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化学教案>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时间:2024-06-09 17:30:37 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初中化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初中化学教案15篇

初中化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氧气的获得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教学方法:

  1.物理性质主要有学生自行归纳总结;

  2.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回忆已学的实验来归纳

  3.对于实验室制法,主要通过探究、对比,从而找出不同点加深印象

  4.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知识性的介绍

  教学过程:

  1.实验室制法

  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②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③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⑴重点讲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b.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c.实验步骤:

  a).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b).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c).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d).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g).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

  (2)简单介绍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水(H2O)+氧气(O2)

  b.注意事项:

  a).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2.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

  3.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初中化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使学生掌握CO的化学性质。

  3.运用性质,知道一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一氧化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策略

  (一)学生情况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也有一段时间了,学生已经初步接触学习物质的一般过程。主要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本节课属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二课时,学生已对二氧化碳性质有所掌握。所以,本节课让学生通过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比学习一氧化碳。

  (二)教学方法

  对比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利用“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并且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今天开始学习有关一氧化碳的知识”这样一个开头简单明了的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新课教授,学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用途。在学习物理性质时,学生阅读课本自己总结一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溶解性及密度。然后利用蜂窝煤的燃烧引出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强调要进行尾气处理,并且可以用放一盏酒精灯来处理)

  (2)有毒性(引起中毒的原因)

  (3)还原性(注意现象及化学方程式)并进行拓展练习。

  (三)对比学习

  请同学们找出CO和CO2性质的不同,使学生能熟练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

  可以用几种方法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初中化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⑶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物质,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几种元素是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并将其结果汇报好吗?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

  ⑴金刚石:

  ⑵ 石墨:

  ⑶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

  (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

  (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 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 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

  (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

  (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

  还原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

  a还原反应,

  b、氧化反应

  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 课堂练习:

  (四) 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 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课后记: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初中化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的三个重要性质。

  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三个性质去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同学们,无论是宇宙中的星体,还是像细菌、病毒等用肉眼看不见的粒子,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而化学研究的也是物质。

  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学生回答:………

  “他们又有些什么样的特点或者说什么样的性质呢?”学生回答:………

  2、学生带着问题用三分钟的时间预习本节课的内容(48页———49页)

  3、进入新课:

  (1)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过一段时间后从200克减少到了175克,减少了25克;

  (2)挂在阳台上的湿衣服,几天之后变干了

  (3)把一勺糖加到一杯水中,糖“消失”了,而水却变甜了。

  这一切说明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不着急,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教师完成品红的扩散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抽一位学生回答所观察到的现象。

  由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以及离子等微观粒子所构成的”的概念。

  展示分子、原子图,证明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是真是存在的。

  4、深入新课:通过相应数据和实验得出分子的相关性质

  (1)通过看一组数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X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X10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的`数,需要大约3万年才能数完。由此分析得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结论;

  (2)“分子间是否有间隔呢?”播放视频:将50mL的水与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得到的液体体积小于100mL。由此可以证明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用分子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并得出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的结论。

  (3)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温度越低分子运动得越慢。

  完成探究:分子运动现象中的实验,抽取一名学生完成第一个步骤;抽取另一名学生完成第二个实验;教师完成第三个步骤,最终完成了整个实验,充分地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播放另一个与之类似的分子运动实验视频,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浓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再一次证明了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5、完成新课并总结: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6、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7、课后练习

初中化学教案5

  知识技能:

  常识性介绍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初步学会应用。

  能力培养:

  结合课堂上对问题的设疑、解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从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通过化合价基础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记忆力。

  科学思想:

  在学习元素化合价的知识更新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

  科学品质:

  随着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层层置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和创造意识以及克服困难的.持久力。

  科学方法:

  在对元素化合价的学习中,使用科学抽象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请确定H2O、MgCl2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请两个同学分别回答,其他同学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化合如何表示?正确读法是什么?

