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数学三年级教案

数学三年级教案

时间:2024-06-12 13:15:0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数学三年级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三年级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数学三年级教案

数学三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标准》指出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淡化术语与纯粹计算,重视理解性学习。在本学段中,应注重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及作用,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它解决问题,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淡化单纯学习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奖牌给哪组”是第六单元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奖牌给哪组”是一个有趣而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的信息都呈现在统计图中,但在统计图中还隐蔽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两组参加比赛的人数不同。能够发现这一信息,才可能否定以小组投中总数论胜负的评判办法,同时想到用小组投中的平均数确定胜负才是公平的。所以,教材是通过读统计图,引导学生把认识平均数与“奖牌给哪组”这一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能运用计算和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课堂实录〗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玩过投篮比赛吗?

  生:玩过。

  师:你们的水平怎么样啊?

  生1:我经常能投中,有时还投中3分球。

  师:哟,你真是个投篮小高手。

  生2:我刚开始投总是投不中,后来慢慢练,就能投中一些了。

  生3:我把手抬高一点就容易投中,如果不注意,就很难投中。

  师:嗯,投篮是要讲究技巧的,不要紧,老师相信你们多多练习就会越投越准的。

  师:你们一定懂得投篮的一些规则吧?

  生1:投篮比赛是有时间规定的。

  生2:投篮比赛是要站在一条指定的罚球线外投篮的。

  生3:我看电视上的篮球比赛每边都是5个人。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一般是在一定的时间、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赛的。

  师:三(1)班的同学分成四个小组举行了两场投篮对抗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生:想。

  师:(动画演示)第一场比赛,准备,开始!同学们把比赛的结果制成了统计图。我们任选其中的一组来仔细观察一下。

  李师:通过看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从图中可以看出孙同学投中最多,周同学投中最少。

  生2:我发现罗同学和李同学投中一样多,都是投中4个球。

  生3:杨同学和周同学投中的总数正好是孙同学投中的个数。

  生4:第一组的同学一共投中了3+5+2+4+4=18个球。

  师:同学们是怎么看出第一组每个同学投中几个球的?

  生5:图上一个☆代表投中一个球。统计图横线上面表示的是小选手投中的个数;横线下面表示的是投篮的人。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接下来还有一场比赛。

  (动画演示,师生合作把第二场比赛的结果制成统计图。)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我想请大家来作裁判,评一评每场比赛的奖牌该给哪个组?你们乐意接受这个任务吗?

  生:乐意。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观察仔细,发挥小组的优势,看谁办法想得好,理由说得充分。我们要给优秀的小裁判发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主动参与学生的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反馈意见。)

  师:第一场的比赛是怎样评的?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投篮水平高,奖牌该给哪个组?说说理由看。

  生1:我们觉得奖牌该给第一组,因为第一组投中的总数是18个,第二组投中的总数是14个,第一组投中的总数多。

  师:你们觉得这个小裁判评判得怎么样啊?

  生2:我觉得他评判得对,(师适时发优秀裁判的奖牌)我们的方法跟他们不一样,我们是这样评判的,第一组的罗同学、李同学和第二组的朱同学、何同学投得一样多,第一组的周同学和第二组的吴同学投得一样多,第一组的杨同学和第二组的蒋同学投得一样多,最后看第一组的孙同学比第二组的高同学投得多,所以也可以看出是第一组赢。

  师:真会观察,逐个对应来比是一种巧妙的评判方法,(鼓掌)优秀小裁判的奖牌送给你们。还有没有不同的评判方法?

  生3:我们也认为奖牌该给第一组,因为从两个统计图的下面往上面看,第一横行都投得一样多,第二横行到第五横行每一横行第一组都比第二组多投中一个球。

  师:你们也是对应着比,可比较的角度跟前面一个同学说的不同,又是一种好办法,真了不起。你们也是优秀的小裁判!

  生4:我们认为奖牌给第一组,因为在图上把第一组孙投中的一个给周,这样第一组每个人投中的就是3个多一些,把第二组朱同学和何同学投中的一个都给高,这样看出第二组每个人投中的还不到3个。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评出了第一场第一组的投篮水平高,冠军是第一小组,奖牌送给第一组(显奖牌在该统计图上)。

  师:再看第二场的比赛怎样评呢?

  师: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投篮水平高,奖牌该给哪个组

  生1:我们认为奖牌该给第三组,因为第三组共投中了25个球,第四组共投中了24个球。

  生2:我们认为奖牌该给第四组,因为第四组少了一个人,投中24个,如果也是5个人,肯定会比第三组投中得多的。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3:我们认为奖牌该给第三组,因为第三组投中的总数比第四组多1个。

  生4:我们认为奖牌该给第四组,因为第三组5个人投中25个球,25除以5平均每个人投中的是5个球,而第四组4个人投中24个球,24除以4平均每个人投中的就是6个球,所以第四组平均每个人投中的多。

  师: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根据投中的总数的多少,认为奖牌应该给第三组;另一种是根据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的多少,认为奖牌应该给第四组。

  生5:老师,这两组的人数不一样,奖牌给哪组,人数不同是个关键。

  师:对,两组的人数不一样,我们以总数的多少决定胜负是否公平?

