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初中语文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

时间:2024-06-09 11:05:4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锦集(15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的了解蛇与庄稼、猫和苜蓿之间联系。

  2、能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这一部分,并思考写了什么内容。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表现出蛇与庄稼之间的关系。

  3、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懂得,田鼠与庄稼是直接关系,蛇是通过田鼠与庄稼产生关系的,因而是一种复杂关系。

  4、请出几名学生用合适的关联词把蛇与庄稼的关系概括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请学生根据第一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段,用简单的方法清晰地表现出猫和苜蓿的'关系。

  2、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成果。适时的引导学生明确在这个故事中的直接关系和复杂关系。

  3、谈感受

  四、学习第四段

  1、请同学谈谈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2、出示最后一段话。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

  五、总结全文

  大家谈本节课收获。

  六、课堂练习

  想一想,议一议自己身边的事物,有没有存在复杂联系的,可用简单的文字将其写出来,也可以用图示法表现出来。

  板书设计:

  蛇与庄稼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2

  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难点:

  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2.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20xx),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后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小说见长。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陪都旧事》《花样年月》《六弦的大圣堂》等。

  3.背景链接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此文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使读者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三)精读

  1.自由朗读课文,课文的题目是《散步》,思考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交流点拨】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2.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交流点拨】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二) 整体感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

  【交流点拨】.

  关于“我”:“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关于儿子和妻子:

  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妻子:温柔贤惠).

  (儿子:聪明乖巧).

  2.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交流点拨】(“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并谈一谈为什么会为此打动。

  【交流点拨】.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摸摸,让我感受到奶奶对孙儿的那种爱抚和疼爱;还有她遵从了孙儿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孙儿委屈。这里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体现亲情之美的句子呢?

  【交流点拨】.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现在很多人爱幼满分,但尊老却不及格。而我,在尊老和爱幼之间,我做出的选择是首先服从尊老,为什么呢?因为爱幼,我的机会多得是,而孝顺父母能等吗?不能,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顺父母要及时啊!

  3.从这一家的散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间真情?

  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五)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3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2、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

  3、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意,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呼唤和平]

  2、呼唤和平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残酷]

  3、战争是如何的残酷,请同学们动手从文中找一找。

  教师注意归纳总结,战争的残酷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师: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呢?

  三、把握引文正文四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学生讨论教师予以点拨

  概括来说作者采用分叙的方法,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分为四个片断:

  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

  师:除了这四个部分,前面还多了一段萨特的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萨特的话是很警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四、揣摩语言,体会文句的深层含意

  师:是啊,残酷的战争让许多无辜的塞尔维亚人失去宝贵的生命,令人沉重,同时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气、精神又让人感觉到是多么的美丽。作者聂华苓用她那饱满深情的笔记下了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从文中去找出那些饱满深情,具有深层含意的句子,大家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学生自由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五、质疑

  再快速阅览课文,有哪些令你困惑的内容,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六、拓展延伸

  听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我相信“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但在现实生活中,战事还是时有发生。如在9月19日,泰国发生军事政变,原因是泰国看守政府总理他信19日宣布解除泰国陆军总司令颂提的职务。忠于颂提的部队发生政变,为避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能否给那些发动政变的人致一封信来制止这场战争?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4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迸溅、繁密、伶仃、忍俊不禁、蜂围蝶阵、仙露琼浆、盘虬卧龙”等词语。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掌握生动的词汇。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文章托物寄意,借景抒情的写法。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句(比喻、拟人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体会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正确对待生活的坎坷,把握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诵读;揣摩、品评优美语句及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2、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

  难点:

  通过想像,将抽象的写景文字感知为生动的景物画面;揣摩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印象中的瀑布是怎样的呢?

