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出示)这是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当它沿一条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
师:这个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感知圆柱、圆锥。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大家看,这个茶叶盒的形状就是圆柱,这个积木的形状就是圆锥。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圆锥物体的画面,当去掉这些画面的颜色和图案,就得到了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
师:圆柱、圆锥有什么特征呢?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先来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圆柱的`特征,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1)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2)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结合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再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质疑: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侧面是粗细均匀的?
(4)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这些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5)在日常生活中,硬币的高叫什么?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
(6)结合实物,师生一起整理圆柱的特征。
(7)谁能结合板书,完整的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探究圆锥的特征。
(1)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圆柱特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圆锥有哪些特征?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3)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4、对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圆锥的特征请同学们结合板书,想一想,圆柱、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拓宽应用。
1。圆柱上下面是两个()的圆形,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形。
2。圆柱有()个面是弯曲的,圆锥的侧面是一个()面。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一个圆柱有()条高。
4。从圆锥的()到()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一个圆锥有()条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复习与整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一个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掌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法则,会用简便灵活的方法计算因数中有0的乘法。
2、通过对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归纳、整理和应用。
【教学重点】 对各知识点的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 如何有序整理知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只红绿灯,题卡两张。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与整理
1、激趣:今天圣诞老人给聪明的小朋友带来些礼物,小朋友想知道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圣诞袜)不要小看这只圣诞袜,里面还藏着不少秘密呢!
①课件显示:712×8 , 3500×2 , 1405×7 , 458×8 ,623×0 , 1560×5 ,323×3, 20xx×1
②四人小组讨论该可以怎样分类.并请记录员在各自的题卡上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③指明说说你是按什么方法来分的。(按照学生不同的回答,课件展示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按照进位和不进位、口算和笔算、第一个因数是几位数、积的位数、因数中有没有0或按照0的个数来分等等,媒体做相应的显示。
【设计意图】新世纪的人才主要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把算式来分类,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也把本单元的知识点大概进行了概括,为第二步重点分析打下铺垫。
2、重点分析:
(1)按照计算时进位和不进位;
不进位: 623×0 ,323×3,20xx×1
进位: 3500×2 , 1405×7 , 458×8, 1560×5, 712×4
不进位的乘法我们通常可以怎么算?(口算)你能说出得数吗?
进位乘法有几种类型?(一次进位、隔次进位、连续进位)判断以上题中的各属于哪种类型,并说说分别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复习口算和笔算)
一次进位中的哪些题目是(712×4、3500×2)可以口算,并让学生说说3500×2你是怎样算的
计算隔次进位1405×7,说说哪几位进位,该注意些什么问题?(生板书)
计算连续进位:458×8,说说在笔算连续进位的时候,该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2):按照因数中有没有0来分,(0的位置,0的'个数)
因数中没有0: 712×4,458×8 , 323×3,
因数中有0: 1405×7 , 623×0 , 3500×2 , 1560×5 , 20xx×1
因数中没有0和有0的算式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因数中有0的算式有什么特征呢!(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末尾有0、中间末尾都有0或第二个因数是0的乘法算式,找出各自的算式,)
师:观察因数中有0的在这些算式中,哪些算式不用算就知道结果?为什么?(小结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数相乘还得原数。)
问:笔算时哪些题有简便算法?1 560×5猜猜积的末尾有几个0,估计积是几位数?计算后验证估算结果。
小结法则:一个数乘一位数,遇到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 )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 )。
(3): 按口算和笔算;
①口算:1000×8 , 623×0 , 3500×2 , 323×3, 20xx×1
笔算: 1405×7 ,458×8 ,560×5 ,
上述两类的题组中,哪些题你能很快说出他们的得数。
②说说这类型的题目为什么能口算?
(1、 不进位乘法,你能找不出来吗?
