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3、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界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关于恐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恐龙
1、认识恐龙。课件出示恐龙图。相机指导学生认读恐龙。
2、激活原有体验,开放学习空间。
既然同学们都认识恐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谈谈恐龙怎么样?关于恐龙,你都知道什么?
3、观看录像,感受恐龙的辉煌。
的确,在大约两亿年前,恐龙有过一段十分辉煌的历史。那时,还没有人类,恐龙才是地球的主人,他们到处漫游,足迹遍及整个世界。想不想亲眼目睹着庞大的恐龙家族,感受一下它们当时的辉煌?
看了这段影片你最想说什么?
4、亲身扮演,强化感知。
戴上头饰加入恐龙家族,和恐龙们一起跳呀、叫呀。(放音乐)
二、读好课文,提取信息
(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出朗读中的难点,字音或长句,师生共同练读;同桌互读,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再次练读。
3、读了课文,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随意说,及时纠正语音错误。
4、你对课文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
5、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出示第一句,读句子。说说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知识点:人类的历史三四百万年恐龙的历史大约两亿年。
2、你还读懂了什么?(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历史相比,可就短多了。)出示句子
3、朗读指导与练习。
三、以读代答,理解词句
1.师: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课文告诉我们了吗?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
2.再次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比第一次读要有所进步。
3.朗读反馈,以读代答:
教师引读: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一种说法是
师继续引读:另一种说法是什么?
师引读:还有其他的说法吗?
四、读中促悟,悟中积累词句
(一)师:恐龙灭绝的说法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第一种和第二种说法。
一种说法。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第一句抓住突然一词。说明恐龙还来不及反应。
第二句了解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
第三句了解恐龙没有皮毛来保暖。
师:因为以上的几点原因,恐龙耐不住严寒,慢慢地消失了。理解耐不住、严寒。
2.连起来说说恐龙为什么耐不住严寒?
3.出示本段出现的词语,借助词语介绍恐龙灭绝的说法。(词语:突然寒冷冬眠躲避保暖耐不住严寒消失)
另一种说法
1.读读另一种说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这节有几句话,再读读,说说这些句子前后有联系吗?
学生自由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3.师生一起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这种说法中恐龙灭绝的`过程。
4.为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搞清楚,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
课件出示:
(3)植物大量枯萎、死亡。
(1)宇宙行星撞上地球。
(4)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死去。
(2)地球一片黑暗。
(5)食肉恐龙渐渐灭绝。
读一读,请四人小组研究一下,该如何填序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解释。
(二)关于恐龙的灭绝还有其他说法吗?自由读第3自然段。
指名反馈。
五、鼓励质疑,发散思维
1、对课文提到的这些说法,你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吗?
2、关于恐龙灭亡的原因,是不是只有这几种说法?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第四段末尾的省略号)
3、根据你掌握的科学知识,请帮科学家想想恐龙的灭绝还会有什么原因?
六、巩固字词
出示生字
指名朗读,齐读。
七、书写生字
1.出示本课要学写的生字
2.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范写指导。(如:类书写时要注意米的最后一笔。教师范写,学生书写,点评。)
3.学生练写,展示佳作。
语文教案 篇2
课 题
练习1课
教学目标1.助学生复习巩固识字,加强对所学偏旁部首的印象,掌握生字的笔顺。
2.进行课程表有关的字词句的`实际练习,在悄然无形中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成语,帮助小学生积累成语。
重点难点1.复习单元学过的生字,进行字、词、句练习
2.背诵古诗,增加语言积累,学生的字渐入楷书之体,先横后竖。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课 型 常态课 精品课 研究课 (在相应选项上打“√”)
教 学 活 动 设 计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审题:
1.引导学生看清题目要求,听老师范读。
2.组织讨论:这道题可以怎么完成?
3.教师小结:读准每一个字,自学生字表,熟记生字笔顺,按笔顺写字。
二、自学生字,师巡视,个别辅导。
1.出示生字,认读
布 芽 杏 谷 春 草 树
桃 梨 门 勾 加 台 过
足 倒 川 什 石 舟 问
国 河 泉 车 轨 转 轮
京 美 载 海
2.举例说唱笔顺
讨论:哪几个字的笔顺你觉得很难记,需要多练习。相机出示生字。
强化记忆难记的生字的笔顺。
3.练习,强调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学生按笔顺写字一遍,教师个别辅导。
4.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
三、写好铅笔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 认读词语
(1)谁知道我们班有哪些课?一个星期内每一天都上些什么课?
(2)相机出示投影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新词。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什么。并从中受 到启发。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生字新词和小鸟与青蛙的三次对话。
2.揭示寓意,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l.“观”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底看天)
3.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它的看法对不对?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生字的读音,看看课文分几个自然段?在每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4.这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它们为一件什么事争论?谁的意见对?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第1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井沿”是指哪里?(看图理解井沿。)
2.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些什么? 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次对话。“你从哪儿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我从天上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语调要平缓。
3.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大话”是什么意思?课文里的“大话”是指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多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小鸟说谁“弄错”了?“弄错”了什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小鸟为什么会说天是“无边无际”的?(因为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5.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朋友,别说大话了!?··有那么远吗?”要读出劝告的语气,第二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你弄错了??”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6.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7.青蛙为什么笑?(它认为自己的意见对,是小鸟错了。)
8.小鸟笑什么?它为什么劝青蛙出井口看一看?(小鸟笑青蛙的确是弄错了,还自以为是。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到天的范围只有井口那么大,看不到井范围以外的天,这就是它看错的根本原因。如果青蛙能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就能看到天到底有多大。)
9.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表现出青蛙很自信的语气,小鸟耐心劝告的语气。
四、朗读全文,思考: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争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对方错了,你认为谁对谁错呢?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卡。
2.《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熟读课文,理解成语。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了争论,它们各自的看法是怎样的?找出最能代表它们各自看法的一句话读一读。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马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青蛙和小鸟它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找出课文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青蛙:“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看见了天。”小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4.它们的看法谁对?为什么?
