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12 12:26:04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5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学习目标】

  1.能学会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直接写得数。

  25×5= 35×4= 45×5= 15×3=

  26×5= 36×4= 46×5= 16×7=

  2.写出与下面各数接近的整十数。

  31 46 52 63 87 21

  3.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2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应该怎样列式呢?怎样笔算呢?

  二、自主探究

  1.试算:240÷26。

  240÷26怎样笔算?

  (3)笔算出这道题,并且验算。

  240÷26

  2.练一练:笔算下面各题。

  96÷16= 200÷25= 104÷26=

  三、课堂达标

  1.下面各题,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

  449÷81( ) 420÷43( ) 576÷72( )

  291÷58( ) 536÷79( ) 355÷67( )

  2. 。

  (1)394÷65,在试商时把65看作70,得到的商容易( )。

  A.大 B.小 C.无法确定

  (2)45除( )的商是6,余数是20。

  A .906 B. 290 C.270

  (3)除数是24或26,可以把除数看作( )来试商更简便。

  A.23 B.27 C.25

  3.笔算并验算。

  156÷26= 87÷16= 120÷24=

  4.解决问题。

  “3.12”是植树节,学校里买来240棵树苗,每26棵栽一行,可以栽满多少行?还剩多少棵?

  4.6.9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2.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掌握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教材第2页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提问:这些数你会读吗?

  (学生试着认一认这些数,会觉得数据较大)

  2.教师引入:以前我们学习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要用到比万更大的数。如:30万千米,一千三百八十一万九千人等。这些数是怎样数出来的,又怎样读、怎样写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准备。

  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一百是?( )?,10个一千是( )。

  2.教学例1: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出示:北京市人口:19612368人

  教师:要认识这样大的数就要先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数:

  (1)在计数器上拨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拨到九万。

  提问:再拨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10个一万就是十万。

  (2)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数出: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教师:1亿是个很大的数,我们每秒在纸上画1个点,一刻也不停地画,要画3年2个多月;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由此可见1亿是个很大的数。

  (4)教师小结:像以前学过的一(个)、十、百、千、万一样,今天学的十万、百万、千万、亿也都是计数单位。用数字来计数时,每个计数单位都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边说边板书:

  …… 亿 千

  万 百

  万 十

  万 万 千 百 十 个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5)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A.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教师边讲边在计数单位下添上“位”字。

  B.一个数占有几个数位,我们就称它为几位数。例如:128是三位数,20xx是四位数。

  C.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亿位在亿级。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完成数位顺序表。

  (6)读、记数位顺序表。

  考考你:从右起,第五位是什么数位?第九?位呢??

  (7)数的组成:在19612368中,十万位上的“6”表示6个十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分小组练习,教师巡视。

  2.教材“练习一”第1、2题。

  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主张让学生学会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1、创设情境:出示一组角。

  2、问题:你认识这几个角吗?

  预设:锐角、钝角、直角。

  3、追问:你怎样判断是锐角、直角、钝角的?

  预设:直角=90度、锐角<90度、钝角>90度。

  4、问题:你们是拿直角当作标准,比它小的角就是锐角,比它大的角就是钝角。我这有一副三角尺,这上面有直角吗?谁来量一量,看看直角是不是90度?(板书:1直角=90°)

  5、要求:请你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这些角都是什么角。

  6、谈话:看来角只有直角、锐角、钝角这三种。

  预设:还有平角和周角。

  7、追问:平角和周角?平角和周角什么样?谁能给大家画一画?(学生在黑板上绘图)

  8、问题:像一条线,它们真的是角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并研究一下平角和周角。

  二、在静态和动态中认识平角

  (一)在静态中认识平角

  1、问题:平角是什么样的呢?你们能动手画一画平角吗?

  2、学生展示所画的平角。

  3、针对预设①追问:这个是不是角呢?你是用什么方式判断角的?

  4、 小结:通过角的定义我们知道:角是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一个角必须满足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两个条件。

  5、追问:你能指一指平角的顶点和边吗?

  (二)在动态中认识平角

  1、问题:我们刚刚认识了平角,平角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折扇动态演示平角形成过程)

  2、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角是怎样形成的吗?

  预设:平角是一条边旋转到与另一条边成一条直线后产生的。

  3、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平角是由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当成一条直线时就形成了平角。(教师板书平角的画法)

  4、问题:平角的角到底在哪里?教师同时画出角的符号。

  5、问题:以往认识的角似乎都是尖尖的,那平角还是角吗?为什么?

