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09 12:51:5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的顺序,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

  2、引导学生形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括号进行四则运算的能力。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板书和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准备

  家长带着孩子到“冰雪天地”游玩,成人门票每张24元,儿童票半价。题干要求求出购买三张票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决此问题,并与同桌交流各自的解答。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解答进行板书。例如:

  (1)242424÷2242412481260(元)此题中,24÷2是儿童票的价格(半价),前两个24为两张成人票的价格,所以三张门票的总价就是两张成人票的价格再加上一张儿童票的价格。

  (2)24×224÷2481260(元)在这个题中,24×2是两张成人票的价格,24÷2是儿童票的价格。所以将三张票的价格相加得出总价。

  这两个综合式子有什么共同点?答案是:它们都没有使用括号,而且式子里有加减乘除。那么这种综合式子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需要总结一下相应的运算步骤。

  2、引入新课

  以小黑板为例,先读题,然后口述其运算顺序,最后求出答案。请看以下两道习题:

  120—144÷18 35(58 37)÷(64—45)

  对于这道习题,学生需要口述出其运算顺序,而教师则可以使用针对这些顺序的框线图进行标记。

  3、教学例1

  在复习课上提到的'那组题目中,把144改写成36×4的形式,并引出一个新的例子:120—36×4÷18 35。

  这个例子的难点在于学生可能无法确定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指导方法,如何正确计算。全班同学一起合作解答,讲归档指出难点并加以讲解。

  4、教学例2

  本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小括号在综合运算中的运用技巧。教师可以口述习题内容并引导学生合作解答。

  1.将准备题2中的45改成9×5形式,并引出例题2(58 37)÷(64-9×5)。

  2.比较例题2和准备题的异同,以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自我评价,指派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 54÷9)。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并独立完成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误,归纳出鼓励性的评价。

  5.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巩固练习

  1.投影出填空题,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

  1)280—43×6,540÷36可以同时计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的第一步应该计算x。

  3)100—(80 480÷24)×8的第二步应该计算x。

  4)317 104÷13×52-270的最后一步应该计算x。

  2.课本练习第1题,首先确认各小题的运算顺序,然后进行计算。

  1)请让每位学生在认真审题后再对4个小题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各小题。

  3)全班集体校对,并订正错误。通过学习本节课,特别是参照例1和例2,大家明白了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必须先进行审题、思考,然后再进行正确的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2

课程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策略:

  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让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难点: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

  教学活动: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第一种分法:O O OOOO

  第二种分法:O OO OOO

  第三种分法:OO OO OO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船"。

  (4)分小组讨论:要租几条船呢?(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2、课堂练习。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

  (2)师: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一双筷子是几根?现在有多少根筷子?够不够分呢?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3)交流结果,提问: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够分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让学生独立"圈一圈"。最后交流结果。

  2、练习三第5题。

  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3、练习三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笔算除法。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

  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 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第二课时

  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1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打开课本第3页,在里填上正确地数。 60÷3= 9÷3=

  —— 69÷3= 80÷2= 6÷2=

  —— 86÷2=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熊家今天看起来特别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熊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都有谁来?(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桃子、小鱼、骨头。可是小熊遇到一点困难,这么多食物该怎样分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熊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2)、那么小猴、小猫、小狗之间又应该怎么分配呢?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性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熊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正方体代替桃子。(同桌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1)出示分得的结果。

  (2)、两只淘气的猴子都想多吃一点,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答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进行人文教育。

  2、同学们真能干,帮了小熊一个大忙,分给两只猴子一样多的桃子,令两只猴子都很满意。现在,小熊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条。

  (同桌互相说说怎样分、全班反馈交流、由学生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3、师生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4、看到小猴和小猫吃的那么香,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熊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根。(同桌互相说说怎样分、全班反馈交流。请一个同学在投影机上用小棒分一分)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师小结,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学生进行练习反馈。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即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5、今天有那么多的好朋友来给小熊庆祝生日,他非常高兴,除了给它的好朋友们准备了前面那么多好吃的东西外,还准备了一顿丰富的晚餐,这些小动物们很讲卫生,跟我们一样要用筷子来吃饭,那么小熊家里的筷子够不够呢?(有12根筷子,也就是6双,但是有10只小动物,先不告诉学生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让学生去为解决问题寻找一些必需的条件。)

