交流: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这里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分数几分之几的意思,可以把一个图形按分母几平均分,表示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2、分数的组成

  做练习十一第2题出示第2题,让学生看图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指出:每个分数都表示它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每个分数都表示有几个几分之一

  口答:2个1/3是( ) 4个1/7是( )

  5/9里有( )个1/9 7/10是( )个1/10

  3、分数大小比较

  ①练习十一第3题

  让学生根据图意填空,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比较分数的大小,可以用图上表示分数的涂色部分比出大小,还可以看分母相同时,比较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比较大;分子都是1,分母大的反而小。

  ②做练习十一第4题

  要求想想魅族分数可以怎样比?前两组和后两组的比较方法有什么不同

  三、简单的加减

  1、做练习十一第5题让学生计算得数并填写,指名两人板演。

  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计算加法和减法?

  2、做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而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2. 5 5 7 9

  3. > >

  4. < > < >

  5.

  6. = - =

  教学反思:

  有人说练习课最能看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否到位。数学课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练习课更是找不到什么好的方法,如果在课堂上用不同的方式,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实效。

  练习课就是对于前一节的巩固练习。只有对知识掌握熟练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可是学生的不同步就使得课堂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因此提出了一些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观念,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在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下,要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倍”的含义。运用“倍”的知识,利用画线段图来分析、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利用画线段图,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算理和方法。难 点:利用画线段图,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引入新课

  1.看图填空。

  ○○○

  ●●●●●●●●●●●●

  ○有()个,●有()个,●的个数是○的()倍。

  2.出示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摆一摆,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该摆多少根呢?你是怎么摆的?

  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指名汇报摆的方法,师归纳:第二行要摆第一行的4倍,也就是要摆4个5根,一共是20根。

  3.同学们真聪明,不但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还能用小棒摆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如果没有小棒怎么办呢?你想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吗?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3主题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代表汇报,师选择画线段图的方法重点讲解:从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可以知道军棋的钱少一些,我们就把军棋的价钱画一条线段来表示,那么象棋的`价钱就要画4个这样的线段表示。(教师边讲解,边画出线段图。)

  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

  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4.求4个8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8×4=32(元)

  5.验证:32元是8元的4倍吗?

  【教师归纳】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时,一定要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就用除法计算。如果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在解题时可以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理解题意。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练习十一第5题。

  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也就是求什么?怎样解答? 指名说一说,学生独立填算式。

  2.练习十一第6题。

  你会填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一第7题。

  提醒学生注意:第1、2两小题的问题能用同样的方法做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是91、92-93页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已经表现出创造力倾向,他们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因此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资源平台:

  1、多媒体课件。

  2、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及彩色笔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让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说,寓情境于活动的教学方法。

  问题生成单:

  1.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 )。

  2.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 )。

  3.12里面有( )个6.

  四步三环 导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探究活动一:学习例1认识二分之一

  教师:1.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二分之 一,写作:1/2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 ),读作:二分之一。伸出你的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2表示,边读边写。

  2.把它平均分给四个同学,每个同学又分到几分之几呢?下面用小组里的圆形平均分给本组四个同学,并将名字写在自己的一份上。

  学生:活动一:学习例1

  1、看课件分月饼。

  2、跟老师读写分数。

  3、动手分圆片。

  (三)活动二:学习例2生动手操作折出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

  教师:怎样表示出一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的正方形纸片试着表示出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用你喜欢的颜色涂出来。

  小结:揭示分数概念。 像1/2、1/4"",这样的数就叫做分数。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认识几分之一

  学生:活动二:学习例2

  1.学生自由读要求。

  2、动手折,并给其中的一份涂色。

  3、小组合作: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4、展示成果。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 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 P96 2: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动手做题、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读作:二分之一 读作:四分之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一、教学内容

  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2、分数的简单计算

  3、分数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编排特点

  1、合理确定认识分数的起点,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分数意义的理解是多维度的。在分数概念的多个含义中,“部分-整体”概念处于基础地位。因此,教材编排既考虑到分数概念的发展基础,又兼顾学生建构概念的认识特点,在本单元第一次认识分数时,借助几何直观和操作,从“一个物体作整体”到“多个物体作整体”,循序渐进地加深对分数所表达的“部分-整体”关系的认识。

  而且所有内容的安排全部围绕这一基本含义展开,无论是比较大小还是简单的分数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深对分数含义的认识。

  2、加强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

  增加了第3小节“分数的简单应用”。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接着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分数的含义”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结合生活经验,借助直观和操作认识分数

  分数概念具有双重性,既有“数的特征”,也有“形的特征”。只有从两个方面认识分数,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它的本质意义。教材借助不同的实物模型(月饼、苹果等)、面积模型(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等,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分数形的特征。

  教材还编排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表征的联动中体会分数的含义。

  四、具体编排

  (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1、主题图

  (1)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体现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实际的需要。引出对单元内容的学习,为例题教学提供现实情境。

  (2)在分物品时,一般采取“平均分”的方式。

  (3)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可以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分得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例1(认识几分之一)

