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09 17:56:02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必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必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P110—11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哪位同学愿意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呢?(指2—3名同学举例,其他同学评判,教师适时点评。)

  师:我们还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下面就请同学们猜一下三、一班的张晨同学做哪个游戏的可能性比较大?(大屏幕出示:大课间活动,三、一班的40名同学在操场上做游戏,有30人在丢手绢,6人在跳绳,4人在踢毽子。张晨是三、一班的学生,她做哪个游戏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生1:张晨做丢手绢游戏的可能性大,因为……。

  生2:……

  生3:……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引出并板书课题:可能性的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一定”“可能”“不可能”等现象的描述和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解答,回忆再现新授课中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师:首先,看一看同学们能不能做一名合格的小法官。(出示)

  1、基本练习

  (1)我是小法官。(快速抢答,看谁说的又对又快。)

  ①一周有七天。()

  ②人的一生中一定要吃饭。()

  ③小明长大后一定能当飞行员。()

  ④下周一一定是阴天。()

  (2)从放5个红球和1个绿球的口袋中随意摸出一个球,摸出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指生回答,重点说原因。)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棒!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2、综合练习

  (1)课本110页第8题。

  师:掷骰子游戏喜欢吗?请同学们拿出写有1—6这几个数字的骰子来,我们一起玩。

  ①让生说一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②猜测试验后的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③实践、记录、统计。(全班一起掷一次,师参与记录各个面出现的次数。)

  ④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⑤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差异,如果得不到预期结果,可以再让学生多掷次,增加实验总次数,尽量使实验结果接近理论概率。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2)课本110页第9题。(出示主题图)

  师:过元旦的时候,

  三、一班用抽签的形式来决定每位同学所要表演的节目。其中讲故事5张,唱歌3张,跳舞1张。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最有可能表演什么节目?

  生:我最有可能表演讲故事。

  师:为什么?

  生:因为讲故事的签比较多。

  师:谁能用“最有可能”和“最不可能”说一说其它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生:我觉得最有

  可能抽到唱歌,最不可能抽到跳舞。

  (3)课本111页第10题。

  师:我这里有4个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放有硬币,猜一猜可能在哪个盒子里?(注意: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次,不能重复选。)

  ①生猜。

  ②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③揭示结果。

  ④说一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得多。(引导学生发现:硬币只能在4个盒子中的1个,有3个盒子中没有,所以猜错的人数比较多猜错的可能性大。)

  师:同学们真聪明!考虑问题真全面。接下来老师提高一下难度,有没有信心做好?

  3、提高练习

  (1)课本111页第11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制的正方体来,在它的6个面上涂上红、蓝两种颜色,要使掷出的红色的可能性比蓝色大,应该怎样凃?

  ①生动手涂色。

  ②小组展示交流,说想法。

  ③集体展示交流凃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行。)

  (2)课本111页第12题。(出示)

  ①生独立思考应怎样填。

  ②小组合作完成。

  ③集体展示交流。(只要写有数字“1”的卡片数量最多,写有数字“5”的卡片数量最少就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汇报展示,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一)自主检测

  师;刚才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组测试题,请同学们赶快大显身手吧!(让生做在测试纸上)

  1、选择题。

  ①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着4个白球和5个黄球,任意从盒子中取出一个,( )的可能性较大。

  A、白球 B、蓝球 C、黄球

  ②把一些白色围棋子放在书包里,从中任意摸出一个,( )是白棋子。

  A、可能 B、一定 C、不可能

  ③从8个红色的的玻璃球和2个黄色的玻璃球中任意摸出一个,找到( )色的玻璃球可能性更大些。

  A、红色 B、蓝色 C 黄色

  ④从1个蓝色的玻璃球和10个白色的玻璃球中任意摸出一个,摸到( )玻璃球可能性更小一些。

  A、白色 B、蓝色 C、红色

  ⑤把3个白球和5个红球放在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 )是蓝色的。

  A、可能 B、一定 C、不可能

  2、按要求凃一涂

  (1)摸出的一定是

  (2)摸出的不可能是

  (3)摸出的可能是

  (二)、评价完善。

  生汇报答案,其余自我核对,纠正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检测,进一步强化“双基”,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归纳小结

  师:这节课主要练习了什么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你表现的怎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上册)》10~1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笔算算理,能熟练应用笔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增强探索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4.通过对知识的回顾交流,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促进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德育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运算能力,树立学习自信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重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的算理。

  [上课时间]

