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案精品[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理解数轴的三要素。
2、掌握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法,以及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理解相反数的意义及求法。
4、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正确掌握数轴的画法;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求已知数的相反数。
2、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的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学法指导:
观察归纳概括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你会读温度计吗?完成课本43页最上面的读温度计的问题。
(2)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二、讲授新课:认真阅读课本第43页至45页,完成下列问题
(1)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O(叫做▁▁▁),选取某一长度作为▁▁▁▁,规定向右的方向为▁▁▁,就得到了数轴。
于是,+3可以用数轴上位于原点右边3个单位的点表示,—4可以用数轴上位于原点左边4个单位的点表示,在数轴上位于原点右边点表示,在数轴上位于原点左边1、5的点表示,任何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三、例题讲解、巩固提高
例1、如图,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表示什么数?
A D CB
–2 –1 0 1 2 3
解:点A表示—2;点B表示2;点C表示0;
点D表示—1
练习: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个数:
—5,0,5,—4,—、
四、继续探究
2与—2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5与—5,与–呢?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练习:1、5的相反数是▁▁;▁▁的相反数是—3、5。
议一议
数轴上的两个点,右边点表示的数与左边点表示的数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数轴上表示的数,▁▁▁边的总比▁▁▁边的大;正数▁▁▁0,负数▁▁▁0,正数▁▁▁负数。
练习:比较大小:—3▁5;0 ▁—4;—3 ▁—2、5。
3、合作交流
(1)什么是数轴?怎样画数轴。
(2)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3)什么是相反数?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4)如何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5、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有理数
B、一个数只能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
C、在1和3之间只有2
D、在数轴上离原点2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2
(2)语句:①—5是相反数?②—5与+3互为相反数③—5是5的相反数④—5和5互为相反数⑤0的相反数是0⑥—0=0。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 D、③④⑤⑥
(3)大于—4而小于4的整数有▁▁▁▁▁▁。
(4)用“﹤”或“﹥”号填空
①—5▁▁—7②0 ▁▁—2③0、01▁▁▁—0、1
(5)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3、4,—3,0,a,2a—3。
七年级数学教案2
【知识讲解】
一、本讲主要学习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3、代数式值的意义
其中列代数式是重点,也是难点。
下面讲述一下这三点知识的主要内容。
1、代数式的意义
用基本的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以及后面所要学的乘方、开方)将数及 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单个的数字或字母也叫代数式。如:5,a, 4x, ab, x+2y, , a2等
2.列代数式的注意点
⑴在代数式中出现的乘号“×”,通常写作“· ”或者省略不写。如3×a可写作3· a或3a, 2×(x+y)可以写作2·(x+y)或2(x+y)。
⑵数字与数字相乘时乘号,仍然用“×”,不宜用“· ”,更不能省略不写。
⑶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⑷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写法来写, 如s÷t写作 。
⑸代数式中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写成假分数与字母相乘的形式,如 应写作 。
(6)两个代数式相乘,应该用分数形式表示。
3.代数式值的意义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的结果,就叫做代数式的值。
二、典型例题
例1 填空
①棱长是acm 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cm3。
②温度由t°c下降2°c后是___°c。
③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千克。
④a和b 的倒数和是___。
⑤a和b的和的倒数是___。
解: ① a3 ②(t-2) ③(1+10%)m ④ ⑤
说明: ⑴列代数式的关键在于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运算顺序,对一些容易混淆的说法,要仔细进行对比,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可先分段考虑,要正确地使用括号。
⑵像a3 ,(1+10%)m 这样的式子后在可直接写单位,像t-2这样的式子,需写单位时,要将整个式子用括号括起来。
例2、用代数式表示
⑴被4整除得 m的数
⑵被2除商为 a余1的数
⑶两数的平均数
⑷a和b两数的平方差与这两数平方和的商
⑸一项工程,甲独做需x天,乙独做需y天完成,甲乙两人合做完成的天数。 ⑹某人先用v1千米/时速度行完全路程的一半,又用v2千米/时的速度行完另一半, 若全路程长为a千米,用代数式表示此人行完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⑺个位数字是8,十位数字是 b 的两位数。
