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篇[推荐]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
一、复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1.书本1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时说说用什么方法?这三题分别属于什么情况?
2.出示:6和12 7和8 8和12 9和15
学生同桌快速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课件出示:
(1)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最短是多少厘米?
(2)一包巧克力,如果平均分成给8个小朋友,正好分完;如果平均分给10个小朋友, 也正好分完。这包巧克力至少有多少块?
(3)公交车起点站每隔10分钟发一次3路车,每隔15分钟发一次4路车,两辆车同时发车后,再隔开多少时间又同时发车?
(4)一般学生,人数在30到50之间,在体操表演时,总能刚好分成6人一行,12人一行,24人一行。这班学生有多少人?
课件依次出示,学生读题理解后,独立完成,四人板演。
讲评板演时指名说说这四题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4.书本114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如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5.课件继续出示:
(1)把25厘米和30厘米的两根彩带剪成长度一样的短彩带且没有剩余,每根段彩带最长是多少厘米?
(2)把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剪成同样大小且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纸没有剩余,可以剪多少个?剪出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3)用96朵红花和72朵白花做花篮,如果每个花篮里的红花朵数都相等,白花朵数也都相等。每个花束最小有几朵花?
学生读题后自主完成,三人板演。讲评时注意与最小公倍数题的对比。
二、复习确定位置
1.指名说说用什么来表示位置?
2.数对是怎样表示的?
3.板书(3,4)(5,6)(x,5)(5,y)说说每个数对所表示的位置。
4.书本119页第28题
(1)学生读题理解后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觉得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0页。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比较时,可以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进行,教师整理后,利用集合图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数学思想】归纳思想、比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拿出上节课做好的长方体,组织交流,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说。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说说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
【达成目标: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在概括正方体的特征时,自然而然地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观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一、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汇报发现的正方体特征( 提示: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
(2)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知道吗?
2、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说,可以用列表法比较。
2、提问: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讨论后用集合图表示。
拿出正方体物品,仔细观察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
同桌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立方体、
学生回答: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也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正方体也有(8 )个顶点。
【达成目标:让学生主动利用迁移规律,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看、摸、数、比、想),认识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从而对正方体有较全面的认识。】
同桌合作: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讨论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再全班汇报。
全班讨论得出:长方体的所有特征,正方体都具备,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达成目标:采用递进式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比较、归纳、整理,从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和关系,渗透归纳思想、比较思想。】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课本20页“做一做”:巡视指导,组织交流。
同桌合作制作、讨论,再汇报交流。(重点:搭一个稍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学生畅谈所得。
教学板书: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复习了因数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所有因数,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不同,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会水到渠成,而且还会作出正确判断。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具体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重点)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数学课堂。雾霾天气会给我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改善空气质量状况,某市实施了蓝天工程。下表是该市去年5月份的空气质量状况。请你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请你找一找吧,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空气质量等级为优的天数占全月天数的2/5,空气质量为良的天数占全月天数的1/2,空气质量为轻微污染的天数占全月天数的1/10。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你想一想。大家可能会提出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比轻微污染的天数多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二、合作探索
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算式?请你思考一下。并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吧。有想法了吗?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要求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就是把空气质量等级为优的'天数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和
空气质量为良的天数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合起来,所以用加法,列式为2/5+1/2。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分数加减21法有什么不同?之前我们学习的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加52是异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2/5+1/2等于多少吧,请大家通母分数加法,过画一画、算一算等方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吧,完成之后请继续观看。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有的同学可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2/5=0.4,1/2=0.5,0.4+0.5=0.9,也就99是所以2/5+1/2=。有的同学可能是通过画一画的方法来计算,1010,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分别表示出2/5和1/2,因为两个圆形中每一份的大小不一样,涂色部分不能直接相加,那么我们就可以将两个圆都平均分成10份,圆的2/5用4/10表示,圆的1/2用5/10表示,这样每份的大小就一样了,就可以直接相加,结果是9/10。所以2/5加1/2等于9/10。还有的同学可能是通过通分的方法来计算,2/5和1/2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先通分,2/5转化成4/10,1/2转化成5/10.这样,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等于9/10,所以2/5加1/2等于9/10。
刚才大家通过把分数转化成小数、画图、以及通分的方法都得出2/5加1/2等于9/10,接下来请大家想一想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我们一起来交流,这三种方法都是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都是将计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计数单位相同的分数,运用了转化的方法。