  生:不公平。

  师:这种情况下,有什么好办法能公平地评出奖牌到底该给哪个组呢?

  生6:把第一组的赵同学去掉,这样每组就都是4个人了。

  师:你想去掉投中个数最少的赵同学啊,他也是第三组的一员,去掉谁都不好。

  生7:我不去掉赵同学,但是把他投中的4个分给组里面每个同学一个,这样第三组也可以变成只有4个同学参加比赛啦。

  师:这样啊,那第三组还是5个人参加了比赛,我想第四组同学是不会愿意的。

  生8:那重新按人数相等的情况再比一次呗。

  师:时间有限,不允许再比啦。

  生9:那给第四组再加上一个选手,记下他的成绩。

  师:比赛已经结束了,不可能再比了。其实,人数不等就是第二场投篮比赛的特殊情况,第三组5个人投中25个,第四组4个人投中24个,奖牌到底该给哪个组?应该比什么才能看出谁的投篮水平高?同学们不要着急,小组交流一下看有没有更好的主意?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刚才讨论的情况?

  生10:现在我们组认为奖牌该给第四组,因为人数不同,光看总数看不出哪一组的投篮水平高,而应该看小组里平均每个人投中的个数。

  生11:我们也认为奖牌该给第四组,虽然第三组投中的总数多,但第四组平均每个人投中的个数比第三组要多。

  生12: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要看出哪一组的投篮水平高,应该比小组里平均每个人投中的个数。

  生13:我们从图上看出,把第四组徐同学投的一个补给梁同学,第四组每个人都投中6个球;把第三组王同学投的一个球给赵同学,第三组每个人就都投中了5个球。

  师小结:(边演示边说)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方法是一种移多补少的好方法,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第三组平均每人投中5个球,第四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球。现在看出来,其实是哪一组的水平高?奖牌该给哪个组?(显奖牌在该统计图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想出的把多的补给少的,都正好拉平啦,这种方法好不好啊?

  生:好。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要做到公平、公正,就应该看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

  (师适时发优秀裁判的奖牌。)

  师:要知道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师:要求第三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想一想,怎么算?

  生:(5+6+5+4+5)÷5=5(个)。

  师:把每个人投中的个数先记下来,再合起来,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就平均分成几份,最后算出来第三组平均每人投中5个球,平均每人投中5个也就是这个小组投中的平均数。我们用总数除以人数就得到小组投中的平均数。

  师:其他同学能试着算出第四小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吗?

  生:(6+5+6+7)÷4=6(个)。

  师:刚才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和讨论第二场比赛奖牌该给哪个组,最后是谁的出现帮助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生1:我觉得平均数很公平、公正。

  生2:我觉得平均数很有用,特别是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

  师:对,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就一定要用到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先代表我们班的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练一练

  师: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新苗杯”校园小歌手大奖赛,这张统计表(显示)里记录了1,2,3号小选手的成绩。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不用计算,请同学们先来估计一下三位选手的平均得分大约各是多少分?

  生1:我估计1号选手的平均得分大约是90分。

  师: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1:我把李老师打的最高分96分拿出5分给王老师,这样王老师的打分就变成90分,李老师再给1分给陈老师,这样陈老师也变成90分,李老师也变成90分了。

  师:你能把高分补给低分,在估计的过程中知道1号选手的平均得分,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谁知道2号选手的平均得分?

  生2:2号选手的平均得分是91分,我观察这三个数后把王老师打的最高分96分中的5分给李老师,这样这三位老师打的就都是91分了。

  生3:我也是用这种办法把王老师打的95分拿出2分,1分给李老师,1分给陈老师,所以3号选手的平均得分是93分。

  师小结:平均得分就是把高分的补给低分的,互相拉平,应该比高分低,比低分高,在高分和低分之间。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73页看第1题,把这张评分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三位选手的名次。

  (集体订正。)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我就了解到一条,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从校医那儿了解到同学们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看到平均身高135厘米,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比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要高。

  师:是的,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比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还要高,我们要告诉三(1)班的同学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生2:我的身高是137厘米,比全班的平均身高要高。

  生3:我的身高正好是135厘米。

  生4:我也是。

  师:有没有比这个平均身高矮的?

  生5:我是133厘米,比平均身高矮2厘米。

  ……

  师:看来,有的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要高,有的比平均身高矮,还有的跟平均身高一样,其实平均身高反映出的是全班同学身高的一种平均水平。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或者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生1:我用电脑打字,1分平均能打50个字。

  生2:我1分平均能做40个仰卧起坐。

  生3:我每分平均能读一百多个字。

  生4:我们家平均每个月的电费是40元左右。

  生5:我们家三口的平均年龄是27岁。

  生6:我们柳州夏季最热的时候的平均气温约是30多度。

  生7:我平均每天晚上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约30分钟。

  ……

  师小结: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还有很多很多,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课后再回去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也可以把它们写进你的数学日记里。

  〖教学反思〗

  在“奖牌给哪组”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大胆争辩、善于反思,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生活问题中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断得到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开课,在与学生聊投篮的轻松话题中很快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然后,让学生从两场比赛中任选一场来评判,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两场比赛投中情况的统计图,使学生发现第一场比赛两组投篮人数相等时,可以逐个比、比总数或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比,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但第二场“当投篮的人数不相等时,奖牌又该给哪个组?”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认知冲突搭建起讨论平台,这时我不急于下定论,而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与争辩,在不断交流与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明晰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获得怎样利用统计图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体验,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发展统计意识和应用意识。

