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14 09:35:07 七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经典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经典15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 数轴的三个要素;

  2,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学习目标】:

  1、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理解线段中点的 概念,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学习重点】:线段 的中点概念,“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是重点;

  【学习难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是难点。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过A、B、C三点作直线,小 明说有三条,小颖说有一条,小林说不是一条就是三条,你认为______的说法是对的。

  二 、自主学习

  问题:现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下一段,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木棒的长 ?

  上面的`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下面的数学问题:

  2、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两条线段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那么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

  我们先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

  一是用尺子测量;二是站在一起比(脚在同一高度)。

  如果把两个同学看成两条线段,那么比较两条线段就有两种方法。

  (1)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从而进行比较。

  (2)把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使一端对齐,从而进行比较,我们称为叠合法。

  练习题

  一、填空

  1.我们在用玩具枪瞄准时,总是用一只眼对准准星和目标,用数学知识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

  2. 三条直线两两相交,则交点有_______________个.

  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若两个角的顶点重合,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C、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那么这条射线是角的平分线

  D、过直线外一点有两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9、下列说法:①平角就是一条直线;②直线比射线线长;③平面内三条互不重合的直线的公共点个数有0个、1个、2个或3个;④连接两点的线段叫两点之间的距离;⑤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⑥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这条射线是这个角的角平分线,其中正确的有( )

  A、0个B、1个C、2个D、3个

  同步四维训练

  知识一:直线的性质

  3.在开会前,工作人员进行会场布置,在主席台上由两人拉着一条绳子,然后以“准绳”为基准摆放茶杯,这样做的理由是(B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垂线段最短

  D.过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

  知识点二:线段的作法及比较

  4.在跳绳比赛中,要在两条绳子中挑出较长的一条用于比赛,选择的方法是(A )

  A.把两条绳子的一端对齐,然后拉直两条绳子,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

  B.把两条绳子接在一起

  C.把两条绳子重合观察另一端的情况

  D.没有办法挑选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重点)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2.解方程:(1)x-9=8; (2)3x+1=4.

  3.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项是不是同类项?

  (1)3xy与-3xy;  (2)0.2ab与0.2ab;

  (3)2abc与9bc; (4)3mn与-nm;

  (5)4xyz与4xyz; (6)6与x.

  4.能把上题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吗?如何合并?

  5.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利用合并同类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例1解下列方程:

  (1)9x-5x=8;

  (2)4x-6x-x=15.

  解析:先将方程左边的同类项合并,再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解:(1)合并同类项,得4x=8.

  系数化为1,得x=2.

  (2)合并同类项,得-3x=15.

  系数化为1,得x=-5.

  方法总结:解方程的实质就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

  探究点二:根据“总量=各部分量的和”列方程解决问题

  例2足球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数目的比为3∶5,一个足球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个?

  解析:遇到比例问题时可设其中的'每一份为x,本题中已知黑、白皮块数目比为3∶5,可设黑色皮块有3x个,则白色皮块有5x个,然后利用相等关系“黑色皮块数+白色皮块数=32”列方程.

  解:设黑色皮块有3x个,则白色皮块有5x个,根据题意列方程3x+5x=32,解得x=4,则黑色皮块有3x=12(个),白色皮块有5x=20(个).

  答:黑色皮块有12个,白色皮块有20个.

  方法总结: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相等关系为:黑色皮块数+白色皮块数=32,并能用x和比例关系把黑皮与白皮的数量表示出来.

  三、板书设计

  1.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的步骤:

  (1)合并同类项;

  (2)系数化为1(等式的基本性质2).

  2.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设未知数;

  (2)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4)解方程并作答.

  教学反思

  本节从复习入手,帮助学生回顾合并同类项的相关知识,为学习用合并同类项解方程做好铺垫.教学中采用引导发现的方法,课堂训练中鼓励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能根据角的度量比较角的大小,熟练进行角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丰富的图形世界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4、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图的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教学重点:角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角度制的换算

  2、教学难点:角的表示方法、角度制的换算

  3、关键:学会观察图形是正确表示一个角的关键

  三、学情分析

  角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了角的有关知识,对角的概念、比较、度量有了初步的认识。按照教学目标要求,这节课将进一步对角的概念、比较和度量进行规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借此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引导发现法,辅之以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本节课采用的是直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用具:

  量角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放映一些生活中图形:时钟,教堂,足球射门请生观察。

  2提出问题:

  时钟的分针和时针,教堂的屋顶,足球与门框,都给我们怎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们画出来。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出一个角,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二)活动探究,建构新知

