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练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巩固估算方法,熟练地加以应用,并检验除法的估算。
2、发展学生的灵活估算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境,引起学生探讨的兴趣。
2、根据学习的估算方法,探讨除法估算的一般情况。
3、从小组合作探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总结估算的方法,并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营造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2、利用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般简单问题。
3、通过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估算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估算。
五、教学突破: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灵活估算是把两位数看作整十数后再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延伸,更突出估算的现实意义。学生先通过自出估算题目,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组交流探讨出灵活估算的方法,在掌握巩固估算方法的基础上,再突出估算在检验除法中的作用,并利用估算解决生活现实问题。充分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并大胆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意识。
六、教学步骤:
(一)教师活动
1、带领学生复习巩固估算方法,并用估算检验除法的计算。
2、组织学生课堂活动,锻炼学生的估算,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3、总结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的大胆探究。
4、布置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小结本节内容。
(二)学生活动:
1、加强练习,巩固估算的一般方法。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掌握。
3、自我小结,积极发言。
4、积极完成练习,对本节进行小结
七、教学具体进程:
(一)复习估算方法,用估算检验除法。(约5分钟)
1、教师活动:
(1)在黑板上出示两道题目(61÷3 78÷4),让学生先用竖式计算,再用估算检验结果。
(2)请部分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引导评价。
2、学生活动:
(1)先利用竖式计算,再用估算检验是否正确。(2人板演)
(2)说出计算方法,积极进行讲评。
(二)进行课堂活动。(约20分钟)
1、教师活动:
(1)出示课堂活动情境,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要求,说出活动内容
(2)肯定学生回答,提醒学生注意他们说的算式是什么算式。
(3)鼓励学生估算,并和小女孩比较,检验她估算对吗?
(4)组织学生课堂活动:4人一小组,一人说算式,另三人估算出结果,并要求:算式必须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估算结果应说成大约是多少。如有疑问请告诉老师。
(5)及时表扬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广泛存在,你认为该怎么办?根据原有经验,如69÷6,把69看作70后除以6并不能除尽,仍有余数,可以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并能被一位数整除的数后再计算,即把69÷6换成66÷6 , 把95÷8换成96÷8,如果换算后口算仍有困难,可一边估算一边进行竖式帮助估算出结果。
(6)总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要大胆说、动手做、通过组织讨论解决。
(7)让学生自主说算式,全班估算。
2、学生活动:
(1)阅读要求,汇报内容:一人说算式,一人说出估算结果。
(2)观察得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式。
(3)积极估算、比较。
(4)按照老师的要求,每4人一组开展活动,积极估算并及时发现问题,然后汇报给老师。如:99÷6 95÷8 73÷4。
(5)讨论,质疑,认真听取同学意见,教师讲解。加深估算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发言、练习。大胆运用新学到的`灵活估算方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6)说出你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后有什么想法。
(7)认真听、争取快速汇报估算9结果。
(三)完成课堂练习、小结本节内容。(约15分钟)
1、教师活动:
(1)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十二中剩下的题,让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引导题中的新知识。
(2)组织学生完成思考题,用集体的智慧讨论解决,作必要的指导。
(3)带领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点:估算方法。
2、学生活动:
(1)完成练习十二的6、7题 ,6题为准确计算,并用估算检验,7题为估算。
(2)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合作探究,锻炼思维。
(3)小结本节估算 设计理念: 本课主要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灵活估算,让学生先自己出题估算。发现了如果把两位数看作整十数后再除以一位数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并不适用,从而明白估算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达到估算目的,发展估算意识。还可以用估算来检验除法的计算,提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能力和准确度。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体会成功的快乐 ,让学生轻松、快乐学数学,把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与活动结合起来,改变枯燥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喜欢,走近、走进数学。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 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小数的读法、写法、大小比较、及笔算小数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积极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本单元的知识
难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思维导图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小胖妞妞的自我介绍,刚才在她的介绍中出现了这几天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老朋友——小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数的世界,看看你是否对这个老朋友有了深入透彻的了解,让我们一起走进《练习六》。
