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08 10:23:13 七年级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优秀15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区域范围以及主要的国家,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高温多雨的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并通过读图发现其农作物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强化位置的重要性;强化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地图、强化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对相关课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增加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通过生活性地理情景的引入,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人类活动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东南亚的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十字路口”的位置特点;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盟所在地──东南亚。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我们的近邻──东南亚。

  二、讲授新知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1.观察“中国─东盟自贸区图”“东南亚的地形”“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感悟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请学生再次观察“中国─东盟自贸区图”“东南亚的地形”“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出示以下小组合作交流的问题,生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纠正。

  (1)东南亚包括哪11个国家,哪个国家还不属于东盟成员国?

  (2)哪些国家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国?哪些国家和我国在陆地上接壤?

  (3)东南亚主要包括哪两大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

  2.范围

  3.位置

  (1)纬度位置(10°S──23°26′N):决定了东南亚大部分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

  (3)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与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这种地理位置使得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4)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石油进口的重要性: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是我国从西亚进口石油最便捷的海上通道。

  【设计意图】区域位置和范围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读图用图的学习方法,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观察和根据地图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读图点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习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学会位置特点的分析方法,对学生学会区域地理问题的分析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

  过渡:用多媒体展示泰国等国受暴雨侵袭、洪灾肆虐的情景,过渡到对东南亚气候类型与特点的.认识。师出示探究问题:

  (1)泰国主要是哪种气候类型?为什么多发洪涝灾害?

  (2)东南亚的稻米与气候条件有何关联?

  (3)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除稻米外,东南亚还成为了世界上哪些重要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生产或出口地,这些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地区如何分布?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观察“亚洲气候分布图”,发现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和分布,思考其气候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师要求学生观察下面的“亚洲气候分布图”和教材上“东南亚的地形图”,并出示以下小组合作交流的问题:

  (1)东南亚主要有哪两种气候?

  (2)它们在东南亚是如何分布的?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启发引导,得出相关结论:中南半岛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马来群岛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3.师继续出示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问题:请大家观察下图思考,图示A、B两地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1)假如你是A地的一位农民,应该在何时播种何时收获?

  (2)在B地又该如何呢?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拨、归纳、提升:A地位于中南半岛,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应该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拓展延伸:6─10月盛行西南季风,是雨季;11—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是旱季);B地位于马来群岛,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应该随时播种,全年都有收获。

  4.师继续出示探究问题: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对东南亚主要农作物的类型和分布又有什么影响呢?

  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收获和以前所学的知识,先自己进行推理,然后查阅教材上的“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验证,小组成员间再进行合作交流。

  生展示交流成果,教师点拨提升: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这两种气候都具有全年高温、降水丰沛的特征,有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1)水稻生长喜高温多雨,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东南亚气候高温多雨,耕地较少,人口稠密,这种自然和人文条件决定了水稻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并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2)湿热的气候条件,也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棕榈油、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

  ——泰国: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

  ——马来西亚:世界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

  ——印度尼西亚: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菲律宾: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5.教师出示反馈练习:假设你去东南亚旅途,就会有这样一个发现:东南亚人喜欢吃米饭,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点拨提升: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物产是影响居民食物结构的主要原因。

  6.拓展延伸:多媒体播放东南亚丰富的物产景观图片,培养学生感悟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1.范围2.位置3.马六甲海峡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气候类型2.农业生产

  四、教后反思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2

  (课堂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光。

  利用录像展示冬季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气候严寒;而亚洲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过的黄金海岸却是一派妩媚的热带海滨风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浴场。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的气候特征以及成因。

  (讲授新课)

  板书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提问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结论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板书 1.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 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

  板书 2.大陆性特征明显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6-10图”,并在上面点出利物浦、华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

  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小结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

  三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板书 3.季风气候显著

  引导 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结论 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明显、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 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特征,那么欧洲的气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学生自学的形式为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表比较亚洲和欧洲气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书上的练习总结:

  1.气候类型少,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的气候;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具有面积最广、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读图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对亚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来了解欧洲的气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找有用的知识,增加读图的练习。

  板书设计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1.气候复杂多样

  2.大陆性特征明显

  3.季风气候显著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3

  教材分析

  《东南亚》一节教材,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等。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的国家”、“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几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的国家,特别突出了东南亚处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众多地处热带的临海国和岛国,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进而影响到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教材在介绍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热带气候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教材在介绍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后,联系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分析了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条件和因素,归纳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教材介绍了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为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东南亚众多沿海国家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容易,尤其是农村学生,见识较少,对东南亚的位置的优越性、气候的分布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来引导学生漫游东南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教学过程

