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初中生物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2.说出真菌的主要特征。
3.尝试运用对比的方法找到真菌区别于植物和细菌的特征。
4.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真菌的主要特征。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请大家来看一小段视频(播放视频《肉被分解》),(学生纷纷提出猜想,教师对其中有创造力的想法和正确的想法给予鼓励。)
教师解释:其实事情的开端仅仅是一粒肉眼看不到的小“尘埃”落在了它的身上,这可不是普通的灰尘,而是一种真菌的孢子。
【设计意图】用简短而精彩的视频资料,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教师提问:对于真菌你们了解些什么?你能用最精炼的词语说说你所知道的真菌吗?(教师将学生提到的关键词简要记录在副板书上)
【设计意图】用这样自由发言的形式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快速地检测,无论对错都简要记录,然后在学习过本节知识后让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审视和修正。
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通过学习课本,完成下列问题,并展示学习成果)
1、青霉和曲霉都是真菌,它们的直立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都是靠进行繁殖的。
2、真菌的特征是:
任务二:小组讨论
1.认识日常生活常见的真菌
2.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它们的形态和颜色
3.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4.了解真菌的繁殖特点
5.总结真菌的特征
三、真菌的.形态
1.过渡:同学们对真菌的了解不少,但这些都是正确的吗?我们先来看看真菌到底长什么样子。
2.实物观察: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材料──发霉的橘子、面包、蘑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尝试用语言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提示不能将塑料袋打开,可以用手撕取少许进行深入观察)
3.显微镜观察:引导学生取一滴发酵馒头的溶解液,滴碘液观察酵母菌,用镊子在发霉馒头上取少许霉菌涂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观察青霉的孢子和透明的菌丝。强调取材一定要少,否则堆在一起不透光,不易观察。
4.图片:教师通过PPT补充各种形态的真菌,并对图片进行简要介绍(图片是实物还是模式图,是显微图还是原图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真菌形态差异很大为什么说它们都是真菌?)
【设计意图】第一,展示形态各异的真菌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第二,形态不同但是却属于同一个大的类群,说明它们还是有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感受辩证地思考问题。
四、真菌的结构特征
1.教师:如果我们不能直接从外部的形态找到这几种真菌的共同特征时你还有什么办法?(引导学生说出从细胞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寻找共同点。)
2.教师给出几种典型真菌的细胞结构示意图和生活方式相关资料。(学生阅读资料尝试着从图和文字中提取信息。)
3.教师对学生提取到的信息进行总结记录在板书中。
4.教师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真菌是植物吗?和细菌有什么不同?教师用PPT出示植物和细菌的细胞模式图、营养方式、生态系统组成等相关资料辅助学生进行对比,找到三者间的异同。(学生回忆植物和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并与真菌进行对比。)
5.得出结论: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因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异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
【设计意图】子曰: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教学中不断让学生回忆旧知识,进行横向的对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找到知识间的关联。另一方面,比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对于学生思维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真菌的繁殖和生活中的真菌
1.过渡:还记得刚刚上课时我们看到的那只蝗虫吗?真菌是怎样把它化为乌有的?是一个真菌在起作用吗?
2.出示霉菌的菌落,它们是怎样繁殖的?播放视频,风力作用下大量飘散的孢子和雨滴落后喷射出的孢子。提出问题:孢子要想萌发需要什么条件?
3.出示图片:冬虫夏草,灵芝,葡萄酒,酱豆腐(腐乳),馒头(面包)、青霉素等出示另一组图片:发霉的食物,可能引发的一些疾病。
六、反思
1、正确的理解了教材,把握住了这篇文章在所在单元的地位以及重难点。有示意图和动画课件。
2、能够根据学情选择教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的确定抓住了要点,符合课标要求,三维目标明确。每课时完成哪些环节有明确计划。
4、教学流程的安排有逻辑性,由浅入深,各个环节有目标任务,能体现教学目标。教师预设问题能抓住知识重难点,具体有代表性。
初中生物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结构和功能观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
2.基于有丝分裂的事实,能够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进行总结。
3.在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能够动手画出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图像。
4.感受生命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丝分裂四个时期的特征。
难点:区分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提问:象与鼠个体大小差距悬殊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说是细胞大小,有的说是细胞数量的.多少。)
教师讲解:动物个体的大小大多取决于细胞个数的多少。细胞分裂可以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有三种形式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有怎样的特征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周期
展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和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表,提问:细胞周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细胞周期的概念?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提问:四幅图片显著的不同之处?