  (1)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的认识。小精灵话中的“平均分”和“它的”是关键词,明确指出了分数概念的基本要素。

  (2)(3)在实物模型的基础上,借助面积模型——圆和长方形,认识、 。

  (3)通过上述活动积累一定具体认识后,说明“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4)以为例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指导怎样正确地读、写分数。

  3、例2(用不同的方式表示{C}{C} {C}{C},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1)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明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分数1/4,虽然正方形纸的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分数的意义相同),所以可以用同一分数表示。

  4、例3(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

  (1)比较大小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整体1是相同的。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也是为以后学习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作铺垫的。

  5、例4(认识几分之几)

  (1)例4,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通过折纸活动认识四分之几,加强了四分之几和的联系。

  6、例5(十分之几的认识)

  (1)例5,通过把1分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说明十分之几的含义。一方面,进一步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小数做初步的准备。

  7、例6(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1)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还不是抽象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而是通过涂色,利用直观图形的大小比较来比较分数大小。然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的方法: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大。

  (3)第2小题出现6/6,也是为后面学习1减去几分之几做准备的。

  (二)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分数加减法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正式学习分数加减法作必要的准备。

  1、例1(分数加法)

  (1)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意义,答案让学生自行填出。

  (2)通过直观和抽象两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

  2、例2(分数减法)编排特点同例1,只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索。

  3、例3(1减去几分之几)

  (1)例3,教学“1减几分之几”。直接出示算式后,小精灵提示思考方法:通过平均分,可以把1改写成分子与分母相同的'分数。借助直观图、提示语及小女孩的动作等,再次形象直观地展示出算理,便于学生理解。

  (三)分数的简单应用

  1、例1

  (1)例1,教学由多个同一事物组成的集合作为单位“1”,集合中部分元素与整个集合的关系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情况。

  (2)例1的第(1)题,调用学生学习几分之一的经验,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情境,实现了“1”由一个物体到一组物体的自然过渡。

  第(2)题,指导学生借助分数的含义,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教学中,要通过剪一剪、涂一涂、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循序渐进让学生体会“1”是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关系。

  2、例2(问题解决)

  (1)例2,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既能让学生学习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又可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2)理解题目中两个分数的含义,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

  (3)给出了借助直观图进行分析的方法,分析时结合分数的含义,应用整数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小精灵的话,提示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五、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C}{C} {C}{C}{C} {C}表征转换能力代表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水平。通过多种外在的表征方式,如分割操作、画图、数学符号等之间的转化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在最初接触分数时,先是从“行为”(平均分物体)入手,再通过图形表征认识分数,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数学符号。教师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行为”“图形”“符号”等表征方式的关系,努力做到“有来有回”。

  2、借助多种直观模型和操作,理解分数的含义

  学生对分数的抽象理解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在分数初步认识阶段,学生的活动要与直观模型紧密结合。一开始就要利用不同的实物模型(月饼、苹果等)面积模型(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对分数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并不抽象分数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材的呈现方式,除实物、面积模型外,可适当采用集合模型、“数线”模型,丰富学生的认识表象,为学生全面理解分数的含义提供多种直观支持,避免思维僵化。

  让学生在不同的动手活动中体验、认识分数。如“分一分” “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数一数”等,完成这些动手操作。

  尤其在认识在认识“1”是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时,因为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被平均分以后,每份里的物体都可以用整数表示它的个数,学生对用分数表示“部分-整体”的关系感到不习惯。教学中,要通过剪一剪、涂一涂、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循序渐进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初步形成认识:与“1”是一个物体是相同的,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取几份就有几个1份那么多。

  3、要把握好教学要求。

  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分数,对于分数的定义,分数表示的确切含义,教材都不要求掌握。在学习分数的认识、大小比较和加减法时,都要借助于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也不是为了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的方法本身,而是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3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更加明确“几倍”和“几个几”之间联系,进一步认识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

  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想想做做第5题)

  20×6= 4×80= 600×9=

  5×700= 50×6= 3×800=

  二、激趣导入

  1.拍一拍

  学生拍拍表示一倍的次数,老师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生1拍:××。老师拍4个2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②生2拍:×××。老师拍3个3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2.谈话:大家表现得真棒,说明大家学习地非常努力。敢不敢迎接更大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说一说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要注意什么?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2)如何解答第一个问题?选择哪两个条件列式?怎么求出几倍的?

  (3)选择哪两个条件解答第二个问题?怎么求出几倍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自行车的辆数是电动车的多少倍?你会列式吗?

  (2)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第37页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和书写规则。

  理解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的时候要用0占位。

  教学重难点:商不够商1时用0占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昨天我们学的很好,今天小兔带来了一些习题来考一下同学。

  出示:小明家养了4只兔子,这天她买了86克红萝卜,请问平均每只小兔可以吃到多少克红萝卜?还剩多少克?

  问:要解答这道题应该怎样想?算式怎样列?