那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请你说一说。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转化成小数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就得不到准确的结果。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就是把分数单位不同的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数,但画图有些麻烦,通分的方法比较简洁,适用于所有的分数。
下面我们就用通分的方法来做两道题,试一试吧,请你在练习本上计算一下吧。对照一下答案,你做对了吗?在这里同学们一定要记得将计算结果约分成最简分数。如果有错误,先修改一下,再继续观看。
接下来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请你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吧。
我们一起来看:要求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比轻微污染的天数多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用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减去空气质量为轻微污染的天数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列式为:1/2-1/10,这是异分母分数减法,要用通分的方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的数,再相减,45/10-1/10=4/10,在这里要提醒同学们,一定不要忘了把约分成最10简分数,最后的结果是2/5,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学习数学时都能做到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下面我们再来做两道题,试一试吧,请你在练习本上计算一下吧。对照一下你做对了吗?有错误的同学修改一下吧。
我们刚刚分别学习了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回想你的做题过程,想一想: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呢?请你说一说吧!相信善于归纳总结的你一定得出了结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自主练习
相信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进入挑战环节,检验一下你收获的知识和方法吧!
这是课本第63页自主练习第一题,请同学们试一试吧!相信大家已经做出了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做对了吗?有错误的同学改一改吧。
这道题目你会做了,相信下面的题目一定难不倒你,我们来看第13二题,请你涂一涂,算一算吧。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以加为例,48图中的圆是平均分成8份,与1/4的分数单位不同,可以先将1/4用圆的2/8表示,然后分别涂色2份和3份,涂色的部分一共是5份,也就是5/8,所以1/4+3/8等于5/8。 2/3+1/9这道题目,也是同样的道理。对照一下答案,你做对了吗?
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来做几道题试一试吧。请你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吧。对照一下答案,你做对了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对,通分时,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进行通分比较简便,并且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成最简分数。有错误的同学修改一下吧。
接下来让我们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请你认真读题,独立解决。下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要求两项活动的时间一共占在校时间的几分之几,就是把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占在校时间的几
分之几和参加课外阅读的时间占在校时间的几分之几合起来,列式为1/6+1/8,先通分,再计算,得7/24。你做对了吗?有错误的同学修改一下吧。
四、回顾反思
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时光过的总是那么快,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把你的疑惑记下来,向同学、老师请教一下吧!这是今天的课后作业,相信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会做到认真审题、课就到这儿,严谨细致。今天的同学们,再见!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练习五第4、第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建立正方体的概念。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正方体的特征,掌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当右面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生:正方体。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老师暂时先保密,相信学完本节课的内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设计意图:通过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把正方体的特征化难为易,学生初步体会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投影出示例3 。
1.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面、棱、顶点。
师: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请同学们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出示观察要点)
(1)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有几条棱?有什么特点?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进行看、数、量、比的实践活动,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汇报:
(1)正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都完全相同。
(2)正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长都相等。
(3)正方体有8个顶点。
2.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师:通过制作正方体,相信同学们一定对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到现在为止,我们已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那么让我们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投影展示:
相同点不同点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相等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说它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确正方体是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现在我们之前的那个猜测,是不是得到验证了呢?如果我们画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该怎样画呢?
板书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的特征的比较,从而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在这节课里,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完全相同,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了解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与联系,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和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铺垫。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 ),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B类
用72厘米长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相等特殊2. 12a 72 3. 5×12=60(厘米)
B类:
72÷12=6(厘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20页做一做
(1) 8个(2)略(3)搭成的是正方体
教材第21页练习五
4.正方体10厘米6个9. C F D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P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因数和倍数,体会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体验数学的奇妙、有趣。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 法:引导式
学 法:自主探究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课前准备
2. 谈话导入
参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在一家人里面,如果你是她生的。
她是你的妈妈,你就是她的孩子。
在这个班里,我是教你的。
我就是你的老师,你就是我的学生。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因数与倍数。
二、探究新知
1. 倍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1.
