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华(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中好的开头和好的结尾,并在习作中能加以运用,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精彩。
2.了解古诗词中借他物来表达志向、情感的写法——“托物言志”,并加以运用。
3.学习课文中主人公外貌描写跟文章主题的紧密关系,以及在整个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三首古诗和三篇现代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三篇古诗和三篇现代文,想一想:每篇课文的最后都有什么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查看课后练习,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流畅地回答课后习题。)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第四单元的课文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由交流,并推选出迅速举手要回答问题的学生。)
(1)《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是直接点题(“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结尾呼应开头(“妈,昨天是4月28日”)。
(2)《为人民服务》的开头是直接点题(“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结尾升华主题(“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金色的鱼钩》开头是交代事情的起因(“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结尾起到了呼应和升华标题的作用(“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2.表扬回答正确的同学,让学生交流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
3.如何写好文章中的开头和结尾,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在这方面非常值得大家学习,请女生、男生分别读出开头和结尾。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细细品味诗句,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的诗句。
课件展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齐读后思考:诗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诗人托“竹”言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和品质。)
2.品味课本“词句段运用”中的其他诗句,先读一读,再和同桌一起交流诗句的主要意思。
3.检查反馈,全班交流。
(1)“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花枝还傲霜斗寒。诗人苏轼借用“傲霜枝”来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4.在本单元的课文中,还有不少值得细品的语句,找出来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品味,说说这些语句的主要意思。
5.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二)第二题。
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1.教师展示:“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作用:通过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父亲虽受尽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如果删去,则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品质,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2.教师展示:“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个耳朵,向两边拉。”
(作用:通过外貌描写,扁鼻子军官凶神龌龊的丑陋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让读者由衷开始担心雨来的命运。删去,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3.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这段话是对祥子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的健硕和无限的活力。外貌描写能够很好地表明人物的特点。如果删去,就没这种表达效果了。)
4.学生齐读这三段话,体会人物的外貌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全班交流。
5.拓展练习。
(1)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成功的外貌描写的段落。
(2)一位学生描述另一个同学的外貌,其他同学猜一猜他说的是谁。互相交流,教师点拨。
四、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注意读准“栽”“柳”“逆”等的读音。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名言警句。
第一个句子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人们刻意用心去栽培花朵不一定成活,而无意间插在土里的柳树苗却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一片绿荫。告诉我们有时刻意为之不能称心如意,顺其自然反而比较容易成功。
第二个句子出自《孔子家语》。这句话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第三个句子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以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说明事与愿违,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已亡故。
第四个句子出自《名贤集》。意思是在过富有的生活时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缺乏时的日子,不要到了缺乏时才后悔。意为应注意节约,不要浪费。
第五个句子出自《警世贤文》。意思是,所学知识只有到用的时候才后悔自己懂得太少了,事情如果不亲身去经历就不知道有多难。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只要大致说对就好。)
3.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全班交流。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对一些名言警句的理解。
教学反思
1.“词句段运用”中,学生关于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体会不够深刻,应多举事例,让学生加以体会。
2.学生对“日积月累”中的名句体会较深刻,能快速组织背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表达出来的同学形象,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意。
2、体会作者如何描写每位同学的特点。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特点,领悟本课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通过笑声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情感,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 导入揭题:
1、年的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家都结交了许多好朋友,这些朋友便是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小伙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同学间那《忘不了的笑声》。——板书课题
2、读一读课题,说一说这个课题是围绕什么来写?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要求(一)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思考:
(1)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
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填空:余晓的笑声( )、鲁珊的笑声( )、方平的笑声( )、陈立的笑声( )。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思考题: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领悟写作方法。
过渡:他们的笑声别具一格,他们的笑声里包含着什么呢?
1、学习要求(二)
(1)请用“——”画出他们不同笑声的句子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方法:读——思考——交流)
过度:课文除了写四个同学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
(2)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谊。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它采用了什么描写。并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句子。
(2)课文中除了写他们四个人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意。
(3)采用不同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读中领悟情感。
(4)师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学习那些写作方法? (此处出示课件——写作方法:抓住特点 突出性格塑造形象)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写法。按照这个思路,请同学们也抓住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突出他的性格。
四、小练笔。
在你的身边,哪些同学的言谈举止比较有个性?又突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然后试着用几句话写一写。
五、学习反思:师生共同小结课文。(结合学习目标)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夜晚的实验》讲述了科学家从蝙蝠飞行的现象上发现了超声波,进而用这个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事实。在教学中,我抓住“好奇”“奇怪”“猜想”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飞行现象上发现超声波的,并从中学习科学家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潜心研究,孜孜以求造福人类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CAI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2.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3.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
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2.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眼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描一描。
3.轮读课文,检查自读。
4.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5.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通过交流,让学生解决“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等几个浅显的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读中探疑,深入文本
(一)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再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1.快速浏览课文,将写斯帕拉捷实验过程的几段标出来。
2.指名读2---3节,看看斯帕拉捷的第一次实验。
(1)找一找斯帕拉捷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抓住“总认为”“完全”“不由得惊叫”等词语理解斯帕拉捷的感情变化。
(3)抓住“敏捷”、“敏锐”、“灵巧”、“灵活”来体会蝙蝠不是依靠眼睛来探路的。
(4)小结:斯帕拉捷蒙住了蝙蝠的眼睛,可蝙蝠仍能自由飞行,证明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4-6节,完成表格。
4、比较4次实验,讨论:斯帕拉捷为何对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感到如此惊讶。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斯帕拉捷先蒙住蝙蝠的眼睛,是因为在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是认为眼睛是来看清东西,辨别方向的,只有多细心观察,多动脑分析,勤于实验,才能发现真正的秘密。
5、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
(二)“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夜空,‘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让我们读读第7-8节,细细探明究竟。
指名读第8节,用手电筒配合一面镜子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声波探路的。
(三)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人们也因此发现了超声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超声波的巨大作用。齐读第9节。
五、设疑生疑,感悟文本。
1、是呀,“超声波”的`作用真不小,超声波是斯帕拉捷发现的吗?为什么课文末尾写道“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恩惠呢?”