  的确,恰如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绘写的那像是从天而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巨幅白练。

  (投影显示紫藤萝图片)。

  而紫藤萝则是一种供观赏的、有羽状复叶紫色花的木本植物。盛开的藤萝“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一位女作家宗璞以她细腻的感知丰富的想像用瀑布比喻花繁花盛、蓬勃旺盛的藤萝可谓新颖独到。

  (板书文题)。

  有一位人说,看见了花,就不由得停止了脚步。今天,让我们停住脚步,在宗璞的引领中去感受花繁枝茂、郁郁幽香缭绕的“紫藤萝瀑布”,去倾听生命的歌唱。

  (二)初读课文

  背景资料

  投影显示:

  1、宗璞(pú:含玉的石头,也指没有琢磨的玉)1928年生,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在和谐淳厚文雅的学术气氛中受到熏陶,学养深厚,气韵独特。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不沉的湖》《知音》等。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2、“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铁箫人语·哭小弟》)宗璞一家,文革深受迫害。而写作此文时她的小弟──一位娴科技、娴艺文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贡献了血汗、才华的正当盛年的工作者却身患绝症。作者悲痛中徘徊于庭院,见一树如瀑的藤萝花睹物释怀,写下了这篇让人在绚丽的色彩、奔腾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义的优美散文。

  听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下列词语。

  投影:

  迸溅(bèng jiàn)仙露琼浆(qióng)。

  忍俊不禁(jīn):忍不住笑。

  伶仃(l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瘦弱。

  盘虬卧龙(qiú)酒酿(niàng)伫立(zhù)。

  (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

  品析语言,鉴赏紫藤萝意象

  1、教师范读2~6语段。

  2、请学生思考:依行文顺序,说说这5个语段的描写内容是什么?

  教师点拨、明确:

  依次描写了花瀑、花穗和花朵。

  3、宗璞以极为精细的工笔,为我们绘写藤萝花独具美韵的风貌,以至那色泽、那神采、那气味都鲜明可感,画出你最欣赏的佳句,按照“我欣赏的佳句是,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这样写的好处在于”的句式说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择要点引导深入:

  ⑴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从总体形象上赞美花繁花盛,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⑵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挑逗”:逗引、招惹之意,在语境中是贬词褒用。以“欢笑”“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仿佛盛装的少女在欢歌笑语,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透剔,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⑶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用拟人手法写出花的.童稚般的欢乐,描绘神态,突出它们生命的盎然勃发,让人感觉花在骄傲而坦荡地为自己美丽的存在而欢笑嬉闹。

  ⑷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用“帆”“舱”比喻花朵的外形,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且用“忍俊不禁”拟花朵含苞欲放的情态,生动而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更显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4、默读、体味寻踪“美点”。作者以她卓越的笔力绘写出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而精致的“工笔画”,那么,在品析欣赏中,你认为紫藤萝这个意象美在何处呢?

  互相讨论,归结:

  ⑴美在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象渲染:

  展现在眼前的是繁茂的一树花,它流光溢彩,铺天盖地,生机勃勃: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显现出明净的色调,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显出磅礴的气势,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显露出生命的欢乐,这就表明,美丽的藤萝花是全文描写与抒情的主体,作者是在写“美”、写“生命”、写“活力”、写“情感”。

  ⑵美在淡紫色的弥漫:

  柔美的淡紫色既写花色的艳美,又闪现出生命的灿烂、辉煌与欢乐,富有诗情画意。

  ⑶美在对可爱的小花的描绘。

  作者对小花的描绘手法细腻,充满情感。“帆”“舱”“笑容”给人以美好的想像,让人体悟生活之可爱、生命之可爱,奋进之可爱。

  ⑷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

  花之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绘写出花的美感与动感。

  5、明艳繁茂的藤萝花给人的温暖的色调,是一种明快的情绪与生活的欢欣,但在文中作者还记下了“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的历尽劫难衰颓零落的藤萝花,请同学们朗读第8语段,摘录出写昔日藤萝花的语词,思考作者忆及它的用意何在?

