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教材第21页例4)
教学目标
能用“四舍五入”法正确地求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正确求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内数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那么亿以上的数又该怎样求近似数呢?(板书课题: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21页例4。
(1)出示问题。
师:比亿大的数,同样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大家试着做一下这两个题。(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4,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解决问题。
教师点名说一说是怎么做的。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边讲解边板书。
先分级找到亿位,再看千万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加上“亿”字。
使学生明确: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时,关键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2、亿以上数的近似数的求法。
师生共同归纳出亿以上数的近似数的求法: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时,先分级,找到千万位,再根据千万位上数进行“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点2名同学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评价)
(1)9 10
(2)428000000≈4亿
5260230000≈53亿
49692000000≈497亿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不是整亿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10600000000
503000000000
7200000000
5270230000
49692000000
26900800000
(课件出示题目,点3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评价,使学生再次明确“=”和“≈”的正确用法)
答案:10600000000=106亿
503000000000=5030亿
7200000000=72亿
5270230000≈53亿
49692000000≈497亿
26900800000≈269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时,先分级,找到千万位,再根据千万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教学反思
1、亿以上的数比较大,求其近似数比较困难。教学时,可以类比亿以内数近似数的求法,迁移类推,让学生根据“四舍五入”法自主探索亿以上数的近似数,同时借助分级帮助学生理解求近似数的关键,使学生更好地对亿以上的数的近似数进行求解,并掌握其方法原理。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将187500000,211600000两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都约等于2亿,哪一个数看成2亿,误差较小?
分析:所谓误差小,就是指哪个数离2亿更接近,我们可以用减法算出它们的差。
200000000-187500000=12500000,211600000-200000000=11600000,11600000<12500000,所以211600000看成2亿,误差较小。
解答:211600000看成2亿,误差较小。
解法归纳:解此类题时,可以分别求出两数的差,比较大小后即可得出结论。
相关知识阅读
延续四百多年的数字联
数字对联,生动有趣,令人记忆犹新。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吉水县的状元罗洪光与几位饱学之士同游九江,顺流而下,江风助行,眼看九江就要到了。这时,邻船一名船夫慕名来到罗洪光的船上,说有一个上联,请大人续对。
罗洪光根本没把船夫放在眼里,心想:凡夫俗子,能出什么妙联?上联无趣,我对之也无味。待船夫写出上联,罗洪光却傻了眼,迟迟无法下笔,同船的文人墨客你看我,我看你,也不知所措。那船夫的上联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上联不仅说出了实事,而且把从一到十的这十个数字按顺序嵌进去,成了“绝对”。
从那以后,400年没人能对出来。直到1959年夏,一个偶然事件的启发,才被一个叫李戎翎的人对上。
原来,1959年6月,佛山寺一位老装修工托人到十里外找一段叫“九里香”的名贵木材,只两天便运到了。据说,1943年也有人找这种木材,弄到手整整花了一年功夫,这一对比,使李戎翎想到那个“绝对”,于是他续出了下联: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深入了解。
学生已认识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数的读写,在创设情景引入环节,我设计了新世纪小学上学期与这学期的教职工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对比,旨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情况,同时也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但没有对万以内数读法进行回顾。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停留在表面,影响了对含两级的大数读法的积极探究。
二、没有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20xx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六个省、市、自治区的情况,还附有这些地区的风土人情、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反复考虑要不要拓展,拓展可以增强学生的见识,让数学课具有文化味,但时间肯定要被占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回答“看图你得到哪些信息时?”首先说到了人口数,我也骑驴顺坡走,没有再延伸。为了让两课时的过度自然,我和学生们借助数位表上讨论了北京市的人口数的组成并试读后,直接出示了例2的典型数据,试读并讨论读法。把第一课时后面的做一做删掉了,学生没有去感受“你知道吗?”中的大数。这些隐形的知识效果肯定是短时显示不出来的,但学生的知识拓宽被限制了。我在思考假如我不整合课时又该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
三、缺乏练习巩固知识的时间
两个平行班上完后,都只完成对读法的讨论。缺乏必要的训练。而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后的作业中,我发现学生的正确率不高。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我的设计思路是错误的,我可能要付出双倍的时间去弥补我的过失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有用的信息,理解简图中表述的意思进行分数内容中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复习。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解决看图写分数,看图理解整体中的部分,这些问题在三年级学习中或多或少已碰到过,这节课进行集中地梳理、练习。主要的是要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个内容。教学中,通过群体中元素的变化,使学生懂得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练习纸。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阶段〉
一、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折纸。
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分。
2、请学生说一说:你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平分成了几份?
