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编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七册数学P64、65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直线和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类比较,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 “互相平行” “互相垂直” “平行线” “垂线”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用具:白纸、尺子、三角板、水彩笔一支、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
1、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个老朋友,他是一条直线,那么直线有什么特点呢?
2、想象活动(想象纸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在纸上画出想象中的两条直线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1、展示学生作品(选择典型作品,如等等,并编上号)
2、进行分类
①如果我们对这些作品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类,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四人小组讨论
②交流讨论结果。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移动作品,充分展示学生不同的分类方法。
引导学生弄清:同一平面内看起来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而事实上是相交的。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1、揭示平行的概念
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相交的情况,那么对剩下的这组直线说说你们的`想法。
得出“不相交”
象这样在同一平面内,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举例让学生理解“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举例在生活中见过那些地方有互相平行的现象。
2、揭示垂直的概念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举例身边见到过的互相垂直的现象。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有两种关系,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4、揭示课题。
四、练习巩固,深化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下列图形中的两条直线,哪组互相垂直,哪组互相平行?(图略)
2、找一找,看看下面图形中有没有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图略)
3、摆一摆,(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
先摆一根绿色的小棒,怎么摆能使另外两根红色的小棒都和绿色的小棒垂直?(同桌合作)
摆后思考:这两根红色小棒之间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
4、欣赏图片(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找一个长方体,找出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的边,看看有几组?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2~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21页练习四第1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3)全班订正。
(4)作补充练习。
3、练习四第3题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课 题 口算乘法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解读
1.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
2.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及任意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
2.根据表内乘法,运用迁移类推完成新知的所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24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
2.列式计算
(1)3个8是多少?
(2)6个2是多少?
(3)3的4倍是多少?
小组汇报:
二、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1.曹冲称象动画,渗透转化。带着转化的思想进入本节的学习。
2.问题一:
每人20元,3人一共多少元?
列式3X20=60(元)或20X3=60(元)
经过预习小组讨论算法
(1)预设:
1.20+20+20=60(元)
2.2个十乘3等于6个十是60
3.2X3=6,20X3=60
(2)小组展讲
其他组补充质疑,老师补充:2个十乘3等于6个十是60。
也就是2X3=6,20X3=60。
问题二:每人12元,3人一共多少元?
12X3=36(元)或3X12=36(元)
为什么这样算?
(1)通过预习组内交流算法。
(2)小组展讲。
预设:1.12+12+12=36(元)
2.10X3=30 2X3=6 30+6=36
其他组补充、质疑,老师补充,分成(整十数、一位数)
三、问题训练
1.口算比赛
13X2= 24X2= 33X2= 5X60= 5X600= 20xxX4=
2.实际应用
(1)一辆玩具车90元,4辆车多少元?
90X4=360(元)或4X90=360(元)
(2)小明今年12岁,爸爸今年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爸爸的年龄是多大?
(3)小明家一个月水费32元,第一季度一共花多少元?
3.拓展训练
69+70+71=( )X( )=( )
( )X( )=2400
四.全课小结
谈收获?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转化 20X3=60(元) 3X20=-60(元)
2个十乘3等于6个十是60
12X3=36(元) 3X12=36(元)
2X3=6(元) 3X10=30(元) 30+6=36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比较简单,学生在迁移、类推的基础上完成本节的学习。
2.初步尝试用学生自我探究、小组合作还需要继续加强,运用不够灵活、自如。
3.课容量有点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一、导入新课
学习指导
2分钟
出示课件同学们阳光体育活动照片,并谈谈自己的爱好。
师:我们班的学生都喜欢哪项活动呢?
学生猜测,意见不一。
学生讨论
通过图片展示、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学生自主探究
10—15分钟
1、复习与铺垫。
(1)选择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
师:在这六项活动中,现在想又快有清楚的知道我们班的学生最喜欢哪项活动,我们该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每位学生只能选一项活动。
集体讨论后共同决定采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老师协助学生现场组织,并进行统计。
(2)完成数据收集与整理。
(3)分析数据
师:从两张表统计的数据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2、比较与体验
(1)师: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两张表格统计的项目相同,但是统计的对象不同,数据也不同。
(2)制造冲突。
师提出一些需要对比数据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师:男生喜欢跳绳的人数比女生多还是少?
学生回答(略)
师:男生喜欢足球的人数比女生多还是少?
学生回答(略)
师:解答上面的问题,同学们觉得方便吗?
