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14 07:27:01 七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课堂引入。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五、新授。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 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 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利用10的乘方,进行科学记数,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重点)

  2.能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为原数.(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悉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天文学家指出整个可见宇宙空间大约有700万亿亿颗恒星,这个数字比地球上所有沙漠和海滩上的沙砾总和数量还要多.

  如果想在字面上表示出这一数字,需要在“7”后面加上22个“0”.即约为“70000000000000000000000”颗.

  生活中,我们还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例如:

  1.据报载,20xx年我国将发展固定宽带接入新用户25000000户.

  2.全球每年大约有577000000000000m3的水从海洋和陆地转化为大气中的水汽.

  3.拒绝“餐桌浪费”刻不容缓,据统计,全国每年浪费粮食总量约50000000000千克.

  像这些较大的数据,书写和阅读都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表示方法,使得这些大数易写、易读、易于计算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例1 我区深入实施环境污染整治,关停和整改了一些化工企业,使得每年排放的污水减少了167000吨,将167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167×103 B.16.7×104

  C.1.67×105 D.1.6710×106

  解析:根据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先确定a,再确定n,解此类题的关键是a,n的确定.167000=1.67×105,故选C.

  方法总结: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其中1≤|a|<10,n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

  例2 20xx年3月发生了一件举国悲痛的空难事件——马航失联,该飞机上有中国公民154名.噩耗传来后,我国为了搜寻生还者及找到失联飞机,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已花费人民币大约934千万元.把934千万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元(  )

  A.9.34×102 B.0.934×103

  C.9.34×109 D.9.34×1010

  解析:934千万=9340000000=9.34×109.故选C.

  方法总结:对用带“万”“千万”“亿”等单位的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要化成不带单位的数,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探究点二: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转换为原数

  例3 已知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出原来的数:

  (1)2.01×104;(2)6.070×105;(3)-3×103.

  解析:(1)将2.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4位即可;(2)将6.07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5位即可;(3)将-3扩大1000倍即可.

  解:(1)2.01×104=20100;

  (2)6.070×105=607000;

  (3)-3×103=-3000.

  方法总结:将科学记数法a×10n表示的数,“还原”成通常表示的数,就是把a的`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所得到的数.

  三、板书设计

  科学记数法:

  (1)把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

  (2)a的范围是1≤|a|<10,n是正整数.

  (3)n比原数的整数位数少1.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特点是实际性强,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使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在每一位学生各自的体验和自主学习中逐渐展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重点难点】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1.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 000度,全年用电15万度,如果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那么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6x+6(x-2 000)=150 000

  B.6x+6(x+2 000)=150 000

  C.6x+6(x-2 000)=15

  D.6x+6(x+2 000)=15

  2.李红买了8个莲蓬,付50元,找回38元.设每个莲蓬的价格为x元,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________.

  3.一个正方形花圃边长增加2 m,所得新正方形花圃的周长是28 m,则原正方形花圃的边长是多少?(只列方程)

  《3.1.等式的性质》同步四维训练含答案

  知识点一:等式的性质1

  1.下列变形错误的是(D )

  A.若a=b,则a+c=b+c

  B.若a+2=b+2,则a=b

  C.若4=x-1,则x=4+1

  D.若2+x=3,则x=3+2

  2.已知m+a=n+b,根据等式的性质变形为m=n,那么a,b必须符合的条件是(C )

  A.a=-b

  B.-a=b

  C.a=b

  D.a,b可以是任意有理

  《3.1从算式到方程》同步练习含解析

  7.解:把x=3代入方程,得:15-a=3,

  解得:a=12.

  故选B.

  根据方程解的定义,将方程的解代入方程,就可得一个关于字母a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可求出a的值.

  本题考查了方程的解的定义,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方程的解的定义将x=3代入,从而转化为关于a的一元一次方程.

  8.解:A、7x-4=3x是方程;

  B、4x-6不是等式,不是方程;

  C、4+3=7没有未知数,不是方程;

  D、2x<5不是等式,不是方程;

  故选:A.