(再次让学生潜心会文,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限意蕴,真正领悟文本的精髓,整合三维目标。)
2、再读课文,说不定你会找到更多的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你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文本。)
六、自选作业,拓展文本。
1、将自己的疑问列出来,与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查阅并收集有关发现或实验的小故事,办一期手抄小报。
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有趣的实验或发现?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会写、会认的词语。
2。结合本单元课文,领悟写人的方法。
3。积累中外名言、有关思乡的诗。
4。练习写人的作文。
教学重点
积累名言、有关思乡的诗句。
教学难点
领悟写人的方法、习作。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几篇精美的写人的文章。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趣导入。
2。出示第一组词语,开火车读,同桌互读。
3。出示第二组词语,互读,练写,可以挑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写话。
二、金钥匙
1。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让我们步入知识殿堂。这一期的“金钥匙”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内容,想想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2。学生默读内容。
3。集体交流。
(1)要我们留心生活中的小事;(2)学习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和质朴的`语言。
4。快速默读《我的老师》一文,让学生交流:文章中哪些事例写得好?为什么?
5。想一想,在生活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6。集体交流(注意说清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言行说,表达真情实感。)
7。教师小结:同学们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人和事,要记下最动人的言行,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名诗名句
1。出示四句诗。
2。你听过哪句?明白它所蕴含的道理吗?
3。生自由发言。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意大利诗人但丁用诗句表明了自己坚持真理,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
(2)“黑夜无论怎样漫长,白昼总会到来。”——莎士比亚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这两句蕴含的道理相似,告诉那些身处黑暗、痛苦中的人,光明已经不远了。
(3)“使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生命存在的时候要有所作为,让它展现出最美的光华,当它消失的时候也要有豁达平和的态度。
(前三句大部分可能听过,知道含义,着重讲讲最后一句。)
4。教师还可以介绍这四位著名的外国作家、诗人,推荐他们的代表作给学生课外阅读。
四、古诗诵读
1。回忆学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
2。读一读《客中作》,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3。全班交流。
4。讨论诗人真的“醉而忘乡”了吗?
5。练习背诵。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古今中外的名言;
2。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词。
第二、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学时候的老师蔡芸芝先生,给作家魏巍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小学六年,你也遇到了许多老师,他们或慈爱,或严厉,或风趣,他们的音容笑貌也各有特点。这些都可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那就给大家讲一讲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吧。
2。学生口头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
3。既然印象这样深刻,那就让我们写下来吧,让更多的人了解他。
二、读范文
1。再读《我的老师》和课前老师准备的精美的写人文章。
2。看看作家们是怎样写出人物特点的。
3。明确写作要求:
(1)写真人真事,表真情实感;
(2)可以写写老师的外表,写出比较特别的地方;
(3)用一两件事写出老师的特点,最好是你熟悉的事。
三、写作文
1。学生写作文草稿。
2。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修改草稿
1。再次明确要求;
2。同桌互评互改;
3。自己修改;
4。老师批阅后发现一些典型的问题,再选一篇学生习作进行讲评;
5。学生再次修改,誊抄。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目标:
1、积累词语,学以致用。
2体会句子,说明事物时,明白要注意用语准确,选择恰当的句式。
3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让学生在思想和认识上受到启迪。
4了解学习毛笔书法的意义,了解习字姿势要领和选帖、临帖的注意事项。
重难点:积累词语,学以致用。
课时数:一课时
一、第一题
1、学生反复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知词语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2、想想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些词语。
二、第二题。
1、学生反复读。
2、比较两句话的区别。
3、教师归纳小结。
三、读一读,记一记。
1、让学生把两句话读通读顺。
2、让学生对照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3、熟读成诵。
四、第四题
1、让学生熟读短文,了解短文每一段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读了短文后了解到哪些知识。
3、建议学生在课余练练毛笔书法,培养兴趣特长。
口语交际“与校长对话”
目标要求:1留心生活,善于发现的主人翁精神。
2锻炼学生直面校长,直陈感受,直述问题和建议的自信和勇气,提高与人对话的能力。
课时数:一课时
课前准备:以班级名义给校长写一封言辞恳切的邀请函。学生整理归类对学校的建议。
一、小主持人隆重介绍校长,致欢迎辞。
二、校长讲话。
三、学生就自己在校学习生活的感受、学校在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安全卫生,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四、校长回复学生提问。
五、评价小结
六、主持人总结,欢送校长。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红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0课 第一教时 总第37教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题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2、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第2~9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第10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桑从小热爱写作?