  得到: 一共的千克数÷兔子的只数=平均每只兔子可吃到红萝卜的.千克数

  86 ÷ 4

  师:86÷4的商是多少呢?请你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交流汇报

  86÷4=21(千克)……2(千克)

  答:平均每只小兔可以吃到21克红萝卜,还剩2克。

  问:你们是怎么算的呢?谁能来计算过程说一说。

  改错

  师:小亚也做了这道题,我们来看看她的做法。但她算了一半,做不下去了。你们能帮帮她吗?

  出示:

  二、探究新知

  师:小胖今天带来一些数学本做奖励,经过昨天学习有小亚等3名同学获得了优秀,小胖带来了61本,请同学们帮忙分发一发,看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本数学本?

  61÷3 = ?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出示学生的几种情况:

  个位上的0能不写吗?

  为什么最后一步可以省略?

  师:哪些竖式是正确的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得到:第1、第3个竖式是正确的。但第3个竖式的最后一步可以省略。

  问:从这道题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得到:个位上不够商1要商0来占位。

  三、练一练(第37页)

  拓展题

  师:小胖对同学的答案很满意,为此他给小朋友发了奖学金

  一等奖:小巧(95元)

  二等奖:小丁丁(65元)

  三等奖:小亚(45元)

  这三个同学拿着奖学金去买文具用品

  价目表:

  铅笔盒 活动笔 橡皮 尺

  9元 7元 4元 2元

  若小巧全买铅笔盒,可以买几个,还剩几元?

  若小亚全买橡皮,可以买几块,还剩几元?

  若小丁丁全买活动笔,可以买几支,还剩几元?

  (小组活动,自编习题,互相问答)

  课堂检测练习:竖式计算

  86÷9 67÷5 96÷3 46÷4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第3课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P93-9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分数里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3/5 5/8 2/5 4/7 3/8

  2.口答。

  7个1/8是(),3个1/4是()5个1/9是(),4个1/5是()

  引入:我们都已经认识了分数,分数也可以进行计算。今天我们先学习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学习新知

  1.分数加法。

  出示例5,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说明:要求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就要把小明吃的5/8和小红吃的2/8合起来,要用加法,算式是5/8+2/8。(板算式)

  引导:这两个分数有什么是相同的?(板分母相同)

  那这个算式结果是多少呢?你能从图上观察5/8和2/8,看看合起来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吗?试试看。

  提问:你从巧克力上看出得数应该是几分之几?

  引导: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把这块巧克力看成一个长方形,请每个小朋友把长方形的5/8涂上红色,2/8涂上绿色,看看一共是它的几分之几,然后在上面的式子里填上得数。

  提问:得数是几分之几?

  引导:同桌小朋友根据图上意思互相说说,为什么结果是7/8。交流:为什么等于7/8,你认为可以怎样想?

  指出:计算时,我们可以想5个1/8加上2个1/8就是7个1/8,就是7/8。

  追问:为什么分母没变?

  说明:计算的结果表示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不要单位名称。 2.分数减法。

  出示“试一试”算式,让学生说说两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请大家看图想一想图上怎样表示3/5-2/5的,计算时可以怎样想,得数是多少,然后填写得数,并和同桌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你的得数是几分之几?你是怎样算的?

  指出:从3个1/5里面去掉2个1/5是1个1/5,就是1/5。(让学生说说思考方法)

  追问:为什么得数的分母还是5?归纳方法。

  引导:回顾上面的分数加法和分数减法,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你能发现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吗?

  小结:这里学习的是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或相减,计算时都是想几个几分之一加几个几分之一,或减几个几分之一算出结果。所以只要把分子相加或相减,分母不变。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图想一想每题的意思,可以怎样算,再填写相应的算式、得数。

  交流:每一题是怎样填的?4/6+1/6是怎样算的?5/6-4/6呢?指出:从图上看,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或相减,平均分的份数没有变化,也就是分母不变,只要把分子相加或相减。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交流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两个问题,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第(1)题是怎样想、怎样算的?第2题呢?结果要不要写单位名称?

  指出:和+以前学过的'实际问题一样,求一共多少用加法,求相差多少用减法,注意分数计算时要正确。

  四、课堂总结

  引导:今天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是用什么办法帮你理解计算方法的?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怎样算?还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教学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通过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提供了一个已经平均分成了8份的长方形,要求学生把这个长方形的涂上红色,再把长方形的涂上绿色,由此分别引出求和与求差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对加法意义和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列出算式。接着,启发学生借助直观图形以及已经初步获得的对分数的理解,自主探索算法并交流各自的思考与收获,从而掌握算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剪一剪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难点:能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学生欣赏。

  教师:这是哪儿?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课件出示定格的校园图片)

  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看一边汇报。

  (学生很容易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至于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半圆形等,虽然教材中还没有正式出现,但学生并不一定就一无所知,如果学生能说出,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没说出,教师可以补充)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演示课件:把学生发现的图形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当学生全部回答完后,课件只留下图形,其他内容全部隐去。

  2.教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四边形,你们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板书课题: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想一想。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在这里我们就要和新朋友四边形认识了。