结合思维导图复习有关小数的组成,读法,写法。梳理知识点后,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做练习六中的一、二题,也就是元角分与小数之间的转化,在学生熟练掌握之后,让学生当小老师出题,感受小数的意义。
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汇报有关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知道小数大小的比较,应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的第一位,第一位相同在比较下一位,直到比较出小数的'大小为止。进而完成三四题,进一步巩固小数大小的比较。
梳理笔算小数加减法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算起,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然后完成5题。进而完成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完成第7、8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不仅要计算准确,还要梳理好题中的信息和数量关系。
谈收获
板书设计(也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练习六
组成: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读法写法:从高位起
小数
笔算小数加减法:从低位算起,相同数位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
小数大小比较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借助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用画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了解了一下,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很喜欢唱歌,现在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幸福拍手歌》好吗?(齐唱:幸福拍手歌)
师: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的时候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
2.引入
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关系,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几幅有关北方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师:在我国的北方,冬天经常会出现沙尘天气,你们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生观看
师:沙尘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沙尘天气实际上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由于我们人类过去滥砍滥伐,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造成今天的恶果。
师:要治理沙尘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生:植树造林
师:对,植树造林。你们看,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学生,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沙尘暴的图片、视频引入新课,过渡自然、真实,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出示公告:为美化校园环境,现在面向全校学生征集植树方案,择优录取。
师:你们想不想成为校园环 境设计师啊?请你们认真看看方案设计要求。
【媒体】需要在一条路的一边种5棵丹桂树。你会怎么种,请设计植树方案。
(桔色学具代表道路,黄色小棒代表丹桂树)
学生活动:先独立 思考方案利用学具摆一摆。(利用目测的方法,做到两树之间的距离基本一致)
再4人小组合作探讨,汇报方案。(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1)我是两端都种。(学具演示,板书)
(2)我是一端种、一端不种。(学具演示,板书)
(3)我是两端都不种。(学具演示,板书)
二、共同探讨,感受新知
师:你们真棒,设计出了三种方案。那我们一起来 讨论第一种情况。
两端都种,棵数是5 ,道路被分成了几段(段数)?
(棵数是5,段数是4)
师:棵数和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棵数比段数多一)
师:还可以怎么说
(段数比棵数少一)
师:可以用怎么样的算式来表 示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
板书:段数=棵数-1 (棵数=段数+1)
师:段数多还是棵数多?棵数多(强调)
师:请同桌小组讨论一下,剩下的两种情况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2种情况,只种一端,棵数是5,段数也是5,段数=棵数)
(第3种情况,两端不种,棵数是5,段数也是6,段数=棵数+1)
小结:分段有这三种情况,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数学广场分段。
板书:分段
师:如果在这条路上装路灯,装8盏路灯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画草图 ,画一条横线代表 道路,画圆代表路灯)
两端都种 8盏灯 道路分成了7段 段数=盏数-1
只种一端 8盏灯 道路分成了8段 段数=盏数
两端不种 8盏灯 道路分成了9段 段数=盏数+1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填空:
(1)一条路的一边装路灯,从起点到终点都要装,装10盏灯
有( )间隔?
师:想想是第几种情况,再回答问题。
(第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我是从“从起点到终点都要装”看出来的。段数=棵树-1 9个间隔。)
师:这里的段数、棵数相当于问题里的.什么?
(段数相当于间隔数,棵树相当于盏数。)
师:所以间隔 数等于什么?(间隔数=盏数-1)
(2)在一条路的一边插彩旗,从起点开始插,终点不插,共插了11面彩旗,这条路被分成了( )段?
(第二种情况,只种一端。面数=段数 分成了11段)
(3)在走廊一边摆花盆,走廊的起点与终点都不摆,把走廊分成了6段,一共需要( )盆花?
(第三种情况,两端不种。段数=盆数+1;盆数=段数-1 需要5盆)
(4)把一根木头,锯了11次,这根木头被锯成了( )段?
(第3种情况 同两端都不种的情况一 样。锯子锯的 地方相当于植树处,锯了几次就好比种了几棵树,每段木头相当于树与树之间的间隔 段数=次数+1 锯了11次,锯成了12段。)。
师:看来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找寻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判断题: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
(1)如果要把一根纸带剪20段,需要剪21次。(X)【第3种情况】
(2)把一根木头锯了11次,一共锯了11段。(X)【第3种情况】
(3)体育课上,10位同学排成一排,他们之间有9间隔。(√)【第1 种情况】
选择题 :
(1)小胖在一根绳上挂气球,绳子的两端都不摆挂,一共挂了9个气球,把这根绳子分成了( ③ )段? 【第3种情况】
①8段 ②9段 ③1 0段
(2)一根绳子长15米,小胖把它剪成了5段,剪了( ① )次?
