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15篇(优选)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1
教材分析
在本册教材中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不再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而是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应用,然后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而实际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而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材料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合成分解意识。本课《分苹果》就是创设了“分苹果”情境讨论了10的组成和分解,还把进一步体验10的组成和分解及其无意识记忆寓于练习和游戏活动中,逐步达到熟练有关10的加减运算。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对数学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大部分学生爱卡通图像、爱小动物更爱帮助动物们解决数学问题。在学习本课前已经掌握9以内的加减法。根据以上的情况本课教学设计采用童趣与竞争相结合的方式。童趣在活动中贯穿全课。竞争拿奖励的苹果。既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教学活动中认识“10”的分解与合成。
2.理解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具体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善于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
情感目标:通过卡通动漫播放等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2.难点: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并整理出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算式。
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 经历整理加法表的活动,初步了解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2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正确率。
2、 在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熟练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在加法表中找规律。
教学方法 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20以内进位加法表
教学活动设计 修订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和以前一样,系统的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整理成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先在小组内把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师: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学生可能会说:
?找出得数是11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2的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9等。
通过再次引导整理加法表时,引导学生明确整理的依据和标准,并给出部分例子做参考,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如:学生会发现:
第一行两个数相加都是11。
师:想一想第二行的算式呢?
?第二行两个数相加都是12。往下写8+4、7+5……
师:你还有那些发现?
师:你明白同学们说的意思了吗?请和同桌合作,一起仿照上面同学的发现开始整理,完成课本P87的表格吧!(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学生的合作。 )
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再次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我们再来仔细看看从中我们都发现了哪些规律?
设计意图:表中算式的排列有明显的规律,也有隐含的规律,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梳理能力。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20以内进位加法算式,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找到了很多藏起来的秘密,请和更多的朋友分享你的发现和快乐。
板书设计 做个加法表
把加法表填完整。
作业设计 做个加法表
课后反思
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感受8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1~8的数字卡片;学生每人准备8个小五星,1~8的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数?请你打手势表示下面各题圆圈中该填什么符号。
7○8 8○9 8○6 9○5
2.引入:下面我们再来猜一猜。
a.一个数比9小,这个数可能是几?
b.一个数,它既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c.上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8,而且还学会了8的写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8,了解8是怎样组成的。
(板书课题:8的组成)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课件演示)。
星期六,老师要带我们一(1)班的学生去绿城广场踢足球,准备带8个小足球去,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不下,于是呀,老师就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知道老师可能会怎样分装这8个小足球吗?
[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问题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再者教师创设这种情境,是有意识地拉近抽象的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两者的距离,使数学走进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另外,学具具有可操作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a.请你拿出8个小五星来代替8个小足球,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b.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里汇报,教师巡视,听取汇报。
c.请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意见,其他小组做补充。(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d.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e.让学生根据板书,再把8的'组成完整地摆一遍。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不包办代替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使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和约束。无论从创设情境的课堂引入,还是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都体现了教师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基本框架,这也正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
3.小组讨论,巩固新知。
a.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五角星,知道了8的组成有这么多,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内容,你能想办法减少一些记忆的内容吗?同桌互相说一说。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看到就想到。这样只记住4个即可:
b.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同学们知道了1和7、2和6、3和5、4和4组成8。由1和7组成8,想到7和1组成8,由2和6组成8,想到6和2组成8,由3和5组成8,想到5和3组成8。我们只要记住1和7组成8、2和6组成8、3和5组成8、4和4组成8就可以了。你们觉得这样记忆好吗?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下,试着用这个办法来迅速记住8的组成,看谁最先会背。
c.请几位最先举手的小朋友来背8的组成,背完后,教师问:你是怎样记的?
d.指导学生看书答疑: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书上55页,请同学们看一下,还有什么问题吗?
