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09 07:35:31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必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必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练习九第9-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学会正确计算乘、除法。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10÷5= 6×2= 4×3= 4×6=

  15÷3= 5÷5= 12÷3= 2×3=

  3×6= 5×5= 3×5= 12÷2=

  6÷3= 18÷6= 8÷4= 30÷5=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9题。

  (1)出示第9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口答。

  2、出示练习九第10题的表格,学生独立思考填空,指名口答订正。

  3、练习九第1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再独立完成计算,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4、完成练习九第13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独立思考完成,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一共有多少盆菊花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 习 九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积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反思:

  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一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计算。教材通过各种具体的操作活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能有所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测量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测量实物。

  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法学法:

  尝试指导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测量工具,长方形的纸,能输入数据的统计表,学生分为3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选择测量工具

  (1)认识各种尺。讲述:请把你带来的尺拿出来,在小组内看一看。

  指名学生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问:你用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测量过长度吗?量的什么?

  (2)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介绍 “拃”、“步”和“庹”的长度。

  二、进行实地测量

  (1)量长方形的纸。

  讲述: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四条边的长。

  学生各自测量、填写。

  把这张纸对折一下,再量一下折痕的长,你发现了什么。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由于这张纸的边长或折痕长都比较短,所以用学生尺来量就可以了。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反而更麻烦。

  小组活动:自己选择物体进行估测,把结果填写到教科书第89页的表格里。

  三、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参加了哪些活动,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量一量 比一比

  肩膀大约宽30厘米 一条鳄鱼身长6米

  20个人并排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

  小朋友一庹有一米多一点

  5名小朋友手拉手和鳄鱼差不多长。

  课后反思:

  量一量、比一比这一课旨在通过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测量,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通过实际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大致知道物体的长度的需求,激发学生认识天然尺子的欲望。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桃子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做平均分?

  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

  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 )个学生;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 )个学生。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2、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3、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

  4、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想一想,分一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

  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制小猴1个……

  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

  3、书上第44页的“试一试”

  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

  四、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第44页的“想想做做1”

  学生同桌讨论解决,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3、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结合“分桃子”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一是知道平均分成几份,问每份分到几个;二是知道每份按几个来分,问能分成几份。在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形的同时,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通过变式练习,注意发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或答案。变式练习是提高数学练习效益的有效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第5课时 练习八

  教学内容:

  课本第51-52页第1-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

  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填一填

  1、谈话:通过昨天的学习,小朋友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除法)

  出示:

  (1)除数是5,被除数是15,商是3。

  (2)被除数和除数都是4,商是1。

  (3)商和除数都是3,被除数是9。

  2、提问: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吗?

  二、活动二:分一分,填一填。

  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份。

  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分一分,写算式。

  (2)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把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活动三:看图想一想,填一填。

  出示:完成第51页第2、4题;第52页第6题。

  (1)引导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填空。

  (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活动四:根据文字叙述写除法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第52页第5题。

  五、活动五:拓展练习

  1、完成第52页的第7题。

  出示例图,学生结合图意,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2、完成第8题,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练 习 八

  平均分 被除数 ÷除数 = 商

  教学反思:

  在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得出答案的`基础上,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超越借助实物的操作水平,尝试用图形表达自己的思想,促进思维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故事情节,明确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除法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1、学生操作摆桃子。

  2、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 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小组或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3、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4、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给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

  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分到桃子就是了。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书本第43页的“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4、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平均分:分的同样多

  教学反思:

  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通过小数目“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的图形表征是对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概括,有助于形成表象,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不必作为固定名词,也不必用固定的语言给它下定义,可以用“分的同样多”“分得一样多”来理解它或替换它。教学时强调人人操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信息收集。

  2、图式。

  3、数学建模:加与减。

  教学重难点

  数学建模:加与减

  教学过 程:

  一、创设情景,启发思考

  1、引入(出示小猫捞鱼图)

  师:猫妈妈准备请一些朋友到家中做客,它从鱼缸里捞了一些鱼出来,聪明的猫妈妈立刻想到了鱼缸里的鱼和桶里的鱼之 间存在着数学问题。那么,鱼缸里的鱼和桶里的鱼之间到底存在着哪些数学数学问题呢?老师请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根据图意口头编应用题。你能编几种就编几种。

  2、汇报交流:

  A:鱼缸里有17条鱼,桶里有5条鱼,鱼缸中的 鱼比桶中多几条鱼?(问题还可以问:桶中的鱼比鱼缸中少几条?或鱼缸中的'鱼与桶中的鱼相差几条?

