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08 09:39:46 初中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案(热门)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语文教案(热门)

初中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这篇课文的意图:珍爱童心;用漫画的艺术形式来“挽留”童心,呼唤童心。

  2、指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内涵丰富的句子,进入父亲这一角色,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父亲对孩子们童心的满腔挚爱。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反思成人的行为的写作意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谁?什么?

  (由“谁”引入作者丰子恺的简介;由“什么”引入课文的学习)

  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名仁,又名婴行。自幼爱好美术。精通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散读课文

  要求:(1)编小结号(养成阅读习惯)(2)扫除字词障碍 , 补充注音、释义 :

  【憧(chōng)憬(jǐng)】向往。

  【龌(w)龊(chu)】不干净,脏。

  【考(kǎo)妣(bǐ)】(死去的)父亲和母亲。

  【 (chǎn)袜】只穿着袜子着地, ,只,光着。

  【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精力。

  2、再朗读第一节,把握整体

  (1)作者“憧憬于你们的生活”中“你们”指的是谁?请从文中找出来。

  明确:从文中第一段找答案: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

  (2)孩子们的“生活“为什么值得”憧憬“?

  明确:2-4段中关于孩子几件事的记叙。通过归纳这几件事,理解孩子的生活为什么值得憧憬。“真率自然与热情”,“肺肝相示”,“彻底的真实而纯洁”等

  3、孩子们拥有这么好的童心,大人们能理解吗?运用文中的事例来谈谈。

  明确:6-9段归纳爸爸妈妈抹煞孩子童心的几件事,可以看出我们不能理解孩子的童心,如:慢慢破坏阿宝的杰作;我呵斥孩子聪明的学习我裁纸;我不准软软弄我的毛笔等等都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4、对大人们的行为反思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态度?文中哪些语言可以反映出来?

  明确:父亲是一位具有反思意识,又特别富有爱心的人,同时也对成年人丧失童心童趣真心真性情而痛心,为人的不得已的成长感到无奈。

  “愧死”,“摧残”,“不安心得很”,“野蛮”,“最不安心”

  三.品 读 ? 探 究

  1 丰子恺说,孩子“年纪越小,你的`世界愈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讨论、交流、明确

  2 交流文中最精彩的语句欣赏。 交流、感悟

  3 作者在文中写瞻瞻的笔墨最多,而且说:“瞻瞻!你尤其可佩服。”这说明在几个孩子中,作者有所偏爱,对吗? 讨论、交流

  4 在作者看来,儿童是纯真的,但他们长大了就不可避免逐步丧失天性玉米得不自然或是虚伪地屈报与顺从。有人觉得这种看法太偏激,难道真的每个人都要这样吗? 各抒己见

  四、质疑,加深理解

  1、介绍质疑的方法:词与句

  (1)对于词与句的质疑可从三方面着手:

  a表达了什么意思

  b.是怎样表达的

  c.表达效果怎样

  (2)质疑角度

  词:辨析词义,表达作用,感情色彩

  句:句子含义,修辞手法,思想感情

  2、再读课文,提出问题,交流讨论

  五、总结全文

  是一生的黄金时代,童心,纯真,创造力是我们所拥有的财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东西渐渐离我们远去,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抓住它,因为“童心不泯”是一种境界,值得我们去追求。

  六.板书设计

  给我的孩子们

  “我”——失去自我 俗务缠身

  孩子们——纯洁真实 前途光明

  七、作业

  1、写一篇《童年趣事》,要求300字以上,叙事完整

  2、查阅丰子恺的生平资料有关知识

初中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能力目标: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本文的语言美。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腻传神的景物描写,掌握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点拨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勾画圈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学生回答:冬季)不错,那么我们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啊?(四个,春夏秋冬),很好。那有没有谁愿意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哪个季节啊?(学生举手发言)不错,大家回答的都很好,其实,时序更替,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都是美不胜收的。老舍先生曾经在《济南的秋天》中写道:“上帝把春天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在他的眼里,济南的秋天和冬天都是最美的;在他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风韵。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和作者:济南的冬天——老舍)

  二、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1.简介作者和创作背景:

  多媒体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2.检查字词:

  多媒体出示课件,先指名朗读,后学生齐读两遍加深印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作者情感

  1、朗读音频播放:

  (1)播放音频朗读文件,让学生注意其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和重音的把握。

  (2)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边动笔在书上圈画出重点词句。(用PPT出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出示的问题: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再浏览课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温晴这一特点的?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归纳: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宝地。

  总结为两字:温晴(贯穿全文的线索)

  2.是从山、水两个方面来表现温晴这一特点的。

  3.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板书:热爱、赞美之情)

  四、再读课文,内容探究

  1、文章开头,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突出表现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的?