  师曰:关于我们的近邻东南亚地区,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十分投入地制作演示文稿,现在很多同学已跃跃欲试向大家展示制作成果。我们就把这次学习当做是一次东南亚旅行,依次请各组代表来当向导,带领我们了解东南亚的地理环境,领略东南亚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oN—10oS,90oE—140o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理解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

  师适当补充。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2)师曰:我请大家欣赏陈毅元帅的一首诗《赠缅甸友人》,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南半岛与我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

  (3)组间互动: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31活动内容1中的河流及上游所在地;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分别位于哪条河流的沿岸,分别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4)组织讨论教材P32活动内容2。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2)教师介绍。

  (3)演示文稿: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4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2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旱年为59.5%,涝年为23.9%)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然后让学生读7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四、生态建设

  首先,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承转过渡: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2,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

  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黄土高原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有所控制,但出生率仍较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许多地区连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口比例都不高,文盲、半文盲依然很多。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黄土高原的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畜吃水困难。水已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主要因素。国家从90年代开始建立移民新村,以改变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条件。

  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要点与检测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相结合。

  2. 、活动。

  [反馈练习]

  1.填空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减少;还向输送大量泥沙,给和造成巨大困难。

  (2)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气候,夏季,冬季;降水集中在季节。

  2.简答题

  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答案:1.(1)地表肥沃的土壤沟谷耕地面积黄河下游河道整治防洪

  (2)温带大陆性季风高温多雨寒冷干燥夏秋

  2.略

  ※板书设计

  三、水土流失的后果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存在哪些生态问题,并根据所学地理知识提出建设措施。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8

  1.印度最重要的河流是()

  A.恒河B.布拉马普特拉河C.红河D.印度河

  2.下列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B.全国都属于热带季

  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C.恒河流人阿拉伯海D.印度东临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

  3.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4.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季风是()

  A.6—9月盛行的西南季风B.6—9月盛行的东南季风

  C.10一次年5月盛行的东北季风D.10一次年5月盛行的

  西南季风

  5.下列情况中,易形成印度水灾的原因是()

  A.东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B.西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

  C.东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D.西南季风来得早或结束晚

  6.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小麦、玉米B.水稻、玉米C.小麦、谷子D.水

  稻、小麦

  7.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是()

  A.加尔各答B.新德里C.孟买D.班加罗尔

  8.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A.恒河上游地区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干高原东北部和恒河中下游地区

  9.印度农产品的产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

  不合格

  10.以下关于印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独立后大量引进国外人才,发展本国工业

  B.钢铁、机械、化学和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C.印度是世界第一软件大国

  D.印度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所以几乎没有高科技工业

  二、综合题

  11.读印度略图7-8,回答下列

  问题:

  (1)把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地

  理事物名称填在下面相应的空

  格上:

  邻国名称:①②

  ③④

  河流名称:⑤

  地形区名称:⑥首都名称:⑦海、湾、洋名称:

  ⑧⑨

  (2)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南部

  是

  12.读图7—9,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国家

  是。该国人口居世界第

  位。

  (2)该国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

  心应该是图中城(填数

  字),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是图

  中城(填数字)。

  (3)该国的主要矿产有等,主

  要集中分布在(地形区)上。

  (4)图中的阴影区为该国的主要工业区,试分析该国工业区的分

  别与原料、燃料产地之间的关系?

  (5)图中④是该国的计算机软件的生产基地

  13.读南亚地区风向图7—10”,回答问题:

  (1)图A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

  向,称为季风。

  (2)图B中的箭头表示的是(方向)风,此风从吹向,称为季风。

  (3)能给印度带来丰富降水的是

  (4)在这两种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这

  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5)在图A中季风的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人季,该季

  节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至月,在图B中季风的

  影响下,印度大部分地区进入季,时间大致是每年的月

  至月。

  (6)请把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变化关系用直线连接起来

  A旱灾B水灾

  ①来得早②来得晚③退得早④退得晚⑤风力不足⑥

  风力强盛

  1.A2.A3.D4.A5.D6.D7.A8.D

  9.C10.B

  11.(1)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恒河德干高原新德里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2)喜马拉雅山地南麓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12.(1)印度(2)①③(3)煤铁锰德干高原(4)工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工业原料和燃料产地(5)班加罗尔