3、请学生涂色:平分成几份就涂几分之一。
4、请学生任意涂,然后说一说:
你涂的部分是几个几分之一?表示几分之几?
5、提问:表示一个分数必须要注意什么?(平分)
二、练习书上P9的内容。
1、请学生完成第一题。
⑴学生独立练习。
⑵交流
2、请学生完成第二题。
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
⑴小组讨论
⑵交流
〈新知探究阶段〉
3、请学生完成练习三:他们得到的巧克力一样多吗?
⑴小胖:我得到下面一堆小亚:我也得到下面一堆
巧克力的12。巧克力的12。
⑵都是整体的12,为什么得到的巧克力不一样?[来源
〈巩固提高阶段〉
一、基本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涂色部分。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
阴影部分是整体的_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___。
2、绿色部分是长方体的几分之几?用分数表示。
〈板书设计〉
分数
要平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 材 分 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其思维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了解烙饼的`方法和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设计说明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垂线画法的实际应用,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画几何图形的基本技能。作图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样画长方形,还要让学生从长方形的特征出发,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画,注重学生对长方形本质特征的探究。
1.动手操作,自主画长方形。
用三角尺画长方形的方法教材中已经给出,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自己试画并经历试画的过程后,老师再示范画法,然后归纳总结画法,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深刻。
2.重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动手画出长方形并总结出长方形的画法和步骤,再让学生通过学过的方法归纳出画正方形的方法,然后画正方形。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三角尺
学生准备 三角尺
教学过程
⊙铺垫孕伏,引入新课
1.复习。
师:过直线上一点画一条5厘米长的垂线段,并说一说画法与步骤。
(学生动手画,并汇报画法与步骤)
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预设 生: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邻边互相垂直。正方形对边互相平行,四条边相等,邻边互相垂直。
2.揭题。
师:你能根据要求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画一条5厘米长的垂线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既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实践操作,建构模型
1.探究画长方形的方法。
(1)阅读理解,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4中的题目要求,并让学生完成对话框中的内容。
(知道长方形的长、宽,要画出这个长方形)
(2)分析画图方法,动手操作。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画长方形的方法并动手画长方形。
(3)回顾反思,掌握画长方形的方法。
画长方形的方法:
①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
②以画出的长的两个端点为垂足,向同一方向画两条长度都是8厘米且与这条长垂直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两条宽;
③把两条宽的另外两个端点连接起来,画出长方形的另外一条长。
(4)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长方形的过程。
(5)学生在练习本上画长方形,教师巡视指导。
(6)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教材60页“做一做”1题。
2.探究画正方形的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60页“做一做”2题,让学生独立尝试画正方形。
(2)提问:画正方形与画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小结:画正方形与画长方形的方法相同,只是画图时要注意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长方形、正方形。通过实际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掌握画长方形、正方形的方法,这样的活动设计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使学生掌握画图的基本技能。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画一个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
2.画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
⊙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63页12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
画长方形的方法:
(1)画已知长度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长;
(2)以画出的长的两个端点为垂足,向同一方向画两条长度相等且与这条长垂直的线段作为长方形的两条宽;
(3)把两条宽的另外两个端点连接起来,画出长方形的另外一条长。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并能正确地读写出亿以上的大数。
2、通过亿以上数的读、写规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有能力。
3、进一步理解我国四位分级的习惯。
4、掌握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数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未尾有0的数是读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
27×2= 16×3= 31×0=
2、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写,下面这几个数你会读吗?