(2、 整十数、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 任何一个数乘0或乘1。
③小结:在今后的计算中,像这类型的题目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结果的,我们就用口算,(板书:口算)而右边这类题口算比较困难,我们就用笔算。(板书:笔算)
④复习笔算
说说笔算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要在整理上下功夫,通过3部分的整理,帮助学生把分散的知识串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每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了准确的理解。
二、揭题小结与质疑
今天我们整理复习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复习与整理》,(揭题)再次归纳计算方法。
通过整理我们知道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大概可以分成了4种类型:进位和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按照第一个因数是几位数来分、按照因数中有没有0来分那么在计算的时候,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有板有眼的总结,再现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单元的知识有一个整理的把握从而达到整理和复习的预期效果。
三、综合练习:
圣诞老人为了表扬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所以他要带我们去一个小朋友都非常喜欢的地方:课件出示肯得基。
今天肯得基的主人奇奇想邀请小朋友去做客,也欢迎大家一起来管理这家餐厅。大家愿意吗?
1、当服务员,介绍餐厅卖什么
“谁愿意当这家餐厅的服务员,向大家介绍本餐厅都卖些什么?”
汉 堡 一份10元 香辣鸡翅 一份7元
玉米棒 每份3元 可 乐 一杯5元
薯条 一包6元, 芙蓉鲜蔬汤 每份3元
冰淇淋 一个2元 鸡米花 每份8元
无骨鸡柳 每份7元 土豆泥 每份3元
2、配套餐,算算要花多少钱
每个同学一份一份买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决定来为自己配一份套餐,看谁配的最合理,
①四人小组讨论,商议配餐方案,选4样食品;再算算你们组该付多少钱呢?
②全班交流,老师对各方案进行点评。(多组讲评并用红绿灯来表示对错)
3、要是丁丁一家6口人想要购买2号套餐,爸爸带了200元够不够呢?实际该付多少钱呢?
4、镇海KFC星期天1小时平均营业额是3609元,请你当经理算算4小时营业额是多少?
【设计意图】以“肯得基”为主题的数学活动,为孩子们创设了人人都能参与的教育环境,孩子们以虚拟的服务员、顾客、经理等身份,去思考、交往和创造,成为角色丰富的真实的主体。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4、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重点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学具: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
二、观察、分析图案
1、课件2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通过再次欣赏花瓣图案,观察分析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5、课件出示
笑笑能将线面的`图1变成图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同桌交流后回答)
6、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设计图案。
独立完成书37页练一练1题、2题。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设计图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5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生
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三要素可再省略:1.相关联;2.同时变化;3.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Y/X=K(一定)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征。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速度)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指导学生估算的方法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学生回答成正比例的理由时,语言表述不清楚,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比例中的三要素来回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练习补充,可以从中挑选有关正比例的练习,其它可等学习反比例后再做。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相关联;同时变化;比值一定
x×y=k(定值)
教学反思:
反思的第(1)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资料上解释: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第(2)个问题是:类型过于多,到底怎么帮助学生整理方法。一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基本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但是对于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孩子们还是感到困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我处理的不够好。我要再去请教其他老师,吃透这个知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6
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课本第88页的复习题: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指定一学生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其他学生画出线段图。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提问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解题的过程。
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6。
(1)出示例6: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问;这道题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吃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引导学生说出:吃了买来大米重量的,要把买来大米重量看作单位“1”。)
引导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吃了
“1”
问;还有什么已知条件图中没有表示出出来?(引导学生说出“还剩15千克”没有表示出来,应在线段右边三格的上面写出“剩15千克”)
吃了
“1”
问: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在图中怎样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中注明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
问:根据题意,单位“1”的数量是已知还是未知的?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说出设要求的问题为X,用方程来解这道应用题。)
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
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3)指名列出方程。教师板书:
解:设买来大米X千克。
x-x=15
问:这里吃了的重量为什么用x表示?
(4)解方程。
问:这个方程的左边x-x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得出:(1-)x=15)
问:我们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1-”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继续把方程解答完毕。
(5)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6与复习题的两个线段图,问:
例6和复习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不同?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得出:复习题中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单位“1”的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算;例6剩下大米的千克数是已知的,而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求单位“1”的量,要列方程解答。)
2.练习。
第88页“做一做”的题目。
3.教学例7。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例7:某工厂四月份烧煤12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四月份原计划烧煤多少吨?
