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09 09:01:27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

  【重点难点】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

  【课时】1课时

  【教具】电脑多媒体、投影

  【教法】启发、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1)比较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时间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明代东林书院的著名楹联,鼓励了多少代读书人奋发向上,刻苦读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这幅对联上联形象地说明了: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 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

  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

  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凹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练习: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练习: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浅 是因为光从 水中斜射向 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虚像 ,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虚像。

  二、透镜

  1、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

  教学设计

  设计

  思路从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并回到生活社会中去;通过观察手电筒的结构,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物理原理,理解电路的组成,最后练习画手电筒的电路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通过学生实际连接电路,深化对电路结构、电路元件作用的认识。

  教

  学

  目

  标知识

  和

  技能1、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及其危害。

  、知道什么是电路图,电路图的意义。

  、会画电路图。

  过程

  与

  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带领学生体会物理现象和知识本身具有深刻的美学特征——简洁明快美。

  重点

  难点重点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难点知道什么是电路的通路、开路、短路及其危害;画电路图

  教学准备手电筒、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提要

  教学环节个人复备

  一、

  复习

  旧知

  引入

  新课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新型电器应运而生,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家用电器和电路的组成。

  二、

  讲授

  新课

  (新知

  探究)

  一、请同学们讨论和交流各自家庭中用到的电器和它们的用途以及电源的作用和分类。

  名称用途电源类型电能转化成的主要能量形式

  交流电直流电内能机械能光能声能

  电灯照明√ √ √

  收音机

  电饭煲

  手电筒

  二、观察手电筒

  1、组织学生观察手电筒

  1)按下开关按钮,观察电灯的发光情况

  2)观察电池的安放;后盖和电池的连接方法;开关按钮的结构

  3)电灯的安置

  2、利用挂图或媒体出示手电筒的示意图,作适当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形成对电路的初步认识

  三、怎样使一个电灯亮起来

  1、利用电池、小电灯、灯座、开关和导线,组织学生把上述器材连接起来,使开关能控制电灯的发光和熄灭

  2、在实验前介绍实验的注意事项

  ①开关在连接时必须断开

  ②导线连接电路元件时,将导线的两端连接在接线柱上,并顺时针旋紧

  ③不允许用导线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

  3、组织学生讨论:电路中有哪些组成部分?

  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4、教师总结:

  ①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组成的电流路径叫电路

  ②电路的组成部分: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

  ③各部分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电源——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为电路提供电能

  导线——连接各电路元件的导体,是电流的通道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激光笔、一小块平面镜、一块可以对折的半圆形硬纸板(用量角器的直边与纸板底边对齐,以对折形成的折痕为中心线,在线的两侧分别用量角器标注相应的角度数值)

  教学器材准备:激光演示仪、平面镜、空气清新剂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复习提问

  实验引入提问:光的传播规律

  老师用激光笔发出的光在墙上打出一个亮点,利用空气清新剂喷出的气雾清晰地显示激光传播的路径,用来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在墙上挂一块平面镜.

  激光笔发出的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在气雾背景显示下,会看到一去一回两条光线.

  让学生描述现象.

  引出本节研究内容:“光的反射”学生回答: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光从空气照到平面镜上,再被镜子反射回来.

  介绍名称用激光演示仪演示光的反射现象,让学生看到反射现象中的光线.

  介绍入射光线、入射点、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相应位置.学生观察,记忆各部分名称及所处位置.

  提出问题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光射向任何物体表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关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

  “本节课,我们就根据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来探究光反射时应遵循的规律,逐一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根据图中所示入射光线的方向,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做实验之前,首先要设计实验方案,需要什么器材?如何去做?

  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器材:激光笔、平面镜、可对折的半圆形纸板,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老师巡视,与学生交流讨论.

  提问:由实验现象,得到的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们通过互助交流解决问题,不要老师直接纠正.

  例如:有的'学生直接用激光照在镜子上,根本就看不见光线.老师找已经看到光线的学生,让他说说如何做的.