①4次 ②5次 ③6次 【第3种情况】
(3)小胖从底楼走到3楼,他走了( ② )层楼梯?【第1种情况】
①3层 ②2层 ③4层
动脑筋:
(1)小胖在他家的游泳池的池岸边上放了8盆兰花,把游泳池的池岸分成了几段?
(封闭图形就好比第二种情况,只种一端,盆数=段数)
(2)如果在每两盆兰花之间再放上1盆茶花,需要几盆茶花?
(每两盆兰花之间指的就是段数,有几段就放盆)
(3)爸爸上楼的速度是小明的2倍,如果父子两人同时从底楼上楼,当小明走到3楼时,爸爸已经走到了几楼。
(小明从底楼走到3楼,一共走了2层楼梯。所以这时候爸爸应该已经走了4层楼梯,到了5楼。【第1种情况】楼梯数=楼数-1)
四、小结:今天我们所解决的这些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通过动手画、摆、比,找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
只栽一端间隔数就是植树棵树,两端都栽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两端不栽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
板书: 分 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P110—11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哪位同学愿意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呢?(指2—3名同学举例,其他同学评判,教师适时点评。)
师:我们还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下面就请同学们猜一下三、一班的张晨同学做哪个游戏的可能性比较大?(大屏幕出示:大课间活动,三、一班的40名同学在操场上做游戏,有30人在丢手绢,6人在跳绳,4人在踢毽子。张晨是三、一班的学生,她做哪个游戏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生1:张晨做丢手绢游戏的可能性大,因为……。
生2:……
生3:……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引出并板书课题:可能性的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一定”“可能”“不可能”等现象的描述和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解答,回忆再现新授课中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师:首先,看一看同学们能不能做一名合格的小法官。(出示)
1、基本练习
(1)我是小法官。(快速抢答,看谁说的又对又快。)
①一周有七天。()
②人的一生中一定要吃饭。()
③小明长大后一定能当飞行员。()
④下周一一定是阴天。()
(2)从放5个红球和1个绿球的口袋中随意摸出一个球,摸出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指生回答,重点说原因。)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棒!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2、综合练习
(1)课本110页第8题。
师:掷骰子游戏喜欢吗?请同学们拿出写有1—6这几个数字的骰子来,我们一起玩。
①让生说一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②猜测试验后的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③实践、记录、统计。(全班一起掷一次,师参与记录各个面出现的次数。)
④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⑤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差异,如果得不到预期结果,可以再让学生多掷次,增加实验总次数,尽量使实验结果接近理论概率。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2)课本110页第9题。(出示主题图)
师:过元旦的时候,
三、一班用抽签的形式来决定每位同学所要表演的节目。其中讲故事5张,唱歌3张,跳舞1张。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最有可能表演什么节目?
生:我最有可能表演讲故事。
师:为什么?
生:因为讲故事的签比较多。
师:谁能用“最有可能”和“最不可能”说一说其它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生:我觉得最有
可能抽到唱歌,最不可能抽到跳舞。
(3)课本111页第10题。
师:我这里有4个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放有硬币,猜一猜可能在哪个盒子里?(注意: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次,不能重复选。)
①生猜。
②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③揭示结果。
④说一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得多。(引导学生发现:硬币只能在4个盒子中的1个,有3个盒子中没有,所以猜错的人数比较多猜错的可能性大。)
师:同学们真聪明!考虑问题真全面。接下来老师提高一下难度,有没有信心做好?
3、提高练习
(1)课本111页第11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制的正方体来,在它的6个面上涂上红、蓝两种颜色,要使掷出的红色的可能性比蓝色大,应该怎样凃?
