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0 14:38:14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选】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课本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模式“乘是同数连加”来计算乘整十数、整百数,加强对乘法定义的理解。

  2、推算:从4×3推出4×30,培养类推能力。

  3、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乘整十数、乘整百数。

  4、经历自主探究乘整十数、整百数计算的方法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感悟算法最优化。

  5、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

  教学难点:理解推算:从4×3推算4×30。就是表示4×3个十,即(4×3)个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小胖今天带来了一道乘法题目,向各位小朋友提出挑战,你们是否愿意接受挑战?

  [课的一开始没有过多的弯路,直奔主题,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独立探究

  出示小胖的问题:4×30是多少?

  师:这道4×30的积是多少呢?你会算吗?如果你可以独立解答,算完后就把你的解答方法和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先找小组内的小朋友讨论后再解答。

  2、交流算理

  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方法一:

  因为4×30表示4个30连加,30+30+30+30=120

  所以,4×30=120

  [理解加法和乘法的本质内涵即乘是相同的数连加]

  方法二:

  我使用推算的方法,因为4×3=12,所以4×30=120

  (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点子图介绍算理)

  师:把30看成3个十,那么4×30就是(4×3)个十,也就有12个十,是120,所以我们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

  [这其实就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自然的转化成表内乘法计算。]

  方法三:学生也可能会想到:把30拆成3×10,即4×3×10=12×10=120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方法二和方法三的联系)

  3、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在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时,可以利用乘法的定义--同数相加来计算;也可以先想一位数乘一位数再推算出结果。

  板书:一位数乘整十数

  [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交流和汇报,展示学生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算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老师不做硬性的规定。]

  4、试一试

  运用这两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进行练习: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在书上的框中写出计算方法)

  3×70 2×90 8×70 7×20

  [结合题目计算,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然后通过对比发现,引导学生逐步优化计算的方法。优化的'思想是存在于学生潜意识里的!老师只要稍加引导。]

  (2)像小巧一样计算:

  6×4= 4×6= 7×8= 8×7=

  6×40= 4×60= 7×80= 8×70=

  4×9= 5×2= 9×3= 3×8=

  4×90= 5×20= 9×30= 3×80=

  问:小巧是怎么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的?

  那通过7×9这道题,你可以推算出哪些乘法题呢?

  生:7×9=63,7×90=630,7×900=6300……

  板书:乘整百数(交待一下:接下来的课还将具体学习)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过程,理解算理,学会算法。]

  三、实际应用

  [会算,还要会用,算和用要相结合。进一步运用一位数乘整十数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第11页的图

  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问:三板鸡蛋一共与几个?3×30=?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说说方法:

  (1)30+30+30=90 (2)3×3=9

  3×30=90 3×30=90

  3、师:运用刚才的两种计算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生活实际问题。

  4、完成第11页的练习

  师:现在请你根据送货单,帮助工人叔叔计算四所小学所需要的鸡蛋数量?用最简单的方法计算,看谁又快又对。[这时大家都可能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因为6,7,8,5数字比较大,用同数连加比较麻烦。]

  送货单:

  新世纪小学:6纸板鸡蛋

  新世纪小学:6×30=180

  实验小学: 7纸板鸡蛋

  实验小学: 8×30=240

  时代小学: 8纸板鸡蛋

  时代小学: 7×30=210

  田园小学: 5纸板鸡蛋

  田园小学: 5×30=150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教师注意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熟悉事物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计算的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不断学习数学新知识的过程。]

  四、拓展应用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8×40= 80×9= 7×20= 10×10=

  50×6= 90×9= 7+200= 5×15×2=

  [从基本题出发,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同时,加入了一道加法题,强调计算要仔细,看清运算符号。最后一题比较难,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可以完成。]

  2、你答我猜

  请你从给出的上、下两组数种各选出一个数组成乘法算式并马上说出得数。

  40 20 60 10

  2 5 4 8

  [计算教学有时难免枯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思考。出于这个考虑,我设计了这道题,答案唯一,但算式不唯一。]

  3、游戏:老师说一个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请你根据这道算式想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式来。

  如:6×7=42

  可以想到:

  6×70=420 60×7=420

  6×700=4200 600×7=4200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两个因数不同,积却相同?

  [题目的设计可以是开发的,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出题,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学活用。]

  4、应用:

  上衣60元一件,裤子40元一条,共买8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

  [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比较哪种方法最好!拓展学生的思维,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数学体验,学会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10元可以买70元一个的书包多少个?

  [乘与除的关系,不仅要会做乘法,还要能逆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学习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落实情感与态度的目标。]

  [整个练习设计,我力争做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理念,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运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五、总结全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是收获呢?