5.揭示寓意,理解成语。
(l)课文中讲的“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个成语。人们通常用它来比喻那些像井底之蛙的人,批评他们所见有限,还固执己见的态度。
(3)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它看到的天会是怎样的?想一想,它还会怎么说?
6.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是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从中受到启迪。你读了这篇寓言,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呢?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要眼界开阔,要全面,不要受已有经验的局限,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自以为是。)
三、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
沿:第五画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答: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合”。
蛙:右边是两个土。
2.练习写字,完成课后“我会写”。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
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在黑板上张贴了小鸟和青蛙所处的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很快地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老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当然,赏析性评价还可以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例如,孩子这样自我评价:“我觉得我读‘我天天坐在井里,不会弄错的。’读得好,我特别注意读出‘天天’,可以看出青蛙是多么自信。”这同样可以激起孩子们的自我反思。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说明】
出自人教版新课标教材《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本单元围绕人与自然环境的主题,共有五篇课文,依次是《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大雁归来》《喂──出来》,其中《敬畏自然》和《喂──出来》是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树立人文关怀意识,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等。
《敬畏自然》选自散文《大自然的智慧》中的一个章节,该文发表在1998年的《散文》杂志上,入选199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作者严春友的知识背景是获历史学学士、哲学博士学位,现在北京某高校工作。
我们知道,人类对自然的情感,有古老的原始敬畏,也有当下情境里的科学、理性的敬畏。这篇散文具有现代情怀,试图从观念上影响现代人对自然的态度。作者的这种思想是在当代人类思潮的影响下获得的。1973年《濒危物种法》出现,大自然开始进入天赋权利的范畴。人类在摆脱了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主义的枷锁后,开始向“物种歧视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等宣战。美国人罗德里克?纳什是一位资深的思想史学者,他写的《大自然的权利》表述了两种生态观──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未来人类的教育理想中,号召我们要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动物,尊重自然等。
【学情预估】
这是一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议论较盛,涉笔宏大,文句流畅,能引导学生对天地自然产生玄思。这是这个文本的特点,也是8年级学生学习这个文本所要面临的挑战。
8年级的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可感的文章。所以,如何把这篇议论性很强兼有学理性的文章,转化为丰富可感的可以接受的精美文句、思想,就是教师所要致力追求的。
8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立论、论证等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这篇散文,只能给以科学思维情感上关照,使其获得一定的现代意识。
学生对“与天斗”“与自然斗”“人定胜天”的历史不甚熟悉。学生还没有进行过宇宙宏观的思考,对于大自然是有智慧的这个论断,比较难以接受。
【知识储备】
这是一篇议论性很强的散文,应该说,散文的标题就是一个命题──我们应该敬畏自然。那么,从古到今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如何,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个话题的,这些资料性的工作,作为课堂设计环节之一,应先行布置、着手搜集起来。
这些相关论述,将是理解这篇散文的重要的认识基础和思想基础。
课文作者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这可以找到很多与之一致的论述: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强调“畏天命”的必要。
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又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
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
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
与该命题相对,也有一个命题──人是“万物之灵”。人要“征服自然”,“人定胜天”。基督教称上帝为造物主,创造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则是折衷的,或许也是更科学的。
“天人合一”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人为”的相通和统一。这个观点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宋以后思想家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合一的关系。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强调“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
【内容梳理】
本文谈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历史,“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自然有无穷的智慧,“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作者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人类是渺小的。高科技,航天事业,在大宇宙中还是非常狭小的探索。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
作者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一、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二、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理所当然,人类应该爱护自然。
文章做出的结论是,人类理应敬畏自然。
【精点研读】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小说是虚构的,散文是真实的。这篇散文谈论的是一个“真”话题,但使用的是文学性的语句。文学性的语句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形象化和不确定性。这对于表达人类还没有形成科学定论的宇宙宏观认识,是非常有用的。老子在他的著作里,也用了大量文学化的语句来谈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所以他没有陷入“真”的泥淖。
关于这篇散文的学习,我们还是在其文学性语句的召唤下,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一定的科学认识,而不要指望得到什么准确的科学知识。可以精点研读这些问题:
“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这个“智慧”,这个“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为什么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学习这篇散文,最好是抓住这些具体的文学化的语句来朗读,来揣摩,来生发,而防止进入空对空的玄想和谈论、乃至争辩中。
【问题探究】
学生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作者的关键句是:“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教师:请同学把下面的语言加以形象化的理解,并领会它的含义。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答案:1.陷阱,就是坟墓。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2.这句话认可人是宇宙中最聪明的,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人类就责无旁贷地来认识宇宙本身。3.这句话认可宇宙生命的可能存在,宇宙意识的可能存在。
【创意点拨】
1.可以从当前禽流感的传播,候鸟的迁移等来介入文题,展开学习。
2.尝试用辩论的形式,分正反两方:让两组同学持作者的观点,让另两组同学持反对意见,双方展开辩驳,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论证套路。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得出了“敬畏自然”的结论。
3.研究“比较”手法。在熟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请一个同学代表人类的智慧,一个同学代表大自然的智慧,双方进行对话。注意,作者在文中比较了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这是一层。之后,作者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一层。论证上是层层推进的。
4.进行文本比较,以抓住本文的文体特征。我们知道,本文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化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让学生找出可资参照的另两个文本(议论文、抒情散文)来,进行横向比较,加以区分学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识字》教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