  又如:有的学生在纸板上看到了入射光线,但看不到反射光线.老师找已经看到反射光线的学生,让他说说如何做的.学生回答感兴趣的问题:

  反射光和入射光有什么规律?

  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方式,从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中获得社会生活中声音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难点:掌握声在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知识回顾:

  复习噪声的产生、等级以及控制过程。

  进入新授课:

  1.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让学生展示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2.请同学们列举所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要求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仔细听,不要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

  3.对学生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例子分为两类:“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中国大陆超视距雷达助力反航母作战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声呐探测海深和鱼群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探究作业

  1、回顾本章所学,自己整理知识体系。

  2、预习下节内容。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从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

  教学重点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

  2.知道超声的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惧信息的能力及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具准备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并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物理知道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一句话,学习物理知识就是要应用它来人类服务,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改善生活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超声和次声。

  (二)进行新课

  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和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人都听不到。通常把高于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一、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00HZ的声音

  2特点:⑴频率高,能量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

  ⑵沿直线传播,可反射

  3应用

  学生阅读图3-32,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例如:狗能听到频率达50000Hz的超声,蝙蝠能听到频率为十几万赫的超声。

  (1)利用超声雷达(又叫声呐)探测物体位置等。

  (2)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超声诊断仪(如B超);超声金属探伤仪。

  (3)超声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举例。

  (4)用超声处理过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其他:超声空气加湿器、犬笛

  二、次声

  1概念: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2特点:⑴频率低,传播远

  ⑵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破坏力

  3应用:

  人声也听不到次声。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⑴预报灾害:发生前会辐射次声源

  ⑵医疗:人和生物对次声波反应,某些器官也会发生微弱次声源,可了解人体生物器官活动

  ⑶军事:核武器

  4危害:

  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由于次声的破坏性强,危害大,但人耳无法直接听见,所以在生产等活动中要尽量防止次声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

  课堂

  1、超声和超声的应用。

  2、次声和次声的危害。

  板书设计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00Hz。

  2、超声与次声

  3、超声的应用

  4、次声危害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题1、2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测量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

  (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实验法

  4.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刻度尺、停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生甲: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生乙:比一比,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

  教师启发学生思维:

  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

  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师板书。

  2.速度的概念。

  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

  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师板书。

  3.速度的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主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v=教师板书。

  4、速度的单位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教师板书。

  师: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教师板书。

  师:速度单位“m/s”与“km/h”之间换算关系如何?

  师边讲解边板书:

  1km/h==m/s

  1m/s==3.6km/h

  72km/h=72=72m/s=20m/s

  10m/s=10=103.6m/s=36m/s

  三、课堂巩固练习(用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写出具体换算过程。

  (1)54km/h===m/s

  (2)15m/s===km/s

  (3)7m/s===m/s

  (4)0.5m/s===km/h

  2、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师:请同学们阅读例一:课本P25的例如……,与你小学数学学过速度计算有什么不同?

  生:阅读、比较回答:小学数学计算过程不要带单位,而物理学计算要带单位

  师:强调物理量单位的重要性:没有单位的数字,就没有物理意义。例如“5m”代表路程是5m,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

  师:速度公式是v=,如果已知v、t,求s那么s=?

  生:s=vt(速度公式变形)

  师:如果已知s、v,求t。那么t=?

  生:t=(速度公式变形)

  教师板书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例1(课本P25例题)。

  生:你觉得这道例题值得注意的是哪几点?

  生:(1)路程单位km要换成m。(或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h)

  (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

  (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

  (4)小数点后面保留两位小数。

  (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师补充。

  例二:一辆公共汽车以45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经过第一站牌时是8时32分,经过第二站牌时是8时36分,问两站相距多少米?

  让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教师说明解答物理计算题解题规范:要求拿出已知,求、解、答。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

  教师按课本格式规范板演:

  已知:v=45km/h=12.5m/st=4min=240s

  求:s=?

  解:据v=s=vt=12.5m/s240s=3000m

  答:两车站相距3000m。

  课堂巩固练习:

  猎豹是动物界的短跑冠军,速度可达28m/s,它5min能跑多远?

