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10 16:00:23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常用(1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常用(15篇)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7~118页第2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数的位置是用什么来确定的`?

  2、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什么统计图?在制作折线统计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复习数对

  师:在生活中,我们是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的?

  完成第20题。师问:(4,3)表示什么?(7,y)(x,0)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集体。

  三、复习折线统计图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完成第24题。

  师:想一想,自己运动后的心率大概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及统计图的填写。

  展示学生作业,说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四、课堂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人,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

  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置了“象征性”长跑、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三个内容,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三、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6、后进生转化措施: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3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二、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4、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5、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6、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7、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六、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4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掌握了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2.我知道100以内的质数,记住了20以内的质数。

  3.我能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

  学习重点:

  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习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会给自然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3.试试身手:第23页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利用课本24页的表格,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2.展示、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出100以内质数的?

  3.小组讨论:(1)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或合数?(2)根据因数的'个数,可把非零自然数分成哪几类?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很快熟记20以内的质数。

  5.独立思考:

  (1)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2)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4)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6.组内交流。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练习十五的第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十五第5题

  3/8+1/85/9-2/95/6-5/61/3+1/21-5/87/10+5/10

  集体口算后校对,并请做错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7+3/8+5/83/7+5/6+4/75/8-(3/8+1/12)2/3-1/4-1/45/6+2/5+1/6+3/55/9+(4/5+4/9)

  1、指出:整数加法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使用,整数减法运算性质在分数中也同样适用。

  2、学生独立完成,六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1)加法结合律;(2)加法交换律;(3)(4)减法运算性质;(5)(6)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解方程1/2+X=1X-3/7=1/2X+2/3=7/6

  1、指出:方程中的X不仅可以是整数或小数,也可以是分数。

  2、学生独立完成,三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并请错误的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五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算式意义与结果,强调单位“1”。

  2、改变习题:将“小华调查了全班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改成“小华调查了全班30位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

  (1)该怎样解决问题?

  (2)为什么方法不变?

  强调:这两题都只要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从单位“1”里去掉送鲜花的1/3,再去掉送贺卡的1/4,剩下的就是送图画的人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所求问题与全班实际的总人数没有关系。

  五、延伸

  完成书上思考题。

  1、计算后找出规律。

  2、应用规律直接写得数。

  3、应用规律自编加法算式。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尝试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进行描述、分析的过程。

  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折线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用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画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了解表中的数学信息。

  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说一说图中圆点表示什么,然后鼓励学生试着完成折线统计图。

  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统计图,让画得美观、漂亮的同学介绍画图的方法。

  议一议

  观察统计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6年中戴眼镜的`人数有什么变化。

  你能试着说一说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练一练

  让学生读统计图,了解表中的信息。

  让学生观察身长变化的统计图,说一说图的特点,使学生了解,第一小格表示1到50厘米,以后每格表示2厘米。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成折线统计图并交流、展示。

  鼓励学生自己画体重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统计图。

  根据画好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7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因此,它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广泛性应用的重要素材,所以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

  3、让学生在操作和探索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名言警句是什么啊?(生说)。老师最喜欢的是这句: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这句话中有两个百分数,你能把它读出来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百分数?那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咱们就走进百分数,认识百分数。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建构新知

  1、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问题?生提问题,师适时板书

  2、咱班同学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提了这么多有关百分数的问题。这些问题你们是想老师讲给你听还是想自己解决?

  (生:自己解决)

  那下面请你利用手中的百分数,自己研究上面几个问题,可以先自己独立思考,有答案后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自主探索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一)分子不同

  (二)分母不同

  (三)读法不同

  (四)写法不同

  (五)意义不同

  (六)单位

  ④百分数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说,师板书: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

  三、趣味练习,促进深化

  1、小红的数学日记

  出示小红的数学日记,她的百分数用对了吗?

  2、写百分数比赛

  在写百分号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师:是的,要先写一个圆圈、再写一斜杠、再写一个圆圈,注意圆圈不要写的过大。以免和数字“0”相混淆。全班书空写一遍。让学生写出另外两百分数并评价。

  请写出自己喜欢的十个百分数,限时停,让学生用学过的百分数说说自己的完成情况。

  你最喜欢那个百分数?生说你知道老师最喜欢哪个百分数吗?

