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10 18:25:4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华】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华】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5 的倍数的特征。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 或3 的倍数。

  3、知道奇数和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教学重点:

  2、3、5 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3 的倍数的特征是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解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中已经掌握了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像2、3、5 这些特殊的数,它们的倍数又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究2 的倍数的特征。

  1、引导:同学们都看过电影吧?电影票的票号和电影院入口一般都是怎样设置的?

  2、出示教材第17 页主题图,问:双号的号码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明确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在自然数中,是2 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 也是偶数),不是2 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板书)

  4、组织学生做“你说我判断”的游戏:同桌合作,一个同学任意说一个数,另一个同学判断一下对方说的是奇数还是偶数;交换角色再做。同桌之间互相说一些数,并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

  5、出示“做一做”的题目,让学生完成。(巡视;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探究5 的倍数的特征。

  1、刚才我们学习了2 的倍数的特征,了解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所有同学,学号是奇数的请举手。(停顿,等学生举完手)所有的同学,学号是偶数的请举手。

  2、好,同学们对奇数和偶数掌握的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继续做游戏:学号是5 的倍数的同学请举手。

  3、同学们想一想,哪些数是5 的倍数?5 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4、出示教材第18 页的`表,让学生找出1 至100 中的5 的倍数并涂上颜色。提问:涂一涂,你能从表中看出什么规律?(指名板演)

  5、观察一下这些数的个位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6、让学生做教材第18 页“做一做”的练习,先分别找出2 和5 的倍数。

  7、让学生再找一找既是2 倍数又是5 的倍数的数。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的?

  8、不错,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找到10 的倍数。有些同学还发现了既是2 的倍数又是5 的倍数的数一定是10 的倍数。同学们在观察这些是10 的倍数的数,大家能不能总结出10 的倍数的特征?

  四、探究3 的倍数的特征。

  1、刚才我们学习了2 和5 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 的倍数又有哪些特征呢?请同学们先把3 的倍数找出来,在进行小组讨论,看看3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观察这些数,大家能不能找到3 的倍数的特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讨论)

  3、用老方法不能得出3 的倍数的特征,怎么办呢?提示:同学们再看看12 这个数,研究一下它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看看能发现什么?

  4、表扬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继续探讨:非常棒!同学们在研究一下15、18、21,看看这三个数是不是也符合这个规律。

  5、现在大家是不是可以总结出3 的倍数的特征了?(教师同步板书)

  6、现在同学们用自己得出的结论做“做一做”第1 题,看看其他数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7、组织学生做“我说你判断”的游戏。

  8、让学生自主完成“做一做”第2 题。

  五、总结。

  组织学生说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以及有些什么收获。

  作业

  1、下列哪些数是2 的倍数,而不是5 的倍数?在对应的括号内画“√”。

  8 10 24 120 88 185 ()()()()()()

  2、找出下列各数中是3 的倍数的数。

  45 76 121 273 690 1234 29 94 302 57 850 20xx

  3、写出三个既是3 的倍数又是2 的倍数的数。

  4、写出三个是3 的倍数但不是2 和5 的倍数的数。

  5、在方框中填一个数,使每个数都是3 的倍数。

  8 5 1 34 78 31

  板书设计:

  2、3、5 的倍数的特征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课本第79页例2及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地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难点:正确地掌握两位数除法的估算,并能正确估算。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苹果树和数字苹果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上节课同学们帮助老师分气球,老师知道你们是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今天老师还有120面彩旗,每班分给30面,你又会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0÷30=

  师:像这样的式子跟我们上节课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一样吗?应该怎样口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整百数除整十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本课中,我创设过节分气彩旗这样的一个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经历提出数学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整百数除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有信心解决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指导。

  2、互动交流:

  (1)小组交流

  老师提出几点要求:小组长负责组织,每个同学都发言,按次序发言;记录员作好记录。

  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比一比谁的想法更棒。形成小组意见。

  3、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算法,教师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1)可以是用实物来说明的`。用分小棒的表示方法,分一分,把120根小棒代替彩旗的方式,以30根为一份,可以分成四份,所以120÷30=4。

  (2)120里面有4个30。

  (3)120÷30把后面的0都去掉就变成了12÷3=4(表内除法)

  (4)4乘30等于120,所以120÷30=4,我们组直接口算就出来了。我们组是用的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师:你们想法真棒啊,老师以你们自豪,为自己鼓掌吧!

  (二)教学整百数除整十数,运用估算意识。

  还能接受挑战吗?用小黑板展示题目

  122÷30≈120÷28≈

  ①我们这两道题跟前面的有什么相同点呢

  ②我们该怎么做,试试吧!看看谁的想法最好!

  ③先自己做一做,然后交流想法

  (三)引导学生得出的方法,得出整百数除整数的口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三个题,你发现有什么异同?得出结论

  (小结:整百数除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通常把被除数和除数看作整百除整十来计算,或者根据表内除法和看乘数想除法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探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整十数除整十除》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网!http://

  数学知识空间,为学生赢得不段体验成功的机会。逐渐的引入到整百数除整十数口算的重要性。体现了运算推理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出示数字卡片。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算得最多。然后订正答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并说出口算过程。

  30÷10=60÷30=80÷40=240÷60=

  210÷70300÷50=270÷90=630÷70=

  2、开火车

  (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剩余的题目)。

  180÷30=240÷40=420÷60=

  184÷30=240÷37=420÷58=。

  3、摘智慧,谁摘得最多。

  (1)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3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智慧果的奖励

  (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三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列式,集体交流。

  你表现得怎么样?收获了多少智慧果?

