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在具体操作体验中,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3.渗透周长与面积的联系和区别。
4.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T缓缓地拉出贴有手掌印的黑板)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有大小。
二、认识面积,观察比较。
(一)认识面积。
1.课桌的`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要大得多。
2.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板书——面积)
3.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要大得多。
(二)观察比较。
1.T: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面,你能找到两个面,用大/小些、大/小得多或者差不多来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吗?
同桌互相说说。(互说——指名说)
2.S汇报。
A、若学生直接说到面积。 T:真了不起,已经能用今天学的新词语了。
B、若学生只说到面。 T: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什么的大小呢?
3.(T拿出一个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上有很多面,你能比一比各个面的大小吗?(让学生用面积)
三、动手探究,培养能力。
(一)引发矛盾。
1.T:王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平面图。
T:在这个平面图上,每个建筑物都有它们各自的面积。你能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2.听到“差不多“这个词,那到底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呢?有没有办法比较差不多大小的两个物体的面积呢?下面我们就要通过活动找到方法。
(二)动手实践。
1.(两张差不多的纸片)你们有办法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活动材料。你们在比较的时候需要什么材料就可以选用什么材料,当然也可以不选用.
T:等会在汇报的时候王老师看看哪一组采用的方法比较多。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
--1学生汇报方法中间不要打断他。2评价以学生为主。
3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渗透“面”和“面积”的转换。
4操作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4.还有其他方法吗?
(三)练习。
1.(T出示课件:没有方格的图,但是有编号)
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准备用什么方法比较呢?(数方格)
2.S独立作业。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深化体验。
(一)课堂小结。
1.T:我们今天学了——面积。
T:还会说了“***的大小就是***的面积。”你能试着说说吗?
2.(T出示湖面照片)
T:王老师带来了一张照片,你能找到里面的面,并说说什么是它们的面积吗?
(T出示房子照片)
T:还带来了一张照片,你能找一找,说一说吗?
(二)周长、面积谁的本领大。
T:“面积先生”和“周长先生”的本领有没有高低啊?我们要和“面积先生”做朋友,也要和“周长先生”做朋友!
如果时间够,做书上“想想做做”第四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运用自己的符号进行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1/2的含义,体会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片树叶、半件衣服、半张纸等。
3、教材又设计了大量操作与描述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
2、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授
1、讲解分苹果的故事,(配合课件直观演示)
分一分(一)
平均每人得一个苹果。
平均每人得半个苹果。
2、讨论
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
一半可以用来表示。
提问:关于分数,你们还知道哪些?(指名口答)
3、涂一涂
分别涂出它们的。
提问:通过涂一涂,你什么体会?
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表示半片树叶,半件衣服、半张纸等。
4、折一折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5、折一折
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份。
(1)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涂颜色的部分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2)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颜色的'部分是这张纸的四分之()。
(3)把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颜色的部分是这张纸的()分之()。
(4)把这张纸的四分之四涂上颜色,即是涂了这张纸的多少?
像……都是分数。
3……分子
……分数线
4……分母
读作:四分之三
6、说一说
135
356
三、练一练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3、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对的画“√”,错的画“Χ”。
4、左图中有.....
(1)哪个图形的蓝色部分等于它的?
(2)哪个图形的蓝色部分大于它的?
(3)哪个图形的蓝色部分小于它的?
四、小结
课后反思: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了分数的读写和知道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整理和复习及第34页~35页练习七的第3,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回顾和整理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过程,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整理能力。
3、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境选择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整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境选择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任务,导入复习
第二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你在这个单元中理解了什么,掌握了哪些有关除法的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
二、回顾整理,提炼概括
1、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
(2)看看每小节有几道例题,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
(3)根据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教师将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
3、提炼计算方法:“高位除”“商对正”“余数小”。
三、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1、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教材第33页整理和复习(1)(2)(3)题)
2、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三道题你选择用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小组讨论:你选择用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4、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第(1)题根据数据特点,用口算的方法就可。第(2)题根据问题需求,用估算的方法解决。
第(3)题需要通过笔算得出精确的结果。
5、小结: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需求和数据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内化提升
在本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五、自主简评,完善提高
1、完成下面各题:645÷3 323÷4 796÷5
584÷8 843÷6 417÷7
先确定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出准确值。
2、商店运来8筐苹果,每筐35千克,运来的苹果的质量是梨的`质量的4倍,运来多少千克梨?
3、完成教材第34页~35页练习七的第3,5,6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的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
高位除、商对正、余数小
估算要灵活,解决问题选策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引导学生用关键词进行提炼概括。在学生回顾、总结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关键词进行提炼概括,使计算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关键“触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不足之处]学生在选择计算方法上仍存在一定困难,对于理解略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快速准确地选择计算方法,解决策略的选择只停留在固有思维基础上,得不到更好地延伸。
[再教设计]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设计说明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已有的经验和要学习的知识紧密结合。因此,本设计在学习新知之前鼓励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问路,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二是能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资源;三是创设一个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情境,在不经意间为引发学生的疑惑作铺垫。
2.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本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从新课的引入到课后的练习,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小课堂、大社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观察,引导发现,培养能力。
本设计通过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察和发现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使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20xx年、20xx年的年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
预设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
2.说一说记忆中美好的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生自由汇报)
3.观察教材76页主题图,说一说年历上标注了哪些特别的日子。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年、月、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年、月、日)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素材作为引子,以特别的日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就在身边,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为下面的新知教学作铺垫。
⊙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观察20xx年、20xx年的年历。(课件出示)
思考:
(1)一年有多少个月?
(2)一年中哪几个月份有31天?哪几个月份有30天?