  上课班级

  上课时间

  3.2

  9.14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6张10×10的方格、一张10×4的方格、一张10×3的方格、一张6×1的方格、一张8×1的方格、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做采访。

  这是小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记录下的一段画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风筝厂对加工好的风筝进行包装的情境。(图1)

  师:请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先给信息分分类。

  预设

  1:246只燕子风筝,每盒2只。

  预设

  2:438只鹰风筝,每盒3只。

  预设

  3:752只孔雀风筝,每盒6只。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1:燕子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预设

  2:鹰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预设

  3:孔雀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师:请同学们把数学信息与问题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完整的数学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表述:

  预设

  1:246只燕子风筝,每盒2只。燕子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预设

  2:438只鹰风筝,每盒3只。

  鹰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预设

  3:752只孔雀风筝,每盒6只。孔雀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师:今天要研究解决的两个数学问题:

  (1)246只燕子风筝,每盒2只。

  燕子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2)438只鹰风筝,每盒3只。鹰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设计意图】创设风筝厂对加工好的风筝进行包装的情境,通过观察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定向,明确探究目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

  (每次正好分完,没有余数)

  1.列式与猜想。

  师:246只燕子风筝,每盒2只。

  求燕子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应该怎样列式。

  预设:246÷2

  师:请同学们思考,246÷2的商应该是几位数。

  预设:商的最高位应该在百位上,所以商应该是三位数。

  2.借助方格纸操作,探究与验证。

  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到利用方格纸进行研究。引导学生每4人一个小组准备方格纸:2张10×10的方格纸,一张10×4的方格纸,一张6×1的方格纸,合起来就是246个方格。

  问题的转化:引导学生明确即将要研究的问题是——2位小朋友为一组分246个方格,平均每人能分多少个方格。

  交流与汇报。

  预设:先分10×10的方格,一人拿一张,分了一次;再分10×4的方格,10个10个的分,每人分得20个方格;然后分6×1的方格,每人分得3个方格。

  最后,每人分得123个方格,所以246÷2=123。

  反思总结:分几步完成的分的过程呢。每一步完成了哪些工作。

  梳理思路:引导学生把上面几种方法进行梳理——先分2张10×10方格纸,先分2个百;再分10×4的方格,再分4个十;然后分6×1的方格,然后分6个一。

  归结为,200÷2=100,40÷2=20,6÷2=3,100+20+3=123

  246÷2=123(盒)

  3.抽象算法,用笔算完成上面的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我们上面分方格的过程,也就是能不能把246÷2=123用竖式的形式完整地表示出来。也就是说能不能把3次分方格,每次每人得到的方格数用竖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梳理算法:引导学生梳理算法——先用2(个百)除以2得1(个百),把1写在商的百位上,这是第一次分的过程;再用4(个十)除以2得2(个 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这是第二次分的过程;然后用6(个一)除以2得3(个一),把3写在个位上,这是第三次分的过程。这样经过三次,从高位起分别在百位上,十位上,个位上,完成了计算的过程。

  最后,引导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二)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的除法(每次不能正好分完,有余数)

  1.列式与猜想:

  (1)438只鹰风筝,每盒3只。

  鹰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2)438÷3的得数是几位数。

  预设:学生猜想得数,以此为基础,教师对学生猜想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梳理:

  438大于300,300÷3=100,所以438根竹条能做100多只风筝。

  2.借助操作,探究与验证:

  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到——利用方格纸进行研究。

  引导学生每4人一个小组准备方格纸:4张10×10的方格纸,一张10×3的方格纸,一张8×1的方格纸,合起来就是438个方格。

  问题的转化:引导学生明确即将要研究的问题是——4位小朋友为一组分438个方格,平均每人能分多少个方格。

  交流与汇报:估计学生可能是下面的操作过程——

  先分10×10的方格,一人拿一张,分了1次;再把这张剩下的10×10的方格和一张10×3的方格合在一起分,10个10个的分,每人分得40个方格;剩余的`一张10×1的方格和一张8×1的方格合在一起分,每人分得6个方格;最后,每人分得146个方格,所以438÷3=146。

  反思总结:分几步完成了分的过程呢。每一步完成了哪些工作。

  梳理思路:引导学生把上面几种方法进行梳理——先分4张10×10方格纸中的3张,先分3个百,剩下一张10×10的方格纸、一张10×3的方格纸和一张8×1的方格纸,剩下138个方格;再分138个方格中的120个方格,再分12个十,剩下18个方格;最后分18个方格。