①生动手涂色。
②小组展示交流,说想法。
③集体展示交流凃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行。)
(2)课本111页第12题。(出示)
①生独立思考应怎样填。
②小组合作完成。
③集体展示交流。(只要写有数字“1”的卡片数量最多,写有数字“5”的卡片数量最少就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汇报展示,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一)自主检测
师;刚才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组测试题,请同学们赶快大显身手吧!(让生做在测试纸上)
1、选择题。
①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着4个白球和5个黄球,任意从盒子中取出一个,( )的可能性较大。
A、白球 B、蓝球 C、黄球
②把一些白色围棋子放在书包里,从中任意摸出一个,( )是白棋子。
A、可能 B、一定 C、不可能
③从8个红色的'的玻璃球和2个黄色的玻璃球中任意摸出一个,找到( )色的玻璃球可能性更大些。
A、红色 B、蓝色 C 黄色
④从1个蓝色的玻璃球和10个白色的玻璃球中任意摸出一个,摸到( )玻璃球可能性更小一些。
A、白色 B、蓝色 C、红色
⑤把3个白球和5个红球放在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 )是蓝色的。
A、可能 B、一定 C、不可能
2、按要求凃一涂
(1)摸出的一定是
(2)摸出的不可能是
(3)摸出的可能是
(二)、评价完善。
生汇报答案,其余自我核对,纠正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检测,进一步强化“双基”,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归纳小结
师:这节课主要练习了什么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你表现的怎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教材第
15页例4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体验估算的意义,培养估算意识。
2.在探讨和交流中,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对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猜测这些数字可以看成多少。
1.育红小学三年级一共有202人,大约()人。
2.学校图书馆新进科普读物121本,大约()本。
3.一个足球39元,一个篮球62元,两样东西一共大约()元。
学生读题、思考,教师指名回答,并说出解答的理由。
师:这种猜测叫数的“估计”。通过数的估计再进行计算,这样的过程叫估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的估算。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
15页例4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那大家读懂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了吗?想一想,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图中的哪些信息呢?(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需要利用的数学信息,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六个年级的总人数:223+234 影院座位数:441个
师:223+234等于多少呢?这个结果比441大,还是比441小呢?我们可以笔算完成。但在笔算前,我们可以先估算一下。大家想一想,怎么进行这个算式的估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估计和估算方法。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方法一:223>200,234>200,223+234>400,但还是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
方法二:223>220,234>230,223+234>450,这样看来,223+234>441。所以人多座位少,坐不下。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估算前先估计,估计的数值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上面两种估算方法哪种更合理呢?为什么?
学生思考,和同桌交流,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第二种方法更合理。因为估计的数值越接近原数,估算的结果越合理。我们在估算的时候,要多观察和思考,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
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师:怎么列式?你会估算吗?(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估算)
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列式:196+226。
方法:把196看成200,把226看成230,因为196<200,226<230,200+230=430,430<441,所以196+226<441。人少座位多,坐得下。
四、巩固练习
1.估算下面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估算。
231+211
679+102
711-612
506-212
208+109
指名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和结果,全班交流和订正。
2.毛毛的身高是132厘米,爸爸的身高是178厘米。两人大约相差多少厘米?
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并估算。指名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五、拓展提升
妈妈给爸爸买了一件上衣,花了402元;给自己买了一条裙子,花了259元;又给丫丫买了一双鞋子,花了123元。你知道妈妈大约花了多少钱吗?
把402看成400,把259看成260,把123看成120,400+260+120=780(元)
大约花了780元
六、课堂总结
估算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估算方法,能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三第5题。
通过第1题和第2题的练习,告诉学生这种猜测就是“估计”。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鼓励学生发现能解决问题的数学信息。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估算
例4
223+234
方法一:223>200,234>200,223+234>400
方法二:
223>220,234>230,223+234>450,223+234>441,坐不下。
196+226
方法:
196<200,226<230,200+230=430,430<441,所以196+226<441,坐得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认知和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发现有些学生在估算时估计的数太大或太小,造成与实际的偏离太大,而且估计之后再计算时并不简便,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对估算的意义理解不够和对估算的方法的不熟练造成的。
教学建议:在后面的练习中,应该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并且通过具体情境的计算加强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题,以及随后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教学难点: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
课前准备:
1分硬币、学生用尺、米尺、纸条、小棒、超市购物卡、光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入题
今天很高兴与小朋友一起学习,据我了解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爱讲卫生,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刷牙、洗脸,然后吃饭上学。老师教的学生中有个男孩叫豆豆,他也很爱讲卫生,上周五早上他到学校后和我说了几句悄悄话:(幻灯片示出)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了约15米长的牙刷刷牙,刷牙后急忙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跑的太快,把1米厚的橡皮丢了。
师:你们笑什么?豆豆的话说错了吗?能告诉我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正确答案:
床长2米牙刷长15厘米橡皮厚1厘米师: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量物体长度的单位。你能从你的直尺上找到1
厘米的长度吗?(引导学生从直尺的左端刻度0开始:刻度0到刻度1是厘米)
量什么样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
你会画一条长1厘米的线段吗?说说画法(学生一般会说从刻度0画到刻度1)师:1厘米就只有这一点长。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长的线段呢?(100个)为
什么?(因为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故事,找出错误的单位名称游戏,唤起了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回忆。为学习分米、毫米做准备。)
师:电脑键盘约长5()(幻灯片出示)你知道用什么长度单位吗?