  根据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解答即可.数或整式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是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中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中起着对后面进一步学习的铺垫作用,数据的收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简单问题入手,经历数据的收集过程,让学生体会数据的作用,进而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理解额数与频率的概念。

  2。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多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能够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数据的处理过程,学会合作学习,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2。在形成猜想和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利用数据的收集解决身边的一些简单问题,初步体验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所学知识是有价值的`。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品尝发现带来的欢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利用数据进行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李小姐有一个工厂,管理人员有李小姐、6个亲戚;工作人员有5个领工、10个工人和1名学徒,现在需要增加一个新工人。

  小张姐姐应征而来,与李小姐交谈,李小姐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周300元。”小张姐姐工作几天以后,找到李小姐说:“你欺骗了我,我已经问过其他工人,没有一个工人的工资超过每周3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300元呢?”李小姐说。“小张。平均工资是300元,不信,你看这张工资表”

  人员李小姐亲戚领工工人学徒合计

  工资/人2200250220200100——

  人数16510123

  工资总数22001500110020001006900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李小姐说平均每周工资300元是否欺骗了小张姐姐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概念和的画法,掌握的三要素;

  2.会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三、教法建议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根本依据。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的相关知识点

  1.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

  (2)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以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另外,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的学习。

  2.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 ”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

  五、定义的理解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如图1所示。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例如: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如图2)。

  A点表示-4; B点表示-1.5;

  O点表示0; C点表示3.5;

  D点表示6。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表示是正数;反之,知道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

  同理,表示是负数;反之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3、正常见几种错误

  1)没有方向;

  2)没有原点;

  3)单位长度不统一。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第89页例3、例4,90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二第5、6、7、8题。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负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会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教师: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名叫《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谁先试一试?

  向上看 向前走200米 电梯上升15层 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

  二、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负数,你能举几个负数的例子吗?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三、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的情境:小明向东走200米,小军向西走200米。

  教师问:你准备怎样来表示这两个不同意思的量?

  学生1:向东走200米记作+200米,向西走200米就记作-200米。

  学生2:向西走200米记作+200米,向东走200米就记作-200米。

  教师对这两种记法都应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试一试

  (1)如果汽车向正北方向行驶50m记作+50m,那么汽车向正南方向行驶100m该怎样记?

  (2)如果体重减少2kg记作-2kg,那么+5kg表示什么?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小结: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用正数、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3)练习:课堂活动第2题:说出表中正数、负数表示的意义。

  项目 父母工资 电话费 父母奖金 水、电、气费 伙食费

  收支情况(元) 4500 -130 1000 -280 -1750

  2.教学例4。

  教师:其实,正、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某农用物资商场把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做了一个表:(出示例4)

  月份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盈亏情况(元) +6500 -2700 0 -750 +9500 +16700

  教师:表中的正数,负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正数表示盈利,负数表示亏损。)

  教师: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盈和亏也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我们用正数、负数来表示,简洁而准确。

  3.讨论生活中的负数。

  教师出示存折和电梯图上的负数,让学生讲讲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教师:存折上的`-800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取出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电梯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面为界线,地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

  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四、课堂练习

  1.下图每段表示1m,小丽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小丽从0处向东行5m表示+5m,那么她从0点向西行4m表示为( )

  (2)如果小丽的位置是+8m,说明她是从0点向( )行了( )m。

  (3)如果小丽的位置是-6,说明她是从0点向( )行了( )m。

  (4)如果小丽先向西行6m,再向东行9m,这时小丽的位置表示为( )m。

  (5)如果小丽先向东行3m,再向西行7m,这时小丽的位置表示为( )m。

  2.如果顺时针方向旋转90°记作+90°,那么逆时针方向旋转90°记作( )。

  3.如果-20分表示比平均分低20分,那么+15表示( )

  4.如果比规定任务多做5个记作+5个,那么-5表示( )

  5.2.如果在银行存入10000元记作+10000,那么-5000表示( )。

  五、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教科书92页内容,说说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6、7题。

  家庭作业:90页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二十二第5、8题

  板书设计:

  认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及其简单应用

  向东走200米记作+200米,向西走200米就记作-200米

  正数、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总时:1时

  第1时, 备时间:开学第十五周 上时间:第十六周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 事物做比较 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 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 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 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

  三.讲授新: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 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 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 000 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 000 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 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 收入全部捐给 卫生部门 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 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 500 000枚.