  测试练习:

  400×2= 20×50= 400×20= 60×30=

  6×600= 70×8= 20×60= 90×8=

  7×20= 500×8= 700×3= 200×60=

  附: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整十数

  同数相加推算

  30+30+30+30=120 4×3=12

  4×30=120 4×30=120

  30+30+30=90 3×3=9

  3×30=90 3×30=9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测量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26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米1米=()厘米

  1米= ()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第五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xx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

  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并会正确地计算。

  2.掌握减法的验算方法,能用不同的方法验算减法。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减法的验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和验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63-158=321-78=728-445=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以463-158为例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生一起回顾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3。

  二、尝试探究,体会领悟

  1.指名读题,提问:你知道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该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算式:403-158=。

  2.和刚才做的第一题比一比,两道算式哪里不同?个位3减8不够减怎么办?十位上是0,该怎样退1呢?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尝试计算。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提出了各种看法,下面我们一同用拨珠子的方法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小组为单位,师生共同讨论并操作。

  (1)先在计数器上拨出403。

  (2)减去158,个位上3减8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

  (3)启发学生思考:百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1个百,1个百等于几个十?

  (4)百位上拨去1颗珠子,十位上就要拨上10颗珠子,十位上现在有珠子了,再从十位退1颗珠子,个位上也要拨上10颗珠子,这样个位上现在一共就有10+3=13颗珠子,从个位上13颗珠子里拨去8颗珠子还剩5颗;十位退1颗给个位后还剩9颗珠子,再从9颗里拨去5颗还剩4颗;百位上4退1给十位后还剩3颗,从3颗里拨去1颗还剩2颗。

  得出结论:403-158=245。

  四、借助表象,突破难点

  如果没有计数器,列竖式又该怎样计算呢?(学生边回答,教师一步步写完竖式)

  1.沟通联系,理解算理。

  (1)解决第一个难点:连续退位。

  教师:个位3减8不够减,刚才我们拨珠子时是怎样做的?

  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计算时,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是0又要从百位退1作10个十,再从十位上退1到个位作10个一,10和个位上的3合起来是13,再用13减8得5。

  (2)解决第二个难点:理解被减数十位上是几。

  教师:联系拨珠子的过程想一想,现在被减数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百位上退1到十位是10个十,十位就有10个十,再退给个位1个十,还剩9个十,所以十位现在是9,9减8得1。

  (3)被减数百位上现在是几?

  (百位退1后还有3,3减1得2)

  2.这样计算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还可以进行检验。怎样验算减法?

  小组交流,说一说,做一做。

  选择两种不同的方法指名板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订正后小结:验算减法,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也可以用加法验算,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五、巩固深化,形成技能

  1.第42页做一做。

  想一想,拨一拨,再计算。(有困难的可以小组内合作交流完成)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题500-268,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又该怎样计算?要注意什么?

  指名板演,说计算过程,然后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3题。

  想一想,怎样求加数?怎样求和?求差、减数、被减数又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把得数填在表里,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归纳求几种不同的.数的方法。

  3.练习九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吗?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除了强调列竖式计算这一重点内容外,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形成多种口算和心算的方法。学生探索多种算法的过程是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也是数学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还是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第11课时被除数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是0的都都是等于0” 。

  2、学生经历探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以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学例8(出示情境图)观察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回答: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子去摘桃子。

  2、出示问题,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怎么列算式?

  指名回答,板书:6÷3 = 2(个)

  提问:平均每只猴能摘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算式?

  指名回答,板书:0÷3 =

  谈话:同学们,三只猴子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几个桃呢?(一个都摘下到)

  引导:那么0÷3就等于多少呢?(0)(板书:0)

  提问:如果是4只猴子摘桃子呢?9只呢?它们的.得数都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

  0 ÷4 = 0 0 ÷9 = 0

  引导学生说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9(出示图),提问:要求“一共需要多少个火炬”怎样列算式?(306 ÷3)

  2、谈话:306÷3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提问:3 0 6 ÷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估算的?

  (1)估计3 0 6 ÷3的商比1 0 0大些。

  (2)3 0 0 ÷3 = 1 0 0 6 ÷3 = 2 1 0 0 + 2 = 1 0 2

  3、谁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述:这样写比较简便。

  边写竖式边做如下交代:百位上的数正好除完,十位上的0除以3直接商0,再除各位上的数。

  提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4、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让学生是计算过程。

  小结:从被除数的高位依次除以除数,遇到0除以除数直接商0,除得的商写到被除数的上面。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要求用乘法验算。

  集体订正,交流错误原因。

  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这个0一定要商在对应被除数的上面。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回忆图形名称。同桌交流,讨论计算边长的方法。

  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观察,说出图意。

  要求6 0 5米布最多能做多少套,就是求6 0 5米里面最多有多少个3米,余下的米数不够做一套。

  独立列式解答,教师评价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被除数上有0的除法

  306÷3=102(个)

  在计算三位数(某一位上有0)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前一位上能整除,后一位是0的,就直接在后一位上商0。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也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并不陌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起来比较轻松。在教学中,鼓励同学独立思考,体验探究的真正乐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直观认识正方形连成的多连块。

  2、动手实践用正方形拼组各种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通过操作探究,探索多连块的组合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合作的愉悦,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相应的学具:若干个正方形:“一连块--四连块”的所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小正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媒体演示:看!小丁丁、小胖、小亚、小巧等同学用这些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正在拼图,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图形。

  (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他们分别用了几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了怎样的图形?)

