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化学教案>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时间:2024-06-09 07:52:18 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教案实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化学教案实用(15篇)

初中化学教案1

  【目的要求】:

  1.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重点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

  并结合性质了解氢气的用途。

  2.理解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的原理,掌握验纯的方法。

  3.从得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4.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推导问题解决问题,综合

  及归纳等思维能力。

  5.使学生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以及对立统一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难点】:

  氢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观察分析,结合多媒体直观形象化,学生为主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一台;实验室制取氢气仪器一套;试管;铁架台;

  尖嘴和长玻璃管各一个;酒精灯;塑料罐;烧杯;火柴;氧化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提问:一般来说,空气中不含有的气体有:

  A.氧气B.氢气C.稀有气体D.水蒸气

  (学生回答)

  引言:为什么空气中一般不含有氢气呢?因为它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很少,主要存在于化合物中。为了获得氢气,上节课我们用什么方法制取了氢气?(展示一瓶氢气)它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气体?

  这属于氢气的什么性质?(学生回答)氢气还有其它什么性质呢?

  氢气又有何用途?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吹肥皂泡的实验。

  提问:我们看到肥皂泡迅速上升,这说明了氢气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53页第一自然段(阅读后由学生回答总结氢气的物理性质)

  引言:在化学上更重要的'是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那么,氢气有什么化学性质呢?氢气在常温下性质稳定,但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的实验。

  投影:[观察思考]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产生什么物质?

  如何用文字表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从实验中得出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播放CAI录相: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

  师生活动:结合观察思考题及放大的实验现象,学生回答及写文字表达式,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氢气的可燃性。

  引言:是否点燃氢气都能安静地燃烧呢?让我们观察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和空气混合引燃爆炸实验。

  学生讨论:1.对比爆炸实验和燃烧实验,在反应原理上有何特点?

  2.同样是氢气和氧气的反应,为何产生不同的现象呢?

  请回顾第一章学习的爆炸的知识思考讨论。

  (先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教师评价)

  播放CAI动画:演示并解释为什么纯净的氢气与不纯的氢气点燃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引言:是否只要氢气中一旦混有空气,点燃就一定会爆炸呢?

  讲解:爆炸极限知识及使用可燃性气体的安全知识。

  引言:在实验室,我们在点燃氢气前必须进行验纯工作,否则易引起爆炸。

  我们怎样才知道氢气是否纯净呢?请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边演边讲实验室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方法及判断方法,并向学生说明此操作是很安全的。

  学生活动:学生用笔代替试管模拟操作,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验纯操作并判断是否纯净。

  引发思考: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才能再收集检验,否则易发生危险,这是为什么呢?

  演示实验:用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点燃听到尖锐爆鸣声后,将试管横放浸入水中,让水从试管口缓缓流入,将管内未熄灭的火焰赶出,并用纸条置于管口点燃,纸条可燃烧。

  提问:为什么纸条会燃烧?说明了什么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时,需要这样做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5页注解①)

  小结:请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要点,教师予以补充。

  作业布置:课本58页第2题1、2、3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氢气的哪些性质?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

  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演示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投影:[思考讨论]

  1.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氧化铜会变成铜,而氢气却变成水?

  3.在反应中氢气发生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氧化铜又发生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

  4.氢气和氧化铜两者存在什么反应关系?

  5.试管口为何向下倾斜?通过氢气的导管为何要插到试管底部?

  6.为什么要先通人氢气后加热,实验结束后要继续通入氢气直至试管冷却为止?

  播放CAI录相: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结合录相播放,学生思考讨论上述问题)

  加热

  板书:氢气十氧化铜铜十水(置换反应)

  (H2)(Cu0)(Cu)(H20)

  电脑CAI动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教师边播放边组织讨论并讲解)

  板书:(2)还原性(写在文字表达式上方)----------用于冶炼金属

  得氧,被氧化

  加热

  氢气十氧化铜铜十水

  失氧,被还原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还原反应:含氧化含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小结:氢气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作业布置:课本58页第4、5题

  [1]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初中化学教案2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3)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

  (2)石墨:

  (3)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

  (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

  (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还原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

  a、还原反应,b、氧化反应。

  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初中化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的三个重要性质。

  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三个性质去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同学们,无论是宇宙中的星体,还是像细菌、病毒等用肉眼看不见的粒子,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而化学研究的也是物质。

  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学生回答:………

  “他们又有些什么样的特点或者说什么样的性质呢?”学生回答:………

  2、学生带着问题用三分钟的时间预习本节课的内容(48页———49页)

  3、进入新课:

  (1)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过一段时间后从200克减少到了175克,减少了25克;

  (2)挂在阳台上的湿衣服,几天之后变干了

  (3)把一勺糖加到一杯水中,糖“消失”了,而水却变甜了。

  这一切说明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不着急,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教师完成品红的.扩散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抽一位学生回答所观察到的现象。

  由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以及离子等微观粒子所构成的”的概念。

  展示分子、原子图,证明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是真是存在的。

  4、深入新课:通过相应数据和实验得出分子的相关性质

  (1)通过看一组数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X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X10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的数,需要大约3万年才能数完。由此分析得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结论;

  (2)“分子间是否有间隔呢?”播放视频:将50mL的水与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得到的液体体积小于100mL。由此可以证明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用分子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并得出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的结论。

  (3)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温度越低分子运动得越慢。

  完成探究:分子运动现象中的实验,抽取一名学生完成第一个步骤;抽取另一名学生完成第二个实验;教师完成第三个步骤,最终完成了整个实验,充分地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播放另一个与之类似的分子运动实验视频,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浓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再一次证明了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5、完成新课并总结: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6、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7、课后练习

初中化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2、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演示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具准备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

  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

  师:既然氧气的作用这么多,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和学生探讨氧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提问氧气如何制得?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1、演示实验:[实验2-5] 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机会,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迪,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提问,在上述产生氧气的实验中,哪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理由是什么?

  2、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6],了解二氧化锰的催化剂的作用

  (二)、学习分解反应的概念: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别? 一、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氧气的作用,与老师交流.学生思考、猜想,有的学生提出):空气中存在较多的氧气,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1、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后一种)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已有的知识确定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已有的知识确定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

  2、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由现象得出: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初中化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要求与教学重难点

  课题1内容主要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以及盐的命名、种类和用途。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以及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制碱先驱—————候德榜,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几种常见盐的性质及应用。本节重点是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反应———复分解反应,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教材内容分析及难点突破方法

  本课题是从盐的用途认识氯化钠,由此引出粗盐提纯,学习蒸发操作,熟练溶解、过滤操作;认识碳酸盐性质和用途,了解含有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的检验方法,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会判断酸碱盐之间是否反应,掌握盐的化学性质。

  重点突破: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学生熟练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播放flash动画,动态演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难点突破: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体会归纳出酸与盐、Na2CO3与Ca(OH)

  1、酸与碱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通过合作探究实验:NaOH能与CuSO4或FeCl3反应、NaCl与AgNO

  2、Na2SO4与BaCl2都能发生反应,并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有这些已知反应的生成物特点,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播放flash动画,从微观角度形象、动态地演示复分解反应发生所具备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条件的判断,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先对盐类进行分类和命名,让学生建立起盐的概念。第二课时介绍常见盐氯化钠的提取,复习过滤的操作,认识蒸发这一实验操作;第三课时继续介绍常见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并掌握鉴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的鉴别方法;第四课时对复分解反应条件进行探究并总结盐类的性质。

  三、教学设计过程

  1、课题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图片,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学性质,分析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

  初三的学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为了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度。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是如何进行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

  3、归纳总结

  通过书写常见盐的化学方程式与置换反应的特点的比较,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类型。

  4、实验探究

  通过CuSO4与NaOH、FeCl3与NaOH、AgNO3与NaCl、Na2SO4与BaCl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碱与盐、盐与盐发生反应有沉淀生成,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了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论知识,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化学知识以实验为基础”的道理,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

  5、拓展提高

  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练习,在巩固复分解反应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渗透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初中化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认识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没有变化。

  教学重点:

  1、在实验过程中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实验用品:

  演示实验用品:白磷燃烧一套装置、石棉网、酒精灯、镊子、镁条、白磷、托盘天平。

  学生实验用品:托盘天平、小烧杯一个、小试管一个、药匙、碳酸纳、硫酸铜溶液、铁钉、稀盐酸。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引题

  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在坐各位都是企业家,非常有钱,突然有一天,有个人来到你的办公室,告诉你,他有一项专利,可以将水变成汽油,想要低价转让给你,你是否接受?