  学生讨论、明确:把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地方进行了对比的方法:北平的刮大风,济南的无风声;伦敦的重雾,济南的响晴;热带的毒日,济南的温晴;经过一番比较,令人信服地得出“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个结论。点出“气候温晴”这一特点。

  2、指名朗读2-6段,每段分别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然后从中找出一些能够表现山、水特点的词语。

  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

  山,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水,(暖、绿、清)。

  城外的远山(淡雅)。

  五、品读赏析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好的文章就是三分赏析七分读,只读了一遍,同学们就发现了这么多济南冬天的特点和美景,下面我们就逐步赏析这篇课文。

  老师先举个例子,给你们做个示范,然后你们自己从文章中找出句子赏析。(ppt展示例子)

  举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句话怎样描写小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爱、慈善,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了阳光朗照下的小山“可爱”的这一特点。

  学生可能找到下列句子:

  1.“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

  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雪后小山的娇气的情态。

  3.“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矮松比喻成看护妇,形象生动写出了小山下雪后矮松的柔美。

  我们刚刚赏析了文中许多优美的句子,作者通过这些句子赋予了济南山水无穷的魅力,抒发了他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的爱。

  六、课堂小结: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细腻传神的描写,抓住温晴这一线索,绘山景描水色,角度独特,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济南冬天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七、布置作业

  大自然一年四季风景都有各自独特的美,请同学们以《校园的冬天》为题写一篇文章,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将校园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不少于400字。

初中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1、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2、品味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鲁迅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但对于自己的老师,他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一个是留洋学医期间的藤野先生,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先生。藤野先生是日本的一位老师,鲁迅先生早年跟他学习医学,最终又没有坚持从事医学事业,为什么还要专门写文章来纪念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来看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课件)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课件)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圈点勾画法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

  思考:(课件)

  (1)标注出重点词语。

  (2)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3)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4)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2、交流观点

  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全文共分三段:(课件)

  一(1—3):见到藤野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二(4—35):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三(36—38):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课件)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语文活动,抢答下列问题:(课件)

  藤野全名:(藤野严九郎)

  供职学校:(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教授课程:(解剖学)

  外貌特征:(黑瘦、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课件)

  3、藤野先生身上有很多作为教师的优点,但其中最特殊、最打动作者的是什么呢?

  交流明确: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他对作者这样一个来自弱国的学生不同寻常的热忱、尊重、毫无民族偏见的支持与鼓励。

  4、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结论: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5、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课件)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欲知后事如何,留待下回分解。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认真练字,积累词语。

  3、完成《同背作业》“基础知识”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略

  二、重点研读,深入探究:

  1、语文活动设计:名人访谈

  在课文中,除了着重描写藤野先生外,还多处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先在东京留学,后到仙台学医,最后离开仙台,弃医从文。他为什么这么频繁地辗转各地呢?如果你是鲁迅,你该如何讲述你的这段心路历程?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思考:

  (1)鲁迅为什么来到东京?为什么要离开东京?

  (2)鲁迅为什么要学医学?是什么原因使你决心弃医从文?

  (3)你对作者的叙述还有哪些疑问?

  2、学生研读课文,合作交流:

  (1)我来到东京留学,是想学习医学,探求救国救民之道。我对东京“清国留学生”不是去逛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感到憎恶、失望和不满,因此决定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就是我要离开东京到仙台的原因。

  (2)“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匿名信事件”使我深感弱国备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贵强民的愿望。作者的个人自尊心和民族自尊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看电影事件”使我深感“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我决定弃医从文,以拯救国人的灵魂。

  (3)可能出现的疑问: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交流后明确:

  因为“日暮里”中的“日暮”会使作者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清政府日薄西山的忧恨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3、“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感激、怀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的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4、精读第38段,思考:

  “良心发现”指什么?(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什么?(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什么?(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

  5、教师引导:作者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6、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明确: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以作者的爱国之情为情感线索,叙述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和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也深刻而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赤子之情。

  三、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精炼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丰富深刻的含意和复杂深沉的心境。

  1、朗读第1、2自然段,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说明理由。

  a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b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张、比喻)

  c除下帽来,油光可鉴。(比喻)

  d实在是标致极了。(反语)

  e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反语)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无非”表示“只不过”的意思,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和对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厌恶之情。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作业布置

  1、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完成《同步作业》。

初中语文教案4

  第一课时 字词句含义

  教学目标:

  理解文中字词含义。熟读课文,能翻译全文。

  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古文,多数学生仍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对于加点字词的理解能靠背默来完成,而对句子的翻译则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关键在于读得少语感差。

  所以,学习古文仍注重多读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补充适当的语法知识,为句子翻译奠定基础。

  字词要求:

  读准字音,书写正确,解释明确。

  嗤:讥笑。

  辄:就。

  逮:及,赶上。

  甫:刚刚。

  赧:脸红。

  訾:挑毛病,说坏话。

  度:猜测,估计。

  曾:竟,乃。

  朗读全文,做到通顺流畅。

  题解:

  弈喻——标题揭示文章的写法,是“缘事而发,以小见大”。文章以弈棋为喻,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语法现象:

  “易置之”——“易(之)置之”,替他下棋;成分省略要补出。

  “顷之” ——不久,“之”无意,句子中调节音节的作用。

  辄欲易置之 替 一客数败 屡次

  易 { 予颇易之 轻视 数{ 甫下数子 几(个)

  然易地以处 交换 竟局数之 计算

  反复朗读,字词分析理解,句子翻译。

  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注释。

  熟读课文,口头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杂文特点

  教学目标:

  明确“缘事而发”“以小见大”“文艺性”的杂文特点在本文中的体现。

  明确全文中心论点。

  分析第一节:

  论述一次下棋给我的“教训”。

  板书设计(一):

  下棋过程 观弈时态度变化 棋局中的表现

  弈 观弈 嗤其失算,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 自高自大

  对局 前 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轻视对方

  甫下数子 客已得先手 吃惊不小

  局将半 客之智尚有余,予思益苦 苦心竭律

  竟局数之 客胜予十三子 予赧甚

  羞愧万分

  观弈 终日默坐而已

  喻 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

  思考:

  缘事而发的.“事”在文中指什么?