  2、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本节课将平均数置于生活这个大背景中来研究,从解决投篮比赛的奖牌该给哪个组的问题,到协助学校的评委会算出歌手大奖赛选手的平均得分、了解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平均数的信息,再到课后进一步去收集、了解更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整个过程都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他们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个人都离不开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不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坚定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3、问题与思考

  在这节课中,对于评判第二场比赛奖牌该给哪个组的问题,我给予学生思考与争论的时间较长。作为教师,我虽然没有急于下定论,但如何及时地把学生当中的思维差异变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提升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与反思。

  〖案例点评〗

  “奖牌给哪组”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知识的整个构建过程

  开课,通过争当公平、公正的小裁判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评判人数相等与人数不等的两场投篮比赛中,发现问题、引起思维冲突。经过充分地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自然地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亲历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到人数不等的情况需要求平均数才能公平地做出评判的过程,把认识平均数与解决颁奖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选择的学习内容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如:比较两组同学的投篮水平、了解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了解比赛当中评委们打分后算出的平均分,还有月平均气温、家庭月平均消费等等,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师注重角色转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给每场比赛的冠军队颁奖的全过程中,教师真正把“裁判”的角色交给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积极思考、反复讨论、大胆争辩,允许“一个问题多种声音”,最终通过师生互动式的交流、探讨达成共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

数学三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素材。学生的空间观念要在他们自己的观察、试验、操作等“做数学”的体验活动中才能不断生成和发展,因而要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既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又为学习其他图形奠定基础。

  镜子不仅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它还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认识镜子中的数学奥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镜子中的数学知识蕴藏于游戏、活动中。活动的设计是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具有生命活力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主认识,在交流中迸发灵感,挖掘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培养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建立镜面对称现象的模型,并能运用镜面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教学设备较齐全,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家长对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教师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给予学生更多探索、创造、交流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断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由生活伙伴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伙伴,瞧,它是什么?从镜子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2.由猜测引发矛盾冲突,激发求知欲

  (全班同学照着大镜子整理衣服和红领巾。)

  师:咦,我发现××同学今天头上还戴着漂亮的发卡,请同学们看一看,如果我们从镜子中看她,她的发卡在她头上的哪一边?

  (先猜一猜,学生猜测后,请她上台面向大家,举起右手,再转身,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师:发卡在她头上的右边,为什么从镜子中看是在左边呢?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究镜子中的数学奥秘!

  (板书课题)

  (评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照镜子的体验,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生成“愤”与“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拿起镜子照一照身边的物品,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镜子内外,左右是否相同,还是相反?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用实物进行验证。)

  师引导学生归纳:镜子内外,左右相反。

  (评析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其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实践中充分体验镜子内外空间事物的位置与顺序所发生的变化,逐步探究出镜面对称的特征,经历与体验由问题到假设再到验证的数学过程与方法。)

  2.机灵狗不知道镜子中的这个奥秘,所以碰到一个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助它解决吗?

  师:机灵狗从镜子中看到的时间对吗?为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镜子和钟面实践,然后小组派代表汇报。)

  (评析通过运用知识帮助机灵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师:还有哪些时间从镜子中看,容易被看错?

  (评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散学生思维。)

  3.刚才同学们帮助机灵狗解决了问题,它送给每个人一张智慧大“王”的图片,用镜子照一照,你又有什么精彩的发现?跟同伴说一说。

  引导学生归纳:镜子内外,互相对称,利用镜子能看到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评析变学数学为做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镜面对称现象。)

  4.课本上还有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你能把镜子放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看到图的全部吗?

  (学生上台展示做法。)

  (评析运用镜面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老师手上这些图形只有一半,猜猜,它们的整个图形分别是什么?

  你能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

  引导学生归纳:镜子内外,左右相反,互相对称,这种现象称为镜面对称现象。

  (评析通过各种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建构镜面对称现象的模型。)

  (三)解释应用,发展思维

  1.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师:他们为什么能准确地做出对方的动作?

  (评析通过游戏活跃课堂,培养学生空间感觉和空间想像能力,进一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

  2.同学们能把镜面对称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老师决定奖励你们,请大家看《猴子捞月》的动画片。

  师: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

  (学生独立思考,再选代表回答。)

  师:镜面对称现象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我们一起去欣赏祖国美丽的山水!(放录像)欣赏之后你想说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热爱祖国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再次体验镜面对称现象。)

  3.生活中应用镜面对称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录像和图片,你能发现什么?镜子和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播放《五朵金花》录像片断:姑娘在泉边梳妆;出示图片:牙科检查镜、汽车后视镜、商场防盗镜等。)

  (评析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解释应用中提高认知水平。)

  (四)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体现了学生自主“做”数学的探究式学习模式:生活原型――数学化――运用。教师能够把抽象的知识蕴藏于生活的原有状态呈现,在学生交流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炼,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使学生能轻松、自然地理解与掌握,并自觉转化为一种生活技能,做到学以致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等活动,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2.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实现自主建构,发展学生思维。