师引导:米和厘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有没有其它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指出:电脑键盘约长5(分米),想知道分米是什么样的长度单位吗?想知道1分米是多长吗?
板书:认识分米二、实践操作,主动探究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学生小组活动:直尺量出纸条、小棒
师: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生:长度都是10厘米)
指出: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课件出示1分米)师:纸条的长度是几分米?小棒的长度是分米?
(纸条的长度是1分米,小棒的长度是1分米,)
(2)沟通分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师: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生:10厘米)纸条的长度是几分米?(生:1分米)10厘米长还是1分米长?(生:一样长)我可以用哪个符号表示1分米和10厘米?(生:等于号)
(板书:1分米﹦10厘米生齐读)
师:在自己直尺上找到刻度0到刻度10,想一想,从刻度0到刻度10一共有多少厘米?(生:10厘米)
追问:10厘米就是几分米?2分米是多少厘米?50厘米又是多少分米呢?
(设计意图:分米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学生量纸条、量小棒的长度都是10厘米的基础上,老师介绍:10厘米就是1分米。让学生很直观的理解、感知到1分米的长度,并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构1分米表象。)
(3)找一找
师:你们的直尺子上只有这一个1分米吗?仔细找看谁的眼睛尖!启发:直尺上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分米?在直尺上指一指说给同桌
小朋友听听。(引导学生指出从刻度1到刻度11、从刻度2到刻度12等都是1分米)
(4)画一画
提问:你能用直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先想一想,再画一画学生动手操作后讨论:你是从刻度几画到刻度几的?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一般会说从0刻度画到10刻度)
提出要求:同桌小朋友交换量一量画的线段,及时纠正错误。
师:你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吗?请大家同桌合作,一人比划,一人测量验证,看谁比划得准。
(5)联系生活,体会1分米的实际长度
师:出示大约1分米长的物体,小朋友知道了1分米大约是这么长,那我们来找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分米呢,你也可以一边找一边量一量(从文具盒中找)。
(6)沟通米与分米间的关系
游戏规则:每位学生拿一个长1分米的纸条,学生接纸条。老师拿出1米长的
(明确长度1米),提问:老师的长多少米?每个纸条几分米长?几个小朋友的纸条接在一起和老
师的1米一样长?几个1分米等于1米?
(板书:1米=10分米生齐读)
(设计意图:长度单位之间近率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用手中的1分米长的小纸条接起来贴到米尺上,直观清晰的让学生探究出1米里有10个1分米,也就是1米=10分米。学生在贴纸条、看一看中自主探究了1米与10分米之间的近率。)
2、认识毫米
(1)认识毫米
观察: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数数每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生: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
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课件出示)
(板书:1毫米教给学生读法)同桌小朋友指一指
(2)沟通厘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师:请大家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2厘米是多少毫米?2厘米往后再多数一小格是多少毫米?多数2小格、5小格、7小格呢?