问:“比原计划节约了”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原计划烧煤的吨数看作单位“1”,四月份节约煤的吨数占原计划的)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提示:这道题中哪两个量在比较,以谁为标准?先画哪条线段?(引导学生得出是实际烧煤量与原计划烧煤量比较,以原计划烧煤量为标准,即单位“1”。先画表示原计划的那条线段。)
原计划烧煤:
实际烧煤:
问:接着应怎样画?根据哪个条件来画?(引导学生画出实际烧煤量)
原计划烧煤:
比原计划节约
问:这两条线段中哪条线段表示的数量是已知的?哪条是要求的?在图中怎样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中表示出。
原计划烧煤:
实际烧煤:
比原计划节约
?吨
120吨
(3)分析。
问:这道题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好?(引导学生得出用方程解答)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说出:
原计划烧煤吨数-节约的吨数=实际烧煤的吨数)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1-表示的是什么?
4.练习课本第89页“做一做”题目。
三、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的例6和例7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问:想一想,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分析过程,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及解方程的全过程。
2.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只要求列出方程。
五、作业。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判断、推理来获取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知识是“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我的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及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
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实物、容器;沙子、水、杯子;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五一节放假期间,老师带着自己的小外甥去商场购物,正巧商场在搞冰淇淋促销活动。促销的冰淇淋有三种(课件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冰淇淋),每种都是2元钱,小外甥吵着闹着要买一只,请同学们帮老师参考一下买哪一种合算?
生:我选择底面的;
生:我选择高是的;
生:我选择介于二者之间的。
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选择的哪种最合算,那么谁的意见正确呢?
生:只要求出冰淇淋的体积就可以了。
师:冰淇淋是个什么形状?(圆锥体)
生:你会求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那么你能想办法求出圆锥的体积吗?
(学生猜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生:我们可以利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把它放进一个有水的容器里,求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
师:如果这样,你觉得行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最后的评价;
生:老师,我们前面学过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我想圆锥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
师:大家猜一猜圆锥体可能会转化成哪一种图形,你的根据是什么?
小组中大家商量。
生:我们组认为可以将圆锥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比如:先用橡皮泥捏一个圆锥体,再把这块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此种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进行评价。
师:哪个小组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我们组认为: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锥的底面和高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将圆锥转化成圆柱,就更容易进行研究。)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圆锥与圆柱的联系最为密切,请各组先拿出学具袋的圆锥与圆柱,观察比较他们的底与高的大小关系。
1、各小组进行观察讨论。
2、各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做适当的板书。
通过学生的交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圆柱与圆锥等底不等高;
二是圆柱与圆锥等高不等底;
三是圆柱与圆锥不等底不等高;
四是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3、师启发谈话:现在我们面前摆了这么多的圆柱和圆锥,我们是否有必要把每一种情况都进行研究?能否找到一种既简便又容易操作且能代表所有圆柱和圆锥关系的一组呢?(小组讨论)
4、小组交流,在此环节着重让学生说出选择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进行探究的理由。
师:我们大家一致认为应该选择等底等高的一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的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表示圆锥体的体积行不行?为什么?
师: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猜测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的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大约是圆柱的一半。
生:……
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三人一组利用你桌子的学具,找出两组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共同探讨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验证我们的猜想,不过在实验前先阅读实验要求,(课件演示)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更好的合作。开始吧!
要求:
实验材料,任选沙、米、水中的一种。
实验方法可选择用圆锥向圆柱里倒,到满为止;或用圆柱向圆锥里倒,到空为止。
(生进行实验操作、小组交流)
师: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通过做实验,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我们利用空圆柱装满水到入空圆锥,三次倒完。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
生:我们利用空圆锥装满米到入空圆柱,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1/3。)
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生略
师:请看大屏幕,看数学小博士是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齐读结论:
师:你能根据刚才我们的实验和课件演示的情况,也给圆锥的体积写一个公式?
(小组讨论,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得到以下公式:圆柱体积÷3=圆锥体积,则V圆锥=sh÷3即V圆锥=1/3sh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公式,(请看课件)你能求出三种冰淇淋的体积?