解: ⑴4m ⑵2a+1 ⑶设这两个数分别为a、b、则平均数为 。
⑷ ⑸ ⑹ ⑺10b+8
分析说明:
⑴数a除以数b,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称a能被b整除。
⑵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两个连续奇数,若较小的是n,则较大的是n +2 。
⑶对于题⑶中两数没有给出,为说明其一般性。可先设这两个数为a, b;用字母表示数时,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数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⑷题⑷中的a,b两数的平方是a2-b2,不能颠倒,也不能写成(a-b)2。
⑸题⑸中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分别是 和 ,所以甲乙两人合作完成的时间是 即 。
⑹平均速度=
所以平均速度为 解答本题容易错写成 ,这主要是概念不清造成的。
题⑺中主要应清楚自然数的十进制表示方法: n=an×10n+an-1×10n-1+……+a1×10+a0 即一个自然数总可以用它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来表示。
例3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⑴ 3a+2 ⑵ 3(a+2) (3)
(4) a- (5)(a-b)2 (6)a2-b2
分析:说出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
①不含括号的代数式习惯从左到右按运算顺序读,如(1)小题3a+2读作“a的3倍与2的和”;
②含括号的代数应该把括号里的代数式看作一个整体,按运算结果来读,如(2)小题3(a+2)读作“a与2的和的3倍”;
③由于分数线具有除法和括号的双重作用,应该把分子与分母看成一个整体来读。
解:(1)a的3倍与2的和;
(2)a与2的和的3倍;
(3)a与b的差除以c的商;
(4)a与b除以c的差;
(5)a与b的差的平方;
(6)a、b的平方差。
例4、当x=7,y=4, z=0时,求代数式x ( 2x-y+3z)的.值。
解:x (2x-y+3 z)=7×( 2×7-4+3×0)=7×(14-4)=70
说明:⑴由比例题可以看出,求代数式值的一般步骤是:①代入 ②计算⑵在代数式中,数字与字母之间,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是省略不写的。而当代入数据求值时,都变成了数字相乘,原来省略的乘号“×”应补上。
【一周一练】
1、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属于代数式的有( )个。
, s= ah, 5× , -y, x-2=y, a-b, 3x>y
a、2 b、3 c、4 d、5
(2)下列代数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 b、m· n c、 mn d、(m+n)÷2
(3)用代数式表示“a的 乘以b减去c的积”是( )
a、 ab-c b、 a(b-c) c、 a( b-c) d、
(4)用语言叙述代数式 ,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比a的倒数小2的数; b、a与2的差的倒数
c、1除以a减去2的商 d、比a小2的数的倒数
2、判断题
⑴n除m用代数式可表示成 ( )
⑵三个连续的奇数,中间一个是n,其余两个分别是n-2和n+2( )
⑶如果n是偶数,则紧跟在n后面的两个连续奇数分别是n+1,n+3( )
3、填空题
⑴每本练习本是0.3元,买a本练习本需__元。
⑵小明有5元钱,买了a支铅笔,每支铅笔是0.2元,则小明还剩__元。
⑶被3整除得n 的数是__。
⑷个位上的数是a,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数的2倍少3的两位数是_。
⑸加工一批零件共m个,乙先加工n个零件后,甲单独再做3天才完成任务,则甲平均每天加工零件__个。
⑹一种小麦磨成面粉后,重量减少数15%, b千克小麦磨成面粉后,面粉的重量是__千克。
⑺一个长方形的长是a,宽是长的 还多1,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__
⑻a、b两个码头相距s千米,一轮船从a码头到b码头的速度是a千米/时,返回的速度比从a码头到b码头快2千米/时,这艘船在a,b两码头间往返一次,共需__小时。
4.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⑴ 其中a=2
⑵当 时,求代数式 的值。
5、填表
x
y
x+y
x-y
xy
5
15
6、某班级里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 多16人,男生人数是a,问a的代数式表示:⑴女生人数。 ⑵该班学生总数;当a=25时,求该班学生总数。
七年级数学教案3
学生很容易解决,相互交流,自我评价,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电脑演示:
如下图,第一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二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
由平面图形动成立体图形,由静态到动态,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的奇妙无穷,更加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四、做一做(实践)
1、用牙签和橡皮泥制作球体和一些柱体和锥体,看哪些同学做得比较标准。
2、使出事先准备好的.等边三角形纸片,试将它折成一个正四面体。
五、试一试(探索)
课前,发给学生阅读材料《晶体--自然界的多面体》,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什么是正多面体,正多面体是柏拉图约在公元400年独立发现的,在这之前,埃及人已经用于建筑(埃及金字塔),以此激励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师出示实物模型:正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
1、以正四面体为例,说出它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
2、再让学生观察、讨论其它正多面体的顶点数、棱数和面数。将结果记入书上的P128的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结论。
3、(延伸):若随意做一个多面体,看看是否还是那个结果。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师生可以共同参与,适当点拨,归纳出欧拉公式,并介绍欧拉这个人,进行科学探索精神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探讨,建立良好的相互了解的师生关系。
六、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1、用六根火柴:①最多可以拼出几个边长相等的三角形?②最多可以拼出如图所示的三角形几个?