数一数:(习题纸第27页想想做做第2题)指名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看的。
说明:刚巧对准哪一个数字就是几厘米,不到点或超过点就要用毫米表示了。
(3)举例体会1毫米的实际长度
师:知道了1毫米是这么小的长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的师出示:一分硬币(厚度)、医保卡(厚度)、苏果、时代超市购物卡(厚度)、光碟(厚度)
要求:在数学书上数出8张纸,先用手捏一捏,猜一猜,再量一量这8张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大约1毫米)
找找看,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师根据学生的举例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物体,让学生量一量它们的厚度,如5角硬币、电话卡等
师总结补充)
(3)量一量现在请你们来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告诉同桌你量的答案。
(4)比一比1毫米
师: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在数学书上数出8张纸,先用手捏一捏,同桌两人合作,一人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8张纸,一人轻轻的帮他抽出书,大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就大约是1毫米。
(设计意图:毫米是个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学生从直尺上数每1厘米间小格子的方法直观的感受了1毫米的长度,并自主探究出了1厘米和10毫米之间的近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书8张纸厚度、购物卡厚度、一份硬币的厚度等,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毫米这样的长度单位也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3、说明
毫米与米、分米、厘米一样都是单位长度。米可以用符号m表示,分米用dm表示,厘米用cm表示,毫米用mm表示。(幻灯片出示)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选择合适的单位
(1)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铅笔,先选定合适的单位,再各自测量它们的长度。
(估计情况:对于橡皮的厚度,学生一般会用毫米作单位;对于铅笔的长度可能用分米,也可能用厘米作单位,铅笔有长有短,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都可以,要根据铅笔的实际长度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单位。)
小结: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哪个最
长?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手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这些单位长度,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单位长度的理解、认识,通过比划、比较这些单位长度的长短,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合理的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在习题纸上填空,交流确认答案。
2、游戏:比比谁的眼力好!想想做做第6题
(1)让学生凭自己的眼力判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最短。
(2)用尺量出它们的长度,来验证结果。(学生分组两线段的长度)
四、反馈评价,回归生活
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新单位长度?和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课后选择家中的物体,从你学到的长度单位中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量,记录下测量结果。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各有哪些月。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2、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3、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实践活动中学会交流、合作与简单的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
教学难点:
学会记忆大小月天数的方法,判断平年还是闰年。
教学方法:
自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 问题导入
1、大约有多少天?有那几个月?小月有几天?有哪几个月?
你是怎样记大小月的?
二月是什么月?有多收天?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自学闰年的`产生(课件出示)
地球因为地球饶太阳公转一次实际是上是365天还要多几个小时,而不是我们认为的一年365天整。所以饶4圈后也就是四年
多出了的时间刚好和一天的时间相差很小所以出现了四年一闰,闰年就是这样产生的
2、闰年的计算方法
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
判定公历闰年遵循的一般规律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①、普通年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的为闰年。②、世纪年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
③、对于数值很大的年份,这年如果能整除3200,并且能整除172800则是闰年。
3、练习:你知道20xx是什么年吗?
怎样判断?
三、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说一说体会。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68、69页的练一练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前面学习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
的计算技能。
2、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前面一起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你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几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今天,我们来进行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八第 1 题
指名口答
2、完成练习八第 2 题
独立计算,同时板演。
做完后同桌互相批改,再集体批改板演题。
注意提醒学生用乘法验算。
3、完成练习八第 3 题
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体会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八第 4 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 5 题
出示题目,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教室?(用除法)
怎样计算一共安装了多少台吊扇?(用乘法)
学生独立计算,互相评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1.20 13 22 22 41 21 23 34 11
2. 72÷4=18 76÷3=25……1
90÷5=18 85÷4=21……1
585÷5=117 658÷4=164……2
306÷9=34 473÷7=67……4
3.被除数:67 63 商: 28 11 余数:0 2
4. 845÷5=169(千克)
5. 216÷9=24(个) 24×4=96(台)
教学反思:
本课的练习紧紧围绕本单元的几个知识点来展开,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注重学生估算意识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避免了为练习而练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通过有效分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练习十四相关题目。
三维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十四相关题目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第3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收集类似的信息。
第4、5题,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第6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第7题,事先让学生找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想办法把它们开始和结束的时刻都记录下来。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4时=( )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时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3、你会提问题让同学们算经过的时间吗?
填一填说一说
一、教学内容:P67及相关练习
二、三维目标:
1、使学生巩固时间的认识和计算,养成从小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逐渐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巩固时间的认识和计算,逐渐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制作作息时间表
1、师:说一说什么时候上早仔自习,什么时候出早操,什么时候上第一节课?