  关键语词如:

  “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朵伶仃地挂在树梢”、“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那曾有过的与今日繁茂、热烈的藤萝花相对比的一株,无疑是时代色彩在作者意绪上的投影,一荣一枯正是为睹物释怀,抒情议论预设的基础。

  小结:对紫藤萝从花瀑到花穗到花朵的明晰层次和典雅凝练的语言表达正是文章诗意美的蕴蓄。

  (四)细读课文

  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联系背景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本文是一篇睹物释怀、借景抒情的散文。与紫藤萝盛开的意象形成强烈反差的处于特定时期的作者的悲痛郁闷心情。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花瀑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中缓缓流过”

  写赏花时,将“眼前花、心中事”自然融合在一起。紫藤萝瀑布在心上流过,实为作者在心灵中感受花瀑的精神内涵,手足情,其中手足比喻兄弟,这里即指小她三岁身患绝症、生命垂危的弟弟。这句正所谓释怀,释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眼前繁花如瀑洋溢着鲜活生命的紫藤萝将作者笼罩在宁静与喜悦中,心灵因之震撼,意绪因之振作。遭受过苦痛,才会更加珍视生活的浪花。

  2、提问:从哪个语句能够捕捉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明确: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常会遇到坎坷,就像花一样。紫藤萝启示作者由个体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索,感悟到生命的途径是曲折的但生命的存在却是美好和永恒的。行文至此,紫藤萝已不再是纯自然生物,而是一个隐喻、一个象征,象征生命的再生,象征心灵之花的重放,象征时代的更迭,象征美的不灭……。作者的礼赞,是对生命活力的呼唤,是人生在历史沧桑中解脱重负的心灵搏动。表达出作者振奋精神阔步前行的昂扬状态。

  3、文章从“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篇而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收墨,除首尾衔接、结构严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在内涵意脉上又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停住了脚步”是因为被紫藤萝繁茂旺盛所吸引,起笔突兀,引人入胜。“加快了脚步”是因为与如水繁花的内在沟通后,被生命活力所催促,首尾圆合、意脉流贯。用“浅紫色”来描绘花香,把味觉转化为视觉,把飘逸无形的东西变得清晰可见,仿佛把花香定格,让人感到亲切。

  (五)研读。

  整个文章的脉络是怎样的?作者又是如何表达的?

  参读文章脉络提示,集体诵读,再赏美景,感美情

  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

  而这三部分又各有层次:

  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来写,越写越见花的活泼热烈、生机勃勃;

  忆花先写我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次写花所受到的苦难,最后以花历尽劫难又焕发生机作结,回应前文;

  思花则由以上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到生命的美和永恒。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5

  学习目标:

  一、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理解“心声”的含义。

  三、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理解“心声”含义,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品析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写人物。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今天,我们来聆听一下别人的心声。(板书课题)看到标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发言:谁的心声?什么心声?为什么有这样的心声?心声有没有实现?)

  二、感知心声

  1、介绍作者—黄蓓佳

  2、检查预习。

  3、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指导学生抓住事件的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换等关键词句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300字以内)

  三、解读心声

  1、探讨: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学生很容易明确:李京京)那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仅仅表达的是李京京的心声吗?

  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

  铺垫问题二:李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提示学生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

  2、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可能会从文中找些语句。如有学生会找“……凡卡,不知怎么,总缠在他的心上……”“跟凡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正因为京京与文中的凡卡有着相同的不幸,有着相同的向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所以渴望朗读这篇小说,表现了京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并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言:“……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3、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对“心声”的理解。

  如:大家讨论下“心声”的`含义有哪几层?(提示:本课以“心声”做标题,作者描述了什么人的心声?怎样的心声呢?)

