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必备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除法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整十数的除法口算
3、能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除法。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学习验算的方法。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风筝厂的见闻为大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学习用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方法,内容包括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验算四部分。
本册教材中的除法,每个例题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单元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走进风筝加工厂”。
让学生整体观察画面后,重点去仔细品读情景图提供的文字信息,并引导学生根据信息联系实际提出“保证按时交货”“各种风筝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等一系列问题,引入对新知的.学习。
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出计算方法。
教学中教师注重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体会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达到初步培养学生估计的能力。
建议教学课时数:11课时个人补充意见年级三年级课题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上课教师第二单元(组)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课前小研究设计观察信息窗一,研究以下问题:
1、我发现的信息是:
2、我提的问题是:
3、我解决问题的思路是:
4、我的列式是:
5、我计算的方法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流程流程
一、引入课题
PPT出示: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问题了。请看屏幕。这是小明家新买的一些家用电器。你能从图片上了解哪些信息?(暂停)
2、师:今天就用这些信息一起来研究“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流程
二、自主编题,选数比较
1、师:这四种电器有的比较贵,有的比较便宜,请你从中选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并且用“()○()”形式表示两种电器价格的大小关系。[在图片下方导入:()○()]
(暂停)
2、师:你选的是哪两种商品?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它们的价格的?
(暂停)
流程三、呈现材料,分类整理
1、师:老师把同学们刚才比的这些式子整理了一下,收集在大屏幕上。如果给这些式子分一分类,你认为可以怎样分?(暂停)
2、师:刚才同学们自己给这些式子分了类,方法一定很多。为了便于研究,老师将这些式子分成了“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类。
流程四、探究规律,总结方法
1、师:我们先来观察左边一列的.三道式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三道式子中的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为什么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2、师:三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四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有什么规律?
3、师: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4、师:下面我们来观察右边一列的三道式子,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5、师:两个四位数比较大小,先比较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千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流程五、抽签游戏: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抽签游戏。将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抽的签是0——9这十个数字签,分别装在两个口袋里。我们来看一下游戏规则:1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PPT导入游戏规则内容)
2、(暂停)看明白了吗?下面就开始游戏吧!
3、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认为最关键的一抽是哪一抽?为什么?(暂停)
4、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请看清游戏规则二。
PPT导入:
1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暂停)
5、师小结:通过刚才两轮比赛,你有什么收获?(暂停)第一轮比赛的游戏规则是从低位比起的,一般需要抽四次才能决出胜负,而第二轮的比赛是从高位比起的,一般只要抽一次就能决定胜负,只有抽到了相同的数字才需要继续抽,所以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从高位比起更简便。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第4题
1、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请同学们在○里填上“<”或“>”。在比的时候,把比较两数大小的关键数字用圆圈圈一下。2、课件出示答案。
师:你都做对了吗?和电脑核对一下。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第5、7题
课件导入第5题,师:我们一起来看想想做做第五题。
1、师: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在座位上说一说。(暂停)一起来核对一下。你们都说对了吗?我们来看划红线的这两个数,它们都接近5000,你看出这两个数的有什么不同了吗?对了,4900比5000少一些,而5003又比5000多一点儿,所以这两个数都接近5000。
2、课件导入第7题的统计表。
师: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这张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暂停)
3、师: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你会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师:这三天售出的书大约各有几千册?(暂停)你回答对了吗?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8: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中国五岳的奇山美景。你知道哪五座山被称为五岳?(课件出示五岳,师依次介绍)哪座山最高?哪座山最低?谁能把它们的高度从高到低排一排?
流程九: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懂得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那么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这些方法你都学会了吗?和你的好朋友再找一些数比一比,说一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9页整理和复习、练习十。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梳理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整理、归纳能力。
2、进一步体会学习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学会整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互动,再现回忆
1、出示整理和复习第1题,提问引入复习。
(1)这是我们学过的三位数加三位数,你知道哪些算式中的个位相加不需要进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都要进位?
(2)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再指名回答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出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3)算一算。
学生独立练习,同时指名板演。
2、出示整理和复习第2题,提问:
(1)这个单元我们除了学习万以内数的加法,还学习了哪些知识?