师:像这样比较固定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就可成为作息时间。
2、出示学校课程表的结构
学生回忆自己每天要做哪些固定的事情,一般在什么时候做
3、仿照课程表的设计思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作息时间表。
4、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比较,看看别人的作息时间表中有哪些比自己合理的地方。(如是不是自己睡觉太晚了,起床太晚了,是不是有很多时间白白浪费了等等—)
5、学生进一步休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师:你们都会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了,但严格地遵守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更为重要。希望你们能督促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合理、有效地安排和利用时间。
二、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完成某些共同事件所需的时间。
1、统计小组成员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
列出统计表后,对表中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和讨论,如有的同学用的时间少很少,而有的同学花很长时间,原因是什么,
请作业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介绍一下经验。
师:希望你们能从刚才的事件中养成按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2、统计每位同学的睡眠时间。并说一说计算睡眠时间的方法。根据统计结果看看谁的睡眠时间最长,谁的最短,大家的睡眠时间是否够。请大家课后想办法去查一查。
3、统计同学们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看电视、看书的时间。
4、 小结:一寸光阴一寸金,请你们是时间生活中要合理地安排学习、锻炼、娱乐、休息的时间。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四第8、9、10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使用方格数来表示面积,求长方形的面积。
2、初步学会运用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寻找合理的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找出所需的相应的尺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方格纸
师:谁能说说,方格纸有什么作用?
(通过它知道图形所占方格数,从而知道图形的面积。)
师:方格纸每小格的边长是——(1cm),所以每一小格的面积就是——(1c㎡)
出示图形A(衬于方格纸下)
师:图形A和B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怎么知道?(数方格)
二、探究新知:
1、规则图形:
师:我把图形A放在方格纸上,你还能知道它的面积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
①竖的占3格,横的占5格,5×3=15(格),每格1 c㎡,就是15 c㎡。
②根据面积公式S长=a×b=5=5×3=15(c㎡)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生:用面积公式比较简便,只要知道图形的长和宽,就可以马上计算出它的面积了。
师:长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正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板书完整)
2、不规则图形:
师:(出示图形B)那如果是这样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我们又有什么方法来计算出它的面积呢?
(1)请生在练习纸上画一画,试一试。
(2)汇报交流:
①把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割
S1=a×b
=3×2
=6 c㎡
S2=a×b
=4×3
=12 c㎡
S3= S1
S=S1+S2+S3
=6×2+12
=24 c㎡
②把缺掉的4个角补全,成为一个长方形,再去掉4个长方形——补
S1=a×b
=(3+1+1)×(2+1+1)
=5×4
= 20c㎡
S2=a×b
=1×1
=1 c㎡
S=S1+S2×4
=20+1×4
=24 c㎡
③把图形右边部分割下,并一分为二,再分别移到左边去——移
S=a×b
=(2+1+1)×(3+1)
=5×4
=20 c㎡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图形C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割”、“补”、“移”的方法求出了图形B的面积。现在就请你在练习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个图形(出示图形C)。
生计算,并汇报:
①补:把3块缺掉的部分补全,成为一个长方形,再去掉3个小正方形。
S1=a×b
=5×4
=20 c㎡
S2=a×a
=1×1
=1 c㎡
S=S1-S2×3
=20-1×3
=17 c㎡
②移:把右下方凸出的一个小正方形移到上面凹下去的地方,形成两个长方形。
S1=a×b
=4×2
=8 c㎡
S2= a×a
=3×3
=9 c㎡
S=S1+S2
=8+9
=17 c㎡
(4)小结:我们在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可以用“割”、“补”、“移”的方法。
三、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1、将“小胖的家”的各部分组合成一幅组合图形
(1)你能求出小胖家每个房间的面积吗?(书P66,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学生汇报,师:如果卫生间的长和宽分别是3米和2米,面积是多少?(6㎡)
(3)现在我们来算小胖家的总面积,看谁的算法好。(小组讨论,交流)
①把刚才计算的各部分加起来:12+6+6+20+18+8=70㎡
②(小胖房间+客厅)+(厨房+走廊+卫生间)+父母房间
③(小胖房间+父母房间)+(客厅+卫生间+走廊+厨房)
④补:(5+3)×(4+6)-5×(6-2-2)=80-10=70㎡
⑤(4+4)×(5+3)+3×(6-4)=64+6=70㎡
四、拓展题: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五、板书:它们有多大
我们在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可以用“割”、“补”、“移”的方法。
六、作业
七、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秒,知道1分=60秒,以及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逐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时钟、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孩子们,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请你听一听,猜猜它是谁?那它在生活中可以做什么?