  归结为:300÷3=100 120÷3=40 18÷3=6 100+40+6=146

  438÷3=146

  3.抽象算法,用笔算完成上面的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我们上面分方格的过程,也就是能不能把438÷3=146用竖式的形式完整地表示出来。也就是说能不能把3次分方格,每次每人得到的方格数与剩余的方格数用竖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梳理算法:引导学生梳理算法——先用4(个百)除以3得1(个百),把1写在商的百位上,4个百减3个百是1个百,这是第一次分的过程。

  一个百与3个十合起来就是13个十; 13(个十)除以3得4(个十),把4写在商的十位上,13个十减12个十是1个十,这是第二次分的过程,一个十与8个一合起来就是18个一;18个一除以3得6个一,把6写在商的个位上。这样经过三次,从高位起分别在百位上、十位上、个位上,商、除、减、比、落的过程,完成了计算的过程。

  结合上面的梳理过程,用上面的竖式完整的进行抽象:

  最后,引导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并且进行验算。

  (三)尝试解决

  752只孔雀风筝,每盒6只。孔雀风筝一共能装多少盒。

  (四)归纳总结:

  师:1.怎样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

  2.小结,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从被除数的最高位上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商、乘、减、比、落。每一步计算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在学生列式猜想后,引导学生借助方格纸进行操作,小组之内合作探究与验证,抽象算法,用笔算完成操作过程,引导学生梳理算法,进行归纳总结。在列式、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和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的能力。

  三、尝试练习,巩固应用

  1.计算下列各题。 519÷3 378÷2 931÷7

  2.学校新购进665张桌子,由5个工人搬运,平均每人要搬运多少张。

  3.有918盒酸奶,选哪种箱子能正好装完呢。 6盒装 8盒装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又能充分挖掘习题的功能,及时进行拓展训练,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

  引导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实现学生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学会的。把你的学习技巧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教师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会做数学学习的有心人,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同时渗透数学学习的价值就是为了应用的思想,凸显数学课程的本质。

  五、作业布置

  尝试做一下13页聪明小屋的题目。

  [板书设计]

  4

  38÷3=146(盒)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年、月、日;认识24时记时法;根据作息时间表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内容,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说学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时间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明确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记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备内容

  看日历(2课时)→认识年、月、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平年和闰年以及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年、月、日

  一天的时间(1课时)→24时记时法及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换算;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时间表(1课时)→认识作息时间表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和闰年,能够从日历中找出指定的日期。

  2.掌握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

  3.会看简单的作息时间表。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区分平年和闰年。

  2.能将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进行换算。

  3.能根据作息时间表中呈现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操作、比较、猜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借助钟表模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在学习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合理安排时间和惜时守信的重要性。

  备重难点

  重点

  1.掌握年、月、日等方面的知识。

  2.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难点

  1.明确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2.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涉及的集合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对集合这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的。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帮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

  在探究环节,充分展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感受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掌握使用集合思想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充分交流、反思的时间,体验“维恩图”的价值,拓展对“维恩图”的认知,感悟集合思想。

  2.重视多元表征,加深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在学生用“维恩图”表示出题中已知条件及数量关系之后,让学生说一说集合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列式解答之后,再让学生结合“维恩图”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通过图示、算式和语言表征之间的转换,加深学生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检查学生课前完成学情检测卡的情况。(出示学情检测卡)

  (1)集体交流信息。

  (2)展示“维恩图”的分类结果。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入新课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2 4 8

  80÷2 =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思路: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标或者自定的目标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经历分类和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但是专门让孩子被动的认知让整个课堂很枯燥,孩子也没有兴趣。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采用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小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丽的大海边》,一环接一环,让孩子在新奇的时候就结束,意犹为尽,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孩子在玩中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后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么栏目中比较远近宽窄,达到宽展巩固的目的。

  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校处于城市,教室里设有多媒体,利用课件让学生投入这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生活场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分类不是太难。

  教学过程:

  一、动手游戏导入课题《比较》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玩一个《老师说你们做》的游戏。老师说学生边说边做

  (大小,高矮,长短,胖瘦,粗细。)

  二、新授

  1、小朋友,你们在家愿不愿意帮助妈妈收拾家务?我们的好朋友小明他帮助妈妈把家务收拾好后,把妈妈、爸爸、自己的衣服分类放好,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啊”,你能告诉老师,小明是怎么知道妈妈的衣服多?(出示课件图片)