生:两张统计表,比较起来有些麻烦,要是在一张表上就好了。
师:那怎样把这两张表的内容编成一张表呢?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将手中的两张表折一折、拼一拼。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创造”统计表。
学生介绍经验:将女生的表折去标题和第一行,对准位置放在男生的表格下面;将人数栏分别改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将标题改为“男、女生最喜欢的阳光体育活动”。
教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3、完善认知,揭题。
(1)根据表格内容,引出“表头”
(2)引导比较:这张统计表与我们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点。
出示问题,让学生回答。让学生体验复式统计表在分析数据时便于比较和可整体把握的优越性。
(1)男生最喜欢的阳光体育活动是什么?女生呢?
(2)男生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数最少?女生呢?
(3)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4)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师生配合调查班上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情况,并完成单式统计表。
学生通过探讨,对单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亲自制作复式统计表。
学生介绍经验。
通过对复式统计表中数据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其优点。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热情投入到单式统计表的完成中去。
老师提醒学生,在统计过程中,“每人限选一种”,避免干扰因素的产生。
选择男女分开统计的方式,可以很自然的引出复式统计图。因此,在教学中,分别按男、女生进行统计,利用两张但是统计表呈现数据。
首先,提出一个关键问题:“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发学生对两个独立的统计表进行比较。通过讨论发现可以用更加简洁的.方式来表达。
学生通过探讨、操作等,逐步对两个但是统计表进行合并,制作复式统计表。并体会复式统计表的制作过程。
呈现合并好的复式统计表,并提问:“这个表包含那几项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对复式统计表进行解读。尤其对分栏格(表头)进行详细讲解。
在复式统计表下提出这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复式统计表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当堂训练
8—10分钟
1、第38页第一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有序的阅读复式统计表,进一步体验统计表的结构,体会表中所传递的信息
2、第38页第二题。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单式统计
表完成复式统计表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进行数据分析,解决问题。
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本环节的练习,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回顾所学,积累经验
本课总结
3—5分钟
1、谈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说说作用: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那么,你觉得什么时候用单式统计表,什么时候用复式统计表呢?
3、课后拓展:让学生统计四年级二班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学生各抒己见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熟练地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中引出比较
出示复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轮廓),提问:这是一幅哪个国家的地图?谁愿意到前面来,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揭示课题:周长和面积是不同的,有些什么不同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板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说明:用不同颜色表示地图的周长和面积,对比鲜明,表象丰富,揭开"比较"的序幕,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并渗透了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课题的引入,具体生动,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
二、实例中系统比较
1、教学例题。
出示例3:算出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学生试做指名板演。评析板演情况。
2、比较整理。
(1)提问:观察例题的解答过程,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周长和面积进行比较呢?学生回答后板书: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
(2)分组讨论:周长和面积在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上有些什么不同?并完成了表:
投影展示各组填写的表格,并指名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有哪些不同。
(3)学生看表回答:
①为什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用"(长+宽)×2",计算长方形面积用长×宽?
②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分别与长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有什么关系?
[说明: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从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方面分组讨论比较,整理成表,可以使学生有例可看,有据可想,有话可写,不仅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从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比出了"周长"和“面积"的具体区别,沟通了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练习中深化比较
1、出示:一张长3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硬纸片。
(1)指名回答:
①长方形纸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②想一想,如果要在这张纸上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周长、面积各是多少?用这张纸可以剪出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学生回答后动手剪一剪。仍摆一摆。每个学生拿出剪好的'6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4人一组,动手摆一摆,6个小正方形可以摆出哪些不同的图形。
(3)投影展示学生摆出的不同图形(略)。
(4)讨论:
①这些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②算一算,这些图形的周长都相等吗?
③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得出: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说明:变式题的设计,由浅入深,一步一个台阶,巩固、深化已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用同样的6个小正方形摆出不同的图形,分别比较它们的面积和周长,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揭示出"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的规律。]
2、学校要在操场上用16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各边的长度都是整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花坛,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怎样围,花坛里种的花最多?
(1)学生动手操作,用16根小棒摆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1根小棒的长当作1米)。并填写下表。
(2)讨论: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周长一定时,面积的大小与长、宽之间的差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情况下,这个花坛里种的花最多?