反馈练习
1.师生举数字卡片来对8的组成。(如,师举1,生举7。)
2.同桌两人打手势来对8的组成。
3.填空。
[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同时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找到了8是怎样组成的,并且学会只要记住一组,就会联想到另外一组。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认识8、9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新课引入时,我采用了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知识时,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由原来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向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新授部分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即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小组讨论,巩固新知;反馈练习,强化新知。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记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8是怎样组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第二、三的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启发、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通过组织四人小组讨论、同桌互相交流等方式,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4
教学内容:
P56 P57页 8和9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
1、会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
2、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计数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数感
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创设情景
出示花果山和孙悟空,
小朋友,今天我带你们到花果山去观光好吗?
二、探究知识
1、8的加减法
A独立思考
你们看,咱们的山上景色不错吧,看小猴子们都下山来欢迎呢,出示课件图
出示课件
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算一算吗?
说出你的算式,你用什么方法计算?
写加法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说出加法的`意思,树上有6只猴,树下有2只,一共有几只?
B评价,你认为谁写的好?理由呢?
C小结:同样一幅图,我们可以看作加法意思,也可以看成减法,只要能正确地说清图意,就能列出算式。
2、9的加减法
小朋友们上山一定口渴了吧,前面就有一棵桃树,结子很多又大又好吃的桃子。
课件出示:两棵桃树,一棵树上有7个桃子,一棵树上有2个桃子
请你们用学具代替桃子来摆一摆,然后独立写出算式。
谁愿意向大家说出你的算式,
评价:你认为哪个组写的好?
三、练习
1、动画演示,小男孩踢足球,最后定格为踢进2个,网外7个,看图,你能写出几个算式?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学生分组拿出数字卡片,同组两人互相拿出相加得8,相加得9的两个数。
用小青蛙找家或摘苹果的游戏来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没有的含义和起点的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地书写0。
2.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系系相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0的认识及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具学具准备
1.3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直尺割裂图。
3.跳远起点条及终点位置标志条,一把长米尺。
4.数字卡片,磁性黑板(用来完成练习四第2题)。
5.鱼缸图投影片(用来完成练习四第1题)。
6.1~5的数字卡片和一张空白卡片(为写0做准备)。
教学设计
谈话:老师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它是谁?看它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猜为什么有这引进变化?(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利用学生喜爱的小猴子形象,创设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学生描述三个猴子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行。
揭谜底,教学第一种含义
导语: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数数看。
1.揭示第一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学生用2表示,举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学生用1表示,举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没有表示没有的卡片,学生产生疑问。
教师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有的学生领悟到什么,举起课前让准备的空白卡片。
揭示课题:什么也没有用0表示。
板书:0的认识。板书0并领读。
2.发散思维,充分想象。
老师竖起2根手指,让学生说是几(学生读1);再竖起1根手指,学生说是几(学生读2)。
[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学生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师:老师握起拳头,我一根手指也没有竖起来,这时我指头的个数可以用0表示。那么,你能想办法用桌上的文具、书包里的书或其他东西表示0吗?