  揭示课题: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说明:借助媒体情境,展示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探索

  1、认识多连块。

  (1)介绍:1个正方形就是1个一连块。

  (2)出示:两个同样大小正方形,问:你能用它们拼合成怎样的图形?

  可能拼出 或 的图形。

  师:像这样两个同样大小正方形拼合成的图形就是两连块。

  问:两个正方形可以拼成几个两连块?(教师应指出这两种拼法其实是没有差别的,因为相互可以通过一次旋转得到。所以可以拼成一个两连块。)

  (3)如果有3个同样大小正方形拼合成的图形就是?(三连块)4个呢?5个呢?

  (让学生找一找多媒体情境中的三连块和四连块。)

  小结:在数学王国里我们常把像这样用几个同样大小相互拼合而成的新图形叫做多连块。

  [借助直观演示,让学生感知三连块和四连块的含义,从而抽象多连块

  的定义。]

  2、探究多连块的不同形状。

  请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不同形状的三连块、四连块甚至依据班级实际还可以拼出五连块各有几个?

  引导学生从两连块推导出三连块,从三连块推导出四连块

  从四连块推导出五连块:

  通过操作探究,探索多连块的组合规律。

  汇报板书: 多连块

  (可以借助英文字母TVIUWXYZLPF直观形象记忆其中的11种)

  [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多连块的不同形状,借助形象记忆,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三、利用多连块拼出几何图形

  拼出2×4的长方形。

  (1)出示:书上小亚用多连块摆成的2×4的长方形。

  瞧!小亚也学会用正方形组成了多连块,她还巧妙的将它们进行了组合,又变成了一个新图形。请看她又用这些多连块组合成了什么图形?(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横向有几个正方形?纵向又有几个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横向有4个正方形,纵向有2个正方形。)

  师:我们把这样的.长方形叫做2×4的长方形或4×2的长方形

  (2)出示一个2×4的白色长方形。你们能用多连块把它填满颜色吗?(学生自己操作,集体反馈。)

  (3)用各种多连块摆出3×5的长方形。(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多连块多摆几次。)

  (4)请学生尝试用多连块摆一个4×4正方形,并且汇报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模仿书上小巧的样子,学着拼一拼。)

  [学生在多媒体情境的引导下,直观感知多连块拼成的长方形。并通过亲自实践,尝试用多连块拼规定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

  四、拓展提高

  只能用同一种四连块拼一个4×4的正方形,如图:

  想一想其中有哪几种是可以的?

  (1) ( )

  (2) ( )

  (3) ( )

  (4) ( )

  五、全课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口算除法,进一步掌握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

  位整除),并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除法计算的熟练程度。

  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忆我们前面所学的除法。

  2、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练习七”,第1 - 6 题。(板书课题:练习七)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七第 1 题

  指名学生口算。

  说说每组题的联系和区别。

  2、完成练习七第 2 题

  指名学生口算。

  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的运算,选两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七第 3 题

  指名板演,计算并验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和没有余数除法是怎样验算的。

  4、完成练习七第 4 题

  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提醒学生验算的方法。

  表扬正确率高,计算快的'学生。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七第 5 题。

  2、多媒体出示第 5 题,指名学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

  小结: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完成练习七第 6 题。

  出示题目“一个网球拍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教师评价。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1.40 400 70 60 30 20

  2.60 1800 80  300 50 80  80 490 90

  2.33÷3=11      67÷2=33……1

  639÷3=213 487÷4=121……3

  3.被除数:67 887 商:13 212 余数:1 2

  4. 55÷5=11

  5. 268÷2=134(元)

  6. 11 12 10 13  34 22 21 11

  教学反思:

  今天的练习课是巩固刚刚学习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我认为练习课比新课还要难上,因为在做练习的时候,有的同学会很浮躁,认为他都懂而不愿意做;还有的同学刚刚学会并不熟练,需要听老师再讲一遍。这种因为学生多种因素存在差异而导致在教学上的顾此失彼很难得到调节。第1题,先让学生说,对合理的方法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归纳,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口算方法。第3题,让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通过介绍方法,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第5题,指导学生读题,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初步理解笔算之后,让学生自己练习,通过辨析学生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计算,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从高位算起的道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问题收集有用的信息,将情节描述成简图(线段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2.初步掌握分析方法,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3.理解并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计算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正确计算连乘、连除、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话题

  1、开场谈话,揭示课题。

  2、出示几个条件:兔子灯有25盏,莲花灯的盏数是兔子灯的3倍,球形灯的盏数是兔子灯的4倍。

  3、根据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学生回答,教师贴板书,并记录下教师没有准备的问题。

  5、在这些问题中哪几个可以一步计算?