  结论:

  观弈时没有自知之明,轻视他人,结果碰壁,由此得到一个教训——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轻视别人。

  分析第二节:

  由下棋中得到教训,且“以小见大”,联想到“待人待己”的道理。

  以小见大

  观弈 看人

  予观人下棋 今之学者

  嗤其失算 訾古人失;称今人失

  第二节与第一节进行类比,指出“今之学者”的自高自大,轻视别人。

  板书设计(二):

  今之学者两大缺点: 读古人书, 訾古人失;

  与今人居, 乐称人失。(现象)

  人固不能无失 吾亦有失 (观弈后明白)

  知人之失,指人之小失,不见吾之大失 要有自知之明 ( 主要观点 )

  何暇论人哉 管好自己 ( 正确对待 )

  思考:

  第三段的作用是什么?

  结论:

  在第二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

  分析第三节:

  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

  板书设计(三):

  弈之优劣有定

  }不该彼此相嗤

  人之是非无定

  各是其所是

  }不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

  各非其所非

  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

  }要正确的待人待己

  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

  思考: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是否正确?

  结论:

  是非无定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句话不合实际,评判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圣人而转移。

  总结:

  文章通过一次弈棋,得到“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的教训,从而联想到“待人待己”的道理: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因有知人之明,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轻视别人。

  总板书设计:

  弈 喻

  缘事而发 以小见大

  观弈 得到教训 今人不能正确待人待己 不该彼此相嗤

  基础 联想 进一步阐述

  嗤其失算 不能妄自尊大 易地以处,难免有失 弈之优劣有定

  人之是非无定

  对局失败 不能轻视别人 不能只知人之失, 不能只从

  而不见己之失 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终日默坐 人贵有自知之明 要有知人之明

  附:“文艺性”的特点体现在人物形象生动。

初中语文教案5

  教材分析

  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

  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文中饱含深

  情,富有哲理。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知识目标

  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的写法,了解重点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概括文中作者所回忆的几件往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象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板书课题)

  二、解题:

  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注释①)。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

  (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

  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作者回忆了那几件往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回忆事件的内容

  1、朗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或词语。

  2、从文中哪里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明确:1、投影打出,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生指出并画出,师补充)

  ①注释词语:(见注释)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风物

  芳菲

  雕镂

  镌刻

  ②补充词语:

  年华:时光,年岁。华,指时光。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的。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多形容水)。

  身历:亲身经历。

  重(chong)读:重新读,再一次读。

  雨晦(hui)风雨如晦。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犹如黑夜。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绚丽:灿烂美丽。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

  万端:(头绪)极多而纷繁,各种各样。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依稀:模模糊户。

  凝注:凝聚,凝结。

  ③多音字或形似字。

  竟:未竟之时、有志者事竟成、竟然。

  竞:竞争、竞赛、竞选。

  彩:五彩、喝彩、剪彩、丰富多彩。

  采:采茶、采购、采取、兴高采烈。

  3、明确:第一段,(生读)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语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

  (学生交流后明确)

  四、小结:今年暑假,参加新教材培训时,72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作了精彩的电视讲座。她新颖的教学理念、深厚的文化功底,无不来源于长期不懈的读书与实践,令我们敬佩不已!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所学字词。

  2、画出文中精彩语句,体会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内涵。

  2、体会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重点字——补充

  谆谆告诫

  水泊梁山

  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所表达感情

  请学生默读课文,出示问题如下:

  1、画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美的语句。

  2、结合自身体验谈一谈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见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学生先读书,自己动手动脑;

  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最后,代表发表见解,其他人补充,边读边体会。)

  明确:①、用词举例: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写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②、美句举例:第二段写作者读《水浒传》犹如身历其境,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个人的喜怒爱乐等感受。

  第四段中的诗句引用得好,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和各种色彩,美丽如画。(请学生读文中诗句,并加以拓展。)

  三、小结延伸

  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体味作者用词达意的匠心独运,也品味到到文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诸多小事给了作者良好的影响,它们为于漪老师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同学们,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哪件事给你影响最大,使你受益无穷,请讲出来听听。

  (学生讲生活体验)

  老师引导:只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才有激情抒写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让我们象于漪老师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吧!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及诗句。

  2、日记《我和于老师》

  3、课外阅读冰心的《往事》等作品。

  板书:

  六 往 事 依 依

  于 漪

  看山水画 甚得其乐

  读《水浒传》 身历其境 爱自然

  读《千家诗》 心旷神怡 爱生活

  听国文课 抒爱国情 多读书

  登北固楼 感兴亡事 好读书

  读中外小说 开阔视野

初中语文教案6

  一、导入新课

  优秀电影的成功因素很多,但有一个好的剧本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而有较高审美眼光和欣赏品位的导演是关键,语文教案-《一个都不能少(节选)》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电影片断及电影文学剧本,不妨也试着当一回“导演”。