  2、学生自由发言(因为我看到妈妈的衣服叠的最厚了。)

  3、看到老师的图片,你还能比较什么?(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比小明的'衣服长,所以小明的衣服最短;还能比较花瓶,观赏的装饰品,古董马,妈妈小明的身高。)

  4、同学们观察的真细致。闭上眼睛,跟老师旅游轻松一下!看!出示课件,我们到哪儿了啊?(花果山)你能在这儿比较什么?(学生尽情发挥,数,猴子,比较多少)接着去旅游出示课件我们又来到哪儿了啊?(海边)我们能比较什么啊?(学生自由说)

  5、我们旅游到了这么多的地方,能不能从我们生活中进行比较呢?把你们课前收集的资料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告诉大家你比较的是什么。(矿泉水瓶,汽车,球,铅笔,纸。)看看我们教室里能比较什么?生活中我们还能比较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老师随机鼓励肯定其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6、游戏《小组找家》出示课件让学生比较完书的厚和书的'多少之后,分组,听老师口令找家。

  7、游戏〈男女找家〉出示课件,轻重的比较,然后男生女生分组找家。

  8、小猫看到我们玩的这么开心,也来参加我们的游戏,但是它带来一只小猫和两团线球,它要问问我们小朋友哪团线球长?学生自由发挥,肯定起想象的答案。你还能比较什么?

  9、动手涂一涂。出示课件,看到大数受不了了,为什么?(我们小朋友可不要象他这样,要爱护树木)下面把你认为是大树的涂上深绿色,小树涂上浅绿色,动手涂一涂,比一比谁涂的又快又好,老师就奖励他一个大拇哥。学生动手老师巡视。

  二、 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会了比较,以后在生活中就可以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下面我们就到大自然中看一看还能比较什么?男女排队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比较》是上一节课《分类》的延续,是小朋友在帮妈妈整理完衣服后,与妈妈一起放衣服的情景,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提出比较厚薄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研究问题比较事物的方法。这节课在设计上能吸引学生,上课实际效果中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但游戏的运用还可以设计的更吸引孩子又能把本节课的知识让孩子在玩中掌握。环节的设计也注意了对教材的知识的比较和补充,还渗透了保护环境的教育。但是环节的巧妙并不能代表课堂的成功。在真正上课时,没有想象中的预期效果。首先在备学生中准备的不充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没有很巧妙的回答,需要进一步提高调空能力和语言艺术。其次在出现知识性的问题应该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急噪和不允许学生发言的现象。教具和课件应该做的更加精美一点。充分发挥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情景教学,使数学更加生活化情景化。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回顾与反思的能力。

  2、先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整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和用数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对一至四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有条理地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淘气和笑笑以及他们的同学一起学习的图片,大家想看吗?

  1、出示教学情境挂图。

  2、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3、从开学到现在,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你能根据这幅图给我们的提示说一说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小组交流前一段时间学到了什么?

  2、组织全班交流,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回顾。在整理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将前四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板书,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与说明。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1)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2)抽取几道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第3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2)独立完成第(1)---(4)个问题。

  (3)全班订正。

  3、第3题。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适当规定时间(2~3分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对开学来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你留下怎样的成长足迹?我们来一起说一说吧。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示,从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怎么用数学等角度来寻找自己的成长足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长足迹以写“数学日记”的方式纪录下来。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难点:

  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幻灯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表内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

  复习除法笔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问各部分名称。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除法。

  二、新授

  1、教学40÷2。

  出示场景图。

  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0÷2

  2、教学46÷2。

  先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告诉你的`同桌。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

  3、练习。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6÷2。

  4、教学笔算46÷2。

  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口算的想:40÷2=20 6÷2=3 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选择几题说说算理。

  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

  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

  提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个4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和第三个6分别是怎样来的?

