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问题,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课件出示第33页图。提出问题:
(1)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这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70是7个十组成的.,46是4个十加6个1组成的。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课件。(数纽扣)
大家数一数黄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红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绿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么写这些数吗?我们先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再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7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两人一组,互相说数字,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3的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较熟练记住3的乘法口诀。
过程与方法: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重点:知道口诀的意义,并正确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口诀的意义,并正确熟练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课堂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创设情景。
1、复习2、5的乘法口诀。
2、出示三轮车图:观察一下一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
1、辆汽车有3个轮子。
2、辆三轮车呢?3辆…9…分别需要几个?
我们今天要来比比看谁有好办法能很快数出有多少个轮子?
(二)、探索口诀,解决问题。
1、摆一摆:用小棒代替轮子,摆三角形,摆一个三角形,列一个算式。
(1)、出示△,摆一个三角形用三根小棒,试一试摆2个△用几根小棒?
(2)、边摆遍数,3个△,4个△,5个△,6个△......呢?
(3)、能用算式解答吗?板书乘法算式。
2、数一数:请同学独立数出分别有几个轮子,填在16页的表格内。
汇报:说说是怎么数的?表格里的数各代表什么?
3.探索3的乘法口诀
(黑板上竖放着三角形图,对应着9道整齐的乘法算式.)
师:刚才,我们根据数车轮子、摆三角形活动,整理出了这9个乘法算式.看着这些算式。
(1)说一说:表示几个3?
怎么编出3的算法公式?
(2)观察: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3)讨论;怎么记住3的乘法口诀?
(4)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
4、记一记:选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记记。师生,生生对口诀
(三)、练习巩固
1.对口令
(1)、我说二三谁跟我对得数,生:得六
(2)、三四十二谁跟我对乘法算式:3×4=12或4×3=12
(3)、练习形式:师生对练、同伴对练、小组选代表对练、男女生对练。
2.找朋友(17页练习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连?
用到了哪句乘法口诀?
评价:对的同学奖励自己一颗星.
全班评价.获胜的小组教师给一颗星星.
3、找规律。(17页练习2题)
(1)、独立填空。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你是怎样思考的?
4、过河。(17页练习3题)
分小组比赛计算。
评讲:用到了哪句乘法口诀?
评价,获胜的小组教师给一颗星星.
3.数学游戏:开火车
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进行开火车游戏进一步熟练3的乘法口诀,并学会用口诀进行口算。
(四)、拓展性学习
(1)、出示书P17数学故事,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小组内说说故事。
(2)、想想:小淘气买书用了多少钱?
6X3=18(元)或3X6=18(元)
售货员阿姨找了他多少钱?
5元
淘气还应给阿姨多少钱?
20—5=15(元) 18—15=3(元)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3的乘法口诀
1个3 1×3=3一三得三
2个3 2×3=6二三得六
3个3 3×3=9三三得九
4个3 3×4=12三四得十二
5个3 3×5=15三五十五
6个3 3×6=18三六十八
7个3 3×7=21三七二十一
8个3 3×8=24三八二十四
9个3 3×9=27三九二十七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6课时 用8的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8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
熟记8的乘法口诀,并会用8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关的乘除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生进行对口令练习,复习8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4的图,学生观察图,说说图中有什么?
师:这是一条漂亮的花边,长16厘米,如果我们把花边平均剪成2段,第段长多少厘米?平均剪成8段呢?
学生小组交流后完成书上的`填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小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在计算除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想相关的乘法口诀,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一组一组地完成,时间两分钟。
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
2.学生两人一组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完成后交流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4.“想想做做”第5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
16 ÷ 2 = 8 16 ÷8 = 2
二( )十六 ( )八十六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应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和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游戏,一起探索,共同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看法,创造良好的师生合作、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热情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心与心、情与情真诚的交流。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 6-8 页。
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把两种不一样多的物品变成“同样多”。
2、是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不一样多变成“同样多”的解题策略。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班要拔河比赛,愿意参加吗?一队 10 人,二队6 人,行吗?为什么?怎么样就公平了?