  (设计意图: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入其中,在练习中,我设计了“数字卡片”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算得最准”、“开火车”、“摘智慧果’,学生乐于接受,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同时给予每个学生较多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整百数除整十数的口算

  120÷30=4(个)

  答:可以分给4个班

  122÷30≈4

  120÷28≈4

  教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到了一种“出奇”的顺利。上一节课成功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总会有缺陷。可是“出奇”,当然也就奇了怪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学生全都会了,几乎是不教就会。呵呵!没有想到的顺利,就已经说明其中潜伏着失败。

  课后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原则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教材内容而确定的,但是由于这节课的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感到教学目标不仅仅要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基础。

  其次是教学重点的把握。既然学生知其然——会做,就必须知其所以然——怎么做?计算教学,尤其是口算的教学,比较难把握的是技能和思维的尺度。在口算教学中而知其然是计算技巧的掌握,知其所以然这是思维层次的锻炼。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其所以然,既训练学生口算说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这节课没有把握住这个教学重点。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备课中学生的重要因素,以及思维的训练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课堂上求平求稳看似成功,实则隐藏着诸多败笔。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第1、2题。

  内容简析

  例1利用北京市人口数,说明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利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以及“万”和“十万”之间的关系,并类推出其他万级计数单位,揭示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给出亿以内数级和数位顺序表。理解不同数位表示的意义不同。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2.了解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认识数级。

  4.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1. 本课时主要运用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法、设疑求证法等,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过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等方法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计数单位等知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预设A 故事描述法:古时候有一个叫刘恩的大臣,他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又泛滥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不知冲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无家可归。当刘恩得知这一灾情后,他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皇帝看了刘恩的奏折后就下令让他到灾区去救灾。刘恩到了灾区后,立刻展开救灾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终于让老百姓重建家园,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刘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刘恩的画像,可是皇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奖赏刘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会说他的闲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一天他把刘恩找来,先是夸奖他救灾的功劳,然后对刘恩说:“民以食为天,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奖赏你每月奉禄多加100000000粒大米吧。”皇帝刚说完,其他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这哪是在奖赏刘恩啊,100000000粒大米才那么一点点。可是刘恩却是很高兴的谢了皇帝。你知道刘恩为什么很高兴的谢了皇帝吗?

  你能猜想出1亿粒大米到底有多重吗?相信学习本课之后你就会了解,刘恩为什么高兴了。

  【品析:此处选用故事描述,把课堂带入了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同时文中选用的数字贴切课时内容,故事结尾设置了悬念,恰到好处的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中来。】

  预设B 课件展示法:谈话:你们去过北京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领略一下北京的风采。

  课件展示北京的图片并附资料:天安门广场面积约440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000人。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720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官廷建筑的精华。雄伟的万里长城全长约8851800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提问:从以上资料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生说)

  读这些数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大数?

  揭示课题: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大数。

  板书:亿以内数的认识

  【品析:课件呈现教材例1内容,谈话中展现课时知识点,通过课件呈现这些场景,能够让学生从宏观上感知这些大数的概念,为后面的课时内容学习做好感知铺垫。】

  预设C 游戏体验法:课前准备一些纸签,纸签上写清不同省份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人口数量。然后通过谈话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些数据是20xx年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现在有请几位“省长”上前面来汇报一下自己省份的人口数量(下面找几位同学扮演省长,上台抽取纸条,汇报人口数量)由于数据较大,学生不一定能正确读出来,这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并及时把握时机转到课题中来。

  【品析:通过模拟省长读数的游戏,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中遇到的知识障碍,教师要及时引导,带领学生进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认识计数单位和进率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计数单位都有哪些,接着出示计数器,师生一起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数到10个一万,是十万。

  提问:10万的时候,按照满十进一的规则,应该怎么拨呢?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课件演示拨珠过程。

  拨珠的演示过程,可以是边拨珠边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运用以前的知识自然而然的过渡,重点是到了10个一万的时候怎么呈现。

  这里可以鼓励学生探究,然后重点讨论:满十进一的方法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第一组演示中初步认识了进率和数位的知识,通过第二组学习,进一步掌握“数位”和“位置”的意义。

  【品析:利用在计数器上动态拨珠的过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具体形象的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以及“万”和“十万”之间的关系。】

  分组讨论交流,体验10万有多大。

  教师出示相关数据资料:

  例如: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xx个班级。

  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品析:以资料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对“十万”有更形象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十万”的理解和运用。】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更大的数。

  利用计数器,分组探究。学生在小组内继续边拨边数,从十万一直数到一亿。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就可以按照满十进一的方法数到一亿,同时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认识百万、千万、亿这些计数单位。

  提出问题:从动手操作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讨论交流:1亿有多大呢?你能想像一下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自己的理解。

  课件出示提示信息:钟表上的秒针跳动1亿下需要用三年多的时间。

  3.同桌之间说说:同学们认识的十万、百万、千万、亿,它们都叫作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归纳: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品析: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利用类推引出其他计数单位,揭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突出规律性。】

  ◎认识数位

  1.介绍:十进制和数位。

  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小组合作,制作数位顺序表。

  2.介绍分级方法。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也就是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有多少“个”;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有多少个“万”。 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有多少个“亿”。

  学生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

  3.位值。

  一个数占有几个数位,我们就称它为几位数。

  提出问题:在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北京市的人口为19612368人,这是几位数呢?在19612368中9在什么位,表示什么?你能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吗?

  学生1:这是一个八位数。

  学生2:9在百万位,表示9个百万;最左边的1在千万位,表示1个千万……

  老师小结:

  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同一个数放在不同数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不同的。如数字3,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写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写在万位上呢?写在千万位上呢?写在亿位上呢?

  【品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制作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为后面正确读数打好基础。】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为什么用0~9这十个数字就可以表示亿那么大的数?

  小组讨论,汇报。

  老师总结: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它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时,它的计数单位不同,所以用0~9随机组合可以表示亿以内甚至亿以上的数。

  【品析:学生对数位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不是很全面,关键在于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认识个级和万级所有的数位,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吗?