(3)2月有多少天?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一年有12个月。
(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3)20xx年的2月有28天,20xx年的2月有29天。
3.小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其他的月份都不相同,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设计意图:通过认真观察20xx年和20xx年的.年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总结大月、小月的天数及2月的特殊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4.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1)拳头记忆法。(课件演示)
①伸出左手,手背面向自己,握住拳头。从右边第一个凸起处开始数起,第一个凸起处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着以此类推数到七月,转回来,从数一月的地方接着数八月,一直数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就为大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有30天。
②请大家边看边实践。
(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
(2)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说明:腊,这里指腊月,一般指农历十二月,在这里代表公历十二月。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用歌诀帮助记忆,让课堂教学的形式“活”起来。
5.知识拓展:一年中,为什么有7个大月,4个小月?
师:每年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播放录音:大月、小月的由来)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都是人为规定的)
设计意图:大月、小月的特殊安排使学生心中有一个大大的“?”。回溯历史,既解疑释惑,又丰富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数学学习渗透着浓浓的数学文化。以英文August(八月)与国王的名字(奥古斯都)印证八月的演变,令学生折服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一、 课题:元、角、分与小数
(一)、授课人:李娇
(二)、教材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二页至第三页
(四)、课时:2课时
二、 教学目的:
(一)、结合实际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在探究活动喝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小数
(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学情分析
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元、角、分很熟悉,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自行买一些文具用品、金额较小的物品,但对小数的了解却不多。
四、 教材分析
该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其内容都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不是深不可测,不可触及的。
五、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教学难点:小数的写法。
六、 课型:新授课。
七、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游戏法。
八、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
学具:卡片
九、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由教师出示幻灯片,传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中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主要是认识小数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小数,下一步则是以学生体会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展开一位小数,二位小数的实际含义,最后,以游戏结束课堂,并作出总结,布置作业。
十、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去购物好吗?
生:好。
师:但这次购物有点特殊,是在教室里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幻灯片)。
生:铅笔。
师:多少钱一支?(出示幻灯片)
生:5角。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那大家还想买些什么文具呢?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好,大家想买的东西很多,那我们来看一下钢笔的价格是多少?
生:8元。
师:尺子呢?
生:1元零6分。
师:笔记本呢?
生:3元5角。
(教室据学生回答完毕,再出示幻灯片,并板书)。
师:大家想一下,可以小组讨论,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价格还有其它写法吗?(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进行教学)
师:我们可以把这些价格用元表示出来,大家仔细看好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师出示幻灯片)
生:出现了小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元、角、分与小数(教师板书)。
(二)、新课
1、初步认识小数
(1)、认识小数的各部分
师:大家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的书与平时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出现了小数。
师:很细心,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来,大家跟老师念一遍,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读两遍。
生:齐读)”像0.50、1.06、3.50的数我们就称为小数。
师:那下面大家看一下屏幕上哪些都是小数,哪些数是整数(出示幻灯片)。
师:小数是哪些?
生:1.50、2。70、16.85、9.99.
师:那整数呢?
生:1、5、3、20。
师:回答得很好,小数与整数有什么不同?
生:出现了小圆点。
师:我们称小圆点为小数点,小数前面的数我们称为整数,小数后面的数我们称为小数部分。
师:下面大家分小组认识小数的各部分,由小组自己选择一个小数来进行认识。一分钟后由小组派代表说出你们的讨论结果。
师:大家讨论好了吗?
生:讨论好了。
师:那哪个小组先来?看看哪个组表现得最好。
生:(依次点名或学生自愿说,老师作适当点评,也可请学生自评或他评)。
师:看来大家认真预习了,你们表现得很好,下面由老师出题,大家自由回答,比一比,哪组回答的又快又准。
师:准备好了吗?老师姚开始了(出示幻灯片)。
生:3.55.
师:它是小数吗?
生:是。
师:它的整数部分是?
生:3.
师:小数部分呢?
生:55。
(2)、小数的读法
师:这些小数你们会读吗?
生:会(由实际情况定)
师:那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指着黑板)
生:0.5元、1.06元、3.05元。
师:我们回忆一下,小数怎么读?
生:从整数部分开始读,遇到小数点读点,最后读小数部位。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作总结。
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现在大家打开教科书,翻到第2页。
师:图画上没支铅笔多少钱?
生:0.5元。
师:钢笔呢?
生:8元。
师:尺子呢?
生:1.06元。
师:笔记本?
生:3.50元。
师:水彩笔?
生:16.85元。
1认识一位小数的实际意义
师;每支铅笔0.50元,谁知道0.50元是多少钱?
生:5角。
师:几个一角是1元?
生:十个。
师:那就是说5角师一元的几分之几?
生:十分之五。
师: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表示成什么?
生:0.5元。
1认识两位小数的含义
师;那么每把尺子师1.06元,它是多少钱?
生:一元零6分。
师:几个一分十一角?
生:十个。
师:几个一角是一元?
生:十个。
师:几个一分是一元?
生:一百个。
师:那大家想一想6分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呢?
生:一百分之六。
师: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如果我们以元为单位用小数可以怎么表示?
生:1.06元。
师:下面请大家做一下课本上第二页的习题,还是同学们已经提前做好了?
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师:哪个同学愿意回答第二幅图,它表示的师几元几角几分?
生:十二元五角零分。
师:用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12.50元。
师:大家想一想,5后面的0可以省略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0表示的师没有的意思,在末尾可以省略。
师:如果老师不小心把0和5的位置互换了,即写成了12.05元,0还可以省略吗?