  6、问题:观察平角,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平角可以由两个直角组成。

  7、追问:平角是多少度呢?(板书:1平角=180°)

  三、在静态和动态中认识周角

  (一)在静态中认识周角

  1、问题: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周角,请你想象一下周角是什么样的,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2、学生展示所画的周角。

  3、问题:怎么只看到一条边呢?这还是角吗?

  预设:因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最后两射线重合在一起了。

  4、追问:你能给我们指一指这两条边吗?

  学生上台指一指

  (二)在动态中认识周角

  1、 导语:让我们再来借助折扇感受一下周角形成的过程。

  (折扇动态演示周角形成的过程)

  2、问题: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角的画法,你能借鉴画平角的方法画一画周角吗?

  3、学生画周角。

  4、追问:周角的角在哪里?

  5、追问:周角是多少度呢?(板书:1周角=360°)

  四、探究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关系

  (一)自主探究五种角之间的关系

  1、问题:通过讨论同学们找到了五种角之间的关系,还有疑问吗?预设:平角和周角是不是钝角?

  2、小组讨论:平角和周角是不是钝角?

  3、 小结:平角和周角并不是钝角,它们各自单独分为一类。

  4、问题:刚上课时我们说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严谨吗?

  应该怎么改一改呢?

  预设:90°<钝角<180°

  5、用“>”“<”表示它们的关系。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五、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1、说出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构成的角的名称。

  2、哪些角是钝角,哪些角是锐角。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乘法和除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270030=、18060=、36040=、24060=、80040=、42060=、543=、6030=、25050=、1305=、2380=、1506=、183=、234=、713=、4602=、75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2270、71092、54390、35068、45570、6788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59103、72012、31572、40818、20929。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或商。

  1539=585 79224=33

  15039= 39612=

  15390= 158448=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1)94838=、249647=、432548=、327684=。

  2)24527=、53048=、50950=、802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路程时间=速度

  2)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48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毫升和升来描述液体容量的多少。

  2.运用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能用毫升和升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到不同单位加 减法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认识1L=1000mL;通过自己动手制作1L的量具,并用来测量身边容器的容量,积累关于升与毫升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逐步体会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 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 难点:

  1.建立毫升和升的量感。

  2.进行毫升和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

  1. 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桶油 一听雪碧 一瓶眼药水

  3( ) 270 ( ) 5( )

  一瓶牛奶 一大瓶可乐

  220 ( ) 2 ( )

  问:一大瓶可乐20xx( )?

  设计意图:

  巩固区分容积单位升与毫升的区 别。

  二、核心过程推进

  师:同样是一瓶可乐,为什么一会用用升作单位;一会用毫升作单位?

  2.小结

  动手操作

  把两瓶500毫升的饮料倒入中间的空瓶中, 现在有多少毫升?

  将1000毫升的水倒入1升量杯。发现什么?

  板书:1升=1000毫升

  1 L=1000 mL

  出示: 5升=( )毫升

  生:因为1升=1000毫升,5升里面有5个1000毫升,所以5升是5000毫升。

  练习

  7 L=( )mL

  3000mL=( )L

  12 L=( ) mL

  40000mL=( )L

  ☆6.500L=( ) mL

  反馈讲评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三、综合运用

  1.从 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了许多单位名称,你来说说有哪些?

  2.填合 适的单位名称

  今天小胖去秋游。他早餐吃了250( )的牛奶和200( )的面包。然后走到离家1. 5( )的学校。8( )汽车准时从校门出发。经过1小时到达了面积为153万( )的上海野生动物园。在动物园里小胖看到了5.5( )高的长颈鹿、5( )重的大象等。

  两位带队老师准备给大家买点饮料。超市促销活动:买2瓶2升装的可乐送1听355毫升的可乐。小胖班有30人,每人喝500毫升,至少买多少瓶2升装的可乐?

  全班练习,课本P29

  设计意图:

  注意各种单位的灵活运用。

  四、总结

  升和毫升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学反思:

  练习:

  1.在( )里添写“<”>”

  40毫升( )2升 3升( )3000毫升

  70000毫升( )70升 12升( )12毫升

  1升1毫升( )1001毫升 999毫升( )1升

  2.应用题

  (1)有一瓶2.5升饮料,第一次喝了900毫升,第二次喝了800毫升,两次一共喝了多少毫升?还剩下多少毫升?

