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锦集1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
目录
一、教学计划
二、课时备课
一、五年级数学20xx—20xx学年度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二班数学成绩不够理想,学生的书写状况有很多不理想,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性养成的不够好。少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性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不理想。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有少部分,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三)”“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三)”。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教学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内容的调整,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集中进行编排,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并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
简单的分析,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建构了数据分析观念。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入渗出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入渗出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之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看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入渗出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
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教学内容涉及数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丰富素材。例如,“图形的运动(三)”中“你知道吗”呈现了艺术家们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的美丽图案;综合与实践活动“打电话”、数学广角“找次品”等,都蕴含了优化思想方法,简洁巧妙的解决问题策略中闪烁着数学方法的奇妙。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
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生活中有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把握教材的内容,吃透教材的前后联系,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对学生基础摸清,好、中、差生做到心中有数,更好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优生优培,做好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
2.不断学习业务理论,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直观教学,通过教具、挂图、投影仪等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从实物中认识并掌握数学概念知识。
3.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继续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4.继续深入开展“小班化教育在农村的实验与研究”,使学生在等高、等爱、等距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5.制作必要的数学教具,为有效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而准备。
6.认真写好每节课后的反思。
六、课时安排
(一)观察物体(三)(2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7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3、质数和合数???????????????2课时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升、毫升,学会容积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认识容积单位和体 积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难点: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单位换算:
5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78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6000立方米=( )立方分米 3立方米=( )立方厘米
二.探究新知.
(一)建立容积概念.
1.学生动手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
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
(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
2.学生汇报结果.
长方体盒的体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计算细沙的体积也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3.质疑: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
4、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教具,它们都是放在哪里的?
像这个纸盒、纸箱、量杯等这样能容纳物品的器具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多,哪些容器放的东西少? (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二)、揭示容积概念
1.提出问题。
液体、气体是否有体积呢?(比如水、空气等)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水杯:
师:这两个水杯哪一个装水多呢?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分组上台做实验。)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①先把一个水杯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水杯。
②先把两个水杯都装满水,再分别把水倒入第三个水杯,以第三个水杯里的水的多少来判断谁装的水多。
2、师:两个杯子装得水不同,说明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杯子里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3、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魔方和装满沙子的木盒)
师:比一比,它俩谁的体积大?谁的容积大?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
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
师:木盒的体积和木盒的容积有什么不同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引导学生联系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理解小伙计的策略,并适时揭示课题:体积与容积)
4、 小结:在小学阶段,一般我们忽略容器的厚度不计,所以物体的体积就可以看作是它的'容积。
三、初步认识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1、计量容积一般可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饮料、酒、汽油)时,往往用容积单位(升、毫升)
把1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里
板书:1升=1立方分米
2.把1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里
板书:1毫升=1立方厘米
小结: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练一练:P65/1、2
三、巩固应用。
1、填空
看图:求这个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求长方体的( )
求这个长方体中可装多少水,是求水的( ),也就是求长方体的( )
2、练一练:P65/3厘米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3升=( )毫升 2700立方分米=( )升
640毫升=( )立方厘米 2.4升=( )毫升 3.5升=( )立方分米 2.57升= ( )立方厘米
500毫升=( )立方分米 760立方厘米=( )升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掌握约分的含义和一般方法,认识最简分数。
2、使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在知识的运用中体现数字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商适当的数。
8/20=()/515/18=5/()21/27=()/9
独立完成,说说是怎么想的?每组中的分数一样大,哪个看起来更简单一些?为什么?
2、今天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看看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干什么?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2)你能写出和12/18相等,两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交流。说说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还有分子比2还小,分母比3还小但是与12/18一样大的分数吗?也就是12/18=2/3。
(3)结合图说说,12/18与2/3为什么相等?
(4)你们知道刚才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的2、3、6与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吗?(板书:分子、分母的公因数)
(5)把这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课题:约分。
(6)演示一步一步约分的过程。依次除以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强调:每次约分后得到的.数写在分子、分母的正上方、正下方。2/3的分子、分母还有除了1以外的公因数吗?因为2/3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约分时一般要约分到最简分数为止。
(7)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快的约分呢?(直接除以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演示直接约分的过程。如果你不能直接找到最大公因数,可以一步一步约分。
(8)。在小组中互相说说约分的方法。你愿意采用什么方法来约分呢?