3、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
4、简介福楼拜。
5、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6、指导朗读。
四、作业
1、完成文后的第2题。
2、朗读课文。
第10课 第二教时 总第38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造句。
酷爱 滔滔不绝
二、讲读第二段
1、听朗读录音。
2、思考: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些什么?所说的话中哪句话最关键?默读课文后回答。
⑴朗读第一句:“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①福楼拜是针对什么说这句话的?
②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③福楼拜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
⑵朗读第二句:“怎么会没什么好写呢?”
①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②莫泊桑是什么样的心情?
③指导朗读,进行想像。
④指导分角色朗读,再现情境。
⑶朗读第三句:“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①为什么说这句话是这段话中的'关键?下面哪些话是围绕这句话来训的?
②这些话再次说明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③对福楼拜的教诲,莫泊桑有什么反应?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指导朗读。
4、小结: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重点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了什么?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
莫泊桑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齐读,进一步体会莫泊桑的勤奋好学。
四、讨论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启发?你打算今后怎样向莫泊桑学习?
(请学生上台各抒已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第4题。
2、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
一、设计理念。
作文指导课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开启心灵之窗,找寻生活记忆,使他们产生写的冲动。本设计努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真实的生活打动学生,使他们真情流露,乐于表达。
二、教材简析。
“成长的烦恼”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话题。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围绕“成长的烦恼”大胆倾吐自己心里话,写出烦恼是什么,因什么而烦恼。因此习作指导时应创设一种宽松氛围,使学生乐于将烦恼倾诉,从而获得丰富的习作素材及情感体验。
三、训练目标:
1、指导学生回忆成长中的烦恼,具体写出一件令自己烦恼的事。
2、培养说真话,抒真情的良好文风,明白只有样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道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4、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要教会学生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五、教学难点:
在课堂中让学生作真诚的交流与沟通,打开心扉,实话实说,促进课堂多元对话。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我今天想先来个民意测验,大家可得说真话哟。你们最近有没有痛苦烦恼的事情啊?如果有,主要是哪些方面的.呢?说出来大家听听,看看能不能帮助你化解一下?[学生说,师生点评;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种成长的烦恼,指导学生调适心理,化解烦恼的方法:读书法、注意转移法、运动法、倾诉法、休息法等]
(二)畅谈讨论,尝试写作。
1、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创始者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分掉一半忧愁。”
(2)今天,让我与在座各位同学一起,真心地分担彼此的烦恼吧!至少可以分掉一半的烦恼,或许还会烟消云散呢!
(三)出示写作要求:认真读一读要求,边读边仔细想一想,要求告诉了我们什么?
归纳:烦恼来自学习、家庭、同学、身体……
板书:大胆地说心里话,说真话、表真情
(4)现在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先回忆、整理一下生活中、学习上、家庭中、同学间曾经发生过哪些让自己烦恼的事情,挑一件感受最深的想一想是因为什么而感到烦恼的?(学生回忆思考。)
5、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写作之前,我们应确定一个题目呀!根据刚才自己脑海中想到的烦恼,再推敲一下,取个你认为最好、最合适的、最有创意的题目写下来。有的题目一看就知道小作者烦恼什么,有的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出示参考题目)
(四)放胆习作,真情体验。
1、为了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赶快动笔把困扰你的最深刻的烦恼写下来吧!
2、构思酝酿,自由习作。
(五)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自己修改
师:写好后自己先放声朗读,听听是否顺口,想想词语用的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清楚具体了,不合适的自己试着改过来。
2、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例文对比赏析)
(六)交流评比,修改完善。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
1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
2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
3板书注意海的笔顺:最后三笔,先写上面的点,接着写中间的横,最后写下面的点。齐读课题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展示词语
师:小组内,帮对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
(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些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师: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指1名读)
师指导:所谓读词想景,我们在读词语的时候,要学会边读边想象与词语相关的情景。(再指1名读,然后齐读)(口诵心惟)
四、练习读书。
师:学案上还有个任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一会儿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练读自己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
五、展示读书。(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读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师:时间到。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师: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烟台的海的四季的特点,及烟台人民的劳动和生活。)
师:好,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对课文已经有所了解。那么,生字会写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看看它的结构,想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六、写字:(如果生字比较多,交流学案时,发现同学们哪些字容易写错<描红>)
师:好了,同学们,请看“滤、湛”这两个字。(课件出示)
(1)请同学们在课后第1题中描一描。
(2)描完后,在田字格里仿写,每个字两遍,看哪个字写得好?学生仿写。教师巡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写的字也越来越漂亮了。
师:再仔细看一看这几个生字,看看能不能记住它?