你们喜欢玩串珠吗?今天就来研究关于串珠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 3。
提问: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图中说的是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让两串彩珠同样多,有什么办法?)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三种方法。
第一种:小军再穿 4 个彩珠。
第二种:把芳芳穿的 2 个彩珠拿走 4 个。
第三种:拿出芳芳穿彩珠给小军 2 个。
总结,加强对比:你有什么体会?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只要抓住两串相差 4 个,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了。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 1 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组织交流时着重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2、想想做做第 2 题。
先出示直条图,让学生说一说如果让同时多,要先知道什么,但要引导比较,认识到应选择比较简单的方法。
3、想想做做第 3 题。
引导学生在头脑里把两个数量排一排,学生独立做,集体讲评订正。
4、想想做做第 4 题。
学生独立解题,集体讲评。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54页,3、6、9的乘法关系。
教学目标:
1、复习3、6、9的乘法,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探究和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推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3、6、9之间的关系:2个9=3个6=6个3
教学难点:
会用3、6、9之间的关系来推理解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互相对口令说说3、6、9的乘法口诀。
2、我们已经学习了2、4、8乘法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运用类似的方法继续来研究3、6、9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课题)
[通过同桌之间互对口令的形式复习3、6、9的乘法口诀以及学生对于2、4、8乘法之间关系的掌握,为探究3、6、9乘法之间的关系做了有效铺垫]
二、探究:
1.小兔欢欢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学习材料,(点击)我们书上也有,一起把书翻到5 4页
1)出示计算条片墙
师:看,这是用计算条片筑的墙,观察后小组讨论:三种颜色的条片之间有什么关系?(同桌互相说说)
2)通过探究得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2条9格条片=3条6格条片=6条3格条片。
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乘法算式如何表示?
2×9=3×6=6×3(板书)
[首先通过出示不同颜色的计算条片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3、6、9乘法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学生熟悉的数射线上进一步验证]
2、小朋友们真聪明,请看看第二题,你能看懂吗?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1)师:小兔欢欢提出了什么要求?你们小组是怎么理解的'?
大家理解的都不错。在数射线上做3的乘法,1×3积是3,把所得的积在表中用“√”标出,2×3积是6,把所得的积在表中用“√”标出,依次类推,然后做6的乘法,1×6积是6,把所得的积在表中用“√”标出,9的乘法也是一样1×9积是9,把所得的积在表中用“√”标出。
2)请大家继续在数射线上做3、6、9的乘法,并把所得的积在表中用“√”标出。(点击)
3)小朋友刚才大家在数射线上做3、6、9的乘法,又在表格里分别把3、6、9乘法的积“√”了出来,那么3、6、9乘法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小组交流一下,比一比那组发现的多?
3.汇报:
方案1、积之间的关系:(表格)
生:3、6、9的乘法都在18这里打勾。
发现了吗?谁还有补充?
(这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2个9=3个6=6个3
18=2×9=3×6=6×3
4个9=6个6=12个3
36=4×9=6×6=12×3
方案2:积之间的关系:(弧线)
生:红、兰、黄三种颜色的弧线都在18、36这里碰头了。
发现了吗?谁还有补充?为什么会在18、36这里碰头呢?谁有进一步发现?
生:
①它们的积都是18、36。
②2个9=3个6=6个3
18=2×9=3×6=6×3
4个9=6个6=12个3
36=4×9=6×6=12×3
方案3:生:2个9=3个6=6个3
谁还有补充?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没有进一步的发现?
生:18是3、6、9的乘法中出现的相同的积。
为什么它们有相同的积18呢?
小结:看来3、6、9乘法之间确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刚才我们找到了18和36是3、6、9的乘法相同的积,那么3、6、9的乘法相同的积还会是几呢?
[这一题是尝试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程,利用学生喜欢猜想的特点,让他们大胆地猜测,再去验证,进一步了解了3、6、9乘法之间的关系]
问:你们想得真好,那么3、6、9的乘法相同的积有多少个呢?
[这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高,但是可以给学生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4、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找到了2个9是18就是2×9=18,3个6是18就是3×6=18,还有6个3是18就是6×3=18,36也是这样。这些算式积都是18(36),因数却都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因数是怎么变化,引起积的不变。18、36任意一组算式为例开展四人小组讨论。
18=2×9 36=4×9
18=3×6 36=6×6
18=6×3 36=12×3
你们又有什么新发现?
汇报。
小结:看来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除以3,积不变。
三、练习:
欢欢表扬我们学得很认真,让我们利用3、6、9乘法之间的关系来做闯关游戏,你们想玩吗?