生:不可以,因为0代表的是角,5代表的是分,分比角小,如果省略了0,就成了12.5元了,与12.05元不同。
师;大家认为他回答的对吗?还有其它的补充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灵活进行)。
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谁来总结一下末尾师0的小数的情况?
生;如果末尾师0,可以省略不写。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还应该加上小数二字,因为若是整数则末尾的`0肯定要写,不能省略。
师:那把这两位小朋友的话综合起来,我们应该怎么说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互相交流一下各自意见,待会自愿起来说。
生:(讨论后)对于整数来说,末尾的0不可以省略,还有补充吗?
生:不论是小数还是整数,中间的0都不可以省略。
师:小朋友们考虑得很全面,下面我们接着第三幅图,哪个小组来提问?(学生举手)。
生1:图中表示的是几元几角几分?
生2:2元0角4分。
生1:以元为单位用小数表示呢?
生2:2.04元。
生1:中间的0可以省略吗?
生2:不可以。
(老师作必要的提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提问)。
(三)、做游戏
(提前让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
游戏规则:由每小组派出两名代表,一名随意抽出卡片,另一名回答卡片代表的师多少钱,其它小组成员做好相应记录,回答得是否正确,最后看哪个小组回答得最多最准确,每个小组限时两分钟。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元、角、分与小数
师:小数的读法是?
先从整数部分读起,小圆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师:那遇到末尾有零的小数呢?
生:不用读。
师:在读小数部分时,我们应接顺序来,不能跳读,中间有0的一定要读。
(五)、作业
1、完成课本第三页中的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2、在日常生活中,超市里有许多价格牌,请适当摘抄五个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价格牌,读给爸爸妈妈听。
十一、板书设计
元、角、分与小数
1、铅笔:5角→0.5元,读作零点五元。
2、钢笔:8元→8.00元,读作八点零零元。
3、尺子:1元6角→1.06元,读作一点六零元。
4、笔记本:3元5角→3.50元,读作三点五元。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标准》指出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淡化术语与纯粹计算,重视理解性学习。在本学段中,应注重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及作用,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它解决问题,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淡化单纯学习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奖牌给哪组”是第六单元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奖牌给哪组”是一个有趣而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的信息都呈现在统计图中,但在统计图中还隐蔽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两组参加比赛的人数不同。能够发现这一信息,才可能否定以小组投中总数论胜负的评判办法,同时想到用小组投中的平均数确定胜负才是公平的。所以,教材是通过读统计图,引导学生把认识平均数与“奖牌给哪组”这一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能运用计算和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课堂实录〗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玩过投篮比赛吗?
生:玩过。
师:你们的水平怎么样啊?
生1:我经常能投中,有时还投中3分球。
师:哟,你真是个投篮小高手。
生2:我刚开始投总是投不中,后来慢慢练,就能投中一些了。
生3:我把手抬高一点就容易投中,如果不注意,就很难投中。
师:嗯,投篮是要讲究技巧的,不要紧,老师相信你们多多练习就会越投越准的。
师:你们一定懂得投篮的一些规则吧?
生1:投篮比赛是有时间规定的。
生2:投篮比赛是要站在一条指定的罚球线外投篮的。
生3:我看电视上的篮球比赛每边都是5个人。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一般是在一定的时间、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赛的。
师:三(1)班的同学分成四个小组举行了两场投篮对抗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生:想。
师:(动画演示)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的结果制成了统计图。我们任选其中的一组来仔细观察一下。
李师:通过看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从图中可以看出孙同学投中最多,周同学投中最少。
生2:我发现罗同学和李同学投中一样多,都是投中4个球。
生3:杨同学和周同学投中的总数正好是孙同学投中的个数。
生4:第一组的同学一共投中了3+5+2+4+4=18个球。
师:同学们是怎么看出第一组每个同学投中几个球的?
生5:图上一个☆代表投中一个球。统计图横线上面表示的是小选手投中的个数;横线下面表示的是投篮的人。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接下来还有一场比赛。
(动画演示,师生合作把第二场比赛的结果制成统计图。)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我想请大家来作裁判,评一评每场比赛的奖牌该给哪个组?你们乐意接受这个任务吗?
生:乐意。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观察仔细,发挥小组的优势,看谁办法想得好,理由说得充分。我们要给优秀的小裁判发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反馈意见。)
师:第一场的比赛是怎样评的?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投篮水平高,奖牌该给哪个组?说说理由看。
生1:我们觉得奖牌该给第一组,因为第一组投中的总数是18个,第二组投中的总数是14个,第一组投中的总数多。
师:你们觉得这个小裁判评判得怎么样啊?
生2:我觉得他评判得对,(师适时发优秀裁判的奖牌)我们的方法跟他们不一样,我们是这样评判的,第一组的罗同学、李同学和第二组的朱同学、何同学投得一样多,第一组的周同学和第二组的吴同学投得一样多,第一组的杨同学和第二组的蒋同学投得一样多,最后看第一组的孙同学比第二组的高同学投得多,所以也可以看出是第一组赢。
师:真会观察,逐个对应来比是一种巧妙的评判方法,(鼓掌)优秀小裁判的奖牌送给你们。还有没有不同的评判方法?
生3:我们也认为奖牌该给第一组,因为从两个统计图的下面往上面看,第一横行都投得一样多,第二横行到第五横行每一横行第一组都比第二组多投中一个球。
师:你们也是对应着比,可比较的角度跟前面一个同学说的不同,又是一种好办法,真了不起。你们也是优秀的小裁判!