  老师最喜欢的百分数是50%,因为老师以前每周要上24节课,现在每周只需上12节课,现在每周的课时数是原来的50%,轻松了很多,所以老师喜欢50%这个百分数。

  从这儿能看出来,百分数也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比,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刚才有的同学提到了合格率,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率。

  3、语文中的百分数

  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真好!你们个个都是百里挑一,好样的!老师的话里有一个含有百分数的词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百里挑一师:哪个百分数?

  生:1%

  我这个还有几个成语,你能说出它包含的百分数吗?百发百中一举两得十拿九稳半壁江山

  看来百分数不仅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其他学科也有密切联系。

  四、拓展

  师:生活中,百分数的应用非常广泛,那有没有千分数呢?如果有的话,你觉得千分数会是什么样呢?

  师:人们通常用的千分数是什么样呢?(课件出示:20xx年江苏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是2.3‰。

  师: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千分数?课后,我们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请你用这节课学习的百分数知识评价你这节课的表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的道理。

  2、通过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方法以及成功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策略意识、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要使表面积较小,长、宽、高应越接近的道理。

  【教具学具】

  为每组学生准备8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学具盒,包装纸,直尺,透明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师:观察自己桌上的学具盒,你发现这些学具盒有什么特点?

  生:形状都是长方体,每个盒子的规格都是16×8×4(单位:cm),每组都有8个。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8个长方体盒子包装成1盒,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呢?今天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设想与摆放

  1、设想与摆放

  设想:

  (1)要将这些长方体的盒子包装起来,在包装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要达到节省包装纸的目的,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要想节约包装纸,学具盒中间不能留空隙,表面要平整;摆法不同,所用的纸的大小不同;接头处尽量不要浪费等等。

  (3)明确长方体盒子的摆法不同是造成包装纸用量大小的主要原因。

  2、记录与计算

  (1)你认为造成所需包装纸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所需包装纸的面积=所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接头部分用纸量(按2dm2计算)

  生:摆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所用的包装纸越多,反之就少。

  (2)究竟哪种摆法会更节约包装纸呢?

  师:你们可以先将几个盒子摆一摆,量出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出摆成的不同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算出所用包装纸的面积,并将数据和计算过程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记录3种不同摆法下的包装纸用量,并选择一种用纸最少的方案。

  为什么这种方案的用纸量会最少?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交流与比较

  比一比谁的方案用纸少,并分析出用纸量不同的原因。

  重点思考并讨论:

  为什么同样是将8个学具盒打捆包装,表面积的大小会不相同?影响表面积大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将分析的原因记录下来。

  四、发现与思考

  通过本次包装设计,你有什么发现?

  1、物体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用的纸也就越少。

  2、同样的体积下,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长度有关,长、宽、高的长度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当长、宽、高相等时,它的表面积最小。

  五、知识拓展

  师:解决用料省的问题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20本数学书,想想看,怎样摆表面积最小?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容积的含义,体会容积和体积的关系。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感知建立升和毫升的容积观念。

  3、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容积概念的探究与理解过程。

  2、通过比较,明确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态度。

  2、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建立容积的观念,掌握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故事情景

  今天老师带来一位神通广大、变化多端的孙悟空,它可厉害呢,有72变。

  二、复习导入

  第一变 回忆

  (1) 什么叫体积?

  (2) 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什么?

  (3) 体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三、探究新知

  第二变 思考

  1、教学容积概念。

  运用你的预习知识,把魔方、电饭褒、雪梨、汽车的油箱这四种物品分成两类,你是怎样分的?说明理由。

  生:空心的 能装东西的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空心的,能装东西的物品?

  生:举实例 (饭盒、矿泉水瓶、奶牛盒……)

  师:你想知道这些容器里面能装多少东西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容积和容积单位 (板书)

  什么叫容积?从中国文字的字面解释 容:容纳 积:体积。合起来:像电饭褒、汽车的油箱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它的容积。

  练习

  根据容积定义判断:

  (1)电饭褒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

  计量容积一般可以用体积单位( )

  (2)数学书P53页第一题。

  突出:体积 (外面量数据) 容积(里面量数据)板书

  2、教学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你带来的物品,看看能否找到有关容积的数学信息?