2、师:看时钟老爷爷欢迎我们来了!仔细观察你认识钟面上的什么?
同学们喜欢过年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重温过年时新年倒数钟声敲响的那一刻。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4、观看秒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视频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秒针和1秒
1、认识秒针(课件播放钟表“嘀嗒嘀嗒”的声音,出示钟面)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作单位。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认识1秒
思考:在一秒钟的时间里你能完成什么事情呢?
3、小游戏:拍拍手
4、认真观察秒针是怎么走的,走了几秒。
5、知识应用
(二)认识1分=60秒
1、探究1秒钟与1分钟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钟面,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思考:当分针走1小格时,秒针走多少?
验证:同学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2、玩游戏
写数字、口算练习、拍篮球等。
三、巩固练习
1、知识根据地
2、数学高速路
3、一分高下
4、小法官
5、火眼金睛
四、自主评价,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打算今后怎样珍惜时间呢?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一分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展示时间的名言)
五、拓展延伸,深化升华。——欣赏时间名言。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切。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六、作业
1、第4页“做一做”第1题。2、第6页练习一第1、3题。3、第8页练习一第10题。
七、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1小格———1秒
走1大格———5秒
1分=60秒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内容】:三年级上册《周长》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周长的计算。
【教学难点】:会运用周长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含义以及周长的计算方法,师: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要求它们的周长,必须先要知道什么?
指名回答。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为什么上面的公式能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引导学生理解:因为在长方形中包含两个(长宽);而在正方形的周长中包含四个边长,所以正方形的边长=边长×4。
二.基础练习,夯实基础
三、辨析练习,学而致用
(1)一个三角形(如上图),一条边的长度12厘米,另外两条边都是8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 )
12+8=20(厘米) 8×2+12=28(厘米) 12×2+8=32(厘米)
(2)有六根小棒分别长4厘米、3厘米、6厘米、5厘米、6厘米、4厘米,请你拿出四根小棒摆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20厘米18厘米15厘米
(3)东东沿边长为9米的正方形荷花池跑了两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
9×2=18(米)
9×4=36(米)
9×4×2=72(米)
四.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1.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2.右图的长方形分成A和B两个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讲:A
图形A的周长=长+宽+曲线,图形B的周长=长+宽+曲线,由此可知,两部分图形的周长一样。
五.提高练习,拓展思维
用6张边长1米的方桌拼成一个长方形的展览台,应该怎样拼才能使四周让尽可能多的人参观?
六、总结评价,体验成功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
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
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
(3)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 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2.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4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备注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 第1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6毫米。
课桌高7米。
粉笔长75分米。
四、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七 第2题,填在书上。
六、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例1 例2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会用画图的策略理清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解决的策略,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上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应用什么策略?
列表。
师:大家体会到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那么,这节课再学习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4页例2,观察情景图,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用的信息。
学生讨论情境图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个已知条件:
(1)绿花有12朵。
(2)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3)红花比黄花多7朵。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2.分析问题。
要求红花有多少朵,首先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求出黄花的朵数,就能求出红花的朵数了。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在下面的图中填一填。
根据线段图所示,可以很容易解决“红花有多少朵”这一问题了。
3.解决问题。让学生列式,想一想怎样算,指名板演。
(1)黄花朵数:12×2=24(朵)
(2)红花朵数:24+7=31(朵)
答:红花有31朵。
4、教学“想一想”。
出示问题: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该怎样解答?
谈话: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再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列式解答。
12×2=24(朵) 24-7=17(朵)
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比较、小结。
谈话:刚才的两个问题,都是从条件想起,再解答问题的。这两题的`解答过程, 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小结:
(1)都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
(2)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1.出示教材第74页例2,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线段图,小组交流,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从条件想起,用的时间少代表跑得快,用的时间多代表跑得慢。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先求杜鹃花和茶花的总盆数,再求这个总盆数的2倍也就是月季花的盆数。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独立列式,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全班订正,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画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黄花朵数:12×2=24(朵)
红花朵数:24+7=31(朵)
答:红花有31朵。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也可以用画图的策略解决。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运用画图的策略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14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5-30
三年级的教案数学上册10-10
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教案数学03-05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通用)05-3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29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1-02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