  (2)一包豆奶200毫升,5包豆奶一共有多少毫升?合多少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表示较重的物体的轻重时一般使用吨做单位,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

  2.知道克、千克、吨之间的进率,回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通过换算,将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借助学生已有的关于克、千克的活动经验、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丰富1吨米的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进行克、千克、吨之间的单位换算,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常规积累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的重量单位,请你回忆一下我们一共学习了哪些重量单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t=1000kg

  1kg=1000g

  1t=1000kg=1000000g

  学生回答

  二、换算、加减法

  (一)同一单位量的换算

  研究书上25页第4题的前八题:师巡视

  核对:选2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不同单位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

  例:8t-4500kg=()kg

  1.尝试解决

  2.发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

  3.组织汇报

  4.归纳:将不同单位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5.练习:剩下的5题

  6.小结

  独立完成

  说理由

  观察

  尝试

  质疑

  讨论

  独立完成

  再核对

  设计意图:

  使学生会通过换算,将不同单位的两个量之间的加减计算转换成同一的两个量之间的计算。

  三、应用

  1.进一题(题5)

  (1)读题、审题

  (2)试列式并计算

  (3)交流反馈

  (4)怎样写答句

  (5)归纳:

  2.去尾题(题6)

  (1)读题、审题

  (2)试列式并计算

  (3)交流反馈

  (4)怎样写答句

  (5)归纳:

  3.小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具体的题。

  4.练习:针对班级情况出2题:

  比较大小:

  2700千克()27吨

  30000千克()30吨

  2吨()1900克

  7100000千克()7吨

  5.小船可载重58吨,大船的载重量比小船的327倍多24吨,大船的载重量是多少吨?

  设计意图:

  会处理简单的结果出现“进1”或“去尾”实际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练习:

  1.填空

  10kg = ( )g

  75000kg = ( ) t

  24000k g =( )t

  80000000kg = ( )t

  2.计算

  9t-5600kg=( )kg

  2400kg+5t=( )kg

  9237kg-4t=( )kg

  3100kg+400kg=( )kg

  86000g-35t=( )kg

  8635kg+83000g=( )kg

  3.应用题

  (1)粮店里有892吨大米,如果每辆卡车可装4吨,需要多少辆卡车才能把这些大米全部运走?

  (2)一桶油净重1500g,货架上有8桶,一共有多少千克油?

  建议:

  1.练习中可以增加多个单位不同的量的比较。也可以有已知数据,填单位的开放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教材P25例2、例3及练习六第5、7、8、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整数除法的验算知识迁移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验算,养成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难 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中的两种特殊情况。

  【教学方法】:利用教材情境,结合学生在例l中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归纳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如下题目)竖式计算下列各题:62.7÷3= 29.4÷21=

  2.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小数除以整数的知识。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2)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例2。

  1.情境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热爱运动的学生,王鹏。看,在他的'带动下爷爷也要开始锻炼身体了。(出示教材第25页例2)王鹏的爷爷计划16天慢跑28km,平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

  2.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列式:28÷16,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算完成第一步,被除数末尾有余数12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并在小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在12的后面添上O看成120个十分之一再除。

  教师提问:计算时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该怎么办?在余数后面添O继续除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时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在余数后面添O继续除。它的依据是小数末尾添上O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由于被除数28是整数,小数点没有写出来,因此要在商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后,再写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3.追问:现在除完了吗?为什么?(因为还有余数,所以还没有除完。)

  引导学生利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将8的后面添上O看成80个百分之一,再除以16。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算式。

  师进一步明确:在计算除法时,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要在余数的后面添O继续除。使学生知道: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数了,叫做除尽了。

  4.引导总结:通过例1和例2的学习,谁能说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说一说,并出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O继续除。

  (二)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25页例3)王鹏每周计划跑5.6km,他每天要跑多少千米?

  生独立列式:5.6÷7。

  提问:观察这道算式与学习过的例l、例2有什么不同?

  (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

  (不够商1)

  3.追问:不够商1怎么办?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并总结: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不够商1,就应该在被除数的个位上方,也就是商的个位处写0,用0来占位。

  引导:现在把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合起来看作56个十分之一,再除以7够不够除?商应该写在哪里?