12÷2=6 8÷3=2……2 30÷6=5
19÷7=2……5 9÷5=1.8 26÷8=3.25
20÷10=2 21÷21=1 63÷9=7
问: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之间交流)
活动:为什么商是小数没有余数、商是整数有余数这两种情况归为一类?
小结: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
2. 因数的'意义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3. 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4. 注意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三、练习巩固
1.结合除法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15 ÷ 5 = 3 12 ÷ 3 = 4 56 ÷ 7 = 8
2.下面的四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12 27和9 75和25 18和3
四、布置作业
下面的四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和54 5和25 7和28 27和9
五、总结
1.本节课你对数对有哪些认识?
2.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 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12÷2=6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74页例3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周长、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方法,能熟练地记忆用字母表示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并能用这些公式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
用字母表示一些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a、a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请同学们用前面学习的知识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一本刚出的卡通书预计每本x元,每本童话书比每本卡通书贵12元。
x+12表示(),5x表示();
如果每本卡通书定价为9元,每本童话书应该定价为()元;
如果每本卡通书定价为6元,买4本同样的卡通书要()元,买3本同样的童话书要()元。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填。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表示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的计算公式,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用字母表示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
(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正方体)
师:能说一说我们学习过的正方体的底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正方形的底面积=棱长棱长,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师:这个公式字太多,写起来比较麻烦,如果用字母来表示这个公式,就比较简单明了。但是用字母来表示正方体的底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与用字母表示数有些不一样,在几何图形中哪个字母表示什么是规定了的,这样便于大家都知道这个字母公式的意思。比如在正方体中,就约定俗成地用S来表示正方体的底面积,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
(多媒体课件在正方形棱长上标a)
那么如果用S表示正方体的底面积,a表示棱长,正方体的底面积计算公式又应该怎样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S=aa。
师:能解释你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吗?
学生回答
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
S=aa
师:这里aa还可以写成a,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来,和老师一起读一遍。
学生和老师一起读。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怎样用字母表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了吗?
生:S=a。
师: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正方体的棱长,那么你认为该怎样表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V=aaa或V=aaa。
师: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吗?
学生回答略。
师:这里的aaa可以写作a,读作a的三次方或者a的立方。
学生和老师一起读一读。
师:你能说说正方体的体积还可以怎么表示吗?
生:V=a。
三、巩固测评
课件出示75页试一试,学生完成后交流。
四、拓展总结
作业:练习二十一4-6题。
说一说2a、3a、a、a各表示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二)
S=a
V=aaa或V=aaa V=a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算理。
2.正确计算小数四则运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运用知识的能力。
3.能按要求对积或商进行凑整,培养思维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计算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复习巩固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算理。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9.5-6.7= 2.4+6.6= 4.5×6= 3.5÷0.35=
6-0.6= 0.9+0.91= 20×0.2= 0.92÷0.4=
2.说说每组题的特征及算法。
8.7×0.1=
8.7÷0.1=
8.7÷10=
8.7×10=
3.比较上面4个算式的意义:
① 预测结果:与8.7比较。
② 说说4道题之间关系:
8.7÷0.1和8.7×10 8.7×0.1和8.7÷10
联想: 8.7×10和8.7÷0.1
8.7×0.01和8.7÷100
4.小结: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比较:
乘法: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除法:商不变性质
[通过小数的乘除法练习,建立数的敏感性。]
二、探究新知
出示(书本P69页第4大题)独立思考
9.5×0.8○9.5; 0.6×1.2○0.6
9.5×1.8○9.5; 0.6÷1.2○0.6
9.5÷0.8○9.5; 0.6×0.2○0.6
9.5÷3.8○9.5; 0.6÷0.2○0.6
(1)说出思路
(2)举例9.5×0.8和9.5×1.8说说积大约是多少
(3)补充填空:在○内填上运算符号,在□内填上适当的数。
9.5×□<9.5 9.5○3.2>9.5 (可填×或+)
9.5÷□>9.5 9.5○3.2<9.5 (可填÷或-)
[借助小数计算练习,引导学生对积或商的预测。]
三、分层练习
1.乘法竖式练习:
0.67×3.5 (比0.67大,比3.5小,积是三位小数)
(确定范围意识)
4.36×0.25 (末尾有0,0.25=1/4,结果大约1点几)
(预测数值)
0.32×0.29(比0.32小,比0.29小,越乘越小)
(结果的趋向)
2.除法竖式练习:
1.89÷0.54(一般情况)
0.448÷32(保留两位小数)
34÷11 (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3.填表练习
书上P68页用“四舍五入”法将得数凑整。
凑整到十分位凑整到百分位凑整到千分位0.27×1.450.65×0.08688.37÷312.749÷2.5
4.应用
A.有65.8千克苹果,每4.5千克装一篮,最多可以装满几篮?还剩多少千克?(去尾法)
B.码头上有货物66.7吨,用一辆载重4.5吨的卡车来装运,至少要几次才能运完?(进一法)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2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重点 分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 3 张同样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
教法 引导探究
教学设计流程
(一)导入
1. 直接口答下面各题的商,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知识?