  你想象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意见。

  2.找一找。

  教师: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有的学生可能会把长方体也涂色,可能有两种情形:一是把长方体的三个面涂上颜色,因为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二是涂的就是整个长方体,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混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如果是第一种,不盲目否定,要指出这个图形虽然每个面都是四边形,但整个图形不是四边形。如果是第二种,教师要给予指正,让学生认识到四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3.讨论四边形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在“四边形的家”里面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

  (如果学生能说出“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教师要给予表扬;如果学生说出“有四条边,有四个角”,教师可出示““这样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它是不是四边形,使学生理解四边形的边是直的边)

  概括出四边形的特征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例题1中涂色的几个图形为什么是四边形,另外几个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教师板书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同桌相互说一说四边形的特征,再分别指一指例题1中四边形的边和角。

  4.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5.画四边形。

  教材第79页做一做第2题。

  (1)在点子图上画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2)展示学生作业,评价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三、教学例2

  1.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条让学生观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正方形的4条边都叫边长。

  板书:长、宽、边长。

  2.深化练习:

  (1)教材第80页做一做第1题(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做一做第2题(用长方形纸剪出一个正方形,展示剪法)。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判断,说理由)

  2.练习十七第2题。(独立填写,集体反馈)

  3.练习十七第4题。(填一填,为什么这样填?)

  4.练习十七第5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本课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五册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列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会用列表或列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问:什么叫策略?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交流。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1页例1情境图,学生读题,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分析题目。

  小组讨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结果预设:

  (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2)第一天摘的个数加5等于第二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加5…

  提问: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的其他成员。

  指导学生完成书上表格。

  现在你知道第三天和第五天分别摘了多少个了吗?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3)你们会用列表或列式计算求出答案吗?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30

  第二天 30+5=35(个)

  第三天 35+5=40(个)

  第四天 40+5=45(个)

  第五天 45+5=50(个)

  小结。看来“列表”是个好办法,用这个方法我们很容易就求出第三天和第五天小猴摘的桃。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每个数据各是怎样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列表”的策略有什么优点?

  2、小结策略。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要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看清要求的问题。(板书:弄清题意)

  (2)可以从条件开始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从条件想起)

  (3)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每个数据各是怎样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列表”的策略有什么优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2、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提问:怎样理解“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句话?

  学生交流,从16米高处落下,弹起高度也就是16米的一半,用16÷2。

  学生填表解答。

  3、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你能找到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吗?(在图中画出来)

  数一数他们之间有多少人?

  4、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

  说说从条件开始可以怎样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根据“白地砖有8行,每行15块”先算出有多少块白地砖,再根据“花地砖比白地砖少70块”算出花地砖有多少块。

  列式计算。

  全班集体订正,教师评价。

  5、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弄清题意。

  估计每个正方形里,每行画4个圈,可以画4行。

  先估计第几行正方形画不下。

  第一次画2个圈,第二次画满第一行,第三次画满第二行,第四次画满一个正方形,第5个正方形就画不下了。

  动手试着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谈话: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在解决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用列表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30

  第二天 30+5=35(个)

  第三天 35+5=40(个)

  第四天 40+5=45(个)

  第五天 45+5=50(个)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教学反思: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能使信息显得很有条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列表的价值,并能寻找数量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在于进一步学会用列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难点就在于怎样正确地运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较复杂的信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通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2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2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5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3

【推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12-1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01-25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15篇)01-1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通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8、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例2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2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3、第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会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和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今天大家的上课的精神都特别棒,所以下面的一些抢答题,相信你的举手动作是最快的。做好准备。”

  1.口答。

  3个5是(   )   2个4是(   )

  8里面有(   )个2 20里面有(   )个5

  2.看图说说有几个几

  (1)☆☆☆  ☆☆☆ 2个3

  (2)○○   ○○   ○○ 3个2

  (3)□□□□□□ 1个5或者5个1

  二、探究新知

  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现在还想考考大家。”

  1.出示情境图(例3)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谁能把比较的结果说一说?

  2.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1)圈一圈,再比较:

  师:除了用多和少来比较两种花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像学习除法那样将它们分成一份一份地比较。如果我们将蓝花看成一份,那么黄花可以怎么分?请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看看你圈了以后有什么发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名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操作。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师:“你圈出了几个几?为什么把2个圈一份呢?(黄花的只数是2)你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了吗?”

  (指名回答。预测提示:因为蓝花的朵数是2,所以把2看成一份,6就可以分成3份。也就是3个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因为6里面3个2,所以6是2的3倍。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求:6是2的几倍

  想:6里面有几个2 (3个2)

  所以:6是2的3倍。

  3.体会加深”倍“的意义

  (1)比较红花和蓝花的朵数。

  (2)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3)学生汇报:

  师:“你把每几朵圈成一份?(2朵)为什么?(蓝花的朵数是2朵)。那么把红花圈成了几个2(4个2)

  因为8里面有4个2,所以8是2的4倍。所以红花是蓝花的4倍。

  随机板书:

  求:8是8的几倍

  想:8里面有几个2 (4个2)

  所以:8是2的4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板书课题)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那么这个4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出来呢?”