  二、解题

  介绍剧情梗概。

  三、研习课文

  1.播放电影光盘《一个都不能少(节选)》片断。

  (解说:充分利用现有影视资源,激活课堂,给学生以关的享受。在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2.赏析:请同学谈谈留下印象最深的镜头及感受。

  (解说:将音像信息转换为描述性语言,再与文学剧本进行比照,进一步理解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特点。)

  3.鉴赏品味。

  (1)请学生试当“导演”说戏(可选某一场景)。

  (解说:参与“导演”的过程,也是对剧本特点进一步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剖析人物形象的生动立体的表现方式之一,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一个都不能少(节选)》2》。)

  (2)配乐模拟表演“摄制节目”场景。

  (解说:由“导演”说戏到表演,遵循由理论到实践的学习方法,也是参与鉴赏的一种高级形式。)

  (3)请“导演”点评。

  (解说:这一环节体现集中指导施教对象鉴赏之特色,可直接反馈教学效果的信息。)

  4.课堂训练

  表达:根据文本内容,按下列句式,请每位学生说一句话。

  “《一个都不能少》有诸多让人感动的理由,理由之一是……”

  (解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鉴赏层次,将学生的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的思考进行评价判断,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希望工程”的社会意义及人文关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5.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较灵活地欣赏了电影文学剧本,了解了电影文学剧本侧重于视觉表现、一切都化为画面和动作的特点。通过赏析,不仅陶冶了 情操,也提高了审美情趣,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四、布置作业

  以“一个都不能少”为话题,写一则有创新意味的小短文。

  语文教案-《一个都不能少(节选)》2

初中语文教案7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

  2、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欣赏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并辅以简单介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瞧:多可爱的小草,花也在开放,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酷热难耐的盛夏,蝉情不自禁地嚷着:热死啦!热死啦!这预示着近期天气还会是烈日当空,注意防暑。

  瞧,这就是所谓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图画,秋天来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就是美丽的.冬天。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作者

  (二)积累生字词:

  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四)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归纳总结:

  描述物候现象 做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逻辑顺序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段

  指导读课文1——3段,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1、注音:翩然 销声匿迹 呈现 风雪载途 农谚

  2、选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3、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第_____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____关系。

  4、请你依据选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5、选文前两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五、再读课文,然后回答,师归纳

  1、语言生动,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说明条理性强。

  3、恰当地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

  六、观察生活,说物候现象

  课前已布置学生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设计意图:留心身边的物候,体验物候现象生活中处处可见)

  七、总结

  常言道:鸟有鸟语,人有人言,本节课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其实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板书设计:

  大 描述物候现象 现象

  自

  然 作出科学解释 逻

  辑

  的 追究因果关系 顺

  语 序

  言 阐述研究意义 本质

  《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

  在导入新课后,学生一听又是说明文感觉很枯燥无味,可是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了四幅画面:草在长,花在开放,蝉鸣,五花山,白雪飘飘,并介绍在不同的季节动、植物或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现,都在展示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大多数学生都感觉有趣,眼前一亮,这样我就达到了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起到了铺垫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学会不认识的字;能运用各种方法理解“仰慕、憨厚、赏识、志存高远、驰骋”等词语,并积累这些词语。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能理解“君子必自重,人始重之”的意思;能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研读对齐白石的人品有所了解感受。

  3.能在简要说出课文记叙的两件事的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能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研读对齐白石的人品有所了解感受。

  教学过程:

  一.补充了解齐白石、李苦禅,揭示课题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两位国画大师之间发生的事情。

  板书课题:齐白石与李苦禅(齐读)

  2.观看齐白石、李苦禅的国画,阅读有关文字介绍(幻灯片播放)。

  师:先来欣赏几幅画,在欣赏的同时请大家留意画面上的文字介绍。

  师:从刚才的欣赏和阅读中,你了解到了些什么?

  (齐白石与李苦禅都是国画大师,齐白石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作品具有纯真的民间气息,李苦禅原名李英杰,是齐白石的徒弟,擅长画鹰)。

  二.初读文章,理清文脉

  1.根据预习要求小组内进行交流反馈。

  师:昨天请大家预习课文(同时出示预习的要求),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述了齐白石与李苦禅之间发生的哪两件事?四人一组交流。

  2、集体反馈

  指名交流师徒间发生的两件事:

  (李英杰仰慕齐白石的人品、画品诚心拜师学画;齐白石教育李英杰正确对待拉洋车,李英杰从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三.抓住关键语段学习课文,深入感悟,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一件事:收徒拜师

  1.理解“人品、画品”这两个词。

  出示句子:因为仰慕先生的人品和画品,特来拜师。

  引读:当时李英杰正是因为……(同时“仰慕、人品、画品”变红)

  师:对于“人品、画品”这两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学生回答)

  师:李英杰仰慕齐白石高尚的品格和独特的作画格调,满怀诚意特来拜师学画。

  同时出示板书:拜师

  人品画品

  2.感受李英杰拜师学艺的诚意,指导有感情朗读。

  出示句子:“俺俩是国立艺专的学生,他叫王雪涛,俺叫李英杰。俺们都是从乡下来的穷孩子,因为仰慕先生的人品和画品,特来拜师的'。请您收下俺们吧……”