(3)小检测
师:好,同学们,老师来听写。
师:请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师:通过课前老师对学案的了解,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同学们请看:
七、出示自学提示
烟台的海四季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标画相关词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八、学习任务
1、补充搜集有关作者及烟台的资料。
2、作者为什么先写冬天烟台的海,有何特点?
3、作者笔下烟台的海春、夏、秋是怎样的呢?抓住课文主要语句画出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4、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请你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某一季节烟台的海。(自写导游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过程:
任务分配
1、补充搜集有关作者及烟台的资料。(1组、2组)
2、作者为什么先写冬天烟台的海,有何特点?(3组、4组)
3、作者笔下烟台的海春、夏、秋是怎样的呢?抓住课文主要语句画出并写下自己的感受。(5组、6组、)
4、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7组、8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9组、10组)
6、请你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某一季节烟台的海。(自写导游词)
(11组、12组)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烟台的海》请齐读课题。(课件出示)
师:通过你们的自学,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烟台的海,请再读课题。
2、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上节课的自学提示。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根据这一自学提示,并且结合我们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自学,并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
二、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烟台的海有怎样的特点呢?作者为什么要写烟台的海的四季变化哪?相信通过你们的自学、小组交流,已经有了答案。
1、补充搜集有关烟台的资料。
(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烟台的风土人情等)
师:很好,继续。
2、作者为什么先写冬天烟台的海,有何特点?
师:
(1)抓住了“气势汹汹”“暴怒”“狮子” “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感受烟台海巨浪汹涌的壮观景象。
(2)适时过渡:除了写了景美,还写了人,人怎样?引导学生品味“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不畏严寒,不怕风浪)。
小结:冬天烟台的海写了海的壮观,人的豪迈。
3、作者笔下烟台的海春、夏、秋是怎样的呢?抓住课文主要语句画出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师:春季
(1)通过“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感受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
(2)引导品味“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等词句感受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夏季
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秋季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4、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说是画,是因为像画一样美丽;说是背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舞台,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节奏、语感、吐字清晰)
6、请你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某一季节烟台的海。
只要用自己的话说出某一季节烟台的海的特点就行
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在你们自学的基础上,通过今天的交流展示,我们认识了我们山东的烟台,知道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变化,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文章通过总分总的写法,运用比喻、拟人打比方的等修辞让我们感受到了烟台的海的美,我们要学会这种表达方式。
小练笔:
借助本文的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家乡一处迷人的风景。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学习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掌握文章的结构,理出文章的线索,学习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了解故宫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増深学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懂得故宫是古代中国辉煌艺术成就的见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课文按照空间移位来进行介绍的方法,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感悟激发对中国古代辉煌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讴歌。
三、教学准备:
查阅故宫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引出话题,激趣导入。
身为洛阳人就从龙门石窟的佛雕艺术价值谈起,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说出自己对龙门石窟的`认识,从而引出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这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古代辉煌艺术的兴趣,为理解故宫的历史价值打下基础。
(2)播放课件,展示故宫的辉煌建筑艺术,先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在学生朗读时,要注意指导“重檐屋顶”、“额枋”、“蟠龙”“降龙”等字的读音,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分析结构。
重点分析第1段,了解故宫的历史价值及意义。
3、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欣赏建筑艺术
师:自由朗读课文,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故宫景点;
师:把这些景点板书在黑板上,并按照顺序标出来,理出文章线索,学习按照空间移位的顺序写作的方法;
师:播放教学课件,让学生欣赏故宫中太和殿、乾清宫、御花园等景点的景色。
师:结合课件中所展示的景点对照课文内容找出,并完成以下问题:
师:这座建筑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师:3、4自然段是略写,重点让学生理出写作顺序;
师:5、6自然段是详写太和殿,是本课的重点段,要在读中分析、感受。
师:在第5段中要抓住太和殿之大,殿身的艳丽色彩和殿顶的雕金盘龙图案来欣赏体会故宫建筑艺术之美。第6段主要介绍了太和殿的作用。结合教学课件并配以庄严浑厚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太和殿神圣、宏伟的气势,在朗读中体会出来。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的读,把这种情感植到学生心中。
师: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8、9自然段,加深对故宫建筑艺术的赞叹。
(2)赞叹奇珍异宝
朗读第10段了解故宫藏品之多之奇之贵种,并出示相关资料增加学生对故宫的了解。
4、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出示资料介绍“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以来吸引了中外大批游客的参观,使学生认识到“故宫”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齐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感情。
5、小试牛刀拓展延伸
2009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以一名邮展志愿者的身份按照空间移位顺序写一篇小文章给各地游客介绍一下龙门石窟。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教学目的: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马有关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板书设计: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多音字“转”的读音及“锲”、“诞”等字的写法。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本语言及标点符号生动,准确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情感与态度
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科学规律,增强自己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相关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课前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少写一个“诞”字。
1、学习“诞”字。
2、初步理解课题。
3、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指导写字。初步了解课题的意思,为解决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作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从课题入手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作者简介则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二、检测生字词
1、(课件出示)。
2、哪些词是你以前很少见或没有见过的`,请大声读一读。
3、哪些词容易读错?重点掌握“转“的读音。
4、哪个词最容易写错?锲而不舍的“锲”字。
5、联系刚才的情境理解“无独有偶”。
设计意图:本课出现了不少的四字词语和专业术语,专业术语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但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词语也应该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点。本环节学生会的不教,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理解和运用词语,屏幕上的词语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深入研究三个事例
1、总结事例。
谢皮罗的发现波义耳的发明医生的发现
2、学生研读讨论并汇报,完成研读表的填写。
(课件:研读表)
抓住“敏锐”、“立即”、“百思”等词语体会事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总结共同点。
找生汇报。用上“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因为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
(这一环节老师尽可能以尊重学生的理解表达为主,多鼓励表扬,同时要相机进行指导理解。)
4、总结真理。
设计意图:对课文深入地探究、总结,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新课标中新增了“非连续性阅读”的要求,而本环节学生结合图表中的内容,总结三个人物的共同点,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非连续性阅读的能力。
四、再次理解课题
1、读句子,找生写发现真理的三个关键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生默读,思考提问。
预设1、用“?”和“!”的好处。
预设2、为什么不是把“?”扯圆变成了“。”号呢?