  明确:

  “心声”的含义:

  ①深埋在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

  ②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

  ③作者借此呼吁教育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期望

  四、说一说,感悟心声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2、这篇文章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些现象,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6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智慧,体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全文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序,先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事件的起因,中间叙述了晏子与楚王三个回合的斗智过程,最后以一句话交待出斗智的结果。

  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故事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既干净利落又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

  课文叙述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文中楚王的话不多,多为设问口气,但从“楚王见到了晏子,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这句话中的“冷笑一声”和设问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就能体会出楚王的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还有从“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这句话中的“打发”一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不尊重,又一次让人体会到楚王的傲慢无礼。在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时,当楚王得知堂下的囚犯是齐国人时,他又借故侮辱齐国: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楚王形象。而全文重点抓住晏子对待楚王时动作、神态的描写,如:严肃、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这些词语和语言的描写,如:“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钻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等语句,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晏子的冷静、机智、灵活和能言善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应该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上面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本课我准备通过小声自由朗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默读全文,画出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怎样侮辱晏子?和晏子怎样反驳的相关语句,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分角色朗读楚王与晏子的三次对话,帮助学生准确体会楚王侮辱晏子时蛮横霸气、盛气凌人的神情,领略到晏子反驳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的论辩、反击技巧。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且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4、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5、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认识简单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⑴ 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⑵ 根据课文内容,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⑶ 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⑴ 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全班交流。

  ⑵ 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⑶ 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⑴ 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有关句子与背景,作深入地探讨。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⑵ 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⑶ 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

  (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5、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6、小结:

  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7、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8、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可以边讲课文,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可以学完三个小故事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作业设计】

  必做题:

  1、生字组词。

  2、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选做题:

  1、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

  2、实践创新作业:

  收集晏子的故事。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 钻狗洞 下等人 押强盗 晏子

  (失败) (胜利)

  狗国 下等国 生盗之国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7

  教学三维目标

  1.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富有激情的语言,并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3.培养和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精读重要语段,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学生可随意发言,之后教师总结导入是的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年),原名曹京平。生于辽宁昌图。现代作家。1928年入学天南开中学,办刊发表文章。1932年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同年加入北平“左联”,主编其机关刊物《科学新闻》。1933年发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描写“九·一八”前夕东北人民的抗日激情和义勇军的爱国行动。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战期间,先后在山西临汾、武汉、重庆、香港等地编刊物、搞创作,写过京剧、话剧及《科尔沁草原》第二部。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联副秘书长,创作京剧、评剧、秦腔剧本和散文、短篇小说,出版有小说《曹雪芹》上卷。

  2.背景链接

  《土地的誓言》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文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此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三)精读

  1.听朗读音频,听读时请请勾画出生字词,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和重音,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交流点拨】.

  ①文章很有震撼力,听后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②文章语言很有气势,不可阻挡。

  ③感觉作者的心在不停地跳动,好像是一口气写完的,或者说一气呵成的。

  2.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

  【交流点拨】.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为什么这样描绘。

  【交流点拨】.

  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为了展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切怀念。

  2.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家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誓言?誓言中表达了哪些决心?

  【交流点拨】.

  ①作者想急切回归故乡誓言说:“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②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誓言中说:“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③作者要为故乡解放,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誓言中说:“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交流点拨】.

  A、用超多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B、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

  C、人称恰当运用。(问题引导:为什么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务必被解放!你务必站立?).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务必被解放!你务必站立!

  【交流点拨】.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3.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

  ①思念家乡。

  ②热爱、赞美家乡。

  ③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④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布置作业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8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3、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2、板书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汇报交流,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质疑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自读课文,要求:(1)把句子读通顺,自学生字词。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交流:(1)指名读课文,正音释词。

  (2)交流: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精读探究,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3、师生品味重点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于是,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掩着面叹息……”

  4、师生交流评价

  (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5、仿写句子: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6、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积累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3、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4、收集有关惜时的资料办一版专题手抄报。

  (鼓励学生从课文的内容不同角度的想开去,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三.研读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

  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第二课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闻,听说。王昌龄(约698-757),唐代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迁,贬谪。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遥,遥远。此寄,这首诗篇。

  2、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

  四、合作探究:

  试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明确: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五、教师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额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首句写景点时令——飘零之感;次句叙事表惊悉——迁谪之远;后两句抒情表牵挂——情深意长。

  ————对遭遇同情,对官场憎恶。

  第三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

  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选悬”是怎样的情景。如

  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四.作业

  背诵这二首诗。

  第四课时

  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出色地

  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体会思乡之情。然后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四、拓展延伸

  1.将收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0

  一、自然动情地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

  “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

  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

  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

  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

  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

  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

  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

  5.竹棒的作用?