2、针对我校电脑室对全体学生开放的优势,教师告诉学生网址,让学生从网上学习正多面体的制作。
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根据自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七年级数学教案4
内容:整式的乘法—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P58-59
课型:新授 时间: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的意义。
2、在通过学生活动中,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用它们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学习难点:对法则的理解
学习过程
1.学习准备
1.叙述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
2.计算
(1)(- a2b) ?(2ab)3=
(2) (-2x2y)2 ?(- xy)-(-xy)3?(-x2)
3、举例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合作探究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 问题: 一个施工队修筑一条路面宽为n m的公路,第一天修筑 a m长,第二天修筑长 b m,第三天修筑长 c m,3天工修筑路面的`面积是多少?
结合图形,完成填空。
算法一:3天共修筑路面的总长为(a+b+c)m,因为路面的宽为bm,所以3
天共修筑路面 m2.
算法二:先分别计算每天修筑路面的面积,然后相加,则3天修路面 m2.
因此,有 = 。
3.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4.你能尝试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吗?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例3 计算:
(1) (-2x) (-x2?x+1) (2)a(a2+a)- a2 (a-2)
2、练一练
(1)5x(3x+4) (2) (5a2? a+1)(-3a)
(3)x(x2+3)+x2(x-3)-3x(x2?x-1)
(4)(?a)(-2ab)+3a(ab-b-1))
(三)学习
对照学习目标,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收获?有什么疑惑?
(四)自我测试
1、教科书P59 练习 3,结合解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几何意义。
2、判断题
(1)-2a(3a-4b) =-6a2-8ab ( )
(2) (3x2-xy-1) ? x =x3 -x2y-x ( )
(3)m2- (1- m) = m2- - m ( )
3、已知ab2=-1,-ab(a2b3-ab3-b)的值等于 ( )
A. -1 B. 0 C. 1 D. 无法确定
4、计算(20xx 贺州中考)
(-2a)?( a3 -1) =
5、(3m)2(m2+mn-n2)=
(五)应用拓展
1、计算
(1)2a(9a2-2a+3)-(3a2) ?(2a-1)
(2)x(x-3)+2x(x-3)=3(x2-1)
2、若一个梯形的上底长(4m+3n)cm,下底长(2m+n)cm,高为3m2n cm,求此梯形的面积。
3、一块边长为xcm的正方形地砖,因需要被裁掉一块2cm宽的长条,为剩下部分面积是多少?
七年级数学教案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
2、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向学生提出问题:上为什么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呢?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订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知道三要素的重要性,了解三者缺一不可,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依据。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2)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不准讨论,想好后举手回答。
让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判,对确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给予讲解。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的概念。
答案:(2)①缺原点,②缺正方向,③不是射线而是直线,④缺单位长度,⑥提醒学生注意在同一数轮上必须用同一单位长度进行度量。⑤⑦是,同时⑦为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打基础。
4、有理数与上点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来表示。
例1画一条,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5,0,—2.5。
学生练习: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然后在上标出各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法说明】让学生动手自己画,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1是把给定的有理数用上的点来表示,完成由“数”到“形”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出示投影4)
例2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学生举手回答
解:A表示—3;B表示;C表示3;D表示;E表。
【教法说明】例2是让学生说出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完成了由“形”到“数”的思维过程。例1、例2从各自不同的两个侧面,体现出数形结合,渗透了数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5、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5)
①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②将—3,1.5,—6,2.25,—5,1
各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教法说明】①题由点读数练习,②题由数找点练习,进一步巩固加深本节所学的内容。
(三)归纳小结
师:①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章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运算都是结合进行的
②掌握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以后再研究。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直线就是()
(2)是直线()
(3)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来表示()
(4)上到原点距离等于3的点所表示的数是+3()
(5)上原点左边表示的数是负数,右边表示的数是正数,原点表示的数是0。()
2、画一条数轮,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5,0,+3.2,—1.4
九、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56页1、2。
(二)选做题:课本第56页及第57页B组1。
(三)思考题:
①在数轮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
②在数轮上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
【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分层次地布置作业,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他们都能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使部分学生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 √ √ × √ 2、略
作业答案
(一)必做题
1、(1)依次是
(2)依次是
2、依次是
(二)选做题:
3、略B组1、(1)—6,(2)—1,(3)3;(4)0
(三)思考题:① ②左,6,右,6
探究活动
(1)在上表示出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和4.5个单位长度的点,并用“<”号将这些点所表示的数排列起来;
(2)写出比—4大但不大于2的所有整数。
分析:画时,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1)在上,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和4.5个单位长度的点各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关于原点对称。画出这些点,这些点所表示的数的大小就排列出来了;
(2)在上画出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数的范围,这个范围内整数点所表示的整数就是所求。“不大于2”的意思是小于或等于2。
解:(1)上,距离原点3个单位的点是+3和—3,距离原点4.5个单位的点是+4.5和—4.5。
由图看出:—4.5<—3<3<4.5
(2)在上画出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数的范围。
由图知,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整数是:—3,—2,—1,0,1,2。
点评:利用,数形结合,是解这一类问题的好方法。
七年级数学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准确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熟练应用这一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推导性质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完成例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4、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法、讲练法、