120 ÷20 = ( 12O×3 )÷(30 ×3 ) = ( 120 ÷10 )÷(30 ÷10 ) =
(二)教学实施
1 .教学教材第75 页的例1 。
拿3 张同样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分别对折一次、两次、四次,平均分成2 份、4 份、8 份,涂上颜色,分别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2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3.观察以上例子,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汇报。
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思考:(1)为什么0要除外?
(2)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思维训练
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乘3 ,这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如果分子不变,分母除以5 呢?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后记: 教学效果和预设效果相一致。学生具体应用时出现错误原因:1、分子和分母一乘一除。2、分子和分母乘除倍数不一致。3、学生习惯做乘法,不习惯做除法。
重新设计需要改进的地方:
1、多练习些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数的练习题。
2、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强调: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机器人吗?同学们可以自己制作,锻炼动手能力。我们了解到xx~xx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参赛队伍支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
(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xx—xx年上海出生人口和。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分别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4、提问:请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1)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和图例在制图中一定要有。
(2)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与什么不同?
复式折现统计图可以更方便的分析两个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5、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结合全国xx—xx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如下表)
年份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出生人口数/万人
1708
1652
1604
1598
1621
1589
1599
1612
1619
1596
死亡人口数/万人
821
823
827
835
851
895
916
938
942
953
三、知识巩固
1、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见如下统计图。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1、2月份气温最低,从3月份气温上升,5~8月份气温最高,从8月份开始,气温下降。
(2)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5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7~10之间,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这种植物在甲地种植比较合适。
2、陈明每年生日时都测量体重。下图是他8~14岁之间测量的体重与全国同龄男生标准体重对比的统计图。
(1)陈明的`体重在哪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幅度最大?
14岁比13岁增长的幅度最大。
(2)说一说陈明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0-6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和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们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吗?9的因数有哪些?一个数的因数又具有什么特征呢?
2、游戏
①说明游戏规则 座位号是第一个数的因数的同学举左手,座位号是第二个数的因数的同学举右手。
②教师说数8和12 座位号是8的因数(1、2、4、8等4人)的同学举左手,座位号是12的因数(1、2、3、4、6、12等6人)的同学举右手,1、2、4号同学为什么两只手都举起来了呢?这节课节课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新知探究。
1、请刚刚举手的同学依次说出8和12的因数,并用集合圈表示。 教师课件将两个集合圈同时向中移动,使两集合圈相交,公有的因数重合。 8的因数 12的因数 8 1,2,4 3,6,12 8和12的公因数 1 教师引导归纳: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
2、教学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课件出示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求18和27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3)组织交流求18和27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方法一:现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 3、 9、 27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9 讨论总结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先找出各个数的因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后确定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 18的因数:1,2,3,6,9,18
(4)你还知道哪些方法?