  一吨水一快多钱,一吨汽油可是四五千快钱呀!

  生:(议论纷纷)不接受,那个人是个骗子吧!接受,利润很大。

  师:要不要他的专利,关键看他这个专利是不是真的,水变油到底可不可能,水变油到底可不可能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就会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第二部分:引导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其本质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生: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师: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四氧化三铁),水通电生成新的物质(氢气和氧气),磷燃烧生成新的物质(五氧化二磷),我们把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

  这个反应中五氧化二磷就是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哪些物质反应得到的?

  生:磷和氧气

  师:我们把参加反应的物质叫做反应物,这个反应中磷和氧气就是反应物。

  从文字表达式中来看,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物质发生了变化,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参加反应的磷和氧气的质量与由他们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哪些关系?

  生:相等、不相等、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师: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不能凭空猜想,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需要称两个质量,一个是反应前的质量,一个是反应后的质量。

  (将白磷放入锥形瓶,让学生上来称量)

  有的同学问了:你除了称了磷和氧气还称了一些仪器,这样称不行吧!行不行呢?

  生:可以,那些仪器反应后还要称一边,不影响结论。

  (称完,取下,将玻璃棒在酒精灯上加热,伸入集气瓶,白磷燃烧)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冒出大量白烟。

  师:一部分白磷和氧气已经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五氧化二磷,我们再将它放到天平上。如果天平指针向左偏变重了还是变轻了?向右偏呢?如果仍然指在中间说明质量没有变化。我们来看一下。指针仍然指在中间,说明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可以画上等号了。

  下面你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看一看,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讲解实验,提醒:需要称两个质量,反应前质量,反应后质量,观察反应现象)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后,表面会出现一层红色的铜。大家发现反应后质量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

  师:又可以画上一个等号。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我来解释一下,反应物指的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反应物质量指的`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是不包括在内的。如果31g磷和40g氧气完全反应了,反应物质量总和是多少?

  生:71g

  师:如果有32g磷,其中有31g磷和40g氧气反应了,那么反应物质量总和是多少呢?

  生:71g

  师:虽然有32磷,但是只有31g参加了反应,那1g没有参加反应,所以反应物质量总和仍然是71g。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水变成水蒸气,质量不发生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这句话对不对?

  生:不对,质量守恒定律只是针对化学反应来说的。

  师:正确,质量守恒定律只用于化学反应。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验证并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并且可以告诉大家,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但是,为什么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会遵循这样的规律呢?

  (学生思考,疑惑)

  要知道原因必须从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进行考虑,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生: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师:这个过程中原子变不变?

  生:不变。

  师:原子不变,只是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就像你有用积木堆的三座小房子,你把它拆掉,重新堆了一座小楼房,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生:不会。

  师: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发生变化,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刚上课的那个问题也有了答案,水变成汽油到底可不可能呢?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汽油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不变,氧元素不可能变成碳元素。所以那个人无疑是个骗子。我们已经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的本质,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会不会有意外呢?大家再来做一个实验。

  (讲述实验方法,提示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进行实验

  碳酸纳中倒入稀盐酸后有什么现象?

  生:产生大量气泡。

  师:气泡中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

  师: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变轻了。

  师:为什么会变轻呢?

  生:生成的二氧化碳进入了空气中。

  师:反应前我们称了碳酸纳和盐酸的质量,反应后我们称了氯化纳和水的质量,但是没有称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质量减轻了。

  如果要让这个实验能验证质量守恒应该怎么做?

  生:(若干方法)

  师:我们需要一个密封的容器,不能让二氧化碳跑掉。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看一看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有没有变化。

  (演示实验)

  有什么现象?

