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微课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微课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微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抓住人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阅读品味;合作、探究,深入了解人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并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
学习抓住人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概括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
通过典型事件提炼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典型事件提炼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时间安排:
8分钟。
教学过程:
一、由课程导入本片段: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了课文的11———23段
二、思考并讨论问题
1、用准确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概括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
2、通过这几件事提炼出藤野先生高尚的精神品质。
三、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正确概括出事件及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板书设计
典型事件→人物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五、小结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同学们概括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并通过这几件事提炼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在课堂中进一步学习抓住人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反思
光泽一中高雄英
1、教师自评:
《藤野先生》一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在对课文仔细研读后,把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作为本课教授重点之一。通过阅读品味、小组互助的方式来探究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老师的适当点拨使教学环节紧而有序,教学重难点轻松突破。
2、学生反馈:
本堂课让我们在阅读品味文章片段的基础上思考探究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出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同学们筛选材料,概括材料能力的`培养,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展示答案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抓住人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今后的写作中可加以借鉴。
3、同行点评:
师生互动贯穿整个课堂,,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师点拨到位,学生探究深刻,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的安排合理,重点突出,环节紧凑。直观的板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印象深刻。
初中语文微课教案 2
本微课设计背景:
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为《献给母亲的歌》,这一个学期适逢母亲节,正是开展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最好时机。
“母亲”是古往今来众多作家写不完的一个主题,本单元也收录了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我认为在活动过程中,应该带领学生多读一些以“母亲”为主题的作品,更深刻的感悟母爱。
选择推荐琦君《母亲的金手表》这部作品,原因有三:一、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以记录作者的童年往事为主,由此引出她对母亲的描写与怀念,这种题材比较贴近初中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二、琦君的文字通俗易懂、朴实真挚,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三、本册书收录了琦君的另一篇文章——《春酒》,有了这部作品的阅读经验,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感受会更深,收获会更多。
微课设计:
一,导入
说起关于“母亲”的文学作品,你会想到什么?是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抑或是胡适《我的母亲》中那位“慈母兼任严父”的民国女子。“母亲”是古往今来众多作家一个写不完的主题,今天你是否有兴趣再来认识一位母亲呢?她就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的母亲。
二,结识母亲,引出作品
琦君的母亲有一双巧手,会绣花、穿花球、编草鞋等各种手工绝活。就说“穿花球”吧,那是“采摘院子里墙脚边的小小牵牛花”来做的。花“要趁着盛开时摘下,要连花萼一起摘。仔细地剥起花托,就出现一粒绿色小珠子,珠上一条细丝就是花蕊正中间那一根。把珠子轻轻往后抽,珠子就垂下来了,这样一朵朵抽好以后,再用一根针线,把花绕圈儿穿起来,穿成一个球形,四面八方的珠子挂下来荡来荡去,非常美丽” 。可以想象,五六岁的小琦君拿着如此精致的“花球”,穿梭在小伙伴中,肯定引来众多羡慕的目光。
琦君母亲的这双巧手还能做出各种精致的美食:玉兰酥、红豆糕、桂花卤、桂花茶等等,光看名字就令人垂涎三尺了。我们不如透过作者的文字来“品尝”一下当中的玉兰酥吧——“白玉兰的开放,都在中秋前后。那时母亲每天都到院子里抬头看看、闻闻花香。只开一朵花,当然不能采下来。直等它一瓣瓣自然谢落了,母亲连忙拾起,深怕花瓣着土就烂了。因为白玉兰花瓣是可以做饼吃的。母亲把它先放在干净的篮子里,也不能用水洗,一洗香味就走了。等水分略干后,就用手指轻轻剥碎(也不能用刀切,怕有铁腥味)。剥碎后和入面粉鸡蛋中拌匀,只加少许白糖,用大匙兜了放在浅油锅里,文火半煎半烤,等两面微黄,就可以吃了,既香又软又不腻口。”这玉兰酥体现的不仅是母亲的温柔贤惠,更是一个母亲对子女的爱护照料。
这样的一位母亲,你想了解得更多吗?那么你一定要读读《母亲的金手表》这部作品。
三,简介作品,激发兴趣
这是一部散文合集,全书共三卷54篇。刚才向大家介绍的内容来自第二卷“母亲的手艺” 。
第一卷“水是故乡甜”,当中的文章主要展现作者童年的缤纷与美好,如《头发与麦芽糖》就写了儿时的作者剪下自己的头发与卖糖老伯换麦芽糖吃的故事。而《母亲的金手表》则描写了作者偷偷试戴母亲藏在枕头下父亲所赠的金手表的情景。说到这儿,你会否忆起了孩提时的自己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第三卷“异国的仙桃”则是作者在异乡的生活随笔,《小黑人与一毛钱》 、 《小镇温情》等故事把随处可见的人间美善娓娓道来。
四,结语
古往今来,母亲是个很平凡的词,又是一个伟大的词,众多的作家写了无数的母亲,“母亲”也成为写不尽的主题。琦君一生都在书写自己的母亲,留下了许多关于母亲的散文,她对母亲的感情,宛如涓涓细流,让人慢慢地于点滴清凉之中被悄悄感染,从而得到内心的安宁。她以温柔动人的笔触回忆童年、故乡以及自己成为妻子、母亲之后的海外生活,感动了无数读者。假如你读过冰心,请再认真地读读琦君吧,寻回自己童年的记忆,细味母爱的温暖。
初中语文微课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教学目标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三:提高学生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概念解释和例证分析
文献阅读和写作指导
提问引导和答疑解惑
三、教学流程:
步骤一:导入引入
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知识点讲解
通过多媒体呈现,解释教学内容的概念和例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步骤三:示范演示
展示文献阅读和写作的示范过程,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
步骤四: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
步骤五:个性差异教学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和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步骤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和扩展教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
学生的讨论和参与情况
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成果
初中语文微课教案 4
一、课文聚焦:
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学习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二、教学创意:
首先,情景导入,通过战争画面营造出良好的气氛,把学生带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其次,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学生全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课文的主题。第三,充分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知道学生反复读、让学生感悟老妇人从容镇定、不怕牺牲、渴望和平的精神。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电影导入,营造气氛(导情)
1、节选能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电影中的战争场面(3分钟)
2、(教师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整体感知,激发感情(激情)
1、出示学习目标:
⑴复述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场面,并说明理由。
⑶品味本文生动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复述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复述时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4、学生谈读后感受
(三)合作探究,品味细节(悟情)
(出示下列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
1、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的身体不是很好?
(两次“休息”“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颤巍巍”等词。)
3、文中几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几次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同时,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似乎也喻指法西斯的炮火在反法西斯各国同盟的友谊的巨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却步了。)
(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
4、文中几次有几处蜡烛的描写?这样写有何作用?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4、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5、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
(指名学生发言)有感情的朗读,并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探究悬念(移情)
1、
①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②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2、假如你是一位和平使者,请你设计几条标语或口号向全社会呼吁。 (学生自由发言)
(五)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初中语文微课教案 5
【学习目标】
1、感知斑羚飞渡的过程,体悟飞渡场面的悲壮。
2、反思人类行为,学习斑羚在飞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学会感恩。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合作探究斑羚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学会感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联想想象, 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近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生死关头,为我们上演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那一群悲壮的生灵让我们震撼,那一个个陨落的身躯,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一幕生死的抉择,将永驻你我心间。”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回忆,在那个雨后彩虹高悬的日子里,在险峻的伤心崖上,一群斑羚进退维谷,后面猎*、猎狗,前面万丈深渊,涧下水流湍急------他们……
二、经典朗读, 锁定飞渡
温馨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第9段。
1、圈画动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斑羚飞渡的画面。
半大斑羚 朝前(飞奔),同时,老年斑羚也快速(起跑),到悬崖边缘,半大斑羚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年斑羚(紧跟)在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半大斑羚在老斑羚背上(猛蹬)一下,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也再 度(升 高),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而老斑羚则笔直(坠落)山崖.
2、圈画动词,发挥想象,画出飞渡的情景。(我参与,我展示)
3、试着利用手势比划飞渡的情景。(结合文字,尝试动手,同伴交流,体验 快乐)(我比划,我快乐)
三、分析形象, 突破重点(老斑羚的形象)
我们现在根据文意,完成这样一个比喻:(我仿写,我接龙)
老斑羚像跳板,助同伴跨越了死亡之崖;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四、联想拓展, 激活情感
本文中的斑羚已经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斑羚,而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的化身。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斑羚”?请向同伴讲述你所知道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我讲述,我聆听)
五、回味畅想,盘点收获
在甘萍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中结束。
初中语文微课教案 6
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2、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3、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理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2、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上花草种类繁多,惹人喜爱的也很多。有人喜欢菊花,爱它的隐世避俗、与春不争;有人喜欢牡丹,爱它的雍容华贵、艳压群芳;而周敦颐却独爱菊,爱它的洁身自好、正直不苟;而周敦颐却独爱莲,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最能反映他道德品质的文章《爱莲说》。
1、板书课题
2、认识作者
3、题解“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二、研读课文
(从读莲——释莲——品莲——识莲四个环节来研读课文。)这节课重点在前三个环节。
1、“读”莲
(1)听配音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4)齐读课文
(5)指导诵读:
比较诵读,读出“之”、“而”、“焉”等词舒缓语气,增加韵味的效果。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独爱莲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菊,陶后鲜有闻;爱莲,同予者何人;爱牡丹,宜乎众矣。
(6)再次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气和停顿。
2、“释”莲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句意,对子讨论疑难问题。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难字难词问题。
(3)练习巩固重难点词句。
(4)齐读课文,读出对字、词、句的理解。
3、“品”莲
(1)提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提问:这个句子,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
这个句子,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方面进行描写。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3)品读对莲的敬佩、赞美之情。
(4)本文写莲,同时还三次写到了“菊”和“牡丹”,有何作用?