  活动一

  角的概念

  师:我们如何给角下定义?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角下一个定义。生:角的两种定义:

  a、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上一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这个角的边;

  b、角也可以看成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学生小组活动思考讨论,组内统一意见,代表发言,最后比较各答案得出准确定义。学生对角的概念已初步接触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但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太强,教师可进行适当的纠正、归纳)

  活动二

  角的表示

  师:如何表示一个角?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36面在关内容,归纳角的表示方法(小组内讨论互助)

  生:角的表示方法有:

  1、角的符号+三个大写字母,如:∠aob

  2、角的符号+一个大写字母,如:∠o

  (顶点处只有一个角时)

  3、角的符号+数字如:∠1

  4、角的符号+希腊字母如∠α

  师:在用这些方法表示角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用“角的符号+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的时候要用大写字母,顶点的字母应该写在中间;在顶点处只有一个角时,才可以用一个大写的字母表示。

  师: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细节:用数字或希腊字母表示角的时候,要在角上画一个小弧形。另外在角的表示中不能丢了前面角的符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形成学生自我寻求发展的愿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当然,学生在归纳、表述的时候会出现不正确、思维不太严谨的地方,教师可给于适当的引导、纠正)

  尝试应用,反馈矫正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1、图中共有多少个角?请分别表示出来。

  c

  2、将图中的角用不同方法表示出来并填写下表

  b

  b

  ∠1

  ∠bca∠3∠4abc

  ceda

  获得积极深层次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活动三

  角的度量与比较

  ab

  师:点a、b、c表示足球比赛中三个不同的射门位置,请同学们:c

  1、先估测图中所示各个角的大小

  2、再用量角器量一量,比较它们的大小,并与同学们交流度量角的方法3、射门角度越大,进球机会越大,请指出在图中哪一点射门最好

  4、对于角的比较大小,你还能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生:1、∠b最大

  2、∠a=28°∠b=91°∠c=45°

  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一对中,二合线,三读数”

  1、点b射门最好。

  2、对于角的比较大小,也可以通过叠合的方法来比较。

  (通过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明白角的比较方法很多,可以通过估测、度量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叠合的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迁移新知

  试一试1、如图打台球的时候,球的反射角总是等于入射角。

  请同学们估测球反弹后会撞击图中的哪一点?

  (问题1以打台球为情景,因为台球是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又与角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角的`三种比较方法)

  2、(1)图中以oa为一边的角有哪几个?请按大小顺序用“﹤”号连接起来;

  (2)∠aoc=∠aob+∠boc,∠aob=∠aod-∠dob。类似地,你还能写

  出哪些有关的角的和与差的关系式?o

  dac

  b

  (问题2具有开放性,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真读图,要给学生较为充分的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表述出有关角的和与差的关系式)

  3、已知一条射线oa,若从点o再引两条射线ob、oc,使得∠aob=600,∠boc=300,求∠aoc的度数。

  (问题3的解答中,∠aoc有两种可能,不少同学只得出了一个答案:90°。表现出思维不太严谨,此时教师应该抓住思维训练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于角的度量单位,教学时应强调:

  (1)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2)度、分、秒的进率是60(与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的换算一样)多媒体出示例题与练习

  (四)、归纳总结,系统知识

  师: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学习了角的概念、角的表示、角的比较与度量,角的换算。

  师: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探索、交流与讨论,你有哪些收获?

  生:学会了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角度的换算等

  (五)、布置作业:课本p3081、2、3同时出示思考题“用一副三角板,你可以作出哪些特殊的角”作为本节课的延伸。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重点难点】

  识别简单的几何体是重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是难点。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同学们,你仔细观察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吗?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就让我们走进图象的世界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究

  1、几何图形

  (1)仔细观察图4、1—1,让同学们感受是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2)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同学们观察图4、1—2回答问题:

  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什么?从不同侧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你又看到了什么?

  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圆柱、圆锥、球、圆、线段、点,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几何图形。

  注意:当我们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时,得出了几何图形,它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物体的颜色、重量、材料等则是其它学科所关注的。

  2、立体图形

  思考第117页思考题并出示实物(如茶叶、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它们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

  思考:课本118页图4、1—4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3、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的概念

  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它们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思考:课本118页图4、1—5的图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请再举出一些平面图形的例子。

  长方形、圆、正方形、三角形、……。

  思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联系?