  6、你能不能把剩下的这些问题分分类?和你的组员讨论一下。

  7、每组派一名代表来汇报一下。(学生讲教师调整板书)

  二、尝试探究,获得新知

  (一)和倍问题

  1、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三个问题“莲花灯和兔子灯一共有几盏?”(媒体出示)

  2、你们每个人先试着做做看好吗?要求:列式计算,省略答句。

  3、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大组汇报:

  1)学生说想法。(教师可提示:要求什么?哪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你?)

  2)谁来列式?说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板书:

  3)你能把这两个式子和并写成一个式子吗?

  板书:25×3+25或25+25×3

  = 75+25

  = 100(盏)

  5、第二种解法

  1)还有其他方法吗?

  可能出现的算式是:

  A. 4×25问:可不可以这样列式?有没有道理?

  B. 1+3×25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组员听听。

  C.(1+3)×25

  2)学生能说出的就让学生讲,学生不能讲的就由老师提示。

  我们刚才说了“把兔子灯看成是1份,那么莲花灯就有这样的3份,一共有1+3=4份。”我们还知道“每份是25盏”,那么4份有几盏呢?

  边说边媒体演示:

  逐步形成以下板书。

  6、比较:这两种方法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7、练习:

  黑板上所有求和的题目中任选两题。

  汇报时,媒体出示线段图

  统计哪些同学用了第一种方法,哪些同学用了第二种方法?

  (二)差倍问题

  1、尝试练习:球形灯比兔子灯多多少盏?

  2、学生汇报:说说怎么想的。

  3、练习:黑板上另外的有学生提出的`减法问题中任选一题

  4、 小结:今天解决了那么多问题,都有什么特点?有几种解法?

  三、巩固练习,掌握方法

  1、选择题:

  1)松树有38棵,杨树的棵树是松树的3倍。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

  A. 38×3+3

  B. 38×3+38

  C. 38×3+1

  2)第一层书架上有51本书,第二层书架上的数是第一层书架的3倍,两层书架上的书相差多少本?()

  A. 51×3-51

  B. 51×(3-1)

  C. 51×(3+1)

  3)学校买了足球15只,买的篮球比足球多6只。足球和篮球一共买了多少只?()

  A. 15×6+15

  B. 15×(6+1)

  C. 15+6+15

  2、兔子灯有25盏,________________,莲花灯和兔子灯一共有多少盏?

  学生自由补充条件,其他学生随机回答。

  四、小结

  五、板书:灯市

  六、作业

  1体育室有排球14只,足球的只数是排球的3倍,足球有多少只?足球比排球多多少只?

  2超市里有24箱酸奶,橙汁是酸奶的5倍还多9箱,橙汁有多少箱?两种饮料一共有多少箱?

  3有甲乙两个粮库,甲库存粮123吨,乙仓存粮比甲仓的3倍少20吨,甲乙两个粮仓共有存粮多少吨?(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操作、想象等活动,会将三角形按边分类,并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量、猜、想象等活动进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在操作、辨析等活动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看PPT,这3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对啊,这些都是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不过今天我们是按边来分类。

  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新知探究

  动手操作: 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讨论交流,归纳分类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师:想一想,这么多三角形,你准备分为几类,怎么分?

  生1:分三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三条边相等的分一类。

  生2:分两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边相等的分一类。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师:指着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说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生:可以

  那你们觉得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几类?

  两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为一类。

  学习三角形的名称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三角形我们叫它们什么三角形吗?

  (1)自学课本P58

  师:没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归纳小结:有2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做底,底所对的角叫做顶角,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做底角。有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称,那这回谁能把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来说一说:

  三、动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种都有可能,媒体演示。

  2.等边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边三角形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媒体演示。

  动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能不能说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行,因为还有不等边三角形。

  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要问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一、复习准备。

  填空

  1、7/8的分数单位是()。

  2、5/9里面有()个1/9。

  3、4/7里面有4个()。

  4、3个1/5是()。

  5、5个1/5是(),1里面有()个1/4,有()个1/8。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主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1:哥哥、妹妹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3:这个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三、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

  1:哥哥、妹妹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1)列式:2/8+1/8=

  (2)试做,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3)汇报: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

  (4)师用课件演示2/8+1/8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5)练一练:2/8+5/8= 2/6+3/6=

  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发现了什么呢?