  引导学生明白商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教师板演,完成算式。

  4.验算。这道题怎样验算呢?想一想整数除法是怎样验算的?能不能把这种验算方法应用到小数除法上来?学生独自试一试,再小组交流讨论。

  集体汇报:用乘法验算,即0.8×7=5.6。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1)题,并说一说当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时,怎么办?(添O继续除)

  2.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2)题。通过观察算式及结果,引导学生得出: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个位上就不够商1,这样的除法得到的商都比1小。

  3.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1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

  (2)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然有余数,要在后面添O继续除。

  2.师:谁能完整地总结一下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归纳: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如果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

  五、作业:教材第26、27页练习六第5、7、8题。

  【板书设计】: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例2:28÷16=1.75(千米) 例3:5.6÷7=0.8(千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有关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的关系,学习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一个

  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小明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一次冒险途中啊遇到了阻碍,需要他答题闯关成功,才能到达下一个目的地。他很苦恼,你们能帮帮他吗?

  生:能

  一、填空,感知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1、第一关:根据问题填空:

  (1)师:想求买5本笔记本花了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

  生:一本笔记多少元?

  (2)师:第二个问题,想求大米和面粉一共多少元?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大米多少元,面粉多少元。

  师:想解决刚才的两个问题,我们都需要找对应的条件。(板书:从问题入手→找条件)第一关太简单了,难不倒同学们。下面进行第二关,如果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呢?根据条件填空。

  2、根据条件填空:

  (1)已知买了4块蛋糕,每块蛋糕10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么解答?

  (2)已知每枝铅笔2元,师:根据这个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或者回到可以,自己添加条件提问题。)

  师:为什么?

  生:一个条件不可以。

  师:我们想解决一个问题时,需要两个条件。

  师:老师现在再给一个条件(买了10枝),可以提出问题吗?

  生:可以。

  生:……。一共花了多少元?

  师:你们会解答吗?

  生:……。2x10=20(元)

  (3)已知买了4条裤子,每件衬衫60元,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这两个条件没有关系。

  师:对了,人与人之间有关系,数量与数量之间也是有关系的。(板书: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数量关系,才能提出问题。

  师:你有什么办法?

  生:……。(换其中一个条件)

  师:现在老师也换一个条件(每条90元),你会提出问题并解答吗?

  生:……。裤子一共多少元?4x90=360(元)

  (4)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师:可以提什么问题?

  1、生:一共有多少行树?

  师:怎么解答?

  生:3+8=11(行)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生: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对于这个问题,用到了题目中哪些条件?

  生:3行桃树,每行7棵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信息写成这样(桃树3行每行7棵),两种表达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

  生:下面一种。

  师:为什么?

  生:……。清楚简单。

  师:对呀,当题目信息多时,我们可以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板书:整理信息)

  2、生:桃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对于这个问题,用到了题目中哪些条件?

  生:3行桃树,每行7棵

  师:如果老师把题目信息写成这样(桃树3行每行7棵),两种表达方式你们更喜欢哪种?

  生:下面一种。

  师:为什么?

  生:……。清楚简单。

  师:对呀,当题目信息多时,我们可以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板书:整理信息)

  (5)师:老师再加一个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现在条件变多了,想看起来清楚点,你们会对这些条件进行整理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交流,比较学生的作业。

  师:哪一种整理方法更清楚?

  师: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对于学生的合理问题给予肯定,两三个问题即可)

  (6)师:现在老师再加两个条件(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这下信息更多了,你们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吗?

  师:你是怎么整理的?

  交流展示。(生:在刚才整理的基础上加上梨树的信息)

  师:其实刚才我们整理的`信息都是根据题目中果树的种类来整理的,整理过后看起来更清楚些,你们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简单交流。

  二、体验策略

  1、师:刚才的第二关,我们都是有了条件提问题,(板书:从条件入手→提问题)

  小结:从条件入手→提问题和从问题入手→找条件都是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两种方法去继续闯关。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提的问题也很好。现在轮到老师来给你们提问题了。(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对于这个问题,刚才我们整理好的这些条件行吗?

  生:不行。(或行)

  师:为什么?

  生:……。杏树的条件多余,我们可以选择有用的。

  师:哪个条件用不到?

  生:……。

  师:是呀,根据问题我们可以选择整理有用的条件。

  对于这些整理好的条件,我们可以加上几条线,使它成为表格,同学们觉得这样看起来怎么样呀?

  生:……更清楚一些。

  师:导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列表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2、利用列表,解决数学问题

  谈话:在这张表格里为什么要把每行7棵填在第一行列?为什么要对应排列?