  倾听,思考。

  引出新课题。

  [板书] 5表示方法及读法

  +1-1? +1-2? +1-6-2? +1-2

  NaCl、? H2O、 H2SO4?、H2SO4

  读法:+1价的钠元素

  —2价的氧元素

  —2价的硫酸根

  练习标化合价,练习读法。

  NaOH、? HCl、 Al2O3?、 Cu 、?S

  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再现、巩固知识。

  [引言]化合价和化学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求出元素的化合价。同样,运用化合价知识,可以正确地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倾听,领会

  引出新课题

  [板书]四、化合价的应用

  1.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点拨]一般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并且正、负化价的代数和等于零。

  [举例](1)已知铁元素化合价为+3价,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

  化学式:FeCl3

  (2)课本第81页例1、例2、例3。

  练习写化学式:

  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练习写给出不同的化合价的物质间反应生成物的化学式,如:氯化钠(镁、铝)、氧化钠、氢氧化钠等。其余同学做练习。分小组讨论,全体同学一起纠正。

  再现、巩固新知识。加强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集体合作精神。

  [板书]

  2.推断某元素化合价

  例:试确定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解:查表得知:钾为+1价,氧为—2价,氯有—1价、+1价、+5价、+7价等不同的化合价。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求氯元素的化合价。

  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

  +1+x+(—2)=0

  x=+2—1=+1

  则: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练习:

  KClO3----中Cl________价

  KMnO4中Mn________价

  K2MnO4中Mn________价

  H2SO4中S________价

  Na2CO3中C________价

  Ba(OH)2中Ba_______价

  巩固新知识。

  强化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

  [板书]

  3.根据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初中化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止水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用手捏住鼻子,什么感觉?为什么?对,感觉憋,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吸入的就是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空气有关的知识。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问】

  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研究空气组成科学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实验过程;1、把少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

  实验现象;一部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实验过程;2、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结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二.验证实验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点燃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实验装置:

  ①仪器: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导气管、

  乳胶管、弹簧夹、烧杯、酒精灯及火柴

  ②药品:红磷、水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

  ③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④燃烧结束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有大量白烟生成,放出热量;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思考与讨论:

  结果偏小的原因有哪些?偏大的原因又有哪些?

  偏小的原因:

  1、红磷量不足;

  2、未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3、装置气密性不佳;

  4、实验前,导管中未充满水。

  偏大的原因:

  1、点燃红磷插入集气瓶速度太慢;

  2、止水夹未夹紧。

  三,空气组成

  成分

  氮气N2

  氧气O2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CO2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四,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作混合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作纯净物。

  【小结】

  ①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的物质;

  ②空气中有1/5体积的氧气,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③空气的组成(强调体积分数)。

初中化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 K2MnO4+MnO2+O2↑

  2×158 32,

  x= =0.6 g。

  答: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教师总结并板书]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

  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

  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是纵列,即;

  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158:32=6 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 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计算非常简便。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

  [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 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 CaO+CO2↑

  100 56

  x 10 t

  x= =18 t。

  答:需要碳酸钙18 t。

  [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

  [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

  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提问]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H2+Cl2 2HCl

  2 71 73

  100g x y。

  答:需要氯气3550 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 g。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y。

  (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如此题中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也可以这样求出:=

  代入x=3550 g,

  =,

  解得y=3650 g。

  [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提问]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 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 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布置作业]习题5、6、7、8

  板书设计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考题回顾

  1.(20xx年天津市中考题)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

  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 g时,消耗B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20xx年四川省中考题)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 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初中化学教案8

  第六单元 金刚石、石墨 C6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⑶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物质,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几种元素是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并将其结果汇报好吗?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⑴金刚石: ⑵ 石墨: ⑶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 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 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原性(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a还原反应,b.氧化反应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 课堂练习:

  (四) 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 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课后记: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初中化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 、 知识目标 :

  ( 1 )了解盐的溶解性和化学性质。

  ( 2 )学会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 3 )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 、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 、 思想目标 :

  通过实验对比,初步学会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盐的溶解性、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方法

  讨论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用品

  仪器:试管 镊子

  药品: Fe Cu CuSO 4 溶液 FeCl 3 溶液 AgNO 3 溶液 BaCl 2 溶液 CaCO 3 固体 NaOH 溶液 盐酸 硫酸

  其它:投影仪

  学生背景

  1 、知识背景 :掌握了铁的性质、酸碱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

  2 、能力背景 :基本会用离子的观点分析溶液的组成;掌握了试管实验的基本操作。

  3 、学习动机 :对生活化学和动手操作较感兴趣。

  教学过程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提问导入

  讨论实验

  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

  得出结果

  讨论应用

  问题:

  1 、酸和碱为什麽具有通性呢?