  小结: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解决问题

  2:哥哥比妹妹多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1)先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再交流是怎么计算的。

  (2)汇报:2个1/8减1个1/8是1个1/8,就是1/8。

  (3)练一练:4/6-3/6= 5/9-2/9= 6/7-3/7=

  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发现了什么呢?

  小结: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解决问题

  3:这个西瓜还剩几分之几?

  (1)师:怎样列式?一个西瓜该用多少来表示?

  (2)列式:1-3/8=

  小组思考并讨论:怎样计算?

  (3)汇报交流:1看作8/8来计算。

  (4)师用课件演示1-3/8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5)练一练:1-1/4= 1-2/7=

  小结: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4、看书第99-100的例

  2、和例3质疑。

  四、括展应用。

  1、做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2、3题。

  2、一张长方形色纸,小红做小旗用了3/7,剪纸花用了2/7,用去了这张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3、有几种填法?

  ()/9+()/9=8/9()/8-()/8=1/8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为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加减法的验算。

  3.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一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减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例如,加法中安排了我国动物种类的问题,减法中安排了近几年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的问题等。

  二是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例如,购物问题,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等。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2.让加强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

  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加、减法,初步理解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如,数位要对齐,计算的顺序,满十(不够)要向前进(借)一等。因此,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大量计算具体的三位数加、减法题目的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理解算理,通过讨论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出笔算加、减法计算法则,完善认知结构。

  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所限,为机械记忆,教材没有出现计算法则的结语,而是通过学生讨论提供探索法则的线索,为学生经历法则的形成过程提供空间。

  3.将“验算”分散编排

  改变原实验教材集中教学加减法“验算”的编排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安排在教学完某一计算后紧接着教学,即分散出现。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可以利用验算的教学及时巩固学生刚刚学习的笔算,也有利于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

  4.突出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修订教材将估算内容从计算中移出来,改为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之一。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教学,体现了估算的最主要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同时,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例4中,突出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收银员应收多少钱”的问题需要用精确计算解决;解决“爸爸应准备多少钱”的问题用估算就可以解决。

  四、具体编排

  (一)加法

  1.主题图

  (1)主题图借助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同时渗透环境和动物保护的教育。

  (2)首先呈现了四张湿地动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湿地和湿地动物的关注。接着呈现了中国湿地三种类群的动物种类统计表,为后面计算教学提供数据支持。

  2.例1(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1)通过“想一想”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相同数位对齐”,其中蕴含的算理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

  (2)通过小精灵提问“从哪一位加起?”提示要注意计算的顺序。

  3.例2(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

  (1)271+31是十位上相加满十向百位进1;271+903,是百位上相加满十向千位进1。

  (2)通过小精灵和学生的提问“怎样写”“怎么办”,强调对算理的理解。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超过了9,在这一级计数单位无法表示,需要高一级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应增加。

  (3)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梳理笔算三位数加法的法则。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明确笔算加法需要遵循的一般步骤和要点。注意:在积累计算经验的基础上,明确算理,归纳总结计算方法。

  4.例3(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

  (1)体现算法多样化。借助298这一数据的特殊性,呈现两种算法,一是列竖式计算,另一种是简算,把298看作300,进行口算。,同时教学验算。

  (2)例3,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解决连续进位的问题。(3)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重视验算,让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通过小精灵提出:算得对不对呢?揭示验算的必要性。呈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再计算一遍进行验算的方法。通过问题“你是怎样验算的”,提示可能还有其他验算的方法,如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加,看得数与计算出的答案是否相等,进行验算

  (4)三次进位迁移能力。

  (二)减法

  1.主题图

  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统计表的数据中引出减法计算的教学内容。与加法的编排相似,与实验教材相比,在教学连续退位减法前面增加了不退位减法的例题,减缓了坡度。以起到复习巩固、承上启下的作用。

  2.例1(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

  (1)通过小精灵提问,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相同数位对齐”,其中蕴含的算理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减。

  (2)提问“从哪一位减起?”提示要注意计算的顺序。在二年级上册学习“100以内加减法(二)”时,学生已经体会了从个位减起的必要性。但对于此题,由于不存在进位,学生从高位减起也是可以的。

  3.例2(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次退位)

  (1)教材在关键处提出问题“十位怎样算”,启发学生思考,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完成重点部分的计算。

  (2)可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想边算,得出正确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总结加法计算法则。注意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进行对比,明确除了数位多少不同以外,方法是一样的.。在积累大量计算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方法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4.例3(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减)