  新教材赋予教师充分的创造空间,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开放性因素,创设有价值、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学习的探究过程:经历由生活中的照镜子现象(如头饰左右错位等)抽象成数学模型(对称并且左右错位等)的过程;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猜想――验证――归纳本质;经历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的过程(如后视镜、猴子捞月等)。让学生在玩中学,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对镜面对称知识的建构,并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3.注重合作的实效性,关注学生情感,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

  每位学生都能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发表个人看法。在合作之前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时轮流发言,并及时记录交流情况,培养合作能力。整个教学过程都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激励性评价及鼓励,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充分参与学习、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点评〗

  1.在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等新课标精神指导下,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新教材赋予的创造空间,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开放性因素,以“镜面对称”为中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以学生照镜子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模拟照镜子的游戏表演活动,既符合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又能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掌握水平,加深对愉悦情感的体验;此外,增加猴子捞月、泉边梳妆、牙科镜检、汽车后视镜等镜面对称的图片与实例,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实践应用价值。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学习的探究过程,学会学习。让学生经历了由生活中的照镜子现象(如头饰左右错位等)抽象成数学模型(对称并且左右错位等)的过程;经历了科学的发现过程:猜想――验证――归纳本质,此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经历了数学现象到数学模型再由数学模型到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过程(如后视镜、猴子捞月等)。

数学三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通过生活中学生易于理解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根据直观图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直观图有明确的认识。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又如学过的分类思想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探究情景,让学生经历从独立到交叉重复的过程,分散难度,使学生逐步理解图示中的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图示灵活解题。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从统计“上、下学期获得五好小标兵”的人数及“获得跳绳比赛奖与数学竞赛奖”的人数这两个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出发,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过度到用图表示。

  教学理念: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我以此作为这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预设过程:

  一、直接引入课题

  今天,数学王国的小精灵聪聪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看看,让大家认识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学习新的数学方法。

  〔小精灵聪聪的引入,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门见山,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

  二、创情引发冲突

  1、创设生活情景,引出图示法

  在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表现优秀,被评为五好小标兵。现在老师把他们请上台来。上学期的请到左边集合站一圈,这学期的请到右边集合站一圈。认真观察,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

  (在学生说了他们的表示方法后,老师介绍聪聪的图示法。用2个椭圆表示。为下面的问题解决做铺垫。)

  2、引发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还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活动。进行了跳绳比赛和数学竞赛等。请获得跳绳比赛奖的到左边集合站一圈,数学竞赛奖的同学到右边集合站一圈。

  〔数学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也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2个问题的创设,由易到难,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作准备。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探究新的方法

  1、引发思考:这几个同学获得了2项奖,他们应该怎样站好?

  2、让学生想办法并汇报。(在学生想出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学生表示的意义。)

  〔此时,让学生说意义。因为他们参与了活动,所以容易理解。〕

  3、引出用图表示的方法:你们能用像题1这样的图表示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尝试、创新的机会,体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如果学生不能表示,老师介绍。)

  小精灵聪聪的画法是数学家韦恩发明的,因此叫韦恩图。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仔细看。

  这几个同学参加了2项,所以,左边圈里有他的姓名,右边圈里也有他的姓名。为了更简便、清楚地表示重复的人,小精灵聪聪把他们的姓名写在中间,只写一遍;然后把圆圈像这样画过去。

  这样一来,一共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各表示什么呢?

  4、理解图示的意义。

  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思。

  如果让你参加,你会获得什么奖,你的名字应填在什么位置上?

  〔给学生充足的自主观察、尝试、独立思考、互助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并适时引导和变换方式,让学生经历用图表示的过程,理解图示的意义。〕

  5、比较表与图的不同,体会图的作用──更简便、清楚。

  你们比较一下统计表和直观图,有什么感受?

  (使学生认识到用图表示比用表表示更直观、更清楚。特别是很容易看出谁重复了。)

  〔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用图表示的认识,感到图示更直观、更清楚。〕

  6、让学生看图解决问题。

  请大家根据图示用多种方法解决“获得两项竞赛奖的一共有多少人?”并互相交流想法。

  再指名汇报解法和想法。

  〔能根据直观图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7、小结注意点:

  现在明白了吗?如果我们再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应该注意什么?

  四、用新方法解决问题

  1、买菜问题

  我们学校非常注意同学们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每天的菜都不完全相同。这是班上的2个小记者调查的近两天的买菜情况,请大家把图填写完,并计算食堂这两天一共买了几种菜。(先完成后指名汇报)

  4月11日

  4月12日

  4月11日 4月12日

  2、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解决他们自己收集的实际问题或书上的习题。

  3、辨析:

  小名他们小组有12人一起打扫卫生。小名统计了一下:有8人扫地,8人擦窗子,其中5人既扫了地又擦了窗子。小名统计的对吗?

  〔练习设计注意生活化、层次化,并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活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建立数学模型。〕

  五、课堂小结:

  今天所解决的总和问题与以前的不一样。大家留心观察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能用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呢?

  〔小结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三年级教案4

  章节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一单元

  课题

  买书

  计划学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力目标

  倡导学生自动参与,积极合作,探究小数加减的方法。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加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的运算。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

  (一)创设情境师:

  1、出示题目: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

  2、要求学生独立列出算式:3.2+11.5=

  3、请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小数的加法,思考与同桌交流.

