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10 09:15:2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通用(8篇)

语文教案 篇1

  本次语文常规的查阅,主要针对教案的撰写进行了细致地了解,点墨成金——“教学反思”的反思3月份语文教案查阅。查阅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我们的教研状态,及时调整教研方向和措施。可喜的是,我们的教研组长工作的效率意识和团体意识大大增强,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全组人员的教案一个不落地交回。欣喜的是,38语文位教师的教案撰写体现了我们教学计划中贯彻的“双轨”思想,教学目标很好地加入了学情的分析,绝大部分教师的反思能从实际出发,真正在反思中前行。

  担忧仍然存在:四、五年级各有两位老师出现反思雷同的现象;我们的反思好多不得要领。建议:“反思”是就本课中的收获或失败进行记录和思考,关键在“思”,而我们好多反思只是就教学程序做了记录,没有思考的痕迹,也就是没有改进的目标,或者反思笼统,没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样的反思是浪费笔墨,无用的,教案《点墨成金——“教学反思”的反思3月份语文教案查阅》。

  好的反思应该是具体的,“点”状的,“点墨成金”的`!现摘录两段反思供大家研讨:笼统式的反思例:“本节课,由于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手段新颖,独特,环节自然流畅,活动过程丰富多彩,学生始终身心愉悦。”怎样的教学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手段?环节怎样自然流畅?笼统不得要领。具体的反思(赵茂转)例:教学本课时,我尽力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如,在读熟课文,整体把握内容的前提下,利用填表格,设计表格的方式,了解客家民族与傣家竹楼的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读读画画想想,交流收获体会,积累语言。此外,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说说两篇短文表达方法的异同,总结迁移建议学生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写出事物的鲜明的特点,读写结合。通过这样的教,效果很好。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树立爱护公物、爱护建筑物的良好习惯。

  2.认识珍、贵等15个生字,继续培养识字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读课文,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综合活动: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爱护动植物。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5个生字。

  2.在读中体会小刺猬留下了什么纪念?为什么“它是珍贵的纪念”?

  3.区分易错字“该”与“刻”。

  教具准备:

  小刺猬图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辽阔广大,有很多美丽的地方,可以让人们去欣赏。伴随着音乐,教师展示图片:

  热爱旅游的人们到处去欣赏祖国的秀丽景色。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什么地方?看到过什么景色?你是怎样留纪念的?(学生纷纷回答)

  有一群小动物在山坡上盖了一间漂亮的小亭子,它们是怎么留纪念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师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边听边看大屏幕。放课件和录音:

  2.喜欢这个故事吗?你能自己读课文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拿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不认识的字标出来。

  3.谁有好办法来认识这些字?

  学生归类出看拼音识字、问老师、问同学、联系上下文猜字、利用查字表识字等办法。

  4.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识字方法认字,如果这些字你都认识了,请你读一读课文。

  5.游戏:“好朋友,合作学,团结起来收获多”:学生自愿结合成小组,在小组内学生自己商量读书的方式,并且在小组内检查生字认字情况,进行合作学习。

  点评:鼓励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

  6.小组汇报读书情况。

  7.第二年春天来到的`时候,亭子周围鲜花盛开,蝴蝶飞舞,小动物们又到小亭子来玩。

  出示课件:

  小刺猬留下了什么纪念?为什么这才是最珍贵的纪念?小组合作,进行讨论交流。

  贴小刺猬图:

  点评:通过讨论,明确小刺猬留下的纪念是什么,帮助学生树立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8.小刺猬留下的纪念这样美丽,你想怎样读?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在师生互评中进行美读。

  点评:通过进行各种方式的评读,学生学会了欣赏别人,同时通过朗读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了这份纪念的珍贵

  (二)生字测试,游戏识字。

  1.抽读本课的生字卡片,筛选学生易错字。

  2.小组合作学习筛选出的生字。

  3.游戏:美化环境,大家来:在黑板上贴有鲜花和绿草的图片,图片的背后贴有学生筛选出的易错字,学生用识字方法记住了这个字,就把这个字贴在事先准备好的大花坛里。

  在游戏中进行组词,说话练习。

  点评: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可以分析字型,可以猜字谜,可以用动作记,可以画画记,在游戏中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起来。

  (三)引导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要写的字,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字最容易写错?