(2)想一想,哪些算式中的十位相减不需要退位?哪些算式中个位、十位相减都要退位?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检验自己算得对不对?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议一议,再指名回答,师归纳出万以内减法的计算法则和验算加、减法的方法。
(3)算一算,并从以上的加减法算式中各选一个验算。
3、出示整理和复习第3题。
(1)两小题有什么不一样?指名回答。(第(1)小题要计算出准确得数,第(2)小题估算就行)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3)订正时针对第(2)小题各式,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的?小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回答估算方法。教师归纳万以内的`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4)第(3)小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由小组代表汇报。
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板块进行梳理、归纳、小结。
然后小组代表汇报整理结果。
三、复习提高
1、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然后引导反馈,集体订正。
2、练习十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注意所求的问题不一样,需要的信息也不一样。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3题。
仔细检查,这几个竖式算得对吗?错在哪里?小组交流后,学生在教材上修改。
4、练习十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几个学生板演,然后以1000-7为例,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集体订正。
5、练习十第5题。
先说说每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组交流。指名回答运算顺序。
然后学生独立练习,强调要注意运算顺序。
6、练习十第6题。
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小组讨论交流后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7、练习十第7题。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选择合适的策略来解决。
学生独立练习,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复习整理,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课本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模式“乘是同数连加”来计算乘整十数、整百数,加强对乘法定义的理解。
2、推算:从3×2推出3×200,培养类推能力。
3、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乘整十数、乘整百数。
4、经历自主探究乘整十数、整百数计算的方法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感悟算法最优化。
5、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一位数乘整百数。
教学难点:理解推算:从3×2推算3×200。就是表示3×2个百,即(3×2)个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带着同学们来参加秋季运动会,学校的跑道一圈长为200米。激烈的比赛开始了。
二、探究新知
1、独立探究
出示小胖的问题:3×200是多少?
师:这道3×200的积是多少呢?你会算吗?如果你可以独立解答,算完后就把你的`解答方法和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先找小组内的小朋友讨论后再解答。
2、交流算理
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方法一:因为3×200表示3个200连加,200+200+200=600
所以,3×200=600
方法二:我使用推算的方法,因为3×2=6,所以3×200=600
(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板书介绍算理)
师:把200看成2个百,那么3×200就是(3×2)个百,也就有6个百,是600,所以我们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
3、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在计算一位数乘整百数时,可以利用乘法的定义--同数相加来计算;也可以先想一位数乘一位数再推算出结果。
板书:一位数乘整百数
4、独立完成4个800是多少?小胖第一名,来算。
4×8=32
4×800=3200
5、练一练
①像小胖一样计算:
5×3= 7×5= 5×7= 3×5=
5×30= 7×50= 5×70= 3×50=
5×300= 7×500= 5×700= 3×500=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谁快?
5×400= 5×900= 4×900= 7×800=
8×300= 4×800= 4×800= 6×800=
10×700= 9×700= 4×700= 5×800=
问:你是怎么计算一位数乘整百数的?
那通过7×9这道题,你可以推算出哪些乘法题呢?
生:7×9=63,7×90=630,7×900=6300……
三、实际应用
1、出示:第13页的图
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问: 3×20=? 20×3=?
学生独立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交换
3×20=? 20×3=?
3×2= 2×3=
3×20= 20×3=
3×20= 20×3
3×200=? 200×3=?
3×2= 2×3=
3×200= 200×3=
3×200= 200×3
3、师:运用刚才计算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生活实际问题。
4、完成第13页的练一练
五、总结全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是收获呢?
测试练习:400×2= 20×50= 400×20= 60×30=
6×600= 70×8= 20×60= 90×8=
7×20= 500×8= 700×3= 200×60=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比较大小的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整数比大小。
谈话:三(1)班有多少人哪?三(2)班有48人,46和48谁大呢?
(指名学生回答)这是两个整数的比大小。
2.小数比大小。
师:我手中的圆珠笔价格为1.5元,你能说出一个小数和1.5比大小吗?
3.引出“分数可以比大小”。
整数和小数都能比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比大小。(板书课题)
我从分数王国请了一个小伙伴,一起来认识它们吧!我写一个你读一个。
这么多的分数,请你帮忙把它们分类整理一下,好吗?试试看。
(同桌试着分类整理。)
生1; 分为一组。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因为它们的分母相同。
师:还能找到有这种特点的分组吗?其他的数字怎么分组?