2、学生学法:本节主要学习幂的乘方性质和积的乘方性质,到现在为止,我们共学习了益的三个运算性质、幂的三个运算性质是整式乘法的基础,也是整式乘法的主要依据,进行幂的运算,关键是熟练掌握幂的三个运算性质,深刻理解每种运算的'意义,避免互相混淆,有时逆用幂的三个运算性质,还可简化运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准确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
用数学语言概括运算性质、
(三)解决办法
增强对三种运算性质的理解,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强化训练以达到准确地区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一组绦习,以达到复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益的乘方这两个性质的目的,让学生互问互答、
2、推导积的乘方的公式,在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说出每一步的理由,以便于学生对公式的准确理解、
3、通过举例来说明积的乘方性质应如何正确使用,师生共练以达到熟练掌握、
4、多种题型的设计,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该性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较灵活地运用、
(二)整体感知
通过对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推导,加深对该性质的理解、掌握该性质的关键仍在于正确判断使用公式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这两个寨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通过完成一组练习,来回顾一下这两个性质:
填空:
七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①x2+y=0 ②y=2x+4 ③y+?x ④x=2/y+1 ⑤(x+y)/3-2=0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血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的解。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是方程组的解,求a,b的值。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的解.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 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3.例 已知方程3X+2Y=10
⑴当X=2时,求所对应的Y 的值;
⑵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的值;
⑶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⑷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X;
⑸当X=-2,0 时,所对应的Y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教材P82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码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七年级数学教案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根据一个数的表示“距离”,初步理解的概念.
2.给出一个数,能求它的
(二)能力训练点
在把的代数定义转化成数学式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解释的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从上节课学的相反数到本节的,使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的联系性.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数形结合理解的意义和相反数与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数学的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辅之以讲授,学生讨论,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得知识,自觅规律.
2.学生学法:研究+6和-6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概念→巩固练习→归纳小结(代数意义)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给出一个数会求出它的
2.难点:的`几何意义,代数定义的导出.
3.疑点:负数的是它的相反数.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6和-6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研究讨论得出概念;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讨论解答归纳出代数意义.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数轴、相反数.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并标出表示-6,,0及它们的相反数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教法说明】的学习是以相反数为基础的,在学生动手画数轴的同时,把相反数的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也为概念的引入奠定了基础,这里老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练习.
(二)探索新知,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6与6是相反数,它们只有符号不同,它们什么相同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很难得出答案.
师: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度的点.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显然A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6,B点(表示-6的点)到原点距离是6个单位长吗?
学生活动:产生疑问,讨论.
师:+6与-6虽然符号不同,但表示这两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都是6,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6与-6的
七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近似数的概念,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2、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取近似数,收集数据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和感受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明白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数
2、能按要求对一个数四舍五入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
合理地对一个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
教学方法
实验——讲——练相结合
通过测量实验体会生活中存在着近似数和精确数,经过讲解和练习能将一个数按要求取近似值
教具准备
1、收集不同形状的树叶制成标本
2、最小单位是厘米的刻度尺和最小单位是毫米的刻度尺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数据。例如:
(1)小明班上有45人;
(2)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
(3)某次地震中,伤亡10万人;
(4)小红测得数学书的长度为21.0厘米
而这些数据在收集的过程中,有些是精确的,而有些由于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或无需要得到精确数据而取了近似数
凭你生活的经验,你能判断一下,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生]我认为第(1)个中的数据是精确的,而第(2)、(3)、(4)中的数据都是近似的
[师]很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做一个实验,进一步体验近似数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作用、
Ⅱ、引入新课,获得直观的体验
1、实验——测得树叶的长度
[师]同学们在下面收集了不少的树叶,把这些树叶制成标本的时候,要求必须在标本中注明每片树叶的长度,下面我们就以同桌为一小组,用你准备好的最小刻度是厘米和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你收集到的树叶的长度,并读取数据
(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读取数据的方法,同时给予指导,让同学们体验到测量读取的数据是有误差的)
[师]在同学们测量的过程中,同桌的小明和小颖用最小单位不同的刻度尺测量了同一片树叶的长度,如图3-1所示:
图3-1
(1)根据小明的测量方法,你能知道他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是什么吗?这片树叶的长度约为多少?根据小颖的测量呢?
(2)谁的测量结果更精确一些?说说你的理由
[生]小明用的刻度尺最小单位是厘米,这片树叶的长度约为6.8厘米,其中6是精确的,8是估计的,即是近似的;小颖用的刻度尺最小单位是毫米,她测量的结果可以读成6.78厘米,其6和7都是精确的,而8是估计的,即是近似的
[生]从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析,很容易看出小颖测量的结果要比小明的更精确一些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细,同桌的小明和小颖共收集了12片树叶,测得刚才那片树叶的长度的值分别约为6.8厘米和6.78厘米、在这一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呢?