  学生比较“刻”和“该”在字形上的区别。

  2.老师范写“该”。

  3.让学生自己写一个“该”,并试着自己写一个“刻”。

  三、口语练习,综合活动。

  1.齐读全文,想一想“你认为小刺猬怎样?”你打算以后怎样做?

  2.老师带大家到公园里玩一玩。

  课件展示:

  美丽的公园里有什么?三块牌子上应该写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说一说。

  3.向学生发出倡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爱护公物。

  点评:在口语综合活动中,再次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爱护公物的教育。

语文教案 篇3

  ●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

  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O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9正音、正字、释词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O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0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f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7)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O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人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Q理想使人永远年轻。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绝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做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抄写并识记字词。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作业 。继续研讨与赏析。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识记字词。

  朗读、背诵。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籽‘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的综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鼓励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2、归纳学生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弄清“国王”、“庄公”、“国君”、“相国”的意思,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了解太史的职责,知道“竹简”是怎么回事。

  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秉笔直书”,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教师梳理归纳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

  2、围绕自设问题,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

  3、小组讨论交流。

  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特点。

  1、(出示课后的“金钥匙”:)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次默读课文。)

  2、同桌交流,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在交流中重点理解这样几个句子:)

  (1)太史伯说的两句话,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重点体会“本分”,可以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必须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2)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可以多找几个学生读,甚至由老师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耿直,敢于直言。)

  (3)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通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4)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小组交流,通过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季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

  3、指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再一次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

  指导朗读要点: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分组齐读)

  4、讨论: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可以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老师这时候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必须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领悟“秉笔直书”的深刻含义。)

  四、指导复述,交流收获。

  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回顾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3、交流学文后的收获,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4、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练习说话有条理,把错乱的句子按顺序排好,同时注意在生活中表达有顺序能力目标: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学会查资料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指导学生在具体环境中使用语言;

  指导学生从习作中找错别字,养成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练习说话有条理,把错乱的句子按顺序派好,同时注意在生活中表达有顺序

  2、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学会查字典的方法,指导学生从习作中找错别字,养成认真的习惯研究性学习设计:收集有关话语的谚语,积累知识,丰富学生语言词汇。

  教具准备: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1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 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 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绿色蝈蛔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拟人

  蝈{}生动

  蝈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

  (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

  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点拨教学法。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

  (三)、熟读课文

  1、教师泛读,学生注意听字音。 2、学生齐读全文。

  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轮流先朗读后翻译,一人一句。

  2、教师点拨,依据课文注释强调重难点字词以及语法。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语法知识】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特殊句式

  (五)、理清文章思路

  1、指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进行划分

  第一部分:(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3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67)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师生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归纳本文重点语法知识,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魅力。

  (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第一部分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师生问答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2、分析第二部分

  (1)选一学生朗读2、3、4段。

  (2)师生问答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请一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分析第三部分

  (1)请一学生朗读5、6、7段 (2)师生问答

  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那么,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进行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二)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四)、课堂小结

  千年前的孟子的政治言论在我们今天仍然适用,而且光芒四射。怪不得几千年来,孟都受到众人的膜拜,我们还尊称其为“亚圣”。让我们怀着对孟子的崇拜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其思想内涵。

  (五)布置作业

  思考:孟子关于治国的言论,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有何异同?

  教学反思:

  学生反馈:

语文教案 篇8

  深秋的一个早晨,我打开教室,学生与往常一样一拥而进。一个声音尖叫起来“小鸟、小鸟……”许多个声音高叫着“小鸟”“小鸟”……

  在紧闭的窗棂下一张课桌上,一只小鸟肚皮朝天,蜷缩着双爪,一动不动。有人说,那是一只死鸟,扔了吧。

  我轻叹着、怜惜着,轻轻地把小鸟放在左掌心上,它居然抓住我的食指踉踉地站立起来,睁开一双绿豆大小的睡眼惺忪、无助胆怯的眼睛,打量着我周围挤得满满当当的孩子们。这些个孩子——我的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立在我食指上的——小家伙,谁也不认识谁。

  “老师,让我摸一摸。”

  “别,你手上的热气,会伤着小鸟。”

  “我的手冷。”

  “那也不行。”

  “老师,它叫什么名字?”