出示:60200400
思考:要想读得又对又快,需要先干什么?几位一级?(课件:分级)指名读。
提问:亿以内的`数怎样读?
3、出示数位板读数(出示读法)
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出示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
二、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例1
⑴创设情境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主题图)。
美丽的蓝色地球原本在轻快的转动着,现在上面站满了人,地球累的大汗淋漓说:“我快背不动了!”
⑵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板书据统计全球人口:70 0000 0000人)
⑶谁来读我国人数?说说你是怎么读的?读数时候注意什么?
借助数为顺序表来读比较方便。(出示数位表)因为70在亿级,所以读作70亿。)
⑷出示:10040002000 400305000000这两个数又该怎么读呢?指名读,说出理由。
思考:亿以上的数怎么读?
⑸讨论:
1、先读哪一级?
2、亿级的数和万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3、数位上的0怎么读?
4、读含有亿级、万级的数时,应注意什么?
指名汇报。强调:读亿以上的数,要想读得又对又快,需要先分级。确定最高位是什么位。
⑹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
92 0000 0000 267 0500 0000
5080 4000 0000 3 0020 0000
提问:读含有亿级、万级的数时,应注意什么?
三、亿以上数的写法
我们已经会读亿以上的数了,那你们会写吗?请看例2.(出示)
1、三亿怎么写?能写成30000吗?
2、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两个数怎么写?自己试一试。
3、写亿以上的数,关键要先干什么?
4、出示:说一说亿以上的数该怎么写?(先找到“亿和万”字,每级的数的写法都和个级的写法相同。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占位。)
说明:为了便于检查,每级中间空一格或用分级线隔开。
强调:写亿级和万级的数时,关键要先找到“亿”或“万”字。
5、试一试:
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亿写作: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写作:
四、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1、自学例3
2、讨论:
怎么改写为以“亿”为单位的数?
得出结论:改写为以“亿”为单位,只要去掉8个0,再写上一个亿字就可以了。
3、试一试:
五、巩固应用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不是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106 0000 0000 5030 0000 0000
52 7023 0000 269 0080 0000
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编成一首顺口溜
帮我们记住,大家试着读一读。
数位顺序表读数、写数离不了来读数先分级
每级都按个级读读完数字读单位个级读数也容易
0特殊几个相连只读零0在末尾不需读
写数拿出数位表先分级后对照各就各位要记牢
空位补0不能少
七、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三,第1题、第3题、第5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第50-52页练习七的2、4、5、8-11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设计理念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大胆重组教材,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冲突"、"解决问题,感受意义"、"引导探究,构建方法"、"巩固深化,拓展应用"、"评价反思,感受成功"五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9~51页。
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学生对统计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多次经历统计数据的全过程,但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观念不是很强,尤其是用平均数对统计图进行分析是第一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这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计图表做准备。教材由套圈比赛双方的人数不相等时如何公正的评判哪个组的实力强,引出了需要计算出平均数,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学生在动手操作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策: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1.出示套圈比赛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套圈游戏吗?三五班的同学们正在举行一场套圈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一组和二组的成绩统计图。(一组、二组人数相等)
师提问:从图上你能看出一组和二组,哪一组的套圈的水平高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判断】
(引导学生发现:人数相等时,比较两个组各自套圈的总数就可以比出两个组套圈水平的高低。)
3.出示一组和三组的成绩统计图。(一组、三组人数相等)
师:一组和二组比一组赢了,那么一组和三组比又会是哪个组赢呢?
【学情预设: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可能说比总数不公平】
(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明白: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比较两个组套圈的整体水平的高低。)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比出一组和三组哪个组套的更准一些,水平更高一些呢?