  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

  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

  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

  1.微薄收入收养“我”。

  2.所有积蓄换住处。

  3.为“我”改变泼辣性格。

  4.终年辛勤劳作。

  5.把“我”调养成“千金小姐”。

  6.“我”厌恶家,母亲抑制感情,表现平静。

  8.偷偷探望,托人捎物品。

  同学们都很投入,突然最不爱发言的一名同学站了起来,若有所思地说,“老师,请您把大屏幕的内容返回到疑难问题。”

  “好。”师照着做了。

  “我发现问题2、6、8属一类问题,也有共同点,那就是都能用文中‘我’的感情来解释……”

  他的话还没说完,班里另一位同学插话道:“我也看出来了,由于虚荣心在作怪,所以孤女回避、厌恶家庭,从而不理解盲母的苦心,这也是老婆婆叹气的原因;‘淡忘’一词也能用这一点来解释。另外,‘记得’是说孤女被母亲深沉无私的爱感动后,翻然悔悟,它和‘淡忘’不矛盾。”

  又有同学补充说:“文中‘我’的感情前后不一致,看来,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并且文中写的表现母亲对女儿的爱的事例好象与女儿的感情变化有什么关系。对了,感情是全文的线索,事例是在感情变化中逐步展开的。

  “对!”师非常肯定地说,不知为什么,竟然有一些激动。

  “有道理。”同学们也议论纷纷,随即,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文中‘我’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呢?”

  通过讨论,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答案。但这时,师发现,一名同学溜号了,突然想出了一个“坏”主意,让那名同学上黑板按顺序贴上写有女儿感情变化词语的纸条。并宣布,如果贴错了,要罚唱歌。遗憾的是他贴对了——满足自豪、沉默回避同学、厌恶家、淡忘家、母亲、感激、悔悟、流泪。大家没能听到他唱歌,不过也许以后他不会再溜号了。

  小插曲过后,同学们又展开了对竹棒作用的讨论。

  有的说它是盲母的伙伴,有的说它是女儿的替代品……说法不一。看来这个地方是个难点。于是,师点拨:“竹棒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具体形象,对这些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这是抒情散文常见的写法。文中青石板、小巷等事物也是同理。”

  “老师,”一个同学站起来,“文题不符原来是我提出来的,通过您的见解,我明白了,它们不但相符,而且题目拟得非常好。‘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小巷之深,代表母女间感情深,正所谓——小巷深处寄深情。”

  “好!”师情不自禁地为这名同学喝彩:“她自己解释了曾经不懂的问题,可见这节课很有收获,这是我所希望的结果。”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小巷深处寄深情,这不是文章的主题吗。”

  “对呀,”师欣慰地说:“大家配合得很好,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任务,恭喜你们!”

  三、总结式的拓展

  师:“同学们,你是否赞同文中“我”的做法与想法?”

  生:“很多同学都不赞同“我”以前的做法与想法子,但肯定了“我”知错就改的优点。”

  师:“同学们谈得都很好,我也想说两句,我要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向我们班的康宁同学表示我的敬意。因为她的父母都是盲人,而康宁却从没嫌弃过他们,这种纯真的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掌声中,师代表全班同学送给康宁同学一份小礼物,她激动地哭了。

  师:“我想以康宁同学为代表的七年四班同学都是深爱着自己父母的好孩子,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来回报他们的深恩!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写给母亲的歌——闫维文的《母亲》,肯定心中还会涌起新的波澜。”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儿,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光,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教室里响起了嘹亮的歌声。

  四、布置作业

  师:“回家后,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对她们的深深的爱意。”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个性化发挥,如让学生大担提问,由此引入对课文方方面面的分析等。在积极转变教师角色的同时,能够努力改变课堂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但学到了应有的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分析能力。但也存在不足,如果改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有的时候只注重学生表面上的活跃,而忽略了心理上活跃等等,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1