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得出:当长方形的周长相等时,面积不一定相等。周长一定时,长与宽的差越小,面积越大;长与宽宽相等即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3、学校准备在正方形花坛里种上红黄两种不同颜色的花。看谁的设计最美丽。
a、分成的两部分,周长相等,面积不等,你可以怎样分?
b、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周长不等,你可以怎样分?
c、分成的两部分,周长相等,面积也相等,你可以怎样分?学生自选一题,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并涂上颜色。展示部分设计方案,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说明:让学生借助动手操作,进行思考,使探究的问题具体化。设计的讨论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看谁的设计最美丽",方法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作出与众不同的富有创见的设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9、11页。
教学目标:
1、在辨认8个方向基础上,学会看简单平面的线路图。并能用恰当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对简单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在双休日都喜欢和家长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
生:乘公交车。
师:每路公交车都有一定的行车路线,我们在乘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看车是不是经过我们要去的地方。
生:看车开的方向是不是和我们要去的方向一致。
生:看我们要坐几站才下车……
师:大家提的这些都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泛洋嘉年华游玩,可以乘坐几路车?首先要学习如何认识路线。(出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引入:师出示路线图。
北 会展中心(嘉年华)
椰风寨
厦大
厦大西村
黄厝
厦大医院 胡里山 曾厝安小学 白石炮台
认识29路车的'行车路线。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学校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生:胡里山站在学校的西面……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29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厦大出发向 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行车路线。
3、出示泛洋嘉年华的导游图。
4、师:我们乘坐29路车来到泛洋嘉年华,这里的游乐项目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有哪些游乐项目?
5、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在游乐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问:奇遇木马在奇趣谜宫的什么方向?
动感电影在惊天动地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
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6、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入口出发去玩惊天动地、奇趣谜宫、海盗船、奇遇木马,再从出口回家,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
b)指名介绍路线图。
c)集体评价。
三、巩固练习:
1、自己阅读课本第9页,对书上提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内同学评一评。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新的知识,说一说今天最感兴趣的什么?为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课题:认识平年和闰年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2、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有关的生活问题。
3、能积极参与寻找、发现平年与闰年的关系,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年份是否是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不做评价。
2、揭题: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你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课件分别出示xxxx~xxxx年的'年历,将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块提炼并排列起来。
引导:这是xxxx~xxxx年2月的天数,依次观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数(天)
(2)组织交流。
①反馈填写结果。(学生说,教师板书)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数(天)28……282829
②引导观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0xx、20xx、xxxx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③揭示平年和闰年的含义:根据2月天数的不同,我们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板书)
(3)探究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提问:仔细观察表格,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随意的,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
指名回答并引导学生共同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再让大家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
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例如,20xx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4)提问:现在大家知道小华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吗?
学生根据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回答:2月29日。
2、数学文化。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四年一闰”的规律吗?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第48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指名阅读短文,并让学生解释“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公历年份数是整百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如20xx年、1600年是闰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再指名回答,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8页“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季度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一年有4个季度,把12个月平均分成4份,每3个月是一个季度。
师出示表格并追问:你能算出今年每个季度的天数吗?
学生计算,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追问: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学科:数学授课年级:三年设计人:仲彦
章节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
课题
量一量
计划学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归纳、整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
激趣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的代表抽出纸片并高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群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学生进行抽纸涂色比赛。体会面积大小不同的重要性。
5分
探究
一、怎样才能使比赛公平
在学生们都知道要想比赛公平就需要纸的面积要统一的基础上,追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这三种纸他们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吗?到底相差多少吗?比较一下。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认识1平方厘米
A、拿出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尺量一量它的边长。揭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B、我们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2)认识1平方分米
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课桌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可能感觉有难度,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教师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揭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认识1平方米
小组讨论:如果要量操场的面积有多大,我们应该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呢?
教师引出1平方米的大小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表面接近1米?
请同学估算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比较一下。小组动手操作,测量比较。
小组代表可能汇报的内容
同桌合作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拼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
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
请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
请学生说一说,用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测量数学书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15分
巩固与拓展
1、练一练第一题
2、第二题
3、第三题
学生口答
学生同桌一起数一数,再添出面积的大小
同桌合作量一量
10分
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仔细思考。你们一定能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不少难题。
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5分
板书设计
量一量
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教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在过程中了解条形统计图的不同表现形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2、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知道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量不仅与所画直条的长度有关,也与一格(1刻度)所表示的数量有关,在矛盾中发展思辨能力。
3、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知道在确定一格所表示的数量大小时,须考虑到统计表所提供的数据大小,以使统计图能够完整地表示统计数据,在过程中发展数据分析能力及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合理定制一格表示的数量。
学科素养:
创新意识、思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及推理能力。
一、复习引入
1、通过统计表,复习条形统计图中的要素,发现问题:格子不够用了怎么办?9 8 7 6 5 4 3 2 1 0运动会中某班购买饮料情况运动会中某班购买饮料情况项目矿泉水果汁汽水运动饮料数量8 2 6 10矿泉水果汁汽水运动饮料
2、学生尝试思考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新知探究
1、交流成果:
a.统计图改成向右画后能够解决问题。
从这个小小的转变中启发思想。
小结:条形统计图可以是向上的,也可以是向右的,还可以向左,向右。可以向上下左右任意一个方向。
评价:谢谢这位同学,不仅完美的解决了问题,还让我们知道了条形统计图别的表示的方法。
2、交流成果:
b.对比向上加格子的方法与一格表示2的方法。感受数学中更简洁的方法。
看了这位同学的改法,你有什么启发吗?小结:在统计图中,1格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还可以表示3、4、5……)评价:仅仅是改变一下每格表示的数量就解决了问题,谢谢这位同学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的奇妙之处!掌声!2、那么这些统计图中的1格有表示多少呢?图中的.直条又表示多少呢?