  生:……对应(板书)

  师:表格可以有两种形式,横着或者竖着列都可以。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的想法。

  师:知道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们会计算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师:同学们计算好了,老师也算好了,你们来看看。你们和老师算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们对还是我对呀?

  生:……

  师:我哪里不对?

  生:……

  出示新的计算过程。

  师:你们是这样的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7=21(棵)

  4×5=20(棵)

  21+20=41(棵)

  【师:每一步求得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是呀,老师太粗心了,刚才计算好了,也没有检验一下。同学们,你们检验了吗?现在请你们检验一下刚才的计算。

  师:你们是怎么检验的?

  生:……。(把得数代入原题)

  师:现在这道题目做完了吧?

  生:没有答语。

  师:哦,老师真粗心,答语还没有写,同学们都写了吗?

  师:刚才,我们做这条题目的时候第一步先干嘛?(小结,并完善板书)

  (完善板书: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式—列式计算—检验写答语)

  三、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根据题目中的条件,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不错,下面第三关的问题也来了,你们有信心继续闯关成功吗?

  提问: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刚才那个表格还可以用吗?

  你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这些信息吗?让学生尝试列表,教师适时指导。

  交流:刚才你们是怎么想的?(着重让学生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突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

  师:你们会计算吗?列式计算。

  学生口述。

  板书:8×6=48(棵)

  3×7=21(棵)

  48—21=27(棵)

  讨论: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每一步是答案是否正确?你是如何检验的?

  谈话: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信息,你体会到了什么?

  揭示:利用表格很方便,便于我们分析数量关系。

  四、巩固内化,灵活运用列表的策略。

  1、第三关丝毫没有难住同学们,下面我就进入第四关。根据刚才这个表格,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桃树、杏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

  师:是呀,之前这个表格只有两种树木的信息,要求三种,我们可以多加一列。同学们能看懂这个新表格吗?

  师:你们能快速的列式计算吗?

  快速地交流学生的作业。

  2、出示练一练1

  谈话: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棒!第四关最后呀,来了一个火眼金睛,想考考同学们的眼力,同学们可要看仔细咯。

  集体读题,问:根据这个题目,下面哪个表格正确?符合题目的问题。

  问:每一种表格存在什么问题?

  (第一张表格三年级的数据不对,第二张表格信息没有对应,第三张整理信息整理的不准确,第四张正确。)

  问:你们会计算吗?

  让学生快速计算,简单交流。

  3、出示练一练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2)一件长袖衬衫多少元怎么求?一件短袖衬衫多少元怎么算?

  (揭示数量关系)

  (3)让学生列表并计算

  (4)交流讨论,每一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5)如何检验的?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列表中要注意些什么?计算时注意什么?如何检验?

  六、完成作业

  练习九1、2。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四则运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

  算和应用题,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认识中括号,能够正确地进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6.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互化。

  7.使学生掌握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以及相遇的行程问题,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9.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10.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一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

  一、十进制计数法

  课题: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和数的读法,练习一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2、使学生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页的教学挂图。

  教学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及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读数。

  教学过程:

  一、学习数的产生

  1.探究数的产生(质疑激趣)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家猜想一下。(可以小组讨论,可以看书)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教师总结: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自学记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教师出示第1页的教学挂图:

  (1)让学生看图,图上说明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互相补充。)

  (2)你读过这方面的书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请几名同学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

  教师:由于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以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经过很长时间,才产生了像现在这样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二、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1.复习旧知。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按数位顺序板书出来。)

  (2)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十二亿,世界人口50亿等。这些数都比亿大,从一亿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今天我们就来学比亿大的数。

  (2)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设计思路

  《编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方式,体会编码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难点是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教学中,第一环节我以谈话交流导入,利用今日说法真实案件《家中被盗一百万》的微课,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环节,探索身份证号码中的秘密,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本人和家人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相关信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情况下了解到底身份证号码中隐藏着怎样的信息。了解每个数字用几位数表示,新旧身份证的区别,数字编码的作用和生活中的数字编码。第三环节,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编码的方法。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

  一、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关注生活,激发兴趣,渗透编码思想。

  三、以生为本,习本课堂思想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了解编码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2、过程方法: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在编码中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体会编码中的一些规则和方法,会运用数描述某些事物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逐步建立数感。

  3、情感态度:在利用编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结构与含义,初步学会用数进行编码。

  难点:在辨析、实践中逐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破案吗?生:喜欢。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侦破一起案件。请看案件的视频资料。

  【课堂激趣】

  1。播放《家中被盗一百万》

  2。师:同学们,你认为谁可能是犯罪分子?