  6、小动物们吃饱后非常开心,他们想一起来玩游戏,这个游戏规则是4只动物一组,可以分成()组,还剩()只小动物呢?(每个学生发一捆小棒,同桌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趣味性情境,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帮助学生感知分不完的“平均分”。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书上p33第2,3题,然后集体反馈。(让学生说出他的解题策略的时候解释一下他的方法。例:如有学生用“二七十四”这句乘法口诀解决第2题,请他给同学们说说二,七和十四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其中这4个小朋友表现最出色,老师带了9个气球来奖励他们,平均每人分到()个,还剩()个。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作为练习题目,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形式,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培养数学能力。

  四、跳一跳,摘果子

  1、林老师每天上完课嗓子都很累,下课后总喜欢喝一杯蜜糖,同学们,你们知道蜜糖是怎样做吗?对拉,是勤劳的蜜蜂采花蜜的功劳。

  今天一大早,就有一些蜜蜂(16只)去采蜜,过了一会,有一半的蜜蜂采完了,飞走了一半,还剩()只。

  2、秋天到了,同学们出去秋游,有20个小朋友要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要租几条船?(方法多样化)

  请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跳一跳,摘果子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向难题挑战的信心。

  五、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练习四1~4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练地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正确解答.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

  27+2= 89—6 = 36+40 = 85—40 = 55+22 =

  45+3 = 75—4 = 67—30 = 34+5 = 73+20 =

  直接说出得数,并从每组中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四1

  1)出示第一题,老师说明题意,学生先算一算,再选一选.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老师小结。

  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方法很多,以选择一种你喜爱的方法进行口算。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四2。

  1)出示第2题,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有64只蝴蝶标本,40只蜻蜓标本,求蝴蝶比蜻蜓多多少只?)

  2)“蝴蝶比蜻蜓多多少只?”还可以怎么说?

  (蜻蜓比蝴蝶少多少只?)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4)集体口答。

  2.练习四3。

  出示第3题,说题意。(妈妈牙齿有32颗,我的乳牙有20颗,我比妈妈少多少颗牙齿?)

  “求找比妈妈少多少颗牙齿”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集体口答.

  3.练习四3

  出示第4题,说图意。(小兔子运走18个萝卜,还剩10个,一共收了多少个萝卜)。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集体口答.

  三.布置作业.

  <<练习与测试>>练习四(1)。

  四.教学后记:课堂气氛,不活跃.

小学数学教案6

  一、垂直与平行

  1、平行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如图:

  小学四年级复习提纲

  2、互相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垂线: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小学四年级复习提纲

  如图:直线a、b互相垂直,也可以说直线a垂直

  于直线b或者说直线b垂直于直线a,直线a和直

  线b相交的交点叫垂足(o)。

  4、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a、让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和已知直线重合,b、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上的直角顶点和已知点重合,c、从直角顶点引出一条射线,这条射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5、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a、让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和已知直线重合,b、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上的另一条和已知点重合,c、从直角顶点引出一条射线,这条射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6、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就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小学四年级复习提纲

  7、画平行线

  a、将一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一把直尺靠紧,b、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c、移动三角板,再画出一条直线。

  8、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a、将一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已知直线重合,b、用一把直尺和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靠紧,c、移动三角板,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

  9、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小学四年级复习提纲

  10、画长方形、正方形

  a、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做长方形的长)接着画出平行线的垂线(做长方形的.宽),注意测量长度。b、再画出垂线的平行线。

  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四边形的分类和特点

  四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相等。

  梯形一组对边平行。

  等腰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两腰相等。

  不规则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4、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不稳定性,容易变形。

  5、平行四边形的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个顶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6、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

  2.初步学会较容易的除法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列式计算:一筒奶粉500克,3筒奶粉多少克?

  教师板书:500×3=1500(克)

  (二)变式:

  1.3筒奶粉1500克,一筒奶粉多少克?

  2.一筒奶粉500克,几筒奶粉1500克?

  教师板书:1500÷3=500(克)

  1500÷500=3(筒)

  (三)小结:整数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

  1.课件演示:

  2.小结: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练习:根据,写出下面两个除法算式的商.

  1。8×0。5=0。9

  0。9÷0。5= 0。9÷1。8=

  (二)教学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例1.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短袖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1.理解题意,并列式:21。45÷15

  2.小组讨论,理解算理,尝试计算.