【设计意图:利用人数不相等的比较,再次激发矛盾,引发争论,学生在据理力争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平均数的真正含义。从而突破难点。】
二、解决问题,感受意义
1.学生讨论、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让每人套中的的个数一样多,提出可以比较第一组和第三组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想法。
师:大家可以在统计图上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2.展示学生"移多补少"的过程。
3.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通过移多补少可以在图上看到第一组每个人套的个数都变成了同样多的7个;第三组每个人套的个数都变成了同样多的6个。所以,第一组的水平高一些。)
揭示: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平均数就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板书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交流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
5.深入理解平均数。
师:一组的平均数7是指一组每个人实际套中的个数吗?三组的平均数6是指三组每个人实际套中的个数吗?(不是)
【学情预设:学生从图上很容易看出有的套的比平均数多,有的套的比平均数少,有的和平均数一样多】
师:仔细观察统计图你发现平均数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
(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介于一组数据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师:一组的平均数7和他们小组王宇套中的7个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师:平均数7和6可以代表什么?王宇的7个能代表他们小组的套圈水平吗?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追问引发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三、引导探究,构建方法
1.提问
师: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到了一组和三组套圈的平均数,并比出了这两个组套圈的整体水平的高低,如果比赛的人数很多的时候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还能很快的找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吗?
师:你会算出这两个组套圈的平均数吗?
2.观察(出示第一组移之前和移之后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发现移之前和移之后套圈的总数不变,要想让每人套的一样多,就要用总个数除以总人数来得到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3.演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过程。
师:你能给这样的方法起个合适的名字吗?(先合后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体会出求平均数最基本的方法,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领悟到知识的一般规律。】
四、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比较三组和二组哪个组套的准的问题。
师:
2.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1)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2)小河平均水深130cm,灰太狼身高145cm,他过河有危险吗?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培养学生统计观念和估算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五、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到的?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思路
1、准确定位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定位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淡化术语与纯粹计算,重视理解性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节课在"学什么"的问题上强调对平均数意义、特点的把握,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它解决问题,淡化单纯学习学习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的比较,目标定位准确。
2、选择的学习内容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如比较两组同学的套圈水平等都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3、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知识构建的过程
体现学习自主性,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感,学习平均数的意义时,以拍球活动导入,教师以游戏者的角色介入学习过程,不但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而是自然地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深刻感悟到当两组套圈人数相等时,可以逐个比、比总数或平均数都可以判断哪个组套圈水平高,但当套圈的人数不相等时,只有比较平均数才公平,突出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
作者简介
辛慧军,女,小学高级教师,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先后荣获"省骨干教师","首届山西省青年教学能手","第七届中小学教学能手","三晋名师"等称号。现任教于山西省宁武县实验小学。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70页至7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讨论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2。培养分分析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
3。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信心,感受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讨论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各一;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三角板,练习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在我们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并认识了许多的四边形,那怎样的图形叫四边形呢?
师:今天四边形之家要邀请它的家族成员来开联欢会,看,它们来了。(课件出示)你还认识它们吗?请你说一说你认识的图形的名称。(生说名称,教师相应的课件出示名称)
师: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你们能介绍它们的边与角各有什么特征吗?
师:这两个图形(出示和,并粘贴在黑板上)你能试着说一说它的.特征吗?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大家描述得既准确又充分,(拿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指着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这两个图形我们不熟悉,所以描述的信息不够准确,没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让你清楚的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探索发现,掌握特征。
1。联系生活,建构概念
师:其实生活中就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课件出示一组图片)找一找,有平行四边形吗?梯形呢?说说看!
师:你们真会观察啊!除了这些,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呢?(生举例)
师:看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既然他们的应用如此广泛,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观察图形,直观感知
师:好了孩子们,先来看看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梯形有什么特征呢?