  师:哪些小朋友是这样编的?你们和小巧编的是一样的, 真不错!小朋友 ,老师根据你们编的这道应用题,画了线段图。

  建立图式:

  师:谁看懂了?谁愿意上台指着线段图说说图意?(多请几个)

  师:再请大家将这道应用题与这幅线段图结合起来看,要求鱼缸中的鱼比桶中多几条我们可以怎么想呢?(多请几个)

  建模汇报:鱼缸里的条数-桶 里的条数=鱼缸里比桶里多出的条数(出示)

  算式:17 - 5 = 12(条)

  答:鱼缸中的鱼比桶中多12条鱼。

  B:猫妈妈捞出了5条鱼后,现在鱼缸里还有17条鱼,原来鱼 缸里有几条鱼?

  师:哪些小朋友是这样编的?你们和小胖编的是一样的,很好!大家想不想自己试着根据这道题画画线段图?

  尝试画线段图汇报:

  问:这题我们可以怎么想呢?

  建模汇报:捞出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鱼缸里原有的条数

  算式:5 + 17 =22(条)

  答:原来鱼缸里有22条鱼。

  C:原来鱼缸里有22条鱼,猫妈妈 捞出一些后还剩17条,捞出几条?

  建模汇报:鱼缸里原有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捞出的条数

  D:原来鱼缸里有22条鱼,猫妈妈捞出5条后,鱼缸里还有几条?

  建模汇报:鱼缸里原有的条数-捞出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

  二、巩固练习

  先说说图意,再列式解答。

  白兔和灰兔共50只

  阿姨今年27岁

  选择条件,补问题并解答。

  A原来有19粒糖

  B现在有9粒糖

  C吃掉了10粒糖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利用“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减少同样的数,和不变”和“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差不变”的规律进行巧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策略。

  3.激励学生去探究规律和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灵活巧算的能力。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小朋友们,请你仔细观察这些题,你能发现这几组题中的秘密吗?

  生:第一组,第一加数每次增加10,第二加数不变,和每次增加10。

  第二组,第一加数每次减少1,第二加数每次增加1,和不变。

  第三组,被减数每次减少1,减数每次减少1,差不变。

  师:你们都发现了这些题的.秘密,真厉害!

  我们今天就要来用这些小秘密!看看能不能利用这些秘密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二、新授与探究

  师:看,小胖他们看到一座美丽的海岛,他们要解决栈道上的数学题,才能登上海岛去游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试一试吧!

  探究一:

  出示:26+18=□

  问:26加18怎样算可以容易一些呢?

  学生讨论,请你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尝试解答

  师:仔细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①一个加数增加1,另一个加数减少1,和不变。

  ②一个加数增加2,另一个加数减少2,和不变。

  ③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师:对,做加法时,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这就是“巧算”。

  (出示课题:巧算)

  小结:在两数相加时,我们可以把最接近整十数的那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另一个加数相应变化,这样进行计算会变得更容易。

  探究三:

  1、哪一种方法更容易计算?

  出示:82-67=□-□=

  师:小朋友们,这道题要怎么巧算呢?

  生1:82-67=80-65

  生2:82-67=85-70

  师:这两种都正确,那么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容易计算呢?

  生:第二种。(请同学们说说理由)

  2、师:我们再来看看,这第二种方法是怎么巧算的。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

  ①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1,差不变。

  ②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3,差不变。

  师:你们为什么觉得第二种方法容易计算呢?

  生:因为第一种方法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退位,而第二种方法是不需要退位的,好算一点。

  师:对呀。我们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3、师:试一试

  归纳规律:

  1、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2、把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多了。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已经掌握了巧算的方法,我们现在就去海岛上看一看还有什么题目等着我们!