  3.课件演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例1)

  4.练习:68。8÷4 85。44÷16

  5.总结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42。84÷7 67。5÷15 289。8÷18

  (二)只列式不计算.

  1.两数的积是201。6,一个因数是72,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2.把86。4平均分成24份,每份是多少?

  3.64。6是17的多少倍?

  (三)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

  101。7÷9 79。2÷6 716。8÷7

  (二)一台拖拉机5小时耕5。55公顷地,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六、板书设计

  例1.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短袖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4、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材中提供投篮比赛的问题情境,遇到判断比赛双方的人数不相等时谁胜谁负的问题,引出评判胜负的方法需要借助平均数,突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而且将平均数做为分析数据、应用数据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试一试”是在读懂统计图的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平均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省内名校,从1999年开始使用新教材。学生接触统计的知识很早,多次经历统计数据的全过程,但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观念不是很强,尤其是用平均数对统计图进行分析是第一次。课上,学生喜欢参加数学游戏活动,活动经验比较丰富,对于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乐于积极研究探讨,思维很活跃,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哪些球类运动?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今天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一场拍球比赛好不好?

  (二)新课

  1、第一场比赛――双方参赛人数相同

  (1)宣布游戏规则

  ①班级同学分成两队,每队商议起一个队名,并派代表把名字写到黑板上。

  ②每队选出4名拍球能手,1名记数员,教师记时。

  ③教师分别计时5秒,两队的1号、2号、3号、4号队员依次拍球,记数员给对方队员记数。

  (2)进行比赛

  ①1号队员拍球,汇报拍的个数,教师在黑板上用画○记录拍球的个数。

  ②2号、3号、4号队员拍球,重复以上过程。

  (3)评判结果――比较总数

  师:黑板上记录的比赛结果,像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

  (统计图。)

  师:根据每一队的拍球个数统计图,请同学们评判一下比赛的结果。哪一队获胜了?说明你的理由。

  (用总数来比较,哪一队拍的总数多哪一队获胜。)

  师:你能列个算式吗?

  (教师板书每一队求总数的加法算式。)

  师小结:以上的比赛,由于每队都是4个人拍球,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每队拍球的总数来决定胜负。

  2、第二场比赛――双方参赛人数不同

  (1)制造问题矛盾――让参赛人数不同

  师:失败的队友们很伤心吧?你们想不想赢?老师来参加你们队,欢不欢迎?

  (教师开始代表输队拍球,找一学生记时,全班学生数数。把教师拍球的个数记录在输队里。教师在拍球时,要把拍球的个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就是让输队的总数超过赢队,但平均数最好不超过赢队。)

  师:这回我们的总数多,我们赢了。

  (原来是输队的学生欢呼,赢队学生愤怒,认为这样比较不公平。)

  师:为什么比较总数不公平?

  (参赛人数多的一队当然拍的球就多。)

  (2)寻找公平的比较办法――平均数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参赛两队的队员数量不同时,怎样比较才算公平?比较最高成绩、最低成绩、总成绩都不公平,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研究出公平的比较办法。

  (3)全班汇报

  (用每个人平均拍多少个球来比较是公平的――就是每队队员拍球的平均数。)

  (4)怎样求每队拍球的平均数

  方法一:计算的.方法

  (学生汇报算式教师板书。总个数÷总人数=平均数,并说明这样计算的理由――把总个数平均分给每个队员,就得到了队员拍球的平均数,它代表了整个队拍球的整体水平。)

  方法二:移多补少的方法

  (让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把拍的多的队员的球移给拍得少的队员,最后大家变得同样多。)

  (5)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队拍球的平均数是9个,是不是每个队员都拍9个,1号队员你拍的是9个吗?

  (不是,是12个。)

  师:那怎么变成9个了呢?