  (1)关键的问题由小精灵提出:“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

  (2)呈现“不完整的竖式”,目的是让学生完成重点部分的计算。

  (3)直接提出“怎样验算”的问题,呈现两种验算的方法:一是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一是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学生在后续的计算中只要选择一种进行验算即可。

  (三)解决问题

  1.例4

  (1)例4侧重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让学生体会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策略。如收银员收钱需要精确地计算出结果,而小红的爸爸要准备多少钱,只要有个大致的估计结果就可以了。

  (2)在“分析与解答”环节,通过两名学生的讨论,给出了解决两个问题的思路。教材的用意是提示教师,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逐步明晰两个问题的异同点,得出相应的计算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出现了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如果数据再大一些,就会出现“满二十向前一位进2”的情况。

  (3)“回顾与反思”的落脚点不是仅仅关注做对了没有,而是要求初步体会到精算和估算各自适用的问题场景,懂得: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四、教学建议

  1.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迁移类推中自己探索完成计算任务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应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问题。特别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尽管以例题的方式呈现,但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

  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构建和表达算法

  本单元是整数笔算加减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形成,影响小数加、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学生对算理的不理解,会影响到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第二小节减法的例4“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时,可借助计数器的操作过程提示退位的方法,并在竖式上将退位的过程反映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语言概括水平要求不要过高,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计算法则概括出来,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在表述计算法则时,要使用准确、规范的方式,为学生学习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作出示范。

  3.重视错题,注意培养验算的习惯

  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虽然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容易出错,是加减法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关注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并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另外,不仅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如验算之前先检查加数有没有抄错;算出得数以后要检查抄在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有没有抄错等。

  4.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标准(20xx年版)》对“两位数和三位数加减法笔算”的速度要求是“2-3题/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0页到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

  【教材解读】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什么是面积

  ⑴情境导入

  老师手中有两张纸,想请两名同学来进行涂色比赛,看谁涂的快一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请你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觉谁的面大一些

  生可能说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觉谁的面大?

  ⑵、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钟表表面的大小就是钟表表面的面积。谁还能举例说一说?

  2、、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的面给大家请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像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

  它们有大小吗?谁大?谁小?(生交流方法)

  像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大小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等。

  3、小结归纳面积的含义

  谁能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物体表面或封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补充板书:或

  二、动手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一)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设疑。

  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纸,它们相比较,谁的面积大?(生交流)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了,用观察法更无法确定谁大谁小,用重叠法试一试。也不行,怎么办?谁来想个好办法?

  2、请学具帮忙:那就借助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比出它们的大小吧!动手操作要求:请同桌两人,每人选择一个长方形,任意选一种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个长方形大?

  (1)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A: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圆形摆,但由于原形没有全部覆盖整个长方形,不能确定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

  B: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长方形摆,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根据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关键是两人的标准不一样)

  C:可能有的同桌都选用正方形来测量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一样,所以能根据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D: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师质疑:为什么不用圆形?

  生展示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交流,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师可质疑,为什么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没混着用呢?)

  3、师小结: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要统一标准。有的小组用长方形作为标准,有的小组用正方形作为标准,都比较出了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比较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学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

  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

  3、汇报学习收获:

  师: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1)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生交流)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一厘米吗?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如果让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来?如果让你用它去量你的课桌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感觉怎样?太麻烦了?那么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适合量课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呢?(谁来说)

  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两人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课桌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让你拿这张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的教室,你感觉怎样?(太麻烦了)老师这儿还准备了更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一张一平方米大的纸贴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我们的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三、表象运用,形成技能

  1、做课本76页第1题,做完后交流。

  2、做课本76页第4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黑板长4()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小明身高128()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华腰围6()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四、全课交流,知识提升: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老师给大家留下个课下小调查:除了今天学的,还有哪些其他的面积单位?把你的调查结果与同学和你的数学老师交流。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并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课件)

  教师:请看图,老师带着同学们在森林公园开展数学活动,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交流后,教师注意直奔主题:图上有多少个同学?几瓶矿泉水?)

  教师:8个同学可以用8表示,4瓶矿泉水可以用4表示,看这里有几个月饼、几个西瓜,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可以用学过的整数表示吗?

  教师:其实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分数”表示,今天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几分之一

  二、游戏活动,激发兴趣,体验分数的产生

  1.教师:下面我们通过分月饼的游戏来研究分数好吗?

  (1)4块月饼,分给2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怎样分公平?(板书:平均分)

  为什么?(说明:每人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

  4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块?

  4÷2=2(块)

  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块?

  2÷2=1(块)

  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块?

  1÷2=?(半块)

  (2)教师:“半块月饼”用什么来表示?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能创造一个数来表示吗?(同学们各抒己见,表扬有创意的学生)

  2.比较各种表示方法,并体会分数的简洁性与含义(除号与分数线很相似),初步认识分数的表示形式。

  三、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1.认识。

  (1)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2)二分之一写作:(边写边说写法)。

  (3)教师:想一想:在“”里,“-”“2”“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又表示什么意思?想好后跟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4)教师:我们的生活中有“”吗?请你找几个说说?