  3

  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

  探究

  要求学生独立列出算式:3.2+11.5=

  3、请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小数的加法,思考与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有的方法:

  (1) 3+11=14,2+5=7,所以是14.7

  (2) 3.2元=32角,11.5元=115角,32+115=147角

  (3) 3.2元=3元2角,11.5元=11元5角, 3元2角+11元5角=14元7角,(4) ……

  总结方法:如果学生没有出现小数的算法,可以教师引出。

  板书:两小数相加,先将小数点对齐,然后再相加.

  想一想讨论: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3、请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小数的加法,思考与同桌交流.

  每种做法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

  7

  设计意图

  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独立探究能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巩固与探究

  试一试。

  1、问题:一本《数学世界》比一本《童话故事》贵多少元?

  2、要求学生尝试解决11.5-3.2=,可以用竖式来解决。

  3、让学生思考小数减法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4、巩固练习:17.8-2.3= 5.64-1.32=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第6页第2题。

  将两个小数组成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并进行计算。

  (2、书本第7页第1题。

  在做此题时,巩固学生掌握算法的同时理解算理。

  3、解决问题。

  (1)小明买这两个玩具共花了多少元?

  (2)玩具小熊比玩具车便宜多少元?

  说说在列竖式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集体交流。

  4、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这三个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20

  设计意图

  教师注重评价各种方法或策略的`特点,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并加以掌握。教师也可以作为平等的一员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比较策略,开拓学生的思路。

  总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都学到哪些数学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发言

  5分

  作业布置

  竖式计算:5.70+4.28= 6.20+3.55=

  设计意图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的掌握。

  板书设计

  买书

  小数点一定对齐

  3.2

  +11.5

  14.7`

数学三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600÷3=200

  3。试一试。

  360÷6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数学三年级教案6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上课来了好多客人老师,还来了一个小客人呢!猜猜他是谁?(放旺仔广告语)从它身上你看到了什么?(说到日期特写)旺仔牛奶上怎么会有年月日啊?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年月日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揭示课题)

  二、 观察年历,探求新知

  1、 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呢?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2、 (1)请大家拿出你带来的年历卡,你会看吗?那在年历卡上找一找你的生日,把它圈一圈。

  谁来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么找到的?

  3、 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年历卡,你有什么发现和同桌一起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

  (1) 你是怎么填表格的?

  (2)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统计,你还发现了什么?

  4、 游戏

  随便报一个月,要是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李老师报了月份后,喊了开始才能起立,不然你就犯规喽!

  7月 你怎么判断的?

  8月 怎么8月还是男生站起来

  4月 10月 2月

  5、 计算全年天数

  (1) 2月非常特殊。你知道今年2月有多少天吗?今年一年有多少天呢?你会算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交流总结方法

  三、 巩固练习

  1、 猜节日

  年月日不但可以用来记时,有时候人们还给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在我们历史上有很多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猜一猜,下面这些是什么节日?

  国庆节 植树节 儿童节 教师节

  2、 修改日记

  (1) 三(4)班的`王心是个很认真的小朋友。他有个写日子的习惯。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一起来读读好吗?

  (2) 读了王心的日记你想说些什么?

  3、 整理食品

  (1) 年月日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真大。日记中要用到它,还有哪里也要用到呢?听听旺仔他又要说什么?

  (2) 这里还有些食品,大家来看看它们能不能顺利通过检查

  光明酸奶 牛肉干 巧克力蛋糕 喜之郎果冻

  20xx.3.10 20xx.3.25 20xx.3.1 20xx.9.1

  30天 1年 一个星期 半年

  四、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我们学校网站上有一些有关年月日的一些小故事和小知识,课后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五、 制作

  回去后做一张20xx年1月的月历卡。

数学三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挂图、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整数、小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你们知道分数的大小如何比较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一下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引导探索

  1、有两个一样的正方形,都平均分成了4份。请同学们涂一涂,使涂色后的图形能分别表示这两个分数。

  2、通过涂色,同学们认为哪个分数大?呢为什么?

  3、同学们,你们自己能画画图,用图说明和哪个大吗?有信心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4、教师在黑板上图示>,:问大家同意老师的判断吗?

  5、小组讨论。

  6、小组汇报。

  三、拓展应用。

  1、按分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2、在下面图形中涂出它的'。

  3、

  吃西瓜

  教学目标: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挂图、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整数、小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你们知道分数的大小如何比较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一下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引导探索

  1、认真观察“吃西瓜”的情境图,说一说它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弄清它已知什么,求什么。

  2、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学生尝试列算式。

  3、探索“+=”怎么算。

  (1)学生独立画图表示分数。

  (2)拼图看应该得出什么结果。

  (3)回到问题情境,小组讨论:解释这个结果是否合理。

  4、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小组交流结果。

  5、学生独立解决第三个问题,全班交流如何把“1”变成可以与相减的分数。

  三、拓展应用。

  1、

  2、

  3、

  2、+-1-

  +-1-

  3、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两人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

  奖牌给哪组

数学三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1克有多重。

  2.让学生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体会1克有多重。

  教学准备

  2分硬币、各类标有克作单位的包装袋、直尺、羽毛、黄豆、橡皮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学习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

  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

  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

  3.一把直尺呢?