设计意图:抓住“标点”的借喻用法,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用法的好处,通过换符号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二段是对课题的解释,第七段是对观点的总结,对这两段的学习,更进一步理解了文章课题的含义。
五、联系生活进行科学教育
1、利用句式说说其他事例。(课件展示)
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还知道的其他事例。
( )因为( ),通过反复研究,最终( )。
2、联系学生生活探讨为什么没有发现真理。(课件展示)
生谈,老师相机指导。
3、理解最后一句。
①理解“有准备的人”
②理解“善于独立思考”。
③理解“锲而不舍精神”。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通过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发现真理的易与难,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激发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兴趣,增强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六、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再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进行了事例论证;最后又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
设计意图:既有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又为初中的学习作了铺垫。
七、老师寄语
同学们,只要你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见微知著,具有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善于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你就能发现真理。
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发现真理的路上!
设计意图: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进一步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探求真理的渴望。
八、休闲小作业(课件展示)
1、心动不如行动。选择一个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尝试做一做研究,看能不能最终解决你的疑问。
2、经常看看中央10套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更突出与文本的联系性、体现了趣味性、生活性。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作者苏轼的文学常识、有关词的基本常识、苏轼作词的背景和动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其中用词的凝练和抒情的深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乐观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及欣赏词描绘的情境、体会词表达的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在上课前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北宋年间,有一位闻名的文坛巨匠,他的名字叫做苏轼,但是由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政,被捕并且关了四个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出狱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官,心里承受的打击,对于一位文坛领袖和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但是,在苏轼失意的时候,他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其他的态度呢?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浣溪沙》,来寻找这个答案好不好啊?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应,进入到学习苏轼词的过程。
二、过程:了解作者,感受其作词动机
a)作者
老师:同学们,苏轼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也叫”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位难得的全能之才。
2、诵读词,了解词的基础知识。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苏轼众多词中的一首《浣溪沙》,同学们,来,跟着老师读一遍这首词好不好?(生回答好,老师有感情地、注意停顿地带读一遍。)
老师:同学们,你们有注意到吗?我们刚刚读的课文和以前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字数不同、分开两段等)老师:这首是词,是一种文学体裁。大家看,”浣溪沙“就是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就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3、通过学习字词意思、了解大意
(参见课本注释),通过老师翻译上阕一两句,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词的字面意思,老师从中辅助引导,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说出对字词意思各自的理解和看法,由老师总结: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傍晚细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4、赏析、体会词的情感和态度
老师:同学们理解完这首词的大意,觉得苏轼在这首词上表达了什么的情感呢?大家来解答我们前面的问题,作者苏轼会是自暴自弃吗?让我们学习并一起解答吧!(播放《浣溪沙》的视频录音,展现《浣》描绘的图片)。在声图并茂的前提下,老师接着分析:同学们看词前小序,可以从中知道什么呢?(学生回答苏轼去了清泉寺游览、清泉寺面对着兰溪、溪水向西流),其实这就是苏轼写这首词的原因。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读得真好),我们看一下这幅图画,”山下……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提问
明确: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清新优雅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老师:同学们,再有感情地朗读下阕。下阕又是写了什么呢?大家相互讨论一下。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是(反问)的.修辞手法。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苏轼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休将白发唱黄鸡“表现了词人在被贬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5、同学们,谁来回答一下作者苏轼面对失意,他是什么态度的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
6、即景抒怀
《浣溪沙》通过上阕描写的优美春景,下阕对溪水西流抒情,这是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那么,大家想一下,即景抒怀在生活中有吗?提问(看到壮丽的山河会赞美、看到秋天落叶会感慨等),老师适当表扬、总结。
6、老师:同学们,我们对这首词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用画纸画出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另外,如果你在苏轼旁边,你又会画些什么送给苏轼呢?