  生:500毫升 18.9升

  师:升、毫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容积单位。板书

  生:净含量:250毫升 1升……

  师:表示什么意思?净含量:250毫升表示瓶子里水的体积是250毫升。而不是瓶子的容积是250毫升,也不是瓶子的体积是250毫升

  (选1升和1立方分米来对比,为实验作铺垫)

  回应: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什么时候用容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用容积单位 板书

  练习:(1)四人小组互相说说各自收集物品的容积。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物品,考考大家的眼力。出示:数学书P53第三题

  3、教学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师:谁知道这两个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生:100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写的。

  师:你对这个关系不表示怀疑吗?真理总是通过实践来证明的,想验证一下,你有方法吗?

  由学生做实验:1升的冰红茶、500毫升的量杯、1立方分米的容器。

  师:从实验中你证实了1升=1000毫升,还得出什么结论?

  生:1升=1立方分米。

  如此类推:你还能推理出什么关系?

  生:1毫升=1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升

  练习:数学书P52做一做第一题和P53第四题

  第三变:计算

  4、教学容积的计算

  出示例5,一种小汽车的油箱,里面长5d m ,宽4d m ,高2d m 。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指一名学生读题。(突出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计算方法相同)

  (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是否具备?怎样算?结果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要改单位?求容积)

  (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第四变:运用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咳两声,讲了一节课,老师口干了,很想喝水。

  师:谁知道一个正常人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合适才健康?

  生:1500毫升、1000毫升……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书里介绍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书P52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教育。

  小组活动:

  (要求组长分工要明确:不同的人负责倒水、记录、计算以及汇报,倒水要注意别溢出来,注意纪律。)

  (1)将一瓶约( )毫升的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 L,正常人一天喝多少杯才健康?

  全班分享

  五、总结质疑

  今天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发展思维

  作业:

  1 、到商店、超市调查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及净含量,编一道有道容积计算的`题目并解答。

  2、调查一大桶约18升的矿泉水和一瓶500毫升矿泉水的单价,算一算,一大桶矿泉水相当于几瓶这样的小瓶矿泉水,买哪种比较合算?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习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教学反思:

  在练习题目中,涉及到新课的内容可以再次点出,再次让学生加深印象,这样就节约了时间。在常规课堂中,切忌概念的讲授花费很多时间,概念讲得越多,学生可能越糊涂。其实学生头脑里已经对新概念有所认识和体会,我们只需要把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楚就行。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1.能正确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2.能正确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投影,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方法:

  提问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长方体的体积=()用字母表示:( )

  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表示:( )

  2.计算下面各图形的体积。

  (二)教学实施

  1.提问。

  老师:长方体的体积是由哪几个条件决定的?(是由长、宽、高决定的)正方体的体积是由哪几个条件决定的?(是由棱长决定的)

  2.探究。

  ( l)老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 2)老师指着复习时学生说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提问:长方的`体积=长×宽×高,你们看一看“长×宽”实际上又是什么?(是长体底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中“棱长×棱长”实际又是什么?(是正方体底面的面积)

  老师分别指出长方体、正方体底面的位置。

  ( 3)讲述。

  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而正方体另一条棱长也可以看作是正方体的高。

  ( 4)说一说。

  长方体的底面积= ×正方体的底面积= ×

  ( 5)想一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样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老师:如果用字母S来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

  V = Sh

  3.应用。

  ( 1)板书习题。

  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m,横截面的面积是0 . 06m2 。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 2)读题,理解题意。

  ( 3)质疑。

  长5m,实际是给出了什么条件?(是给出了木料的高是5米)

  木料的横截面的面积实际是什么?(是木料的底面积)

  ( 4)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

  ( 5)集体订正。

  V = Sh

  = 0 . 06 × 5

  = 0 . 3 ( m3 )