生4:我们认为奖牌给第一组,因为在图上把第一组孙投中的一个给周,这样第一组每个人投中的就是3个多一些,把第二组朱同学和何同学投中的一个都给高,这样看出第二组每个人投中的还不到3个。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评出了第一场第一组的投篮水平高,冠军是第一小组,奖牌送给第一组(显奖牌在该统计图上)。
师:再看第二场的比赛怎样评呢?
师: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投篮水平高,奖牌该给哪个组
生1:我们认为奖牌该给第三组,因为第三组共投中了25个球,第四组共投中了24个球。
生2:我们认为奖牌该给第四组,因为第四组少了一个人,投中24个,如果也是5个人,肯定会比第三组投中得多的。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3:我们认为奖牌该给第三组,因为第三组投中的总数比第四组多1个。
生4:我们认为奖牌该给第四组,因为第三组5个人投中25个球,25除以5平均每个人投中的是5个球,而第四组4个人投中24个球,24除以4平均每个人投中的就是6个球,所以第四组平均每个人投中的多。
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根据投中的总数的多少,认为奖牌应该给第三组;另一种是根据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的多少,认为奖牌应该给第四组。
生5:老师,这两组的人数不一样,奖牌给哪组,人数不同是个关键。
师:对,两组的人数不一样,我们以总数的多少决定胜负是否公平?
生:不公平。
师:这种情况下,有什么好办法能公平地评出奖牌到底该给哪个组呢?
生6:把第一组的赵同学去掉,这样每组就都是4个人了。
师:你想去掉投中个数最少的赵同学啊,他也是第三组的一员,去掉谁都不好。
生7:我不去掉赵同学,但是把他投中的`4个分给组里面每个同学一个,这样第三组也可以变成只有4个同学参加比赛啦。
师:这样啊,那第三组还是5个人参加了比赛,我想第四组同学是不会愿意的。
生8:那重新按人数相等的情况再比一次呗。
师:时间有限,不允许再比啦。
生9:那给第四组再加上一个选手,记下他的成绩。
师:比赛已经结束了,不可能再比了。其实,人数不等就是第二场投篮比赛的特殊情况,第三组5个人投中25个,第四组4个人投中24个,奖牌到底该给哪个组?应该比什么才能看出谁的投篮水平高?同学们不要着急,小组交流一下看有没有更好的主意?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刚才讨论的情况?
生10:现在我们组认为奖牌该给第四组,因为人数不同,光看总数看不出哪一组的投篮水平高,而应该看小组里平均每个人投中的个数。
生11:我们也认为奖牌该给第四组,虽然第三组投中的总数多,但第四组平均每个人投中的个数比第三组要多。
生12: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要看出哪一组的投篮水平高,应该比小组里平均每个人投中的个数。
生13:我们从图上看出,把第四组徐同学投的一个补给梁同学,第四组每个人都投中6个球;把第三组王同学投的一个球给赵同学,第三组每个人就都投中了5个球。
师小结:(边演示边说)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方法是一种移多补少的好方法,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第三组平均每人投中5个球,第四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球。现在看出来,其实是哪一组的水平高?奖牌该给哪个组?(显奖牌在该统计图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想出的把多的补给少的,都正好拉平啦,这种方法好不好啊?
生:好。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要做到公平、公正,就应该看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
(师适时发优秀裁判的奖牌。)
师:要知道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师:要求第三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想一想,怎么算?
生:(5+6+5+4+5)÷5=5(个)。
师:把每个人投中的个数先记下来,再合起来,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就平均分成几份,最后算出来第三组平均每人投中5个球,平均每人投中5个也就是这个小组投中的平均数。我们用总数除以人数就得到小组投中的平均数。
师:其他同学能试着算出第四小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吗?
生:(6+5+6+7)÷4=6(个)。
师:刚才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和讨论第二场比赛奖牌该给哪个组,最后是谁的出现帮助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生1:我觉得平均数很公平、公正。
生2:我觉得平均数很有用,特别是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
师:对,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就一定要用到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先代表我们班的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练一练
师: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新苗杯”校园小歌手大奖赛,这张统计表(显示)里记录了1,2,3号小选手的成绩。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不用计算,请同学们先来估计一下三位选手的平均得分大约各是多少分?
生1:我估计1号选手的平均得分大约是90分。
师: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1:我把李老师打的最高分96分拿出5分给王老师,这样王老师的打分就变成90分,李老师再给1分给陈老师,这样陈老师也变成90分,李老师也变成90分了。
师:你能把高分补给低分,在估计的过程中知道1号选手的平均得分,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谁知道2号选手的平均得分?
生2:2号选手的平均得分是91分,我观察这三个数后把王老师打的最高分96分中的5分给李老师,这样这三位老师打的就都是91分了。
生3:我也是用这种办法把王老师打的95分拿出2分,1分给李老师,1分给陈老师,所以3号选手的平均得分是93分。
师小结:平均得分就是把高分的补给低分的,互相拉平,应该比高分低,比低分高,在高分和低分之间。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73页看第1题,把这张评分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三位选手的名次。
(集体订正。)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我就了解到一条,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从校医那儿了解到同学们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看到平均身高135厘米,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比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要高。
师:是的,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比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还要高,我们要告诉三(1)班的同学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生2:我的身高是137厘米,比全班的平均身高要高。
生3:我的身高正好是135厘米。
生4:我也是。
师:有没有比这个平均身高矮的?