  13.(1)东北大陆海洋冬季(2)西南海洋大陆夏季

  (3)西南季风(或夏季风)(4)热带季风全年高温,一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5)旱105雨季69(6)A:②③⑤B:①④⑥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9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2(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3.亚洲的地理位置

  第2课时(课堂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6—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讲授新课)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2.时区及换算

  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3.北京时间

  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板书设计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1.地方时2.时区及换算3.北京时间4.国际日期变更线

  第3课时

  4(课堂导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等风光图,引入亚洲地形的学习。

  复习提问: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亚洲全有——地形复杂)

  (讲授新课)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提问亚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

  (1)读图6—3,亚洲地形图,6 —4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图,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西西伯利亚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图练习)

  (2)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亚洲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玛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

  (4)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归纳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5)小组讨论:

  找出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组岛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质现象是什么?

  讲解从北向南分别是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马来群岛。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6)请根据对亚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说出大洲地形的特点主要从哪几方面来总结?

  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相对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西部低。

  活动根据以上步骤和方法,依据图6—3和资料总结归纳欧洲地形特征。

  (课堂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亚洲的地形特征,结合对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来总结出欧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三、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

  第4课时(课堂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风光。

  利用录像展示冬季亚洲北部西伯利亚地区冰天雪地,气候严寒;而亚洲南部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过的黄金海岸却是一派妩媚的热带海滨风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浴场。

  亚洲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的气候特征以及成因。

  (讲授新课)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教师指图讲述,学生进行回忆后回答问题。

  讲述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提问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结论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1.气候复杂多样

  提问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且地形复杂,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的影响,干湿差异悬殊。

  2.大陆性特征明显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6—10图”,并在上面点出利物浦、华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

  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哪些特点?我们来观察位于这个气候区内的两个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们的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几种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三种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板书3.季风气候显著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明显、季风气候显著。

  过渡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气候特征,那么欧洲的气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学生自学的形式为主,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列表比较亚洲和欧洲气候特征的不同。

  利用书上的练习总结:

  1.气候类型少,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的气候;

  2.海洋性特征显著;

  3.具有面积最广、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读图及学习方法的掌握,通过对亚洲气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来了解欧洲的气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找有用的知识,增加读图的练习。

  板书设计

  四、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1.气候复杂多样2.大陆性特征明显3.季风气候显著

  第5课时(课堂导入)

  复习提问判断下列有关气候的描述哪些是有关亚洲的,哪些是有关欧洲的?

  (1)除温带海洋气候外,大多数气候类型都有分布。

  (2)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的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

  (3)季风气候显著。

  (4)大陆性特征显著。

  (5)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讲授新课)

  我们都知道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句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说我国黄河注入到那个海洋中去?看图1—1,找找亚洲还有哪些大和分别注入到周围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板书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讲述亚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

  活动学生在6—3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些湖泊的位置。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最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欧洲的河流,并根据亚洲河流的特点,总结欧洲河流的特点有哪些。

  通过地形图,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

  (二)欧洲

  气候温暖湿润—水量丰富,大部分无结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长,航运价值高。

  活动完成教材P.11的活动来认识多瑙河和莱茵河。

  小结

  欧洲河流的特征: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3.航运价值高。

  练习利用地图找出欧洲著名的伏尔加河、莱茵河、多瑙河等观察河流流经的国家。

  列表总结亚洲、欧洲河流与湖泊的特点、河流特点。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9个国家,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课堂总结)

  河流的特征与天气、地形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掌握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有助于学习气候和地形特征,在讲授是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地图,总体学生的掌握情况较好。

  板书设计

  五、河流

  (一)亚洲

  1.大河众多。

  2.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四周奔流入海。

  3.内流区面积广大。

  (二)欧洲

  1.河网稠密、水流平缓;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3.航运价值高。

  第6课时(课堂导入)

  放一段录像资料,反映亚洲人种、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攒动的亚洲东部或欧洲的繁华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无人区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观,有这些资料引入亚洲的人口。

  (讲授新课)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6—15,亚欧人口密度图,回答人口分布的特点。

  1.人口最多的大洲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列举。

  讲述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xx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占十分之六)