  3.速度的测量。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小车、刻度尺、停表,请你们动手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在测速度前,请你们先讨论如何正确地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

  生:小车从A处运动到B处时,小车通过的路程S=SAB-l车。为了便于准确地测出小车运动时间、在月处最后放一个金属挡板,小车于挡板碰撞发出声音,马上按表,这样比较准确。

  师:下面各小组开始测小车运动速度。

  学生探究活动:测小车运动速度。

  师:还有其他测速度的方法吗?

  生:用速度仪直接测汽车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P26图2—23、图2—24汽车速度仪和利用超声波测速仪直接测量速度讲解图2—22利用光电计时器测速度。

  师:请大家看课本P28:人和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

  (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27。图2—25所示,一辆小汽车在乎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辆小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生:V1=V2=V3=20m/s

  师: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这辆小车作直线运动时,快慢始终不变。

  生乙:在这各段路程中,小汽车的速度是不变的。

  生丙:小汽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自然界中严格地作匀速线运动的物体是不常见的。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27。图2—26所示,一只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若在天鹅飞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这3段路程的.运动时间,请你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天鹅在这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生:v1=10m/sv2=13.33m/sv3=20m/s

  师: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天鹅在空中作直线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生乙:天鹅在空中作变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四、归纳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变形式s=vt,t=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单位:1km/h=m/s

  1m/s=3.6km/h

  5.速度的测量:(1)据v=,测出s、t,求出v。

  (2)用速度仪直接测。

  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7.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

  1.课本P28,作业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快与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定义式)

  s=vt,t=(变形式)

  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关系1m/s=km/h1km/h=3.6m/s

  5、速度的测量

  (1)据v=,测出s、t,求出v。

  (2)速度仪。

  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七、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3、了解光谱、红外线、紫外线、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

  (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使学生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

  难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实验。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光的色散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5页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太阳光被分解成为单色光从而形成光谱的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

  2、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小组讨论】

  1、在暗室里,让一束白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并用白屏接住从三棱镜中射出的光,发现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和紫,这说明白光由七种色光组成、

  2、再把另一个相同的三棱镜按相反方向放在前一个三棱镜旁边,这时,就会发现彩色光带重新会聚成白光、

  【教师点拨】

  光的色散本质上是利用了各种色光在玻璃或在水等介质中折射程度不同的原理来分散各种色光的、因此小水珠使光形成彩虹、教材上水与平面镜使光色散都属同一道理、

  【跟踪训练】

  1、以下现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现象的是(A)

  A、雨后天空,弧状光带B、岸边树木,水中倒立

  C、水中铅笔,水面折断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2、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照射到光屏上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个现象说明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学习指导二:光的三原色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6页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2、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

  【小组讨论】

  1、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好三色盘的比例,旋转时就可看到三色盘呈现灰白色;调整三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先使红色占绝大部分,以后逐渐增大绿色面积,旋转,发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等几种颜色;调整三色盘,使其只露出绿色和蓝色部分,开始让绿色占大部分,逐渐增加蓝色,旋转,发现:混合光由绿变成蓝(出现靛、孔雀蓝、蓝等颜色)、调整三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蓝色光,开始让红色占大部分,逐渐增加蓝色,旋转,发现:混合光会出现紫红、深紫等颜色、

  2、使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发现:电视屏幕上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色光条合成的、

  【教师点拨】

  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产生了另一种颜色、

  【跟踪训练】

  在各种色光中,被称为三原色光的是(A)

  A、红、绿、蓝B、红、黄、蓝

  C、红、黄、绿D、黄、绿、蓝

  学习指导三:光谱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6、87页内容及图2、6-1,完成下列填空:

  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小组讨论】

  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光谱;了解常见的光谱有哪些、

  解:将不同颜色的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即为光谱、常见的光谱有:太阳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

  【教师点拨】

  太阳光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然后将红、橙、黄、绿、蓝、靛、紫排列起来形成的光谱就是太阳光谱、