生5:我是133厘米,比平均身高矮2厘米。
……
师:看来,有的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要高,有的比平均身高矮,还有的跟平均身高一样,其实平均身高反映出的是全班同学身高的一种平均水平。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或者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生1:我用电脑打字,1分平均能打50个字。
生2:我1分平均能做40个仰卧起坐。
生3:我每分平均能读一百多个字。
生4:我们家平均每个月的电费是40元左右。
生5:我们家三口的平均年龄是27岁。
生6:我们柳州夏季最热的时候的平均气温约是30多度。
生7:我平均每天晚上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约30分钟。
……
师小结: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还有很多很多,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课后再回去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也可以把它们写进你的数学日记里。
〖教学反思〗
在“奖牌给哪组”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大胆争辩、善于反思,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生活问题中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断得到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开课,在与学生聊投篮的轻松话题中很快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然后,让学生从两场比赛中任选一场来评判,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两场比赛投中情况的统计图,使学生发现第一场比赛两组投篮人数相等时,可以逐个比、比总数或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比,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但第二场“当投篮的人数不相等时,奖牌又该给哪个组?”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认知冲突搭建起讨论平台,这时我不急于下定论,而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与争辩,在不断交流与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明晰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获得怎样利用统计图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体验,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发展统计意识和应用意识。
2、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本节课将平均数置于生活这个大背景中来研究,从解决投篮比赛的奖牌该给哪个组的问题,到协助学校的评委会算出歌手大奖赛选手的平均得分、了解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平均数的信息,再到课后进一步去收集、了解更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整个过程都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他们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个人都离不开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不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坚定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3、问题与思考
在这节课中,对于评判第二场比赛奖牌该给哪个组的问题,我给予学生思考与争论的时间较长。作为教师,我虽然没有急于下定论,但如何及时地把学生当中的思维差异变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提升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与反思。
〖案例点评〗
“奖牌给哪组”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知识的整个构建过程
开课,通过争当公平、公正的小裁判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评判人数相等与人数不等的两场投篮比赛中,发现问题、引起思维冲突。经过充分地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自然地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亲历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到人数不等的情况需要求平均数才能公平地做出评判的过程,把认识平均数与解决颁奖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选择的学习内容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如:比较两组同学的投篮水平、了解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了解比赛当中评委们打分后算出的平均分,还有月平均气温、家庭月平均消费等等,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师注重角色转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给每场比赛的冠军队颁奖的全过程中,教师真正把“裁判”的角色交给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积极思考、反复讨论、大胆争辩,允许“一个问题多种声音”,最终通过师生互动式的交流、探讨达成共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初步体会到整体与部分是相对的。
3. 情感目标: 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离散性的分数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圆形模型、线性模型。
师:老师带来一样大家喜欢的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播放课件)
1. 请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1、2。
2. 在媒体上重复播放把圆和绳子的分离过程。
(1)把整体分成部分。
(2)把分出来的部分重新组合成整体。
3. 师:左边的图可以看成什么?右边的图可以看成什么?
4. 让学生通过口头的表达,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说出谁是整体?谁是部分?这个环节中应该注意尽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5. 小结。
(二)小练习。
1. 老师利用身边的一些例子,让学生说出谁是整体,谁是部分? 注意不要单独呈现,一定要把两者一起放在学生面前。
例如:一块黑板,一分为三;一张纸片,一分为四;一根线段,一分为五;一条绳子,一分为二等等。
2. 让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3. 让学生举举例子。注意应该不是属于离散量模型的例子。
4.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整体和部分之间发生的关系。
(三)离散性模型。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播放媒体)
1.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3。
2. 在媒体上重复播放把圆和绳子的分离过程。
(1)把整体分成部分。
(2)把分出来的部分重新组合成整体。
3. 师:左边的图可以看成什么?右边的`图可以看成什么?
4. 让学生通过口头的表达,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说出谁是整体?谁是部分? 这个环节中应该注意尽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5. 小结。
(四)小练习。
1. 老师利用身边的一些例子,让学生说出谁是整体,谁是部分? 注意不要单独呈现,一定要把两者一起放在学生面前。 例如:班级中男孩子和女孩子和全班;四棵杨树和六棵柳树;踢足球的人和玩篮球的人;五只小老虎和三只大老虎等等。
2. 让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3. 让学生举举例子。注意应该是属于离散量模型的例子。
4.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整体和部分之间发生的关系。
二、巩固练习
1. 请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例子说出谁是整体,谁是部分? 在媒体上做一些图片。
2. 学生交流。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2—43页综合实践“算24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用扑克牌算“24点”的方法,选择计算的方法和过程,算出“24点”的结果。
2。使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培养思维灵活性,发展学生数感。
3。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算“24点”的规则和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4张牌算“24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激趣引新
1、课前谈话:
师:今天数学课,我们带来了什么?关于扑克牌你有哪些了解?
玩过吗?
交流:好的孩子们,扑克牌中还隐藏着这样的知识。(知识链接)
学生阅读,师随机出示大王、小王、四种花色。
过渡:有趣吧!四种花色正好对应着我们的四个小组。你们小组选那种花色作为队标?(相机分组:红桃、方块、梅花、黑桃)
提示:整理一下桌面,准备上课。(上课,师生问好。)
2、激趣引入:
揭题:小扑克,大学问!这两张牌还认识吗?(大王、小王)
大王爱算计,小王点子多(翻牌、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算24点】
二、感知体验层层推进
(一)介绍规则体会算法
1、师:老师这里有10张扑克牌。(课件:A—10各一张)
明确:分别是?这里的A表示1。
交流:若从这10张牌中选两张算出24,你会选?