。.....
师:你们很会观察,我喜欢你们这种简洁的分类方法。第一类是分母相同,第二类是分子相同。
板书:1/4和3/4 2/5和4/5 分母相同
1/2和1/4 1/6和1/9 分子相同
(二)探索规律
1.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先来试试这一组分数的大小比较吧。猜猜看,1/4和3/4的大小关系如何?你猜对没有呢,请拿出课桌上的两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3/4,另一张涂出它的1/4,再比一比,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如
3/4○1/4 3/4○1/4 3/4 ○1/4
(由生充分说理,清楚自己的填涂方法和大小比较结果。)
师:经过大家的动脑思考,我们得出3/4大于1/4,请大家都拿着这两张纸,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强调:两张同样大小的纸,都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一样,所以取3份比取1份大,所以3/4大于1/4。
师:我把长方形纸片换成圆形纸片,你能快速说出分数并比大吗?(投影展示课本试一试第一图,生说理)
师:我发现了,只要有图,你们都会比,如果没有图,你会比吗?来看这一组:2/5和4/5的大小关系是?这一组呢(随机写一两组)?我不写了,听清楚后直接完整地回答(随机说几组及时练习)。
师:这么快速又正确的回答,是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生:我发现,分母相同时,比分子,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总结得很精彩,那分子相同的分数该怎么比大小?聪明的你肯定有办法比较(1/2和1/4),自己猜一猜,然后用你桌上的另一张正方形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2,再结合开始的一张涂出了1/4的纸片自己验证,再和同桌一起讨论你们的'想法。
(猜一猜,再验证,同桌交流,全班汇报验证过程。)
师:现在你们的比较结果是?我们一起来比一比:两张同样大的纸,一张表示出它的1/2,一张表示出它的1/4,对比发现,涂色部分更大的是?请举起来。
追问:为什么?
生:平均分成两份的这张,一份要大些,平均分成4份的一张,一份要小些。所以1/2大于1/4。
师:你们的精彩汇报让我很高兴。现在,你肯定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投影展示),请先说分数再比大小。(试一试第二图)
生:两张同样大的纸,一张被平均分成8份,另一张被平均分成6份,分成份数多的这张,每一份就越少,所以1/8小于1/6.
师:有道理,就比如我这里有两包同样多的糖果,其中一包平均分给第一大组,另一包平均分给第二、三、四、五大组,你愿意坐在哪个组?为什么?
强调:整体相同,被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
师:通过这几组分数的大小比较,你有新的发现吗?
生:分子为1,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师:如果分子相同,但不是1呢,这样的分数你会比大小吗?比如:2/7和2/9 ......(随机举例)
师:能重新总结下规律吗?
生: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反而越大。
师:请翻开课本第58页,独立填好本页的所有题目。全班评价试一试第二大题,再一起来齐读大家比较出的结果。
3.反馈评价。
(1)“开火车”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学习了什么?
运用这些方法,我们来解决一些问题。小火车快开动了,准备,请快速比较大小。(出示小黑板上的练习题)
( 小黑板上写出十组分数大小比较题目,类型全面,选择代表性的两组,学生比较后说理 )
(2)练一练第二题:1/4怎么分。
师:咱们的小火车很快开到了下一个关口,你有信心挑战吗?
这是一个(长方形),请你涂出它的1/4,动手试试。(生独立解决,展示学生作品后,投影出示事先准备的多种分涂方法)
师:这么多种表示方法都画出的这个长方形的1/4,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相同,它的1/4不论形状是否相同,大小都相同。
(3)练一练第三题:小熊分苹果。
师:两只小熊遇上麻烦了,来看看它们遇到什么事情了。“怎么才能平均分呢?”
生充分说理,说理中,师诱导分析:每只熊分到大苹果的1/2,也分到了小苹果的1/2。追问:分到大苹果的1/2和分到小苹果的1/2,都是1/2,一样大吗?这里什么不同(整体不同),所以它的1/2不相同。
(三)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2课时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3.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
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 点: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口算接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题目:
5×7= 6×4= 9×3=
20×4= 300×3= 30×8=
1×3+2= 2×4+1= 3×2+5=
2.教师:刚才你们口算题做得真不错。老师还想看看你们笔算乘法学得怎样,敢不敢试试?