  师:带着仰慕的心情,来读好李英杰的这段话。

  3.理解齐白石为何“紧闭了一下双眼,两颗泪珠顺着眼角滚落下来”

  出示句子:齐白石看着眼前这两个憨厚可爱的青年,不禁回想起自己学画时的艰难历程。他紧闭了一下双眼,两颗泪珠顺着眼角滚落下来:“好,我收下……”

  1)引读:显然齐白石被他俩的诚意所打动,看着眼前这两个憨厚可爱的青年,不禁回想起自己学画时的……

  2)师:其实,齐白石能成为一位国画大师是十分不容易的,他经历了种种坎坷,备受冷落。让我们了解他早年的那段艰难历程,感受一下。

  出示补充材料:简介齐白石的艰难经历.

  学生自由散读有关资料。师引读:出身贫寒的齐白石,在早年学画的历程中备受冷落。15岁开始学雕花木匠,27岁才拜师学画。由于白天要干活,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学画。那时他生活穷困,饥饿时常常只能饮水充饥。无钱买灯油,便点松火做灯。40岁之后,齐白石才在朋友的鼓励与资助下,远游南北各地,祖国的壮美山河和多姿的风土人情,开阔了他的胸襟,提升了他的描绘境界。

  3)师:看着眼前这两个憨厚可爱、热爱艺术青年,此时此刻,自己年轻时放牛、木匠的生涯、伴着松油学画的艰难历程仿佛又浮现在齐白石的脑海中。他被两位青年的真诚所打动,他不想让这两位青年失望,他打心眼里地喜欢,他要尽力培养他俩,想到这,……(读句)他紧闭了一下双眼,两颗泪珠顺着眼角滚落下来:“好,我收下……”

  师:就这样,齐白石收下了这两位出身贫寒、诚心学画的年轻人。

  板书:收徒

  二)学习第二件事:教徒悟理

  1.板书:教徒悟理

  师:齐白石教作画更教人,风雪之夜发生的“拉洋车”的事情让李英杰悟出了做人的道理。现在我们就来重点了解师徒之间发生的第二件事情。

  随即板书:教徒悟理

  2.了解课文的第二件事主要写齐白石的人品。

  师:课文讲述的这第二件事,主要是要介绍齐白石的人品还是画品?

  ——是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齐白石老人高尚的人品。(板书点出)

  3.过渡

  出示句子:李英杰是山东高唐人氏,出生寒苦,考入艺专之后,不仅没钱交学费,甚至连穿衣吃饭的钱都没有,他下决心拉洋车,赚钱学画。

  师引读:当时的李英杰,生活十分窘迫,考入艺专后,不仅……,甚至……,但是对画画的热爱,让他始终不曾放弃,于是他……(“不仅、甚至”变红)

  4.指名一人读10—17节。

  师:事由凑巧,在一个风雪之夜,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学生个别读课文)

  5.师引读,出示三句句子

  师:就在李英杰拉着洋车往前走时,却见白石老人站在面前,李英杰……

  出示:李英杰当时急出一身冷汗,想调头就走。

  师:尽管冬季里天黑得早,但是齐白石还是认出了自己的弟子,他要求李英杰拉他回家,无奈之下,李英杰只得……

  出示:那青年把白石扶上洋车,李英杰低着头端起车把向前跑去……

  师:白石老人执意要求李英杰收下车钱,从那以后……

  出示:从那以后,李英杰好几天没敢登齐家的门,可是心里又感觉空荡荡的。他终于硬着头皮走进了白石的画室。

  6.联系上下文,理解李英杰此时的心理感受。

  师:一个人的心里想法会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李英杰当时会怎样

  想?请你联系上下文,注意描写李英杰动作、语言的句子,选择其中的一句句子,想象他当时的内心想法。(同时将“急出一身冷汗、调头;低着头、跑;没敢、空荡荡、硬着头皮”点红)

  四人一组根据提示交流学习

  出示:李英杰当时急出一身冷汗,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想调头走开。

  那青年把白石扶上洋车,李英杰低着头端起车把向前跑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那以后,李英杰好几天没敢登齐家的门,可是心里又感觉空荡荡的。他的心里十分矛盾:去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去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终于硬着头皮走进了白石的画室。

  组织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

  小结:就像你们刚才所写的那样,被师傅撞见自己在拉洋车,李英杰是十分得局促不安,所以他会对师傅说……(读句)

  7.理解“君子必自重,人始重之”的意思,感受齐白石的人品。

  1)师:可对于这件事,齐白石又是怎么说的呢?(个别读)

  出示:“你胡说……”白石停下手中的笔,目光直射英杰,随后他语气和缓了下来,“拉洋车是为了求学,自食其力,堂堂正正,有什么可丢人的?老夫幼时当过木匠,还特纂刻了一枚‘木人’印章揿在画幅之上!古人云‘君子必自重,人始重之’。拉洋车有什么不好!”