2、考考你,看谁反应快:(适时拿出3、8、4、6)
我出3,你出();我出8,你出();三八()。
我出4,你出();我出6,你出();四六()。
3、过渡:借助口诀,我们可以很快的算出24。
如果老师出两张牌(出示3、9),请你出一张(A反面朝上)算24,你想出什么牌?(同桌交流)
师:怎么想的?用加、减、乘、除分别算出12、6、27、3。
生1:我选2,因为12×2;
生2:我选4,因为6×4;
生3:我选3,因为27—3;
生4:我选8,因为3×8。
师:真爱动脑筋,给每个队加一颗星。
师:想不想看看这张是几?(除了刚才的四种选法,还有其他的吗?)
出示:【3、9、A】,如果这张牌是A,怎么算出24?
过渡:展示一下我们学到的'新本领。
(二)新手上路引导算法
1。要求:任意拿出3张扑克牌,根据3张扑克牌上的数,用加、减、乘、除法进行计算,每个数只能计算一次,算出得数是24。
7、6、3 7、8、9
2。对话交流。
师:对了,借助口诀,看6想4;连加也行。
(三)能手展示尝试算法
师:我们继续。
1、你能用下面各组牌上的3个数算出24吗?
2、完成学习单《能手展示》,在横线上写算式。
3、汇报交流,(各小队加一颗星)
(四)高手对决提升算法
1、过渡:这三组都能算出24,老师这有三张牌能算吗?
(1、2、5依次贴在黑板上)
生:思考、疑惑。
师:有的可能真的算不出来,但也有些是知识水平的限制。
2、如果再添一张(反面),几张牌?现在算得出来吗?
出示:1、2、5、8
(观察一下,看8,想3,其余3张牌能凑出3吗?(同桌讨论方法)把计算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3、交流:谁来分享你的方法?有其他方法吗?
评价:真是“人多智慧广”,让我们的争星活动继续。
4、合作探究。
活动一:必答题
规则:每个小队一道题,答对得一颗星,答错不得星。(适时掌声)
师:现在为止,每个队得分一样,平分秋色,激烈的竞争还在后面。
活动二:抢答题
规则:第一个举手的回答,答对得一颗星,答错倒扣一颗星。
一号:1。7。8。4;二号:6。5。4。4;三号:2。5。3。1;四号:5。6。9。1。
师:果然眼疾脑快,抢答题过后,暂时领先的是()队,胜不骄,败不馁的,还有机会。
活动三:选答题
规则:根据题目难易,有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先选几星,答对就加几颗星,答错了倒扣相应的星数。
激趣:哪个组先来?——先商量一下选几星?
一星:
两星:
三星:
让我们一见分晓,得星最多的是()队,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五)大显身手交流算法
1、师:刚才是我们分队比赛,我们还可以4人小组比赛。
【点击:视频】
活动要求:四人一组,每人从自己的牌中任意拿出一张,谁先算得24,牌就归谁。如果计算的结果得不到24,就换牌再算。
2、课外延伸:
课后,我们可以和同桌或父母来一次“算24点”争霸赛,比比谁厉害。
三、建构生成拓展延伸
1、回顾反思
回顾算“24点”的活动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们用扑克牌算24点;
生:口诀算24点;+、—、x、/混合运算的;
生:不同的牌都可以算24点;
生:相同的牌有不同的算法。
2、游戏拓展
其实,不仅“算24点”游戏中隐藏着数学知识,其他游戏中也有。想不想看看?
俄罗斯方块——隐藏着平移、旋转的知识;
愤怒的小鸟——要想打中目标,注意方向、距离;
石头剪刀布——告诉我们:胜负平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4、结语:
好的,孩子们: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谢谢孩子们!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几百几十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准确口算。
【教学难点】
理解几百几十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ppt课件卡片手工纸小棒
【设计思路】三年级学生已有表内口算除法的经验,上课前用一组口算题来激活已有的经验,使旧知能够顺利迁移。接着出示例题2,由学生提出问题,从具体问题情境中引出口算除法。然后用小组交流的方法自主探索口算算理,这是本课的难点,通过交流计论,让学生在不断互补中完整理解口算算理,让学生明确其实际就是把它转化成为表内除法。最后为巩固新知开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80÷4= 800÷4= 8000÷4=
你能说出口算方法吗?(重点复习转化为表内除法的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通过复习为的是让学生会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自己探究学习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学习新知
1.探索12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2)
3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12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
(1)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12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先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可利用盒中的手工纸或小棒边操作边说。
(2)汇报交流、耐心倾听。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可以把120张看成12沓,12沓除以3是4沓,就是40。分步算式:12÷3=4 120÷3=40(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预设2:可以把120看成12个十,12个十除以3是4个十,就是40。分步算式:12÷3=4 120÷3=40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你认为以上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与预设2相同的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再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4)1200÷3呢?(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第一节课口算除法的基础,通过复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一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学生会很自然地迁移类推出一位数出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配上直观操作演示,更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交流和复述中培养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发展能力。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时,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个十的数除以一位数,把它转化为表内除法。
2.巩固提高
(1)书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卡片出示)
(2)书第13页第3、4题。(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找出每组各小题之间的关系,加强知识间的`对比,体会转化和迁移的思想方法,从而加深对口算算理算法理解和掌握。
3.探索66÷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3)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摆出准备好的66张纸或小棒,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2)多名学生说后,教师课件演示,并填空。
先分(),每份分得()沓,再分(),把单张的分成了()份,每份分得( )张,分完后每份共有()张。
(3)说明计算方法:66张手工纸有6沓(每沓十张)和6张,也就是66可以分成6个十和6个。先分整沓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再分单张的,就是把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沓和单张合起来20+2=22,就是所求的结果。
分步算式:60÷3=20 6÷3=2 20+2=22(板书)
(4)引导小结都是“先分后合”把几十几分成两部分: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几再相加。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设计意图】这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除尽的例题。学生通过边分手工纸或小棒操作,边说出口算步骤,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它采用的是“先分后合--化难为易”,将新问题分两部分转化成表内除法来解决问题。为了降低难度,教师以板书分步算式来解释口算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笔算除法打下基础。
(三)巩固练习
1.书第12页“做一做”第2题。(卡片出示)
2.书第14页练习三第6题。(课件出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开火车口算,其他同学用手势判断对错。
480÷6 540÷9 99÷3 55÷5
400÷5 210÷7 800÷8 100÷5
88÷4 62÷ 2
4、书第14页练习三第7、8题。(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练习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喜悦,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动性,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探索规律,发现简便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出结果,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验算和反思的习惯。
三、全课总结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
12÷3=4 60÷3=20 6÷3=2
120÷3=40 20+2=22
1200÷3=400 66÷3=22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以及简单的加.减计算.