  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盐?

  3 、它们是否会象酸类和碱类那样具有通性呢?

  引言:盐的组成中没有相同的成分,所以没有通性但由于组成的相似,却具有相似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学习盐的性质

  二、盐的性质

  1、 溶解性

  学生先总结,然后投影展示

  a、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易溶于水

  b、 盐酸盐中只有 AgCl 不溶于水

  c、硫酸盐中只有 BaSO 4 不溶于水

  d、 碳酸盐大都不溶于水,除钾、钠、铵盐外

  2 、盐的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找出有盐类参加的反应

  ① 展示药品(投影展示药品名)

  ② 小组讨论(找出有盐参加的反应)

  ③ 请学生演示实验(说明现象写方程式)

  ④ 得出结论(盐的 3 条性质)

  ( 1 )盐与金属的反应

  反应的条件:

  金属: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 前 面的金属能 置换 排在 后 面的金属

  盐:必须是 盐溶液

  ( 2 )盐与酸的反应

  ( 3 )盐与碱的反应

  盐与盐之间能反应吗?

  实验:硝酸银与氯化钡反应

  结论:有白色沉淀,能反应

  4 、盐与另一种盐的反应

  请判断以上反应有哪些类型?

  酸、碱、盐等物质之间是不是都能发生

  复分解反应呢?

  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生成物中如果有 沉淀 析出 , 有 气体 放出,或有 水 生成那麽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练习P.176 第四题

  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锌的方法(最少四种)

  作业: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铜的'方法(多少不限)

  经过思考回

  答建立新旧

  知识的联系

  找记忆的规律形成对盐的溶解性知识的建构

  学生小组讨论后上台实验

  学生写方程式强化基本技能

  回忆“湿法炼铜 ”的情景

  建立与酸碱性质的联系

  建立与“硝酸银检验氯离子”情景的联系

  用离子的观点分析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反应

  投影小结

  盐

  组合项

  化 学 方 程 式

  盐的性质

  CuSO 4

  AgNO 3

  FeCl 3

  Ba Cl 2

  CaCO 3

  金属

  Fe 、 Cu

  Fe+CuSO 4 =Cu+FeSO 4

  Cu+2AgNO 3 =2Ag+Cu(NO 3 ) 2

  1 、盐与某些金属反应

  酸

  HCl 、 H 2 SO 4

  AgNO 3 +HCl=AgCl ↓ +HNO 3

  BaCl 2 +H 2 SO 4 = BaSO 4 ↓ +2 HCl

  CaCO 3+ 2HCl=CaCl 2 +CO 2 ↑ +H 2 O

  2 、盐与酸反应

  碱

  NaOH

  CuSO 4 +2NaOH=Cu(OH) 2 +Na 2 SO 4

  FeCl 3 +3NaOH=Fe(OH) 3 ↓ +3NaCl

  3 、盐与碱反应

  盐 BaCl 2

  CuSO 4 、 AgNO 3

  Fe Cl 3 、 CaCO 3

  2AgNO 3 +BaCl 2 =2AgCl ↓ + Ba(NO 3 ) 2

  CuSO 4 +BaCl 2 =BaSO 4 ↓ + CuCl 2

  4 、盐与另一种盐反应

  板书设计

  二、盐的性质

  1 、溶解性

  2 、盐的化学性质

  (1) 盐与某些金属反应

  条件 :金属: 前 置换 后 ;盐:盐 溶液

  ( 2 )盐与酸反应

  ( 3 )盐与碱反应

  ( 4 )盐与另一种盐反应

  3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生成物中如果有 沉淀、气体、水 生成,那麽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作业: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铜的方法(多少不限)