  立体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而平面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立体图形中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

  《4、1、2点、线、面、体》同步四维训练

  知识点一:几何体的构成

  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C)

  ①圆柱由3个面围成,这3个面都是平面;

  ②圆锥由2个面围成,这2个面中,1个是平面,1个是曲面;

  ③球仅由1个面围成,这个面是平面;

  ④正方体由6个面围成,这6个面都是平面、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4、1、2点、线、面、体》同步练习含解析

  一、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

  1、圆锥体是由下列哪个图形绕自身的对称轴旋转一周得到的

  A、正方形

  B、等腰三角形

  C、圆

  D、等腰梯形

  2、下面现象能说明“面动成体”的是

  A、旋转一扇门,门运动的痕迹

  B、扔一块小石子,小石子在空中飞行的路线

  C、天空划过一道流星

  D、时钟秒针旋转时扫过的痕迹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棱柱的侧面可以是三角形

  B、四棱锥由四个面组成的

  C、正方体的各条棱都相等

  D、长方形纸板绕它的一条边旋转1周可以形成棱柱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 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 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 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 ; (2)abc; (3)b2; (4)-5ab2; (5)y; (6)-xy2; (7)-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 ② ; ③ ④- a2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 ,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 ②-x2y3与x3没有系数; 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 ⑤-32x2y3的次数是7; ⑥ r2h的系数是 。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习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习:课本p56:1,2。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课堂作业: 课本p59:1,2。

  板书设计:

  《单项式》 1.单项式的定义: 2.例1: 例2: 学生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以启发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代数式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归纳得出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2)abc;(3)b2;(4)-5ab2;(5)y;(6)-xy2;(7)-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

  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①x+1;②;③πr2;④-a2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

  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π,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②-x2y3与x3没有系数;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⑤-32x2y3的次数是7;⑥πr2h的系数是.

  答:①错,应是?7;②错;?x2y3系数为?1,x3系数为1;③错,次数应该是1+3+2;④正确;⑤错,次数为2+3=5;⑥正确

  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后记: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以启发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一、背景知识

  《有理数》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中的第二节,这一章是开启整个初中阶段代数学习的大门。《有理数》是本章的第二节。本节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引入确实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感受到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是在小学学习自然数和分数之后,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充,是自然数和分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绝对值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合理性;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灵活运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将有理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负数、学习有理数;运用有理数表示现实生活问题中的量;让学生经历有理数概念的形成及运用过程,领会分析、总结的方法。

  3、情感与能力目标:通过提供适当的情境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讨论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启迪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和从不同角度对有理数分类,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和对有理数进行合理的分类。

  难点:用有理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的量。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探求新知

  如图表示某一天我国5个城市的最低气温。

  请同学们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20℃、-10℃、5℃、0℃、10℃ 这几个量分别表示什么?

  2、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某一种量,请讲出来。

  把学生讲出的较恰当的量写到黑板上,再引导学生把与之相对的量分别写在后边,如:零下20℃——零上10℃, 降低5米——升高8米, 支出100元——收入500元。指出这样的量就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从以下方面加以理解。

  (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意义相反,与值无关。

  (2)区分“意义相反”与“意义不同”。

  反问学生:以上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用我们学过的自然数和分数表示出来吗?

  显然是不能的。为了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数——负数。

  我们把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规定为正,用学过的数(零除外)来表示,这样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可以放上正号“+”来表示(常省略不写),;把另一种与之意义相反的量规定负,用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负号“-”来表示,这样的数叫做负数(负号不能省略)。

  如:“+2”读做“正2”、“-3.3”读做“负3.3”等。

  这样我们学过的数中又增加了新的数——负整数和负分数;相应地我们学过的自然数和分数分别称为正整数和正分数。

  (二)运用新知 体验成功

  填空:

  1)规定盈利为正,某公司去年亏损了2.5万元,记做__________万元,今年盈利了3.2万元,记做__________万元;

  2)规定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为正,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于海平面918米,记做海拔__________米;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5米,记做海拔__________米;

  3)汽车在一条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上行驶,规定向北行驶的路程为正。汽车向北行驶75km,记做________km(或_______km),汽车向南行驶100km,记做________km;

  4)下降米记做米,则上升米记做__________米;

  5)如果向银行存入50元记为50元,那么-30.50元表示__________;

  6)规定增加的百分比为正,增加25%记做__________,-12%表示__________.