2、完成练一练。
(1)第1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6/4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分子、分母还有公因数几?10/7为什么是最简分数?你是怎么想的?
(2)第2题。独立完成,展示作业。60/45怎样约分的?还有什么方法?(分子、分母直接除以15)为什么分子、分母可以直接除以15?说说约分时有什么要注意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读题,理解题意。怎样判断分子和分母有没有公因数2、3、5?汇报交流。
2、完成第5题。独立完成。你是怎么看出它们不是最简分数的?指出:有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较大,判断时要仔细。
3、完成第6题。怎样连线比较快?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4、完成第7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课堂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互相说说什么是约分?什么是最简分数?约分的方法是什么?你愿意使用那种约分的方法?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58~59“分数混合运算(二)”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体会整数运算变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揭题
1.计算。
2.引入新课分数混合运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第十届动物车展”情景图,从情悦图中,找出有关信息及问题,并估一估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
2.理解题意,用图来表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3.解决问题
①统计图,让学生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此第一天增加了1/5” 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二天增加的是第一天的1/5。
②用线段图来表示第二天和第一天成交的汽车辆数之间的关系。
4.把握算法之间的联系。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第一题。总结: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第二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2.预习分数混合运算(三)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二)
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及找一个数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出示主题图,观察下面的算式,能把算式分分类吗?
12÷2=6 8÷3=2……2 30÷6=5
19÷7=2……5 9÷5=1.8 26÷8=3.25
20÷10=2 21÷21=1 63÷9=7
2、学生分类。预设:分成二类(出示课件)
3、看算式12÷2=6,我们说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
预设1: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 预设2: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出示课件展示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
生: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填空:
1.5×7=35,()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2.9×10=90,()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3.23×1=23,()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4.在8和48中,能被整除,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5.在2、3、6、15、16、24、48中,是48的因数,是2的倍数。
二、判断题
1.任何自然数,它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
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这个数的因数.( )
3.因为1.2÷0.6=2,所以1.2能够被0.6整除.( )
4.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5.5是因数,8是倍数.( )
6.36的全部因数是2、3、4、6、9、12和18,共有7个.( )
7.因为18÷9=2,所以18是倍数,9是因数.( )
8.25÷10=2.5,商没有余数,所以25能被10整除.( )
9.任何一个自然数最少有两个因数.( )
10.一个数如果能被24整除,则这个数一定是4和8的倍数.( )
11.15的倍数有15、30、45.( )
12.一个自然数越大,它的因数个数就越多.( )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探究事物的规律。
2、学会用树状图或表格等辅助方法有条理地分析,有序地列举出简单事件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能对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简单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做出简单判断,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每组准备:5、6、7、8四张扑克牌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能简便要简便
7.2-1.2×[0.01÷(1-0.9)]
12.6×7.4÷6.3
一、复习引入。
1、请学生回忆对于“可能性”的认识
2、师:大家都知道可能性有大小之分,那么一件事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少种不同的结果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
(出示课题:可能情况的个数)
二 、新知探究。
1、探究一:摸牌组数
师:请大家以四人为一组,用5、6、7、8这四张扑克牌一共可以组合出多少个两位数。
(1)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
(2)汇报结果,列举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能拼出哪些不同的两位数。
问:怎样才能无重复、无遗漏地排出所有的可能结果?
(3)组内交流
(4)出示小亚和小胖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树状图或表格法来表述解题过程。)
小结:推测一件事物可能产生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树状图或列表格的方法找到所有的`可能性。
试一试:(课本P59)
(1)、在下图所示的旗上,分别涂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涂法?
(3)、在小胖、小巧、小亚、小丁丁和小丽五人学习小组中选出两名负责人,可能会有多少种选法?
2、探究二:
师:如果想要知道在这四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出两张计算它们的和,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讨论并交流解题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用数状图或表格)。
比较异同。
师:我们先后两次从四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出两张,一次是组成两位数,一次是计算和,大家觉得这两次操作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
小结:两次操作的目的不一样,但推测的方法都一样。在无遗漏、无重复地排出所有可能情况后,再根据要求去掉相同的情况的个数。
三、课内练习。
1、在四瓶不同的饮料中,选出两瓶装入口袋,可能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同时掷出两个数点块,掷出的两个数点块的点数之和有多少种可能?