3、看来直条表示的大小与每一格表示的数量息息相关,那么这张统计图与刚才又有什么不同呢?通过这张图你能看出哪种食品最受欢迎吗?小结:在条形统计图中,直条越长,表示的数量就越大。
4、2号售货亭的统计图呢?在这8种食物中,谁能一眼看出哪种食品最受欢迎?小结:同一张图表中可以通过直条的长短判断多少,不同的图表中必须确定每格表示的数量后才能比较。
5、为什么2号收货站的图标每格表示的数量要和1号不一样?高度不合适。
6、那么你能根据统计表选择合适的统计表呢?(用手势表示)球类排球足球篮球数量(只) 50 90 30球类排球足球篮球数量(只) 25 20 35球类排球足球篮球数量(只) 20 12 6 小结:在选择统计表时,要考虑到最大数据能否统计进表。
7、能否根据统计表自行定制每格表示的数量?名称足球游泳跑步跳绳人数(人) 65 40 95 30三、总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方向每格根据表格数据,合理定制。
上1右2下3左4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体会算法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依托情境,理解算理
1.根据情境图,分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1:你从这张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问题3: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3.结合直观,动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尝试计算14×12,并写出计算过程,再到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写出14×12计算过程。
(根据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直观图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究算法。感受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二、基于算理,创造算法
展示学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将12套书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
C、12套书还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说一说。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还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这么多,为什么单单选这种?
小结: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先分再合。为什么要分?为什么要合?通过先分再合将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在数学中这种思想叫做转化。
(基于算理将拆分方法概括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竖式计算:
a、这种方法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竖式计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说一说吗?
c、哪个同学能将竖式的整个过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讲一遍。
d、请同学们象他一样的用竖式计算14×12(老师张贴竖式)
e、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数学书中的竖式,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这个0不用写?表示24个十。
比较算法:
a、大家观察和刚才哪种算法一样?谁愿意上来解释一下。
(2812×2的积,2套书的本书;14014×10的积,10套书的本书;)
b、既然一样,横式写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出现竖式呢?
C、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通过观察分析,打通竖式计算和横式笔算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竖式笔算的算理。通过比较三种算法的,让学生感知算法多样性和各自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列竖式计算,并寻找错误(课本46页,做一做)
2.找一找:从竖式中寻找问题答案。
3.算一算
李伯伯进了一批树苗共300棵,如果每个小三角形大小草地种22棵,这个长方形草地能种完这些树吗?如果每个小三角形大小草地种25棵树呢?
四、回顾总结,质疑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1分=( )秒 2时=( )分
2、上午第一节课( )时( )分开始,一节课是( )分。
3、张小琴跑60米的成绩是9( )。
4、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5、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二、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1)上午第一节课用了40分。
(2)下午2:10同学们在上第一节课。
(3)我最晚7:00起床,学校要求7:40到校,我最晚7:30从家出发,那么7:00起床到7:30这段时间我可以锻炼一下身体,大约用15分钟,再洗漱和吃早饭大约用15分钟。
(4)不能提出许多问题,如:
A、中午11:30同学们正在做什么?
B、下午第二节课结束到放学大约间隔多少时间?
C、中间休息多少时间?