  答:这根木料的体积是0 . 3立方米。

  四)思维训练

  一个运输工人在搬运冰块,已知每块冰块长4分米,宽3分米,厚2 .5分米。搬运工在这堆冰块的表面盖上了一层厚棉被,棉被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分米?这堆冰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五)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和体会,谈谈自己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是学习分数、小数混合运算的基础,必须切实学好。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其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母去除分子,得出小数商。二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转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然后再化成小数;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只能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得出的小数商再按四舍五入法则根据要求保留小数的位数。教学时要讲清“=”和“≈”使用的道理。

  学情分析:

  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应始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尝试和探索,通过交流、辨析和比较,逐步明确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基本方法。如在教学例9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0.5与3/4的大小。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比较,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比较。至于如何把分数化成小数,要启发学生应用前面学习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思考,并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2、能力目标:在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总结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化小数的基本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1、通过直观形象的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探究分数化小数,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教学过程:

  一、媒体运用、任务导学、明确任务

  最近,和我们同一学年的明明和欢欢,遇到了一些关于分数和小数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助解决吗?(愿意)同学们非常乐于助人,要想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老师先来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 (出示幻灯片)

  2、填空

  (1)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5=

  (2) 0.9 表示( )分之( )。 0.07 表示( )分之( )。

  0.013表示( )分之( )。 4.27 表示( )又( )分之( )

  二、课堂探究,自主学习

  1、同学们对分数和小数的这些知识掌握的真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和欢欢,遇到了什么难题?

  (出示灯片)学校手工课上教同学们编中国结,欢欢编的中国结用了0.6米红绳,明明编的中国结用了3/5 米的红绳,谁用得红绳多?为什么?(指名读题)

  师:要想知道谁用得红绳多,实际就是求什么?生:比较分数和小数大小

  怎样比较分数和小数大小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探讨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板书课题)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智慧解决问题,有没有信心?让我们一起看合作要求。

  探究要求

  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先独立思考,把方法记录下来,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2、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汇报。

  (1)因为3/5=3÷5=0.6,所以欢欢和明明用的红绳一样多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用三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下面就请第一名同学汇报

  (1)根据小数的意义,在线段图上找到0.6,明确就是6/10

  师:他是根据分数与小数的意义,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实在是太棒了

  (2)下面就请第二名同学汇报

  生:因为0.6= 6/10= 3/5,所以欢欢和明明用的红绳一样多。你能说说理由吗?生1:利用小数的意义,因为0.6里有6个十分之一,表示十分之六,就是6/10,约分后是3/5。

  师:他是根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再与分数比较大小,他这种方法非常好,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掌握了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

  三、合作探究

  师:那老师再出几道,1,2,3位小数,你能用小数化分数的方法做出来吗?

  合作要求

  1、把 0.3,0.15,0.543化成分数, 你发现了什么?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生1:一位小数----十分之几,两位小数---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千分之几……

  生2: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3、师:谁来总结一下小数化分数的方法和注意点。(出示灯片)

  生:小数化分数,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师:老师相信大家运用这个规律,在做小数化分数的时候会做得更快,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快速地做下面的题

  (1)(出示灯片)练一练:把“0.07,0.24,0.123,1.05化成分数。用作业本试着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化分数的方法,那么分数又该怎样化成小数呢?

  下面就请第三名同学汇报

  (2)因为3/5=3÷5=0.6,所以欢欢和明明用的红绳一样多

  师:他是用分数化小数(板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谁能说说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遇到除不尽的,怎么办

  4、利用分数化小数的算法,探究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1)出示灯片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可以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2)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做下面一组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出示灯片)练习题:把3/4,1/2,4/7化成小数。汇报

  四、交流展示

  师:刚才我们总结了分数化小数,小数化分数的一般方法,但有些分数的分母比较特殊,用什么巧妙的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呢?

  (灯片)交流讨论:请观察下面几个分数分母的特点,你能找到更巧妙的方法把他们化成小数吗?想好后组内交流。

  把9/10,43/100,7/25化成小数。

  生1:象9/10,43/100,这样,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直接化成小数。

  生2:象7/25,这样,分母是10、100、1000 ……的因数的,可以通分化成分母是10、100、1000 ……的分数,再直接化成小数。

  师:刚才同学们总结了分数化小数的两种特殊的方法,再加上之前我们总结的分数化小数一般方法,一共有三种方法,谁来说说分数化小数的三种方法?