  指名回答,8÷2=4

  (3)小结: “说的非常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一般用除法来计算。”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这个2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是如何列出来的。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尝试直接列算式解答,然后说一说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2.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几个同学今年8岁,老师今年32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他们的`几倍吗?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回去可以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问题告诉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听,好不好?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有关简单的倍数问题的除法计算

  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8÷2=4

  答: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倍的知识,而且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不作为一个数学概念给出,而作为生活的概念来处理,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摆、圈活动,不要急于用除法计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操作、想象等活动,会将三角形按边分类,并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量、猜、想象等活动进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在操作、辨析等活动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看PPT,这3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对啊,这些都是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不过今天我们是按边来分类。

  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新知探究

  动手操作: 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讨论交流,归纳分类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师:想一想,这么多三角形,你准备分为几类,怎么分?

  生1:分三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三条边相等的分一类。

  生2:分两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边相等的分一类。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师:指着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说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生:可以

  那你们觉得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几类?

  两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为一类。

  学习三角形的名称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三角形我们叫它们什么三角形吗?

  (1)自学课本P58

  师:没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归纳小结:有2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做底,底所对的角叫做顶角,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做底角。有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称,那这回谁能把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来说一说:

  三、动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种都有可能,媒体演示。

  2.等边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边三角形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媒体演示。

  动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能不能说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行,因为还有不等边三角形。

  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要问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第4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95页练习十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能说明简单分数的组成,进一步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并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知识间的联系,能说明比较分数大小的理由,说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3.使学生感受分数知识的掌握程度,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信心,具有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含义及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来练习认识过的分数的有关知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分数表示的意思,能比较分数的大小,还能把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更好。

  二、分数的意义

  1、初步认识

  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看看每个分数,在图里涂色表示这个分数。

  交流: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这里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分数几分之几的意思,可以把一个图形按分母几平均分,表示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2、分数的组成

  做练习十一第2题出示第2题,让学生看图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指出:每个分数都表示它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每个分数都表示有几个几分之一

  口答:2个1/3是( ) 4个1/7是( )

  5/9里有( )个1/9 7/10是( )个1/10

  3、分数大小比较

  ①练习十一第3题

  让学生根据图意填空,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比较分数的大小,可以用图上表示分数的涂色部分比出大小,还可以看分母相同时,比较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比较大;分子都是1,分母大的反而小。

  ②做练习十一第4题

  要求想想魅族分数可以怎样比?前两组和后两组的比较方法有什么不同

  三、简单的加减

  1、做练习十一第5题让学生计算得数并填写,指名两人板演。

  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计算加法和减法?

  2、做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而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2. 5 5 7 9

  3. > >

  4. < > < >

  5.

  6. = - =

  教学反思:

  有人说练习课最能看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否到位。数学课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练习课更是找不到什么好的方法,如果在课堂上用不同的方式,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实效。

  练习课就是对于前一节的巩固练习。只有对知识掌握熟练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可是学生的不同步就使得课堂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因此提出了一些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观念,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在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下,要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倍”的含义。运用“倍”的知识,利用画线段图来分析、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利用画线段图,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算理和方法。难 点:利用画线段图,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引入新课

  1.看图填空。

  ○○○

  ●●●●●●●●●●●●

  ○有()个,●有()个,●的个数是○的()倍。

  2.出示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摆一摆,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该摆多少根呢?你是怎么摆的?

  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指名汇报摆的方法,师归纳:第二行要摆第一行的4倍,也就是要摆4个5根,一共是20根。

  3.同学们真聪明,不但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还能用小棒摆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如果没有小棒怎么办呢?你想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吗?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3主题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代表汇报,师选择画线段图的方法重点讲解:从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可以知道军棋的钱少一些,我们就把军棋的价钱画一条线段来表示,那么象棋的`价钱就要画4个这样的线段表示。(教师边讲解,边画出线段图。)

  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

  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4.求4个8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8×4=32(元)

  5.验证:32元是8元的4倍吗?

  【教师归纳】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时,一定要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就用除法计算。如果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在解题时可以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理解题意。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练习十一第5题。

  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也就是求什么?怎样解答? 指名说一说,学生独立填算式。

  2.练习十一第6题。

  你会填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一第7题。

  提醒学生注意:第1、2两小题的问题能用同样的方法做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是91、92-93页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已经表现出创造力倾向,他们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因此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资源平台:

  1、多媒体课件。

  2、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及彩色笔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让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说,寓情境于活动的教学方法。

  问题生成单:

  1.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 )。

  2.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 )。

  3.12里面有( )个6.