[生]他们一共收集了12片树叶,这个数据是精确的,而测量的`树叶的长度的值是近似的
[师]大家还可以用你的刻度尺测量一下桌子的长度、厚度,数学课本的长度、厚度,又可以读出一些数据,它们是精确的还是近似的?
[生]我测得我的课桌的长度是80.5厘米,它是近似的
[生]我测得课桌的长度是80.45厘米,它也是近似数
[师]由此,我们可知测量得出的结果都是近似的,例如珠峰的高度是8848米,是测量得出的,它是近似数
在生活中,除了测量的结果是近似数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数据也是近似的?
[生]有,例如方便面袋子上写着:总净含量110克,数据110克是近似的
[生]饮料桶标注的净含量是350 mL也是近似数
[生]天气预报中报到今天的最高气温是28℃,“28℃”这个数据也是近似数
[生]咱们这本教科书字数是202千字,“202千字”这个数据也是近似的
[师]真棒,同学们能列举生活中这么多的近似数据,说明同学们平时很留心观察一些事物,这一点很值得肯定
2、议一议
图3-2
(1)上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的?哪些是近似的?
(2)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
[生](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33亿,人口总数为12.9533亿这个数据是近似数
[师]为什么呢?(Why?)
[生]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客观条件就决定了在人口普查的过程中是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的
[师]的确如此,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难以得到精确数据,尽管现在科技的发展,有了更为精密的仪器、在人口普查中,由于客观条件等的限制,也难以或无法取到精确值
[生]第二幅图是精确值
[生]第三幅图中,年级共有97人是精确值,而买门票大约需要800元是近似值、
[师]回答正确、这里的“800元”也是近似值,但这个近似值不是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据,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要估算一下大约需多少钱,无需得到精确值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例子说明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吗?
[生]小明的身高是1.58米,体重40公斤,年龄14岁,这些数据都是近似数
[生]小明今天上了6节课,是精确的
[生]一条草鱼重2.854千克,这个数据也是近似数
[生]我们班有25个女生,这个数据是精确数
[师]我们了解了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做一做
例1小明量得课桌长为1.025米,请按下列要求取这个数的近似数:
(1)四舍五入到百分位;
(2)四舍五入到十分位;
(3)四舍五入到个位、
[分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关键是看四舍五入到哪一位,看这一位后面一位的数够五不够五,来决定取舍,特别注意近似数1.0,末尾的0不能随意去掉、
解:(1)四舍五入到百分位为1.03米;
(2)四舍五入到十分位为1.0米;
(3)四舍五入到个位为1米
例2小丽与小明在讨论问题
小丽:如果你把7498近似到千位数,你就会得到7000
小明:不,我有另外一种解答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首先,将7498近似到百位,得到7500,接着把7500近似到千位,就得到了8000
小丽:……
你怎样评价小丽和小明的说法呢?
[生]小丽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一个数近似到千位,要一次做完,看百位上的数决定四舍五入,而不能先近似到百位,再近似到千位
例3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596960千米2,美国和罗马尼亚的国土面积约为9364000千米2(四舍五入到千位)和240000千米2(四舍五入到万位)如果要将中国国土面积与它们相比较,那么中国国土面积分别四舍五入到哪一位时,比较起来的误差可能会小些?
[分析]对数据进行比较是培养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数据进行比较时,有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各自的近似数进行比较、在选择近似数时,一般数据要四舍五入到同一数位,这样出现较大误差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解:当与美国的国土面积比较时,可将中国国土面积四舍五入到千位,得到9597000千米2,因为它们同时四舍五入到了千位,这样比较起来误差会小一些
类似地,当与罗马尼亚国土面积相比较时,可以将中国国土面积四舍五入到万位,得到9600000千米2、
Ⅲ、课时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呢?
[生]我们知道了测量所得的数据都是近似数
[生]生活中既有精确的数据,也有近似的数据,因此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生]能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生]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时,不能随便将小数末尾的零去掉、例如2.03取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十分位,得到近似数2.0,不能把零去掉、
板书设计
一、生活中的数据——近似数和精确数
1、实验测量所得的结果都是近似的(测量树叶的长度)
2、议一议
二、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师生共析,由学生板演)
七年级数学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教材几何教学的第一节课,通过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感觉图形世界丰富多彩。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无需对具体定义的深刻理解,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初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几何模形---图形---文字”这个抽象过程,培养学生抽象、辨别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几何的热情。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抽象能力的培养,学习热情的激发。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师生互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身边的实物等。
教学过程:
合作学习
问题1:
我们已学过的或认得的存有哪些几何体?