  利用第3)题说明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是相对的例如我们可以把向南100米记做+100km,那么向北记做-75km.但习惯上,人们常把上升、运进、零上、增加、收入等规定为正。

  (请同学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同学相互评价。)

  (三) 师生互动,继续探究

  (合作学习)读一读这些数0,880,-20xx,+123,-233,-2.5,+3.2,+918,-155,+75,-100,25%,-12%,请根据你认定的数的特征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特征。

  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估计可能出现的正确结论有:

  ;

  ;

  对于较为正确的分类,并能说出特征的都将给予肯定,重视个体差异,体现多元评价的思想,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然后教师给出规范的分类:

  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说明:①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②分类的结果应无遗漏、无重复;③零是整数,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 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为了使学生实现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使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设计分层练习。

  例 下列给出的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分数?哪些是有理数?

  -8.4, 22, ,0.33, , -9.

  练习1 判断表中各数属于什么数,在相应的空格内打“√” .

  正整数

  整数

  分数

  正数

  负数

  有理数

  20xx

  √

  √

  √

  √

  -4.9

  0

  -12

  探究活动:

  练习2 如图,两个圈内分别表示所有正数组成的正数集合和所有整数组成的整数集合.请写出3个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数:

  1)属于正数集合,但不属于整数集合的数;

  2)属于整数集合,但不属于正数集合的数;

  3)既属于正数集合,又属于整数集合的数.

  将它们分别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你能说出这两个圈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

  通过多角度的练习,并对典型错误进行讨论与矫正,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完成对新知的迁移。

  (五)概括梳理,形成系统

  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完成。即: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的补充、概括,以本节知识目标的要求进行把关,确保基础知识的当堂落实。

  (六)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

  2、设计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有余利的同学完成。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重点难点】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1.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 000度,全年用电15万度,如果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那么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6x+6(x-2 000)=150 000

  B.6x+6(x+2 000)=150 000

  C.6x+6(x-2 000)=15

  D.6x+6(x+2 000)=15

  2.李红买了8个莲蓬,付50元,找回38元.设每个莲蓬的价格为x元,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________.

  3.一个正方形花圃边长增加2 m,所得新正方形花圃的周长是28 m,则原正方形花圃的边长是多少?(只列方程)

  《3.1.等式的性质》同步四维训练含答案

  知识点一:等式的性质1

  1.下列变形错误的是(D )

  A.若a=b,则a+c=b+c

  B.若a+2=b+2,则a=b

  C.若4=x-1,则x=4+1

  D.若2+x=3,则x=3+2

  2.已知m+a=n+b,根据等式的性质变形为m=n,那么a,b必须符合的.条件是(C )

  A.a=-b

  B.-a=b

  C.a=b

  D.a,b可以是任意有理

  《3.1从算式到方程》同步练习含解析

  7.解:把x=3代入方程,得:15-a=3,

  解得:a=12.

  故选B.

  根据方程解的定义,将方程的解代入方程,就可得一个关于字母a的一元一次方程,从而可求出a的值.

  本题考查了方程的解的定义,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方程的解的定义将x=3代入,从而转化为关于a的一元一次方程.

  8.解:A、7x-4=3x是方程;

  B、4x-6不是等式,不是方程;

  C、4+3=7没有未知数,不是方程;

  D、2x<5不是等式,不是方程;

  故选:A.

  根据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解答即可.数或整式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学习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

  2. 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区别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

  掌握本章基本概念与运算,能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梳理本章知识点,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应用于实际解题中.

  【情感态度】

  领悟分类讨论思想,学会类比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章知识梳理及掌握基本知识点.

  【教学难点】

  应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与综合问题.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教学说明】

  1.通过构建框图,帮助学生回忆本节所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联系,如平方与开平方,平方根与立方根,有理数与实数等等.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

  在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时,主要涉及平方根的性质: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它们互为相反数;以及平方根的非负性: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算术平方根也为非负数.

  例1已知某数的平方根是a+3及2a-12,求这个数.

  分析:由题意可知,a+3与2a-12互为相反数,则它们的和为0.解:根据题意可得,a+3+2a-12=0.

  解得a=3.

  ∴a+3=6,2a-12=-6.

  ∴这个数是36.

  【教学说明】

  负数没有平方根,非负数才有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而0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2.比较实数的大小

  除常用的法则比较实数大小外,有时要根据题目特点选择特别方法.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112-113练习二十二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

  2.能解决统计与概率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灵活应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自主检测题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1.回顾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简单回忆,说一说:

  本单元学习了统计图,统计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游戏公平,可能性等概率问题。

  2.揭示课题。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本部分知识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统计与概率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

  1.

  (1)该公司去年全年的销售情况如何?