学生充分联想,利用藏起桌上的物品、书包里的书、口袋里东西等等方式来表示0。
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0在1的前面。)
师: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学生从前往后读
0~5,体会数越大离0越远)。
师: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大。
让学生试比较三角板和黑板擦的长度,让学生看到两面三刀样东西的一端都对齐0起点,三角板的另一端对齐5,黑板擦的另一端对齐2,说明三角板的长边长,黑板擦的`长边短。
教师强调:量东西长度时,0就是起点。然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起点0。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起点。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用长米尺示范性地量,说出大概远近,注意强调:尺子的0起点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事先在教育前面地上贴上0起点纸条。)
a。指名请学生到教室前面从老师设好的0起点起跳,比赛跳远。
b。说说怎么比才公平。
c。说说课后比赛跳远时,也要注意什么。
(一听说比赛跳远,学生立即兴趣大境,而且主动当起了小裁判,从0起点起跳的规则也深入人心。)
[将知识教学融于有趣的跳远比赛活动中,以动促思,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的情趣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数学的工具性。]
教学书写0
教师:学习了0的这么多作用,我们应该掌握好0,写好0。
a。说说要写好0应注意什么。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怎样写0,注意什么。(注意0要封住口,要写得长长圆圆、要圆滑,没有棱角)
b。教师边总结边示范写0。
学生跟教师书写。然后全班同学在书上第29页描写0,请两面三刀位同学上小黑板描写,全班同学评价公有缺点。(学生提出的优缺点比老师想的要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学生实际,教师要充分肯定,鼓励学生的说法,但也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巩固练习
1.练习四的第1题。
a。学生依次数出每信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b。学生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整洁规范。
2.练习四的第2题。
a。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写有0~5的数字卡片。
b。排好顺序的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
c。有不同排列顺序的组都可以上台展示,鼓励不同的排法。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专家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感受是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味浓;课结束,趣未尽。
本节教学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以动促思。教师向学生多方面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2.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7
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98101页 学看整时。
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
2、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学会认读整时,感受时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学 具:自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老师要求你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制作一个钟表的模型,经过老师的检查,发现你们每个人都做得很漂亮!那老师还想问问,你们的家里有没有真的钟表?它有什么用啊?
2、生自由回答。(可能会说:看时间用)
3、师:在你的生活中,都什么时候需要看看时间啊?
4、生自由回答。(可能会说:上学时、看动画片时等等)
5、师:除了在家里,你还在哪里见到过钟表?
6、生自由回答。(电信局的楼顶上、火车站的大厅里等等)
7、师:看来钟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有用!今天我们就来《学看钟表》。(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发散、联想到哪些场所、什么场合用到时间,充分交流对时间的了解和认识,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感受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时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学看整时
1、认时钟表面。
①、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许多钟表朋友来和我们一起上课。(课件演示各种钟表图片) 它们虽然穿的衣服都不一样,但在它们身上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课件演示:钟表面)
②、师:钟面上都有什么?(生自由发言,可能会说:有12个数字、时针和分针,师随着学生发言引导小结)
③、师:每个钟面上都有12个数字,我们按着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一数,好吗?(生数)你们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生自由发言)
师:钟面上的12个数字,每个数字都表示一个时刻。1代表1时,就是我们平时说的1点,1时是数学语言,在数学课上我们要用数学语言来表达。2呢、3、4、(师指钟面说几个数字)
④、师:钟面上有两个表针,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课件辅助演示)跟着老师再认一遍,短的是?长的是?
注:③④的引导顺序要随学生的发言调整。
2、学看整时。
①、师:那你能告诉老师现在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学生很可能会说出3时,师课件辅助演示)
师:为什么是3时?你是怎么想的?(生自由发言)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或你真有想法!)时针指着3,分针指着12就表示3时。(要训练孩子说完整话: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②、师课件依次出示三个钟面:7时、10时、8时
师:你能把话说完整吗?
生1: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2就是7时。
生2:时针指着10,分针指着12就是10时。
生3: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就是8时。
③、师课件同时出示三个钟面:我们把3时、7时、8时、10时这样的时刻叫做整时。(板书:3时 7时 8时 整时)
⑤、师:同学们,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整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自己想好了,可以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设计意图:整时的判定对于学生而言不是很难,通过对四个钟面整时的判断,加上日常生活中的积累,这里设置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⑥、小结:整时的时候分针总是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试一试:(学生利用手中学具拨出整时)
①、活动要求:一组拨1时,二组拨2时,三组拨3时
②、生活动
③、反馈。(让其他组的学生作判断)
4、数字符号表示法:
①、(课件演示电子表、手机、电视屏幕上的时刻):你见过这样的时间显示吗?(师指课件:这是几时?)这也是一种时刻的表示方法。
②、(课件出示7时、10时、8时)7时还可以写成7:00,也读作七时
③、同样的方法写出10时、8时。
三、巩固练习
1、快乐的一天:
①、师引:有一个小朋友也上一年级了,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天,看看他是怎么度过的,好吗?