  4.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

  5.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

  橙子:150克哈密瓜:1250克

  6.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

  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分辨每个

  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

  1.试一试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

  盒大约重多少克?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3.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手掂一掂,估计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

  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千克=()克3000克=()千克

  9000克=()千克7千克=()克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在组织交流。

  5.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察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

  (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

  有什么收获?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课后感受

  复习克的知识和千克和克的关系。效理想。这部分内容学生在二年级时也已经接触过,所以这里只是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数学三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可能发生的结果和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判断,并正确使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与同学进行交流。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对“等可能性”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每组用的同型不同色的小球;转盘原材料;记录表等。

  教学实录:

  一、复习导入

  介绍两种颜色的乒乓球。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球?如果我把一只黄球与一只白球放在这个口袋里,让你来摸一摸,你能摸到你喜欢的颜色吗?

  生:大概,可能摸到。

  二、初步认识可能性大小

  1、猜一猜。

  师:老师带来的口袋里放了放5个黄球和1个白球,如果让你来摸一摸,你估计情况会怎么样呢?

  生1:很容易摸到黄球。

  生2:也可能摸到白球。

  生3:我认为摸到黄球的次数会多一些。

  师:情况真是这样的吗?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

  生:动手摸一下就知道了。

  2、试一试。

  师:那我们就来亲自动手试一试吧。

  教师呈现活动要求:“每人每次任意摸出1个球,记录员记录摸得的结果,把球放回口袋摇一摇,换下一位继续摸。每组一共摸20次。”

  师:按照要求,摸球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不能抢。

  生2:不能偷看。

  生3:是任意摸、随便摸的意思。

  ……

  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说一说。

  师:请按小组汇报一下,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统计的。

  生1:我们是用打勾的方法统计的;

  生2:我们是用画横线的方法统计的;

  生3:我们是数正字的;

  师:能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如何用数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的吗?

  学生介绍方法。

  师:你们觉得数正字的方法怎么样?

  生1:简洁,一目了然。

  生2:一个正字五画,数起来很方便。

  师生根据统计表共同分析结果。

  4、议一议。

  师:通过摸球活动,你觉得能验证你刚才的猜想吗?

  生:能。

  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生: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黄球多比白球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比白球的可能性大。

  师:也可以怎么说?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小。

  教师板书:可能性大小

  三、理解等可能性

  1、变式思考,明晰概念。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口袋里装着5个黄球和一个白球,任意摸,情况会怎样呢?

  生:摸到白球

  师:一定是白球吗?

  生:不一定,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会怎么样呢?

  生: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大。

  2、实验比较,加深感悟。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如果把口袋里的球换成4个白球、2个黄球呢?

  生1: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大一些。

  生2:黄球摸到的次数可能比白球少。

  师:让我们来继续通过试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吧。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针对各小组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指导。

  统计各小组摸到不同颜色球的.情况,记录并分析。

  师:同样是可能性有大有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摸到黄球和摸到白球的次数相差没那么大了;

  生2:因为白球和黄球相差没那么多了,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也就没那么大了。

  3、促进迁移,深化理解。

  教师出示图并提问:如果是3个黄球和3个白球,任意摸球,又会怎么样呢?

  生:可能摸到白球,也可以摸到黄球。

  师:现在摸到这两种球的可能性是……?

  生:一样的,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们的个数一样的。

  生2:球的个数相等,被摸到的可能性相同。

  ……

  教师板书:相等

  4、引发探究,鼓励创新。

  教师出示口袋,里面放着5个白球。

  师: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一些,怎么放黄球?

  生1:摆6个。

  生2:摆6-9个。

  师:这几种摆法中,哪一种只多那么一点点?

  生:应该摆6个。

  师: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得多,怎么放呢?

  生:摆1个,2个,3个都可以。

  师:你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生:摸到的黄球的可能性和摸到的白球的可能性差不多。

  生1:6-7个。

  生2:摸4-5个也行。

  生3: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相等,要摆几个黄球?

  生4:5个。

  四、体会等可能性的公平性

  1、感受等可能性在实际生活的运用

  播放录像:足球比赛抛硬币选择场地的情境。

  师:谁知道裁判在干什么?

  生:用抛硬币的方法选场地,还可以确定谁先发球。

  师:你觉得用抛硬币的办法决定场地和谁先发球,是不是公平合理呢?

  生1:因为硬币有两个面,只要两个队长选择一个面就可以了,很方便。

  生2:抛到正面与反面的可能性一样的,就比较公平。

  师:类似于这样的公平竞争的方法还有哪些呢?

  生1:铁锤、剪刀、布。

  生2:掷骰子。

  ……

  2、设计等可能性。

  多媒体播放两学生下棋场景,两小朋友正用掷骰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棋。

  画外音:“掷到六点朝上就你走,掷不到六点就我走。”

  师:如果是你,你愿意按这个规则与他下棋吗?

  生1:不愿意。因为六点只有一面,甩不到六的有好几面,不公平。

  生2:六点很难抛到,1、2、3、4、5很容易抛到。

  师:如果你来下棋,同样用掷骰子的方法,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规则吗?