  2.认识。

  (1)如果我要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谁来帮帮老师?指名回答。

  (课件演示)

  (2)每块是整个月饼的几分之一?用分数怎样表示?

  (3)独立思考,尝试读、写。

  指名上台板书,全班读一读。

  3.认识:将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圆的()分之(),写作()()。

  4.认识: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5.认识几分之一。

  (1)教师:你还能说出几个像“”“”“”“”这样的分数吗?

  学生:

  (2)组织观察这些分数,说发现。

  教师: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认识分数的组成。

  读作:三分之一。指名说说、、各部分名称。

  (4)请同学们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并想一想:你是如何折的?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进而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归纳】同一个图形由于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就会写出不同的几分之一的分数;同一个图形平均分成某一份数,可写出不同的分数;同一个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折法。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展示交流结果。

  2.练习二十第1、2题。

  尝试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你对分数是怎样理解的?有何收获?有何感想?

  【教学反思】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

  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三第4~5、7~10,12~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知识的回顾,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能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熟练地解决问题。

  2.进行观察、分析、判断、设计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 点:熟练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难 点:笔算进位乘法中进位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笔算乘法,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继续来解决一些与笔算乘法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课。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小明的作业。

  教师:这是小明的三道作业题,老师都给他打了“?”,可是他找不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请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帮助小明改正。

  63×3=189 142×3=326 16×8=848

  (1)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汇报。

  (2)教师:在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知识应用。

  (1)练习十三第4题。(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2)练习十三第5题。

  教师:你能找出其中的问题吗?

  3.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三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十三第8题。

  学生尝试列式,讲明算理。

  (3)练习十三第9、10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4)练习十三第12~14题。

  先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

  4.拓展练习。

  练习十三第15题。

  (1)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计算下面各题,猜一猜乘积和乘数有什么关系?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99×1=99 99×2=198 99×3=297 99×4=396

  (2)组织集体交流。

  (3)你能运用发现的规律很快填出下面的数吗?

  99×6=( ) 99×7=( ) 99×( )=891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乘法的格式和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表述能力,并有所拓展和提高,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会让学生学有所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借助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用画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了解了一下,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很喜欢唱歌,现在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幸福拍手歌》好吗?(齐唱:幸福拍手歌)

  师: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的时候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

  2.引入

  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关系,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几幅有关北方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师:在我国的北方,冬天经常会出现沙尘天气,你们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生观看

  师:沙尘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沙尘天气实际上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由于我们人类过去滥砍滥伐,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造成今天的恶果。

  师:要治理沙尘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生:植树造林

  师:对,植树造林。你们看,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学生,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沙尘暴的图片、视频引入新课,过渡自然、真实,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出示公告:为美化校园环境,现在面向全校学生征集植树方案,择优录取。

  师:你们想不想成为校园环 境设计师啊?请你们认真看看方案设计要求。

  【媒体】需要在一条路的一边种5棵丹桂树。你会怎么种,请设计植树方案。

  (桔色学具代表道路,黄色小棒代表丹桂树)

  学生活动:先独立 思考方案利用学具摆一摆。(利用目测的方法,做到两树之间的距离基本一致)

  再4人小组合作探讨,汇报方案。(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1)我是两端都种。(学具演示,板书)

  (2)我是一端种、一端不种。(学具演示,板书)

  (3)我是两端都不种。(学具演示,板书)

  二、共同探讨,感受新知

  师:你们真棒,设计出了三种方案。那我们一起来 讨论第一种情况。

  两端都种,棵数是5 ,道路被分成了几段(段数)?

  (棵数是5,段数是4)

  师:棵数和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棵数比段数多一)

  师:还可以怎么说

  (段数比棵数少一)

  师:可以用怎么样的算式来表 示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

  板书:段数=棵数-1 (棵数=段数+1)

  师:段数多还是棵数多?棵数多(强调)

  师:请同桌小组讨论一下,剩下的两种情况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2种情况,只种一端,棵数是5,段数也是5,段数=棵数)

  (第3种情况,两端不种,棵数是5,段数也是6,段数=棵数+1)

  小结:分段有这三种情况,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数学广场分段。

  板书:分段

  师:如果在这条路上装路灯,装8盏路灯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画草图 ,画一条横线代表 道路,画圆代表路灯)

  两端都种 8盏灯 道路分成了7段 段数=盏数-1

  只种一端 8盏灯 道路分成了8段 段数=盏数

  两端不种 8盏灯 道路分成了9段 段数=盏数+1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填空:

  (1)一条路的一边装路灯,从起点到终点都要装,装10盏灯

  有( )间隔?