  第一阶段 主题学习,比较阅读

  教师课前可以适当讲授新接触的知识内容,并对学生进行组织,明确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引导围绕课文选择主题学习材料进行阅读,具体如下: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做好圈点勾画(圈点字词、勾画疑问及精彩语言),并确定阅读的重点和主题。

  2、阅读《主题学习》材料,搜集阅读与课文相关、相似、相近甚至相对的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不断在阅读中丰富自己对主题的认识、感受,丰富自己的语言。

  3、比较阅读各种材料或文章,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四个大方面认真领会文章,及时勾画、批注。

  第二阶段 小组互助,合作探究

  1、组内同学一对一结队,交流所作的勾画和批注。结队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再找另一同学,也可到其他组寻求解决。必要时可以鼓励学生到黑板检测、书写问题。包括①互相检测字、词及基础知识;②交流自己的认识;③互相帮助解决疑难。

  2、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及展示内容。

  ①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探究。

  ②组长组织确定小组展示的内容及方式,要力求照顾到每个同学。

  ③可以将自己组确定的疑难书写到黑板,提示其他组思考,也作为教师布置作业的依据。问题要有价值,一个组一个问题。

  3、针对各组确定的疑难问题,进一步深入阅读《主题学习》材料,力求获取更多、更充实的语言材料,力争顾及全篇、单元深化主题。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注意点拨、激励、评价。

  第三阶段 交流展示,反馈提升

  1、展示交流:各组分别按准备情况展示对文章的认识,教师要将机会多让给同学们。同时,各组展示应注意各组间同学展示问题的联系,通过组间合作补充完善。

  ①文本的展示:可结合重点语句的品读、赏析进行展示;可对文章整体的赏析进行展示;可进行比较阅读,引入课外材料丰富对文章的认识。

  ②情感的展示:可结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感悟、体验。要力求使语言丰富、生动,引入课外材料补充认识。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对小组进行充分的调动。教师要力求使每一组同学都进入一种竞争的状态,使之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要注意进行问题评比,调动提问的积极性。如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剔除假问题,提出有助于更深层地把握课文内容的问题,即评学生提问的质量和有价值问题的数量。

  2、反馈检测,归纳提升

  反馈要落实到学生交流、展示的各个环节,教师对学生活动中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校正;要注意总结归纳,梳理重难点,讲解延展性知识,组织语文综合性活动;必要时可以进行检测。

  第一课时

  一、能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中心。

  二、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中每一个字,尤其注意否定词与数量词。

  三、找到题目在原文的位置,从位置前后找答案。

  四、能用原文的尽力用原文。

  五、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六、题目做完之后,要检查一遍,看与中心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就应改正。

  七、要求概括的,可用以下概括方法:

  1、原文句子简明化。

  2、综合原文的重要词语。

  3、结合原文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八、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第二课时

  一、中心句(中心论点及说明对象或特征)的找法:

  1、文章开头

  2、文章结尾

  3、中间

  4、题目

  5、概括

  二、文章开头的作用: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三、文章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四、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

  第三课时

  一、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二、“这”、“它们”等指代什么:

  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仿句:

  1、话题。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如例,画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风里的叶”,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季的特征来写。

  2、句式。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复句,等等。

  3、修辞。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

  4、结构。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保持一致。

  5、表达。仿写的句子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出现不合逻辑、牵强附会、浅薄幼稚的说法。

  6、色彩。这里“色彩”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比如例中洋溢着欢快、喜悦的感情,仿句时就不能违背这一点。

  7、字数。对于某些仿句题,仿写时还应注意,字数上应与例句完全相当。

  第四课时

  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二、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三、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第五课时

  一、语句作用、含义分析、语句赏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或用了动词、形容词……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

  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第六课时

  一、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删词句。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二、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四、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五、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

  第七课时

  一、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二、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着重指出。

  三、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四、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第八课时

  一、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三、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四、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