  我被问住了,确实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很多年了,深居闹市,伎身于钢筋水泥牢固的围城中,很少涉足于自然,山峦田野、江河湖泊,对外面的世界,对野生动物、植物知之甚少。于是我开始仔细观察这只小鸟,它的头生满黑色的羽毛,象刚锔过油的丽发,黑黝黝的;一对绿色的小眼睛(其实比绿豆还小),似泪,是让人怜悯的微光;淡黄色的喙尖尖的,紧闭着;满身灰黑的羽翼未丰;一双灰色的小爪子,象对小钩子,抓得我的食指生生作疼。是啊,就叫它小家伙吧。

  “同学们,我们就叫他小家伙,好不好呀?”

  同学们异口同声喊出:“小家伙,小家伙”

  小家伙似乎被吵醒了,身子动了动。我感到手中一热,一滴流动的白色物质在我手指间滑动。

  “小家伙拉屎啦!”

  “小家伙把屎拉到了朱老师的手中了。”学生的起哄了,欢乐充溢满教室。

  小家伙来了精神,来回转遛着黑色的小脑袋,比绿豆还小的睡眼不再惺忪、胆却,晶莹透着好斗的生气,那神气仿佛在说,你们才是小家伙,你们才是。又像在问,你们是谁,干吗围观我?

  教室里再安静后,我指着鸟嘴对同学们解说:“鸟的嘴叫喙,长得尖尖的……”这时张开了嘴巴似乎配合我的讲解。

  “朱老师,小家伙饿了。”

  “小家伙要吃东西了。”

  “小家伙,你以为你是谁?教室里哪来吃的`!”同学们又欢闹开了。

  小家伙不耐烦了。振振翅膀,歪歪斜斜的飞过头顶,面壁立于电视机上。小鸟累了,让它歇会儿吧。

  “朱老师,小家伙又拉屎了,它把屎拉在蓝猫的头上。”不知谁突然叫道。

  我抬头一看,小家伙一动不动。电视机框上添了一个白点。我慎斥道:“小不点,连动画片也不让人看,你还不快下来。”

  小家伙在我伸给它的手上拱了拱,猛一伸头,在教室里盘旋了几圈,然后,落在了日光灯管上。小家伙,你再饿也不能停在那上面。我拿起了教鞭。

  有个同学哭丧着脸求道:“老师,别打它。”我爬上桌子,把教鞭的末梢轻轻地塞到小鸟的脚下,它缓缓地挪动着双脚,避开教鞭。我耐心地说:“小家伙,你稚嫩的翅膀怎能载着你自由自在地在蓝天飞翔,到我这儿来吧,我们会好好地照顾你。”小鸟听懂了我的话,站到了教鞭上,又站到了我的手中。小家伙在我的手中拱着小脑袋,扭动着身体,似乎要挣脱我,又似乎希望我就这样把它捧着。我对它说:“小家伙,想回家吗?咱们试一试。”我推开窗扇,分开合着的双掌。小家伙抖了抖羽毛,笔直地冲向窗户,飞向了对面的大树。那里才是它真正的家。

  教室里又开始欢腾起来,目送小鸟远去的孩子们或高声或低语。小家伙飞走了。小鸟回家了。或手舞或足蹈。孩子们在欢呼用他们最真诚的童心,用他们最纯洁的爱心。我在心底为孩子们欢呼,为了他们的童心,为了他们的爱心。

  直到今天,我查遍了我所有能接触到的资料,也未搞清楚小鸟的科目,但是我知道它喜欢我叫它小家伙,这就足够了。同时我还知道小家伙是一只刚刚学飞的雏鸟,就像我身边的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一片茁壮成长的希望。终于有一天他们也会腾身而去,哪怕跌跌撞撞,但是最终能够在蔚蓝的天空中盘旋翱翔。

  我想,人只要些许有点知识,亦能通灵万事万物。小家伙一定也是这样想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识字》教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