1.第一关:
30=( )×6=( )×3问:你是怎么想的?
54=( )×9= ( )×3问:你是怎么想的?
( )×9=( )×3问:可以怎么填?你是怎么想的?(因为9÷3=3所以几×3=几)
如果老师在这里填( 6 )×9=( 12 )×3行吗?为什么?可以怎么改?
欢欢表扬我们,第一关顺利过关。(点击)
2.第二关:
欢欢要求我们利用3、6、9乘法之间的关系来闯第二关小组合作完成
72=9×( )=3×()=6×()
问:你是怎么想的?
你们真聪明,小兔欢欢要我们再接再厉来闯第三关。(点击)
3、第三关:
利用3、6、9乘法之间的关系还能帮我们算一些从来没学过的题,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了12×6与24×3的积都是72。
小兔欢欢给我们设计了第三关的题,18×3=( )×( )=( ),你能用3、6、9乘法之间的关系来推算吗?请大家合作完成。
祝贺大家顺利过关。(点击)
四、课堂总结:
我想通过今天的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3、6、9乘法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
板书:
3、6、9的乘法之间的关系
2个9=3个6=6个3
18=2×9=3×6=6×3
4个9=6个6=12个3
36=4×9=6×6=12×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第三册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直角,能用纸折出直角,并能用已知的直角去验证直角。
3、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角与直角。
教学准备:一幅三角尺,不规则手工纸一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引出课题
1、老师这里有个礼物袋,请同学来摸一摸,能摸出有角的图形吗?板书:角
请大家摸摸学具袋里的学具,摸出有角的图形?
2、你摸的时候怎么知道这是角?(头上尖尖的,两边直直的)
3、你能用2根小棒摆出一个角吗?(学生操作)
【白板:拖拽小棒搭出角,小棒可无限克隆】
4、 “角”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地方。找一找,图片中有角吗?
交通标志牌剪刀钟面
【白板:使用画粗红直线,描画出角】
5、出示:扇面打开扇面形成不同的角。(白板演示flsh)
二、动手实践,探究“角”的特征
1、我们看过了那么多的角,你能画一个角吗?(学生在练习纸上画角)
【使用快拍仪抓图,结合展示学生所画各种角】
2、我们找到那么多角,仔细观察,角有什么共同点?
⑴教师边说边画角:
我这一点叫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这部分就是角,用弧线表示。
⑵请给自己画的角,标上各部分的名称。
3、辨析与阶段小结
⑴辨析——选一选
刚才小朋友认识了角,也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下面请大家判断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书P66第5题图)
①下列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白板:使用判断对错,用突出错误原因】
②交流
4、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概念
一个角必须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的边,无论它的位置、方向、大小,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就是角。
⑴摸一摸:三角尺中的角
请小朋友们拿出一把三角尺,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
⑵找一找:角的顶点和边
你能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吗?
【白板:使用无限克隆,将“顶点”“边”放在合适的位置】
三、观察比较,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
⑴这把三角尺上的这个角,我们就把它叫做直角。(板书:直角)直角是一个特殊的角,请给它贴上一个五角星。
⑵另一把三角尺上有直角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白板:出示45°三角尺,移动、旋转与直角重合】
这2个角的2条直边重合,顶点对齐,大小一样,都是直角。
⑶认识直角符号
教师边说边画角:和角一样,直角也有(预设:一个顶点)和从这一顶点引出的(预设:两条边)。
⑷师:直角的表示方法也很特殊,不再是弧线,而是画一个小直角。请小朋友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空一遍。(师生:横折)
2、指一指:
⑴旋转三角尺,画出不同方向的直角,让学生找“直角”。
【白板:旋转三角尺,移动、使用画粗红直线,描画出直角】
⑵找到自己三角尺上的另一个直角并贴上标签。
3、动手试一试:
⑴刚才大家画的角里有没有直角?有什么方法验证?
【使用快拍仪抓图展示学生所画的直角,用三角尺验证】
⑵下列角是直角吗?有什么方法来验证?
【白板:使用三角尺工具,旋转移动、测量直角】
4、折一折:
这里有一张不规则的纸,你能只折2次就折出一个直角吗?。我们折的是直角吗?让我们一起用三角尺来检验一下!