3、要在小胖、小巧、小亚、小丁丁和小丽五人中选出两人参加义务劳动,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学生集体完成,交流结果
师:这三题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在树状图或表格中去掉相同的,就能得到最后的可能数。)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运用的数状图或表格方法研究了可能性的问题,学会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希望大家可以用这些知识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五、课后作业。
游戏:拿2、4、5、7四张数字卡片,能排出几个三位数?是哪几个?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1、.冷饮店里有五种冰激凌,从中选出两种,有多少不同的选法?
草莓冰激凌
香草冰激凌
巧克力冰激凌
咖啡冰激凌
果茶冰激凌
2、有1、2、3、4、5五张数卡,小胖和小丁丁每人从中抽出一张,小胖抽到的数字比小丁丁大的,总共有多少种情况?
教学反思: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经历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发展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乐趣,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一个长方体拼制模型(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学具准备:
每组24个边长1立方厘米的小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能说说1立方厘米是怎么规定的?
课件出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分别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体积是多少。
2、出示
3厘米
2厘米
4厘米
(1)、学生想办法求它的体积。
预设:学生可能会直接猜测出一个数量,也可能会说出切割成1cm3体积单位再数一数的方法。也有可能学生直接说出量出长宽高然后相乘。学生出现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以呈现切好的图形,让大家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说出数的方法。学生如果出现第三种情况,教师可以追问:“这样求究竟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2)、下面就让我们运用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出示课题)
二、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与理解
(1)、探究长方体的体积
1、布置活动任务。
教师出示24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师:我们每个组都准备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任意摆放成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小组活动,活动的要求是;
①看一看可以摆出的长方体有几层?每层几行?一行多少个?
②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体所含有的小木块数?
③把小组内摆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表内。
每行个数行数层数1立方厘米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
2、学生活动。
3、反馈方法,依次呈现表格。
师:同学们摆好了吗?说说你是怎么摆的?
预设:学生会根据摆的图形把层数、每层行数、每行个数、小木块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说出来,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数小木块的方法。
师:老师也搭了一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长方体
思考:进一步清晰数方块的方法。
教师将学生汇报的各种摆法的数据逐一填入表中。
师:是的,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一样,只要把每行摆的块数乘摆的行数,就是每一层摆的块数,再乘层数,就是小木块的总块数,有几块,体积就是几立方厘米。
4、数方块求体积。
课件出示:
数一数,下列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5、归纳体积计算方法。
师:观察一下,刚才这些摆成的长方体所含有的小木块的数量与长、宽、高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思考:通过探讨,让学生发现,其实每行摆的块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摆的行数相当于长方体的宽,叠的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高,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宽×高。
师小结:(点击课件出示下列图示)每行个数就是长方体的长,排的行数就是长方体的宽,叠的层数就是长方体的高。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宽×高。
6、得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字母公式。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b、h,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呢?(根据回答板书)
师:是的,如果用字母v表示体积,那么v=abh就是求长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
(2)、利用知识迁移探究正方体的体积。
师:那么正方体的体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思考:引导学生说出,正方体其实是特殊的长方体,只不过长、宽、高都相等,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棱长×棱长×棱长。
师:(边板书边说):如果用字母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V= a·a·a
师:a·a·a也可以写做a3,V= 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沟通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利用公式计算体积。
计算下面图形的的体积。
课件出示长方体立体图(长8cm,宽3cm,高4cm)
正方体图(棱长5dm)
2、沟通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体积=底面积×高。
师:我们已经会用公式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如果告诉你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你能计算它们的体积吗?
出示长方体立体图(在图中标注:底面积为15平方厘米,高4厘米)
思考:让学生感到用已经掌握用公式计算体积时,直接出示已知底面积
和高求长方体的体积。通过设置悬念,尝试解决、交流讨论,沟通长、正方体两者的公式。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其实,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课件出示公式)
师:如果这是一个正方体呢?