②、学生边回答边课件反馈。
2、过1小时是几时?
3、为什么都是10时而小朋友做的事却不一样?
四、数学文化
古代计时工具
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8
教学内容:
P 3,《加与减》。
教学目标:
1、能从图、文字、语言中收集自己所需的信息。
2、能看懂线段图,知道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好处。
3、能使用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4、能进一步理解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重点:
能使用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收集信息数据,看懂线段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可爱的小猫正在从大鱼缸中捞鱼,你能根据这个图来说意思吗?
生:桶里有5条鱼,鱼缸里有18条鱼
【设计意图: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猫捞鱼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尝试独立地从图、文字等不同渠道收集信息,为探索新知作好铺垫。】
二、认识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师:如果要编一道应用题,可以提什么问题呢?
(生自由回答)
生1:鱼缸里原来有几条鱼?
我们可以请一位新朋友线段图来表示这道应用题
出示线段图①
师:观察线段图,这里一共有几条线段?每条线段代表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捞出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鱼缸里原有的条数
鱼缸里原有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捞出的条数
鱼缸里原有的条数-捞出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
师:根据线段图,我们能很容易的列出算式
生尝试解应用题,反馈交流
5+18=23(条)
答:鱼缸里原来有23条鱼。
师:有算式以及单位名称和答句,这样才算是完整的解答。
生2:鱼缸中的鱼比桶里的鱼多多少?
你和小巧提的问题一样
出示线段图②
师:这张图中,要我们先填出桶里有几条鱼,鱼缸里有几条鱼,你能试一试吗?
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问:多多少是什么意思?怎么求鱼缸里的鱼比桶里的鱼多出几条呢?(小组讨论)
算式:18-5=13(条)
答:鱼缸里的鱼比桶里多13条。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空间、时间2个角度来思考。尝试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加或减的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线段图中3条线段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线段图的含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应用。
1、师:先请哪个小朋友来看线段图编题目
生编题目、列式解答
2、师:同桌讨论,编题并列式解答
3、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用去28元,还剩32元,原来有?元,用去?元还剩32元
原来有60元,用去28元,还剩?元,原来有60元
同桌讨论,并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同一事件不同的问题,进一步让学生分析图意,牢固构建数学模型,理解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收集信息数据,看懂线段图,能使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总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习
盒子里有34个草莓,框里有16个草莓。
①总共有多少个草莓?
②盒子里的草莓比框里的草莓多多少?
【设计意图:二期课改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评价,相互的
吃了16个苹果剩下的比吃掉的多少?还剩31个苹果
评价和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能够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在拓展学习中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知识的延伸与碰撞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板书设计:
加与减
算式:5+18=23(条)
答:鱼缸里原来有23条鱼。
捞到桶里5条
还剩32元
原来有?元
桶里有5条
鱼缸里有18条
鱼缸里比桶里多多少条?
算式:18-5=13(条)
答:鱼缸里的鱼比桶里多13条。
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第21页第5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挑、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设计
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10
教学内容:北师大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买衣服”
知识点: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认识大面额人民币,并会和小面值人民币进行换算,懂得相同单位人民币相加减,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
教学目的:
1、认识多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2、进一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币值。
3、在购物活动中,能灵活地选择不同币值的人民币。
4、了解储蓄的功能,养成存钱的习惯。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学习识别大面额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付款方式。
教具:投影仪、大面额真币、主题图
学具:货币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夏天到了,许多小朋友都要买一些新衣服。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服装店的场景,画面上展示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钱:上衣59元,裤子41元,T恤39元,裙子36元,连衣裙68元,帽子14元,短裤32元。)
(结合实际情况,把活动置于服装店,并且把教材上的内容扩充,使其更加丰富。)
瞧,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如果你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怎样介绍你的商品呢?谁来试一试?
二、活动一:认一认
1、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付钱)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太麻烦了!)
2、我们该怎么付钱呢?(用面额比较大的人民币)你见过吗?