(噢!三种冰淇淋的体积原来一样大)
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本练习共有三个层次:
1、基本练习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一个圆柱木料,把它加工成的圆锥,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2)计算下面圆锥的体积。(单位:厘米)
s=25、12 h=2、5
r=4,h=6
2、变形练习
出示学校沙堆:我班数学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测量了那堆沙子,得到了以下信息:底面半径:2米,底面直径4米,底面周长12.56米,底面积:12.56平方米,高1.2米
(1)、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这堆沙子的体积吗?
(2)、找一找这些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V锥=1/3Sh
(3)、准备把这堆沙填在一个长3米,宽1.5米的沙坑里,请同学们算一算能填多深?
3、拓展练习
一个近似圆锥形的煤堆,测得它的底面周长是31.4米,高是2.4米。如果每立方米煤重1.4吨,这堆煤大约重多少吨?
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通过小结展示学生个性,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体验,使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8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能有意识的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组织活动的能力。
2、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如教育学生要有礼貌,注意安全,爱护果树等物品。
二、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已把表格发给了每一位学生,学生已对果园产生了兴趣,通过已经分好组的计划,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有关的信息,例如:学校到果园实践购物及费用方面,有了解大家爱吃什么,卖多少,每种物品的'价钱及一共要多少元等等,这些都要学生通过自己小组的讨论而定。
X月X日:全班师生乘车来到柳埠X果园进行参观,路上,大家兴致勃勃,纷纷询问各自所带的物品及自己小组的活动计划。
以下为教学片断的梗概: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美丽的果园,进了果园之后,要讲礼貌,注意安全,要爱护果树,保护好果园的环境。(在农民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也要记录有关的数据这样自然的融入到班级中去。)(电脑设计果园,教师在其中)
小A:农民伯伯,您好,我们的果园这么大,它到底大鸡长有多少米,宽有多少米呢?
农民:果园可大了,长由174米,宽有126米。
教师:那它到底占地多少公顷?(及时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沉默片刻)
小B:大约有22100平方米,我是用174第六以126得出的。
教师:大家同意吗?
小C:不对,老师问的是多少公顷,而不是多少平方米,应该是2.21公顷。
教师:这次大家同意吗?
全班:同意。
小D:果园这么大,能栽多少棵树呢?
农民:我们这里有1278棵果树。
小E:这么多,那一棵苹果树能产多少千克苹果呢?
农民:大约一棵树能产50千克。
教师: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丰硕的果实,一千无苹果按市场价能卖多少元?(教师融入其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谁能帮农民伯伯计算一下他一年能挣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的想在农民伯伯这里展示一十自己,有的议论,有的笔算,有的干脆用上了计算器)。
小F:我们知道了,现在市场价每千克苹果1.60元,照这样计算,农民伯伯一年的收入大约是102240元。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9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的奥秘,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写比例.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根据上学期“比的认识”,怎样的两张图片像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相除关系,且它们的比值相等时,这两个比组成比例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预设学生活动预设
一、创境激疑
上学期学习“比的认识”时,我们讨论“图片像不像”的问题。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比值相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
回顾
产生疑问
二、互动解疑
1、比例的意义
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要求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提出要求。
(1)写出每个图片的长与宽的比
(2)求出各比的比值
(3)观察特点,写出规律
板书:
图片A:6:4=3:2=1.5
图片B:3:2=1.5
图片C:8:3=2.66……
图片D:12:8=3:2=1.5
图片E:12:2=6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连接起来,这种等式叫做比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比例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结论:像12:6=8:4, 6:4=3:2这样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巩固练习:
(1)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教师巡视指导且批阅。
(2)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同桌交流。
(3)做一做教材表格的题,完成后由教师批改。
2、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12:6=8:4中,12,6,8和4都是该比例的项。
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12:6=8:4中12和4是比例6和8是比例
观察
先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共同发现、小结
理解
自主思考
小组内交流探究
汇报交流
独立填写
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
三、启思导疑
1、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比值相等)
2、这节课我们一直类比着比学习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只差,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两个数相除,是一个算式;比例是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指名谈发现
理解
识记
四、实践运用
(一)填一填。
1、在4:7=48:84中,4,7,48,84,叫比例的( ),其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
2、用6,3,9,8组成一个比例是( )。
(二)下列那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
(1)4:5和8:20
(2)15:30和18:36
(3)0.7:4.9和140:20
(4)1/3:1/9和1/6:1/8
(三)按要求写一写。
1、先写出比值是3的两个比,再组成比例。
2、根据1.2×25=0.6×25写出两个比例式。
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评价订正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自由小结
板书设计:比例的认识
12:6 = 8:4
6:4 = 3:2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道储蓄的专用名称:本金、利率、利息。
2.会计算利息和税后利息。
3.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怎样求利息和税后利息。
教学难点:怎样求税后利息。
教学过程:
老师:现在已经是12月下旬了,一转眼,我们马上就要过年了,过年高兴不高兴?干嘛高兴?