(学生讨论、交流)
问题2:
你能举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形状与上述几何体类似的物体吗?
(学生讨论、举例)
课本中P162中的合作学习
(教师可多举一些平面与曲面的实例让学生感受、辨别)
特别指出:
数学中的平面是可以无限伸展的
议一论
P163课内练习1
P163课内练习2
师生讨论指出:
线与线相交成点,面与面相交成线。
想一想:
观察下图,你发现什么?
师生讨论
议一议:
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给人以点、线的形象。
指出:
日常生活中点与面只是相对的一个感念。如:
在中国的地图上,北京是一个点;而在北京市地图上,北京是一个面。
活动探究:
P164课内练习3
应用拓展:
请以给定的图形“〇〇、△△、═”(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如图就是符合要求的一个图形。你还能构思出其他的图形吗?比一比,看谁想得多。
议一议: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七年级数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数轴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力目标: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数轴的三要素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教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比较、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1.学生观看钟祥二中相关背景视频
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问题1: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画图演示。
学生画图后提问:
1.马路用什么几何图形代表?(直线)
2.文中相关地点用什么代表?(直线上的点)
3.学校大门起什么作用?(基准点、参照物)
4.你是如何确定问题中各地点的位置的?(方向和距离)
设计意图:“三要素”为定向,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这是实际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问题2:上面的问题中,“南”和“北”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能不能直接用数来表示这些地理位置和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解决方法,学生代表画图。
学生画图后提问:
1.0代表什么?
2.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75表示什么?10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以三要素为定向,将点用数表示,实现第二次抽象,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你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吗?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说明正数和负数的作用,引导学生用三要素表达,为定义数轴的概念提供直观基础。
问题4:你能说说上述2个实例的共同点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三要素”的意义,体会“用点表示数”和“用数表示点的思想方法,为定义数轴概念提供又一个直观基础。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第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它具备什么条件。
2.如何画数轴?
3.根据上述实例的经验,“原点”起什么作用?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师生活动:
学生自学完后,请代表上黑板画一条数轴,讲解画数轴的一般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画数轴的步骤,使数轴的三要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得到数轴的定义。
至此,学生已会画数轴,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
①数轴的定义。
②数轴三要素。
练习:(媒体展示)
1.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数轴。
2.口答:数轴上各点表示的数。
3.在数轴上描出下列各点:1.5,-2,-2.5,2,2.5,0,-1.5。
(三)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问题:观察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哪一侧?与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个单位长度?设a是一个正数,对表示a的点和-a的点进行同样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出数轴上不同位置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各指什么?
3.数轴的画法。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数轴“三要素”。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表示下列有理数数的点中,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
五、板书
1.数轴的定义。
2.数轴的三要素(图)。
3.数轴的画法。
4.性质。
六、课后反思
附:活动单
活动一:画一画
钟祥二中学校大门南75米是钟祥市统计局,100米是中国建设银行,在她北75米是海韵艺术学校,200米处是中百仓储,请同学们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思考:如何简明地用数表示这些地理位置与学校大门的'相对位置关系?
活动二:读一读
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科书P8页:
1.什么样的直线叫数轴?
定义: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数轴的步骤是什么?
3.“原点”起什么作用?_______
4.你是怎么理解“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的?
练习:
1.画一条数轴
2.在你画好的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5,2,2.5,0,-1.5
活动三:议一议
小组讨论:观察你所画的数轴上的点,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在原点的___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个单位长度.
练习:
1.数轴上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侧,距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个单位长度。
2.距离原点距离为5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
3.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则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
附:目标检测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4与-4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都等于4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2.画数轴,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列举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所有整数。
3.画数轴,观察数轴,在原点左边的点有_______个。
4.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
七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
2.能通过不同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并会应用它们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多 边形的外角和公式.
2.难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探究
1.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我们还知道,正方形的四个角都等于90°,那么它的内角和为360°,同样长方形的内角和也是360°.
3.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其内角和为360°,那么一般的四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呢?
画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四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与同伴交流你的结果.
从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同学们进行量一量,算一算及交流后老师加以归纳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的感性认识,是否成为定理要进行推导.
二、思考几个问题
1.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2.从五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 五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那么这五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
3.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综上所述,你能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
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一2)180°.
想一想:要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必需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来完成,就是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除利用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外,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你会用新的分法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
由同学动手并推导在与同伴交流后,老师归纳:(以五边形为例)
分法一:在五边形ABCDE内任取一点O,连结OA、OB、OC、OD、OE,则得五个三角形.其五个三角形内角和为5×180°,而∠1,∠2,∠3,∠4,∠5不是五边形的内角应减去,∴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180°一2×180°=(5—2)×180°=540°.
如果五边形变成n边形,用同样方法也可以得到n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减去一个周角,即可得:n边形内角和=n×l80°一2×180°=(n一2)×180°.