  三、 练习与巩固

  1、师:请小朋友们用今天学到的巧算的方法,合理的运用,挑选六道小题中的三题完成。

  分组完成六道算式。

  师:加法的巧算方法与减法的巧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2、师:这堂课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比赛。

  比一比,看谁先拿到红旗。

  请做的最快的四名学生汇报答案,并给予小红旗。

  师:你们都是小能手,请接受奖励。

  课堂小结

  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除法横式和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横式进行对比,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知道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重点:

  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照操作过程,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余数的除法)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内容。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明白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之后进行教学的。这里的复习,既是为了对旧知的巩固,也是为了学生能够衔接前后知识,为新知铺垫。)

  活动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例3: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教师:请同学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学生读题,说说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 “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畅谈想法。(画一画,摆一摆等)

  2、教师:现在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方法,看看结果都一样吗,其他同学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汇报结果。

  预设1:采用画一画的方法。

  教师:请用画一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结果。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是如何操作的,结果是怎样的。

  将小棒4个一组画在一起,一共画了3组,还剩1根。

  预设2:采用摆一摆的方法。

  教师:请用摆一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摆法。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并说明是如何操作的,结果是怎样的。

  先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就摆一组,一共摆了3组,还剩1根。

  预设3:采用列式计算的方法。

  教师:老师巡视的时候看到有同学用列式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请用列式计算方法的同学上来展示你的算式。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算式。

  13÷4=3(组)……1(根)

  教师:你为什么想到列除法算式?(平均分)你能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吗?算式中13、4、3、1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4:其他方法

  教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指名学生展示,只要合理即可。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不同的表征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三:教学除法竖式写法和各部分含义。

  1、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样的结果,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成3组,还剩1根。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用算式如何表示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该如何表示。

  板书:除法竖式

  2、教师黑板演示竖式计算过程。

  先用直尺画,在这个符号里写被除数13,表示要分的13根小棒;外面左侧写除数4,表示每4根一组。

  教师:刚才同学们把小棒分成了3组,这个“3”写在哪里?

  请同学们猜一猜,教师引导纠正,说一说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分成3组)

  教师:13根小棒,分成3组,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12根)

  让学生体会,从竖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也就是3×4表示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写在要分的13的下面,要求相同数位对齐。)

  教师:从活动中我们知道,还剩1根小棒,想一想在竖式中如何表示。

  教师演示画 ,引导学生发现,13根小棒分掉12根后,用13-12正好表示剩余的1根小棒。

  3、回顾梳理。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刚才是如何写竖式的?对比除法算式13÷4=3(组)……1(根)看看竖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小组里说一说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示讲解,结合分小棒的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及各部分表示的含义。除法横式与竖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

  4、巩固练习一。

  完成教材第6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四:迁移对比。

  1、教师:如果我们有1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竖式怎么写?请同学们先动手分一分,然后写出横式和竖式。

  小组里交流比较,再请学生上台展示,说一说是如何想的,为什么这么写?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的书写方法。

  2、教师: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巩固练习二。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五:小结归纳。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册各单元的基础知识。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复习、系统训练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号数学的信心,促进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教法与学法: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复习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减法和表内乘法,要使学生切实学好。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75-8 = 36+40= 42-9= 54+8=

  48-40= 52-7= 36+4= 50-20=

  57-20= 84-7= 75-6= 84-60=

  2、谈话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从今天起,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学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1、复习笔算两位数加减法

  教材第101页第1题.

  ①指名读题。

  ②笔算加减法应注意:A.相同数位对齐;B.从各位算起;C.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进1,减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退1.

  ③指名上台笔算,其余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2、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出示练习题:30+24+28= 75-26-35= 45+27-59=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怎样可以使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简便。 小结:为了简便可以吧分步计算的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题。

  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认真审题,再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3题。

  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相信同学们的计算会更熟练,在计算时只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相信大家会很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第2课时 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掌握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关的乘除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一组口算题,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按顺序写出得数。

  20÷5=  36÷6=   7×3=    5×7=

  7×4=   24÷4=   18÷3=   7×7=

  3÷3=   6×7=    30÷6=   12÷2=

  集体校对后,引导学生观察上面12道算式,请将它们分成两类,学生通过观察,一般会按乘法、除法的特点将其分成这样两类。

  2、引导学生回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说20÷5、24÷4的口算过程。

  小结: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是: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用哪句口诀,然后写出商。

  3、引入新课。

  教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我们已经掌握了。用7的乘法口诀怎样求商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教师设置情境,出示插图。

  (2)引导学生观察花朵图:一共有几朵花?如果每7朵扎一个花环,可以扎几个花环?