  (是把比平均数多的那3个给了拍得少的队员,使他拍的个数与大家一样多,平均数9个就是全体队员拍球的个数匀完后代表整个队的拍球水平。)

  (三)练习

  1、数学故事

  师:炎热的夏天,你最想做什么运动?(游泳)

  出示教材74页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了游泳池,游泳池平均水深1.2米,而淘气的身高是1.3米。

  师:不会游泳的淘气,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你认为他跳下去有危险吗?说明理由。

  师小结:平均水深1.2米,说明有的地方比1.2米深,可能是1.3米、1.4米、1.5米……,有的地方比1.2米浅,可能是1.1米、1.0米……,所以淘气在浅水区不会有危险,但由于是初学游泳,还应注意安全。

  2、进冰糕

  出示教材7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看统计图,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前三天的销售量与今天进货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货,也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来决定进货。)

  3、儿童歌手大奖赛

  出示教材73页第1题统计表。

  (1)让学生读懂统计表中的每一项代表的含义。

  (2)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3)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

  师总结: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能用到平均数?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平均数的信息?

  〖教学反思〗

  利用拍球比赛的游戏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探索数学问题的状态中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但在比赛的过程中,真实的数据结果非常具有不确定性,给后面研究平均数的意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的加入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得到灵活的数据,才能为学生清晰地建立平均数的表象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将问题解决的难度突显出来,使学生遇到当两队人数不等时该怎样决定胜负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探索新知的境地。学生在研究公平的比较办法时,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想到用平均数的办法,但有的学生想到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引领学生深入探讨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公平在哪里,通过直观的统计图进行移多补少,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在数学故事中,给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积极和他人交流。在他们的争论中,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案例点评〗

  1、将平均数的认识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以解决比赛胜负的问题作为研究平均数的依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突出平均数产生的意义与价值。而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处于原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新问题的认知冲突状态,在参赛人数不同、比较总数不公平的状态下引入平均数,是在学生认知发生危机的迫切需要的情况下认识“平均数”这个新朋友的,这样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起来也就更容易。

  2、将对平均数的理解与统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统计图生动、直观的优势,借助统计图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有一定的直观图形表象支持,符合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另外,在统计中学习平均数,突出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重要意义,能够根据数据作出必要的判断,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点评人:何凤波(吉林省教育学院)

  〖编者点评〗

  1、统计这一单元的教学,在学生读图过程中,注重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如:在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等。教师要寻问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从数据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分析,以形成学生说话有根据的习惯。

  2、从现实生活出发,以身边的事为例,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学习统计知识要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以及描述数据,这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安排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渗透一些社会活动的题材,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提高他们的能力将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学生意识到数据统计能帮助他们描述问题、分析问题,他们才会有更大的兴趣。

  3、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更好地体现学生做数学的过程,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合作与交流,这也是《标准》所要求的。

小学数学教案9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通过我和学生比高矮这样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千米的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开展下面的活动。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形成1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我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再说说15分钟能从学校门口到哪儿?再出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让学生判断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整个过程,我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最后我留了10分钟时间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让孩子们在跑道上量了50米,再体验走了20个来回,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2、知识目标: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为用方程解应用题等量关系做准备。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能力目标:注重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

  教学重点:

  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2)当a=5时,2a=(x),a的'平方=(x)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30x(2)30x+a(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第7题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2、讨论口答p51第8题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第9题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第10-12题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第13题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练习二第6~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能比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决此类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积极参与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解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题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谁能说说我们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基础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6题。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这一类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解这样的方程时应先做什么?(化简)根据是什么?

  (3)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7题。

  (1)根据图,你能说说题中有什么相等关系吗?

  怎样表示小明和小丽所走的路程呢?(58x,62x)

  你会列方程吗?试试看。

  (2)完成解答。

  解:设经过x分两人相遇。

  方法一58x+62x=960方法二(58+62)x=960

  120x=960 120x=960

  x=8 x=8

  答:经过8分两人相遇。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每一步表示什么?

  2、完成第8题。

  (1)画图分析,理解题意。

  学生尝试画图,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题目意思的。

  题中含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会根据这个关系列方程吗?

  (2)完成解答。

  解:设x小时后两船相距182千米。

  24.5x+27.5x=182

  52x=182

  x=3.5

  答:3.5小时后两船相距182千米。

  说说24.5x、27.5x分别表示什么?

  3、完成第9题。

  你能说说题中有哪些条件和问题吗?

  这些条件和问题间有什么相等的关系?

  怎样列方程?

  独立完成解答。

  4、完成第10题。

  根据“五年级门票比四年级多用65元”可以想到什么?

  如果每张门票x元,怎样表示五年级和四年级买门票的`钱呢?

  怎样列方程?