分法二:在边AB上取一点O,连OE、OD、OC,则可以(5-1)个三角形,而∠1、∠2、∠3、∠4不是五边形的内角,应舍去.
∴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1)×180°一180°=(5—2)×180°
用同样的办法,也可以把n边形分成(n一1)个三角形,把不是n边形内角的∠AOB舍去,即可得n边形的内角和为(n一2)×180°.
三、例题
例1 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
已知:四边形ABCD的∠A+∠C=180°.求:∠B与∠D的关系.
分析:本题要求∠B与∠D的关系,由于已知∠A+∠C=180°,所以可以从四边形的内角和入手,就可得到完满的答案.
解:如图,四边形ABCD中,∠A+∠C=180°。
∵∠A+∠B+∠C+∠D=(4-2)×360°=180°,∴∠B+∠D= 360°-(∠A+∠C)=180°
这就是说:如果四边形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也互补.
例2 如图,在六边 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六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
已知:∠1,∠2,∠3,∠4,∠5,∠6分别为六边形ABCDEF的外角.
求:∠1+∠2+∠3+∠4+∠5+∠6的值.
分析:关于外角问题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平角,这样我们就得到六边形的6个外角加上它相邻的内角的总和为6×1 80°.由于六边形的内角和为(6—2)×180°=720°.
这样就可求得∠1+∠2+∠3+∠4+∠5+∠6=360° .
解:∵六边形的任何一个外角加上它相邻的内角和为180°.
∴六边形的六个外角加上各自相邻内角的总和为6×180°.
由于六边形的内角和为(6—2)×180°=720°
∴它的外角和为 6×180°一720°=360°
如果把六边形横成n边形.(n为不小于3的正整数)
同样也可以得到 其外角和等于360°.即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所以我们说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它的边数无关.
对此,我们也可以象以下这种,理解为什么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如下图,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A出发,沿多边形各边走过各顶点,再回到A点,然后转向出发时的方向,在行程中所转的各个角的和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和,由于走了一周,所得的各个角的和等于一个周角,所以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四、课堂练习
课本P89练习1、2、3题.
P90第2、3题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六、课后作业
课本P90第4、5、6题.
备选题:
一、判断题.
1.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内角和也随着增加.( )
2.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外角和也随着增加.( )
3.三角形的外角和与一多边形的外角和相等.( )
4.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出(n一2)条对角线,得到(n一2)个三角形.( )
5.四边形的四个内角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直角.( )
二、填空题.
1.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30°,则这个多边形为 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35°,则这个多边形为 边形.
3.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多边形是 边形.
4.内角和为1440°的多边形是 .
5.一个多边形的内角的度数从小到大排列时,恰好依次增加相同的度数,其中最小角为100°,最大的是140°,那么这个多边形是 边形.
6.若多边形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3倍,则这个多边形是 边形.
7.五边形的对 角线有 条,它们内角和为 .
8.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4320°,则它的边数为 .
9.多边形每个内角都相等,内角和为720°,则它的每一个外角为 .
10.四边形的∠A、∠B、∠C、∠D的外角之比为1:2:3:4,那么∠A:∠B:∠C:∠D= .
11.四边形的四个内角中,直角最多有 个,钝角最多有 个, 锐角最多有 个.
12.如果一个多边形的边数增加一条,那么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增加 ,外角和增加 .
三、选择题.
1.多边形的每个外角与它相邻内角的关系是( )
A.互为余角 B.互为邻补角 C.两个角相等 D.外角大于内角
2.若n边形每个内角都等于150°,那么这个n边形是( )
A.九边形 B.十边形 C.十一边形 D.十二边形
3.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720°,那么这个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为( )
A.6条 B.7条 C.8条 D.9条
4.随着多边形的边数n的增加,它的外角和( )
A.增 加 B.减小 C.不变 D.不定
5.若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内角和的号,它的边数是( )
A.3 B.4 C.5 D.7
6.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800°,那么这个多边形是( )
A.五边形 B.八边形 C.十边形 D.十二边形
7.一个多边形每个内角为108°,则这个多边形( )
A.四边形 B,五边形 C.六边形 D.七边形
8,一个多边形每个外角都是60°,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和为( )
A.180° B.360° C.720° D.1080°
9.n边形的n个内角中锐角最多有( )个.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0.多边形的内角和为它的外角和的4倍,这个多边形是( )
A.八边形 B.九边形 C.十边形 D,十一边形
四、解答题.
1.一个多边形少一个内角的度数和为2300°.
(1)求它的边数; (2)求少的那个内角的度数.
2.一个八边形每一个顶点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共 有多少条对角线?n边形呢?
3.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为其外角和的5倍,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4. 若一个多边形每个外角都等于它相邻的内角的 ,求这个多 边形的边数.