  生1:如果掷到单数就你走,扔到双数就我走。

  生2:如果掷的点数大,你大你就走。

  生3:如果掷到1,2,3面,你走,如果掷到4,5,6我走。

  生4:如果掷到单数,或是双数也可以的。

  师:为什么这些规则你愿意接受呢?

  生:因为它们的可能性相等。

  五、综合应用可能性大小的知识。

  师:老师前两天我去逛商场,看到商场里正用转盘搞一场“转、转、转,转出幸运星”的有奖促销活动,我们来看一看。

  电脑出示转盘

  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转盘,并说一说转动这个转盘,结果有几种可能。

  师:如果你是商场的经理,你会制定怎样的中奖规则?

  生1:绿色没有奖,红色一等奖。

  生2:绿色三等奖,紫色二等奖,红色一等奖……

  师:我注意到,你们都是把红色定为一等奖,为什么呢?

  生1:因为转到红色的可能性比较少。

  生2:一等奖奖品贵,应该由少数人得,不然老板就亏了。

  ……

  师:其它几个商场的老板看到这个转盘,也都想用转盘搞一场有奖促销的活动,不过每个商场老板的想法不太相同。你能不能根据老总的要求来设计一个转盘?

  分小组按要求制作转盘。

  交流各组制作的转盘。

  师: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最希望去转哪个转盘?为什么?

  生1:我最希望转我们自己的转盘。

  生2:我最希望转这个,因为获奖的可能性很大。

  生3:是,要求中奖的可能性很大,不中奖的可能性很小。

  师:如果你是老板,你希望设计哪个转盘?

  生:当然希望是得大奖的人数少的了。

  师:想想这几个转盘都是按哪个要求制作的?

  生:中奖和不中奖的可能性相等。

  师:在生活中,象这样的事例是随处可见,关键是要靠我们用明亮的双眼去寻找、去发现,用你智慧的大脑去分析、去判断。

数学三年级教案10

  一、情境创设引人入胜。

  平移和旋转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能经常看到,同学们也曾亲身经历过。周老师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游乐场为切入点,分别出示了缆车、摩天轮、旋转木马、滑梯和升降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运动方式、比画运动轨迹、讨论运动特征、比较两者异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初步建立两种运动方式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设计层层递进。

  本节课的难点是准确描述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周老师以童趣的小蚂蚁搬运食物为模型,依次呈现小蚂蚁运豆子、小蚂蚁运薯条和小蚂蚁运三角形饼干的场景,对应数学中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和图形的平移。巧妙的设计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知识结构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完善和提升。周老师将本节课的难点分层攻破,并在每一层次中加以相应的练习。其中周老师选取的松树图、蘑菇图、电脑图和小船图的平移描述,给了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独立研究和展示交流,在交流时强调先要找出一对对应点,再数一数格数,轻松解决难点。在此环节中充分体现了“独立探究、讲授、踊跃展示”的十二字精神,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孩子们及时内化了新知。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研究平移距离时,课件上动态演示了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和三角形的平移,以此验证之前的'探究结果,突破了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时,动态呈现了富有情趣的练习,提高了练习的乐趣。

  周老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教学的有效与快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一节课是完美的。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想法。本节课按照教材安排还有一个环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个部分周老师把它作为了课后练习,没来得及讲。讲授,踊跃交流的结果必然导致课堂时间不足,不知道在教学时该如何把握?作为一节公开课,我很想看到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本节课中似乎没有呈现。在课的结尾,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平移的实际问题去解决,让孩子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或者可以让孩子们欣赏一些平移的花边等,让孩子感受数学的生活美。可能我的观点还比较肤浅,我将把握每次的学习机会,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数学三年级教案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数学三年级教案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上的例1~例5,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和学生都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 3枝铅笔平均分给 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平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诉学生这样就把饼平均分成了两块。

  (2)把一个饼(实物图)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提问:可不可以说是平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平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教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习。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习。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导学生写出。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学生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 ,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5.教学例5。

  (1)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

  (3)数一数这条线段一上有几个。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指出上面我们学习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一些先折出来的同学示范怎么折。分数的折法很多,只要学生能折出最常见的几种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题。

  这道题是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要说一说为什么。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四、课外作业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

数学三年级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对全册课本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教材先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100以内)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积100以内)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以及万以内的减法,一个因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的笔算,然后复习两步混合运算的式题和应用题;再复习时间单位、角和直角的概念;最后是应用题的综合练习。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深化概念,正确计算,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100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积100以内)和一位数除两位数。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万以内的减法,一个因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

  2.掌握两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两步混合式题。

  3.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分步列式解答以“求剩余”、“相差关系”、“和”等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三、复习重点与难点

  1.复习重点:万以内减法、一个因数和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以及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

  2.复习难点: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并正确解答。

  四、教学时间7课时。

  (1)万以内的'减法总复习(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正确地口整百整十、整千整百减整百整十、整千整百数。

  2.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万以内减法,能用减数和减数相加等于被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

  (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万以内减法的笔算退位减法。

  难点:连续退位减法。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明确复习目标。

  小黑板出示:

  复习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2.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整千整百减整百整十、整千整百数;

  3.掌握减法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万以内的减法;