(有的细胞的染色质绕成一团,有的染色体已经开始分离,有的则快要形成两个细胞。)
展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图解,提问:各时期特点?小组讨论。
(前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细胞两极出现纺锤丝构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丝连接在着丝点的两侧,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后期:染色体着丝点一分为二,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开始向两极运动,使细胞中两极中各有一套染色体,两套染色体相同,且和亲代染色体也相同。)
(末期: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出现,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现细胞板,将细胞一分为二。)
教师总结口诀:膜仁消失现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
(三)巩固提高
有丝分裂哪个时期,染色体数目开始加倍?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级。)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课后尝试自己动手画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示。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讲台展示由贝壳制作成的工艺饰品,组织学生制作材质。设疑长有贝壳的动物有哪些呢?评价后简单介绍这类生物为软体动物,顺势导入本节课教学。(河蚌、蜗牛、扇贝、田螺等。)
(二)新课教学
1、组织学生观察课前分发的实物小河蚌,教师询问:它有什么结构特点?(河蚌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一层薄薄的膜。)
教师顺势讲解外套膜,及外套膜和贝壳之间的关系。追问贝壳的作用,讲解双壳类软体动物。
2、组织学生观看河蚌运动的相关视频,思考以下问题:
(1)河蚌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
(2)试着想一想,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学生结合教材,小组讨论总结后回答。
(学生1:河蚌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学生2:河蚌通过身体后端的入水管吸入水,水流经身体一些器官后,再通过出水管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未消化的.残渣。)
教师总结河蚌这类双壳类的主要特征。
3、展示乌贼,章鱼等软体动物,组织学生观察并思考与河蚌的区别是什么?教师顺势讲解特殊的软体动物。(没有贝壳)
4、引导学生观察所有软体动物,总结得出主要特征,并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升
通过给生物进行分类的方式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
(五)布置作业
课下动手利用贝壳制作小礼物,送给自己最好的朋友。
初中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二)能力: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三) 情感: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重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概述反射和条件反射。
4、说出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教学难点: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 描述脊髓和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 概述反射的类型和特征。
4、举例说出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和我一起做拍手的游戏,并提醒这位学生在互相拍手时尽量躲开。
师:为什么在拍手时能够躲开?
(二)新课学习:1、脑和脊髓
小组互助讨论学习P83-P85
1、神经元
讨论:神经元的分类
师生交流:神经元的类型很多,按照生理机能可分为三类:
(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把感受器接受的信息传到中枢(脑和脊髓);
(2)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把中枢产生的命令传向效应器;
(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把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传到另一个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师讲解: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叫做兴奋性。组织在受刺激时,由相对的静息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强的活动状态,叫做兴奋。另一方面,活组织或细胞由显著的活动状态转化为相对的`静息状态,或由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较弱的活动状态,叫做抑制。刺激要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阈。高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当阈上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产生兴奋,并传导到其他部位。这种能够传导的兴奋,就叫神经冲动。
师:出示一猪脑,让学生观察
生:对照图12—和实物说出脑的组成,及脑各部分的作用,
(第二课时 )
反射和条件反射(P85-P87)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充足的睡眠有利人体的健康,青少年的睡眠每天不应少于8小时
(一)小组讨论性学习:每天的睡眠时间
(二)自我评价 1、2、3、4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节神经调节
一、脊髓和脑 脑 :大脑、小脑、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灰质、白质
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二、反射和反射类型
条件反射
1、反射 非条件反射
2、人类特有的反射:抽象的语言、文字等
七年级生物神经调节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初中生物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肾单位的组成及作用,概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2、通过动手探索的形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肾单位,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病人看病,医生有时会要求病人做尿常规化验。提问:这项检査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
(泌尿系统)
追问:泌尿系统中肾脏是最重要的器官,尿液在肾脏中是怎么形成的呢?进而导入新课——尿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1、肾的微观结构——肾单位
(1)观察肾脏的模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感知肾的颜色、性状、大小,肾脏中的什么结构起重要作用?