  三、练习

  做做第1题。

  说明46÷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板书2 46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堂小结

  讨论并指名回答。

  作业

  直接写得数。

  写完后比一比每组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先独立做前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比一比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材分析:

  教学用估算解决问题,创设了上海科技馆看巨幕电影的请境,提出能不能坐下的实际问题。在二下的时候就已经学过用估算解决问题,但是当时只进行了粗略的估计。而且能不能的问题也强调过。而对于“221+239”这两个数的计算,可适当避免先精确计算,再为估算而估算的现象,更好地体会什么情境下需要估算。 教材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给出了应用往小估的策略得出中间数,并不断调整估算方法,最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体会需要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本节课用估算解决问题在二下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当时的要求是估成整百,整千或整十的数进行计算。在本课的估算中,他们必须将三位数估成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进行计算。又因为估算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型的创造性活动,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因内容而定,因实际情况而变化,往往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三年级的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的方法都在形成过程中,所以,本课必须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有章可循,进行合理的估算。

  学习目标:

  1.根据现实的问题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掌握估算方法,能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进行近似计算。

  2.通过估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估算在生活实际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根据现实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找出与下列各数最接近的整十数:

  327( ),213( ),482( ),194( ), 234( )

  2找出与下列各数最接近的整百数:197( ),999( ),234( )223( ),3.找出与下列各数相邻的整十数,在最接近的整十数上画√。

  ( )182( ) , ( )223( ), ( )234( )

  师:你能找出这些数的整十数吗?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合作探究】

  1.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怎么算会更简便?(小估)

  2.你是怎么估算的.把过程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比较反思,体现估算方法多样化和估算策略的渗透。使学生明确估算时,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问题的情境灵活选择估算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切忌生搬硬套。

  〖学法指导〗

  (一)复习旧知

  1.课件呈现:P15的主题图,师:观察图片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这个学校的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

  生: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

  师:问题是什么?

  生: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师:要想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能不能坐得下的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

  生:其实就是比较六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与座位数的大小,所以要先求出六个年级学生的总人数。

  师:算式怎么列?

  师:221+239=

  师:我们还没有学习过三位数加三位数,怎么办?

  师:因为这个问题是问能不能坐得下,并没有让我们去求两者之间具体的差。也就是说,不一定非得要准确算出六个年级学生的人数,我们可以通过估算,算出六个年级学生的大概数,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师:回忆我们之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用估算解决问题,你能试着写一写吗?

  1:( )大于( ),( )也大于( ),221+239一定大于( ),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大,可以把221看成( ),239看成( ),( )大于( ),( )大于( ),( )+( )=( ),( )+( )一定大于( ),( )比( ),坐(下 不下)。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以致用】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3.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设计意图〗第6题,让学生估计计算的结果并与给出的整百数比较大小,再按要求对结果进行分类,现固估算的方法。第8题,让学生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估算方法,体会估算的价值。第3题在估的时候,学生要注意往大估,让学生感受估小的话,会出现不合适的地方。

  〖学法指导〗

  师:第六题需要挨个计算出得数吗?

  师: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师:我们说够不够的问题要进行?

  师:自己独立列式计算。

  师:同学们独立审题,为什么要估算而不是精算?

  【提问升华】

  育红小学有学生723人,八五小学有学生606人,估算这两所小学的学生数大约相差多少人。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估算方法,能进行合理的估算。这道题是进行了减法的估算,但是它的本质与加法相同,在进行估算的时候要注意估的合理。把握最接近原理。

  〖学法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师:说一说你的估算方法? 师:在估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数相同,被除数大的商大;被除数相同,除数大的商反而小。

  2、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比较

  1、情景图:小亚、小巧、小玲在模拟宇航中心发送信息的情景,小熊猫问:谁发送得快些?谁发送得慢些?

  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从表格中收集信息进行初步的判断,并进行交流:

  (1)小亚6分钟发送了570个,小巧6分钟发送了672个。

  小亚和小巧,都用了6分钟,小巧发送了672个字母,小亚只发送了570个,当然是小巧比小亚发送得快。

  (2)小巧6分钟发送了672个,小玲8分钟发送了672个。

  小巧和小玲都发送了672个字母,小玲用了8分钟,小巧才用了6分钟,当然是小巧比小玲发送得快。小巧发送得最快。

  (3)师:小亚和小玲用的时间也不一样,发送的字母个数也不一样,怎么比?

  生展开讨论。

  生:需要算一算她俩平均每分钟各发送多少个字母。

  生:小亚和小玲,小亚比小玲发送得快些。

  师:对小巧也用“算一算平均每分钟发送多少个字母”的方法来检验前面的判断。

  小结:除数相同,被除数大的商大;被除数相同,除数大的商反而小。

  师:能不能用生活中的'某个现象来解释一下?