(5)小组讨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公因数的倍数。
三、方法应用。
1、同学们总结的真不错!你能利用所学方法完成下列填空吗? 24和18的公因数是( ); 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 ) 。
2、同学们真厉害!请在相应的( )里写出相邻阶梯上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我们尝试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学号是12的因数而不是18的因数的同学站左边,是18的因数而不是12的因数的同学站右边,是12和18公因数的站中间。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五、作业。
课本第63页练习十五 第2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8~49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8~12题,探索与实践第13~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能应用因数、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或探索数的一些简单规律或特点。
2.使学生整理并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有条理地思考,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实践过程中,感受获得方法、发现规律的喜悦,体会数学的奇妙,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回顾反思、客观评价的意识、习惯和品质。
教学重点: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理解简单规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引入
1.复习旧知。
让学生计算练习与应用第8题,直接写出得数。 口答得数,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2.回顾内容。
引导:我们上节课整理与练习了因数和倍数,重点练习与应用了哪些内容?
你能找出12和8这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吗?(板书:1 2 8)自己找一找,把因数和倍数写下来。
交流:12的因数和倍数各有哪些?8呢?(因数和倍数分别对应板书) 提问:比较两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怎样的数?比较倍数呢?
3.引入复习。
提问:那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引入:今天的数学课,我们继续整理与练习因数和倍数,在上节课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整理与练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特别要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还要通过探索与实践,发现一些关于数的特征的简单规律。
二、练习与应用
1.整理方法。
引导:我们已经从上面的'练习中了解了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能不能自己举出两个数的例子,找出公因数和公倍数?每个同学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自己的例子,教师选择两个例子板书过程。 让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说出公因数和公倍数。
提问:黑板上的例子里,最大公因数是几,最小公倍数是几?怎样找出来的?
那现在说一说,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各是怎样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做练习与应用第9题。
(1)要求学生完成前四组题,先求最大公因数,再求最小公倍数。
(2)交流:这四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的,结果各是几?说一说你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过程和结果)
3.做练习与应用第10题。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每次分别按3格和4格走,找出两种棋都走到的格子涂上颜色。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这些格子,涂上颜色。
三、探索与实践
1.做探索与实践第13题。
2.做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四、评价总结
1.评价反思。
让学生对照评价内容,反思自己三个方面的学习表现,在☆上涂色表示。 交流评价结果,肯定全班的学习表现,提出以后的学习希望和要求。
2.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练习,你对这部分内容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后四组题,第11、12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方体特征。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活动经历“找规律”过程,获得“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
3、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思,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过程:
小正方体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发问题
1.复习正方体特征
课件出示:
棱长1厘米
(1)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什么图形?
(2)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
(1)如果这个正方体是由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是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2)如果把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红色,需要涂几个面?
(3)请你们想象一下,这些小正方体会有几个面被涂上红色?如果根据涂色的情况给这些小正方体分类,你想怎样分?
(4)每一类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呢?如果请你来数一数,你有什么感觉?
(5)这个图形太复杂了,我们数起来不方便。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先研究简单的图形,发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图形。
(二)探索规律
1.发现规律
(1)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比较简单,我们容易找到答案?
(2)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三个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3)四人一组,小组合作探究
①用正方体学具摆出相应的图形
②观察每类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
③把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④观察记录表中的数据,能否找到规律
记录表如下:
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①②③
(4)汇报交流
①适时提问:怎样计算没有涂色的块数?
②初步发现规律
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
①8000
②1×12=1212×6=613=1
③2×12=2422×6=2423=8
2.验证猜想
(1)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你能猜想一下第④个,第⑤个大正方体的结果吗?
3.总结归纳
I)文字表示
(1)三面涂色的在正方体顶点位置,因为正方体有8顶点,所以都有8个
(2)两面涂色的在正方体棱上除去两端的位置块数,因为正方体有12棱,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12个
(3)一面涂色的在正方体每个面除去周边一圈的位置,因为正方体有6个面,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2×6个
(4)没有涂色的在正方体里面除去表面一层的位置,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3个
II)字母表示
若用n表示大正方体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则小正方体涂色规律为
a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8
b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12
c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2×6
d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3
4.应用规律
解决开始遇到的问题
(三)巩固迁移
课件出示
1.如果请你数一数这样的几何体,你打算怎样做?