  师生共同回忆后,老师做简单的梳理:我们认识了十万、百万、千万、亿这些新的计数单位,了解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认识了数位、数级,制成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品析: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让学生再次回忆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再次将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展开的,怎样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是这节课着重研究的方面,在设计教学时应突出以下几点:

  1.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 100 以内的数的认识, 1000 以内的数的认识, 10000 以内的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2.通过情境教学,进一步建立数感。

  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联系,先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并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的大数,使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的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认识毫升和升,并初步建立 毫升和升的量感。

  2.知道可以使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

  3.知道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在初步形成毫升、升实际多少的表象基础上,能与生活中的常见实物建立联系,正确运用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认识1L=1000mL;通过自己动手制作1L的量具,并用来测量身边容器的容量,积累关于升与毫升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昨天老师请你们回家收集家中有关毫升和升的物体 ,你们收集了吗?来小组里先交流一下。再集体交流。

  通过交流你对毫升与升有哪些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毫升和升的知识。(出示课题:从毫升到升)

  学生交流

  小组讨论

  生:表示容积或液体用毫升和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mL,升用L表示。液体较多时用升,较少时用毫升。

  生:还想知道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

  个别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核心推进过程

  (一)用毫升和升描述液体的多少。

  1.你们收集的可真不少,说明毫升和升在我们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些物品,请你说说该用什么单位。

  (投影出示:电热水器、立邦漆、洗脸盆、盐水瓶)

  2.在( )中填入升或毫升(投影出示P28/3)

  (二)单位进率、换算和简单的计算

  1.那么升和毫升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把纸盒中1000mL饮料倒入1L的量杯中,刚好倒满。

  出示:1升=100 0毫升

  2.填一填,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000毫升=( )升

  7升=( )毫升

  90000毫升=( )升

  80升=( )毫升

  72000毫升=( )升

  8 40升=( )毫升

  2.拿出你们收集的物品,同桌两人加起来,看看共多少?

  3.试一试

  6000毫升+7升=( )升

  80升-72000毫升=( )毫升

  4.算一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9000毫升-5升 =()毫升

  72000毫升+8升 =()毫升

  56000毫升-43升 =()升

  847升-49000毫升=()升

  小组可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

  升和毫升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通过学生的收集、讨论、交流可以知道些有关知识,也应该有能力正确填写单位名称。

  让学生先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反馈交流,这样更加深学生对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又一次复习了单位的换算这一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1 .出示:在3000毫升的浓缩橙汁里加上10升水,看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制成多少毫升橙汁饮料,可以制成多少升橙汁饮料?) 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

  如果把这些橙汁饮料平均分给15名同学,每个人最多可以分到多少?还剩多少?

  2.从1升海水中可以得到26克盐,从374升这样的海水中可以得到多少克盐?

  小胖已经得到1464克盐,如果小胖要得到5000克盐,还需要多少升这样的海水?

  讨论

  学生试做,反馈交流

  独立练习

  设计意图:

  增加这一环节,帮助学 生更好地掌握容积单位加减法

  四、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收获到的新知?

  设计意图:

  系统梳理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04页的一节课,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例题是选用了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素材,通过合理安排操作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教给学生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示解决问题的顺序或方案,教给学生设计方案的具体方法。

  【设计理念】:

  学习优化问题就是为了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优化问题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我用“小明的一天”把 内容变为源于学生切身生活体验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情】

  通过前面几册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统筹方法”的运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用到过,平时在做的时候,有部分学生也注意到怎样做会省时些。但更多的是无意识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统筹方法”的运用有所了解,知道怎样做效率会更高,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会有意识地去运用。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寻求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3、凸显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沏茶工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看,他叫小明,也是一位四年级的学生,他是一个既聪明又懂事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来走进小明的一天。

  小明的一家每天早上都喝鲜牛奶,他需要做两件事:热牛奶和洗3个杯子,已知热牛奶需要10分钟,洗一个杯子需要1分钟,猜猜小明用多少分钟让一家人喝到牛奶的?

  生1:10+3=13(分钟) 生2:10分钟

  导出课题:小明在热牛奶的同事洗杯子,真是个会充分利用时间的好孩子。只要能合理安排时间就能省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合理安排时间》

  (设计理念:从最简单的两件事入手,让学生在争论中认识到在热牛奶的同时可以洗3个杯子,感知在等候的时间段做其他的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2、明确目标:合理 省时

  二、民主导学

  任务: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并且节省时间?

  1、任务呈现

  师:上午10点,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李阿姨来到小明家做客。懂事的小明想到了给李阿姨沏杯茶,自己沏茶的时候需要做什么事?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师:小明要做这么多事,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果你是小明,你能想出几种解决方案?你会怎样安排比较省时?

  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的方案。现在请拿出手中的工序图片摆一摆,并算一算你们设计的方案需要用多长时间?

  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然后和小伙伴交流。

  2、自主学习

  学生把自己的.安排写在纸上,然后小组间选出最优方案,组长组织做好汇报准备。

  3、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全班展示

  展示不同的方案,并让学生述说设计过程: (请一小组学生到黑板前用工序图片摆一摆):

  方案A: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用14分钟)

  方案B:洗水壶→接水→洗茶杯→烧水→沏茶(用13分钟)

  找茶叶

  方案C: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沏茶(12分钟)

  洗茶杯

  方案D:洗水壶 → 接水 → 烧水 → 沏茶(用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方法,并有选择性的进行汇报。)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方案 D 所需时间最少。用这个方案才能让李阿姨尽快的喝上茶。

  这样的图式叫做流程图。用流程图表示简洁、清晰、明了。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设计我们知道:在做一些事情时,能同

  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本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原则,我首先创设了生活中熟知的情境----为客人沏茶,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先想一想,自己沏茶的时候需要做什么事,再看小明需要做哪些事,这样设计能巧妙地拉近学生和小明之间的距离,使问题层层递进,使教学过程衔接自然。通过观察知道,小明做的事很多,请同学们帮助小明想一想,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才让同学们小组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这样就为设计出最优化的方案提供了素材,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体现了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最后通过学生的汇报,共同总结出最优化方案。让学生真正地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设计出了合理安排时间的最优化方案。)

  练习:下午爸爸要去办公室取资料,妈妈带着小明要去商场购物,他们一起从家出发,他们办完这些事回到家,至少需要多长时间?(练习二十第1题)

  (设计理念:这道题是配合例1的练习,但又难于例1,让学生脱离操作上升到抽象,达到思维的突破,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优化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晚上小明感冒了,吃完药后要赶快休息。他应如何合理安排这些事情?