  生:相同个数的苹果,被分的人越多,每个人分得的就越少,分的人数越少,每人分得的苹果数就越多。

  生:要分给同样多的小朋友一些苹果,被分苹果的总数越多,每人分得的就越多,苹果总数越少,每人分得的就越少。

  (4)小巧发送得最快、小亚比小玲发送得快

  她们三人,发送信息的速度从快到慢是小巧、小亚、小玲。

  二、练一练

  1、比大小:说方法

  150÷5( )150÷6 28×7( )28×3 366÷6( )636÷6

  47×7( )74×7 272÷8( )102÷3 42×7( )42÷7

  ★÷5( )★÷7 89÷★( )98÷★ ★×18( )23×★

  2、下面三种商品的价格:

  碟片颜料钢笔数量6张8盒6支总价(元)336336288

  (1)不计算,你知道哪种商品的单价最贵吗?为什么?

  (2)碟片每张多少元? 颜料每盒多少元? 钢笔每支多少元?

  (3)三种商品,价钱从贵到便宜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式计算:

  (1)最大的一位数乘以最大的两位数的积是多少?

  (2)407除以6的商上几?余数是几?

  (3)438的一半是多少?

  (4)350乘以8的积是多少?再加上237的和是多少?

  三、板书:

  乘乘除除

  除数相同,被除数大的商大;

  被除数相同,除数大的商反而小,除数小的商反而大。

  四、作业

  比较大小

  78÷5( )80÷5 90÷3( )90÷5 84÷2( )84÷3

  120÷6( )114÷6 69÷3( )112÷4 360÷5( )504÷7

  五、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113页、第11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此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规律,注意有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一天,小猴、小狗、小松鼠到企鹅博士家做客,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7、3、9摆出所有的三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四个。)他们三个好朋友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帮帮他们吗?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景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师:这三个数能组成多少个三位数呢?密码到底是什么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

  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可以一个人思考,也可以和同桌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边摆数字边记数,有的一个人思考,有的则跟同桌合作,一个操作另一个记数,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刚才都在很认真的思考,你们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三位数,现在谁愿意说说你的探索结果?

  汇报交流。

  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一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小组合作交流

  (1)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那么开锁的密码也就不能确定,小猴、小鸭、小鸡可急坏了!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7、3、9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小组长记录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一会到上面来展示。

  (2)小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3)展示交流

  师:你们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究成果?

  生1:我们一共摆了6个三位数,我们的方法是首先确定左边的数字7,然后将后面两个交换位置,在确定中间的数字3,然后交换两边的数字,最后确定右边的数字9,将前面的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分别记录下来。(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们也摆出了6个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73、937;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93、739;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97。我们画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这样更加清楚。(展示小组的记录)

  师:说的很棒!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方法?

  生3:我们也摆出了6位数,我们的方法是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当百位上是3时,可以写出379、379;当百位上是7时,可以写出739、793;当百位上是9时,可以写出937、973。我们也制作了一张表格,把数字分别记录在里面。(展示小组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有序思考,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讨论解觉这个关键性问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通过汇报不同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此类问题解决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突出排列的有序性,培养了学生推理的能力,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师:(出示课件)这是其中部分同学的摆数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摆的的,保证了结果的不重复,不遗漏。(师随机板书: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现在我们继续帮助小动物们找开锁密码吧!(出示课件),这是同学们找出的六个数,现在你们知道开锁密码是什么了吗?

  生:从小到大排列的'第四个数,是739。

  师:你们真棒!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他们终于见到了企鹅博士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广角的知识。(板书:数学广角)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他们三位好朋友在企鹅博士家做完客后,小猴提议说,在附近有个影视城,我们到那儿去游玩吧。在影视城他们不仅玩的非常愉快,而且还拍下了一些有趣的场景,同学们想看吗?(想)

  2、课件出示场景1:

  ⑴请学生说说,图画里看到了什么?

  (教师随即提出问题:"是啊,他们拍完了《西游记》打算拍照留念,像这样三个徒弟交换位置,共有几种交换方法呢?")

  ⑵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可以用符号代替人物在纸上比划。

  ⑶汇报交流。

  生1:先确定最左边的人,然后右边两个人交换;

  生2:先确定最右边的人,然后左边的两个人交换;

  生3:我认为也可以先确定最中间的人,然后左右两个人交换。

  交流的过程中,把学生刚才用符号代替画下来的展示在黑板上,互相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课件出示场景2

  ⑴教师介绍:这几位小朋友正在影视城玩游戏,尝试当小演员的滋味呢!可是他们好像闹矛盾了,要交换角色了,看看明明说什么?(该让我演大灰狼了吧!)