学生自由说。
老师:有压岁钱的同学举手?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存入银行。
老师:干嘛存进银行?
学生自由讨论。
1、存入银行安全。
2、合理支配财产。
3、支援国家建设。
4、增加一些收入。
老师:大家对存款知道得还真不少!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说。
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利息。
在储蓄时,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板书)
老师: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用数量关系式表示?
学生:利息/本金=利率
老师:利息等于什么呢?
学生:利息=本金利率。
老师:书上是这样说得吗?
学生: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老师:为什么乘以时间?为什么乘以(1-20%)?
小伟在20xx年12月15日存入银行100元 ,今年12月15日他拿到了 101.58元
本金、利息分别是什么?
本金是100元,利息是101.58元还是1.58元?到底是多少元?为什么?1.58元,太少了吧?怎么不多一些呢?
利息由利率和本金决定。(利率是由银行统一规定可以按年计算,也可以按月计算)
年利率表
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表
20xx年2月21日起执行
项目
存期
年利率%
整存整取
一年
1.98%
二年
2.25%
三年
2.52%
五年
2.79%
看得懂吗?
三年期年利率2.52%,三年中每年的利率是2.52%,算算看?
中国农业银行储蓄利息清单(客户留存)
20xx 年 3 月 12 日 单位:(元)
户 名
王小强
帐号
09-5216897
存款日期
20xx/3/12
取款日期
20xx/3/12
本金
400.00元
年利率
利息
实付本息合计
出现存款一年的年利率为1.98%,
学生:利息为400 1.98%=7.92元
本息合计为407.92元。
师:出示正确答案实付本息合计406.34元。
学生交流后回答:还要计算税后利息。400+7.92(1-20%)=400+6.336元406.34元
取款日期为20xx/3/12呢?
出示:
中国农业银行储蓄利息清单(客户留存)
20xx 年 3 月 12 日 单位:(元)
户 名
王小强
帐号
09-5216897
存款日期
20xx/3/12
取款日期
20xx/3/12
本金
400.00元
年利率
税后利息
实付本息合计
老师:400 1.98%2,是吗?
学生:两年的年利率是2.25%,利息就是400 2.25%2。
老师:为什么乘以2?
学生:400 2.25%求的是两年中一年可以得到的利息。
唐老师20xx年9月1日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五年,年利率是2.79%,到期后唐老师能得到利息多少元?
20002.79%5=279元
279(1-20%)=223.2元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利息应用题(板书)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帮助班主任赵老师解决实际问
练习:李老师有5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二年,可以有两种储蓄方法,一种是存二年期的,年利率是2.43%;另一种先存一年,年利率是2.25%,第一年到期后再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银行一年,选择哪一种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吗?
1、为什么要乘以算好利息后乘以(1-20%),不直接将利率下降?
2、为什么没有存定期四年的年利率?