生说:平行四边形左右的边是平行的,平行四边形的上下的边也是平行的。师指图比划,梯形的上下边是平行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的一组边平行(老师说时带动作),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来验证。
3。验证猜想。
师:现在在你们的练习纸上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请你拿出工具检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对边是否平行。
学生活动:验证。
活动结束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就图说明。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他们组有这样的发现,其他组和他的发现一样的请举手,哦,大家都有这样的发现。是不是其他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4。整体呈现,确定概念。
(1)平行四边形。
师:我们首先来看平行四边形。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并验证。
师:验证之后可以证实我们刚才的发现是正确的,是吗?谁再来说一说我们刚才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学生读。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的脑子中的平行四边形是什么样的?
(2)梯形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行四边形。现在我们来看梯形。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三个不同的梯形并验证。
师:现在我们又证实了刚才梯形的发现是正确的,谁再来说一说刚才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师:刚才这个同学发言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词,谁发现了?你能解释什么是“只有”吗?
学生读概念,闭上眼睛想一想梯形的样子。
5。对比概念,上升理解。
师:(指板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同学们,既然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了,谁说说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师:但也有不同,谁来说说哪里不同?
师:加着重号“分别”是什么意思?“只有”是什么意思?能不能不要这两个字?
三、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梯形,那么,请你迅速的判断一下。
课件出示:下面的图形中.是平行四边形的画“○”,是梯形的画“√”。
(在完成此题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争议,则让学生议一议;无争议则提问:为什么在长方形下面画“○”?为什么说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四、探讨四边形间的关系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如果分别用一个集合圈来表示一种图形,这几种图形在四边形这个大家庭中应该站什么位置呢?(课件出示集合圈)
师: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放大正确集合图)
师:谁能根据这个图说说它们的关系?(生说)
五、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已经很了解了,说到四边形,看。老师这里有一个(课件出示:)可它被数学书挡住了,猜一猜,它可能是什么图形呢?
继续演示:不可能是……?可能是……?
不可能是……?可能是……?
一定是……?为什么?
师:其实谜底早在我们的意料之中!
师:通过一次次的猜想,我能感觉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想挑战吗?
2.分图形。
呈现题目:如果在平行四边形里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画画看吧。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2.使学生认识多位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及数位的含义,掌握数位的顺序和数级的概念,能根据数位或数级的顷序,初步认识一个具体的数中各个数位,以及数的组成。
教具准备:计数器,多位数的卡片,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数的产生
1.复习。
(1)提问:你能从右往左说出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吗?谁能从右往左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10000 4000 4500 4530 4532 20xx 2006
2.教学数的产生。
(1)自然数的产生。
(2)说明数的产生。
3.教学自然数。
(1)说明自然数。
有了数字,就可以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提问:如果一个物体也没有,用哪个数表示?
追问:什么样的数叫做自然数?你能再说出几个自然数吗?
(2)教学自然数的特征。
提问: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几?有最大的自然数?为什么?
想一想:自然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追问:哪些数是整数?
二、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教学计数单位。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我们在前三年多里学的整数,都是万以内的数。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指板书的个、十、百、千、万)想一想,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提问:根据上面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教学万以上的计数单位。
①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要用到比万大的数,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比万大的多位数。
老师举出一些比万大的数的例子。
②从以前学习的一万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
出示计数器,拨上一万。提问:现在计数器上表示多少?
我们可以一万一万地数下去。
追问:10个一万是多少万?现在我们一起十万十万地数。
追问:10个十万是多少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一百万是多少万?怎样拨珠?现在万位是“1”,是1个多少?接下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10个一千万时,说明向前一位亿位上进1,是一亿。这时计数单位是什么?
提问:刚才数数时,有哪些计数单位?每位满几就向前一位进 l?
③我们还可以这样数下去。师生共同一亿一亿地数到十亿、
提问:10个一亿是多少亿?十亿十亿地数到一百亿。提问:l0个十亿是多少亿?谁能说一说,这里数数时有哪些计数单位?