  四.时小结:我们这节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 历感受 了百万分之一 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 进一步学习了利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 数的意义和作用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 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 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 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 首先要处理好数据 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 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 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 河流越长 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后作业: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学会角的表示方法、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是重点、

  2、难点:角的表示、角度的换算是难点、

  3、关键:学会观察图形是正确表示一个角的关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量角器、时钟、四棱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时钟、四棱锥、

  2、提出问题:

  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棱锥相交的两条棱,都给我们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画出来、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图,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一条射线OA绕端点O旋转到OB的位置,得到的平面图形──角、

  板书:角、

  二、新授

  1、角的概念、

  (1)提出问题:

  从上面活动过程中,你能知道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两条射线、

  (2)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下图)

  2、角的表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7页有关内容,了解角的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讲解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着重讲解一个顶点有多个角的表示方法、

  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每个角、

  学生活动:请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对多数同学作出肯定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38页思考题,进行小组交流,获得问题结论、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交流,并用多媒体演示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答案:分别形成平角、周角、

  3、角的度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8页内容,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及度、分、秒的换算、

  板书:1周角=_____,1平角=_____,1=____,1=____、

  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上面的填空、

  例: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

  教师讲解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39页练习、

  2、计算:(1)4839+6741

  (2)90-781940

  (3)2230 (4)176523、

  此:此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地进行小组交流以解决练习过程中的疑难,教师巡视过程中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以答疑解惑,并请学生板书后再讲评、

  3、想一想: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师生互动:观察时钟在5点15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处位置,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先从时针在分针转动到15分时,分针转过的角度与时针转过的角度的关系,并请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76、5、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1、什么是角?组成角的图形是什么?如何表示一个角?

  2、本节课还复习了平面、周角?怎样得到这两种角?

  3、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换算的?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44页习题4、3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如下左图所示,把图中用数学表示的角,改用大写字母表示分别是________、

  2、将上右图中的角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填入下表:

  3 4

  BCA ABC

  3、( )=_____=_____6000=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4、在钟表上,1点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 )、

  A、150 B、165 C、135 D、120

  5、下列各角中,不可能是钝角的角是( )、

  A、 周角 B、 平角 C、 钝角 D、 直角

  三、解答题、

  6、计算:

  (1)5328+4732 (2)1750-327

  (3)1524 (4)31425(精确到1)、

  7、如下图,分别确定四个城市相应钟表上时针与分针所成角的度数、

  8、想一想,做一做、

  (1)用字母表示图中的每个城市、

  (2)请用字母在下图分别表示以北京为中心的每两个城市之间的夹角、

  答案:

  一、1、ADE,BDE,CED,B,AED

  2、5 BCE BAC BAD 

  3、7、5 450 100 ( )

  二、4、C 5、D

  三、6、(1)101 (2)1423 (3)77 (4)62024

  7、30,0,120,90 8、略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商品销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掌握商品盈亏的求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实际生活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学习重点】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打折销售问题。

  【学习难点】准确理解打折销售问题中的利润(利润率)、成本、销售价之间的关系。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同步练习含解析

  1.班主任老师在七年级(1)班新生分组时发现,若每组7人则多2人,若每组8人则少4人,那么这个班的学生人数是(  )人.

  A.40 B.44 C.51 D.56

  2.某玩具的标价是132元,若降价以9折出售仍可获利10%,则该玩具的进价是(  )元.