(肾外形如蚕豆,紫红色,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
(2)观察肾单位结构图,小组讨论思考如下问题:
肾单位由什么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在黑板前板画并标注出各部位结构的.名称。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囊壁和肾小管壁为单层细胞。)
2、尿的形成
过渡: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组织模拟活动:筛粮食
出示一包带杂质的粮食(有花生米、大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启发学生:怎么有效去除杂质呢?
(用筛子筛去杂质。)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将含有杂质的粮食筛干净。
教师引导:筛出去的杂质能否直接丢掉呢?
(不能,因为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
教师继续引导:应该把漏掉的小粒的粮食从杂质中重新捡回来。那么我们回顾下,刚才“筛粮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过程?
(筛出去和捡回来。)
(2)课件展示尿的形成动画。提问:筛粮食与尿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筛出去”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球,即将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筛出去;“捡回来”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管,即把筛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质重新捡回来。
(三)巩固提高
尝试尿的形成的示意图并标出肾单位各部分名称。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哪些物质被过滤出去了?原尿流经肾小管又有哪些物质被重吸收回来了呢?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6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 1
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
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
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
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
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
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
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
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
(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初中生物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P47方法步骤,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四、布置作业:生物实验报告册P10、13、16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初中生物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
2、组织学生调查本市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可持续发展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关注环境问题,形成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认识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有限性
教学方法:
调查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的有关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资料,学生提前做好的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调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的共同家园,但是,人类活动强烈地干扰生物圈的自然发展,并逐渐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这不仅破坏了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而且已经达到威胁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地步。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生:(第一组学生代表)我们从网上收集到如下资料:近年来,由于人类不注重保护环境,地球环境日益恶化。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图片展示)
土地利用对生物圈的影响
砍伐森林对生物圈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生物圈的影响
师:这组同学调查得很好!现在请大家讨论:目前生物圈的状况如何?要不要采取措施保护?
生:热烈讨论、总结。
得出结论: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
生:(第二组学生代表)汇报提前做好的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调查
淮北市在塌陷土地和塌陷湖的再利用方面的成就(图片展示)
师:第二组准备得非常充分!如何才能保护好生物圈?展示保护生物圈的措施
(图片展示)与环境有关的纪念日
延伸拓展: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生物圈?建立环保小组,制定环保计划
生:(第三组学生代表)介绍垃圾分类方法,生活中环保节能的小知识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生活中环保节能的具体做法,发出环保倡议,树立绿色生活,节约为先的理念。
三、总结巩固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建立环保小组,落实环保计划
初中生物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对三个实验的对比分析,能描述呼吸作用的过程与意义。
3.认同绿色植物发挥的作用,认同低碳生活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点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三个实验的分析,呼吸作用的实质。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回忆光合作用的过程,设疑: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除了构建生物体,还有其他作用的作用,引出本课。
(二)新课讲授
实验一: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1.明确问题:
(1)邀请一名学生向装有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并提问:说明了什么?
(2)展示装置,并提出问题,两个装置有什么不同?
(3)联系吹气实验,思考这个实验验证的'是什么?
2.实验操作:
视频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得出结论:
提问:(1)通过刚才视频的实验演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再次提问:为什么煮熟的种子也会有一点浑浊的现象?
(3)引导学生总结出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最后补充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水。
在呼吸作用过程中需要哪些物质的参与呢?
实验二:种子呼吸消耗氧气
1.明确问题:
观察装置和实验步骤,思考瓶内装有煮熟的黄豆种子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把种子放到温暖的地方呢?
2.实验操作:
播放演示实验。
3.得出结论:
追问现象:看到了什么变化?又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呢?
(3)教师提问:能不能用刚才的装置得出“种子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结论?