小结:现在,你能按顺序说出有哪些计数单位吗?
让学生看着计数器的.数位按顺序说——说有哪些计数单位。
2.说明十进制计数法。
刚才我们数数时,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满几就要向前一位进l?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说明: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像这样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法。
追问:怎样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在十进制计数法有哪些计数单位?
三、教学数位顺序表
1.讲解数位。
(1)提问:阿拉伯数字有哪几个?
说明: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例如386,是一个数,它要用三个数字3、8、6。
追问: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几个数字?
板书1529。提问: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些数字?这个数从右往左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指出: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每个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2)下面数里各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各表示多少? 2625 313
说明:数字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数字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2.教学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顺序。
除了已经知道的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外,多位数的数位也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请看整数的数位顺序。
提问:从右往左除了已经学习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外,依次还有哪些数位?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追问:从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数位?第九位呢?
(2)认识数级。
说明: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位是一级。
提问:从数位顺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数级?个级有哪些数位?万级有哪些数位?亿级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说一说,从右往左,哪些数位是个级?哪些数位是万级?哪些数位是亿级?
追问:你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3)请你按数级从右边起,说说每个数级各有哪些计数单位。
(4)做“练一练”。
3.认识多位数的组成。
(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按数级分各有哪几个数级?你是怎样分的?
3248 143248 1263248 41263248
(2)先把下列各数按数级分一分,再说一说各有哪些数位,最高位是什么数位。
4253643 62538 234567321 4561732150
(3)下面各数亿级、万级、个级上的数各是多少?
263004 2063245 12304325 12072462130
引导学生先分数级,再启发学生说出每一数级上各是多少。
(4)从左往右,先根据数位的顺序,指导学生说一说下面各数的组成;再根据数级的顷序,告诉学生每一数级上各表示多少,并让学生说一说。 3400 2603400 623054000
四、小结和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第一节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
2. 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个。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 出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以下均可采用图片代替),让学生说说它的面值。
2. 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3. 在此基础上,引出一叠人民币(100张百元的人民币)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
4. 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5. 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 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活动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推理活动中认识“百万、千万”:第3页一辆轿车卖十万元,那么2辆、3辆卖多少元???10辆卖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元?
1. 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2. 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活动三:练习活动
1. 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通过学生的拨珠活动,既可以巩固对较大数的认识,又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所以,这一活动应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 第2、3、4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
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 第5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 第5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实践作业
1. 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2. 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 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教学反思: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大数的数感是一个难题,很容易流于形式。本节课我进行了几方面有价值的探索?。
1、课前,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探索与思考的空间,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在课前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寻找有关万以上数的情境和信息,数10000粒大米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前学生的参与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又保证了每一个学生有充足的时空进行初步的体验和思考。
2、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与大数目有关的现实情境,这些现实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受大数目的机会,学生可以从中能具体感受一万和几万有多少。进而形成对大数目的感知和表象,体验到大数目的特征,当提到大数目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只是一些无意义的数字,而是和运动场上的人数等现实的情境联系起来了。
3、丰富的现实情境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大数就在自己身边,进一步体会大数的价值。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都有机会谈自己的想法,都有机会观察和体验大数目,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第二节 人口普查
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重、难点:
1.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2.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若干、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活动过程:
活动一:读、写更大的数。
1.学生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
(1)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2)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活动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第6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写数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较大数的意义。因此,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