  A.118 B.108 C.106 D.105

  3.某车间有27名工人,生产某种由一个螺栓套两个螺母的'产品,每人每天生产螺母16个或螺栓22个,若分配x名工人生产螺栓,其他工人生产螺母,恰好使每天生产的螺栓和螺母配套,则下面所列方程中正确的是(  )

  A.22x=16(27-x) B.16x=22(27-x)

  C.2×16x=22(27-x) D.2×22x=16(27-x)

  4.甲仓库与乙仓库共存粮450 吨、现从甲仓库运出存粮的60%.从乙仓库运出存粮的40%.结果乙仓库所余的粮食比甲仓库所余的粮食多30 吨.若设甲仓库原来存粮x吨,则有(  )

  A.(1-60%)x-(1-40%)(450-x)=30 B.60%x-40%?(450-x)=30

  C.(1-40%)(450-x)-(1-60%)x=30 D.40%?(450-x)-60%?x=30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同步四维训练含答案

  1.(20xx·黑龙江哈尔滨中考)某车间有26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800个螺钉或1 000个螺母,1个螺钉需要配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设安排x名工人生产螺钉,则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C )

  A.2×1 000(26-x)=800x

  B.1 000(13-x)=800x

  C.1 000(26-x)=2×800x

  D.1 000(26-x)=800x

  2.(20xx·广西南宁中考)超市店庆促销,某种书包原价每个x元,第一次降价打“八折”,第二次降价每个又减10元,经两次降价后售价为90元,则得到方程(A )

  A.0.8x-10=90 B.0.08x-10=90

  C.90-0.8x=10 D.x-0.8x-10=90

  3.(20xx·黑龙江绥化中考)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30 cm,若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1 cm,宽增加2 cm就可成为一个正方形,设长方形的长为x cm,可列方程为(D )

  A.x+1=(30-x)-2 B.x+1=(15-x)-2

  C.x-1=(30-x)+2 D.x-1=(15-x)+2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112-113练习二十二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

  2.能解决统计与概率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灵活应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自主检测题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1.回顾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简单回忆,说一说:

  本单元学习了统计图,统计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游戏公平,可能性等概率问题。

  2.揭示课题。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本部分知识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统计与概率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

  1.

  (1)该公司去年全年的销售情况如何?

  (2)该公司的发展前景怎样?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①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②汇报订正,说解题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从图中的变化趋势上来分析问题,从而得出结论:该公司去年总体经营情况很好,产量和销量不断增长,第四季度增长幅度较快,而且出现了销量大于产量的良好势头。由此可以作出预测:该公司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有良好的发展。

  2.

  ①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②汇报订正,说解题思路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考虑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几率的多少。

  (二)综合练习。

  ①组织学生独立解答第一小题。

  ②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第二小题。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让学生明确在研究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时,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作为数据的代表都是可以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用平均数作为数据代表的时候较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但它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所以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在评分时就采取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平均数,这样做是合理的。

  ①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本题是有关众数的应用的练习。从进货和销售数量的差来看,尺码是35、37、39三种型号的鞋进货有些多了,下一次进货时可考虑适当降低数量;但从销量来看,37码的鞋仍然排名第一,36和38码的列第二、三名,所以每种型号的鞋的进货量的比例总体上不会有大的变化。研究一组数据的频数大小分布情况时,应用了众数的知识。

  (三)提高练习。

  ①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六(2)班同学的血型情况如图,

  (1)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该班有50人,各种血型有多少人?

  本题是有关可能性的习题,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从两队的历史战绩来看,各是两胜一平两负,不相上下;从这一点来判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离比赛日最近的两场比赛中均是乙队获胜,说明最近乙队的.状态好于甲队,由此可以预测: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些。这种判断也有一定道理。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自主检测

  1.填空:

  (1)人们对收集的统计数据经过分析整理后可以制成( )还可以制成( )

  (2)(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3)( )统计图既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又能反映出数量变化情况

  2.选择:

  (1)评价一个班整体学习成绩情况,看( )比较合适?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为了清楚地表示出20xx年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应绘制( )。

  A.条形B.折线C.扇形

  3.做一做:

  有A—J 10张字母卡片,小明翻字母卡片,小红猜小明的字母卡片,如果小红猜对,小红获胜,如果小红猜错了,小明获胜。

  (1)你认为这个游戏规则对双方公平吗?对谁有利?