  出示灯片:方法(齐读)

  希望大家在做分数化小数的实际做题的过程中要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方法,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五、反馈拓展,拓展提升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帮助小朋友们解决了问题,而且还学到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接下来老师就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是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基本题型

  (1)数学书99页1题

  学生观察图,结合分数和小数的意义思考并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请学生说一说每个图中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2)数学书99页3题

  学生先独立连线,然后集体交流方法。可以将小数化成分数,然后与下面的分数比较;也可以将分数化成小数,再与上面的小数比较。

  2、灵活题型,

  有三位同学进行登山比赛,从山下到山顶,甲用了 3/4 时,乙用了0.8时,丙用了3/25时,你能比较出哪位同学登得快吗?先试着做,然后汇报

  小结:当分数和小数比较大小时,一般都把分数转化为小数来比较大小简便。

  3、知识拓展,100页,你知道吗?

  师:同学们,其实有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请你自学教材第100 页的“你知道吗”,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灯片)思考

  (1)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什么?

  (2)7/8,7/25,7/40,7/9.7/30,7/44,这些分数哪些能化成有限 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

  六、总结

  今天你学到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七、评价检测

  练习十九6题7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准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并熟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掌握两者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长方体的初步认识,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对三维立体几何的初步概念。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棱长特点,为以后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4个顶点。

  2、长方形的长为3,宽为4,面积是12。

  3、正方形的边长为5,它的面积是25。

  二、新课引入

  1、图示:自主比较。

  2、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何特点?

  3、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总结归纳。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观察这六个面,你能组合成一个长方体吗?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①④⑤⑥⑦⑧ 它的长宽高分别是4、3、2。

  6、练习。

  右图是一个长方体盒子。(上下面近似认为一致,单位:cm)

  (1)这个盒子的上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个面和它形状、大小都相同?左侧面呢?

  (2)哪个面的长是36cm、宽是10cm?

  (1)长方形 长和宽各是36cm和28cm 下面

  左侧面:长方形 长和宽各是28cm和10cm 右侧面

  (2)前面和后面

  三、例与练

  例1:把下面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填在表中。(单位:cm)

  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面积cm2323240402020

  例2:选择哪些小棒可以可以搭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单位:cm)

  答:4、6和8

  练习:右图是一个长方体灯笼框架,制作一个这样的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厘米长的.木条?(单位:cm)

  30 X 4 + 20 X 4 + 20 X 4 = 280cm

  答:制作一个这样的框架至少需要280cm长的木条。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用一根28cm长的铁丝做一个棱长是整厘米数的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框架的长、宽、高可能是多少厘米?想一想,填一填。

  序号长/cm宽/cm高/cm(1)1031(2)932(3)842(4)743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 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 18÷4=4......2)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 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那如果已知两个数,你能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接着看一个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 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 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③先找1 2的因数,再从1 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追问: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小结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8的因数 12的因数(图略) 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小组里讨论讨论。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1题。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检查板演过程,说明最大公因数;有错订正。

  4.做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提问: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4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内容及第7页部分练习

  【学情与教材分析】

  “因数与倍数”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后面将学习“2、5、3的倍数的特征”和“质数和合数”。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计数和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今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运算的基础。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又是学生初次接触的知识点,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概念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对整数乘除法运算的掌握,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等具体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因数与倍数”这一基础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通过学习发现和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观察、比较、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类推、列举和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感悟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积极好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观察、交流、自学、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建立因数和倍数概念

  师:请看大屏幕,同学们,认识这些数吗?先读一读再说说是什么数?