  找杯子倒开水 1分钟

  等开水变温 6分钟

  找感冒药 1分钟

  量体温 5分钟

  2、结果反馈

  请一学生展示他的检测题,大家一起评判、对照。

  请你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指多名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请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例子,有正面例子也有反面例子,让同学们再一次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3、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聪明懂事的小明,同时也有了自获。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生1:我知道了要合理安排时间。

  生2:根据情况把一些事情穿插起来做,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生3:合理安排时间也就节约了时间。

  生4: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它。

  师:其实关于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就是最优化问题,也是简单的运筹学。成语“运筹帷幄”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师: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对时间的认识都很深刻。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就讲过这样一句话: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把这句话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设计意图:在设计“反思总结”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再一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后再用名人名言结束了本节课,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铬印,给学生以启迪。)

  四、课后作业:设计一张时间表,合理地安排星期天的学习和生活时间。

  【板书】 合理安排时间 合理

  省时

  方案A: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用14分钟)

  方案B:洗水壶→接水→洗茶杯→烧水→沏茶(用13分钟)

  找茶叶

  方案C: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沏茶(12分钟)

  洗茶杯

  方案D:洗水壶 → 接水 → 烧水 → 沏茶(用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困惑:

  1、网上有许多类似的设计,怎样能讲出新意?

  2、本节课容量是否大?教参建议本单元内容3课时完成,所以我把涉及到的习题全部放在了一节课。

  3、对“例1”的课堂把控不住。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和使用方法。

  2、学习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课堂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和计算器,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观看短片,揭示课题

  1、师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将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计算工具探索之旅。计算工具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记数的需要。慢慢地为了计算方便,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屏幕配合出示相应的图片,使学生有个直观感受)

  2、播放短片——计算工具的演变史。感受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叹计算科技的发展。

  二、探索交流,进入课题

  (一)认识算盘:

  1、引出算盘:

  (1)教师谈话同时播放算盘的声音,引出算盘生根据二年级已经学过的知识介绍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大屏幕配合演示)

  算盘的四周叫做框,中间的一横叫做梁,串起珠子的小棒叫做档,上面的珠子叫做上珠,下面的珠子叫做下珠,上面的一颗珠子表示5,下面的一颗珠子表示1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观察有什么不同。(算盘小精灵解释原因,老师操作大屏幕配合演示)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知道我们现在使用的十进制的计数方法。

  (3)使用算盘

  注意点1:我们在使用算盘前要先定好数位,先将右边某一档定位个位,依次往左为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学生在自己的'算盘上分别拨出1、3、4、5、9、10

  针对如何拨5,师生探讨拨法,再交流10如何拨,为后面拨多位数做铺垫。

  注意点2:在两位数及两位数以上的多位数记数时要从高位拨起。

  (1)生在自己的算盘上拨数(利用希沃助手将学生拨的算盘投屏到大屏幕上,生观察描述)

  巩固练习:男女生比赛拨数(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此处用了移动和倒计时的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率)

  (2)认识算盘上表示的数

  学生说出老师课前在算盘上拨好的数

  巩固练习:游戏认识算盘上表示的数(增加趣味性,从而提高注意力的集中,更好地达到练习的效果)

  (二)计算器的认识

  珠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老师希望在我们同学的手中将它一直传承下去,同时我们也要接受和学习西方的计算科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生活中最常用的计算工具(出示生活情景)

  —计算器

  1、认识计算器

  (1)小组内根据已有生活经验介绍计算器

  让学生们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计算器在小组内介绍,并说一说各不相同的计算器都有什么共同点。

  (2)一起介绍计算器的键盘和显示屏(配合板书)

  2、交流如何使用计算机(利用电子白板倒计时功能)学生自由使用计算器,并汇报自己用计算器做了什么,怎么计算的。探究出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3、练习使用计算器

  通过flash动画,接受机器人贝贝的挑战,比一比使用计算器谁更厉害,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巩固练习的效果。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提问:回顾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 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算盘和计算器,了解了计算工具的演变史,感受到了我们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感叹现代科技发展的如此迅速,未来啊,还会有更多更好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等待我们同学去发现和探索,也希望现在的你们为了以后更好的自己好好学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三课时:1亿有多大(活动课)

  教学内容:第33页~34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活动重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能主动总结研究方法。

  活动难点:形成1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

  活动准备:纸张、书、大米、黄豆等。

  活动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设计方案──动手实际──获得结论──表达交流

  阶段一:确立问题 设计方案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现实情境,结合具体素材描述。

  一亿的大小,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

  2.确立研究的问题。

  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

  一亿个学生在一起占用多大面积?

  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

  几滴血中有一亿个红细胞?

  一亿滴水有多少?