  独立完成解答。

  5、完成第11题。

  独立完成解答,集体评价。

  怎样列方程?

  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自己有收获吗?互相说手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解:设经过x分两人相遇。

  方法一58x+62x=960方法二(58+62)x=960

  120x=960 120x=960

  x=8 x=8

  答:经过8分两人相遇。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计算同级运算、两级运算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3.使学生养成规范解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括号的作用,能准确地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式题。

  教学难点

  学生能规范地脱式计算。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软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结束了+-黄金周,老师想知道你们是怎样度过的,你们想知道小动物去了什么地方吗?

  [多媒体软件伴随录音:清晨数学王国的闩口站满了游客,不一会儿却传来吵闹声。鸭姐姐得意地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队伍最前面。猫头鹰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第一个。两人吵闹得面红耳赤,大黄狗跑过来大声嚷到:别吵了,我的票上有( ),你们都该排在我的后面去。师:同学们,你们当小裁判,判断下谁该排第一?跟随学生回答揭示课题。

  二、探究尝试,总结规律。

  1.以旧带新

  3+4x8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试给它加上我们的新朋友小括号,使它变成

  另外一道题。学生试做例题(3+4)x8

  2.合作探究

  3+4x8 (3+4)X8=3+32 =7x8=35 =56

  师:请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观察、比较去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你觉得小括号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3.反馈练习

  42(17-11) 100-(60-10)

  (35+14)7 12(2x3)

  (让学生先读题,自选两道独立完成。)

  4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做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一看(看清题里是否有小括号,有哪些运算);

  二想(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运算);

  四查(要有步步检查的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小动物们在我们公平的裁判下来到了数学电影院,观看了电影《符号妈妈》。

  同学们谈一谈看完电影的收获。(通过一场电影,把学习的几种运算顺序融为体,既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又便于学生掌握和区分。)

  2.小动物参观了数学迷宫,闯关练习。

  第一关:先读题,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

  顺序。

  20+7x6 (82)X9

  4x68 72-99

  36(43-39)100-15+5

  第二关:判断下面各题,结果相等的画,不相等的画,请同学们自己读题,认真思考一下。

  10+155=(10+15)5

  5X(3-2)=5x8-2

  2x4x3=3x2x4

  60-(30-20)=60-30+20

  3.小动物来到了数学游艺厅。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数字2、5、6和运算符号组成两步式题,结果要比14大。

  四、小结

  师:小动物们快快乐乐地玩了一天,同学们猜猜它们会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角的分类,教科书第42~45页的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中的第4、5、6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内容,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些角;通对角的分类,能准确地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经验基础上,让数学带上生活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渗透分类的思想;同时通过问题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和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语言达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角的概念,在掌握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来学习两种特殊的角,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上会比较轻松。在根据平角和周角的特点来解决只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另外几个角的度数的问题,可能会比较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3.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4.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经验,体会角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周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画指定角的度数。

  教法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通过尝试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法

  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教师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每人一张打印好的题卡。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大小不同的角,课件出示。

  激趣设问: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度量的角的度数,但是这些角度数不一,你们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先试着把这些角进行分类。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2.在分类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角的分类。(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角的分类

  里是各种角,请大家仔细观察。那现在就请你们用量角器测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完成后同桌交流)

  现在我们来根据角的度数分类,请分别找出:

  等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等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小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1.讲解90度角叫做直角,直角要用直角号表示。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面有哪些角是直角。

  2.接着讲解180度的角叫平角,用课件演示一个直角等于两个直角,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角?

  3.你们知道比90度小的角叫什么角吗?比90度大的但比180度小的角?

  4.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锐角、钝角、直角和平角。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6拿出活动角,听老师的要求,组成各种不同的'角。

  5认识周角。利用活动角,还能组成哪些特殊的角呢?课件出示角的变化图。

  (1)这条边刚好转了一周,我们就把它叫做周角。

  (2)那么周角有几度呢?1周角=360度=2平角=4直角,课件演示。

  6.我们今天一共认识了几个角?你们能把这些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吗?马上动手。

  (1)刚才我们把角分成了哪几类?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应怎样排列?

  用“>”“<”表示这些角之间的关系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3)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7.现在谁能说出这几个角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角的分类,既容易记,又富有乐趣,双倍作用。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比眼力:看图说一说下面各角属于哪一类角?