  第九课时

  一、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2

  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

  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

  俟:(sì)等待。娈(luán):美好。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洵(xún):诚然,实在。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说”通“悦”。“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生乙:《静女》描写了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的情景。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

  师:两位同学对诗歌的感受都很准确,乙的感受比甲的更具体一点。

  (全班掌声鼓励)

  三、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师: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根据《静女》中的"爱而不见"及睹物思情的典型情节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将《静女》改写为话剧并随堂表演。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四个学生为一小组,把《静女》改写为剧本,教师巡查指导。

  3、相邻两个小组同学交换自己所写的剧本,并推荐出两篇好剧本。

  4、教师挑出最好的一个剧本,并请出写此剧本的小组表演。

  师:先秦时,诗、乐、舞不分家,载歌载舞的。所以先秦诗歌往往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千载之下,让我们在时空隧道里乘风逆行,在溶溶月色中去领略《诗经邶风静女》中那馨香的约会吧!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人物:“我”(扮演者:黄建金)和“静女”(扮演者:范静雅)

  旁白:张名杭

  道具:柳树,陈秀清,曾文芳;月亮,黄振。

  改编:第六小组(成员:黄建金,范静雅,张名杭,黄振)

  第一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时间:黄昏

  地点:城之角楼

  旁白:(播放音乐《Myhartwillgoon》)“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和静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转眼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华……”

  男:(走上舞台,抬头望月)“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跟强健的臂弯。”

  (在台上久久徘徊,左顾右盼。)

  女:(躲在角楼里捂着嘴偷偷的笑,在小伙子背过身去的时候,偷偷把头探出来,小伙子回头的时候,一伸舌头又把头缩了回去。)

  男:(在舞台上走的更急促了,焦急的抓耳挠腮。)“等你等到我心痛……”

  女:(在小伙子背对角楼的时候,从角楼后边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悄悄地走到小伙子的身后,偷偷地蒙上了小伙子的眼睛。)

  第二幕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时间:月芽儿初升地点:城之角楼

  (两人并排坐在角楼的下边,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女:(从怀里摸出一支红笛子,在小伙子的面前闪了闪。)“金哥,我喜欢听你吹箫,送给你!”

  男:(从衣袖里掏出一只红艳艳的苹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红箫和红苹果交相呼应。)

  (旁白)“红色,那分明是心的颜色!红色,那分明是火的颜色!红色是爱情的见证,更象征着爱情的真挚和热烈!”)

  男(深情地)“在天愿为比翼鸟!”

  女:(眼含热泪)“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三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时间:月儿当空地点:郊外

  旁白:(“我”和“静女”在郊外散步,继续播放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女:(弯腰采了一棵纯白的荑草,双手递给了小伙子。)“金哥,你看这草儿美不美?”

  旁白:(白色是雪的颜色,是云的颜色,象征着爱情的高尚和淳朴。)

  男:(郑重地接过了草,不看草,却拉住姑娘手,盯着姑娘目不转睛地看。看得姑娘直低头。)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草儿虽美,但你比草儿美万倍!”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男:“执子之手,”

  女:“与子偕老!”

  旁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下一幕中,艳丽如桃花的静女将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成为阿金的最美的新娘,在这里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全班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四、探讨阅读:

  师:《静女》中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那一个?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生丙:彤管,因为“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生丁:荑草,因为“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师:两位同学都说得有根有据。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的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业“洵美且异”,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五、《氓》与《静女》比较阅读:

  师:《氓》与《静女》有何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教师明确:《氓》与《静女》都是《诗经》中优秀的爱情篇章但两者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艺术特色都有异同。首先是思想感情上,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女》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而在艺术特点上,两首诗都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女》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女》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六、总结:

  师:我们通过《氓》和《静女》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教育了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氓》和《静女》。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3

  教学三维目标

  1、识记并理解生字词,理解句内容。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引导学生体会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

  结合创作背景,把握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好词佳句,你能说出几个以“山”和“柳”开头的成语吗?当中有两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都出自同一首诗歌,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背景链接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三)精读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不要笑话农家十二月酿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盛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时,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色来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以四字短语来概括每一句的内容,并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人情之美(“腊酒浑”——天然醇美“足鸡豚”——待客热情)。

  风光之美(“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习俗之美(“春社近”———“古风存”)。

  诗人心情之美(“闲乘月”———“夜叩门”)。

  2、颔联不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且用语浅近,富于哲理,你读到了怎样的哲理呢?