  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

  3.制定活动方案。

  (1)活动步骤。

  (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

  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

  阶段二:动手实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

  阶段三: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

  阶段四:表达交流

  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

  2.活动小结。

  A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

  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材分析

  介绍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它曾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使用算盘数数前,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定数位,怎样记数,强调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档表示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计数和数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并会用算盘表示数。

  【教学难点】

  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

  ◆课前准备

  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一、介绍算盘的历史和现在

  1、引入

  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座城,四面墙,一群珠宝里面藏。如用小手拨一拨,噼里啪啦连声响。

  学生猜一猜后,教师出示算盘图,揭示谜底:算盘。

  2、介绍算盘的历史(配合课件第2页)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开始用石子计数,后来用木棍或者竹签计数(就是算筹),再后来人们用摆珠子的方式计数,它是用小棍子把珠子串起来,用上面蓝色的珠子表示5,下面黄色的珠子表示1,再合起来表示数。后来这种计数和计算的工具,就慢慢地改进成了现在用的算盘。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留传到现在。所以算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美国、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二、认识算盘

  1、了解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同学们小小的算盘背后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既然它这么有魅力,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课件第3页)。

  (1)仔细观察算盘,你知道它是有哪些部分构成的吗?

  教师出示算盘,引导认识框、梁、档、算珠。

  (2)通过游戏巩固

  出示大算盘:看来大家都认识了算盘,下面我们玩一个看谁说得快的游戏,我指算盘上的某个部分,请你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同桌玩一玩。

  (3)认识上珠和下珠,并介绍上下珠分别表示多少(课件第4页)?

  问:梁上面的算珠叫什么?一颗上珠表示多少?梁下面的.算珠叫什么?一颗下珠表示多少?

  《算盘歌》一把小算盘,四周围满框,横卧一根档,竖着许多梁,梁上是上珠,梁下是下珠。一颗上珠表示5,一颗下珠表示1。

  同住两人一组,先一人随便拨一颗算珠,另一人说出这个算珠表示几。然后两人互换。

  2、在算盘上表示1-10

  (1)师:算盘的个位在哪啊(课件第6页)

  和学生一起探讨定数位的方法。(必须从左往右依次定位)

  问:把最右边的一档作为个位有什么好处?

  教师小结:定位是用算盘记数的特殊要求。个位在哪里都可以,只要你标记一个档位是个位,其余的数位也就确定了,一般情况下,我们现在把最右边的一档定位为个位,依次往左推算,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怎样表示1、2、5、9

  5一般不用5个下珠表示,而是用1个上珠表示。6-9依次在5的基础上添加下珠。

  怎么表示10?10一般不用1个上珠和5个下珠(2个上珠)表示,而是用十位上1个下珠表示。这一点和在计数器上表示数是一致的,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

  (3)用算珠表示数(课件7、8页)

  1、定位2、个位上拨几表示几个一,十位上拨几表几个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珠以空挡表示。拨出563,说说563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4)拨珠的指法:拨入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食指,拨入拨去上珠用中指。

  要求学生在算盘上拨二、三位数(课件第9页),教师巡视检查。

  三、巩固练习

  1、猜一猜

  下面几个谜语都与算盘有关,请同学们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

  (1)猜猜我是谁,它有四条边,最爱帮助人,不让珠乱跑。(框)

  (2)猜猜我是谁,虽然只有它,本领却很多,一个可顶五。(上珠)

  (3)猜猜我是谁,它是一条线,横在框里面,管住上下珠。(梁)

  (4)猜猜我是谁,它有许多根,穿着小珠子,噼里啪啦响。(档)

  2、用算盘分别拨1、2、3、4、5、6、7、8、9。

  3、一个一个地拨,从587拨到600。

  4、在算盘上拨出805、500、190、999。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及练习四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的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有关计算工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电子计算器拿出来,今天我们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3 86+179=________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3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师总结:碰到9999和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5)第26页“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三、应用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练习四第1、4、9题。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结果。

  2.练习四第3题。

  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变式练习

  先用简便方法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1.297+298+299+300+301+302+303

  2.401+402+403+404+405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过程方法:

  学生在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情感与态度:

  提高学生欣赏平行美的能力,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理解“同一平面”、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孩子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桌上有两枝铅笔,一位同学从旁边经过的时候,不小心碰了一下桌子。咦,铅笔呢?(课件演示:两支铅笔从桌子上滚掉在地上)。

  生:铅笔掉下来了。

  师:那两支铅笔掉在地上,可能是什么样子?你能想象一下,把他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吗?动手画之前,老师提出几个要求: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能把这两枝铅笔想象成两条直线,可以吗?(直线有什么特征?)画的时候用上工具尺子;各种方法尽可能不一样,给定的时间里比比谁画得多。

  2.初探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一个同学的画法如下

  师:我们看这位同学的画法,他画了()种,有比他多的吗?老师刚才提出了要求,各种画法尽可能不一样。现在这几种画法中,真的没有相同的画法吗?

  生:不是。

  师:哪些画法是相同的?为什么?

  生:第一种和第四种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有重合在一起的地方。

  师:老师懂了你的意思,就是两条直线有一个点是重合在一起的。那就是说,两条直线——

  生:交叉在一起。生:相交。

  师:很好。刚才有同学说了一个很好的词:相交。(板书:相交)指着学生画了“角”形状的两条直线,引导学生辨析他们是否相交?师:(手指第三种方法)这两条直线相交吗?生:不相交。

  师:我们的眼睛还没有看到相交师肯定的,但这是两条直线,向两边无限延伸后,是什么结果?

  生:画得长一些会相交的。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那条直线斜过来。生:这条直线靠过来了。

  师:老师知道大家的意思。原来这两条直线之间有这么宽(指第三组直线的下半部分),现在这条直线向这条直线靠过来了,两条直线间靠得越来越近了,按照这个趋势,他们肯定会有相交的一点。

  师:哪个同学上台,用测量的数据把大家刚才观察的结果表示出来?师:还有不同的方法说服大家吗?(让事实说话)(测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

  师:看上去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实际上是相交的。照这样看来,这两组的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生:不是。

  师:怎么不是呀?那位同学用测量的数据来说服大家。

  生上台测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并说明:宽度没有变化,两条直线一直隔着这么远,不会相交。

  师:经过一番分析,这位同学画的这么多种画法中,归根结底实际上是几种不同的画法?看来画在点子纸上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生:或者相交,或者不相交。

  师: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刚才画的各种画法中,哪几组直线是相交的,哪几组直线是不相交的。

  交流。(你画了几种画法,实际上是几种不同的画法?)