  生:耀眼白光,冒出大量白烟。

  师:质量有没有变化?(让学生上来看指针偏向)

  生:质量变轻了。

  师:为什么又变轻了呢?

  生:大量生成物进入了空气中。

  师:那如果我把所有的生成物都收集起来,是不是指针就会指在中间呢?

  生:是。

  师:是吗?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反应前称了镁条的质量,没有称氧气的质量,反应后称了氧化镁的质量,氧化镁的质量应该等于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加氧气的质量。

  所以按照我刚才的做法质量应该变重。如果要让这个实验符合质量守恒,可以使用类似第一个实验的装置。通过后面两个实验,同学们应该明白,质量守恒定律是反应物总和等于生成物总和,注意总和,不能少掉任何一个反应物或生成物。

  结束下课

初中化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止水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用手捏住鼻子,什么感觉?为什么?对,感觉憋,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吸入的就是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空气有关的知识。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问】

  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研究空气组成科学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实验过程;1、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实验过程;2、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结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二.验证实验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点燃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实验装置:

  ①仪器: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导气管、

  乳胶管、弹簧夹、烧杯、酒精灯及火柴

  ②药品:红磷、水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③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④燃烧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生成,放出热量;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思考与讨论:

  结果偏小的原因有哪些?偏大的原因又有哪些?

  偏小的原因:

  1、红磷量不足;

  2、未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3、装置气密性不佳;

  4、实验前,导管中未充满水。

  偏大的原因:

  1、点燃红磷插入集气瓶速度太慢;

  2、止水夹未夹紧。

  三,空气组成

  成分

  氮气N2

  氧气O2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CO2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四,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作混合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作纯净物。

  【小结】

  ①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的物质;

  ②空气中有1/5体积的氧气,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③空气的组成(强调体积分数)。

初中化学教案8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新授课一课时

  学生信息分析: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分析等等。其中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本单元酸和碱的知识实验较多,且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起点分析: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碱反应,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还有哪些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逐步引出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铁锈、水垢等的除去,让学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酸的性质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式:观察总结、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试管、镊子、药匙、多媒体展示台

  药品:浓硫酸、浓盐酸、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氯化钡溶液

  三、教学设计方案

  四、教学流程

  1、根据化学方程式归纳总结酸的化学性质。

  2、分析酸的化学性质的实质是H+参与反应,总结出酸相似的化学性质。

  操作探究

  通过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在空气中的.温度变化,让学生设计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理解其原因。

  利用多媒体展台,把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标签进行对比,学生通过交流归纳总结浓硫酸和浓盐酸的主要物理性质;使用浓酸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天地

  引入新课

  铁制品生锈、水壶底部产生水垢等都是令人讨厌的现象,利用酸的性质,这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酸有哪些性质?

  练习使用化学用语

  实验探究

  1、第一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稀盐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2、第二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总结归纳

  多识一点

  介绍几种其它常见酸如碳酸、硝酸、醋酸、磷酸等的化学式;试总结它们的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2、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借多媒体)

  一天,福尔摩斯像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华生问道:“敬爱的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福尔摩斯慢条斯理地说:“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只要称出抽烟前烟斗和烟丝的总质量,再减去抽完烟后烟斗和剩余烟灰的总质量,不就是我吐出烟和气体的重量了么!”你认为摩尔摩斯的回答正确吗?相信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化学史简介: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定量实验研究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这难道是巧合吗?

  二、探究学习(借多媒体)

  (一)大胆猜想——变大、变小、不变、有的变大,有的变小。

  (二)探究实验学生分组完成探究实验(每组选以下实验的两个)

  1、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的燃烧;

  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3、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4、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在敞口容器中的反应;

  5、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在密闭容器中的反应;

  6、镁条的燃烧。

  (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完成多媒体中所展示的有关实验的表格内容。

  三、从微观角度,剖析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借多媒体展示氢气燃烧、水的电解的微观示意图)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六不变、两可变、两定变”。六不变:元素守恒——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元素质量不变;原子守恒——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两可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变。两定变——宏观: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四、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如: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初中化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与归纳。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3、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难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镁条、盐酸、、硫酸铜、氢氧化钠、酚酞

  2、蜡烛、小刀、火柴、酒精灯、试管。

  教学过程

  提问回忆:什么是化学?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呢?