  (3)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8÷7= 28÷4=

  (4)教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会用7的乘法口诀求这两道题的商吗?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同桌交流、讨论,并在教科书上例2的空格里填数。

  指名让学生说用口诀计算28÷7=4、28÷4=7的过程。(因为4和7相乘等于28,所以28÷7=4、21÷7=4。)

  教师板书: 28÷7=4   想: (四)七二十八

  28÷4=7   想: 四(七)二十八

  (5)总结出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师:比一比28÷7、28÷4与20÷5、36÷6,思考: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小结: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用哪句口诀,然后写出商。

  2、做教科书第72页“想想做做”中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的第一组,核对时指名学生说出想法,再集体讲评。突出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的直观感知,渗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4,让学生看图说说意思,然后列式解答,集体校对。

  2、做想想做做5、6题时,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同桌互相说题意。再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觉反思、领会,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和体会表达出来,与同学共享。让学生根据对除法含义的理解独立列出算式,再启发学生用乘法口诀算出结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算式的联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第12课时 练习十四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页的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乘除法计算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我们已经学完了表内乘、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表内乘、除法。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能更加正确、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

  二、口诀

  1、指名背。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三、乘、除法口算练习

  1、请学生在乘法口诀表中找到积是十二的口诀,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再说说积是18、36的乘法算式。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学生采用游戏方式完成。

  3、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引导学生结合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4、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5、学生口答第6题,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进行有关的.表内乘、除法计算。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2、能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通过自主探究,深化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4、培养识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出“长方形”

  (1)(出示长方体模型)看,它是谁?

  (2)(从长方体上取下一个面贴在黑板上),问:这个图形叫什么?

  板书:长方形

  2、引出“对边”

  1)你真聪明,大家表扬他。(学生拍手表扬)

  2)刚才小朋友们在拍手时,有没有这样拍的?那有没有这样拍的?

  3)拍手时,我们的掌心一定要?(师示范掌心相对的动作)

  4)长方形中哪些边 也是相对的?(学生边说,师边用彩色粉笔描出长方形的对边)

  5)我们把相对的两条边称为对边。(让 全班一起读:对边) 板书:对边

  6)问:长方形中有几组对边?分别是哪两组?

  3、引出“邻边”

  那刚才有没有这样拍手的?我们发现这两只手的掌心不是相对的,而是像邻居。在长方形 中相邻的两条边称为邻边。

  板书:邻边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方形的特征(出示部分课题)

  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由于学 生已经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 从“体”引出“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知道“面”在“体”上。】

  二、探究长方形

  1、了解“特征”

  1)那什么是特征呢?我们来看两张图片。(出示2张赵本山的漫画像)问:他是谁?

  2)(出示赵本山与其他人的合影)问:这张图片上哪个是赵本山?(……)我们认一个人是看他的特征,那认识一个几何图形呢?(也是看特征)

  3)(课件出示长方形)那长方形我们该从哪个角度来研究它的特征呢?(学生自由说)

  引导学生说出:角、边

  板书:角 边

  4)那我们先研究长方形的什么呢?(学生说)

  2、探究角的特点

  1)(课件出示长方形的角)我们先来观察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都是直角

  2)(指着板书)问:这个是结论吗?这只是我们观察出来的,到底对不对呢,还有些疑问。

  板书:

  3)拿出长方形纸片,动手验证。

  A、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B、交流结果。(实物投影)

  用三角尺的直角量4个角(请一位学生演示)问:量了几次?板书:量

  C、要求学生在长方形纸片上标上直角符号

  4)小结:通过量,我们验证了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现在还有疑问吗?那这个问号就?(擦?)