  师:同学们画的直线都在这张纸上,我们把他们说成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我们把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互平行。(板书: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来看这样一组判断题。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对教材中关于平行概念的语言描述学生理解尚有困难。

  3.深究

  师:我们是通过掉在地上的两枝铅笔,认识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让我们还是回到上面的话题上吧。如果桌上的铅笔,一枝掉在地上,另一枝还在桌上,那这两枝铅笔所在的直线还能相交吗?(课件演示这样的场景)

  生:不会。师:为什么?

  生:一枝在上面,一枝在下面。画长一些,上面的还在上面,下面的还在下面。师:很有想象力。看到两枝铅笔现在的位置不由得想到了立交桥,请看大屏幕有些汽车在地面上行驶,有些在立交桥上高速公路上行驶,我们动手做个模拟试验,用一个手指移动演示下面的汽车行驶的路线,用一个手指演示在上面路面上行驶的路线,两辆车从不同的方向开来,结果:两辆汽车会相撞吗?为什么?

  生: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多请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你们抓住了关键,因为两辆汽车在上、下两个不同的路面上,所以这时这两条行驶路线既不相交,也不是平行,它是一种特殊的情况。而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相交和平行特别强调,在同一个平面内。

  师:同学们,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图形和线条的世界,借着这两枝铅笔我们认识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你能从下面的图片中找出相互平行的直线吗?(课件出示:课间10分钟)日常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平行或是相交的直线的?

  【设计意图】生活是学生认知形成和发展坚实的踏板,离开了生活进行教学,为学生支起的就是一个空架子。“同一平面”的含义是学生理解的一个瓶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

  利用刚才的情境深掘一尺:桌上的两枝铅笔只有一枝掉在了地上,这时候两枝铅笔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孩子的意见会出现分歧,有的认为相交,有的认为不相交。多媒体适时出示立交桥,并且带领孩子做一个模拟试验,用一个手指头表示下面汽车的行驶路线,一个手指头表示天桥上汽车的.行驶路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从不同的方向开来,不会撞车的原因在于这些汽车在上、下两个不同的平面上,而我们小学阶段所讲的平行与相交都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以此为踏板支撑起学生对抽象数学术语“同一平面”的理解。在孩子内心世界,他们较少用数学术语、命题的方式来建构自己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的,鲜活而有贴切的表象是理解抽象概念内涵的最佳“锚桩”。

  4.操作

  师:我们的同学勤观察、善思考,已经认识了平行。那我们能动动手画出平行线吗?一边画,一边总结画平行线你用了哪几个步骤。

  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生:先画一条直线,然后再画一条直线。

  师: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这两步之间有没有做什么?生:把尺子这样。师:谁能帮助他表达?生:移动生:平移

  师:(板书:平移)老师刚才听到同学这样说:要平移!非要平移吗?为什么?生:不平移的话,直线就会斜掉,就不是平行了。

  师:那怎样保证是平移呢?,还记得图形在方格纸图上的平移吗?请看大屏幕,正方形在方格纸上移动,它能一次平移到这一格吗?为什么?将方格纸斜着放,正方形在方格纸上平移。

  师:如果没有方格纸,要想平移,你觉得关键是什么?

  师:对了,如果要让这个正方形,就像小火车,要想火车平移,那关键就得给它造一条轨道。现在请你拿一把三角尺,你能想办法,让他平移吗?

  演示画平行线吗?和老师同步练习。

  学生独立练习。

  加大难度,你能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学生尝试,然后演示。

  再加大难度,你能过这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学生尝试,演示。交流:在画平行线的时候,你觉得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应该要这样画,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画。知识不能很好的为技能的展开提供有力的支撑。

  5.冲浪

  想想、摆摆、填填

  (1)第一根小棒和第二根小棒平行,第三根小棒和第二根小棒平行,那么第三根小棒和第一根小棒()

  (2)先摆一组平行线,再在不同的方向上又摆了一组平行线,可能摆成()图形。摆成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之处?

  书第41页第3题。自己思考,讨论交流。

  6.总结。

  学到这里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看老师的板书,还缺个课题,你能帮帮忙,给我们今天的课取个名字吗?能说说理由吗?

  欣赏平行事物,感受平行美

  总结:平行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无处不在,下面大家一起来感受平行给我们的视觉带来的美。美的事物有千千万万,其中的奥秘有许许多多,老师相信,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你不但会发现其中的秘密,你还会用你的智慧来创造出更多的美好画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练习课,课本第28页到32页练习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2.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目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要快一些。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计算器,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学生相互启发、补充。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教材第28页的第5题。

  (1)投影出示,读题。

  (2)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3)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

  3、写出下列各数。

  (1)一亿三千八百万写作:()

  (2)四亿零八十万七千写作:()

  (3)六百亿九千零二万写作:()

  (4)一千零二亿零二十万写作:()

  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1)300000000 =()亿

  (2)2800000000 =()亿

  (3)80200000000 =()亿

  (4)50000000000 =()亿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第15题

  (1)四人一组,分组游戏。

  (2)讲明游戏方法

  每人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多位数,其他三人分别读一读。

  (4)反复摆、读,交流自己的读数的方法。

  2、把下面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2045000000七亿

  32100000000七十亿零八百零五万

  700000000三百二十一亿

  350070000二十亿四千五百万

  7008050000一百零三亿

  10300000000三亿五千零七万

  3、用3、6、0、0、0、0、8、9、这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不读0的数。()

  (4)约等于1亿的数。()

  (5)改写成8369万的数。()

  4、教材第30页第13题。

  5、教材第31页第14题。

  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6、教材第32页的第19题。

  (1)看清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2)集体口算结果

  (3)出示题目的下部分。

  (4)看看结果是否合理,分析一下错误原因。

  (5)计算出精确值进行验证。

  (6)谈谈做题感受。

  说明:这第二课时应是第十一课时,而上一课时“1亿有多大”的活动课应是本课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

  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xx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生自己进行多位数乘法计算创造了条件,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四、教学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五、编排特点: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六、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旧知,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

  七,课时安排:9课时

  口算……………………2课时

  笔算…………………….7课时

  第1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P45-4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4、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事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你们知道这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3、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乘法计算):

  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怎样列式?为什么?如何计算?