活动三:实践练习。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先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第7页“练一练”第3题,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基础,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可以先安排比较一些“万以内的数”的大小,让
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方法。然后,出示一些数据比较大的数,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也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进行比较,如地区的住宅面积的比较、地区的财政收入比较。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与交流,让他们自己概括出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第4题,本题的练习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练习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会善于观察,懂得会用排除的方法寻找对应的数。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以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并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
第7页“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新授学习前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读写后进行,这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教学反思:《人口普查》一课旨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大数的教学主要存在的困难是:1、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生活经验极少,基本上都是首次接触大数的读写,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2、大数的数位多,数字冗长,对学生的瞬间记忆、细心程度、书写习惯是一个大挑战。
3、大数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大,不以利于组织教学。
但大数的读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探讨和练习逐步引领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第三节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 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和计数器。
活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
教学时可以从媒体中收集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3)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9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教学反思:1、学生自学与教师辅导相结合
由于本节课知识点不是很难,而且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经验,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自学,试着做书中出现的题目,我适时的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最后再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出比较更大数的方法。从整体上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在让学生自行总结时多数学生不知如何说起,看来今后我们还得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从实际出发,学习身边数学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到的资料,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以及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页例2。
【教学目标】:
经历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理解和掌握用1格代表2个单位,并能正确完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调查了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早餐是什么(出示例2统计表)。这是统计的结果,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你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准备了两种条形统计图,请你选择一个,并把统计结果表示出来。
学生自己选择统计图并涂色完成。
二、自主探究
1、指名展示完成的统计图。
2、从学生制作的`两种统计图里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统计图一起展示。
3、我们一起来看这两个统计图。
(1)他们表示数据的竖条对吗?
(2)为什么表示同样的数据他们所涂的竖条不是同样高呢?下面小组讨论:
①两个图的每格分别代表几个人?
②如果最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右图中怎样表示?
③你认为哪个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围绕这三个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3)小组代表汇报各组的看法。
(4)教师归纳小结。
因为这里的数据比较大,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用1格代表2人,用半格表示1人。
(5)请选择第一种图的学生,现在用第二种图表示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将例1中8月的数据和这里9月的数据正确填在一张统计表里,再把统计表里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月的数据不能看混淆了,各月的数据要在相应的统计图里表示,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检查。
(2)比较表示8月份天气的两个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教材“练习十九”第3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把第一组和全班的调查结果用条形图表示出来。注意比较两种统计结果,想一想:每格代表几人才合适?可以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完成统计图,并小组交流:通过条形统计图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3、教材“练习十九”第4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这个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向学生说明这个统计图是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统计图的项目,这样的统计图是横式条形统计图。组织学生先调查同学的上学方式,再完成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用计算器计算两步式题。
2、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习的数学的兴趣,感受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与工作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用计算器计算两步式题。
三、教学难点:
通过大数目的计算探索与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PPT课件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猜谜语。
师:有一则谜语,你能猜出来吗?
一个东西真奇怪,上面布满方块块,用手一摁字出来,加减乘除算得快。
谜底是:计算器。
课件出示计算器图片,揭示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计算器有了初步的了解,虽然计算器的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但是最基本的功能都是帮助我们进行计算。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操作计算器,来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语活动入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提高学习效率。
⊙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用计算器进行比较简单的运算。
1.要想正确地进行计算,除了记住运算符号键和数字键以外,还要记住以下几个常用的键:开关及清除屏键ON/C、关机键OFF、清除键AC、删除键DEL。
师:同学们认真地想一想,清除键和删除键有什么区别呢?