  3、探究边的特点

  (1)(指着板书)问:接下来我们来研究长方形的?(边)

  观察长方形的边,说说你的发现?(那对边呢?你发现什么?)

  板书:对边相等

  (2)这个是我们猜测出来的,到底对不对呢?板书:?我们要验证一下。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结果。

  A、直尺度量

  B、对折(请一位学生演示,全班一起跟着折,问:对折后发现这组对边?

  对折后还发现这4个角都相等,只要量1次就可得到4个角都是直角)

  板书:折

  C、平移(师演示用一柞平移,引出:这种方法叫平移,再电脑演示平移)

  板书:平移

  (3)小结:我们用量、折、平移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吗?那问号就?(擦?)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测长方形的特征,再动手验证,初步渗透“猜测-验证”的思想,同时让学生在 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出长方形的特征。】

  三、探究正方形

  1、正方形的认识

  (1)师过渡:刚才学了新知识,接下来我们就轻松一下。(出示一张超级变变变的图片)问:这个节目看过吗?是什么节目啊?

  (2)今天我们的新朋友长方形也想来变变变,睁大你们的小眼睛,看好它是怎么变的。(课件演示长方形变成正方形的过程)

  第一次“变”后,问:什么变了?那对边还相等吗?还有什么也没变?那这个图形还是?

  板书:对边相等(贴)

  板书:都是直角(贴)

  第二次“变”后,问:这次什么变了?那对边还相等吗?还是长方形吗?

  第三次“变”成一个正方形,问:什么变了?

  这个图形是?(正方形)

  2、正方形的特征

  (1)那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板书:4条边都相等

  (2)这是大家观察出来的,它们真的都相等吗?(师边说边打问号)板书:?还需要我们来验证,拿出正方形纸片,请小朋友们验证。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结果。

  A 、直尺度量

  B、折(请一位学生演示)(引导学生:边对边对折只能验证它的对边相等,那它和它的邻居呢?)

  C、电脑演示对折再对折

  小巧也有一种方法,我们来看看。(全班一起折,师边折边说过程)

  小巧的办法真不错,这个问题解决了吗?(擦?)

  (3)小结:通过量、折,我们验证了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它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

  板书:正方形

  4、补充课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板书:正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长方 形变变变”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特征有个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因为学生已有了探索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经验,所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形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1、(在黑板上画一个大椭圆)问:如果这个椭圆代表长方形,(手拿正方形的椭圆)那正方形和它是什么关系呢?

  请一位学生上前摆

  2、(师把正方形的椭圆移部分到长方形椭圆的外面)

  问:如果我这么摆,可以吗?为什么?(你能画个图吗?)

  这样摆表示:有的正方形是长方形,有的正方形不是长方形。

  3、

  这样行吗?

  4、板书:

  小结: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和感悟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通过三种不同的摆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五、 巩固练习

  小朋友讲得真好,下面我们来练一练。

  1、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把图形的编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练习纸)

  长方形:

  正方形:

  问:(2)为什么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

  那(4)号?

  2、猜一猜:(课件出示)(机动)

  (1)露出一个直角,问: 后面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再露出一个直角,问:会是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等露出四条边后,问:这是?

  (2)露出两个直角,问:会是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如果告诉你这条边长5厘米,它的对边长?(5厘米)

  如果告诉你这条边(前一条的邻边)也长5厘米,那这个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如果告诉你这条边(前一条的邻边)长8厘米,那这个是什么图形?(长 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边说,师边画表格)

  七、作业:

  向家长介绍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八、板书:

  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与前两册教材相同,本册教材是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我们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共包括九个单元,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一)计算教学内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1)表内除法没有结合表内乘法在本册出现,主要目的是分散难点

  (2)仍分成2~6、7~9两段编排,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米)

  注意让学生经历统一的长度单位的过程。

  2.角的初步认识

  3.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三)统计(以1当2的条形统计图)

  继续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

  (四)数学广角(排列组合、逻辑推理)

  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

  (五)实践活动--“我长高了”、“看一看,摆一摆”,第一学段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实与数学游戏,巩固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学段的“综合应用”重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

  本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二、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四、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五、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六、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05-2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1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15

【荐】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品)05-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05-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05-2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选]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