  揭示示课题: (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整十数)

  二、迁移探究

  1、16×3=?

  同桌讨论口算方法,汇报。

  方法一:想10×3=60,3×6=18,30+18=48,所以:16×3=48

  方法二:16

  × 3

  --------

  48

  2、自行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口算方法:16×30先用16×3=48,再在积的末尾填写一个0得480

  10×30+6×30=480 16

  × 3

  --------

  48

  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3、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整十数的方法

  1)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提问:怎么列式?为什么?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同桌内讨论。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160×3=想100×3=300,60×3=180,300+180=408,所以160×3=480

  因为16×3=48,所以160×3=480

  2)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3)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4,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三、练习提升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学生独立口算,说一说计算的过程。独立完成,反馈结果

  四、课后小结及作业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何收获?

  2,自编6道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整十数的口算题考考同桌

  第2课时口算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P47-48页第2、5、6、7、8题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题卡)(略)

  学生口答并说说口算过程

  2、我国的白合花约有40个品种,杜鹃花大约是白合花品种的17倍,杜鹃花大约有多少个品种?(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想法。)

  3、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整十当选时应注意什么?

  二、提高练习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感知积的变化规律)

  8×3 60×4 80×6 100 ×3 16×3

  180×4 80×30 100×12 32×3 240×4

  60×80 100×30

  2,一个计算器24元,李老师要买4个带100元,钱够吗?

  学生先估算,后列式计算。

  三、练习提升:

  1,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汇报解题思路及结果:

  2,先找规律再计算。

  110+120+130+140+150=()×()

  220+230+240+250=()×()

  3、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应用拓展:

  1、将10,15,20,30,40,60填入书48页的圆圈内,使三角形每条边上3个数的积都相等。

  3、用0,0,2,4,5,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你能写出它们的积吗?试试看。

  第1课时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P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的迁移能力,归纳概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兴趣,进一步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抢答题:出示口算卡片

  12×3= 500×7= 15×4= 60×70= 350×2

  2、估算:卡片出示197×5≈,那约等于多少呢?你是如何估算的。(明确方法)

  3、笔算板演:知道了大家的口算和估算掌握得很好,我们的笔算掌握提如何,来,做一道吧,请拿出练习本进行笔算。(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竖式45×12的竖式)师:来,你做得最快,请你上黑板板演,请注意书写工整。做完的同学请回忆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如何计算的?

  【交流评价:(方案一)她计算错了。哪里出错了,他是如何错的。你观察真仔细,老师帮他改过来。师:要注意,计算要处处细心。(方案二)她做对了。谁来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你说得真清楚,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看来大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都掌握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板书:乘法)请看大屏幕。

  (1)引入例1。(课件出示)例1:将来李叔叔从兰州乘火车去北京用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明确题意

  (2)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选择问题:兰州到北京有多少千米?]你能列出算式吗?列完式的同学想一想、比较,这个算式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3)猜想结果、尝试计算、板演,汇报交流,优化算法。

  1)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质疑评价;

  2)比较两种竖式,有何发现?

  3)引导学生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列竖式的方法;你觉得哪种竖式好好些,说明理由。

  (4)用计算器计算检验。

  用计算器计算的结果是多少?生:1740。师:看来,我们笔算的结果是正确的。(板书得数和单位名称)同学们今后做完题检查时,也可以用计算器来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写答。随学生回答,板书答案。(李叔叔的某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

  (5)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三、比较探究、巧用迁移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的发现?同桌交流……(异相同点)

  (2)什么叫迁移?我们应用原来学的计算方法,就能解决今天的新问题,这种方法在数学上称之为迁移。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3)出示试一试:134×2l,学生独立笔算……

  汇报交流,展示笔算过程。生:他说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她说得很完整,清晰,方法正确。)

  (4)练一练。请大家从做一做中任选1题。(独立计算)师:要注意书写格式和作业姿势,动作快的可以多做题,比一比看谁书写最工整,计算既准又快。

  (教师在学生中挑选作业,辅导后进生。)

  汇报检查:挑选四份作业,现在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去完成检查评价。

  这几位位同学不但最快速,而且全对,书写也工整,同学们可要向她学习了。

  (5)引导学生熟悉计算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位数或()位数。

  四、数学诊所:师:小兰、小红、小青在做计算题时,各出现了一道错题,现在请同学们帮她们找出病因,并且帮她们改正。

  小青:134小静:152

  × 16 × 23

  804 156

  134 104

  938()1196()

  小华:246

  × 3 4

  964

  638

  7344()

  师:同学们真能干,不仅帮这几位同学找出了错误,而且改正了错误。通过刚才的改错,请想一想,我们在笔算乘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你想提醒大家什么?1)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对准数位;2)不要忘记乘百位上的数;3)做题时要认真细心,不要忘记进位了。同学们考虑的很全面,老师相信你们在做题时一定能够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还能用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收获真不少!