  【设计意图】

  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巧妙设疑,引出课题】

  1。师:老师有一个疑问了,身份证号码不就是一组数字吗?为什么能帮助我们破案呢?

  2。师:也就是说身份证号码能传递给我们很多的信息。其实啊,像身份号码、银行卡号这样的由一组数字组成的号码也叫编码,是人们把数字赋予了一定的含义,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那编码里面有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

  本课旨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力求将学生引入到生活情境,将学生对生活中数的认识和了解作为本课的基础,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

  学与教的活动

  【探索组成、感悟特征】

  一、对比辨析,认识地址码

  1。师:在我们中国,每一个公民一出生就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谁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2。师:一共18位。这就是身份证号码的统一性。不管身份证信息是什么样的,我们统一用18位数字表示。

  3。师:那这18个数字都代表什么意思呢?身份证前两位代表省,三四两位的两位代表市,五六两位代表区或者县。

  4。师:身份证的前六位,统一称地址码(边说边板书)

  二、猜猜我是谁,认识生日码

  1。身份证号码第七到第十四位是出生日期码,七到十位是出生年,十一十二位是出生月,十三十四两位数是出生日,接下来我们玩一个小游戏:猜猜我是谁?老师这里有一组出生年月日,你觉得是你,你就站起来。

  2。展示年份20xx很多同学都是20xx年出生的。

  3。展示月份02有同学有疑问了2月为什么不直接写数字2,而要写02呢?因为啊一年有十二个月,如果2月写2是一位数,12月写12是两位数,那身份证的位数就不统一了。

  4。展示20xx0205师:只有一位同学了,你确定一定就是他吗?不一定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获取身份证上的相关信息,达到对年月日这些旧知识的整合。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还让学生简单的介绍了身份证编码的含义,这样设计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知识与生活的实质性练习,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

  三、发挥想象,探索顺序码和校验码

  1。师:那不止他一个人,么怎么样区分同一天出生的人呢?这应该是所有双胞胎的烦恼了。顺序码,将同一天出生的人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进行编码。顺序码的最后一位1。3。5。7。9表示男的,0。2。4。6。8表示女生。有了顺序码,即使双胞胎的身份证也不一样了。这就是编码的唯一性。

  2。身份证的最后一位是校验码,是通过前十七位计算出来的,有数字0—9,我们常见的身份证最后一位是X,其实是罗马数字10。师:身份证号码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啊我们可以把他分成四个部分:地址码+出生日期码+顺序码+校验码。

  【设计意图】

  “先猜测,后验证”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课身份证编码的'规律的得出利用观察比较和猜测验证的过程,让学生真正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排特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走向生活,巩固新知

  1。学习了这么多关于编码的知识,现在你们可以拿起知识的武器帮助警察叔叔破案了吗?

  2。首先我们根据身份证号码判断,因为现场遗留的身份证中的出生年是1972, 2、3、5号犯罪嫌疑人都符合

  3。再看银行的卡号编码。2、3、5只有5持有甲银行的银行卡。所以确定5才是真正的罪犯。恭喜你们成功破案。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自我实践,检验真知。

  (一)淘气为全校每名同学都编了一个号码,其中20xx03321表示“20xx年入学的⑶班学号为32的同学,该同学是男生”。按照这个规则,20xx04172表示的哪名同学

  (二)我是“小小编码师”

  师:看来编码还是挺有用的,那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编一个号码?在我们学校内部,为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号码,想一想,它要体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

  1。通过练习,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形式,让每个学习自主思考的过程,经历编码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编码思想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对编码的认识,增强了课堂的数学味,将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课堂小结

  1。师:其实生活中的编码还有很多很多,你们留心观察过吗?请看(出示旅馆房间号和电话号码)908室,这个编码,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生:9楼08号房间,

  2。师: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你还见过哪些编码?生举例子。学籍号、军事情报、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车牌号都是编码。

  3。师:同学们,我们的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数学好玩,祝大家玩好数学。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2、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习并掌握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惴椒ā⒁蚴谋浠鸹谋浠媛伞

  2、我能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交流能力。

  3、我能经历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4、我能在运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对于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