课件出示正方体图(在图中标注:底面积为16平方厘米,高4厘米)
师:大家一定明白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有一个共同的计算方法就是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字母公式就是v=sh。
出示:体积=底面积×高
V= s h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 ( )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列式为23=2×3=6(立方分米) ( )
(3)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一样大。 ( )
2、实际应用
师:(出示课件)想给一块体积为20xx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水晶装饰品,配一个包装盒,图中的包装盒能装吗?为什么?
思考:通过讨论,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不是直接标注体积,而是标注“长×宽×高”,其实是有意义的。
四、回顾小结
师: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章第1节第56页。
设计思想:
1、设计理念:新《课标》在第二学段对"数的运算"提出了:"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运算概念的建立,需要时间充分和情景丰富的过程。在学生获得丰富经验后,抽象的运算式才对他们有意义。
因此,我始终坚持从意义引出计算,构建意义。结合具体的情境,找出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能解答,从而总结出解题思路、解题关键和解题方法,归纳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除法(一步的)的解题方法,弄清了解题的步骤、关键,会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能说出等量关系的基础上设计的;教材遵循了本套教材的特点,在解决问题中,引出分数混合运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进行运算的必要性。
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教材安排了先分步计算,借助的是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接着又安排综合算式。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将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最后使学生构建了分数混合运算顺序的意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将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最后使学生构建了分数混合运算顺序的意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定向诱导
1、师:同学们,老师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出示课件),感到很震惊。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我国约有660个城市,其中约有的城市供水不足,在这些供水不足的城市中,又约有的城市严重缺水。
师:看了这则消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下面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它,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重点解决: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大约有多少个?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一步计算能解决吗?看来我们要用到混合运算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分数混合运算(一)
师:我们先来看今天的学习目标,谁来读一读。
2、出示学习目标
(1)能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2)能利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下面就让我们结合学习目标来自学探究。
二、自学探究
师:我们先看自学提纲。谁来读一读。
1、出示自学提纲
(1)通过画线段图或分析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2)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如果有困难可以先列出分步算式)
计算之前先估一估
(3)思考: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否一样?
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内商量解决。
2、学生自学探究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开始自学,7分钟以后,汇报你的自学成果。
3、自学成果展示
(1)分析信息(2)列式计算(3)比较不同算法
师着重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
三、讨论解疑
师:淘气和笑笑参加课外兴趣小组,也遇到了类似的数学问题。打开课本第56页,仔细观察分析,列出算式并计算,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重点解释:分数连乘的约分技巧
四、反馈总结
1、机动题:课本57页第2题。
谁会列综合算式?说说你的思路。
2、小结:对照今天的学习目标,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师:通过今天的例子我们发现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分数混合运算来解决的问题。并且通过对比我们还发现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今天这节课大家表现的真不错,谢谢大家!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9
课时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其特征。
2、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等探索过程,提升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博大精深。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2、深刻认识圆的特征。
媒体选择课件
教法学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从生活中引入圆
1、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
2、揭题:生活中到处都有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这种平面图形。(板书:圆的认识)
二、在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
1、引入师:你会画圆吗?你能怎么画?学生会说出很多画圆的工具,如硬币、量角器、圆规、带圆孔的三角尺等。
2、以物画圆。
组织学生用硬币、瓶盖、圆柱体、圆锥体、带圆孔的三角尺画圆,然后呈现学生作品。
师:你觉得这样画圆有什么特点?预设:如这样画圆快速、直接,画出的圆不太标准,大小不能变……师:那么有没有办法画出更准确的、大小能变的圆呢?
3、用圆规画圆
(1)观看“圆规的历史”视频短片,引出圆规。
(2)提出要求、画一画:尝试在纸上画一个圆。、想一想:圆规为什么能画圆?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比一比:用圆规画圆有什么优点?
(3)展示反馈出示学生作品,讨论:圆规为什么能画圆,有什么特别之处?