  课件出示图片,分别指名答出。

  2.看度数,说出这个角属于哪一类。

  79度150度180度90度91度1度163度360度51度91度89度+1度

  3.辩一辩:

  (1)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 )

  (2)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 ( )

  (3)平角是一条直线。 ( )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个钝角。 ( )

  (5)钝角的一半一定是锐角。 (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眼力游戏,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新知,这样的形式学生也乐于参与。

  四、全课小结,提升认识

  通过刚才的检测,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家里学校及生活中到处可见到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角的知识是奥妙无穷的,它就像大海,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也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发奋努力,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2页1、2题。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等于180度的角

  周角等于360度

小学数学教案14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体积(容积)及其计量单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合理、正确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复习的过程中提高归纳整理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积累空间和图形领域内容的学习经验;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和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沟通长方体、正方体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恰当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

  一、动脑想象,唤起经验

  1.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老师带领学生做一个想象练习。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两个学具袋,让学生从学具袋中自主选择材料做出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框架和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如何选择材料呢?

  学具袋一:长10厘米,8厘米,6厘米,5厘米的小棒各若干根,橡皮泥球若干个。

  学具袋二:如下图的纸片各若干张,胶带。(单位:厘米)

  2.汇报交流,归纳小结。

  预设一:选8个橡皮泥,10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4根;

  预设二:选1号,3号,4号的纸片各2张......

  引导学生说出选择的理由。

  小结:

  (1)长方体有8个顶点,所以用8个橡皮球;长方体的棱长有3组,每组4条棱长相等,所以选择10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4根。

  (2)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并且上,左,前的长和宽分别对应长,宽,高,3组面中每两组面之间至少有一条相同的棱,所以选1,3,4号的纸片各两张。

  3.揭示课题,明晰目标

  谈话:

  刚才,大家根据自己的想象选择材料,运用了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系统整理,构建知识

  1.自我梳理(可以课前完成,课堂上交流汇报)

  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自己进行整理,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记录在自己的作业纸上,可以自由选择表格、图示或框架等形式,小组合作完成(或拿出课前整理好的作业纸)。

  2.汇报交流

  老师带领学生观察各小组制作的成果,看看哪些知识点是同学们容易忽略和遗忘的,并加以强调。

  并派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想法。

  交流特征的时候,引导学生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时候,得出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可以用下图。

  在交流“表面积”时,引导复习表现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的方法。同时复习将表面积转化成三组不同的长方形的面积,说出如何求表面积的方法。

  在交流“体积”时,引导用手势或举例比画,想象体积单位的大小,说出体积单位的进率。

  三、巧设情境,查缺补漏

  1.基础知识巩固:

  呈现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并解决上面的问题。当学生解决完毕后利用展示平台来展示解决过程,并请学生判断正误。同时请学生说说求长方体,正方体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各是什么。

  2.订做水箱。

  呈现问题情境:用白铁皮做一个长2m,宽0.8m,高0.5m的无盖长方体水箱。

  ①估计在制作过程中要损耗1m2白铁皮,制作这个水箱大约需要多少白铁皮。

  ②这个水箱最多能装多少立方米的水?

  思考并回答

  (1)上面两个问题分别可以转化为哪个知识点?

  (2)第一个问题与前一题中的求表面积有什么不同?

  (3)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4)你还能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3.求体积

  呈现问题情境:一根长方体钢材,横截面的面积是1.8dm2,这根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思考并回答:

  (1)能否直接利用体积公式来解答?

  (2)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在解答的过程中还有没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

  四、分层练习,温故知新

  1.基本练习:

  (1)判断正误

  ①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②棱长5分米的正方体水箱,它的占地面积是125平方分米。

  ③长方体(不含正方体)最多有8条棱长度相等。

  ④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一切特征。

  ⑤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2.思维训练

  有30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想一想。

  (1)怎样摆才能将它拼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还剩几个小正方体?

  (2)从角上拿一个,它的体积和表面积是怎样变化的?

  (3)从棱中央拿掉一个,它的体积和表面积发生怎样的变化?

  (4)从面中央拿掉一个,它的体积和表面积发生怎样的变化?

  五、课堂总结,完善提高

  1.评价完善:

  自我评价,这节课你表现如何?通过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5

小学数学教案10-04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