  观察实验:

  1、纸条撕碎。

  2、镁条燃烧。

  3、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

  4、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

  5、石灰石中加稀盐酸。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物理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物质形态的变化(形状、状态)。

  请同学们举例。

  4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常见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并且常伴随能量变化。

  思考:有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的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例如:灯泡发光、发热;红墨水滴加到水中等。

  小结: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时,不能只看有无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明显现象的,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2)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思考:观察一瓶酒精,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经验,说出酒精有哪些性质?

  讨论:以上性质可以怎样分类?

  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有何区别?

  3、“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区别:

  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字,如酒精能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11

  第一节铁的性质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目标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重点难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投影]彩色图片;钢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材料,如:车、船、机械、桥梁、房屋等,人体中也含铁。动画、录像

  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

  阅读课本117~118页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展示]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介绍]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板书]一、铁的物理性质

  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一

  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提问]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铁的化学性质铁跟氧气的反应

  (1)铁能在氧气中燃烧

  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思考并回答问题

  书写化学方程式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展示]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试管实验

  [提问]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板书]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 2 O 3)

  [比较]铁燃烧和铁生锈的条件

  观察:铁在干燥的空气中;铁在纯水中;铁同时与水和空气接触的三种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事实,分析讨论铁生锈的原因。

  领悟:铁与氧气的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的产物不同。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进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思想教育。

  [引导讨论]根据铁生锈的原因,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呢?

  列举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防锈措施。

  培养理论联系实验学风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二

  巩固铁与氧气的反应及铁的氧化物的知识

  [演示实验]投影实验6-2

  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入铁钉,再分别倒入稀盐酸、稀硫酸。

  [演示实验]投影实验

  另取三个表面皿,分别放入锌粒、镁条、铜片,再分别倒入稀盐酸。

  [引导讨论]实验室制氢气选用哪种金属与酸反应最适宜?为什么?

  观察铁钉表面有什么变化?反应后溶液的颜色有何变化?

  观察:锌粒、镁条、铜片的变化。

  通过不同金属与酸反应速率不同,做出判断。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板书]2.铁跟酸的反应

  [提示]铁元素在置换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

  书写两个化学议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标出铁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提高原有知识的水平

  [投影]课堂练习三(见附3)

  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三

  巩固铁与酸的反应和置换反应的知识

  [演示实验]实验6-3

  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两个试管里分别放入洁净的铁钉和铁粉。

  [板书]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观察:铁钉和铁粉表面有何变化?

  观察:反应前、后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认识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书写方程式的能力

  [指导阅读]介绍湿法治金

  阅读课本120页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投影]课堂练习四(见附4)指导学生做练习

  做练习四

  巩固知识

  [课后小结]引导学生小结

  小结:铁的物理性质和三点化学性质,理解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提高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投影]随堂检测

  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下列关于铁的物理性质叙述错误的是铁是热和电的导体(B)纯铁是银白色的固体(C)纯铁的硬度很大(D)铁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

  2.盛放在油罐车内的石油产品,震荡时可产生静电,易引起火灾,所以油罐车尾部有一条拖地的铁链,这是利用铁的延展性(B)导电性(C)硬度小(D)熔点高

  3.纯铁不适合制造机器,因为纯铁铁的密度为7.86克/厘米3(B)纯铁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C)纯铁的硬度很小(D)铁的熔点和沸点都很高

  附2:课堂练习二

  4.铁在的条件下易生锈,为防止铁器生锈,应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铁制品的表面.