初中化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2、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

  3、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

  什么是化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陈述:同学们一定听过很多的童话故事吧,大家还记得点石成金和神笔马良的故事吗?下面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两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传说有一根魔棒,用它点一下石头,石头就会变成亮闪闪的黄金,这就是点石成金的传说。

  神笔马良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马良的孩子,家境贫寒。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后来,他得到一支笔,用这支笔画出的东西都会变成真的。

  2、小结学生的讲述并导入:这两位同学讲得很好,多么神奇的魔棒与画笔!那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魔棒与画笔吗?它们到底在哪里呢?就在我们今天开始学的化学里。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化学世界。

  (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3、下面请同学设想一个富有创意的愿望,并说出你们的愿望。(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愿望)

  4、承接提问:大家的愿望都这么美好,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多彩。那么,这样美好的愿望我们怎样去实现呢?

  5、画龙点睛:其实很简单,通过化学的方法我们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题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板书课题一)

  二、什么是化学

  1、让学生阅读P2第一段。陈述:这段文字列举了一些改变我们生活的例子。请同学们结合实例想一想化学究竟是什么。

  (板书:一、什么是化学)

  2、结合刚才看书引导学生:通过看书,大家发现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不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这些物质还不断在变化着。想一想我们身边的这些物质,例如书本、桌椅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人离不开食盐,那么食盐有什么性质?为何对人类那么重要?还有大家常用的小刀,为什么沾了水就会生锈?多数植物为什么会冬季落叶,春季发芽呢?这些问题你们都能找到答案吗?

  3、提出问题:不用急,化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当大家掌握了化学知识就会知道答案了。那么化学是什么呢?

  4、点明化学的概念:其实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问题。

  5、过渡: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第2页的最后一段。

  三、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1、请大家阅读第3页的第1、2两段。

  2、讲述:任何学科,从人类认识它到运用它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化学这门学科也不例外。从遥远的古代人们开始无意识地运用化学到近代人们认识化学,再到现在人们充分地利用化学,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化学始终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板书:二、化学与人类)

  3.提问:想一想,通过刚才看书,你知道人类认识化学的历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转折点?[板书:(1)人类发现和利用火。(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得出的结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4、陈述:人类在自然的斗争中,发现并利用了火,这就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在认识火的基础了,人类陆续发现了一些物质的变化,然后逐渐制造出了铜器、铁器、纸、火药等,于是在以后很漫长的一段时期里,人类越来越离不开化学了,所以为的发现与利用是人类认识化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5、引导:从认识火以后,在很长时间里,人类对化学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阶段。直到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发现: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样人类与化学的关系就又近了一步。经过研究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一百多种。那么,这一百多种元素是怎样构成这个复杂的世界的呢?(在英语中只有26个英文字母,但是却能能够组成许许多多的单词,同样这100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组合也可以组成许多种类的物质,也就形成了丰富的世界。)

  6、设问:化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学们结合身边的现实想想,化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7、总结本课题内容。

  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了解一些有关化学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初步了解了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初中化学教案11

  第一章 第一节 空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板书〕 空 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板书〕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 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板书〕2.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 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略

初中化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 : 变浑浊 悬浮固体不颗粒 (分层) 植物油 :牛奶状浑浊 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 (分层) 食盐: 透明液体 (稳定) 酒精 : 透明液体 (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当某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这样的水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则不能导电。

  学习目标:

  1、复述溶解含义,区分熔化和溶解。 2、会判断溶质和溶剂,正确说出溶液的名称。 3、记住溶解性的含义,说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质和溶剂的性制裁决定的,温度等外 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教师设问: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点? 阅读课本P160溶质和溶剂相关内容。 思考问题:

  1、什么叫溶解?与溶化是否一样? 2、什么叫溶质和溶剂?溶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讲授新课:1、关于溶质、溶剂(方法:分析讲解) 阅读实验:课本P160,药匙取0.1克以下的高锰酸钾晶体,放在500毫升烧杯中,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断搅拌,形成色彩鲜艳的溶液。 分析:上述实验叫什么过程,其中溶质是什么?溶剂又是什么? 思考:是否只有固体才能当溶质,水才能当溶剂吗? 归纳:溶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1)溶液的组成 溶剂:通常为液体

  (2)溶液的名称 不指明溶剂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体作溶剂时叫某溶液。

  关于物质的溶解性:

  问题引入:

  (1)沾有机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却很快有效,这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蔗糖加在热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剂的性质决定的,温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响。

初中化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

  2、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在氧化反应中,物质失去电子并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化物。这类反应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释放,例如燃烧和腐蚀等。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属于氧化反应可以通过观察反应物中原子的氧化态变化来确定。如果某元素的氧化态增加,说明该反应是氧化反应。氧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在许多生活和工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氧气广泛用于呼吸设备、医疗治疗、气焊切割等,同时也是许多火焰的燃烧所需要的氧化剂。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归纳,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

  科学思想

  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科学品质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科学方法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归纳,认识反应的本质。

  重点、难点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建立及对反应的基本类型的判断。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我们已经探索了氧气的特性,尤其是通过实验深入研究了它的化学反应性。

  [提问]

  1 、请说出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请写出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碳+氧气二氧化碳

  硫+氧气二氧化硫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倾听、回忆

  回忆并且回答:氧气能与碳、硫、磷、铁等物质发生反应

  复习旧知识

  为获取新的知识伤脑筋铺垫。

  考察学生对文字表达式的掌握情况。

  [引言]除了常见的元素如碳、硫、磷和铁,一些常见物质中的蜡烛也能与氧气发生反应。

  [演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提纲]反应前集气瓶是否干燥

  点燃的蜡烛放在空气中火焰的焰色。

  将点燃的蜡烛伸入纯净的氧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

  反应后触摸集气瓶壁并观察反应后有什么现象

  反应后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变化

  倾听

  观察并记录

  反应前容器内没有水,点燃的蜡烛在空气中产生黄色火焰,当将蜡烛放入含氧气的环境中时,火焰变为白色并释放出热量。反应完成后,石灰水变得浑浊。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讨论题]

  1 、为什么反应前集气瓶壁必须是干燥的

  2 、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什么问题?

  3 、怎样写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蜡烛+氧气

  二氧化碳+水

  讨论并回答:

  1、因为生成物中有水,所以反应前集气瓶必须是干燥的,否则无法观察到水。

  2、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并帮助他们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巩固文字表达式的写法。

  [问题探讨]通过对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文本表达式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反应物的种类:碳、硫、磷、铁都属于化学元素,它们在自然界中以纯元素的形式存在。这意味着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作为单质参与其中。

  2、氧气作为反应物:氧气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也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氧化剂。在这些反应中,氧气充当反应物的角色,与其他元素发生氧化反应。

  3、生成物的种类:在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中,生成物通常是相应的氧化物。例如,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铁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二铁。这些氧化物由相应的元素与氧气反应而成。

  总结起来,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氧气是常见的氧化剂,而生成物是相应的氧化物。这些共同特点揭示了这些反应中的基本化学原理。

  化学反应类型繁多,为了便于学习,我们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称为合反应。

  [提问]怎样简单的表示出化合反应?

  分析、归纳并回答。

  反应物都是两种、生万物都是一种。

  领悟。

  回答:多变一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认识反应特征。

  [板书]

  三、化合反应

  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

  3、表示方法:A+B→AB

  阅读课本第16 ~17页,并划出重点。

  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课堂练习]1、列举出学习过的几个反应由学生鉴别

  做课堂练习。

  及时巩固重点知识。

  [引言]在我们的家中,我们使用氯化钠作为食盐。如果将氯化钠溶解于水中形成盐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讨论题]

  1化合反应属于什么变化?

  2、氯化钠溶解于水形成盐水属于什么变化?

  3、形成盐水的过程是化合反应吗?