  师:想想是第几种情况,再回答问题。

  (第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我是从“从起点到终点都要装”看出来的。段数=棵树-1 9个间隔。)

  师:这里的段数、棵数相当于问题里的什么?

  (段数相当于间隔数,棵树相当于盏数。)

  师:所以间隔 数等于什么?(间隔数=盏数-1)

  (2)在一条路的一边插彩旗,从起点开始插,终点不插,共插了11面彩旗,这条路被分成了( )段?

  (第二种情况,只种一端。面数=段数 分成了11段)

  (3)在走廊一边摆花盆,走廊的起点与终点都不摆,把走廊分成了6段,一共需要( )盆花?

  (第三种情况,两端不种。段数=盆数+1;盆数=段数-1 需要5盆)

  (4)把一根木头,锯了11次,这根木头被锯成了( )段?

  (第3种情况 同两端都不种的情况一 样。锯子锯的 地方相当于植树处,锯了几次就好比种了几棵树,每段木头相当于树与树之间的间隔 段数=次数+1 锯了11次,锯成了12段。)。

  师:看来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找寻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判断题: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

  (1)如果要把一根纸带剪20段,需要剪21次。(X)【第3种情况】

  (2)把一根木头锯了11次,一共锯了11段。(X)【第3种情况】

  (3)体育课上,10位同学排成一排,他们之间有9间隔。(√)【第1 种情况】

  选择题 :

  (1)小胖在一根绳上挂气球,绳子的两端都不摆挂,一共挂了9个气球,把这根绳子分成了( ③ )段? 【第3种情况】

  ①8段 ②9段 ③1 0段

  (2)一根绳子长15米,小胖把它剪成了5段,剪了( ① )次?

  ①4次 ②5次 ③6次 【第3种情况】

  (3)小胖从底楼走到3楼,他走了( ② )层楼梯?【第1种情况】

  ①3层 ②2层 ③4层

  动脑筋:

  (1)小胖在他家的游泳池的池岸边上放了8盆兰花,把游泳池的池岸分成了几段?

  (封闭图形就好比第二种情况,只种一端,盆数=段数)

  (2)如果在每两盆兰花之间再放上1盆茶花,需要几盆茶花?

  (每两盆兰花之间指的就是段数,有几段就放盆)

  (3)爸爸上楼的速度是小明的2倍,如果父子两人同时从底楼上楼,当小明走到3楼时,爸爸已经走到了几楼。

  (小明从底楼走到3楼,一共走了2层楼梯。所以这时候爸爸应该已经走了4层楼梯,到了5楼。【第1种情况】楼梯数=楼数-1)

  四、小结:今天我们所解决的这些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通过动手画、摆、比,找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

  只栽一端间隔数就是植树棵树,两端都栽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两端不栽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

  板书: 分 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第1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复习

  教学内容:

  第98-99页的内容回顾和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能正确估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2、使学生通过口算、笔算的复习,沟通计算内容的联系,整理、归纳计算方法,提高除法口算和笔算能力,发展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新

  1、回顾内容。

  你能把这学期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吗?这些内容里具体有哪些知识?

  2、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第一单元学习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而且能归纳出口算和笔算的方法,并且能估计一些简单计算的积大约是多少。

  二、复习口算

  1、做期末复习第1题。

  让学生按题组口算,填写得数。

  提问:你能根据这里的两类口算题,总结一下方法吗?

  2、做期末复习第2题。

  用4 分钟时间测试,交流得数。

  三、复习笔算

  1、做期末复习第3题。

  让学生按题组独立笔算,指名两人板演。

  指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板书)如果乘数中间有0,就根据法则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不能漏乘十位上的0,这样比较方便。

  2、先估算,再笔算。

  出示:48×6 42×6

  (1)让学生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并交流估算结果。(板书:300 240)

  提问:都是40多乘6,估计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接近50和接近40)

  (2)要求:请小朋友笔算得数,再和估算结果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差不多。

  学生笔算(指名两人板演)

  3、做期末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四、复习小结

  1、小结收获。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

  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第5题和第6题,并和同学说说第7题是怎样想的?

  板书设计:

  1. 300 63 90 3000 72 80

  2. 84 450 86 72 240 60 4000 42 32 72 70 6300

  3. 813 603 630 3736 3248 3680

  4. 504 294 870 2240

  5. 450×3=1350(克)

  6. 安排二年级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这节复习课主要复习乘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层次清晰,一开始我都先请同学来说该怎么算,说出每种的算理,让所有的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道其所以然,并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由于学生的基础都较为扎实,不仅表达的完整,而且算的速度也相当快。除了会算以外,我还注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2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2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苏教版01-2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05-1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05-1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