  (2)请设计一个双方公平的游戏规则。

  四、课堂总结

  1.教师评价: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大都分同学掌握较好,值得表扬。

  2.学生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练习

  统计表

  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可能性:等可能;公平;

  作业设计

  基础:

  1.简单的统计图有( )统计图、( )统计图和( )统计图。

  2.( )统计图是用长短不同、宽窄一致的直条表示数量,从图上很容易看出( )。

  3. 4、7.7、8.4、6.3、7.0、6.4、7.0、8.6、9.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中位数是( ),平均数是( )。

  4.在一组数据中,( )只有一个,有时( )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 )。(填众数或中位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X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X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单元教学内容

  1、本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学生熟悉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可以把所有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

  (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

  (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近似数

  (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

  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部分

  4、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

  根据有理数的绝对值的两种意义,可以归纳出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如下性质:

  (1)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绝对值是零

  (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即│a│≥a,│a│≥-a

  (5)若│a│=│b│,则a=b,或a=-b或a=b=0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

  (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规范语言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难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等概念

  3、关键: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和绝对值的意义

  课时划分

  1、1 正数和负数 2课时

  1、2 有理数 5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4课时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5课时

  1、5 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 2课时

  1、1正数和负数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

  五、讲授新课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 ,…就是3,2,0.5, ,…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 、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 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 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 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

  六、巩固练

  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平行线的特征,能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特征解决问题.

  2.继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数学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叙述平行线的特征,并能用初步的数学语言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3.使学生理解平移的思想,知道图形经过平移以后的位置,并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4.通过利用“几何画板”所做的数学实验的演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即在图形的运动变化中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课堂设疑,培养学生勇于发现、探索新知识的精神.

  6.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感知并操作确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之爱学、会学、学会、会用.

  二、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三个特征.

  三、教学难点

  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特征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老师:同学们,如图所示,是我们大连的马栏河,河上有两座桥:新华桥和光明桥.河的.两岸是两条平行的公路:黄河路与高尔基路,某测量员在A点测得.如果你不通过测量,能否猜出的度数是多少?

  王亮:.

  老师:他到底猜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要先做一个实验,拿出尺子,画两条平行的直线a、b,第三条直线l和这两条直线相交,标出所得到的角,用量角器量出各个角的度数,观察当两直线平行时,各种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按要求做实验.

  老师:将你发现的规律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研究.

  老师: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将你们得到的规律写到黑板上,并结合你画的图讲解你们组的结论.

  第1组学生代表: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就相等。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知识目标

  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

  联系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目标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重点

  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

  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复习激趣,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

  合作探究二、探索新知

  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

  2、出示例题

  (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

  (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

  (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

  (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

  (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

  (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

  (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 (指名板演)

  (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 (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2、教学例3

  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1)、出示例3,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

  (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检验。

  (5)、 =

  拓展应用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乘积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向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作业布置教材43页5题

  板书设计解比例

  例3、解比例=

  解:2.4 =1.5×6

  =( )×( )

  ( )

  教学札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体会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

  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和乘法法则,灵活地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有理数乘法的推导过程,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归纳出两数相乘的法则,感悟中、小学数学中的乘法运算的重要区别。

  通过体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感悟和归纳出进行乘法运算的一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类比和分类的思想归纳乘法法则,发展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两负数相乘,积的符号为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今天,我们开始研究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问题一: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回答:有理数包括正整数、正分数、负整数、负分数和零.

  问题二:小学已经学过的乘法运算,属于有理数中哪些数的运算?

  回答:属于正有理数和零的乘法运算.或答:属于正整数、正分数和零的乘法运算.