预设:有两个脚,其中一个脚上的针尖是用来固定的,另一个脚上的铅笔是可以画圆的,两个脚可以随意叉开,把一个脚固定,另一个脚就能旋转……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机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
(圆心就是针尖这个点,半径就是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并介绍直径),并用字母O,r和d来表示。
学生介绍一下画圆的心得,针尖处要固定,手捏着上面的`手柄有利于旋转。
出示没有画成功的作品,分析没有画成功或画得不太标准的原因:针尖没有固定住;
旋转时,两脚间忽大忽小。
师:为什么一定要让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一致呢?小结。说说用圆规画圆的优点,感受其画圆的灵活(能大能小)、方便的特点。
三、活动中提升认识
1、活动一:折折量量
(1)提出活动要求。
在纸上画一个半径是3cm的圆,并剪下来,用字母标出圆的各部分名称。
动手折一折、量一量和画一画等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单的第一部分。
(2)反馈交流,进一步理解圆的特征。
预设: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并且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圆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有无数条对称轴……
(3)归纳特征。
出示:“圆,一中同长也。”
师: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在2400多年前写的一句话。你能读懂这句话吗?
小结:短短的几个字就能把圆的特点和画圆原理点的明明白白。原来我国古代已经对画这种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概括了。
2、活动二:找找圆心
(1)出示学习单上的图片(外圆内方),提出问题:如何找到这个圆形的圆心呢?
(2)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汇报。
预设:对折再对折能找到圆心;
连接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能找到圆心。
(引出直径就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4)巩固运用出示思考题,问:这两个圆中,哪个图形中的圆更大?
预设:正方形中最大的圆的直径是10cm,长方形中最大的圆的直径是8cm,得出正方形的圆更大。
3、活动三:车轮为什么是圆形?学生讨论,说理。
呈现动画,圆形滚动和方形滚动,其中心运动轨迹的不同。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说说想法,再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特点—一中不同长。
四、课堂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生活中广泛使用圆形,除了圆形一中同长和美观的原因,其实这其中还有很多的学问呢,以后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圆。
丰富的圆形图案,使学生感受圆很美,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起良好的学习情绪。
请学生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学生可以调动以前的生活经验,激发兴趣和拓展想象能力。
让学生自由画圆,并交流方法,说说这些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突出用圆规画圆的优越性。
激起学生画好一个圆的欲望,同时加深内心中不断总结画圆过程中的心里体会,从而可以催生学生设计一份“圆规使用说明书”的想法。
利用圆规画圆,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
激发学生发现在画圆的过程中,找到影响画圆的各种因素。
在黑板上准确示范,着重指明画圆方法中的一些数学要素,引导学生关注圆规的“脚尖”“两脚间的距离”在画圆时起到的作用;
并为学生从数学本质的角度认识圆的特征打下基础。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博大精深。
加深学生对圆的直径特点的认识。
加强学生对圆的有关概念和基本特征的深层理解。
板书设计O r d圆心半径直径定点定长旋转同一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的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1、课的开始,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同时让学生体会圆是最美的平面图形。
2、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动脑思考并小组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善于利用信息及媒体技术,体现高效课堂的风采。
本节课,课件及视频短片直观形象,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示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有待改进的地方
1、圆规画圆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牢固掌握画圆的方法。
2、课后延伸部分: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部分学生没有联系到用圆的特征来解答这个问题,这也体现出教学中讲解圆的特征还不够充分,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圆的概念和特征,提高其理解与思考能力!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5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在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验证的思想,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温故迁移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3.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4.猜一猜: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分数中是否具有类似的规律?
二、设疑激趣,探究新知
(一)故事激趣,引出分数。
说出自己从故事中听到的分数。
(二)小组合作,直观感知。
1.折一折: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分别用对折的方法平均分成2份、4份、8份。
2.画一画:画出折痕所在的`直线。
3.涂一涂:
(1)给平均分成2份的正方形纸的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
(2)给平均分成4份的正方形纸的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
(3)给平均分成8份的正方形纸的其中的4份涂上颜色。
4.比一比:比较3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的大小。
5.议一议:和同伴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1.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分数的大小却相等。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这个问题。
2.汇报交流。
3.启发点拨。
通过从左往右观察、比较、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那么,从右往左看呢?
让学生再次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归纳小结: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5.启发思考:这里的“相同的数”可以是任何数吗?(补充板书:0除外),你能举例说明吗?
(三)独立尝试,运用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例2。
2.反馈交流,订正点拨。
3.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不变的分数。
三、达标检测,内化提升(见《达标测试题》)
四、总结收获,评价激励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哪些表现比较满意?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1:
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例2: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身份证的编码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
2、让学生在收集信息,编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身份证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学会编码。
难点: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编码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编码现象,引出课题:数字与编码
二、探究身份证号码的规律
1、请同学们观察一组身份证号码: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2、(大屏幕出示)身份证的号码信息。
3、结合具体的身份证实例加以说明:330127
19790415
5925
三、实践与运用
1、同学们互相介绍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2、猜一猜,你的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
3、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能帮帮他吗?