  2)轻声读齐白石说的这段话,想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组织交流(适时引导到齐白石早年的苦难经历)适时理解“君子必自重,人始重之”的意思(君子必须先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敬重。)。(这句话在文中变红)

  3)有感情朗读这一节。

  自由读。

  引读:齐白石深知在困苦的时候,唯有自尊自爱才能走出困境,这样才能磨练出人的品性,使之成为一个受人敬重的人。齐白石就是这样做的,所以当李英杰觉得拉洋车很丢脸,齐白石生气地说……,白石停下手中的笔,目光直射英杰,随后他语气和缓了下来,语重心长地说……

  4)总结

  师: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个自尊自爱的人,这不仅是齐白石在教育李英杰,这更是齐白石人品的体现呀。板书:自尊自爱

  师:李英杰将师傅的教诲牢牢记在心中,白石也越发喜爱这志存高远,意趣不凡的年轻人。出示:志存高远,意趣不凡。志:志向存:心里怀着意趣:意味和兴趣

  师:读读注释,你理解这两个词了吗?读好词语

  8.补充拓展,理解“驰骋”在文中的意思。

  师:李英杰的志存高远,意趣不凡正是齐白石所赏识的。白石老人曾这样盛赞李英杰……(齐读)出示补充材料:门下弟子数百人,英杰是最了解我心意的人,他的人品、画品堪称一绝,日后必将超过我的成就,驰名画坛。

  师:白石老人还曾特意画一幅《不倒翁》送给他,鼓励他要……

  师:从师傅身上学到的自尊自爱的品格让他受益匪浅。这位李英杰便是……

  出示:这位李英杰便是日后驰骋画坛的大画家李苦禅。(“驰骋”两字红色)

  师:“驰骋”原来指骑马奔驰,课文中的意思是……(指名回答)

  9.了解“李苦禅”名字的含义。

  师:李英杰学作画、学做人,为了牢记师傅的教诲,在好友的提议下,他将李英杰改名为“李苦禅”,“苦”意味苦难的历程,“禅”古称写意画为禅宗画,写意画正是他的擅长。

  出示:李苦禅:苦——苦难历程;禅——古称写意画为禅宗画

  师:李苦禅继承了齐白石的人品与画品,摸索出自己的画风,同时他更悟出人品即画品的含义。于是,便有了他的这句话……

  出示:必先有人格,才有画格

  指导朗读这句话。

  四.欣赏李苦禅的作品

  师:李苦禅自尊自爱的人格影响着他的画风,最后让我们伴着悠悠的古琴声来欣赏李苦禅独具风格的国画作品。

  板书:

  齐白石与李苦禅

  收徒 拜师

  人品 画品

  (自尊自爱)

  教徒 悟理

初中语文教案9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相信大家对春节再熟悉不过了!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想必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吧!那么,你们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吗?你们知道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北京的春节》,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浓缩的展现北京春节民俗风情的文章。

  板书:北京的春节老舍

  2、问:谁查到了关于老舍先生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资料: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先生是一代“语言大师”,有驾驭语言的本领,尤其是北京话的运用,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先生的作品很多,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龙须沟》、《春华秋实》等被誉为“人民艺术家。”1966年,老舍先生去世。(注:资料也可以换成介绍春节的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老舍先生和有关春节的习俗,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热闹的喜庆气氛。

  2、理清文章的脉络,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想一想:

  (1)、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你认为课文应该怎样来分段呢?

  四、汇报

  1、指名读课文

  思考: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学生汇报:学生:全文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之后详细描述了除夕守岁,正月初一拜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最后些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板书:腊月

初中语文教案10

  一:教学目的

  1:加深认识小说的特征和基本要素。

  2: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3:疏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二:教学重难点

  1: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2:疏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三:教学方法导思点拨法:

  (略)

  四:课时安排

  课时五

  五:教具准备

  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1:通读课文学生活动

  通读第一遍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楚生字词,根据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

  教师活动:出示导读提示(小黑板);检查阅读。

  导读提示:小说:一种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恩格斯:“小说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在特定条件(典型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典型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的发展变化(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从中体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2:讲读课文

  (1):小说以“窗”为焦点,以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情节,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故事的高潮。第四部分(第13——15自然段):故事的结局。学生活动:根据划分精读第二遍课文,疏理出故事的发展变化趋势(情节),从故事的发展变化中品味人物的思想性格,讨论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板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疏理出故事的情节,解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归结学生体会完成板书。

  (2):写作特点体会:教师明确: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3:课堂小结:

  (1):“小说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在特定条件(典型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典型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的发展变化(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反映现实生活,并从中体现人性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2):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课后思考题:

  1:从人物和情节两个角度看,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什么作用与含义?

  2:两位病人从窗口看到的是两个不同的景况。哪是虚景哪是实景?

初中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2、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3、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叙重点。

  4、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并学习本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个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在教学间隙,他写了大量的诗作,出版了《红烛》、《秋菊》等诗集。当时,不少人想拜他为师,但他有规矩,你若要拜他为师,必须先把诗作给他看,他觉得你有发展前途,才肯收你为徒……文学青年臧克家不远千里慕名而去,以一首题为《幻光》的诗向闻先生请教。诗曰:“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若把幻光看作是幻光/那他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闻先生读完这首诗,深受感动,欣然收臧克家为徒!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篇写他的老师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解读文本。

  1.整体把握:

  ⑴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完后把下面这句话补充完整。(可以用课文原句)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

  ⑵本文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个方面?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过渡语。

  2.仔细品味:探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体会其精神品质。

  (1)作为学者和诗人的方面:

  向古籍钻探、开文化药方《唐诗杂论》毅力顽强、忧国忧民、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楚辞校补》珍惜时间、吃苦耐劳!