  【跟踪训练】

  如图甲所示,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自上而下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一束红光沿AO从空气斜射向玻璃,OB和OC分别是红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图乙所示、如果一束紫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请你在图乙中画出该紫光的折射光线(大致位置)和反射光线,并标出传播方向、

  学习指导四:红外线、紫外线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6、87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红外线是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紫外线是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

  2、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填“多”或“少”)、

  3、红外线还可以用来进行遥控电视、

  4、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进而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

  5、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

  6、紫外线还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7、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填“有害”或“有益”)、

  【小组讨论】

  1、在太阳光下用一个三棱镜把阳光分解成不同的色光,然后把一支温度计放在色光中,可以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太阳光向外辐射能量、

  2、将一铁块放在炉火上加热一会儿,在铁块没有烧红之前,用镊子夹紧取出(注意安全),靠近温度计,可以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铁块发出了一种不可见的光,向温度计辐射了能量、

  3、把一支温度计放在色光中的红光之外,可以发现温度计示数上升(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了红光之外有一种不可见光,它叫红外线、

  4、我们用遥控器可以自如的遥控电视机,现在用手指堵住遥控器的前端一个发光体,发现不能(填“能”或“不能”)对电视机进行遥控了、这是因为遥控器靠发出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对电视机进行遥控、

  5、将验钞器的紫光灯打开,把伍拾元或佰元的钞票放在紫光灯下,可以发现钞票中有一些醒目的发出荧光的防伪标志,这是因为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6、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常用紫外线灯进行杀菌,这是因为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教师点拨】

  1、红外线是不可见光,但它也是一种光,和其他的光线一样,在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也会发生折射和散射、

  2、所有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而且物体的温度越高,红外线的辐射越大;其次,物体在红外线的照射下,温度也会迅速升高、这就是红外线的热作用强、红外线的很多用途都是依据此原理进行的、

  3、医院里的紫外线灯看起来呈现淡蓝色不是无色,是因为紫外线灯除了发出紫外线外,还发出少量的蓝光和紫光、因此,不能根据紫外线灯就认为紫外线是有颜色的、

  4、一切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发出的光都含有紫外线,低温物体发出的光几乎没有紫外线、而一切物体都可以辐射红外线、紫外线的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强、

  【跟踪训练】

  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开启、关闭及频道转换,可以通过遥控器实现,遥控电视机的光是(B)

  A、红光B、红外线C、紫光D、紫外线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2.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难点

  (1)实验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若{:个钩码。

  演示实验:重垂线、汤匙、木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大小用什么测量?

  2.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以下三种不同情况木球运动:

  1.把一只木球举到一定高度放手让其自由下落。

  2.把一只木球斜面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滚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

  师:以上三种木球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落向地面。

  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生:这是由于地面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师:你讲得很好,说明你很善于观察、思考。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种来自地球的力。

  板书: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三、新课内容

  1.重力的概念。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6重力,图5—20的配文。

  生:阅读。

  师:通过以上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生乙: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水往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生丙: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成熟的苹果会竖直下落。

  师:大家阅读很认真,而且抓住了要点,讲得很好。据说正是下落的苹果打在牛顿的头上,激发了他的灵感,打开了揭示引力迷宫的大门。希望以后下落的桔子、梨子打在你们的头上,你们也能产生灵感,再打开一个个科学迷宫。

  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重力的认识也一样,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信息窗”。

  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生: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师:对,地球是否也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根据是什么?

  生:根据物体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地球也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

  师:有疑问吗?

  生:地球受到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怎么不会向地面上的'物体方向运动?

  师:因为墙球的质量很大,受到的力很小,所以感觉不到地球向地面上的物体方向运动。

  板书: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重力大小。

  师:重力是一种力,则重力也应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的大小如何测定?重力的方向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如何确定?

  下面,我们先来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如何测定?

  生: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定。

  师:正确。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重力的大小?