  四步三环 导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探究活动一:学习例1认识二分之一

  教师:1.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二分之 一,写作:1/2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 ),读作:二分之一。伸出你的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2表示,边读边写。

  2.把它平均分给四个同学,每个同学又分到几分之几呢?下面用小组里的圆形平均分给本组四个同学,并将名字写在自己的一份上。

  学生:活动一:学习例1

  1、看课件分月饼。

  2、跟老师读写分数。

  3、动手分圆片。

  (三)活动二:学习例2生动手操作折出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

  教师:怎样表示出一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的正方形纸片试着表示出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用你喜欢的颜色涂出来。

  小结:揭示分数概念。 像1/2、1/4"",这样的数就叫做分数。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认识几分之一

  学生:活动二:学习例2

  1.学生自由读要求。

  2、动手折,并给其中的一份涂色。

  3、小组合作: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4、展示成果。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 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 P96 2: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动手做题、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读作:二分之一 读作:四分之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一、教学内容

  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2、分数的简单计算

  3、分数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编排特点

  1、合理确定认识分数的起点,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分数意义的理解是多维度的。在分数概念的多个含义中,“部分-整体”概念处于基础地位。因此,教材编排既考虑到分数概念的发展基础,又兼顾学生建构概念的认识特点,在本单元第一次认识分数时,借助几何直观和操作,从“一个物体作整体”到“多个物体作整体”,循序渐进地加深对分数所表达的“部分-整体”关系的认识。

  而且所有内容的安排全部围绕这一基本含义展开,无论是比较大小还是简单的分数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深对分数含义的认识。

  2、加强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

  增加了第3小节“分数的简单应用”。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接着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分数的含义”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结合生活经验,借助直观和操作认识分数

  分数概念具有双重性,既有“数的特征”,也有“形的特征”。只有从两个方面认识分数,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它的本质意义。教材借助不同的实物模型(月饼、苹果等)、面积模型(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等,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分数形的特征。

  教材还编排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表征的联动中体会分数的含义。

  四、具体编排

  (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1、主题图

  (1)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体现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实际的需要。引出对单元内容的学习,为例题教学提供现实情境。

  (2)在分物品时,一般采取“平均分”的方式。

  (3)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可以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分得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例1(认识几分之一)

  (1)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的认识。小精灵话中的“平均分”和“它的”是关键词,明确指出了分数概念的基本要素。

  (2)(3)在实物模型的基础上,借助面积模型——圆和长方形,认识、 。

  (3)通过上述活动积累一定具体认识后,说明“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4)以为例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指导怎样正确地读、写分数。

  3、例2(用不同的方式表示{C}{C} {C}{C},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1)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明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分数1/4,虽然正方形纸的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分数的意义相同),所以可以用同一分数表示。

  4、例3(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

  (1)比较大小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整体1是相同的。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也是为以后学习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作铺垫的。

  5、例4(认识几分之几)

  (1)例4,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通过折纸活动认识四分之几,加强了四分之几和的联系。

  6、例5(十分之几的认识)

  (1)例5,通过把1分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说明十分之几的含义。一方面,进一步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小数做初步的准备。

  7、例6(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1)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还不是抽象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而是通过涂色,利用直观图形的大小比较来比较分数大小。然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的方法: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大。

  (3)第2小题出现6/6,也是为后面学习1减去几分之几做准备的。

  (二)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分数加减法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正式学习分数加减法作必要的准备。

  1、例1(分数加法)

  (1)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意义,答案让学生自行填出。

  (2)通过直观和抽象两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

  2、例2(分数减法)编排特点同例1,只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索。

  3、例3(1减去几分之几)

  (1)例3,教学“1减几分之几”。直接出示算式后,小精灵提示思考方法:通过平均分,可以把1改写成分子与分母相同的'分数。借助直观图、提示语及小女孩的动作等,再次形象直观地展示出算理,便于学生理解。

  (三)分数的简单应用

  1、例1

  (1)例1,教学由多个同一事物组成的集合作为单位“1”,集合中部分元素与整个集合的关系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情况。

  (2)例1的第(1)题,调用学生学习几分之一的经验,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情境,实现了“1”由一个物体到一组物体的自然过渡。

  第(2)题,指导学生借助分数的含义,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教学中,要通过剪一剪、涂一涂、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循序渐进让学生体会“1”是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关系。

  2、例2(问题解决)

  (1)例2,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既能让学生学习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又可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2)理解题目中两个分数的含义,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

  (3)给出了借助直观图进行分析的方法,分析时结合分数的含义,应用整数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小精灵的话,提示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五、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C}{C} {C}{C}{C} {C}表征转换能力代表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水平。通过多种外在的表征方式,如分割操作、画图、数学符号等之间的转化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在最初接触分数时,先是从“行为”(平均分物体)入手,再通过图形表征认识分数,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数学符号。教师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行为”“图形”“符号”等表征方式的关系,努力做到“有来有回”。

  2、借助多种直观模型和操作,理解分数的含义

  学生对分数的抽象理解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在分数初步认识阶段,学生的活动要与直观模型紧密结合。一开始就要利用不同的实物模型(月饼、苹果等)面积模型(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对分数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并不抽象分数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材的呈现方式,除实物、面积模型外,可适当采用集合模型、“数线”模型,丰富学生的认识表象,为学生全面理解分数的含义提供多种直观支持,避免思维僵化。

  让学生在不同的动手活动中体验、认识分数。如“分一分” “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数一数”等,完成这些动手操作。

  尤其在认识在认识“1”是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时,因为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被平均分以后,每份里的物体都可以用整数表示它的个数,学生对用分数表示“部分-整体”的关系感到不习惯。教学中,要通过剪一剪、涂一涂、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循序渐进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初步形成认识:与“1”是一个物体是相同的,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取几份就有几个1份那么多。