  自主学习课本33—34页上面的内容。思考:

  1、如何口算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

  2、自学课本红点问题有关内容:

  根据红点(1)我发现:①因为400×2得()个百,就是(),400×20的得数是400×2的()倍,所以是()。

  ②4×2=8,然后再在8后面添()个0,就是()。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以先把()相乘,乘完后看()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添加几个0。

  3、尝试练习:

  口算:100×20 120×10

  学完的请举手示意老师

  (二)自学检测

  请完成下面各题。

  要求:独立完成,认真书写。

  1、口算方法我最妙。

  20×3= 20×80= 600×40= 30×20=

  200×3= 200×80= 50×4= 250×20=

  2、火眼金睛:

  300×20=600 400×50=200 60×50=300

  做完的请举手示意老师。

  (三)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一)集体订正答案

  1、组内解决

  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答案,如果有疑问,请组长记录下来,一起解决。

  2、全班解决

  (二)合作探究

  任务:探究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要求

  (1)小组长组织组员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小组内根据组员的,出观点。

  全班抽取汇报展示。

  三、当堂训练

  要求:先独立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然后两人相互交流一下,最后全班交流。

  (一)基础训练

  课本34页自主练习第1题。

  (二)拓展训练

  课本35页自主练习第4题。

  四、自我反思

  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检测和训练中,你有哪些容易出错的地方?

  我的收获:。

  我的易错点:。

  3、2笔算乘法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我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我能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

  自主学习课本36—37页上面的内容。思考:

  买114袋谷子要花多少钱?列式

  ①根据114×3和114×20的结果,你能尝试完成下面的笔算吗?

  1 1 4

  × 2 3

  ()……()×()的积

  ()……()×()的积

  ()……()+()的和

  ②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用两位数的()位和()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用两位数的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对齐。

  把两次乘得的积()起来。

  思考:竖式计算时要注意()

  ③比较竖式,你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买340袋玉米需要花多少钱?列式

  我发现:340×21在列竖式时,有两种算法:

  第一种:

  3 4 0

  × 2 1

  ()……()×()的积

  ()……()×()的积

  ()

  第二种:先算34×21得(),再在()后面添写()

  3 4 0

  × 2 1

  ()

  ()

  ()

  (二)自学检测

  请完成下面各题。

  要求:独立完成,认真书写。

  1、比一比看谁做的对

  322 145 679

  ×24 ×27 ×13

  2、列式计算

  (1)123的35倍是多少?

  (2)13个451相加得多少?

  (三)我的疑惑

  二、合作探究

  估算:每袋饲料重46千克,买250袋,用载重9吨的小货车运,一次能运完吗?

  我的想法:

  小组其他同学的想法:

  估算这类问题时应注意:

  三、班级展示

  1、各小组将本组的计算方法、想法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质疑。

  3、共同完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估算的方法。

  三、当堂训练

  要求:先独立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然后两人相互交流一下,最后全班交流。

  (一)基础训练

  课本38页自主练习第2题。

  (二)拓展训练

  课本39页自主练习第6题。

  四、自我反思

  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检测和训练中,你有哪些容易出错的地方?

  我的收获:。

  我的易错点:

  3。3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修改栏:学习目标:

  1、我能自主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2、我能将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3、我能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拓展思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观察下面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的情况,根据你的发现接下去再写两个算式试试看,相信你能行!

  (1)8×2=16(2)24×2=48

  8×20=160 12×2=24

  8×200=1600 6×2=12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观察上面两组算式,一个因数有何特点,另一个因数有何变化?积有何变化?

  学完的请举手示意老师。

  二、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归纳规律:

  全班交流:

  2、验证规律:举例验证,进一步认识规律。

  我举例:

  三、班级展示

  1、各小组将本组的发现向全班同学汇报。

  2、汇报时,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或质疑。

  3、共同完善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三、当堂训练

  要求:先独立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然后两人相互交流一下,最后全班交流。

  1、课本41页自主练习1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课本42页自主练习2、3题。

  3、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1)15×8=120(2)12345679×9=111111111

  15×16=()12345679×18=()

  15×24=()12345679×81=()

  4、一块宽8米,面积是560平方米的长方形草地需要整改,整改如下:求经过整改后新草地的面积是多少?

  (1)长不变,宽增加到32米,面积是多少?

  (2)长不变,宽缩小到4米,面积是多少?

  四、自我反思

  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检测和训练中,你与同学合作的如何?