  计算下列各题;

  以上这些题,都是对正有理数与正有理数、正有理数与零、零与零的乘法,方法与小学学过的相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有理数的乘法运算,重点就是要解决引入负有理数之后,怎样进行乘法运算的.问题.

  二、新课

  我们以蜗牛爬行距离为例,为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如图,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l上的点O。

  1.正数与正数相乘

  问题一: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后蜗牛应在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表示为

  (+2)×(+3)=+6

  答:结果向东运动了6米.

  2.负数与正数相乘

  问题二: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后蜗牛应在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表示为

  (-2)×(+3)=(-6)

  3.正数与负数相乘

  问题三: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后蜗牛应为l上点O左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

  (+2)×(-3)=-6

  4.负数与负数相乘

  问题四: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讲解:3分前蜗牛应为l上点O右边6cm处,这可以表示为

  (-2)×(-3)=+6

  5.零与任何数相乘或任何数与零相乘

  问题五:原地不动或运动了零次,结果是什么?

  答:结果都是仍在原处,即结果都是零,若用式子表达:

  0×3=0;0×(-3)=0;2×0=0;(-2)×0=0.

  综合上述五个问题得出:

  (1)(+2)×(+3)=+6;

  (2)(-2)×(+3)=-6;

  (3)(+2)×(-3)=-6;

  (4)(-2)×(-3)=+6.

  (5)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观察上述(1)~(4)回答:

  1.积的符号与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2.积的绝对值与因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答:1.若两个因数的符号相同,则积的符号为正;若两个因数的符号相反,则积的符号为负.2.积的绝对值等于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1)~(5)包括了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所有情况,综合上述各种情况,得到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口答:确定下列两数积的符号:

  例题:计算下列各题:

  解题步骤:

  1.认清题目类型.

  2.根据法则确定积的符号.

  3.绝对值相乘.

  练习:

  1.口答下列各题:

  (1)6×(-9);(2)(-6)×(-9);

  (3)(-6)×9;(4)(-6)×1;

  (5)(-6)×(-1);(6)6×(-1);

  (7)(-6)×0;(8)0×(-6);

  (9)(-6)×0.25;(10)(-0.5)×(-8);

  注意:由(4)(5)(6)得:一个数与1相乘得原数,一个数与-1相乘,得原数的相反数.

  2.在表中的各个小方格里,填写所在的横行的第一个数与所在直列的第一个数的积:

  3.计算下列各题:

  (1)(-36)×(-15);(2)-48×1.25;

  4.填空:

  (1)1×(-5)=____;(-1)×(-5)=____;

  +(-5)=____;-(-5)=____;

  (2)1×a=____;(-1)×a=____;

  (3)1×|-5|=____;-1×|-5|=____;

  -|-5|=____

  (4)1+(-5)=____;(-1)+(-5)=____;

  (-1)+5=____.

  三、小结

  (1)指导学生看书,精读乘法法则.

  (2)强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的步骤.

  (3)比较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与有理数加法的符号法则的区别,以达到进一步巩固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目的.

  四、作业

  1.计算:

  (1)(-16)×15;(2)(-9)×(-14);

  (3)(-36)×(-1);(4)13×(-11);

  (5)(-25)×16;(6)(-10)×(-16).

  2.计算:

  (1)2.9×(-0.4);(2)-30.5×0.2;

  (3)0.72×(-1.25);(4)100×(-0.001);

  (5)-4.8×(-1.25);(6)-4.5×(-0.32).

  3.计算:

  4.填空:(用“>”或“<”号连接)

  (1)如果a<0,b>0,那么,ab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____0;

  (3)当a>0时,a____2a;

  (4)当a<0时,a____2a.

  板书设计

  1.4有理数的乘法

  法则:练习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小学已接触到的乘法、初中刚学习过的有理数的加减法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入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在讲解运动的例子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图形中的“静”变“动”,增强了直观性,初步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反思

  强调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坚持把教学活动过程体现在教学中,又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4-16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1-09

[优]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6-13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数学新七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1-24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9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教案06-01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1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13

数学上册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