  【交流点拨】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山重水复疑无路”——逆境完全可以转化为“柳暗花明又一村”——顺境,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崭新境界。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看出了怎样的哲理?

  【交流点拨】对自己眼下困顿遭遇表示乐观豁达。提出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的人生哲理。

  2、你从这首诗歌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交流点拨】尽管怀才不遇,颠沛流离,但仍积极乐观,充满希望。

  课堂小结

  课虽止,境无止,我相信:博览群书的爱国诗人陆游,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永留我们心中;他写下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永远激励我们永不放弃;我们还会铭记他要求孩子们多读课外书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布置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能够疏通文意,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章,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语: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莲花。

  过渡语:莲花,也是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之物。“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中仙子并红腮,一点芳心两处开”等等,这些诗句可谓写尽了六月莲花盛开之态。而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宋代文人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在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之际,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悠远,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这篇千古佳作——《爱莲说》。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总结: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总结: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归纳主题: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总结: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四)迁移拓展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尝试背诵课文。

  (五)作业小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作业:任选一种自己喜爱植物,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板书设计

  菊 莲 牡丹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清高避世 不慕名利 追求富贵

  修辞手法:托物言志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5

  活动目标: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

  2、了解他人的烦恼,重新审视并评价自我。

  3、学会沟通与理解,帮助别人解脱烦恼

  4、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关注并热爱生活的情趣。

  活动重点:

  1、 正确认识、审视、评价自我。

  2、能正确表达感受、心理和体会。

  3、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学生:1、提前布置学生玉溪,准备好小记者的资料。2、可以自由结合,互设情景,做采访准备。3、可向爸爸、妈妈、朋友了解少年时期的烦恼。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美国故事片《成长的烦恼》。

  活动过程:

  一、播放故事片《成长的烦恼》(片段),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

  1、你喜欢这部影片吗?为什么?

  2、你喜欢戏剧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自己的观后体验。

  3、小组选一名发言代表,在全班交流。

  4、可以有分歧、有争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5、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任务,都无可非议,关键是你明白了这是一群可爱的少年成长中的烦恼,这些烦恼仿佛就在近前,就在我们身边或我们的成长中,最可贵的.是不仅能说出,而且还能不断地审视和正确评价自我,这就是笑声中的烦恼,也是《成长的烦恼》一片带给人的艺术 魅力。

  二、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成长的烦恼。

  1、全班分四大组,各族抽取一格题目。

  2、题目打在屏幕上:(1)说说自己的烦恼一组。(2)替朋友解脱烦恼为(二组)(3)回首成长中的烦恼。(三组、四组。三组是记者,四组是被采访人。)

  3、在预习的基础上,各组准备五分钟后,各组进行小组擂台赛。

  4、准备好后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其余同学可参与评析。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语言流畅,敢于直言,态度诚恳,用语礼貌。

  5、全班交流。

  三、活动小结:

  全班四个大组同学的三项活动都围绕“成长中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大家不仅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了解了他人的烦恼,同时也有了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向上的态度,这对同学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假使我们能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为他人着想,以冷静的思索和应有的谅解去化解、释然许多烦恼,那么,生活将变得更加灿烂美好!

  四、作业:

  将今天的知心话、心中情写在作文本上,记下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和快乐。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02-01

初中语文的教案优秀10-10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06-09

初中语文教案优秀11-21

(优秀)初中语文《春》教案01-21

初中语文《春》教案优秀12-06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5篇03-22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15篇)03-22

初中语文《静女》的优秀教案02-08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优秀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