5、找一找
用你三角尺上的直角或折出的直角在自己周围找一找,哪些是直角?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预设:角与直角)。
板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第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3课时 进位加
【学习内容】:课本P14例3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总复习第2题及练习二十五第4、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求积。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9×5= 8×7= 7×6= 4×9= 3×6= 5×7=
4×8= 3×4= 6×8= 4×7= 9×9= 8×5=
3×7= 4×5= 5×6= 8×9=
(2)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下图:
○ ○ ○ ○ ○ ○ ○ ○
○ ○ ○ ○
○ ○ ○ ○ ○ ○ ○ ○
问:求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计算怎么列式?用简洁计算怎么列式?
5+5+5=5=20(个)
5×4=20(个)
指名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 × 4 = 20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复习乘法口诀。
①背乘法口诀。采取多种形式背乘法口诀。
②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③口算。
7×8= 9×4= 6×7= 8×8= 6×5= 7×4=
6×9= 9×8= 5×5= 8×6= 3×2= 7×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4题。
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6题。
仔细看题,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7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对乘法进行了复习,你们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表内乘法的复习
一、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5 × 4 = 20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二、乘法口诀
背诵1—9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9课时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课本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口诀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6的口诀进行计算。
3、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6的乘法口诀,用口诀正确求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1个5 3个4相加 5的2倍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4、5、6次呢?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坐的次数 1 2 3 4 5 6
人数 6 12
(3)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怎样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1个6 1×6=6 一六得六
提问:“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1和6乘,积是6)
(4)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用乘法算怎样列式?请你们编出一句口诀。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2个6 2×6=12 二六十二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乘法算式:2个6比1个6多几?所以第二句口诀的得数比第一句多几?
(5)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样列乘法算式?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请学生按次序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3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6)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7)引导学生比较。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为什么会多6?
(8)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编。
再请大家边轻声读边试着背背看。
(9)试背口诀。
A、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B、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6×2=( ) 6×5=()
(2)口算出结果,并说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应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乘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算式。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讨论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2。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3。
4、完成“想想做做”5。
出示第5题,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想想做做”6。
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用乘法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
1×6=6 一六得六
2×6=12 二六十二
3×6=18 三六十八
4×6=24 四六二十四
5×6=30 五六三十
6×6=36 六六三十六
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研究。因为学生已具备推导、编写口诀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讨6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2、能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通过自主探究,深化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4、培养识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出“长方形”
(1)(出示长方体模型)看,它是谁?
(2)(从长方体上取下一个面贴在黑板上),问:这个图形叫什么?
板书:长方形
2、引出“对边”
1)你真聪明,大家表扬他。(学生拍手表扬)
2)刚才小朋友们在拍手时,有没有这样拍的?那有没有这样拍的?
3)拍手时,我们的掌心一定要?(师示范掌心相对的动作)
4)长方形中哪些边 也是相对的?(学生边说,师边用彩色粉笔描出长方形的对边)
5)我们把相对的两条边称为对边。(让 全班一起读:对边) 板书:对边
6)问:长方形中有几组对边?分别是哪两组?
3、引出“邻边”
那刚才有没有这样拍手的?我们发现这两只手的掌心不是相对的,而是像邻居。在长方形 中相邻的两条边称为邻边。
板书:邻边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方形的特征(出示部分课题)
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由于学 生已经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 从“体”引出“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知道“面”在“体”上。】
二、探究长方形
1、了解“特征”
1)那什么是特征呢?我们来看两张图片。(出示2张赵本山的漫画像)问:他是谁?
2)(出示赵本山与其他人的合影)问:这张图片上哪个是赵本山?(……)我们认一个人是看他的特征,那认识一个几何图形呢?(也是看特征)
3)(课件出示长方形)那长方形我们该从哪个角度来研究它的特征呢?(学生自由说)
引导学生说出:角、边
板书:角 边
4)那我们先研究长方形的什么呢?(学生说)
2、探究角的特点
1)(课件出示长方形的角)我们先来观察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都是直角
2)(指着板书)问:这个是结论吗?这只是我们观察出来的,到底对不对呢,还有些疑问。
板书:
3)拿出长方形纸片,动手验证。
A、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B、交流结果。(实物投影)
用三角尺的`直角量4个角(请一位学生演示)问:量了几次?板书:量
C、要求学生在长方形纸片上标上直角符号
4)小结:通过量,我们验证了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现在还有疑问吗?那这个问号就?(擦?)