  《古典新义》

  该部分哪些地方在叙述中穿插了形象描写?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2)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大声疾呼言行一致!

  (说了就做。)函寄传单

  大骂特务英勇无畏、义无返顾!

  带队xxx身先士卒!

  该部分在叙述中穿插的描写比较少,但有一些评论人物言行的话,请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3.小结、回顾:

  ⑴闻一多先生的业绩及品质;

  ⑵大体比较在两部分中闻一多先生言行、思想的异同;

  ⑶归纳:闻一多先生足迹深深,品德高尚,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布置作业:

  (1)摘抄生动、优美的词句;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初中语文教案12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3、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汇报交流,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质疑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自读课文,要求:(1)把句子读通顺,自学生字词。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交流:(1)指名读课文,正音释词。

  (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精读探究,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6、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积累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3、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4、收集有关惜时的资料办一版专题手抄报。

  (鼓励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不同角度的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初中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感知人物形象。

  3.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

  2.难点:品味质朴感人的语言,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她的命运非常坎坷,在不到两岁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从此失去了听觉、视觉以及说话的能力。可就是这么一个盲聋哑的女子不仅考进了哈佛大学,还精通英、法、德、拉丁文、希腊语等多国语言。你知道她是谁吗?对,她就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两岁不到就变得盲聋哑,在那个没有声音、没有光亮的黑暗世界里,她是如何蜕变成了一位20世纪的传奇女性,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课文来一探究竟。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屏幕展示生字词)。

  花团锦簇(cù) 混(hùn)为一谈 恍(huǎng)然大悟

  2.初读课文,围绕关键词“再塑生命”提问,“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谁再塑了谁的生命?

  明确: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3.在海伦心里,莎莉文老师有怎样的地位?试着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明确:第五段: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三)深入研读

  1.有人说“海伦·凯勒是个奇迹”,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2.这个奇迹的诞生,莎莉文老师具体做了什么?体现了什么?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交流。

  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一个洋娃娃,在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之后,在我手掌上拼写“doll”这个词。对于盲聋哑的海伦,要教她知识,谈何容易。用孩子喜欢的洋娃娃为道具,用手指游戏激发海伦的兴趣,让海伦既认识了事物又掌握了文字。

  明确:①莎莉文老师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热爱孩子。

  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争执,莎莉文老师既不是简单粗暴,更不是撒手放弃,而是换一种教育方式,带我去散步,“散步”让小海伦从刚才的坏心情中解脱出来,从而赢得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获得最佳的教育契机。来到井房,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老师让我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

  明确:②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时机抓得准确,教学方法巧妙。

  总结:莎莉文老师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开启了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她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3.海伦能走出黑暗,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同时也是海伦自己努力的结果。请同学们来说说,海伦·凯勒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海伦是一个好学敏思、积极乐观、坚强不屈的女孩。

  (四)拓展延伸

  再次拓展题目“莎莉文老师是________再塑海伦生命的人”(用毕生的精力、爱心、智慧)

  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五)小结作业

  1.学生总结。

  2.搜集身残志坚的事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板书设计

  略

初中语文教案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

  2、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学生读一读。

  一批、糟蹋、放肆、吐痰、肺结核、呻吟、研究、规律。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1)正音:呻吟吐痰

  (2)写法:肆(左半部);肺(最后一笔是竖);吟(不要多一点)

  3、解词。

  二、谈话导入课文

  大自然充满了神奇与奥妙,探索和了解大自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作者从自然界一些事物的联系中发现了一些道理。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物的联系,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说说课课文讲了哪些事物的联系,这些事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蛇与庄稼,猫与苜蓿,下雨与地面,太阳与地面上的东西,火与水,吐痰与肺结核)

  边说边板书:蛇——田鼠——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3、默读课文,找出文章的重点段落,画出文中不懂的地方。

  (1)把找出的重点段指名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读后试着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质疑(简单问题随机解决,重点问题进行梳理,下节课解决)

  三、听写本课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27 蛇与庄稼

  蛇——田鼠——庄稼

  猫——苜蓿

  吐痰——肺结核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3、初步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哪些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认定目标

  1、弄清蛇能保护庄稼的原因。

  2、猫与苜蓿有什么关系?

  3、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掌握了事物之间的这些联系之后有什么作用?

  过渡:蛇是动物,庄稼是植物,它们会有什么联系呢?

  三、学习第一段

  1、投影出示

  (1)这段中提到了哪些事物,他们有什么联系呢?

  (2)连续几年庄稼都歉收,老农想出了什么办法?结果怎样?