  5.铁在氧化物有、 、,其中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多。

  6.某+3价的金属R在其氧化物中的.质量分数是70%,则R的原子量为。

  附3:课堂练习三

  7.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指出不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反应是

  (A)铁与稀硫酸

  (B)铁与稀盐酸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大理石与稀盐酸

  (E)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木炭层

  (F)加热高锰酸钾

  8.将m克稀硫酸中加入适量的铁粉,瓜后得到溶液质量(大于、小于、等于)m克。

  9.等质量的锌、铁、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附4:课堂练习四

  10.除去硫酸严铁溶液中混有的硫酸铜杂质,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充分反应后,再用方法除去。

  11.11.2克的铁粉与足量的硫酸铜溶液反应,可得到铜克。

  12.将4根质量相同的铁钉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A)稀硫酸(B)稀盐酸(C)硫酸铜溶液(D)纯水并隔绝空气

  13.7克含杂质的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0.2克,则铁中所含的杂质可能是下列金属中的

  (A)镁(B)铝(C)锌(D)铜

  14.含相同质量的铁元素的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为

  (A)1:1(B)2:3(C)160:232(D)30:29

  附5:课堂练习答案

  1.(C)2(B)3(C)

  4.潮湿的空气清洁干燥涂上一层保护膜5.FeO、Fe 2 O 3 、Fe 3 O 4 FeO

  6.56

  7.化学方程式略(C)(D)(F)8.大于9.镁、铁、锌

  10.铁粉边滤11.12.8.12(A)(B)13、(D)14(D)

  附6:随堂检测

  1.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的金属,铁元素在地壳在地壳中都以形式存在

初中化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⒈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⒉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装置及收集方法。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的选择

  课型:新授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课)

  教法:

  对比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用品

  实验室制CO2所需仪器一套、碳酸钠、大理石、浓HCl 、稀HCl 、稀H 2 SO 4

  教学过程

  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装置。

  引入新课实验室如何制取CO2?

  一、学生交流“活动与探究报告册”上的参考信息

  二、学生进行活动与探究

  〔板书〕

  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后讨论

  总结:

  〔板书〕

  (1)理想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2)化学反应原理:

  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 ↑

  讨论:补充实验:

  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

  小结:

  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 H2SO4=CaSO4 + H2O + CO2 ↑

  其中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大理石与硫酸的接触,反应慢慢停止了,故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从给定的仪器(见书上111页)中选择适当仪器,设计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也可用其它仪器)

  讨论: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采用的最佳装置(见书上111页、图6-10)

  〔板书〕

  (1)气体发生装置

  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

  展示实验装置

  讨论:

  ⑴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

  ⑵锥形瓶能否用别的仪器代替?

  小结:

  ⑴不能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从漏斗处逸出。用长颈漏斗时,下端管口必须在液面以下才能起到密封的作用。

  ⑵锥形瓶可以用大试管、广口瓶、平底烧瓶等玻璃仪器代替(展示实验装置)

  提问:实验室里如何收集CO2气体?能否采用排水法收集?为什么?

  〔板书〕

  (2)气体收集方法

  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CO2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板书〕三、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实验: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总结:

  〔板书〕

  1.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提问: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满?

  〔板书〕

  2.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或火柴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证明已满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板书〕

  3.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四、比较与归纳

  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见书上110页、活动与探究报告册

  本节课小结: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

  课堂练习P 112第1 、 5题

  家庭作业(1)P 112第2 、 3 、 4题

  (2)写出探究活动报告

初中化学教案13

  一、教学目的:

  ⒈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化学活动性;

  ⒉了解碳各种单质物理性质差异虽大却具有相同化学性质;

  ⒊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

  ⒋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单质碳可燃性和还原性。

  二、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碳单质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反应。

  三、教学用具:

  小黑板、投影机。

  四、教学过程:

  ㈠复习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碳的单质有哪一些呢?其中炭黑可用于制造墨水,如我们使用的碳素墨水,用碳素墨水书写的'字长时间不变色,而蓝色墨水易变色?为什么呢?这个原因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关于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㈡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附学习目标:

  ⒈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化学活动性;

  ⒉了解碳各种单质物理性质差异虽大却具有相同化学性质;

  ⒊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伴随的能量变化;

  ⒋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单质碳可燃性和还原性。

  ㈢学生自学、教师巡堂指导

  附自学提纲:

  ⒈我国古代用墨书写的字画,年深日久为什么不变色?

  ⒉回忆碳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不是碳与氧气反应都生成二氧化碳?