5.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外角与其余内角的和为60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6.n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互比为13:2,求n.
7.五边形ABCDE的各内角都相等,且AE=DE,AD∥CB吗?
8.将五边形砍去一个角,得到的是怎样的图形?
9.四边形ABCD中,∠A+∠B=210°,∠C =4∠D.求:∠C或∠D的度数.
10.在四边形ABCD中,AB=AC=AD,∠DAC=2∠BAC.
求证:∠DBC=2∠BDC.
七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平移的作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形形成印象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请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二、提出新知实践探索
平移: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3)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利用一张半透明的纸附在上面,绘制一排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案
引导学生找规律,发现平移特征
三、典例剖析深化巩固
例如图,(1)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运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ΔABC
先观察探讨,再通过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总结规律,给出定义
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平移
四、巩固练习
课本33页:1,2,4,5,6,7
五、小结:
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当图形平移的方向是沿着一边所在直线的方向时,那么此边上的对应点必在这条直线上。2利用平移的特征,作平行线,构造等量关系是接7题常用的方法。
六、作业
课本P30页习题5。4第3题
七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看一看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想、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
三、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
∠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2)初步应用.
练习1:下列说法,你同意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
①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共同一条直线上.
②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5.对顶角性质.
(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
(2)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
在图1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
教师板书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3)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
1.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辨让未知角与已知角的关系,用指出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的,然后板书出规范的求解过程.
2.练习:
(1)课本P5练习.
(2)补充: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
五、作业
1.课本P9.1,2,P10.7,8.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一、判断题:
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二、填空题:
1.如图1,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BOE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
(1)(2)
2.如图2,直线AB、CD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则∠EOF=________.
三、解答题:
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1)若∠AOC+∠BOD=100°,求各角的度数.
(2)若∠BOC比∠AOC的2倍多33°,求各角的度数.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
课时作业设计答案:
一、1.×2.∨
二、1.∠AOF,∠EOC与∠DOF,1602.150
三、1.(1)分别是50°,150°,50°,130°(2)分别是49°,131°,49°,131°.
七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的意义,理解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的一致性.
难点:多重符号的化简.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二、师生共同研究的定义
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符号不同,一正一负;数字相同.
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它们互为,如+5与
应点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这样我们也可以说,在数轴上的原点两旁,离开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互为.这个概念很重要,它帮助我们直观地看出的意义,所以有的书上又称它为的几何意义.
3.0的是0.
这是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到原点的距离就是0.这是等于它本身的的数.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1)分别写出9与-7的;
例1由学生完成.
在学习有理数时我们就指出字母可以表示一切有理数,那么数a的如何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例1,自己得出结论:
数a的是-a,即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一个负号即是它的
1.当a=7时,-a=-7,7的是-7;
2.当-5时,-a=-(-5),读作“-5的”,-5的是5,因此,-(-5)=5.
3.当a=0时,-a=-0,0的是0,因此,-0=0.
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8)表示-8的;-(+4)表示+4的;
例2 简化-(+3),-(-4),+(-6),+(+5)的符号.
能自己总结出简化符号的`规律吗?
括号外的符号与括号内的符号同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正数;括号内、外的符号是异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负数.
课堂练习
1.填空:
(1)+1.3的是______; (2)-3的是______;
(5)-(+4)是______的; (6)-(-7)是______的
2.简化下列各数的符号:
-(+8),+(-9),-(-6),-(+7),+(+5).
3.下列两对数中,哪些是相等的数?哪对互为?
-(-8)与+(-8);-(+8)与+(-8).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是理解的定义——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二是求a的;三是简化多重符号的问题.
五、作业
1.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
2.在数轴上标出2,-4.5,0各数与它们的
3.填空:
(1)-1.6是______的,______的是-0.2.
4.化简下列各数:
5.填空:
(1)如果a=-13,那么-a=______;(2)如果a=-5.4,那么-a=______;
(3)如果-x=-6,那么x=______; (4)如果-x=9,那么x=______.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是以《教学大纲》中“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等规定的精神,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征而设计的由于内容较为简单,经过教师适当引导,便可使学生充分参与认知过程.由于“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的联系较为直接,在教学中则着力引导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过程.
探究活动
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
将a,-a,b,-b,1,-1用“<”号排列出来.
分析:由图看出,a>1,-1
解:在数轴上画出表示-a、-b的点:
由图看出:-a<-1
点评:通过数轴,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排列三个以上数的大小顺序,经常是解这一类问题的最快捷,准确的方法.
【七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数学教案02-07
七年级数学教案08-23
七年级数学教案08-19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11-03
七年级下数学教案10-18
七年级数学教案11-09
《数轴》七年级数学教案03-19
七年级下期数学教案02-28
七年级数学教案(精华)06-08
【热门】七年级数学教案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