  六、作业布置:1、练习七的第2题。

  第2课时笔算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P51页第7-13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3、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38×3= 26`×8= 46×2= 56×20= 4×160= 5×150=

  150×6= 36×7= 20×19= 400×73= 900×24= 430×8=

  15×6= 190×5=(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422×24= 245×27= 679×23= 586×35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提高

  1、判断并改错。(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如何避免。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134 152 246

  × 26 × 43 × 34

  ---—— ———— ————

  804 156 964

  268 608 638

  ———— ———— ————

  1072 6136 7344

  2、笔算

  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9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10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4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2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8题

  三、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53页例2及练习八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32= 40×82= 20×20= 30×90 502×8= 708×5= 908×4= 600×50=

  2、笔算

  908×6= 790×6= 6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比较探索.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这题如何列式?算式有何特点?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如何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独立尝试计算。汇报交流算法

  1)160×30=问:列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2)106×30=自己试一试

  学生汇报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3)比较哪个竖式更简便?

  师生归纳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1、P53页做一做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

  第四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P54页例4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路程,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展示学生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如何解释?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还可以怎么描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什么是单位时间?

  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探索规律:(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90千米/时,5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王明的电脑打字速度是250字/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后,想想看,你能发现什么?

  三、巩固提升: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小强的电脑打字速度每分钟200字,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

  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第五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P58页例4及练习九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理解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有一天,猪八戒在花果山的桃园去偷吃桃子,让看守桃园小猴子抓住了,小猴子给猪八戒说:“朱爷爷,要吃桃子可以,你必须帮我解决一道算术题。”猪八戒一听,可高兴了,说:“只要能吃上好桃子,哪怕100道题也行。”于是看守桃园的小猴子就出了这样一道题。说:一只猴子一天吃掉6个桃子,2只猴子一天吃掉多少个桃子?20只猴子一天吃掉多少个桃子?200只猴子一天吃掉多少个桃子?20xx只猴子一天吃掉多少个桃子?结果朱爷爷很快就算出了?小猴子不明白,想这是为啥呢?你能帮帮小猴子写出算式吗?

  二、研究问题,探究新知

  (一)研究“两个因数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几组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学生完成下列几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25×160=

  6×20= 16×125= 25×40=

  6×200= 24×125= 25×10=

  6×20xx=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2)概括规律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39×48= 17×12=

  39×24= 17×24=

  39×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尝试,发现规律。

  1)完成填空,想想看

  18×72=()×()=()×()=()×()

  2)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36=

  (18÷2)×(36×2)=

  (18×2)×(36÷2)=

  205×45=

  (205÷5)×(45×5)=

  (205×3)×(45÷3)=

  2、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练习提升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课后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4、5

  第六课时: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P60页例5及练习十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大估与小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兴隆山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二、尝试探究新知

  1、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同桌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说明理由

  5000元更好些。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龙岩山泉水站,为居x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20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提升

  1.下列各数你是怎样估算的?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

  2)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

  3)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人。

  4)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刘宁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选择序号)

  a、1800米b、1200米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4、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5、P的5、6、7(理解大估与小估的方法)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8、9、11

  第七课时:乘法估算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你是怎样估算的?

  A)《新编小学生数学字典》有992页,大约是()页?

  B)小明每小时打字6480个大约是()个?

  C)本校有学生1688人,大约是()人?

  D)李平大叔今年收桃子2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厘米,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1)1800米2)1200米3)1500米

  3、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写出估算过程,汇报估算结果。)

  二、提高练习:

  1、水站为学校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5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4、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5,植物园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191行,每行种79棵树苗,植物园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练习

  1、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2、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 69×51=2992

  3、两个因数分别是63和4。积是多少?如果把因数4换成40,400,积分别是多少?

  学生口答,再说说根据是什么?

  4、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50人。

  3)我们班有65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198下。

  5)小军3分钟能写85个字。

  6)P63页第10题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吗?

  五、作业

  1、一箱桃子42元,买16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P63页第12题(选作)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难点: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知识点

  1、统计

  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

  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总复习13题

  回答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习二十一13题

  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回答所给的'问题,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三、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 9024700 24950000

  695200 38000200 305076000

  2、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人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3、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 3276÷84 74×59

  4、估算

  297×3 789×4 5392÷9

  5、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6、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

  7、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8、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9、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综合练习试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线已经初步的认识,但学生一般会认为直的线都是直线,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学会用字母表示线。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

  3、从生活中找“线”的练习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抽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线段、射线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并会用字母正确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线段、射线与直线的.特点。

  【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引出线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现在居住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吗?(地球)那你们知道哪颗星球离地球最近吗?(月球)那你们知道地球离月球究竟有多近吗?(不知道)想知道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用什么办法测量出来的吧?(科学家用激光器测量出来的)

  提问:假如我们将从地球到月球的这束激光看成一条线,请同学们想想这束光可以用我们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表示呢?

  请同学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画。对比自己和黑板上的线段,回忆线段有哪些特点?并反问什么是端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线段的特点)

  根据线段的特点对比这束光是否符合线段的所有特点,如果分别用大写字母AB表示两个端点,该怎样命名?学生畅所欲言,老师统一意见,规定线段的命名方法。

  【设计意图:借助实物抽象出线的过程,让学生回忆起线段的特点以及画法】

  二、回到宇宙中,引出射线

  1、假如这束光拥有无穷的能量,同时又没有月球和其他任何东西的阻挡,他会怎样运行。

  2、引导学生说出,沿着原来的方向继续运行,无限延长,无法测量。

  3、让学生讨论并试着画一画,然后引出射线的画法,观察射线有哪些特点,讨论射段的命名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射线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再试着画一画,展示后,再统一强调画法和读法,学生印象深刻,在学习后修改自己的射线】

  三、根据动画区分线段与射线,引出直线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直线: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是直线,直线的特点有哪些,怎样命名,最后线段射线直线进行比较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引出今天的课题《线段射线直线》。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区分线段与射线的特点,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是直线】

  四、进生活,区分三种线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咱们一起去生活中找找我们的新朋友们吧。

  1、依据图片,独立观察,寻找抽象出三种线

  2、学以致用,做练习

  3、猜谜游戏

  (1)线段:(有始有终)

  (2)射线:(有始无终)

  (3)直线:(无始无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12-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9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10-10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

四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5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6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07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06-0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