  我的收获:

  我的易错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亿以上数的认识,例1、例2(教材第21——2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并能正确地读、写出亿以上的大数。

  2.进一步理解、掌握我国四位分级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推理、探究、归纳出一以上数的读写法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1世纪教育网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练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及方法。

  补充数位顺序表。

  二、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会读写亿以内的数。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亿大的数。

  大家都知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人们不好好保护它,很多年之后人类就无法生存在地球上了。

  (1)据统计,全球人口总数达到7000000000人。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呼喊:“我快背不动了!”

  (2)我国有广阔的海域,海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据20xx年统计,我国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达400305000000元。其中,沿海旅游业已成为海洋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产值约为10040002000元。

  3、请你们试读出上面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出这些数的呢?

  三、探究新知

  1、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

  (1)回顾读数步骤。

  (2)把70000000000分级。

  标出级数。亿级 万级 个级

  引导学生一级一级的读数。 70000000000 读作:七十亿

  (3)学生读第(2)题中的两个数。

  400305000000读作: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10040002000读作:一百亿四千万二千

  (4)这几个数的读法与“复习”中的一组数的读法相比,你发现这几个数的读法有什么规律?

  归纳亿以上数的读法:读亿以上的数时,只要把“亿级”的数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就行了。

  2、即时练习

  (1)读出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提问:那些零读,那些零不读?

  (2)练习三第1题。

  3、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

  (1)教学例2。

  ①板书: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②请学生根据上面各数的读法,在计数器上拨出这几个数。

  察计数器,看你播出的这个数是个几位数,并尝试写出这个数。

  三亿 写作 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700300200000

  ④ 说说亿以上的数是怎样写的。

  按照亿以内数的写法来写亿以上的数。借助数位表,画出分级线,确定数的数位,对齐各个数位上的数写出相应数字。写数时仍从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自主写数

  教材第20页“做一做”的第1、2题。

  练习三第6题。

  四、巩固应用

  1、课本练习三第2题。

  2、课本练习三第4题

  分组活动:从第问题中题中选一题与同伴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课本练习三第3、5题。

  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读、写法

  1、先分级,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亿”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亿以上数的写法法则

  1、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改写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够熟练地改写多位数。

  能够归纳多位数改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地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国土面积》,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地图

  问:谁知道的国土面积是多少?生回答:960万平方公里。教师板书:9600000平方公里

  3、老师这里还有我们国家新疆等地的面积数据,出示小黑板:

  新疆唯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660000平方公里

  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黑龙江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公里

  江苏省土地面积约:100000平方公里

  谁来读一读这些数?学生读数。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觉?觉得这些数怎么样?

  师:确实是这样,这些数比较大,当一些多位数的末尾的零比较多时,读或者写起来都比较麻烦。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

  对了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或者亿为单位的数。

  二、学习新知:

  1、师:我们在收集数据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国家的国土面积一些数据是这样显示的:960万平方公里。(板书)

  仔细观察这两个数:

  读一读。那么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呢?(后面的一个比前面的'少了四个0,多了一个万字)

  这两个数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大小相等)

  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呢?(生回答:把整万的数万位后面的四个零去掉,然后再加上一个“万”字。)

  2、下面同学们动笔,把小黑板上的四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指名汇报师板书,并让学生回答是怎么想的。

  4、完成书上的试一试,指名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书上写,然后讨论:如何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教师注意追问:为什么要去掉整万的数末尾的四个零?

  整万的数我们会改写了,那么大家有没有信心,通过自学学会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师板书:10000000000让学生想一想怎么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指名到黑板前面写,其余自己在练习本上写。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去掉末尾的八个零,再加上一个亿字)

  师:为什么要去掉末尾的八个零呢?(因为亿位在从右起的第九位,整亿的数亿位的后面有八个零。)

  学生完成书中的试一试第二题。

  5、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整万的数和整亿的数的改写,说一说,该如何改写?

  书中还告诉我们一个有关国土面积的小知识,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书,教师问:读了这个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960万

  1000000000=100亿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具:图形,剪子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

  (1)教师演示。

  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

  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

  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

  (2)认识等腰梯形。

  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

  2:小组交流汇报。

  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

  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

  (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73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

  2、73页3题。剪一剪

  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

  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

  四、课堂小结:

  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74-76页4、8、10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01-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9

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12-15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10-10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5-08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6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3-28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07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06-07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