  4.能掌握减法验算方法,养成验算习惯。

  2,复习口算。

  口算,直接写出得数。

  52+2670-5567+972-25

  95-2145+1881-34.47+36

  600+8001500-7005000+400

  900-3007900+120093-71

  (1)检查校对。,

  (2)同桌互说52+26、95-21、600+800、900-300的口算方法。

  (3)指名说说口算方法。

  3.复习笔算。

  (1)请学生独立计算:4801-45641600-539

  (2)整理:

  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②万以内减法的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c.被减数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寻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在一起,再减。

  (3)出示

  9100-27969010-2796

  9001-27964060-2805

  ①学生列竖式计算。

  ②根据学生练习情况,提出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a、认真书写,数字、符号、得数不要抄错;

  b、认真计算,做一步查一步,计算退位减法时,千万不要忘记减去退去的数。

  (4)检查减法计算是否正确,有哪些验算方法。

  ①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②验算9001-27964060-2805

  4.综合练习。

  (1)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980910049475948

  一427-7407一3456-325

  56317035914513

  (2)下面方框可以填几。

  两次退位两次进位

  51383246

  -1口口4+2口3口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怎样进行减法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对照复习目标,你能得几分?

  6.课堂作业。

  计算并验算:

  6548-3127875+43195000-1284

  1280-7951625+35783020-1456

数学三年级教案14

  教学内容: P54第4题以及补充。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24时记时法,会计算一天之外的经过时间。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出示):一辆汽车9:10从无锡开往安徽,下午2:00到达,途中运行了几小时?

  学生独立练习,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小结:计算经过时间,只要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

  设问:如果这辆汽车20:00从无锡出发开往北京,要在第二天10:00到达,这辆车在途中共运行几小时?

  二、探索方法:

  (一)、经过时间跨2天的。

  1、师:你会解答吗?独立思考,不会的可以同桌商量,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第一种方法:涉及到两天,按两段计算,先算今天的,24-20=4(小时),再算明天的,10-0=10(小时),最后再把两段时间加起来,4+10=14(小时)。

  第二种方法:24+10-20=14(小时)

  2、同样的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我们来看:

  (练一练)

  小星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几小时?

  一封信昨天17:00从邮箱取出,到今天7:00到达目的地,这封信经过了多少小时到达目的地?

  一列火车晚上8时从上海开出,第二天下午5时到达北京,路上行了几小时?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评讲,每题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二)经过时间是2天以上的`。

  例:10月1日长假,小明出去游玩,10月5日下午3时出发,到10月7日晚上8时回家,请同学们算一算,小明在外面多少小时?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你们是怎么想的?

  10月5日:下午3时=15时 24-15=9(小时)

  10月6日:24小时

  10月7日:晚上10时=22时,22-0=22(小时)

  9+24+22=55(小时)

  答:老师在外面55小时。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求经过时间和昨天学的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计算?(计算一天之外的经过时间,我们可以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来计算)

  四、课内练习:

  1、叔叔晚上11时上班,第二天早上7时下班,他工作了多少小时?

  2、一艘轮船从晚上10时起航,到第二天下午3时到港,共航行了几个小时?

  3、小刚和妈妈去旅游,10月1日晚上7:00出发,10月4日下午3:00到家,他们共在外多长时间?

  思考题:小明每天晚上8:30睡觉,第二天早上6:40起床,他一共睡了几小时?

数学三年级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页例10、例11,试一试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60÷3*600÷380÷4420÷73600÷91600÷2400÷53500÷7

  问:这些口算题的商有什么特点?(末尾有0)这些0能不能不写?(不能,0在这里起了占位的作用。)

  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商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

  1、教学例10720÷6=

  (1)试做。老师不教,大家能不能把这道题解出来。(教师巡视,请用不同算法计算的学生上黑板板演。)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算法:

  A、160

  B、160

  (2)讨论:上面的算法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1、教师出示口算的投影片,学生开火车回答。

  2、指名回答。

  3、师板书课题。

  1、教师出示题目。

  2、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3、每组1号写小黑条。

  4、出示学生的板书。

  5、小组讨论算法。

  (3)比较:哪一种算法最清楚最合理?

  因为0除以任何数得0,而且0减0等于0,所以第A种方法的第三步可以省略;第B种方法18减18等于0,后面没有再除,所以0应对准十位写。

  2、试一试。

  第119页(指名板演,集体改正。)

  3、教学例115024÷7=

  (1)试做。这一题比例10更难一些,大家能不能自己做出来,做完后验算一下。(请不同解法的同学板演。)

  (2)讨论:

  重点讨论: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如果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怎么办?

  4、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比较。

  例10与例11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两题都是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商的末尾都有0。

  不同点:例10没有余数,例11有余数。

  问:什么情况下商的末尾会出现0?

  1、第120页“练一练”第1题。

  2、第120题第题。

  3、出示表格,学生填空。

  4、同桌讨论,有哪些算式符合条件,列式计算。

  课堂作业

  在1号本上完成练一练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板书设计:

  商末尾有0的除法

  例10720÷6=120例115042÷7=720......2

【数学三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三年级教案03-26

三年级教案数学05-27

数学三年级教案01-2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教案01-14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08-16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2-14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10-22

【优】三年级教案数学05-29

【荐】三年级教案数学05-29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