  3.56 0.17 8.253 152.8

  4.33 7.777 0.0023 3.5

  小数

  25 8 324 24 700

  366 427 24 9 1000

  整数

  【设计目的】:能够充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整数,为下一环节整数除法做准备。同时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由浅入深逐一渗透。

  师:请看大屏幕,同学们,算过这些题吧!仔细观察后对它们进行分类:

  12÷2= 6

  19÷7=2......5

  20÷10= 2

  8÷3= 2......2

  9÷5=1.8

  21÷21=1

  30 ÷6=5

  26÷8=3.25

  63÷9=7

  师:同桌合作,完成导学案1和2

  【设计目的】:充分借助除法算式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整数除法,为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奠定基础。

  师:同学们,你们的表现非常好,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就在整数除法中,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5页,看看是什么学习内容。

  师:自学完成的同学同时完成导学案3

  【设计理念】:通过让学生自学习,自主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离开老师自己会学习,明确在整数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商和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如:12÷2= 6我们就说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反过来说,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63÷9=7也是同样的道理。

  师:哪位同学能用其它整数除法举例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指明让多个同学回答)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因数和倍数》

  【设计理念】: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索,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二、练习

  1.说出下面两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8和32 36和9

  【设计目的】借助同学们的练习充分让学生理解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感受到学有所获的成就感,为下面学习找因数、找倍数奠定夯实的基础

  2.判断:下面说法对吗?说说理由。

  (1)4×9=36,所以36是倍数,9是因数。()

  (2)48是6的倍数。()

  (3)在13÷4=3… 1中,13是4的倍数。()

  (4)36是6的因数。()

  (5)(5)9的倍数只有18、27、36。()

  (6)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同学们,一起来算一算0÷2= 0÷2342= 0÷18= 456×0= 0×25= 0×9=

  计算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教师温馨提示:为了研究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师:我看到了,同学们对学习很有信心,既然同学们已理解了因数和倍数,下面我们就来找因数,好不好?

  【设计理念】:借助同学们的算一方面感知0的重要性及普遍性一方面通过温馨提示感知老师就是你的合作伙伴,就是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师:谁能说出12的全部因数?

  三、找因数

  师:那么我们就来找一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18的因数有哪些:

  1.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师质疑:如何才能将18的因数全部找到?如何才能做到不重复和不遗漏?

  2.师生合作说明写因数的书写格式:数字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列举的方法或集合画图的方法

  如:

  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同桌合作一起找一找30的因数、36的因数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写方法共同完成导学案4

  3.观察讨论交流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4.师生合作小结: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什么?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什么?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怎么样?

  【设计理念】: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因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绝对不能包办,让学生自己充分去说发现了什么?为自主学习找倍数奠定基础。

  5.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因数的?(只要学生说的有理都给以肯定)

  【设计目的】:充分给学生学习的空间,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以此树立学生自己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四、找倍数

  1.同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归纳总结

  师:如何找倍数?发现了什么?一个数最小倍数是多少?最大倍数呢?为什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怎么样?写一个数的倍数注意什么?

  2.练习

  找3的倍数5的倍数完成导学案5、6

  五、归纳小结

  1.完成导学案7

  2.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3.你知道吗?教师介绍资料

  完全数

  6的因数有1,2,3,6,这几个因数的关系是:1+2+3=6。像6这样的数,叫做完全数(也叫完美数)。

  28也是完全数,而8则不是,因为1+2+4=7。完全数非常稀少,到20xx年,人们在无穷无尽的自然数里,一共找出了40个完全数,其中较小的有6,28,496,8128等。

  【设计理念】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能做一个有心人或做一个创新人。

  六、作业:第7页1、2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学生板演2的倍数

  学生板演练习、作业题

  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独立存在。

  【设计理念】让学生一看就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学会归纳、总结知识。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58~59“分数混合运算(二)”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体会整数运算变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揭题

  1.计算。

  2.引入新课分数混合运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第十届动物车展”情景图,从情悦图中,找出有关信息及问题,并估一估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

  2.理解题意,用图来表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3.解决问题

  ①统计图,让学生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此第一天增加了1/5” 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二天增加的是第一天的1/5。

  ②用线段图来表示第二天和第一天成交的汽车辆数之间的.关系。

  4.把握算法之间的联系。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第一题。总结: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第二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2.预习分数混合运算(三)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二)

  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1-19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3-13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13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4-22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09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9

五年级啊数学下册教案02-28

【精】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