列竖式计算。
12×4432×2
学生从中选一道独立完成。反馈时,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教学例2。
16×3=
教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说说算式的含义。
2.探究“16×3”的笔算方法。
(1)尝试计算16×3。
教师:16×3的积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摆摆小棒。
教师板书:
教师:比较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确,就像大家所说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与摆小棒的思路是一样的。看来借助学具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算理。
(2)规范格式,理解深化。
教师:为了书写简便,竖式可简写为:
16×348
课件演示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
现在你会说16×3的计算过程了吗?同桌互相说说。
教师:在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什么?谁能提醒大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边展示边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你们愿意试试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有8盒羽毛球,每盒12个,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
(2)一辆小轿车可以坐5人,15辆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1.今天的竖式和之前学习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2.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怎样进位?
3.还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忘记在横线上写上进位的数字,以免漏加)
【教学反思】
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乘法竖式(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使学生不只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类推出万以内数的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难点: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动画片吗?电视动画片已成为广大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下面是我国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
(出示第41页统计表)
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指名回答问题,并出示第41页例1、例2两个问题。
怎样列式?你会计算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三位数减三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减三位数)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1)435—322= 。
(2)你想怎样计算?竖式怎么写?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竖式:
(3)应该从哪一位减起呢?你会算吗?(学生试着计算,同时指名板演)
(4)集体订正,教师概括说明: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学习例2。
(1)根据问题列出算式:435-86,我们也列竖式计算。
(2)学生试算,小组内交流。
(3)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议一议:哪一步容易出错?应注意什么?(个位上不够减从百位上退1当作10,退位后要点退位点,十位上的数字不要忘了减去退位1。)
3、比较例1、例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明确例2是连续2次退位。
4、归纳总结。
(1)小组内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计算万以内的.减法,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减起。不管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第4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看谁计算最细心,算得又快又准确。做完后小组内交流检查,同时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1题。
小组内先说一说十位、百位各怎样减,再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注意所求两个问题的区别。求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需要用到哪几个条件?求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又该用哪几个条件?各需要几步计算?怎样列式?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再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加强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第36——37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听算:
20+33=35+12=24+37=51+43=
16+25=36+60=43+20=30+25=
2.笔算
56+28=47+39=66+25=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师:笔算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2.教学例1
(1)出示课件,图中画了哪些动物?
师:狐狸、麋鹿属于哺乳动物,丹顶鹤属于鸟类,蜥蜴属于爬行动物。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板书:中国特有动物中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几种?
(3)列竖式计算。
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的第一行独立完成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要注意什么。
(2)补充: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吃苹果。
13732436
+561+475+360
------------------------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进位加法
271+122=
271
+122
--------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第37页例2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59+7785+6859+89
2.笔算。
758+207=302+439=286+423=
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学习新课
教学例2。
昨天我们了解了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的种类,今天我们来了解中国已知动物的种类。(出示统计表)
你能算出爬行类和哺乳类一共有多少种吗?
1.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笔算:271+31=
271从哪位算起?
+31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
3.小结:列竖式计算时。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个位1+1=2,个位上写2,十位7+3=10,满10向前一位进1,在百位右下方靠近横线处写一个小“1”,十位上写0,百位上2加上进上来的1等于3,百位写3.
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的第二行学生笔算,集体订正。
2.练习八的第一题。
3.补充:看谁算得快。
259+670789+250533+364187+453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
271从哪位算起?
+31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和简单的验算
教学内容:第38页例3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208+344475+68297+612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课件出示: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师:针对已知种类提出数学问题,并列竖式计算。
(1)学生提出问题。
(2)指导列式。
(3)列竖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
方法一:445
+298
————
个位5+8=13,向十位进1,个位写3.十位4+9=13,加进来的1,得14,向百位进1,十位写4.百位4+2=6,加进上来的1,得7,百位上写7。
方法二:口算
观察加数中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2来口算。
445+298=445+300-2
=745-2
=743
师:那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验算可以帮助我们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通常检验加法的方法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师:那445+298该怎样验算?