  ⑵三人小组把自己当成小演员,也来做做这个游戏,要保证把所有情况都罗列出来。

  ①三人小组,开始讨论。

  ②上台演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拍照片和角色转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1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用符号来代替,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的方便,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另一方面也拓宽了知识面。提示学生:不但数字有排列问题,人物有排列问题,其实在变化万千的图形世界里也有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2的问题时,采用三人小组身临其境排列法,不但巩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而且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检验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

  (三)运用排列,制作奖品

  1、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老师要奖励每个学生几朵特别的花儿。这些花儿都已经在你们手中。可是都没涂颜色,需要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出示:

  (提示:每朵花都要不一样,涂出所有情况,看谁涂的方法好)

  2、学生开始动手涂,教师巡回检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学生。

  3、个别学生汇报展示,下面学生评价,教师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对老师发的奖品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上让他们来涂发给自己的奖品,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题目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看上去好像有8朵花要涂,其实所有方法罗列后,只有6朵花被上色了,以此进行思维拓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请同学们在课下尝试用辣、不、怕三个字可以组成多少句有意思的话,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使学生继续保持探究欲望,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本单元共安排了5个例题。主题图、例1、例2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例3、例4、例5及相关内容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对于纷繁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如果从结果能否预知的角度出发去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现象的结果总是确定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所出现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类现象称为确定现象。例如,抛一个石块,可预知它必然要下落;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0℃时,可预知冰不可能融化。另一类现象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哪种结果是无法事先确定的,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或不确定现象。例如,掷一枚硬币,我们无法事先确定它将出现正面,还是出现反面。

  教科书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1)主题图的教学。

  教科书第104页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引入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意,描述图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抽签表演节目”时的实际感受。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在用抽签来决定表演的节目的活动中,“表演某种节目”这样的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性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周围熟悉的情境,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可能”等词语来描述就可以了,如“我可能要表演唱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说出“我表演唱歌这件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例1的教学。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摸棋子的试验,使学生在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教科书中给出了两个盒子装有不同情况的棋子,是想通过两个简单试验的对比,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教师可以依照教科书中的图示分别在两个盒子里放进各种颜色的棋子(也可选用乒乓球等),注意这些棋子除了颜色外应完全相同,并将放棋子的过程完整地展现给学生,而且在每次摸棋子之前都应将盒中的棋子摇匀。

  教科书中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提示教学的过程、反映不同方面的要求。

  ①教学第一个问题“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教师可以先提问“左边的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吗?”让学生进行猜测,再让学生实际摸摸看。通过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测,认识到在左边的盒子里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在左边的盒子里摸出红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教师再提问“在右边的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吗?”让学生进行猜测,再让学生实际摸摸看。通过试验,使学生发现在右边的盒子里有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但不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在右边的盒子摸出红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②②第二个问题“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和第三个问题“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可一同教学。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猜测“左边的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吗?”“右边的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吗?肯定能摸出绿棋子吗?”,同样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并通过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测,认识到因为左边的盒子里没有绿棋子,所以不可能摸出绿棋子,“在左边的盒子里不能摸出绿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在右边的盒子里有绿棋子,可能摸出绿棋子,但不一定能摸出绿棋子,“在右边的盒子里摸出绿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③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机会,有条件的地方宜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依照教

  科书中的图示,事先为每个小组准备两个盒子和两袋棋子,为了交流方便,可以给盒子标上序号1和2。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分别将两袋棋子放入两个盒子,然后逐一提出教科书中的问题。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在每次摸棋子前应将盒中的棋子摇匀。提出一个问题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试验,然后再全班交流。使学生充分经历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活动过程,丰富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

  ④另外,在汇报时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在左边的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在右边的盒子里可能摸出红棋子”等描述进行表达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说出“在左边的盒子里摸出红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在右边的盒子摸出红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⑤(3)例2的教学。

  ⑥教科书呈现了六幅与现实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通过生活实例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会判断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⑦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意,独立思考,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判断,再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确定和不确定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在让学生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时,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表述就可以了,如“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三天后可能下雨”“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等。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说出“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这件事的发生是确定的”“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这件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每天都有人出生这件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

  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周围熟悉的情境,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什么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另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事件让学生来判断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如“明天的拔河比赛我们班会赢”。让学生认识到对于某一客观事件来说,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与个人的愿望无关。

  ⑨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⑩随机现象虽然对于个别试验来说无法预知其结果,但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大量重复试验时,却又呈现出一种规律性,我们称它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概率论正是揭示这种规律性的一个数学分支。