  4、说明不是化合反应的原因。

  思考讨论并回答。

  1、属于化学变化

  2、属于物理变化

  3、不是化合反应

  4、氯化钠溶解于水会形成盐水,这是一种物理变化,因为没有发生任何新物质生成。而化合反应会产生新的物质,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质疑、探索。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讨论]碳、硫、磷、铁与氧气发生反应有两个共同特点:

  1、这些物质都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硫、磷和铁原子失去电子而被氧气原子接受电子,形成相应的氧化物。例如,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SO2),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P4O10),铁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二铁(Fe3O4)。

  2、这些反应都是放出能量的反应,也就是放热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化学键的形成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反应通常是自发进行的,伴随着产生热量和火焰等现象。

  因为在这些反应中,正是氧气充当了催化剂参与其中,从而使得反应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因此称之为氧化反应。

  [板书]四、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1)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2)反应时都有氧气参加反应。

  领悟。

  阅读课本第17页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问]为什么氧化反应中无“剧烈”二字,举例说明。

  生锈是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物质变化,而人的呼吸则是人体内部的化学反应过程,它们都是与氧气有关的化学反应。尽管这些反应都与氧气有关,但它们并不属于剧烈的反应。因此,我们在定义中没有加入"剧烈"二字。

  【回答】为什么在氧化反应中物质与氧发生化学反应,而不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原因是氧气本身是由两个氧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氧化反应中,物质与氧直接发生化学反应,其中一个或多个氧原子从氧气分子中分离出来,与物质反应形成氧化物产物。所以我们通常说物质与氧发生化学反应。

  由于氧气存在除了氧的形式外,还存在其他形式。

  思维,猜想。

  思考。

  倾听。

  巩固对氧化反应的理解,从广义上认识氧化反应。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讨论]判断氧化反应的依据是什么?是否与化合反应一样,生成物只是一种?举例说明。

  回答:物质与氧发生反应,生成物不一定是一种。如:石蜡燃烧

  学会判断氧化反应的方法。

  [课堂练习]判断哪种类型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以及哪种类型的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做课堂练习二

  加深理解,及时巩固。

  [提问]

  1、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举例说明,可得出什么结论。

  2、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例如,当氨气和氯化氢发生反应时,只是发生了一个化合反应,而不是氧化反应。这个例子表明,化合反应并不一定涉及氧化过程。

  思考、讨论并回答:

  有时候并非如此,举个例子,石蜡燃烧只是一种氧化反应,并非化合反应。由此可得出: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通过对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不同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课堂练习三]辨别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做课堂练习

  及时反馈

  [指导阅读]氧气的用途(课本第17页)

  [讨论]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有什么关系?

  阅读并找到答案: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氧气的用途是由性质决定的。

  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

  [板书]医疗

  供给呼吸登山、潜水

  氧气的用途航空

  气割、气焊

  支持燃烧炼钢

  宇航

  [讲解]氧气作为一种强力的燃烧支持剂,带给了人类许多益处。然而,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危险和不利影响。举例来说,当火灾发生时,氧气的存在会助长燃烧过程,使火势更加猛烈。此外,氧化反应还能引起食物腐烂及金属腐蚀,如铁锈的产生等。

  思考、归纳并回答。

  记录。

  倾听、领悟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育学生辩证的认识氧气的性质。

  [小结]

  1、学会判断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方法。

  2、了解氧气的用途。

  分析、归纳并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课后记:刚刚学到的两种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这两种反应类型,让我们举一个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具体例子。课后第三题的答题情况不佳也说明了学生对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及其区别掌握不够。

初中化学教案14

  以上几类安拆虽然所用的仪器、节制反当的手段各不不异初中化学教案,但它们的根基本理是不异的,考试考试室制取某类气体,选用哪类安拆,次如果从本料特点,反当前提、需要气体的量等几方面考虑,无乐趣的同窗,可以或许选择不合仪器,本人设想一类制取氢气的安拆,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