3、探究边的特点
(1)(指着板书)问:接下来我们来研究长方形的?(边)
观察长方形的边,说说你的发现?(那对边呢?你发现什么?)
板书:对边相等
(2)这个是我们猜测出来的,到底对不对呢?板书:?我们要验证一下。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结果。
A、直尺度量
B、对折(请一位学生演示,全班一起跟着折,问:对折后发现这组对边?
对折后还发现这4个角都相等,只要量1次就可得到4个角都是直角)
板书:折
C、平移(师演示用一柞平移,引出:这种方法叫平移,再电脑演示平移)
板书:平移
(3)小结:我们用量、折、平移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吗?那问号就?(擦?)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测长方形的特征,再动手验证,初步渗透“猜测-验证”的思想,同时让学生在 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出长方形的特征。】
三、探究正方形
1、正方形的认识
(1)师过渡:刚才学了新知识,接下来我们就轻松一下。(出示一张超级变变变的图片)问:这个节目看过吗?是什么节目啊?
(2)今天我们的新朋友长方形也想来变变变,睁大你们的小眼睛,看好它是怎么变的。(课件演示长方形变成正方形的过程)
第一次“变”后,问:什么变了?那对边还相等吗?还有什么也没变?那这个图形还是?
板书:对边相等(贴)
板书:都是直角(贴)
第二次“变”后,问:这次什么变了?那对边还相等吗?还是长方形吗?
第三次“变”成一个正方形,问:什么变了?
这个图形是?(正方形)
2、正方形的特征
(1)那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板书:4条边都相等
(2)这是大家观察出来的,它们真的都相等吗?(师边说边打问号)板书:?还需要我们来验证,拿出正方形纸片,请小朋友们验证。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结果。
A 、直尺度量
B、折(请一位学生演示)(引导学生:边对边对折只能验证它的对边相等,那它和它的邻居呢?)
C、电脑演示对折再对折
小巧也有一种方法,我们来看看。(全班一起折,师边折边说过程)
小巧的办法真不错,这个问题解决了吗?(擦?)
(3)小结:通过量、折,我们验证了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它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
板书:正方形
4、补充课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板书:正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长方 形变变变”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特征有个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因为学生已有了探索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经验,所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形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1、(在黑板上画一个大椭圆)问:如果这个椭圆代表长方形,(手拿正方形的椭圆)那正方形和它是什么关系呢?
请一位学生上前摆
2、(师把正方形的椭圆移部分到长方形椭圆的外面)
问:如果我这么摆,可以吗?为什么?(你能画个图吗?)
这样摆表示:有的正方形是长方形,有的正方形不是长方形。
3、
这样行吗?
4、板书:
小结: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和感悟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通过三种不同的摆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五、 巩固练习
小朋友讲得真好,下面我们来练一练。
1、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把图形的编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练习纸)
长方形:
正方形:
问:(2)为什么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
那(4)号?
2、猜一猜:(课件出示)(机动)
(1)露出一个直角,问: 后面会是什么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再露出一个直角,问:会是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等露出四条边后,问:这是?
(2)露出两个直角,问:会是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如果告诉你这条边长5厘米,它的对边长?(5厘米)
如果告诉你这条边(前一条的邻边)也长5厘米,那这个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如果告诉你这条边(前一条的邻边)长8厘米,那这个是什么图形?(长 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边说,师边画表格)
七、作业:
向家长介绍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八、板书:
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沪教版数学第三册P69-70。
教材分析:《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是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正方体、长方体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从教材来看,“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所以教材在一年级时已经使学生从直观上初步认识了一些物体的形状,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从学生方面来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还不高,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能动手搭长方体框架。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手、乐于合作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归纳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教学难点:
1、长方体的12条棱不都相等。
2、搭长方体框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小球,小棒。
教学过程:
一、引 入
1、出示长方体模型:生举例生活中 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2、揭示课题 师:关于长方体有许许多多的奥秘,你们 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索长方体的一些奥秘。(板书:长方体的初步认识)
二、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小组合作,仔细看一看,用手摸一摸,说一说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是怎样的? (生回答)
1)认识面
①电脑演示
②思考:
a、长方体有几个面?
b、长方体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c、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③生回答
④小结
2)认识棱
①电脑演示
②思考:
a、长方体有几条棱?
b、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c、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生回答
④小结
3)认识顶点
①电脑演示
②思考:
a、一个顶点与几条棱连在一起?
b、一个长方体有几 个顶点?