  生:把物体挂在竖直放置的弹簧测力计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师:基本正确,请大家注意: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要当弹簧测力计和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时,指针示数稳定,才能读出示数。否则,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指针示数不稳定,无法读出示数的。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物重。

  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87“加油站”

  请同学们猜想:钩码的质量越大,那么钩码所受的重力是否也越大?

  生:钩码的质量越大,所受的重力也越大。

  师:怎么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生:实验。

  师:现在大家基本上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知道任何猜想是要用实验验证。你们准备如何设计实验?

  生:桌面上有6只质量为50g的钩码,第1次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只钩码,测出它的重力大小,然后逐个增加,分别出2只钩码,3只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并填在课本P87表格中,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师:你设计得很好,大家掌声鼓励,下面大家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下面请各小组交流实验数据,看看哪些数据是相似的,哪些数据表现出异常,为什么会这样?

  生:讨论、交流。

  师: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o

  师:正确,你归纳得很好,在物理学中用符号G表示物重,m表示质量,g表示一个物体的物重跟这个物体的质量之比,则物重与质量的关系为=g或G=mg。

  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取g=10N/kg,而lkg质量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约为10N。如果题目没有交代,一般g取9。8N/kg。

  板书:G/m—g,或G=mg。

  m单位是kg,G单位是N,g单位是N/kg。

  例题1:课题P87。

  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指出:一道题目中有两个质量,两个重力,应用角标以示区别,如m1、m2,G1、G2。

  例题2:一块钢锭质量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已知:m=4t=4103kgg=9。8N/kg

  求:G=?

  解:G=mg=4103kg9。8N/kg=3。92104N

  答:钢锭所受的重力是3。92104N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人们常说“这一袋米的重量是10kg"或“买10kg的大米”都指的是质量,质量习惯称为重量。然而,人们在生活中也常把重量理解为所受重力的大小,特别是还有不少的物理书、科普书也把重力称为重量。为了回避这些模糊不清甚至彼此矛盾的提法,我们教材中将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称为物重,质量就是质量,不提“重量”这个词。

  3.重力方向。

  请同学们观察:(1)小木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

  引导学生分析:小球受重力作用自由下落,下落时运动方向即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竖直向下;悬挂的物体受重力的作用拉悬线自由下垂,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方向,这一方向竖直向下。

  师: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板书: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出示重垂线,让学生观察。

  演示重垂线检查教室墙面否竖直。

  师:重垂线的原理是什么?

  生:根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师:你还知道重垂线有哪些应用?

  生甲:用重垂线检查工作台面是否水平。

  生乙: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

  演示实验如下图,让学生观察两条重垂线的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重垂线与水平桌面、倾斜桌面是否垂直?

  生:两条重垂线方向相同,都在竖直方向,重垂线

  方向与水平桌面垂直,与倾斜桌面不垂直。

  师:课后每位同学自制一重垂线,校准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窗台是否水平。

  师:地球是圆的,站在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所受重力都是竖直向下的?(出示在和我们相对应的地球的另一面阿根廷人的幻灯片)

  生:讨论、交流。

  师:重力方向实质是指向地心的。(地球半径方向和地球表面—一水平面垂直),对于人和阿根廷人上下判断与我们是一样的。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师: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88下半部分内容。

  学生阅读

  帅: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是叫做重心。

  生乙: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质量分布均匀的球的重心在球心。

  师:有问题吗?

  生:质量分布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哪里?如何确定?

  师:这样的物体的重心也是可以计算出来,只是很复杂,还必须使用高等数学。但其中一些小物体的重心也可以通过实验把它的大致位置找出来,如课本P88图5—24,汤匙的重心。

  下面请大家找一找自己的钢笔、铅笔、文具盒的重心。

  学生随堂实验探究。

  师:人体的重心会随姿态的改变而改变,原因是人的几何形状改变了。人下蹲时,重心如何改变;人站起来时,重心又如何改变。

  生:人下蹲时,重心降低;人站起来时,重心升高。

  师:由于重力的作用线过重心,方形薄板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测定。

  演示实验:先后用绳系住方形薄板同一条边上的两个端点,并悬挂起来,板静止时,重心在过端点的竖直线上,将两次悬挂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条竖直线画下来,可以确定重心就在这两条线的交点O处。实验结果表明:方形薄板的重心就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师:悬挂法可以确立各种物体的重心,一般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89“信息窗”提高物体稳度的决窍。