4、听故事想问题。
一个小伙子偷了一户人家的东西之后猖狂逃跑,并连夜赶制了一张假身份证去登记住宿,结果被服务员一眼认出,你猜到底哪里出现问题?
四、总结与提高
1、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知识,你们知道身份证有哪些作用吗?
2、(大屏幕出示)温馨提示
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3、昨天,横沿村的一个老奶奶告诉我,让我帮她找位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学生,她知道这个同学是我们学校的,校徽上写着5125,我们该怎样找到这位学生呢?
4、请你给自己设计一个编码。
5、读一篇短文:《假如生活中没有编码》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3
一、复习分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说说下面各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单位。
8/9 2/3 5/4 4/7 11/3
同桌互说,指名口答。
2.书本114页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先交流。
(2)全班交流,明确3/4有两种表示意义的方法。
二、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1.书本115页的9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说分类标准。
(2)交流时说说真假分数的特征。
2.把上题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学生做完后交流。
(2)明确化成整数的就爱分数有什么特点?
三、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指名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a÷b=a/b (b不等于0)
2、书本115页第8题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
四、复习约分通分
1.课件出示:找出下列分数中的最简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22/8 42/16 40/105 49/7 39/26 27/18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强调要约成最简分数。
2.书本115页第11题
(1)同桌互说各单位间的进率。
(2)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提醒约分。
(3)全班交流。 1/4 2/3
3.课件出示:把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3/8和7/10 5/16和1/4 3/10 和3/4
(1) 学生独立完成,4人扮演。
(2) 说说通分的注意点。
五、复习分数比较大小
1.指名说说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2.你会灵活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大小吗?
书本115页第10题
(1)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查看学生选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2) 讲评时说说哪种方法更合理?
(3) 总结。
六、全课总结
七、布置作业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0-6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和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们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吗?9的因数有哪些?一个数的因数又具有什么特征呢?
2、游戏
①说明游戏规则 座位号是第一个数的因数的同学举左手,座位号是第二个数的因数的同学举右手。
②教师说数8和12 座位号是8的因数(1、2、4、8等4人)的同学举左手,座位号是12的因数(1、2、3、4、6、12等6人)的同学举右手,1、2、4号同学为什么两只手都举起来了呢?这节课节课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新知探究。
1、请刚刚举手的同学依次说出8和12的因数,并用集合圈表示。 教师课件将两个集合圈同时向中移动,使两集合圈相交,公有的因数重合。 8的因数 12的因数 8 1,2,4 3,6,12 8和12的公因数 1 教师引导归纳: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
2、教学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课件出示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求18和27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3)组织交流求18和27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方法一:现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 3、 9、 27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9 讨论总结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先找出各个数的因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后确定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 18的因数:1,2,3,6,9,18
(4)你还知道哪些方法?
(5)小组讨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公因数的倍数。
三、方法应用。
1、同学们总结的真不错!你能利用所学方法完成下列填空吗? 24和18的公因数是( ); 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 ) 。
2、同学们真厉害!请在相应的( )里写出相邻阶梯上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我们尝试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学号是12的因数而不是18的因数的同学站左边,是18的因数而不是12的因数的同学站右边,是12和18公因数的站中间。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五、作业。
课本第63页练习十五 第2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60-61“分数混合运算(三)”
教学目标:
1.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2.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理解以下条件的意思
女生比男生少1/3
本月用水比上月节约了1/4。
2.引入新课。
出示问题: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请学生先估一估哪个月用水多,哪个月用水少?八月份大约用水多少吨?
2.读题、画图;帮助理解题意。
3.根据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4.设哪个量为X,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5.要求尝试检验
6.归纳这类应用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1题 提示:能简算的请根据运算定律简算。
2.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2、3题,用方程解或列除法算式都可以。
3.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4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2.预习“百分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3-13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1-19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1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9
五年级啊数学下册教案02-28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4-2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09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2
【精】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