  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2.人口分布不均匀

  活动课下搜集亚洲和欧洲的世界之最。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板书设计

  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1.人口最多的大洲2.人口分布不均匀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认识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1

  初一地理教案——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4.使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工业与我们”“工业的空间分布”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个标题内容。这三部分内容是前后联系的,形成一个整体。教材内容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教材第一个标题下,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为例,利用景观图片结合文字说明,形象地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其次,强调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第三,强调了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并且,教材通过活动练习“观察我们的家……”,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一个标题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强民富,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个标题下,内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使学生对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现状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在活动练习中,以“辽中南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分析影响工业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条件,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个标题下,首先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第二,介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第三,讲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和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动练习。通过活动练习内容可以使学生明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内容点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工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的相互联系性。教材运用图4.24直观地进行了说明。处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将出现不同的工业部门和类型。例如开采矿产,采伐森林等,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的工业;冶炼钢铁,制造水泥等,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业;生产汽车,制造机器,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业。工业生产过程中上一个生产阶段的产品,是下一个生产阶段的原料,体现了工业生产具有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材利用插图表现了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现代化与工业的关系。通过几个侧面,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便利。教材在活动练习1中,设计了“仔细观察我们的家……”的内容,让学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们生活与各工业部门的联系,同时找出在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工业部门的相互联系。通过活动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我国的工业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教材运用图4.26(“我国工业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点内容。

  5.合理分布工业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首先,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二,要考虑发挥地区条件的优势,扬长避短;第三,要考虑城乡结合,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第四,要考虑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五,要考虑当地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构成;第六,要考虑国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动练习1中,以资源配置较好的辽中南工业区为例,提出了本地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问题;在活动练习2中,以资源配置不好的沪宁杭工业区为例,提出了如何发挥本区市场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优势的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分布问题的方法。在活动练习3中,安排了由学生选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这使学生又一次获得锻炼其分析能力的机会。在活动练习4中,涉及到工业的分布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关系,这在我国当今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6.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高新技术产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产品更新换代很快。

  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教材运用图4.3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展示了我国沿海开发区、内陆和沿边开发区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除青藏地区外,各省区多在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8.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沿海地区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形成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依靠国家的开发政策,发展了以组装、加工为主的贸易导向型产业;内地地区依靠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为主的与国防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9.教材在最后的活动练习中,安排了材料阅读内容。三则短文中,第一个短文介绍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第二个短文介绍的是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第三个短文介绍的是国际互联网这一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应用于工业企业的供、产、销中,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三则短文共同明确了一点,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2、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媒体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自己身边,学习地理应注意搜集身边的地理信息。电视中的各种节目、报刊杂志、图书馆的藏书,互联网站等都传递着许多地理信息,我们要逐步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并思考相应的地理问题,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地理的途径、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课前热身

  学生分组讨论:看哪位同学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并且分组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一组搜集的最多。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提示:要学好地理,首先要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再学会思考地理问题,最后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或生活圈子,从实践中去学习。

  2、四边互动

  互动1:教师对学生搜集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而且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地理问题,然后提问:

  (1)为什么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连续发生地震?

  (2)为什么我国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区常发生水、旱灾害?

  (3)为什么南方能大面积种植柑橘,北方却不行?

  (4)为什么吐鲁番的哈密瓜那么甜?

  (5)为什么南极洲蕴藏着大量煤炭资源?

  明确:观察和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其成因和规律,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对比、分析、综合、观察、联想等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学习地理。

  互动2:要学好地理,我们单靠坐在教室里是远远不够的,要深入周边的环境,走进大自然,通过野外旅行,学会观赏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游园、滑雪、探险、狩猎、海滨休闲、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步行、骑自行连、乘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教师用投影出示讨论问题:

  1)你曾经外出到过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采用什么交通工具?

  4)时间如何安排?

  5)旅行路线如何?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选一两名代表汇报。

  进一步提问:野外旅行要准备好哪些物品呢?