③生回答
④小结
4)小结长方体的特征:一个 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 顶点。
三、搭一搭
1、准备工作:搭一个长方体要几个小球,几根小棒?小棒应怎样选择?(生回答)
2、动手搭一搭。
3、师生交流。
出示:有8条棱相等的长方体框架,观察比较,有何异同?(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空
2、判断
(1)一个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
(2)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 )
(3)长方体的12条棱都不相等。 ( )
3、动脑筋:要搭一个完整的长方体框架,还需要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五、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件演示回顾
六、板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 100 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巩固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算下面各题。
4 + 26 35 - 7 35 + 6
45 - 20 68 + 9 70 - 8
二、算出每条线上 3 个数的和,填在( )里。(出示P5第3题)
1、指名说出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并集体评议。
三、解决问题。(出示P5第4、5题)
1、学生认真读题。
2、指名回答,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3、集体回答,问题是什么?
4、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指名板演。
5、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集体评议(注意答题格式)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方面,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例5、例6,第7页“做一做”第1、2题,练习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习分析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加减混合计算。
做练习二中的第2题。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前两题,另一部分做后两题。做完以后全班订正。
2.应用题。
(1)小华有2张红纸和3张黄纸,她一共有多少张彩色纸?
(2)小华有5张彩色纸,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教师出示题目后,指名让学生口述这两道题应该怎样解答。然后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关系?”使学生看到第(1)题求出的结果恰好可以作为第(2)题的第一个条件。
(3)填条件练习。
①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②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兔?
教师:“这两道题现在能不能做?少什么?怎么办?”引导学生给每道题补充一个条件,使学生明白:要求还剩多少张,就必须知道原来有多少张;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就必须知道原来有多少只兔。然后让学生口头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解答。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先出示例5的前半部分题目: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教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能不能解答?”使学生看到,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能够解答题里要求的问题。
指名让学生口述如何列式解答。
教师板书:15+7=22(只)
答:一共有22只兔。
教师接着出示例5的后半部分题目: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教师:“这道题现在能解答吗?”(不能,因为缺少条件,还必须知道学校原来有多少只兔。)”
教师:“如果我们把这道题的两问连起来看,能不能解答?”使学生看到,学校原来有多少只免在第一问中已经求出来了。如果把两问连起来看,后一问就可以解答了。
指名让学生口述,教师板书:22+8=30(只)
答:学校现在有30只兔。
小结:指着例5说明,这样的应用题有两个有联系的问题,是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板书课题)。解答第二问时,要把第一问求得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才能求出第二问所要求的结果。
2.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0人,到胜利街车站有7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教师:“大家一起看题,这道题是不是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第一问求什么?第二问求什么?”
指名学生读题,提问:“根据题中给的已知条件,第一问能不能解答?怎样列式?”“第二问呢?”
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6,自己在教科书上解答。做完以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第二步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因为知道“又上来9人”,要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就必须知道车上原来有多少人。由第一步计算求得车上还剩23人,所以要用23加上9,就得到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总结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方法:先解答第一问,然后把算出的.结果作为一个已知条件,与另一个已知条件合在一起,解答第二问。
最后,教师强调:做题时要把整个题读完再做,不要把第二个问题漏掉。
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90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指名让一学生把题目完整地读一遍,并提问:“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做在教科书上。做完以后,让一两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要求还剩多少辆,需要知道什么?
2.做教科书第7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在教科书上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在前面做题时有困难的学生。全部做完以后,集体订正,还可以让一两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四、独立作业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中的第1题和第3题,教师巡视检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测量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测量实物。
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法学法:
尝试指导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测量工具,长方形的纸,能输入数据的统计表,学生分为3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选择测量工具
(1)认识各种尺。讲述:请把你带来的尺拿出来,在小组内看一看。
指名学生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问:你用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测量过长度吗?量的什么?