  为了叙述的方便,把条件每实现一次,叫做进行一次试验。例如对“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这个事件来说,做一次试验就是将硬币抛掷一次。如果一个试验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进行,而每次试验的可能结果多于一个,在一次试验中结果无法事先确定,这种试验就叫做随机试验。把随机试验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称为随机事件。

  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对单次试验来说),又存在着统计规律性(对大量重复试验来说)。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性表现在:随机事件的频率──即此事件发生的次数与试验总次数的比值具有稳定性,即总是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给这个常数取一个名字,叫做这个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可以看作频率在理论上的期望值,它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上述关于概率的定义,通常称为概率的统计定义。

  由于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他们一般只能在感性的层面理解概率的知识。因此,教科书通过例3、例4和例5的教学,使学生在试验活动中,认识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3、实现迁移,正确口算几千几百加几千几百、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加法。

  (二)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卡片。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

  (1)准备题:35+20 73十10 61+30+8 55+4 83+6 23+50+7

  61+30十8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的连加算式,那么23+50+7呢?

  (2)口答:420里有()个十360里有()个十

  4200里有()个百3600里有()个百

  2、发散思维。

  (1)例1口算42+36

  讨论:这是一道几位数加几位数的口算题?

  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口算?

  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出现下列口算方法:

  每一种都请学生说说理由或想法。表扬有如此多种的想法,思维

  灵活,然后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捷?

  学生会说③和④——因为计算步数少。

  教师告诉学生③和④实属同一种计算方法,只是书写不同而已。(2)练一练:课本第100页“练一练”1。

  (3)四人小组人人说说计算方法:

  54+22 37+62 17+81 24+74

  21+76 45+34 53+46 15+82

  (4)试一试:420+3604200+3600

  你打算怎样算?

  利用转化:42个十+36个十=78个十=780

  42个百+36个百=78个百=7800

  (5)看课本第100页理解一遍。

  (6)今天你学习了什么?你用了什么方法?

  3、巩固练习。

  (2)把算式和答案用线连接起来。

  32十46 870 43+51 69

  18+71 78 27+42 8500

  250+620 89 7200+1300 94

  (3)你能较快地口答吗?(卡片形式)

  34+34 270十520 360十300

  25+72 2500+4000 6300+2200

  (4)课堂作业:课本第101页“练一练”4。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让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过程:

  一、复习

  1、请说一说各题的计算顺序。

  54÷9+3 59 + 32 ÷4

  30-18 ÷ 3 10-72 ÷8

  2、请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1)、三年级班共48人参加广播操比赛,站了6行,( )?

  (2)、三年级班共24人,每6人为一组,( ) ?

  (3)、四年级师生共42人去郊游,每辆车坐7人,( )?

  (4)、五年级有35人参加体操表演,每行站5人,( )?

  3、谈话导入:同学们,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在这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日子里,实验小学的老师带着同学们去秋游。但是,他们在去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详情我们来帮帮他们。你们愿意帮他吗、?

  二、自主学习

  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如果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3、预设:若有综合算式,先出示错的,再出示对的,引发讨论;

  若没有综合算式,引导尝试列成综合算式,引发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按以前的知识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但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 )”来帮忙。

  4、认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5、写出解答过程 (29+25)÷9 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6、比较每组中的两个算式,说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1)32+18÷2 (32+18)÷2

  (2)20+16÷4 (20+16)÷4

  小结: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读一读课本上第8页右边蓝色方框里的话。

  三、迁移练习:

  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

  1、提示“先求出一条小船能坐多少人?”,再用除法计算出需要几条小船。

  2、尝试独立计算。

  3、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小结: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四、课堂练习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计算。

  5×(36-29) (46+17)÷7 81÷(16-7)

  2、课本第9页“练一练”第1、2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过河(小括号)

  (29+25)÷9 54÷(9-3)

  =54÷9 =54÷6

  =6(条) =9(条)

  答:同学们都做大船,需要6条船。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第 1 课时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领会情境中的问题

  奇思的父亲每天工作3天休息一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母亲每工作一天休息1天,你又是怎样理解呢?

  2、让学生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奇思的休息日,可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后进行反馈。

  3、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奇思一家3口的休息日,我们还能知道什么?

  三、日历中的规律

  1、观察日历可以先看上下,再看左右,然后再看对角线上的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日历表中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自己的发现

  3、 观察日历表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4、 你还能在日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14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5-30

三年级的教案数学上册10-10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03-05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通用)05-3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29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02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