(教师出示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模型。)
3、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认一认活动,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观察,从直观上感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学生可以在组内充分地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为正确认识、区分这些纸币打下基础。)4、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数字、颜色、图案,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教师拿出一张旧版的100元。你知道它的面值是多少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这是旧版的100元,和大家刚才看到的不一样,但它们的面值是一样的。大家还见过其他的50元吗?边说边把旧版的50元和10元展示给大家,并交流一些辨别的方法。
6、你知道10元钱能干什么吗?课下可以再调查50元、100元可以干什么。
(出示新旧不同版的人民币,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观察数字、颜色、图案等,帮助学生加深感性的认识。)
三、活动二:买衣服
1、这些人民币我们都认识了,现在我们可以用它们买衣服了。大家每人挑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衣服,看清它的价格,想一想你怎样付钱呢?
2、学生汇报,借机发问: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不同的付款方式,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3、看到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老师也想挑选,我想买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我有100元,大家帮我估计一下,这些钱够不够呢?我应该怎样付钱呢?
4、谢谢这位同学帮助了我,我想如果你将来成为一名售货员,会很出色的。现在,请大家再为你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好朋友选一件衣服,加上刚才你选的,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你打算怎样付钱?
5、现在把学具中的钱准备好。利用学具盒里的钱来购物。遇到困难了吗?(没有零钱。)怎么办?(找钱)
(这里有意安排一个困难,学具里并没有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想准备出正好的钱比较困难,这样也就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来买刚才挑选的两件衣服,看看能不能找对钱。
(通过两个由浅入深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不同的付款方式,在活动中练习使用人民币,在活动中深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四、活动三:换钱
1、刚才大家当售货员都很成功,不过,为了买东西方便,通常大家会把钱换一换,这里有一张100元,如果想换成10元的,怎么办?
还有别的换法吗?
3、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5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4、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1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换钱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里不仅加深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而且帮助学生掌握较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数学故事
六、总结,今天回家购物,写一篇数学日记。
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11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
2、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相应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的“凑十”方法。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
教具准备CAI课件,小棒。
教学活动设计 修订
一、游戏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做找朋友的游戏,老师问你们答。9的好朋友是几?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还记得春姑娘来了,万物都睁开了眼睛,冰雪融化了,柳树发芽了,动物们乐了,这种景色美吗?
师:为了让天更蓝,水更绿,人们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这一天人们都要种很多很多的树绿化我们的环境,学校也为了保护环境,使小朋友有更好的`学习氛围,淘气他们在校园里开展了植树活动,这是他们一年级两个班的植树情况:[出示课件] 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数一数一班种了几棵树?
师:我们再来看看二班种了几棵树?
师:从图中你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三 、探索新知
1、师:我们来一起解决“两个班一共植了多少棵?”
想一想,你是如何列式呢?
生:8+6或6+8
2、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可以把我们的好朋友小棒找来帮忙,用它来帮一帮。
师:把你认为好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们听听吧!
3、 全班交流8+6你是怎样算的?
谁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寻找最优计算方法。
4、观察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这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个计算更简便呢?
5、试一试8+8=7+8=8+4=5+8=
6、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8+几的加法,在计算时,我们往往看大数,分小数,先凑十,在计算,这样计算起来更简便。
四、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读图,动手圈一圈,如:先把10个圈在一起,再计算出结果。
2、指导完成练一练。
第1题:通过摆一摆,结合数学模型来巩固“凑十”法。
第2题:通过圈一圈,算一算,体会“凑十”的过程,巩固“凑十”的计算方法。
第3题:结合图进一步巩固进位加法。
第5题:通过连一连来巩固进位加法。
第6题目的: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运用进位加法来解决问题。
五、在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请一位小朋友给大家说一说。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板书设计 有几棵树(8加几)
8 + 6 = 14 8 + 6 = 14
作业设计 练一练 P82 第4题。
课后反思
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于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可用减法计算,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感受与同伴交流想法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4.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可采取以下形式。
1.对口令。
师:我说1。
生:我说2,1和2组成3。
[课一开始,就采用三种对口令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形式灵活有效,学生复习效果好。]
2.拍手对口令。
3.举牌对口令。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老师投影显示美丽的小湖,并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在波光粼粼,美丽的小湖里有3只美丽的鹤在快乐地歌唱,过了一会儿,1只鹤展开翅膀飞走了,(教师出示3只纸鹤,再慢慢移走1只纸鹤)。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学生跟随教师拿出自己折好的3只纸鹤,动手操作演示,3只鹤飞走1只鹤,就是从3只里面去掉1只,要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图片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在投影与教师语言描述的优美情境中,用纸鹤实物演示,学生感觉更直观亲切,并能亲自参与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的认识。]
例题
1.课件演示,创设问题情景:草地上雨后长出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5-2=?