3、我们国家的利率为什么要下调?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具准备:
每人一个圆锥,师准备一个大的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直观感受观察讨论汇报)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补充习题
1出示一组图形,辨认指出哪些是圆锥。
2出示一组图形,指出哪个是圆锥的高。
3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四、总结
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教学反思:
观察、感知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点,经历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的过程,加深了对圆锥高的认识。在旋转,对比圆柱和圆锥的过程中,加深对圆锥特点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2
教学内容: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1、第1题。
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2、第2题。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第21练习。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3
设计说明
图形的旋转是在线段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是本节课的难点。据此在教学中特作如下设计:
1.在观察、发现中初步感受平面图形的旋转,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通过大屏幕演示风车旋转,让学生发现旋转前后三角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图形旋转的三要素,为后面的探索和学习提供感性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2.合理使用学具,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
如何在“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是新课标增加的一个核心概念。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图示是他们认识数学、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式。本设计让学生画图前先利用学具实际操作,再在方格纸中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操作、探索,概括出将小旗、三角形画在方格纸上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有机地融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若干张三角尺长方形纸片三角形小旗
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引出图形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风车吗?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风车)在风的吹动下,风车转起来了。(课件演示风车旋转)
2.提问:你发现了什么?(风车绕着一个中心点进行逆时针旋转,风车在旋转的过程中,每个三角形也在旋转)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已知线段旋转后的线段,那么三角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怎么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二)]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将数学与生活问题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观察画面,探究简单图形的旋转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观察风车旋转过程中的同一个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三角形的每个顶点、每条边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对应线段的长度没变,对应角的大小没变,点O的位置没变,相对应的点到点O的距离都相等)
2.提问:根据上面的发现,你知道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可以怎样画吗?
3.学生讨论,探究画法并汇报。
(可以转化成线段旋转的方法来画,先确定旋转中心和旋转方向,再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线段,用线段旋转的方法画出关键线段旋转后的对应线段,然后根据线段旋转后的位置关系连接其他对应线段)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风车旋转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旋转的含义。引导学生从图形到线段再到点的角度来观察、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为后面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作准备。
⊙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课件出示教材30页上面例题)。
(1)先想象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再动手画一画。
(2)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先找到小旗旗杆旋转后的位置,再根据旗杆旋转后的`位置找到正方形四个顶点的位置,然后连接各点)
预设
方法一用纸剪一面小旗或用学具代替小旗帮助思考,摆出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的小旗,再画。
方法二先画出绕点M顺时针旋转90°后的旗杆,再画小旗。
(3)小结画法。
配合课件演示小旗旋转的过程并进行讲解。
方法:①先找关键线段按照指定方向旋转90°后的位置。
②再根据线段旋转后的位置关系连接其他对应线段。
2.教学教材30页画三角形旋转后的图形。
(1)读一读,题目中有什么要求?你准备怎么画?
(2)试一试,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3)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整个图形旋转后是什么形状?
(4)做一做,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操作、展示、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交流、展示、倾听和评价中逐渐总结出将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方法,从而获得对图形旋转运动的深刻理解,形成相应的空间观念,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页的内容及例1,完成做一做题和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
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比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4.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我们刚才复习了除法中商不变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知道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的前项也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
问: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
问:为什么这里要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不能是0?(因为如果乘以0,比的后项就变成了0,没有意义。且0不能作除数,更不能同时除以0)
2.教学化简比。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页例3、例4,练习十六9---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理解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熟练地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问题。
3、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较熟练地解简易方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1、什么叫做方程?(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使方程两边左右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加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的大小不变。
4、出示例3 学生交流。
5、出示例4 学生交流。
二、创设情境,引出知识
1、出示: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题过程
解:设现在平均每小时走了x千米。
2.5x=3.83
2.5x2.5=11.42.5
x=4.56
答:平均每小时走了4.56千米?
2、提出问题
这是我们熟悉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我们解题的一种方法。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自主梳理有关代数的知识。
三、分析知识建立联系
(一)学生汇报各类知识
小组汇报知识,要求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汇报,边汇报教师边完善,同时进行板书。
(二)解方程与方程的解
1、具体知识
4.56是方程的解,而求这个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补充提问: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5-23
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案08-25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教案06-05
(优)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5-23
【优秀】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5-24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集合)05-24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精品)05-25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06-07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实用】05-30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