  3、要把握好教学要求。

  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分数,对于分数的定义,分数表示的确切含义,教材都不要求掌握。在学习分数的认识、大小比较和加减法时,都要借助于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也不是为了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的方法本身,而是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3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更加明确“几倍”和“几个几”之间联系,进一步认识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建立“倍”的概念。

  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想想做做第5题)

  20×6= 4×80= 600×9=

  5×700= 50×6= 3×800=

  二、激趣导入

  1.拍一拍

  学生拍拍表示一倍的次数,老师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生1拍:××。老师拍4个2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②生2拍:×××。老师拍3个3下。问:老师拍的次数是你们的几倍?

  2.谈话:大家表现得真棒,说明大家学习地非常努力。敢不敢迎接更大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说一说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要注意什么?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解题思路。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2)如何解答第一个问题?选择哪两个条件列式?怎么求出几倍的?

  (3)选择哪两个条件解答第二个问题?怎么求出几倍的?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自行车的辆数是电动车的多少倍?你会列式吗?

  (2)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第37页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和书写规则。

  理解被除数的个位上不够商1的时候要用0占位。

  教学重难点:商不够商1时用0占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昨天我们学的很好,今天小兔带来了一些习题来考一下同学。

  出示:小明家养了4只兔子,这天她买了86克红萝卜,请问平均每只小兔可以吃到多少克红萝卜?还剩多少克?

  问:要解答这道题应该怎样想?算式怎样列?

  得到: 一共的千克数÷兔子的只数=平均每只兔子可吃到红萝卜的.千克数

  86 ÷ 4

  师:86÷4的商是多少呢?请你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交流汇报

  86÷4=21(千克)……2(千克)

  答:平均每只小兔可以吃到21克红萝卜,还剩2克。

  问:你们是怎么算的呢?谁能来计算过程说一说。

  改错

  师:小亚也做了这道题,我们来看看她的做法。但她算了一半,做不下去了。你们能帮帮她吗?

  出示:

  二、探究新知

  师:小胖今天带来一些数学本做奖励,经过昨天学习有小亚等3名同学获得了优秀,小胖带来了61本,请同学们帮忙分发一发,看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本数学本?

  61÷3 = ?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出示学生的几种情况:

  个位上的0能不写吗?

  为什么最后一步可以省略?

  师:哪些竖式是正确的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得到:第1、第3个竖式是正确的。但第3个竖式的最后一步可以省略。

  问:从这道题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得到:个位上不够商1要商0来占位。

  三、练一练(第37页)

  拓展题

  师:小胖对同学的答案很满意,为此他给小朋友发了奖学金

  一等奖:小巧(95元)

  二等奖:小丁丁(65元)

  三等奖:小亚(45元)

  这三个同学拿着奖学金去买文具用品

  价目表:

  铅笔盒 活动笔 橡皮 尺

  9元 7元 4元 2元

  若小巧全买铅笔盒,可以买几个,还剩几元?

  若小亚全买橡皮,可以买几块,还剩几元?

  若小丁丁全买活动笔,可以买几支,还剩几元?

  (小组活动,自编习题,互相问答)

  课堂检测练习:竖式计算

  86÷9 67÷5 96÷3 46÷4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第3课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P93-9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分数里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3/5 5/8 2/5 4/7 3/8

  2.口答。

  7个1/8是(),3个1/4是()5个1/9是(),4个1/5是()

  引入:我们都已经认识了分数,分数也可以进行计算。今天我们先学习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学习新知

  1.分数加法。

  出示例5,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说明:要求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就要把小明吃的5/8和小红吃的2/8合起来,要用加法,算式是5/8+2/8。(板算式)

  引导:这两个分数有什么是相同的?(板分母相同)

  那这个算式结果是多少呢?你能从图上观察5/8和2/8,看看合起来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吗?试试看。

  提问:你从巧克力上看出得数应该是几分之几?

  引导: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把这块巧克力看成一个长方形,请每个小朋友把长方形的5/8涂上红色,2/8涂上绿色,看看一共是它的几分之几,然后在上面的式子里填上得数。

  提问:得数是几分之几?

  引导:同桌小朋友根据图上意思互相说说,为什么结果是7/8。交流:为什么等于7/8,你认为可以怎样想?

  指出:计算时,我们可以想5个1/8加上2个1/8就是7个1/8,就是7/8。

  追问:为什么分母没变?

  说明:计算的结果表示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不要单位名称。 2.分数减法。

  出示“试一试”算式,让学生说说两个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请大家看图想一想图上怎样表示3/5-2/5的,计算时可以怎样想,得数是多少,然后填写得数,并和同桌说说是怎样算的。

  交流:你的得数是几分之几?你是怎样算的?

  指出:从3个1/5里面去掉2个1/5是1个1/5,就是1/5。(让学生说说思考方法)

  追问:为什么得数的分母还是5?归纳方法。

  引导:回顾上面的分数加法和分数减法,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你能发现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吗?