2、促进学生对小数的了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简单的加减计算.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最近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做一些练习.
揭题.
二.组织练习.
1、练习十/1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独立填写后交流汇报.
(2)第3幅图中的2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5/10合起来,它用小数表示是2.5.
2、练习十/2
学生独立填写有关小数,说说每个小数的`含义.
3、练习十/3
(1)先分别说说每人储蓄的钱分别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
(2)指导比较:
先比较李明和张圆,再比较王小军和张圆.
先比较3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比较9.8和9.5的小数部分.
4、练习十/4
先填数再回答问题.
5、练习十/5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第一组题.集体订正. 注意竖式的写法.得数的整数部分如果是0时,这个0不要漏写.
6、练习十/7
(1)先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什么是“一套衣服”?
(3)解决第一问.
(4)自己提问并列式解答.
7、练习十/8
先找规律,再接着往下写.
8、练习十/9
独立填写,后交流.
三.总结拓展.
1、讨论思考题.
2、订正以上的习题.
3、作业:第107页第6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学习目标:
1、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发现并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学法提示: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学习准备:
课件、年历。
学习过程:
一、组织教学,激趣导入
1、 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奖品,你们想不想得到?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年月日。那么我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一个大月有几天?那几个月是小月,一个小月有几天?(出示课件1)
2、 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吗?那我们再做一个小游戏,请大月出生的同学举手,再请小月出生的.同学举手。
3、 教师质疑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不举手?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个别学生说出他是二月出生的)。澳!原来是这样。
4、 我们已经知道二月是个特殊月,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当二月是28天时,那一年就是平年,当二月是29天,那一年就是闰年。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设疑预习。
1、认识平年、闰年。
(1)看二月来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看20xx年年历。说明二月是28天。
问: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板书:再看20xx年年历。说明二月是29天。问: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板书
(2)计算全年的天数。
计算:20xx年全年有几天?小组合作。看哪一组的方法最简便?你能不计算说出20xx年全年有几天?
小结: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出示课件2)
2、判断平年、闰年。
(1)谈话:如果要知道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可以怎么判断呢?现在老师既不看全年的天数,也不看二月份的天数,就能判断出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你们相信吗?
(2)学生考老师。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年历卡考老师,学生只要告诉老师哪一年,老师就能说出它是平年还是闰年。当同学们还在觉得神奇时,老师告诉同学们:“其实,这里面有个小窍门,你想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发现吧!
三、展示互动,质惑解疑
1、出示1993~20xx年各年二月的月历。(出示课件3)
2、学生观察。(出示课件4)
3、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闰年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呢?
4、分组计算。(出示课件5)
一组:1993÷4
二组:1994÷4
三组:1995÷4
四组:1996÷4
五组:1900÷4
四、学法引导,探究提升
1、交流结果。
提问:一、二、三、四组计算结果有余数吗?
讲述:闰年的年份正好是4的倍数。所以,要判断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就要看这一年的年份数是不是4的倍数。一般情况下,如果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如果不是4的倍数,就是平年。
提问:五组,1900÷4有余数吗?(没有)
讲述:虽然它没有余数,但它不是闰年,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所以用“一般”、“必须”两个词来说明。通常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时候,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出示课件6)
2、明确什么是公历年份。(公历是指阳历)
3、想一想:为什么每4年就有一个闰年,而整百年的时候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呢?(出示课件7)
五、学习总结 作业练习
1、判断平年、闰年。(出示课件8)
2、练习十二第1题。
3、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平年和闰年:
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有52个星期零1天。 闰年二月29天, 全年366天,有52个星期零2天。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的:
1、了解所有学生基本数学学习状况;
2、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3、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4、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5、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1、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到黑板上完成习题,表现优异者有小奖品;
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内容;
3、以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出示商品标价牌,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标价牌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
请同学举例其它整数的例子,以及小数的例子(两双手,一个鼻子;身高:1.65米价格:12.3元田径比赛中的成绩:12.91秒)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磁性黑板上的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4、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元角分
4.504元5角
0.707角
0.656角5分
3)完成课本中的习题,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5、测量一位学生身高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同学们可以自己先看书,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4)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5)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6、补充练习
(1)填单位名称
7.89元=7()8()9()
4.54米=4()5()4()
(2)填适当的数
0.56米=米=()厘米
0.89元=元=()角()分
6.18米=()米()厘米=()厘米
7、对同学的错误之处进行讲解,归纳易错点
教学难点(预期):
1、小数的读法,元角分的画法,长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问题及分析:
1、在划分单位时不熟悉,容易做错,尽量讲慢一点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过程,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
2、 能对被除数或除数进行适当地估算,并能运用于口算除法中。
3、 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算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
1、出示准备题:(学生开火车报答案)
90÷3 270÷9 15÷5
900÷3 2700÷9 150÷5
2、指出下面口算中的错误。
200÷4=500
3、估算。
124÷3 71÷8 440÷9
老师引导: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除法算法,并对算法技能进行训练达到巩固的作用。同时为这节课引出新知作好铺垫,让学生能联系旧知解决新问题。(板书课题)
总结:在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口算时要注意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再利用表内除法口算,得出的是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
(注意:相对于加法,减法和乘法而言,除法估算不单单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而已,它还要考虑除数,看能不能整除)
二、基础巩固
展示例1
例1、四年级四个班共166瓶饮料,平均每个班大约分多少瓶?