(强调:AC是清除屏幕上的全部数据,而DEL只是清除当前输入的数据)
2.教学教材26页例1:386+179=
请输入386、+、179,看屏幕上显示出什么。输入这些以后再输入“=”,屏幕上又显示出什么?(565)这道题很快就计算完了。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让同学们在计算器上试算:
825-138= 26×39= 312÷8=
(集体订正)
3.观察讨论。
同样的几道题为什么有的同学算得快,有的同学算得慢呢?(大家互相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师小结:大家要想算得又对又快,就不要看一个数字输入一个数字,要把整个数看作一个整体,这样既能提高速度,又不会遗漏。
4.巩固练习。
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5+25= 500×10= 3456×5123=
9000÷90= 980306÷202= 478×123=
师:这几道题选择怎样的方法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呢?(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
教师小结: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些题比较简单,用口算比较快;有些题的数比较大,我们就要选择用计算器来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尝试使用计算器时规范操作方法,在掌握操作方法后熟悉键盘,进而熟练操作,从中总结操作的经验,培养操作技巧。
⊙发现规律
教学教材26页例2。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9999×1=9999
9999×2=19998(2×9=18,得数的首位和末位分别是1和8)
9999×3=29997(3×9=27,得数的首位和末位分别是2和7)
9999×4=39996(4×9=36,得数的首位和末位分别是3和6)
……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积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规律:
(1)积中都有3个9;
(2)积的首位数字从第二个算式开始依次递增,末位数字依次递减,并且首位数字和末位数字相加的和是9;
(3)从第二个算式起用一位数乘9,得到的积是得数的首位数字和末位数字组成的两位数;
(4)得数都是五位数。(也可理解为9999×1=9999=10000-1,9999×2=19998=20000-2,9999×3=29997=30000-3,9999×4=39996=40000-4……)
3.猜一猜下面各题的得数。
9999×5= 9999×7= 9999×9=
4.同学们猜得对吗?请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只要我们大胆地猜测、探究,就能发现规律,并且利用规律计算比利用计算器计算还要快。
5.你知道“M+、MR、MC”这几个键有什么用吗?请大家打开教材27页,阅读“你知道吗?”,了解这几个键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对有趣的算式结果的.探究,使学生体会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26页“做一做”2题。
2.生活中的数学。
出示文字说明:据统计,有的学校平均每个班每天浪费粮食约1.2千克,那么全校69个班一个星期大约浪费多少千克粮食?(学生计算,汇报结果)
同学们,在我们浪费这么多粮食的同时,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的人们过着三餐不饱的日子。如果我们以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年约吃粮食119千克计算,用这些粮食去救助那些贫困的人,大约能救助多少个贫困的人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进一步熟练地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养成从小关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课堂总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不但学会了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一些较大数目的题目,而且还学会了探索规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布置作业
教材28页4题,29页9题。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例1 386+179=565 825-138=687
26×39=1014 312÷8=39
例2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9999×1=9999
9999×2=19998
9999×3=29997
9999×4=39996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第83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归纳总结出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
难点:确定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
(1)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2×()<154
41×()<202
64×()<186
72×()<275
(2)算一算:
128÷32=
768÷4=
158÷31=
768÷8=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第2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第2个算式的商是三位数,第4个算式的商是两位数)
2.说一说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回顾,相互说一说。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应该怎么计算呢?
(板书课题: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3.引入:投影出示第83页的主题插图,说一说插图上的内容。(学校开展环保活动,同学们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二、自主探究
在环保活动中,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1.教学例6。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列出算式。
板书:612÷18=
(2)先算18除什么数?商几?怎么写?余下的数是多少?接下去该怎样算?
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a.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b.余下的数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c.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2.教学例7。
(1)出示例7。
你会算吗?先用31除几?商几?怎么写?余几?点名学生回答。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除到十位余下的数是10,
31除10够商1吗?怎么办?
(在商的个位商0占位)
(3)如果被除数是930,商的个位是几?算算看。
(4)学生回答后提问:
为什么商的个位是0?
3.练一练:每人各写一道商是一位数和两位数的除法算式,同桌交换做一做。
4.归纳总结计算法则。
(1)你能说一说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吗?
①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③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议一议: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与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的高位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不同点:试商的时候一个是试前一位,一个是试前两位。)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84页“做一做”。
独立练习,指名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六”第1题。
小组内分工完成,互相说一说上、下两组题有什么区别,汇报结果。
3.教材“练习十六”第2题。
小组议一议,说一说。
4.教材“练习十六”第3题。
小组内分工完成,互相交流检查。
5.教材“练习十六”第4、5题。
提醒学生回忆:2月、3月、4月每个月各多少天?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吗?お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新知识的探究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了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9
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12-15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6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28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07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06-07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