第一层: 1个
第二层:(1+2)个
第三层:(1+2+3)个
第四层:(1+2+3+4)个
………
第1个图形小正方体总数:1+(1+2)=4
第2个图形小正方体总数:1+(1+2)+(1+2+3)=10
第3个图形小正方体总数:1+(1+2)+(1+2+3)+(1+2+3+4)=20
2.如果把 这几个几何体的表面涂上颜色,你能根据涂色的情况给这些小正方体分类吗?
3.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5个图形的结果是多少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分类的思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板书设计:
若用n表示大正方体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则小正方体涂色规律为
a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8
b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12
c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2×6
d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n-2)3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解学过的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简单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总复习,把所学的方程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养成灵活解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经历复习的过程,在互动交流、共同梳理中,体验合作交流的情感以及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2.会解学过的方程。
【教学难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回顾和复习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的方程和代数的知识。
你们能讲一讲,你还能记得哪些关于方程和代数的知识吗?
师: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开始,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发展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转变。今天我们来复习代数初步知识里面的用字母表示数。
【说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唤起学生对方程和代数知识的记忆。】
二、复习与整理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在数学中,我们常用什么来表示数的?(字母,例如:a,b,c,x等)
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一个算式。
2.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公式和规律,这些公式和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请同学们回忆回忆,四人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把它整理下来。
学生整理、讨论。
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
学生发表意见。
(1)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2)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公式。
(3)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用字母表示了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你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优越性呢?
3.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P72~P73 /1、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
(2)辨析
A.a + a = a2
B.x×30写作 x30
C.a ×b写作 a·b
D.当a=3时,a3和3a相等
【在回顾用字母表示公式和规律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整理归纳、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参与了全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体验到了同伴互助的乐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以往学过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方程
1.你对方程有哪些认识?试着完成73/2方程。
(1)表示两边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4)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巩固练习
(1)判断
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5a=6b,这是方程。(√)
(2)6x+8=11 8x-5x=15×0、2 30a+5b 7x-6<36 55x=y
(2、4+a)÷2、4=5 0、5×□+72÷18=8 1÷8=0、125 6X+8=9X-13
上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你是怎么判断的?(口答反馈)
你会解这些方程吗?选择2题解一解。(实物投影反馈)
如何判断方程解的是否正确?(一题书面检验,另一题口头检验)
在解方程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3.小结: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在回顾中,通过辨析和比较,进一步加强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注重养成反思和检验的习惯,提升学习的能力。】
三、课内练习
(一)教材P74--1、填空题。
(二)教材P74--2、选择题。
(三)教材P 74-3、判断题。
四、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复习了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并且运用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答数学问题。
五、课后作业
教材74页第四题。
要求前六题口头检验,后三题书面检验。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练习十五的第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十五第5题
3/8+1/85/9-2/95/6-5/61/3+1/21-5/87/10+5/10
集体口算后校对,并请做错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7+3/8+5/83/7+5/6+4/75/8-(3/8+1/12)2/3-1/4-1/45/6+2/5+1/6+3/55/9+(4/5+4/9)
1、指出:整数加法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使用,整数减法运算性质在分数中也同样适用。
2、学生独立完成,六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1)加法结合律;(2)加法交换律;(3)(4)减法运算性质;(5)(6)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解方程1/2+X=1X-3/7=1/2X+2/3=7/6
1、指出:方程中的X不仅可以是整数或小数,也可以是分数。
2、学生独立完成,三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并请错误的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五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算式意义与结果,强调单位“1”。
2、改变习题:将“小华调查了全班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改成“小华调查了全班30位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
(1)该怎样解决问题?
(2)为什么方法不变?
强调:这两题都只要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从单位“1”里去掉送鲜花的1/3,再去掉送贺卡的1/4,剩下的就是送图画的人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所求问题与全班实际的总人数没有关系。
五、延伸
完成书上思考题。
1、计算后找出规律。
2、应用规律直接写得数。
3、应用规律自编加法算式。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3-13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1-19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五年级啊数学下册教案02-28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13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4-22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9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09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2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