  (3)为什么田里有了蛇,庄稼就丰收了?说说蛇与庄稼的联系。

  2、学生快速默读后讨论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三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小结:蛇把田鼠吃了,从而保护了庄稼。这是老农经过一番研究后,发现田里少蛇使庄稼歉收的原因。现在田里少了蛇,庄稼就丰收了。

  4、说话练习: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看看图示说说蛇与庄稼的关系。

  (1)先分小组讨论,然后指名说。

  (2)归纳:因为蛇能捕捉糟蹋庄稼的田鼠,所以蛇保护了庄稼。因为蛇保护了庄稼,所以庄稼就获得了丰收。

  5、小结:这段课文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了蛇与庄稼之间的联系。

  四、学习第二段

  1、投影出示问题。用第一段的方法并根据下面的问题自学第二段。

  (1)故事中提到了哪些事物?

  (2)为什么说猫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获有密切关系?

  (3)试用箭头图表示出来。

  2、学习小组讨论,同时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摆出猫与苜蓿的关系图。

  3、订正。学生口述四者的联系。

  4、小结:猫和苜蓿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因为有了田鼠和土蜂,他们的关系便密切起来。

  五、学习第三段

  1、投影出示问题:

  (1)说说什么是简单联系,文中举了哪些例子?

  (2)什么是复杂联系?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复杂联系的?

  2、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

  3、讨论。

  (1)解释“显而易见”的意思。(露在外面的,容易看出来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简单联系。)

  (2)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不是一下子看出来的联系是复杂联系,也就是多动脑筋才能想到的。文中举的例子是:一个人不讲卫生,在马路上吐了一口痰,也许会使许多人得病,甚至染上肺结核。

  (4)指名读这句话,说说“也许”和“甚至”各是什么意思?

  (5)吐痰是怎样让人得病的呢?用箭头图表示出吐痰与肺结核之间的关系。

  4、前面讲的“蛇与庄稼“、”猫与苜蓿“是简单联系还是复杂联系?

  5、谁还能举几个事物之间复杂联系的例子。用课件出示几个事物之间复杂联系的实物例子,学生说说联系。

  6、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投影出示下列句子)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

  (1)齐读这两句话,理解“它们”、“规律”、“这样”等词语。

  (2)掌握了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作用?(把事儿做得更合乎咱们的意愿,说明了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规律的重要性。)

  7、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事物之间有简单联系,也有复杂联系,生活当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联系。像老农一样经过研究掌握了它们的规律,就能把事情做好,为人类造福。说明了掌握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不怕麻烦,去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

  七、练习说话

  1、投影出示简单联系和复杂联系。

  简单联系:天上下雨,地面就湿;太阳出来东西就干;水可以灭火。

  复杂联系:猫与苜蓿;吐痰与肺结核;蛇与庄稼。

  2、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做总起句,举两个例子。最后用“所以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做结尾句说一段话。

初中语文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朗读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画面美。

  3、体会诗人简洁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思。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体会诗人对过往的回忆和飘零天涯的悲苦情绪。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之初,教师提问学生:长久的在异乡或者在外漂泊可能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呢?请大家畅所欲言,如果此时漂泊异乡的你又遇到了以往的朋友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并由此导入课题——《江南逢李龟年》。(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教师请学生朗读诗歌,并给予反馈评价。随后教师示范朗读诗歌,读出停顿和节奏。

  2、提问:李龟年是谁?

  明确: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宫廷乐师,曾和杜甫是朋友。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提问: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思考并举手发言。

  明确:飘零天涯和友人相逢的场面。

  教师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逢”,说明诗人与旧日相识有重逢。

  2、提问:诗歌在开头写“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什么地方?

  要求:学生浏览诗歌,自由发言。

  明确: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宫廷歌唱家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教师追问:可以看出诗人杜甫的过往经历是怎样的?

  明确:诗人对过去的生活是非常怀念的,因为诗人与李龟年的接触是在盛唐时期,当时国力鼎盛,天下太平,因此引发了诗人无限的追忆。

  3、提问:诗人在什么样的契机之下和李龟年重逢了呢?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江南的春天。

  教师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落花时节”,表明此时应该是暮春。

  4、提问:后两句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正是江南好风景”,仅一句就把春天江南的美景写尽,让人不禁联想到春天江南的草长莺飞、拂堤杨柳、万紫千红。因此,读到这一句脑海中就会浮现美丽的景色。

  教师追问: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之下,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要求:学生想象诗人当时的遭遇和心境,自由回答。

  明确: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沉重的,因为杜甫饱受国破之悲、颠沛流离之苦,虽然江南风景依旧,但是心中悲凉,因此是沉重的。

  5、提问:“落花时节又逢君”,见到旧友的杜甫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要求:学生想象画面,自主发言。

  明确:心中稍感慰藉,因为他乡遇故知,是人生一大幸事,因此给遭受流离之苦的诗人一些安慰。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带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全体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美感和诗人浓重的情思。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学生自由阐述课堂收获,教师补充小结:本课我们体会了诗歌的语言美,如“好风景”“落花时节”等词语的妙处,并从中体会了诗人的复杂的心绪。

  (六)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收集杜甫的其他诗歌,下节课分享。

【初中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07-21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02-08

初中语文《春》教案03-14

初中语文《台阶》教案08-26

初中语文教案11-04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02-01

初中语文《秋天》教案02-01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02-22

初中语文《赤壁》教案12-11

初中语文诗歌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