(2)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介绍 “拃”、“步”和“庹”的长度。
二、进行实地测量
(1)量长方形的纸。
讲述: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四条边的长。
学生各自测量、填写。
把这张纸对折一下,再量一下折痕的长,你发现了什么。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
学生交流得出结论:由于这张纸的.边长或折痕长都比较短,所以用学生尺来量就可以了。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反而更麻烦。
小组活动:自己选择物体进行估测,把结果填写到教科书第89页的表格里。
三、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参加了哪些活动,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量一量 比一比
肩膀大约宽30厘米 一条鳄鱼身长6米
20个人并排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
小朋友一庹有一米多一点
5名小朋友手拉手和鳄鱼差不多长。
课后反思:
量一量、比一比这一课旨在通过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测量,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通过实际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大致知道物体的长度的需求,激发学生认识天然尺子的欲望。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2页<<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
教法学法:
“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
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课件,小卡片,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看过这部动画片?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是啊,孙悟空的本领可大了。(出示课件片)大家看:孙悟空在炼丹炉中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晴。在取经的路上只要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红颜色的字: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其实这是两句乘法口诀,你知道是几的乘法口诀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7的乘法口诀)
二、发现问题,明确目标:小组合作探究乘法规律。
1、(出示课件:七巧板)你们认识它吗?这是古时候的人发明的一种智力玩具,叫七巧板。你知道每一副七巧板由几块组成的吗?我们可以用这七块板拼出许多美丽的图案。大家有没有玩过呀?我们来一起摆一摆,玩一玩,好吗?(大屏幕演示)
2、怎么样?好看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
刚才老师摆一个图案用了几块七巧板?
我们知道,摆一个七巧板要用七片图形,摆2个图案呢,要用多少片?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用加法和以前学过的乘法知识列乘法算式。)
那摆3个、4个、5个、6个、7个图案又分别用了几块七巧板,你会算吗?小组
思考讨论,把答案填在老师发的表格里。(生填)
3、(出示)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指名一生答)
生:2个图案用了14块七巧板……
4、我们在算的时候,每次都是加几?我们知道1个7是7。再加1个7就是几个7,2个7相加和是多少?3个7相加呢?那28是几个7相加?35是几个7相加?42里面有几个7?49里面有几个7?我们一起看着大屏幕来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齐说)
三、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编制口诀。
1、小组根据以前学习乘法口诀的经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指导,编出7的乘法口诀。
抽生回答编制口诀情况。师根据回答板书(板书:一七得七)师生一起说 “一七”表示什么意思?“得七”呢?
2、学生回答每句口诀的意思。
3、思考交流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
咱们一起来轻轻地读一读,边读边思考, 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
四、探究分析,感悟口诀,发现规律,深化记忆。
1、发现规律了吗?小组先互相说说看。
前面一个得数比后面一个得数要少7。后面一个得数比前面一个得数要多7。再看看前半部分:第一个字分别是“一、二、三、……”,第二个字都是“七”
2、读口诀,尝试背诵,讨论交流记忆方法。
在刚才记的过程中,你们感觉哪几句口诀特别好记?为什么?
哪一句或者哪几句口诀不太好记呢?谁有办法来记住这句口诀?
3、试背口诀。
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行吗?(师生对口令)我说后半句,你们说前半句。
4、利用乘法口诀,我们可以用它来进行计算。根据一七得七这句口诀,我们可以算哪两道乘法算式呢?那根据其他几句口诀,又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呢?
老师在同学们的课桌上放了一些算式卡片,请把这些算式和相对应的口诀放在一起。
在算7×3的时候我们想哪句口诀?算5×7呢?7×2?7×7?7×7?7×3?6×7?
五、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1、想想看生活中有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呢?(学生举例)
2、一个星期有几天啊?那两个星期有多少天呢?你能列出算式吗?3个星期呢?你是怎么算的?,用了哪句口诀?4个星期呢? 6个星期呢,用了哪句口诀?7个星期呢,用了哪句口诀?
3、一只七星瓢虫的背上有几个黑点?(出示七星瓢虫课件)5只七星瓢虫的背上一共有几个黑点呢?怎样列式?用哪一句口诀算?2只七星瓢虫的背上一共有几个黑点呢?怎样列式?用哪一句口诀算?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7的乘法口诀以后,我们再到生活中去看事物的时候,说不定会有一些有关7的一些新发现。希望同学们多找些与7相关的新发现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七、作业布置。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05-2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1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15
【荐】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品)05-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05-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05-2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选]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