  ⒊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⒋观察实验5-4,说出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

  ⒌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如果能,会生成什么?

  ⒍没有化学反应热,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具体做法:

  ⑴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阅读课文,阅读时注意看不懂的内容,并对看不懂的内容作好标记;

  ⑵老师巡堂分类指导,同时观察、了解学情;

  ⑶师生共同研讨自学提纲,对自学知识进行强化。

  ㈣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练习:

  A.单项选择:

  ⒈ 北宋黄庭坚用墨书写的字“笔意”二字至今仍完好如初这是因为

  ( )。

  A墨不易褪色 B.碳不溶于水

  C.碳有还原性 D.碳在常温下性质稳定

  ⒉ 某黑色固体加热后变成红色物质,同时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

  体, 这种黑色固体是( )。

  A.氧化硐 B.木炭C.铜、木炭混合物 D.氧化铜木炭混和物

  ⒊ 碳与氧气化学性质相似之处是( )

  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③氧化性 ④都是单质⑤都难溶于水

  A.①②③ B.①② C.③ D.①②③④

  B填空:

  ⒈ 写出由碳生成一氧化碳的两个化学方程式,前者说明碳有性,后者说明碳具有 性。

  ⒉ 黑火药由木炭、硫粉、火硝(KNO3)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点燃爆炸后生成硫化钾、氮气和二氧化碳,写出化学方程式 。

  C.选做题:

  ⒈ 下列变化中单质碳作还原剂的是 ( )。

  A. C CO B. C CO2 C. CH4 C D. CO2 CO

  ⒉ 用木材做桩,常将埋入地下部分烧焦 ,目的是 ( )。

  A.烘干木材 B.使木材变更结实 C. 烧死虫子 D. 形成化学性质稳定的炭层

  ⒊相同质量的碳完全燃烧生成CO2和生成CO所消耗氧气质量的比为( )。

  A. 2 : 1 B. 1 : 2 C. 14 : 11 D. 11 : 14

  ⒋有A、B、C、D四种单质,通常情况下A、D是无色气体,B为红色固体,C是灰黑色固体,进行实验:

  ⑴在D中加热B,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E。

  ⑵C与E混合高温下得到B和一种无色气体。

  ⑶气体A与E加热反应得到B和一种常温下是元色液体物质。

  推断A、B、C、D并写出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

  ㈤小结:

  ①单质碳在常温下的化学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化学活动性;

  ②碳各种单质物理性质差异虽大却具有相同化学性质;

  ③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㈥布置作业。

初中化学教案14

  一、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能力:促进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中,观察是指通过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或变化的过程。观察可以包括使用感官器官进行直接观察,如肉眼观察、听觉观察等,也可以使用仪器设备进行间接观察,如显微镜观察、光谱分析等。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获得实验现象的原始数据,为后续的比较、分析和归纳提供基础。比较是指通过将不同因素、条件或组别进行对照,寻找其差异和共同点。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对比分析可以采用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两种方式,前者侧重于描述相似点和差异,后者则依靠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是指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深入思考和解释的过程。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实验中所涉及的规律、机制或原理。分析可以采用归纳法、演绎法或形式逻辑等科学方法,以确保结论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归纳是指从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或结论的过程。通过将观察到的特殊现象和数据进行总结概括,我们可以形成更为普遍适用的原则或模型。归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具体的实验中提炼出普遍的认识,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基础。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是相互关联的步骤,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实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规律和机制,为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奠定基础。

  培养精细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是一种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表现。

  二、 重点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

  四、教学用具

  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五、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空气中的成分可以按体积进行计算,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氮气),其次是(氧气),还包括一小部分的(二氧化碳)、(水蒸汽)和其他稀有气体。那么我们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红磷的燃烧实验

  为了证明空气中存在氧气,我们为什么需要通过实验而不是直接用肉眼观察呢?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确认目标】本节课将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理解并记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熟练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问题讨论】请学生观察并描述一瓶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一下,氧气是否具有味道?氧气能否溶解于水中?。

  【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根据以上推断,我们可以得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属于不易溶解型,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

  【板书】1、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

  【学生活动】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师】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板书】2、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