三、总结
《浣》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在挫折面前不但没有气馁,而是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
那么读完这首小词,同学们认为苏轼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感慨时光流逝、珍惜时光等)
有感情地跟着录音读一遍,齐声再读一遍。
四、板书
五、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对这首词进行扩写,要求:真,精,准,美左右,150字-200字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战国地图。
师:在我国古代,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叫战国时期,当时在我国中原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国家,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这七个国家:秦国、齐国、楚国、魏国、韩国、燕国、赵国,而在这些国家当中比较大的国家是秦国。秦国常借着自己的强大,拉拢其他国家攻打别的国家,今天拉拢这个国家打那个国家,明天又拉拢那个国家打这个国家,人们称它为“虎狼之国”。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板书:将相和)
2、请你来读课题。(生读,师纠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通过你的预习:将、相分别指谁?“和”怎么组词?(和好)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他们之前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怎样和好了?)请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或不懂的词请圈出来。
2、交流不懂的生字新词。
3、学习生字。
(要注意“荆”字是左右结构,“怯”读qiè)
三、再次读文,理清脉络
(一)抓关键词,归纳内容
1、这篇文章比较长,当我们读到比较长的文章时,如果能抓住关键词,九可以概括主要内容了。下面请大家默读第一至是自然段,细心读,看哪个关键词能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完璧归赵)
2、出示表格,与这件事相关的人有谁?物有什么?
3、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自由读第十一至十五自然段和第十六至是把自然段,看讲了哪两件事?与之相关的人和物分别有哪些?(生汇报,填表)
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人 蔺相如
秦王 蔺相如
秦王 蔺相如
廉颇
物 和氏璧 瑟、缶 荆条
4、请大家再结合这个表格,填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因为蔺相如( 完璧归赵 )立了功,做了( 上大夫 );在(渑池之会)又立了功,做了( 上卿 ),所以将向不和;后来,廉颇听蔺相如说,他避着自己,为的是( 赵国的强大与安宁 ),很受感动,就( 负荆请罪 ),两人和好了。
小结:像这样把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叫“段意合并法”。
(二)读课文,初步感受人物性格
1、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初读课文,除了读准字音外,还要对文章的人物有初步的印象。请看第一部分,你认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朗读比较好?(分角色朗读)
2、出示: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初步感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师生分角色读第一部分,师纠正字音。
3、师:读了课文,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4、按照第一部分提出的要求,四人一小组合作朗读第二、三部分。(师巡视,相机指导)
5、
(1)读了课文,你发现那些句子是你特别喜欢的,请画出来读一读。
(2)找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哪些词读得最好?
四、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课文的关键词,知道这篇文章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再采用“段意合并法”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把课文读通。那蔺相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些句子体现出来?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联系上下文,结合事件背景理解人物,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继续带你们走进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它是我国历史上光彩不灭的佳话。那就是--18《将相和》,(出示课题)你们还记得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吗?(学生回答,师板书)
师: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了三个小故事,(出示课件)谁来说是哪三个小故事?(生自由回答)
师:课题是《将相和》,也就说明他们有不和,为什么不和呢?课文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出示课件,生思考)
生:廉颇很不服气……
(出示课件)同学们,廉颇很不服气呀,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去了。蔺相如真是仅仅靠一张嘴吗?蔺相如的这一张嘴究竟有多少过人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先走进“完璧归赵”的故事,找出蔺相如说的话。
二、完璧归赵
1、读“第一次说”
师:谁先来做蔺相如,把他第一次说的话读出来?(出示课件)
生读: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这段话涉及到一件宝贝--和氏璧,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件宝贝的特点?
生:无价之宝、价值连诚……
师:所以,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大家想想,当时七国混战,攻城夺地的,十五座城池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不错啊。现在,我就是赵王了,我觉得那就换吧!在座的诸位大臣认为这个主意好不好?
生:(自由回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评)
师:现在,我们知道此时赵国形势危急啊,左右为难,当务之急,谁敢担此重任?
生:蔺相如
师:好,你们现在就是蔺相如,你们对赵国的君臣许诺。生读:“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我看到了你们无畏的勇气、决心和自信,相信你们一定能成功。
2、第二次说
师:蔺相如把和氏璧呈给了秦王,说了一句话。“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出示课件)不是说和氏璧价值连城吗?蔺相如怎么说有小毛病呢?这不是矛盾吗?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蔺相如说谎,一种是和氏璧名不符实,你们认为是那种原因?(出示课件)
生:(自由回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评)
师:秦王绝口不提换成之事,难道秦王不喜欢和氏璧吗?有什么依据?
生:(秦王双手捧着和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
师:秦王是怎样称赞和氏璧的?