  本堂课外用本女、分女论分析化学反当,引出化学反当除了量的变化外,还无量的变化。通过设问,转入新的课题研究,使教学形成师生同步。以演示考试考试和学生考试考试架设桥梁,边察看,边思虑,组织学生处置问题,从而过渡到本课的课题──量量守恒定律。又通过提出问题和学生会商,把学问利用于新的情景,让学生加深理解量量守恒定律的寄义。

  [引言]品类无限的元素形成数不清的物量,你们晓得哪类元素形成的物量品类最多吗?那类元素是第六号元素──碳,碳和碳的化合物不只同我们的日常糊口无灭慎密的联系,并且它们正在国平易近经济外也拥无相当主要的地位。为此本章将进修碳和碳的化合物。

  【教师勾当】采用例如的体例,把碳本女例如成建建用的砖,把金刚石、石墨例如成用砖盖成的建建物,指出两类建外形不合,平稳程度也具无差同,并绘出简单的图形。通过笼统的例如,协帮学心理解金刚褪锾荚拥呐帕胁煌那句话外的环节词语。

  [讲解]正在鼓风处碳和氧气充实反当生成二氧化碳,正在两头层里,二氧化碳和火热的碳反当生成一氧化碳,发生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燃烧发生的。火焰旺时火焰呈红色,碳和氧气反当后间接生成二氧化碳。加新煤后,炉温降低,火焰呈蓝色,碳和氧气反当生成一氧化碳。也就是说,碳和氧气反当无两类情况,教案《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

  本章次如果较为全面、完零地进修碳及其化合物的学问,内容包罗物量的构成、结构、性量、制法、用途和辨别等方面。从进修研究物量的角度看,本章具无典型性;从本章正在全书外的地位看,具无承先启后的做用,拥无主要的地位。

  【投影】会商:1.量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外的根基纪律,也是天然界外的遍及纪律。它认为,物量只能彼此转化,而不能肆意覆灭或创生。可是,当人们正在赞毁蜡烛高尚量量的时候常说:照亮别人倜鹆俗约,那里所说的扑灭本人,可否指物量肆意的覆灭呢?若何注释?

  "↑""↓"号的利用范围:正在反当物外无气态物量加入反当,若是生成物外无气体,则正在气体物量的化学式左边要注"↑"号;正在溶液外进行的化学反当,反当物无难溶性物量加入反当,若是生成物外无固体难溶性物量生成,正在固体物量的化学式左边要注"↓"号。(强调要防行随便乱标)

  [引言]从考试考试可见,铅笔芯的次要成份──石墨取玻璃刀上的金刚石不但长相不合,它们的⑵也不一样,概况上看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类不相关的物量,然而它们的构成元素却是不异的,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单量。

  [讲解]我们晓得结构决定性量,性量不合结构较着不合,它们正在结构上的不合,是因为碳本女陈列的体例不合,就比如用同样的砖块可以或许建建不合气概的建建物。至于碳本女如何陈列形成的就是金刚石,如何陈列就形成石墨将正在此后的进修外再研究。

  【讲述】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在峦瓜拢寤钠逵邢嗤姆肿邮考试考试测得电解时发生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2∶1,可以或许认为水电解时发生的氢气和氧气的分女数目约为2W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58;1。氢和氧的分女都是双本女分女,所以可猜测1个水分女外氢、氧本女个数比也约为2∶1。

  从碳的本女结构可以或许看出,最外层只要4个电女,正在化学反当外既不容难得电女,也不容难掉电女。所以正在凡是情况下,碳的化学性量很不变。把持阿谁性量,可以或许用墨汁或碳素墨水书写或绘制字画,年深日久都不会褪色。但随灭温度的升高,碳的化学勾当性大大加强。

  初外化学教案[讲述]点燃前,纸筒内是纯净的氢气。拿掉小孔上的纸团,点燃。此时是纯净的氢气正在空气外燃烧。但随灭反当的继续,氢气越来越少,筒内压强降低,空气便进入筒内。此时筒内是氢气和氧气的同化气。因为大量氢气分女和氧气分女接触,反其时正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热。若是是一个广口容器,那么气体冲出容器、发生爆鸣。若是是一个密闭或小口容器,就会发生爆炸。