  (2)该公司的发展前景怎样?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①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②汇报订正,说解题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从图中的变化趋势上来分析问题,从而得出结论:该公司去年总体经营情况很好,产量和销量不断增长,第四季度增长幅度较快,而且出现了销量大于产量的良好势头。由此可以作出预测:该公司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有良好的发展。

  2.

  ①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②汇报订正,说解题思路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考虑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几率的`多少。

  (二)综合练习。

  ①组织学生独立解答第一小题。

  ②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第二小题。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让学生明确在研究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时,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作为数据的代表都是可以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用平均数作为数据代表的时候较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但它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所以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在评分时就采取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平均数,这样做是合理的。

  ①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本题是有关众数的应用的练习。从进货和销售数量的差来看,尺码是35、37、39三种型号的鞋进货有些多了,下一次进货时可考虑适当降低数量;但从销量来看,37码的鞋仍然排名第一,36和38码的列第二、三名,所以每种型号的鞋的进货量的比例总体上不会有大的变化。研究一组数据的频数大小分布情况时,应用了众数的知识。

  (三)提高练习。

  ①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六(2)班同学的血型情况如图,

  (1)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该班有50人,各种血型有多少人?

  本题是有关可能性的习题,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从两队的历史战绩来看,各是两胜一平两负,不相上下;从这一点来判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离比赛日最近的两场比赛中均是乙队获胜,说明最近乙队的状态好于甲队,由此可以预测: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些。这种判断也有一定道理。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自主检测

  1.填空:

  (1)人们对收集的统计数据经过分析整理后可以制成( )还可以制成( )

  (2)(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3)( )统计图既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又能反映出数量变化情况

  2.选择:

  (1)评价一个班整体学习成绩情况,看( )比较合适?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为了清楚地表示出20xx年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应绘制( )。

  A.条形B.折线C.扇形

  3.做一做:

  有A—J 10张字母卡片,小明翻字母卡片,小红猜小明的字母卡片,如果小红猜对,小红获胜,如果小红猜错了,小明获胜。

  (1)你认为这个游戏规则对双方公平吗?对谁有利?

  (2)请设计一个双方公平的游戏规则。

  四、课堂总结

  1.教师评价: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大都分同学掌握较好,值得表扬。

  2.学生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练习

  统计表

  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可能性:等可能;公平;

  作业设计

  基础:

  1.简单的统计图有( )统计图、( )统计图和( )统计图。

  2.( )统计图是用长短不同、宽窄一致的直条表示数量,从图上很容易看出( )。

  3. 4、7.7、8.4、6.3、7.0、6.4、7.0、8.6、9.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中位数是( ),平均数是( )。

  4.在一组数据中,( )只有一个,有时( )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 )。(填众数或中位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

  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的几何体,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新教材教案 生活中的图形(一)。

  经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1)幻灯投影P2的彩图,利用现实生活的背景让学生说出熟悉的几何体(如球体、长方体、正方体等)

  (2)展出圆柱、圆锥、正方体、棱柱、球的模型,让学生分别说出这几种几何体的名称。

  2、过程: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圆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然后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棱柱、圆锥的共同点与异同点,老师巡场指导。

  (3)学生回答问题。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对每一种答案再交由学生共同讨论它的'正确性。

  (4)幻灯演示,棱柱的两种类型:直棱柱与斜棱柱,一般棱柱仅指直棱柱。

  (5)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对以上几何体进行分类:

  1)按底面

  2)按侧面

  学生上台动手将这几种几何体进行分类,老师让学生试着说明归类的理由是什么?无论学生说什么老师都应用鼓励的目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3、议一议:

  投影P3的图片让学生感知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角,可能是书房的一角可能是教室的一角,让学生分组讨论:

  (1)、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

  (学生在回答桌面时老师应指出桌面是指整个层面)

  (2)上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圆柱、圆锥类似?挂篮球的网袋是否类似于圆锥?为什么?

  (3)请找出上图中与笔筒形状类似的物体?

  (4)请找出上图中与地球形状类似的物体?

  4、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棱柱、圆柱、圆锥与球。

  5、小结:

  与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感知不同的物体体验现实生活中原来有如此多的几何体,几何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也学会简单地区别不同的物体。

  6、作业:

  P4习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

  1,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考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要求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

  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

  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

  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

  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讨论观点和分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形势归纳

  小学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

  1、有以下数字: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

  (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你填完了吗?

  (2)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个集合:整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填完了吗?

  称整数和分数为有理数。(指点题,板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根据课本寻找自学的机会

  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根据每个题目的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4-16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1-09

[优]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6-13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教案06-01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1

数学新七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1-24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9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13

数学上册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