  学生阅读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提高稳度方法有两种:一是增大支面,二是降低重心。

  四、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对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重力与质量关系为G=mg,g=9。8N/k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重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希望今后保持这种习惯,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

  1.课本P901、2、3。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1.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重力的大小:=g,G=mg

  m单位是kg,G单位是N,g取9。8N/kg(或10N/kg)

  表示质量为lkg的物体,受到重力为9。8N。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七、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和光路可逆现象。最后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之前,学生已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且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会用光的反射规律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五、教学用具:

  1.演示用:激光手电,平面镜、水雾、光的反射仪、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等

  2.学生用:光的反射仪等

  六、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来给大家玩个魔术。正当学生欣赏米老鼠时,忽然放上平面镜,一下子动画不见了?为什么白布可以呈现出米老鼠而平面镜不可以呢?

  设计意图:

  通过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并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同时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

  小游戏:借用镜子,把激光笔发出的光射向屏幕上的目标字(不能直接射向目标字)。

  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的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汽车:火车:

  200m2、5km

  10s1min

  相同路程比时间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

  单位时间比路程

  定义:

  物理意义:运动快慢

  二、速度公式:v=s/ts=vtt=s/v

  单位:米/秒(m/s)—国际千米/小时(km/h)——常用单位

  人步行:

  路程时间速度

  1m1s1m/s

  2m2s1m/s

  3m3s1m/s

  ………………

  1m/s=3、6km/h

  匀速直线运动

  (1)速度不变

  (2)路线是直线

  不能说v与s成正比或与t成反比

  只能说s与和t成正比且比值不变

  二、运动类型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变化

  (2)路线是直线

  =s总/t总

  ……

  计算题格式要求

  1、格式:(已知、求、)解、答

  解:公式(统一符号)=数据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分类,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原色及光具有能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光源的要领及知道白光是一种复合光。

  2、色光的混合。

  难点:物体颜色由谁决定的。

  一、引入:

  1、观看图片,切换幻灯片一片黑暗,引出光源。

  二、新授:

  光源

  1、请学生例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发光体,并展示图片观看常见的光源。

  问题1:你刚才这些物体的共同点是什么吗?(光源的定义)

  教师引导对这些光源做一个简单的分类。

  2、问题2:我这里还有个闪闪发光的宝石它是光源吗?并与学生讨论月亮、钻石、投影幕它们是否是光源。

  观察光的色散

  1、学生活动:下面让我们来再现一个伟大的`实验——分解太阳光!学生利用手电和三棱镜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问题3: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讨论太阳光是否是单一的色光。

  2、教师利用“雨后彩虹”的例子,略加解释色散现象。

  观察色光的混合

  1、观看放大的手机和电视机屏幕,引出光的三原色,介绍色光的混合。

  问题4: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从白光中得到一种色光?

  问题5(试一试):太阳光通过红色(蓝色或绿色)玻璃纸照到白纸上,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介绍滤色镜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

  物体的颜色

  1、问题6:既然说到了玻璃纸这类透明物体,那么我们现在来讨论下这些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问题7:那么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谁来决定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并让学生回忆刚才的实验进而验证结论。

  四、自主探究

  活动3学生讨论结束后利用玻璃纸观看不同颜色的小兔子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五、自主学习

  展示电筒点燃火柴。

  光具有能量——光能

  六、课堂小结、随堂反馈

  七、作业布置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

  (重)1、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提问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回顾复习

  1. 简述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 什么是骨传导?

  二、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请同学们回忆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

  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三、进行新课

  1.[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P19 演示1.3-1)

  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

  (2)超声波清洗污垢.

  (3)声纳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

  (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

  (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

  (6)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科学家们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等.