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例题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喜欢的'小白兔采蘑菇的形象,学生很高兴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主动探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算法都给与鼓励,保护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用数的组成计算减法较简单。]
巩固练习
1.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2.出示课件2,学生说图意: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
4.乘车游戏:5个同学做检票员,拿着车号,其他同学每人一张票,车票上数目的得数就是的要乘的车号。游戏开始,请同学们赶快上车,检票员检票后,上错车的同学给大家表演节目。
[巩固练习中的第1、2题,采用课件演示,提高
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第3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尝试用5只纸鹤摆不同的算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减法的认识。乘车游戏,学生最感兴趣,参与积极性也最高,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活动效果好。]
总结评价
1.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说说自己本课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2.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
布置作业
1.学生准备纸鹤,学具,数字卡片;
2.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教学设计说明
一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要调动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整节课我都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中受到感染,产生兴趣,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体验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让学生动口、动手的对口令活动,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语言描述,并用纸鹤演示:湖里的3只鹤飞走了1只,还有几只?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接着用课件演示第二个问题情境例题:5只蘑菇,小白兔采走了2只,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草地上还有几只蘑菇?列出算式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算,多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些这样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巩固练习第1、2题用课件演示,分步进行,让学生先说题意,再列式计算,小组交流订正;还有一个练习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5只纸鹤能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练习的最的是乘车游戏,这个游戏时在学生学习兴奋低点进行的,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理解数的基数、序数含义,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二)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借助生活经验,解决关于几个和第几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认识了1~5各数,并会比大小的基础上,感知自然数的序数含义,并能通过已知经验正确区分几和第几。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序数的含义,并知道数的方向决定次序。
教学难点:
区分几和第几的意义,能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幻灯片,方片4个,圆片1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从前,有一个小朋友特别能吃。一天,他到一家汉堡店吃汉堡,他先吃了一个,没有饱,又吃了一个还是没有饱,直到吃完第4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要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4个该多好啊!你认为他说得对不对呢?为什么?
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4个汉堡与第4个汉堡表示的意思不同。
小结:直到吃完第4个,才觉得饱了,说明他一共吃了4个汉堡;如果直接吃第4个,实际上他只吃了1个,能饱吗?看来第4个和4个不一样,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第几》。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几和第几之间的差别。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感知序数含义。
教师: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让学生详细描述画面上的内容,找到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如果你个小法官,你认为谁说得对?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认识到准确描述位置时,不光要说第几,还要说清数的方向。
小结:就是像你们说的这样,从前面数,小朋友排在第2位;从后面数,小朋友排在第4位。看来我们在描述小朋友排在第几时,不仅要说清他是第几,更重要的是说清你是从哪往哪数,是按什么顺序数的。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小朋友在队中的位置,那么其他人都排在第几位呢?试着说一说。
2.深入探究,区分几个和第几。
教师:看来这两个问题难不倒聪明的你,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穿军装的阿姨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
教师:前面有3人,这里的3人与刚才我们说过的第3位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并运用课件让学生明确3人指的`是3个人,而第3位指的是1个人。
小结:看来这个3指的是3个人,而另一个3指的是1个人,虽然都是3,可它们表示的意思却完全不相同。
3.巩固方法,灵活应用几个和第几。
教师:小动物正在排队准备比赛了,可是小兔子找不到自己应该站在哪儿。小裁判员只告诉小兔子它在队中是第3位,它应该站在谁和谁之间呢?你能帮帮它吗?