  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小结】那节课进修了水的构成。水是人类贵重的天然资流,它是维持生物保留、营制协调生态情况必不成少的物量。水能制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既要充实合理把持、开辟和庇护水资流,初中化学教案又要防止果水而惹起的天灾人祸。

初中化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

  1. 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并且对二氧化碳的实际应用有所了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掌握相关反应方程式。

  难点:使学生灵活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能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

  投影设备,药品,实验仪器等。(事先要估计要同学可能的答案,设计实验)

  教 学 过 程

  步骤

  教 师 的 活 动

  学 生 的 活 动

  子目标

  导入新课

  导入:

  1 、先播放一段 FLASH ,讲述二氧化碳气体的趣闻。 “死狗洞” (上节课结束时,已经讲过这个故事,这次以 FLASH 的形式再讲一遍。)

  2 、让同学通过试着提出可能的解释。

  3 、归结同学的答案,写在黑板的左侧。

  4 、提议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迷。

  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探求新知

  1 、首先取出实现制备好的二氧化碳气体,装在透明的集气瓶中,说这和那个山洞一样的气体。

  2 、让学生根据自己同意的答案,分成小组,按分组情况可零时调整座位。

  3 、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设计出验证实验(课前已经作为作业布置任务,让同学回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其中验证的实验只要求对之前接触和学到过的一些验证方法,从颜色,比重,气味,酸碱性,氧化性,和助燃性等来考虑)。

  4 、按同学的想法,进行实验的.演示

  老师进行实验操作,对于某些

  实验辅以用多媒体演示。

  准备比重实验,与水的实验(滴加酸碱指示剂),与石灰水的实验,灭火实验,小白鼠实验等

  5 、要求学生归结实验现象和给出结论。

  6 、老师对同学的回答作出一些必要的修正。

  老师板书:写出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物理性质:无色略带酸味气体无毒能溶于水,固态为干冰

  化学性质: 氧化性,酸性氧化物 ,不能燃烧

  7 、要求学生回忆以前接触过的气体,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某种气体:氢气,氧气。

  8 、给出整个揭密的研究过程,以 FLASH 播放,当地的一些地质考察情况,和山洞的剖析图。

  9 、最后,把蒙在试剂瓶标签上的黑纸揭开,向同学展示标签“二氧化碳”,讲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备这种气体。讲到,科学家还要做大量工作,测定此分子中所含的元素和分子量,以后再其中有现代的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红外光谱技术等等,这些将在以后的课程中穿插介绍。

  10 、将黑板上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下面,添上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CaCO 3 +HCl=CO 2 ↑ +CaCl 2 +H 2 O

  CaCO 3 = 3CaO + CO 2 ↑

  CO2+HO2=H2CO3

  CAOH2+C02=CACO3+H20

  1 、学生按自己同意的解释,分成小组,进行学习。

  2 、学生观察,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点。

  3 、每组派一位同学来讲述自己的实验设想。

  通过小组学习、探究,使学生知道学会观察问题和设计实验,学会正确的判断。

  探求新知

  4 、学生观察实验

  5 、学生把实验现象记录在纸上并进行交流。

  6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推选出一名学生汇报交流。

  7 、学生回答以前的学过的气体的性质,经过比较,得出结论:不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气体。

  8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探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 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你还想知道什么?

  思考:

  ( 1 )二氧化碳的灭火是应用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 2 )汽水中的小气泡是什么气体?

  ( 3 )进入久封的地窖,应事先做什么小实验,才能知道下面是否安全?

  3. 希望学生根据今天的内容,自学二氧化碳的应用。

  1. 学生说一说今天学到 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 .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初中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教案08-31

初中化学教案02-21

(热)初中化学教案05-23

[热]初中化学教案05-24

初中化学教案(精品)05-24

初中化学教案(合集)05-17

初中化学教案【推荐】05-17

(必备)初中化学教案05-28

(集合)初中化学教案05-28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