  小结:这里学习的是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或相减,计算时都是想几个几分之一加几个几分之一,或减几个几分之一算出结果。所以只要把分子相加或相减,分母不变。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图想一想每题的意思,可以怎样算,再填写相应的算式、得数。

  交流:每一题是怎样填的?4/6+1/6是怎样算的?5/6-4/6呢?指出:从图上看,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或相减,平均分的份数没有变化,也就是分母不变,只要把分子相加或相减。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交流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两个问题,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第(1)题是怎样想、怎样算的?第2题呢?结果要不要写单位名称?

  指出:和+以前学过的'实际问题一样,求一共多少用加法,求相差多少用减法,注意分数计算时要正确。

  四、课堂总结

  引导:今天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是用什么办法帮你理解计算方法的?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怎样算?还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教学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通过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题提供了一个已经平均分成了8份的长方形,要求学生把这个长方形的涂上红色,再把长方形的涂上绿色,由此分别引出求和与求差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对加法意义和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列出算式。接着,启发学生借助直观图形以及已经初步获得的对分数的理解,自主探索算法并交流各自的思考与收获,从而掌握算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剪一剪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难点:能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学生欣赏。

  教师:这是哪儿?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课件出示定格的校园图片)

  学生从中找一找图形,一边看一边汇报。

  (学生很容易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至于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半圆形等,虽然教材中还没有正式出现,但学生并不一定就一无所知,如果学生能说出,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学生没说出,教师可以补充)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演示课件:把学生发现的图形用不同的颜色涂出,当学生全部回答完后,课件只留下图形,其他内容全部隐去。

  2.教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四边形,你们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板书课题: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1.想一想。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在这里我们就要和新朋友四边形认识了。

  你想象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意见。

  2.找一找。

  教师: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有的学生可能会把长方体也涂色,可能有两种情形:一是把长方体的三个面涂上颜色,因为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二是涂的就是整个长方体,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混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如果是第一种,不盲目否定,要指出这个图形虽然每个面都是四边形,但整个图形不是四边形。如果是第二种,教师要给予指正,让学生认识到四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3.讨论四边形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在“四边形的家”里面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

  (如果学生能说出“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教师要给予表扬;如果学生说出“有四条边,有四个角”,教师可出示““这样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它是不是四边形,使学生理解四边形的边是直的边)

  概括出四边形的特征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例题1中涂色的几个图形为什么是四边形,另外几个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教师板书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同桌相互说一说四边形的特征,再分别指一指例题1中四边形的边和角。

  4.寻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

  5.画四边形。

  教材第79页做一做第2题。

  (1)在点子图上画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2)展示学生作业,评价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三、教学例2

  1.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条让学生观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正方形的4条边都叫边长。

  板书:长、宽、边长。

  2.深化练习:

  (1)教材第80页做一做第1题(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做一做第2题(用长方形纸剪出一个正方形,展示剪法)。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判断,说理由)

  2.练习十七第2题。(独立填写,集体反馈)

  3.练习十七第4题。(填一填,为什么这样填?)

  4.练习十七第5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本课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五册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71-7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列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会用列表或列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问:什么叫策略?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交流。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1页例1情境图,学生读题,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学生分析题目。

  小组讨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结果预设:

  (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2)第一天摘的个数加5等于第二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加5…

  提问: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的其他成员。

  指导学生完成书上表格。

  现在你知道第三天和第五天分别摘了多少个了吗?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3)你们会用列表或列式计算求出答案吗?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30

  第二天 30+5=35(个)

  第三天 35+5=40(个)

  第四天 40+5=45(个)

  第五天 45+5=50(个)

  小结。看来“列表”是个好办法,用这个方法我们很容易就求出第三天和第五天小猴摘的桃。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每个数据各是怎样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列表”的策略有什么优点?

  2、小结策略。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要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看清要求的问题。(板书:弄清题意)

  (2)可以从条件开始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从条件想起)

  (3)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每个数据各是怎样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列表”的策略有什么优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2、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提问:怎样理解“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句话?

  学生交流,从16米高处落下,弹起高度也就是16米的一半,用16÷2。

  学生填表解答。

  3、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你能找到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吗?(在图中画出来)

  数一数他们之间有多少人?

  4、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

  说说从条件开始可以怎样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根据“白地砖有8行,每行15块”先算出有多少块白地砖,再根据“花地砖比白地砖少70块”算出花地砖有多少块。

  列式计算。

  全班集体订正,教师评价。

  5、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弄清题意。

  估计每个正方形里,每行画4个圈,可以画4行。

  先估计第几行正方形画不下。

  第一次画2个圈,第二次画满第一行,第三次画满第二行,第四次画满一个正方形,第5个正方形就画不下了。

  动手试着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谈话: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在解决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用列表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30

  第二天 30+5=35(个)

  第三天 35+5=40(个)

  第四天 40+5=45(个)

  第五天 45+5=50(个)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教学反思: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能使信息显得很有条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列表的价值,并能寻找数量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在于进一步学会用列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难点就在于怎样正确地运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较复杂的信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