  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

  [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

  [想想议议]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

  2.[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P21)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分组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1”的响度大.“5”的响度小.

  “1”的音调低.“5”的音调高.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3.音色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4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来自江苏物理(八上)第五章第二节。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来引入一个利用比值定义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速度也是学生学习物理以来首次遇到利用公式进行物理计算,所以对速度概念的理解会影响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过程方法:知道速度概念是一种比值,利用比值的方法可以定义物理量。

  情感态度: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骄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荣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两种常见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

  设计思路:速度这一节课表面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也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到比较的方法,用到了利用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的方法,学生亲身感受到这些物理方法,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自觉的使用这些方法,在以后学到如密度、压强、比热容、热值等物理量的时候也会自然联系到这种方法。

  速度单位的换算,常见速度值得介绍,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紧密相连,让物理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便于学生更好地建构速度概念,在头脑中形成物理概念以及今后运用物理概念。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开始,教师都要力求设计适当的问题,构造物理情境,并通过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教学器材:

  用白纸折成纸盘和纸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在线,讨论快慢

  师:同学们见过猎豹和蜗牛吗?见过他们移动的样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猎豹和蜗牛运动的模样。

  多媒体展示:猎豹、蜗牛等运动的模样。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们运动时的情景一样吗?运动的快慢情况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运动的快,一个运动的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

  生:……

  师:如果有人问你,一辆轿车行驶了5千米,一辆卡车行驶了2小时,问那辆车快?你如何回答?

  生:无法回答,因为缺少条件。

  师:对,物体的运动有快慢之分,然而单独用路程或时间都无法进行快慢比较,那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下面我们就将要研究一下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问题。

  分析:

  虽然同学们在生活中多有接触速度的概念,但是没有经历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没有对于物理学中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中运动的场景到课堂上比较纸锥运动的快慢,通过猜想、实验讨论,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如果科学的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不能仅凭感官判断,要通过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来判断,这也使学生受到科学的教育。

  二、实验分析,比较快慢

  活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师:取两张16开的纸,分别做成大小不同的纸锥。

  师:若将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猜想一下,哪个纸锥下落的比较快?

  生:大的

  师:同学们猜想的是否正确呢?

  生:实验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先设计一下实验方案?同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

  学生设计并讨论

  师:总结归纳方案学生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生:相同时间比路程

  生:相同路程比时间

  生:我们让不同纸锥从不同高度下落。我们不会比?

  师:这位同学非常好,提出问题,有那个小组也做到这种情况没有?谁有办法解决吗?

  学生共同讨论

  生:比较速度,测出路程和时间,路程除以时间就是速度

  分析:通过纸锥落地实验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让学生对运动快慢有直观感受,分析速度概念先从学生前概念开始分析,因为学生对于运动快慢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这种方法再现引入速度概念的'过程。

  三研究需要,引入速度

  师:s/t也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这个比值可以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中利用速度这一物理量来描述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师:学生自学书P:109页,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速度?

  2、速度的主单位?常见单位?

  3、速度的公式?

  4、分析在比较不同时间不同路程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时候,必须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入了速度的概念,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后也加深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得到速度概念后,还要进一步了解它的计算公式、单位、常见数值、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速度数值的物理意义等。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了解速度的核心知识,为以后的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四、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课本上114页例题,完成解题步骤。第一次进行计算题的教学,应严格要求,对格式作出规定:

  1,。已知:

  2.公式

  3.代入数据:数据后面要带单位,这时区别小学及初一数学课的唯一的地方,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4.计算结果

  已知:s=180km,v=100km/h

  求:t

  解:由v=s/t 得 t=s/t=180km/100km/h=1.8h

  答:汽车需要1.8h可到达上海。

  分析:

  利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题很多信息不是在题干中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图形得到的,解题时强调解题规范,这为以后的计算题解题规范打下基础。通过解这道计算题,学生也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5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12-24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15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10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22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08-05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10-25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优秀】06-08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15篇12-24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热门]06-09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的利用》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