师:根据题意,你能获得那些信息?
学生:已知总数是166瓶,要平均分给4个班,求平均每个班大约分多少瓶。
师:既然是求大约也就是要我们估算对不对?
师:谁会通过题目写出算式?举手回答,回答对的老师给加星星哦!
学生:166除以4
师:很好!可以将166估算成多少呢?
生:把166看做成160,再用160去除以4,可以看成16个十除以4,等于4个十,也就是40.
师:现在大家能用刚才总结出的规律来解决问题吗?
学生齐声回答:会!
师:那好,那我们来训练几题。看谁做的又快又准确!(老师自主在黑板上出题反复训练学生)
展示例2
例2、在一次抗洪抢险中,某部队接到转运415名群众到安全地方的任务。每辆车坐50人,派8辆车够吗?
学生读题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师:这道题当中我们要求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师:怎样判断8辆车够不够呢?
生:看8辆车能坐的人数是不是大于或等于415名
师:很好!8辆车的总人数怎么求?
生:50×8=400(人)
师:8辆车够吗?
生:因为400<415,所以不够。
总结:先读题,再看求什么,带着问题去题中找条件,最后解答。
展示例3
例3、有45本书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7本还余下3本,有几个小朋友得到了书?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师追问:要想求有几个小朋友得到书,我们应该要知道什么信息?
师引导:题目中一个小朋友分7本书还多了3本,说明减掉3本就恰好是7本书的整倍数本,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有几个小朋友了。
师:聪明的你们明白了没有呢?
师:最后算出来有6个小朋友得到了书,所以正确的结果同学们知道了么?
学生自己解答
三、综合拓展
展示例4
例4、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使1 2 3 4=1成为完整的算式。
师:大家可以通过加减乘除法自主思考
师:1×2+3-4=1
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小组讨论出答案
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来解答(把思维拓展交给学生,学生会有多种方法思考出来)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8÷29÷3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小棒可以演示。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60÷364÷255÷5
50÷580÷484÷436÷3
4、教学竖式计算。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58页、第59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复习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一步巩固练习和综合运用。
2、通过分步、多层次练习,是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联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思考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书本第41-59页,看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看书后汇报,师生共建构知识结构图。
师:真不错,在同学中的共同梳理下,使我们这个单元的知识又一次有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课件显示知识树,加深印象。
二、系统整理、梳理知识
课件出示书第58页第一题。
师:请认真观察表格,思考:
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师:自己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3分钟)
1、梳理口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生:都有一个0.
师小结:两个因数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的,都可以通过口算计算出它们的积。
师:你能结合这两道题说明是怎样口算的吗?生结合题目说口算过程。(课件演示)
师:你能总结下口算乘法的方法吗?
生小结汇报。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呈现)
2、梳理笔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笔算得到的?你能借助这一题来说明是怎样笔算的吗?
(生结合题目讲解,教师课件演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谁能帮助大家回忆一下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生小结汇报。(课件)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①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③然后将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3、判断并改错(课件出示)。
师:这是冬冬同学做的两道题,同学们帮他检查,看看他做对了吗?错的请你在练习本上帮他改过来。
生在练习本上做,找生说明错误原因及正确答案。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判断。你能具体说说他错误的地方吗?(课件演示)
师:笔算乘法要些注意什么?
提醒注意:笔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4、梳理解决问题方法
课件出示书本58页第2题。
师:冬冬家有一个果园,种了4行橘子树,每行8棵,今年平均每棵收获橘子25千克。请你帮冬冬算一算:今年冬冬家一共收获橘子多少千克?第一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请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
师:如果把800千克的橘子装箱运走,每箱8千克,5辆三轮车,平均每车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请独立完成。(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第二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
使:如果每千克橘子卖2元,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生提问并解答。(师指名说一说)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面对问题,我们既可以从已知信息出发,边读边想: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与其他信息有什么关系?能求出什么?我们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所需要的信息题目中能直接找到吗?如果没有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0×23=13×20=
24×5=100×70=
22×40=60×70=
31×3=14×50=
17×400=
2、辨是非,对的打“√“,错的打”ד。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三位数。()
12×4的积与16×3的积相等。()
两个数相乘,乘数末尾没有0,积的末尾也没有0。()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判断原因。
3、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3个蛋糕装一袋,6袋蛋糕装一盒,36盒有多少个蛋糕?下面算式正确的是()。
A.36÷(6×3)B.36÷6÷3C.36×6×3
将240本书分给2各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多少本书?下面算式错误的是()。
A.240÷2÷4B.240÷(2×4)C.2×4×240
4、教材第59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发现,集体订正,总结规律。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对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大家在今天的学习中有这么多的收获啊!这些原本零散的知识好比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我们通过整理和复习把它们串成了一串价值连城的项链!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牢记算理,更加细心,都能成为计算的高手!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辛苦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5-24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1-0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1-18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11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推荐01-21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6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
数学下册教案 (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