三、课堂作业:
1、4时=( )分 3分=( )秒
5时=( )分 8分=( )秒
2、在( )里填上“>、<或=”。
48秒( )1分 1秒( )60分 1时( )60秒
1时( )55分 3分( )3秒 2分( )120秒
3、吃一顿饭大约要用15( )。
四、思维训练:
1、时针与分针重合在一起时是( )时整,时针与分针组成一条线时是( )时整,时针与分针成直角时是( )时整。
2、小强开始做作业,从镜子里看到钟面(该钟面只有刻度没有数字)是6:15,做完作业后,再看桌上的钟正好也是6:15,这是怎么回事?他做作业花了多少时间?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练习了简单的.时间换算和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时间不等人,只要你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生活就会有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会正确地换算。
2、能正确地求出经过的时间。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重点难点:
会灵活地计算经过的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一、总体说明
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单元解决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通过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贴近度很高的生动例子,让学生先从直观的图画中了解信息,再运用了解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运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4)结合适当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学设想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能运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了解和收集图画中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信息在小组中讨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后总结和归纳生活中一般性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建议用5课时安排教学。数学广角(单元教案)
一、总体说明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主要内容包括:统计中的重复问题和等式中实物代换问题两种类型。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和等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和等式中通过实物进行代换问题。通过运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中出现的重复现象,运用集合图推算事物的数量。
(2)通过实物代换,初步理解代换思想,推算事物的数量。
(3)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设想
根据奉单元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物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能通过实物理解重复现象和代换思想,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
集合的思想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教学准备
CAI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1 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练习二十四第2题
要求:(1)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2)班内交流方法。
三、全课总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等量代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第3、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难点: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卡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 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 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
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什么是等量代换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章节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
课题
电影院
计划学时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使用价值培育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
计算
16×11 12×14 32×2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5分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观察,正确理解图意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探究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1)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们什么?
(3)列出算式:
板书:21×26或26×21
A、先估算结果
解决:这个电影院大概能坐多少人?够500人坐吗?
B、探索笔算:
程展示于黑板。
(4)引导学生将所有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特别是书上
出现的三种,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书写竖式:
强调:A、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比较书上3种算法哪一种简单、方便。
学生观察讨论数学信息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上节课内容基础上,只是多加了进位,在全班汇报,教师把计算过
15分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计算,留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探究,使算法多样化。
巩固与探究
1、课本28页“试一试”
算法多样,但至少有一题要用竖式。
2、课本29页练一练1
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
12分
设计意图
将练习分为不同的层次,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有利于知识体系的梳理。
总结
回忆这节课的内容说计算过程。
学生独立发言
3分
板书设计
电影院
26×21=546
2 6
×2 1
————————
2 6
5 2
————————
5 4 6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方法。
2.能正确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进行口算。
难点:掌握除法口算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小组准备6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口算。
6÷2=8÷2=4÷4=
10÷5=9÷3=8÷4=
(2)口答。
①70里面有几个十?500里面有几个百?
②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
2.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60张彩色的手工纸,请你帮老师分一分。(板书课题:口算除法(1))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分析题意。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得到多少张,就是把60平均分成3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为60÷3。
(2)探究60÷3的口算方法。
如果用小棒代替彩纸,你打算怎样分?(学生实践操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计算方法,再汇报算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依次出示三种思维过程:
方法一:利用数的组成计算。
60是6个十,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即20。因此60÷3=20。
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先算6÷3=2,6后面有一个0,就在商2的后面添一个0。
因为6÷3=2,所以60÷3=20。
方法三:利用口算乘法推导出商。
因为20×3=60,所以60÷3=20。
(3)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比较三种方法,方法二直接利用表内除法计算,更简便、快捷。
2.口算:600÷3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60÷3”的问题,谁能计算“600÷3”?
学生尝试口算,并请学生说出600÷3的口算方法。
3.引导学生归纳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1)用表内除法计算。用被除数左起第一个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求出商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2)想乘法,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一起学习了口算除法,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1)
例1:
60÷3=20
600÷3=200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
2.能够判断三种线会并动手画出这三种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片:出示南京长江大桥、金们大桥、养马岛大桥,然后看大桥的平面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准备好直尺和彩笔,想象一下设计师会先画什么?然后让学生画横的直线并且提醒学生画第二条的时候注意什么?
设计完桥面再画什么(柱子)让学生动手画。再画拉索一条利用什么工具来画?
二.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
1、通过画的图引出线段:让学生说说线段的特点,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段的意思,
板书:线段:2个端点
生活中有许多线段出示手中的尺子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
谁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线段的例子(多找几个说说)然后让同学来估计一下数学书的边是多少?动手量一下看看估计的是否准确
2.请在本子上画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比3厘米长的线段能画多长?让学生想象一下将3厘米长的线段无限延长、延长,这时它就几个端点?让学生说一说谁来起个名字?让学生画一条射线。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射线的例子,让学生多说一说。(太阳光、眼光)
3.这还有一道题将3厘米长的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没有起点和端点,谁来起个名字?
谁能说一说直线的`特点,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直线吗?
让学生在本上画一条直线
三.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识了几条线?
四.作业练习
1.课后练习
2.让学生利用今天学的知识画一幅你喜欢的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1-18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6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5-24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推荐01-2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11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7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