生:真是个宝贝啊!……
师:这时,你们猜一猜秦王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不能交换城池……
师:你现在就是秦王,这是和氏璧,你来表演一下。(生表演秦王)
师:(扮成蔺相如)呀,不好,这秦王绝口不提换城的事情,大事不妙啊,我得把和氏璧拿回来。(教师进入角色,进行即兴表演)
师:(出示课件)现在看看,就这么一句话,秦王就乖乖地把璧给了他,可见蔺相如说得是多么富有智慧啊!哈哈,现在和氏璧又回到蔺相如的手里了。蔺相如拿到和氏璧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出示课件)
师:第三次说话出现了,只见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说,生:读(捧壁,后退……)
师:此时此刻,蔺相如大义凛然,让我们拿着书读出这种气势来,试着做一个不畏秦王强暴的蔺相如。
师:读了课文,我们知道,最后蔺相如不负众望,终于完璧归赵了。
师:现在我们为蔺相如鼓掌,为赵国鼓掌,一个弱小的国家,没有兵戎相见,生灵涂炭。不仅完璧归赵,还很好的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你说蔺相如升官应不应该?
生:应该,师:所以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三、渑池之会
师:这是第一个故事,第二个故事我们该怎样学习啊?
生:紧抓蔺相如的话。
请同学们读11-12自然段。
师:大家想想,前面完璧归赵秦王吃了亏,这次注定是一场鸿门宴。秦王让赵王鼓瑟,还记录下来了。蔺相如为什么这么生气啊?
生:(自由回答)
师:(随机点评)
师:秦王真是奸诈狡猾,所以,赵王一鼓瑟,人格没了,国格也没了。该怎么办呢?
师:此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谁来?
生:“蔺相如……拼了”
师:蔺相如手里没有宝剑,但是有缶啊,乐器变成兵器了。他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赵王不击,他拿着缶上前一步,又说:“请您为赵王击缶。”再不击,瓦罐就打上去了。秦王只好击缶了。
师:同学们,蔺相如厉害吧,事情到这一步了,你觉得蔺相如的嘴还是一张简单的嘴吗?(出示课件)你觉得他有哪些品质呢?(生自由回答,师板书人物特点)
师:渑池之会蔺相如又立了功,所以他又升官了,你们知道他升了什么官吗?
生:上卿
四、负荆请罪
师:同学们,你们来看一下,这里发生变化了。本来老廉颇位高,现在,蔺相如后来居上了。老廉颇不服气啊,(出示课件)
生:读“我廉颇……下不了台。”
师:那蔺相如是怎样做的?怎么说的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出示课件)我们还得读书,现在到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请同学们分组讨论。(2分钟后生回答,师根据生回答出示课件)
师:你们谁能把蔺相如的感情表达出来?(生读蔺相如的话,教师随机点评,)
师:这就是蔺相如,他的心胸里装着的不是个人,是(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来看看廉颇又做了什么?(出示课件)
师:从负荆请罪你看出廉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示课件)
生:(敢说敢做,知错就改,顶天立地的汉子,爱国的人)
师:总结廉颇和蔺相如都爱国的人。(板书二人特点。)
五、总结
师:(出示课件)总结:同学们,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出示课件)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回答)
六、作业布置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卫的表现,体会大卫的品质。
(3)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句中描绘的景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预习检测:初读课文,认字解词。
(一)、预习环节(课前完成)
1、组长组织完成字词的识记。
(二)检测环节(课上完成)。
1、导入新课,介绍时代背景。交流对古代神话故事的了解。
2、学生就课题提问,确定目标。
3、检测
(1)给字注音。
跋()轴()赋()税()脯()唬()
(2)、看拼音写词语。
tóng kuī fù shuì é luǎn shí xiōng pú
二、合作探究
1、快速读课文,(1)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动手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标记在书上)
(3)、圈出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读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2、挑选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进行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展示提升
1、交流
2、指导朗读。
3、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1、补充词语。气势()()超群()能干长途()
2、多音字
脯吓
六、拓展延伸
摘抄描写大卫的好词__________________
好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复习:课文写了什么?
2、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你还有哪些与课文主题有关的问题没有解决?
二、合作探究
1、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从歌利亚叫阵和对他外貌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从大卫与扫罗王的对话中,你体会到大卫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3)找、画描写大卫战前准备的语句,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4)从大卫与歌利亚的对话以及他和歌利亚交战的情节中你体会到了大卫的什么特点?
2、品读感悟,感情升华。
三、展示提升
1、展示。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3、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1、试背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2、你还知道我们哪些故事。写出几个故事的名字。
课后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4
设计理念:
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承,不是外在的告诉。教学只有与学生当下的生活与成长发生意义关联,才能被学生所认同,所喜爱,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的引领。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架构起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多层次对话,让学生在经历叩问、体验、发现等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发展。
课时目标:
通过读文叩问、携疑深究、读议感受等方式理解作者养花的乐趣,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初摸心灵
1、生活中,你们觉得做什么事最有乐趣?