板书:
298
+445
————
2.做一做。38页
学生独立完成。
讲评。
3.小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学生笔算练习八的第4题后,集体订正。
2.补充:看谁算得快。
259+673789+254536+364187+493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
445+298=743
445
+21918
------------
743
验算:298
+445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3单元 测 量
第3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难 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武汉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武汉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武汉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千米的认识)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20xx年9月17日 星期四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七一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七一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让学生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让学生试着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倍”的含义。运用“倍”的知识,利用画线段图来分析、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利用画线段图,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算理和方法。难 点:利用画线段图,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引入新课
1.看图填空。
○○○
●●●●●●●●●●●●
○有()个,●有()个,●的个数是○的'()倍。
2.出示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摆一摆,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该摆多少根呢?你是怎么摆的?
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指名汇报摆的方法,师归纳:第二行要摆第一行的4倍,也就是要摆4个5根,一共是20根。
3.同学们真聪明,不但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还能用小棒摆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如果没有小棒怎么办呢?你想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吗?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3主题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代表汇报,师选择画线段图的方法重点讲解:从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可以知道军棋的钱少一些,我们就把军棋的价钱画一条线段来表示,那么象棋的价钱就要画4个这样的线段表示。(教师边讲解,边画出线段图。)
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
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4.求4个8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8×4=32(元)
5.验证:32元是8元的4倍吗?
【教师归纳】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时,一定要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就用除法计算。如果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在解题时可以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理解题意。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练习十一第5题。
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也就是求什么?怎样解答? 指名说一说,学生独立填算式。
2.练习十一第6题。
你会填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一第7题。
提醒学生注意:第1、2两小题的问题能用同样的方法做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第三课时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0页到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
【教材解读】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什么是面积
⑴情境导入
老师手中有两张纸,想请两名同学来进行涂色比赛,看谁涂的快一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请你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觉谁的面大一些
生可能说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觉谁的面大?
⑵、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钟表表面的大小就是钟表表面的面积。谁还能举例说一说?
2、、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的面给大家请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像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
它们有大小吗?谁大?谁小?(生交流方法)
像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大小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等。
3、小结归纳面积的含义
谁能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物体表面或封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补充板书:或
二、动手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一)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设疑。
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纸,它们相比较,谁的面积大?(生交流)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了,用观察法更无法确定谁大谁小,用重叠法试一试。也不行,怎么办?谁来想个好办法?
2、请学具帮忙:那就借助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比出它们的大小吧!动手操作要求:请同桌两人,每人选择一个长方形,任意选一种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个长方形大?
(1)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A: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圆形摆,但由于原形没有全部覆盖整个长方形,不能确定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
B: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长方形摆,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根据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关键是两人的标准不一样)
C:可能有的同桌都选用正方形来测量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一样,所以能根据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D: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师质疑:为什么不用圆形?
生展示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交流,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师可质疑,为什么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没混着用呢?)
3、师小结: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要统一标准。有的小组用长方形作为标准,有的小组用正方形作为标准,都比较出了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比较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学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
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
3、汇报学习收获:
师: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1)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生交流)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一厘米吗?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如果让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来?如果让你用它去量你的课桌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感觉怎样?太麻烦了?那么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适合量课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呢?(谁来说)
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两人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课桌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让你拿这张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的教室,你感觉怎样?(太麻烦了)老师这儿还准备了更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一张一平方米大的纸贴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我们的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三、表象运用,形成技能
1、做课本76页第1题,做完后交流。
2、做课本76页第4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黑板长4()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小明身高128()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华腰围6()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四、全课交流,知识提升: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老师给大家留下个课下小调查:除了今天学的,还有哪些其他的面积单位?把你的调查结果与同学和你的数学老师交流。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材分析:《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是91、92-93页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已经表现出创造力倾向,他们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赖对感性材料的概括,因此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资源平台:
1、多媒体课件。
2、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及彩色笔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让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说,寓情境于活动的教学方法。
问题生成单:
1.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 )。
2.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 )。
3.12里面有( )个6.