  剧烈燃烧、发白光

  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二氧化碳

  【结论】在氧气中,碳会进行燃烧反应,并生成二氧化碳。请同学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

  瓶底铺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为什么

  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集气瓶中。

  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

  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结论】这种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我们之前所提到的由铁缓慢氧化而产生的红色氧化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四氧化三铁。请学生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O2)(Fe3O4)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问】这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质量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和爆竹中的火药主要由木炭、硫磺等物质构成,为什么在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在市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因:

  1、空气污染: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和有害气体,其中包括二氧化硫等物质,这些物质对空气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会引发呼吸道疾病等健康问题,尤其是在市区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污染积累更加明显。

  2、火灾风险:烟花爆竹燃放过程中存在着失控和火灾的风险,一旦在市区燃放不当,可能引发火灾事故,给居民和建筑物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3、噪音污染: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巨大的噪音,这对于市区内的居民和动物来说,可能造成严重的精神和生理压力,并导致行为异常或逃脱等情况。

  4、环境保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避免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或者空气污染对植被、水体等自然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总之,禁止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是为了保护居民的健康安全、维护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城市秩序。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结论】在氧气中,硫燃烧后会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演示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1、将小半截蜡烛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中点燃

  2、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

  现象:火焰猛烈地燃烧着,蜡烛很快就被完全消耗殆尽。密闭的集气瓶内壁上凝结出了一些细小的水珠。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集气瓶内壁有水珠生成是什么原因?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释放出了哪种气体?

  【回答】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结论】蜡烛(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同学们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4)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混合物)(O2)(H2O)(CO2)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思考并回答】(更剧烈),(活泼)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提问】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氧气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因此可以促进物质的燃烧。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复燃,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板书】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支持燃烧(助燃)

  【教师讲述】我们常说一个物质的特性决定了它的用途,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氧气的多种用途。

  【板书】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助燃)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木炭、硫、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随堂检测】

  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极易溶于水(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C)在变成无色液体(D)在变成白色固体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A)镁带(B)红磷(C)硫粉(D)铁丝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

  (A)氧化铁(B)三氧化二铁(C)四氧化三铁(D)氧化亚铁

  5、在进行氧气中细铁丝燃烧实验时,错误的操作或现象是:

  (A)在进行氧气集气实验时,首先确保酒精灯加热的细铁丝(B)处于一个没有水或沙子的集气瓶底。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6、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燃(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闻氧气的气味

  7、要测定空气中氧气占的体积,最好在空气中燃烧()

  (A)碳(B)硫(C)蜡烛(D)磷

  8、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

  (A)硫粉(B)铁丝(C)木炭(D)镁带

  9、以下是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特征现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会发生明亮的火花和产生红色的火焰;碳在氧气中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火焰和释放出大量的光和热;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会产生强烈的火焰和散发出刺激性的臭味。

  (A)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B)火星四射

  (C)发出淡蓝色火焰(D)发白光

  10、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简述操作过程)

初中化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 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 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 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 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分子 原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 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设疑】你能 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α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讲述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讨论原子中微粒电荷数的关系。

  【回答】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讨论】大多数α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设计意图:针对史料交流谈论,认识原子构成的事实,并通过“对原子 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4.引导探究

  【指导】阅读P67-68“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课件】原子及原子核构成的模型图片。

  【问题】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设疑】根据原子核的构成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吗?

  【归纳】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阅读】原子核的构成。

  【回答】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讨论】原子核带正电的原因

  【回答】因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建立原子 内部构成的直观形 象,理解原子内部微粒数和电荷数的关系。

  5.知识拓展

  【讲解】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 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知道稳定结构的特点,为原子转移电子变成离子的规律建立知识储备。

  三、离子

  6.指导学习

  【设疑】根据刚才的知识请同学们试 着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问题】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 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讲解】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示离子。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教学意图: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初中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教案08-31

初中化学教案02-21

(热)初中化学教案05-23

[热]初中化学教案05-24

初中化学教案(精品)05-24

初中化学教案(合集)05-17

初中化学教案【推荐】05-17

(必备)初中化学教案05-28

(集合)初中化学教案05-28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