  明确:地图、指南针、笔记本、望远镜、照相机等。

  强调:还要学习并掌握一般的地理观察、地理摄影、地理素描、地理标本制作等技能。

  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野外旅行能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长地理知识。地理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应用它;我们身边就有地理知识,只要留意就会学到很多正在使用的地理知识。

  四、达标反馈

  讨论:学生分组设计一条附近地区野外旅行线路,内容包括:地点、旅行线路、开始和到达时间、旅行内容、交通工具、物品准备、注意事项等。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学生先小结本节课内容。教师点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学好地理,懂得了学习地理的方法途径,进而发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识和创新精神。

  (2)方法小结

  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学习。

  六、作业

  设计一条最好的旅行路线,最好的地图,进行一次野外旅行。

  七、板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领土构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种族构成复杂

  3.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

  重点:领土构成、民族及种族构成、地形气候及农业

  难点: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过程: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1.美国的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领土组成:本土部分、两个外来洲 、 。因此美国是一个地跨 、 、 两洲的国家。

  2.美国人口 亿,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国的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200多年间移入美国的。经过长期的融合,形成统一的民族。美国人总构成复杂,白种人占 ,黑种人占 。

  3.美国华人、华侨约 万人,在 、 和 华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

  4.读图说出美国地形区主要有哪三个?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国为什么被称为“农业大国”?

  1.小组讨论:外来移民的大量移入,尤其是今年科技移民的移入给美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给移出国带来哪些影响?你如何看人才外流现象?

  2.阅读第81页资料,说说华人华侨对美国有哪些贡献?

  3.小组活动:

  读第84页,完成以下问题。

  1.(1)~(5)并说说美国地势东西方向上的变化有特点?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点?

  2.读图说出美国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读图完成(1)~(3)

  4.小结:美国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河流、气候三方面说明)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5.拓展: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农业有何不同?(条件?特点?)结论: 。

  Ⅳ、我能掌握我总结。(10-15分钟)

  巩固练习:填充图美国部分

  检测反馈:

  1.美国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 、 。美国原有居民是 。

  美国的两个海外洲是: 、 。

  2.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美国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越性?

  4.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美国有哪些著名的农业带?

  5.自绘美国轮廓图填注临海、地形区、两个外来洲、河流、湖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及分布2.认识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从而树立科

  教兴国的战略观念。

  重点:美国工业特点及分布、新技术产业

  难点:美国工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分钟)

  1.读图9.12找出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2.读图册47页说说美国主要有哪些工业部门?

  3.美国工业的特点:拥有 ,工业产品种类 ,产量 ,技术 ,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美国的硅谷在 ,因生产 而出名。

  Ⅱ、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阅读了解目标

  Ⅲ、合作探究我快乐:(20-25分钟)

  1.自学内容交流反馈

  2.阅读材料第86页说出美国有哪些工业产品居世界第一二位?从中说明美国是当今世界工业最 的国家。

  3.小组讨论: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4.活动:读第87页,完成以下问题。

  (1)阅读4则资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2)看图9.11、9.12,总结高新技术产品的种类。

  5.学生讨论: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借鉴美国工业的发展的经验?青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信念?

  巩固练习:完成填充图美国工业部分

  自绘美国本土示意图,要求填注临海、邻国、五大湖、主要工业城市等。

  知识拓展: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微电子工业、电脑软件、机器人、通讯设备、计算机辅助设备、光纤技术、超导研究、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

  美国在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生物工程、化学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术部门居世界首位,在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芯片等方面落后于日本。

  目前中国的那些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发展?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4

  一、情景导入

  见书问题

  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们知道,在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后,平面内的点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为此,要确定区域内一些地点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标系.

  思考:

  以什么位置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选取怎样的比例尺?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

  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格相当于实际的100米).

  点(150,200)就是小刚家的位置.

  画出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标明它们的坐标.

  归纳:

  注意:

  (1)通常选择比较有名的地点,或者较居中的位置为坐标原点;

  (2)坐标轴的方向通常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正东为横轴的正方向;

  (3)要标明比例尺或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下图是小红所在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请你指出学校各地点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怎样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5

  教学课题: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

  课型:新授

  教材分析:

  《非洲》是教材选编的“认识大洲”中的第二节内容。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地理位置、高原为主的地形、炎热的气候、丰饶的物产和人口与经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运用地图,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通过对地形图及各种气候图的判读,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和地形区的分布及气候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③学会用图表、对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④从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等方面了解非洲富饶的物产。

  2、过程与方法:

  ①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有关非洲的地理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

  ②充分运用每幅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非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非洲是一个存在严重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的大洲,通过教学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使学生掌握非洲海陆轮廓的特征以及非洲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教学难点:受纬度位置的影响,非洲以热带为主的炎热气候。

  教学方法:

  1.主要运用问题探究式学习模式,结合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综合分析等。

  2.采用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活动方式探讨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科书、地图册、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一个大洲,它既有世界上最大的盆地,也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和最长的河流,并且也是世界上最热的大洲,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个大洲吗?(非洲)那这一节就让我们向这个神奇的大洲进军,一起去探索它的奥秘吧。

  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二、自主学习

  根据第一节学习大洲的方法,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非洲的地理位置。

  (一)、地理位置

  活动一:请同学们浏览教材P1617,完成下面练习。

  1、读图,找出非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非洲在(东或西)半球的西部,穿过非洲中部,、分别穿过非洲的北部和南部(填写纬线名称)。

  (2)海陆位置:东临,西临,北隔及与相望,东北与之间隔着狭长的,并以为陆上分界线。

  活动二:描画非洲轮廓图,并填出非洲周围的大洲和海洋。

  思考讨论: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的重要地理位置。

  (设计思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画图的能力。)

  (二)、高原为主的地形

  活动三:读非洲地形图,分析非洲的地形特征:

  (1)读P6图1-5,非洲的平均海拔高度居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的第位。

  (2)非洲大陆面积广大,被称为“”,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占全洲面积以上,东南部从北向南有高原、高原、高原。

  (3)非洲东南部分布有三大高原,西北部除大陆边缘的山脉外,大多是海拔较低的高原和盆地,故非洲地势,。

  (4)极具特色的地形(三个“世界之最”):中部的,北部的,纵贯东部的。

  (5)读P18阅读材料:东非裂谷带及撒哈拉沙漠

  简单了解东非裂谷带的分布、成因及其地质地貌特征;认识撒哈拉沙漠的范围及地理位置。

  (6)读课本图P21-1;P161-17比较欧洲和非洲的海岸线特点,并在非洲图上找出:最大的半岛_、最大的海湾、最大的岛屿_。

  每位同学完成自主学习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设计思路: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画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将图像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炎热的气候

  活动四:(1)读非洲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非洲的气温特征:

  (纬线)横贯非洲中部,、、(纬线)分别穿过其南部和北部;非洲绝大部分位于(温度带),非洲平均气温在摄氏度以上。非洲气候特征之一是气温。北半球7月份的炎热中心在地区。

  由此可得非洲气温特点是:气温高。这就是它被称为“热带大陆”的原因。

  (2)读非洲年降水量图,总结非洲降水特征。

  非洲赤道附近、几内亚湾沿岸降水。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降水;南回归线附近大陆岸,降水少。

  由此可得非洲降水特点是:降水很少,干旱地区广。

  (3)读非洲气候类型图,总结非洲的气候特征。

  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是气候类型。非洲热带雨林气候

  的南北两侧是气候类型。南北回归线附近主要是气候类型。非洲最北端、最南端分布的是气候类型。

  由此可得,非洲的气候带受因素影响,以为中心呈对称。

  (设计思路: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

  (四)、丰饶的物产

  阅读非洲主要的矿产与农产品分布图,并分类。

  矿产资源:铬铁矿、金刚石、黄金、石油、磷酸盐等。

  动植物资源:桃花心木、檀木、花梨木等;咖啡、棉花、剑麻、花生、香蕉、枣椰、油棕等;非洲大象、长颈鹿、斑马、非洲雄狮等

  水力资源:刚果河、尼罗河(让学生通过阅读图

  1-27,找出有关两河的水文特征对比,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地图,总结问题的能力。)

  (五)、人口与经济

  非洲既然被称为“富饶大陆”,按理说经济很好,但为何又被称为“经济落后的大陆”呢?

  (1)读下表可知:目前,非洲有个独立国家,是世界上国家的大洲。

  (2)据20xx统计,有7.94亿人口,总数仅次于亚洲,居世界第2位。

  (3)非洲在人口压力沉重的同时,经济上受到几个世纪以来的的影响,许多国家的经济部门单一,且以业为主要经济部门。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树立非洲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互相联系的观念)

  三、合作探究:完成P16、P17活动题。

  四、师生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课本P20——21活动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教学直观、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学融为一体,同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真正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观察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还不够,学生的参与面还较有限,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意义的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2、教具的运用比较单一,即使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但个别同学脱离课本,完全依赖于课件,只注重了浏览课件这种形式,而不能最大限度的使课件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因而未能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增长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8-19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1-17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5-16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精选】05-17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1-07

(经典)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6-07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经典)06-07

【热门】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2-14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1-18

【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