四步三环 导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探究活动一:学习例1认识二分之一
教师:1.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二分之 一,写作:1/2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 ),读作:二分之一。伸出你的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2表示,边读边写。
2.把它平均分给四个同学,每个同学又分到几分之几呢?下面用小组里的圆形平均分给本组四个同学,并将名字写在自己的一份上。
学生:活动一:学习例1
1、看课件分月饼。
2、跟老师读写分数。
3、动手分圆片。
(三)活动二:学习例2生动手操作折出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
教师:怎样表示出一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的正方形纸片试着表示出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用你喜欢的颜色涂出来。
小结:揭示分数概念。 像1/2、1/4"",这样的数就叫做分数。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认识几分之一
学生:活动二:学习例2
1.学生自由读要求。
2、动手折,并给其中的一份涂色。
3、小组合作: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4、展示成果。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 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 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 P96 2: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
(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动手做题、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读作:二分之一 读作:四分之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学反思:
1吨有多重(1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掌握“1吨=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并关注了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通过实际测量,知道1分米、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二)难点。通过实际测量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米尺,卡片,吸管,铅笔,剪刀,测量单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温故引新。
1、观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
师:请看数学故事《偷吃红土的小象》,看看在这个数学故事中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数学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
2、回忆在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你觉得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周老师带来了现场留下的脚印,谁来测量?
生:测量并汇报,这个脚印的长度是10厘米。
3、揭示“分米”。
师:10厘米还可以用另一个长度来表示,它就是——1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米的认识。
师:你知道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吗?
(二)认识分米(11:00之前必须结束)
1、在直尺上找出“分米”,揭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现在请你拿出直尺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PPT 活动一:
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并用手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生汇报
师小结:借助直尺,同学们充分的感受了1分米的长度,如果要把1分米和10厘米用一个符号来连接,你会选择哪个符号呢?
师:很好!1分米=10厘米。
2、自主学习,进一步认识分米。
师:现在,我们对1分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你拿出桌上的吸管,估一估这根吸管的长度比1分米长,还是短?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这根吸管来继续研究1分米。请看活动要求!
PPT 活动二:
估 估一估1分米的长度。
量 用直尺量一量,进行调整后剪下1分米长的吸管。
找 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一比,量一量长约1分米或几分米的物品。
生汇报
师小结:在今后的估计中,这些1分米、2分米、7分米(分别拿出吸管、文具袋,指出课桌的高)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我们估计的标准和依据。
3、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上学期我们还认识了米,那米和分米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试着在米尺上找一找,也可以借助吸管来研究。
PPT 活动三:
小探究
1米 ? 分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真棒!我们通过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用手指来比划1分米,还找到了生活中的1分米,相信同学们对分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感受!
(三)认识毫米
1、通过“量一量”,揭示毫米。
师:请用直尺在测量单上“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生汇报
师:不是6厘米吗?铅笔的长度比6厘米长,但是又不到7厘米,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它就是刚刚——毫米,用字母来表示。
2、通过自学,发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一起对分米进行了研究,接下来请同桌之间用研究分米的方法,展开对毫米的独立学习吧!
PPT 活动四:
找一找 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
比一比 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
看一看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或几毫米。
想一想 1厘米=?毫米。
生汇报。
师小结:看来同学的收获可真多,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3、通过摞卡片,感受毫米、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师:刚刚我们说一张卡片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现在请你将3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3毫米,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3毫米,现在把5张卡片放在一起,这时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再用手摸一摸!如果同桌两个人把所有的卡片合在一起,这时候大约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用手指感受一下10毫米的长度吧。
师:现在请看,周老师吧20张卡片摞在一起,这就是?30张卡片呢?90张卡片呢?再添10张卡片就是?
师: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看来1分米就是10厘米,也是100毫米!看来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不细心都注意不到,所以,在测量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并且在老朋友米和厘米的帮助下,发现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接下来就请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收获,赶快帮黑猫警长找到偷吃红土的小象吧!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测量脚印
师:你觉得案发现场的这个脚印是哪只小象留下的?
生独自测量
师:看来确实是小象嘟嘟偷吃了红土,可是,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要偷吃红土吗?
师:红土中有小象所需要补充的矿物质铜和盐,但是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是不对的。
2、修改日记。
师:小马虎最近也学习了长度单位,他已经迫不及待的写了一篇数学日记,一起读一读吧!
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70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来到学校,我坐在5分米高的凳子上,拿出7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语文课。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师:这两个算式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想一想,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1( )-9( )=1( ) 1( )-99( )=1( )
4、全课小结。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收获了很多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其实长度单位不只是我们现在认识的这四个,还有比米更长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短的单位,这些长度单位都等着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
(五)板书
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1米=10分米 分米 d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2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2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12-17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12-18
【推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精】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