2、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很爱养花,他在养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乐趣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学科除一般的工具意义而外,更应是发展儿童心灵、提升学生生命的学科。让学生交流生活中做什么事最有乐趣既能引发学生对既有生活情趣的思考,又能让老师及时捕捉学生原有的思想认识,为下文学习老舍先生养花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感受以及反观自我、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奠定必要的基础。而且这一交流巧妙地建构起了课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学生心灵的成长的.内在联系,使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不再外在于己,而是有意义学习。
二、读中融入,感受心灵
(一)自由读文,初知乐趣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
2、找一找,划一划:老舍先生觉得养花给他带来了哪些乐趣。
设计意图:语文学科要发展儿童的心灵,讲究的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其间,教材是很重要的载体。让学生走近教材,感受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自由读文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练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旨,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段。
(二)披文入境,体验乐趣
1、读文叩问。
⑴(承上交流出示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⑵指名数位同学读。
⑶质疑。读着老舍爷爷这段感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喜、笑、有果实,这些都堪称乐趣,为什么劳动累得腰酸腿疼也是乐趣?甚至是忧、泪也被视为养花的乐趣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走近教材到走进教材,进而与文本对话,需找准切入口。《养花》一文,老舍先生的感受是独特的、真挚的,同时也是颇具意蕴、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让学生细细品读这段话,老舍先生的感受和学生的原有认识便发生着碰撞,读文叩问既满足了学生质疑的需要,又自然而然引出了下面研读深思的重点。
2、携疑深究。
⑴问题产生了,你们打算如何解决?(好好读读,品味品味/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把自己放入文中,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⑵自读思考:那么老舍爷爷向我们讲述了养花过程中的哪些事呢?每件事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作重点研究。
⑶小组交流。互相评议、补充和启发。
⑷大堂汇报,适时点拨。(汇报内容、目标及方式基本如下图所示,出现顺序可视实际情况而定)
设计意图:携疑深究是本课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互动对话最关键的板块。这个板块融阅读、理解、感受、体验、表达等于一体,是学生的语言实践与情思激发共融互促的过程。这个过程展开的充分与否、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生活乐趣的感悟程度。因此携疑深究又分自读思考、小组交流、大堂汇报三步展开。从大堂汇报呈现的主要内容来看,学生与文本对话既要读懂语言文字写什么,又要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丰富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于是采用什么方式让学生领悟与表达就很重要。本设计中,方式采用注意了以下几点:
1、尽量避免雷同;2、既有利于语言实践,又有利于体验感悟;3、形式与内容的匹配。
如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养花的知识之乐是通过赛读评议的方式,让学生在读、评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等句段的过程中关注语言文字,甚至关注标点符号,从而领悟作者由衷的自豪。而体会养花的成果分享之乐则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朋友受老舍先生之邀,秉烛夜游,欣赏昙花会说些什么。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想象说话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动用已有经验与文本对话,阐述阅读感受的过程。至于对养花中伤心事的体会,主要采用自由思辩和相互辩论的方式,促动学生深入思考:伤心事也能称得上乐趣吗?作者怎么会觉得养花中的忧和泪也别有一番滋味呢?这样的思辩,既是与作者的交流与碰撞,更是学生与自我与内心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心灵感受不断丰富,精神世界不断得以洗礼。
三、引领提升,抒发心灵
学到这里,你对生活中的乐趣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说一说或写一写)
设计意图:语文学科担负着滋养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精神的重任。这种滋养与提升讲究的是水到渠成,不着痕迹。此处设计你对生活中的乐趣有无新认识这一说写环节,既是对课始的呼应,又是对本堂课教育目标达成度的检测。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络、锤”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托物言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所表达诗人的志向。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以及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分组准备)搜集边塞诗歌、郑板桥字画、于谦事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那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自古以来,多少和他一样的爱国将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怕牺牲、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让我们肃然起敬。李贺、于谦、郑燮就是其中的几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诗歌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诗歌,扫清生字障碍。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三首诗歌,注意平翘舌“锤”“凿”的读音;注意多音字“燕”“劲”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
(4)指导朗读。
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节奏缓慢,体现出清冷而且悲凉的情感。
(5)生试说后总结。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6)出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同学们细细品读这两句诗,采用你喜欢感悟古诗的方法和同桌之间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
(7)总结诗意。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8)指导朗读。
①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通过哪个词看出来的?
(骏马。)
(“快走”暗示出骏马轻快矫健的风姿。)
②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没有,“何当”,这是作者的希望。)
表达了诗人什么志向?
(期盼这样的骏马早日驰骋沙场,同时想到自己,希望施展自身的才华,不仅只当九品小官,建功立业。)
因此在朗读这两句要充满忧虑、感慨之情。
(9)总结结构。
让我们再次回顾全诗,上下两部分,两两相对,前两句是在写什么?后两句又是在写什么呢?
(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板书)
(10)诵读全诗。
最后让我们再次怀着对李贺才华的钦佩,对其命运的哀叹,齐读这首诗。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02
六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12-24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1-04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4-08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迟到》教案06-03
语文六年级下册设计教案12-16
六年级下册语文《灯光》教案03-09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6-29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13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