借助环节一、二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充分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理解小兔子的位置可能是从左往右数的第3位,也可能是从右向左数的第3位。马虎的裁判员没说清数的顺序,所以小兔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教师:如果你当裁判员你应该怎么告诉小兔子?
小结:看来从哪往哪数,按什么顺序数真是很重要。我们以后做事可不能像小裁判员这样不严谨。
【设计意图】借助前面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说一说。
教师:你们帮助小兔子找到了在队中的位置,那么你能说一说自己在你所在的这一组的位置吗?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
2.完成教材23页第1题。
(1)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
(2)从左边数,给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3)从右边数的第1只小鸟飞走了,还剩□只小鸟。
3.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有4个方片,1个圆片,现在要把圆片摆在第2个,可以怎样摆?你能想出几种摆法。(数数时,数的方向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首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巩固“数数的方向不同,位置不同”这一知识点,也让同学们在考虑问题时要想全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第几》这一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教师:为了让别人理解得更清楚、准确,我们在描述第几时,还要说清楚你是从哪往哪数的,并且同样的一个数,它既可以表示有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你们看,数学多有意思呀!
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第10~1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教材提供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让学生通过观察,领会上下、前后的含义,认识上下、前后的方位,再组织学生领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想想做做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 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 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 观察:小朋友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椅、小朋友)
2 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
3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 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 (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
2 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 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前面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 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 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4 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指出: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
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
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5 游戏
(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
上拍拍,下拍拍,
前拍拍,后拍拍,
你拍拍,我拍拍,
上、下、前、后认得准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 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后面的小朋友是
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你后面的小朋友是。
2 想想做做第2题
(1)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
(2)小组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3)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3 想想做做第3、4、5题
情境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地赶来了。(投影演示动物图)
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情境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朋友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排队
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情境3:(投影演示冰箱)
小朋友,你能根据冰箱里物品摆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说一句话吗
情境4:最后,小动物们还邀请小朋友去看电视呢!(投影演示组合家庭影院)
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交流后汇报
四、总结评价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哪些本领
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2 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种物品间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总评]
认位置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具体地讲,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上下、前后的位置 关系
2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不但培 养了学生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3 选用了观察、讨论、游戏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主动探索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如小组同学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小组成员间开展互帮活动,把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等等
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1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版一年级上册第81、8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8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
2、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学情及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十几减8、9(退位减)的计算做好准备,在本单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叙述模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植树入手,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算式的过程,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然的从9加几的学习迁移到8加几的学习。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教学难点:
对凑十法学习经验的积累与迁移;掌握8加几进位加法的规律,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我们是南城校区的第一批小主人,学校要准备在校园里植一些树来美化环境,想请我们去帮忙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2、师: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左边有8棵树,右边有6棵树。
3、师:观察真仔细,那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棵树?
生:哪边多,多多少?
4、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一共有几棵树的问题。
板书:有几棵树。
二、新知探究,理解算理
活动1:一共几棵树?
1、师:谁能来给这个问题列个算式呢?
生:8+6
2、师:8+6得多少?你是怎样算的?能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算法吗?
生:你知道结果吗?
3、生:我是这样想的,先从6里拿2个和8凑成10,再用10加上剩余的4个,一共是14。
师:老师帮你记录你的想法,板书:8+2=10,10+4=14,是这样吗?谁能听懂他的想法吗?
【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06-07
数学优秀教案01-19
(优秀)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05-30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优秀)05-29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03-09
(经典)一年级数学教案优秀05-08
一年级数学教案优秀03-09
(精选)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02-06
[精华]数学一年级优秀教案06-09
[优秀]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