②分块朗读,明确三次衬托的作用。
三、背诵课文
四、延伸拓展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初中语文微课教案 7
一、概述
1、课名:《礼仪展风采》,是思想品德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的一堂思想品德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10分钟;
3、本课对应的课标为“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与沟通”部分: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懂得礼仪对个人的要求,讲礼仪有什么意义。
(2)能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学会以礼待人。
2、过程与方法
(1)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交流等方式,知晓基本社交礼仪姿势。
(2)通过多媒体给他们演示相应的影像资料、图片、感受礼仪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乐于以礼待人;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交往态度;体验举止优雅、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懂得与中学生有关的礼仪规范,并能熟练掌握社交的一般礼节是本框的教学重点。 如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落实礼仪知识,从而展示自己的风采是本框的难点。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学生是中学八年级学生;
学生对基本生活礼仪知识的欠缺;
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口头汇报的'能力较强;
学生面临的是青年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人交往,礼貌、礼仪的学习很重要;
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教师要注意做好调控。
五、教学策略
本课以学生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为主,引导学生自己体验、感悟,归纳、提炼出主题;
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在具体教学中,恰当运用角色扮演、自我反省等方法,使学习过程充满趣味。
六、课前准备
⑴、教师准备:
1、查阅有关礼仪方面的书籍、资料;
2、浏览与礼仪有关的网页;
3、准备与礼仪有关的图片,制作幻灯片。
⑵、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并查阅收集与礼仪有关的资料;
2、思考展示中学生风采的礼仪及做好表演的准备;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生课前问好是我们每天都要进行的,所以再熟悉不过,同学们认为“课前问好有无必要”?通过学生发言,导入本课主题——礼仪展风采。
礼仪习惯的培养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纠正自身的不文明言行。那么,你都知道哪些礼仪知识?
活动:礼仪知识大擂台
1、说一说:
社交礼仪的掌握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请同学们列举基本的社交礼仪。
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老师总结:
社交礼仪有很多,并且就在我们身边,如:路遇熟人主动打招呼;上公交车女士优先,老人孩子优先,主动让座;还有餐桌礼仪、握手礼仪、待客礼仪、电话礼仪等。
打电话是现代人交往、沟通的很重要的方式,讲究电话礼仪更能展示我们的风采,有助于塑造我们良好的自身形象。
2、演一演
请小主持人主持学生表演见面礼仪。(发现优点,提出改进意见,明确认识。)请学生设计、展示古今中外见面时的不同礼仪。
学生通过现场演示,能够懂得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见面礼仪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无论何种形式都体现了一种礼貌,一种文明。
3、想一想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我们发现他们都很讲礼仪,面对这些礼仪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对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对外国礼仪、对少数民族礼仪。)
礼仪对我们个人都有哪些要求?
如此讲礼仪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展示。老师评价并提出希望。
4、课下思考
在学校生活中,哪些场合最能展示我们的风采?这些场合都有哪些特定的要求?
初中语文微课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全文抓住“父亲”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
2、鉴赏本文清新质朴自然的语言,感悟文字中蕴涵的父子深情。
3、调动文学积累和生活感知,关注普通形象背后饱含的深情。达到情感共鸣,收获写作感悟。
二、教学重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从文字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导入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对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全文疏通了一遍,学习了生字生词,分清了层次,还了解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那么,在正式开始今天的讲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次课所学的生字生词!哪位同学敢于挑战,自告奋勇上来听写?
复习生字生词,并听写
交卸xiè 奔丧sāng 橘子jú 晶莹yīng 迂腐yú 琐屑suǒxiè栅栏zhà 差使chāi 照看行李kān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解决以下问题。
作者在课文第二部分提到几次流泪?
(2)作者在课文第二部分提到了几次背影?并予以概括。
四、给学生放第六自然段的录音,要求在课文中找到描写“父亲”外貌、动作的字词。
(1)外貌: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2)动作: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两手攀、两脚缩、身子微倾
五、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六段以理解作者的感情。
六、学完了整篇文章后,要求学生用心中最美的一个句子来形容一下自己的父亲!
六、配乐《神秘园之歌》,为同学们朗诵第六段。
七、总结
(1)概括这堂课所学的.所有内容
(2)父亲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亲昵的做作。父亲的爱,是沉沉甸甸的,不会直接表达,不会展现关心。但是,他的爱就像影子一样,无时无刻不存在。所以,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我们都要记得父亲是我们永远的依靠,他永远爱着我们。
八、布置作业
(1)朗诵课文的第二部分
(2)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九、板书设计
第一次流泪 家破人亡 伤心
第二次流泪 浦口送别 感动
第三次流泪 见信思念 伤感
【初中语文微课教案 】相关文章:
美术微课教案02-02
美术微课教案01-08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02-08
《陋室铭》初中语文课教案08-22
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08-02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教案03-31
语文微课教案范文通用08-25
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08-22
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探索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