提问:根据这两个实验,说一说呼吸作用除了分解有机物之外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师生共同总结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实质。
(三)巩固练习
列表对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四)小结作业
小结:对本节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本节知识的构建和升华。
作业:学习呼吸作用知识后,仔细观察生活中哪些物质会进行呼吸作用,通过说出呼吸作用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
初中生物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了解水蚤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等;
3.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强调“STS”教育思想,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尽可能多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遵循探究性学习的一般原则,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前进:
实验方案指导着实验的进行并影响实验结果,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实验方案的设计。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将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方案,小组之间再互评,在教师的点拨下,最终设计出完善可行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探究目标逐步实现。
2.重点培养学生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多组实验数据取平均值来减小实验误差,采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连线等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例如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遵循的'原则,解决水蚤的心率高(200次至300次/每分钟)、难计数、易产生误差等。
实验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认识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人们常说:酗酒有害健康,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开门见山的引入,体现了关注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环节,教师稍作引导,突出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完善实验方案环节,师生互动,强调设计实验必须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设置对照原则等,体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实验方案:
选取实验材料环节,创建“材料自选超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按需取材,充分体现学生开展实验的自主性。
实施实验方案阶段:注重实验细节,力求使得实验更加科学、准确:
①使用凹玻片,确保酒精能够充分影响水蚤;
②针对学生在计数水蚤心率过程中遇到的水蚤心率过快,难以准确计数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讨论。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了更为准确的“打点计数法”,大大提高了计数水蚤心率的准确度。
(四)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数据,师生互动,共同分析实验误差。同时,针对数据较多难以直接得出结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折线图,化繁为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准确、科学的实验结论。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语言较为平淡,不够柔和;学生的讨论环节中教师的主导意识较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等。
总之,我的这堂实验课只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初中生物教案11
步骤:1)将两个相同的水槽编成甲乙两组。两组均放入20xxml河水,并各培养10只同种、同一批的小蝌蚪。
2)甲组每隔一天加甲状腺激素5mg,持续5次;作为对照,乙组不加甲状腺激素,其他培养条件相同。每两天换1000ml水,每天喂几粒饭或少许熟蛋黄粉和少许切碎的菜叶3)结果如下
后肢长出的平均时间/d 前肢长出的.平均时间/d 尾脱落的平均时间/d 尾脱落时的平均体长/cm
甲组 4 7 26 0.7
乙组 5 9 37 1.3
希望上面对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上面的内容,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吧。
初中生物教案12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xx 。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x》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设计构想。
一、教材分析
《x》选自于北师版初中生物教材第x单元第章第x节,本节内容我安排由x课时完毕,本节课重要学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具体内容自己写,以及这个内容的作用,简朴的分析学情)。
二、教学目的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规定。我拟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的如下:
1、知识目的
2、能力目的
3、情感目的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可以顺利的达成教学目的,完毕学习任务。我拟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教学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课的教法重要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为主,学法将以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为主,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合作性、发明性。
五、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所需的材料器具。学生预习我把本次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对上次课做一个简朴的回顾,接着运用多媒体播放关于x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好,引入新课《 x》
(二)自主学习、明确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探讨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个活动“ ”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1、分组分工
我把学生分为5人一组,选定组长,各组拟定中心发言人。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
2、活动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活动目的规定、材料器具、方法环节。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我发放活动报告单(自己展示你设计的活动报告单)。
在这个时候我会强调课堂内完毕报告单,下课前各组统一上交。这份活动报告单很好的反馈了本次活动的效果。
3、开展活动
根据教材中的方法环节,各组展开活动。
活动结束,各组中心发言人根据讨论题,发表本组的观点,我做点评。
然后全班进行讨论,互相互换意见。让大家互相评一评,互相比一比,选定最佳活动组。这个时候我会针对平时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学生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会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对于出现错误的情况,及时的加以改正。对学生的发言积极地给予评价和鼓励。同时着重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我们更应当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活动总结
(四)、 总结升华
总结本次教学的知识点,指出重点。学生做好笔记接下来学生自疑、大家释疑、老师释疑。
新课标指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我要多听听学生的呼声,多指导、多鼓励、少批评、多实验、少说教。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五)、布置作业
(作业自己布置)这道题既能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又能......
六、板书设计
本次课我将采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总之,在教学中,我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及时的采用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同时我注重对学困生的关注,做到课堂教学互相尊重、人人平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团队合作、共同进步。让学生在我的生物课堂中享受平等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敬礼)
初中生物教案13
一、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懂得细胞是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2、要求学生懂得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要求学生熟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通过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草履虫的生命活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就像砖瓦是房屋建筑的基本单位一样,引入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这一主题。
(二)、细胞是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1、、学生观察衣澡结构模式图和草履虫结构模式图,思考:它们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
2、学生例举出周围的生物,哪些是单细胞生物?哪些是多细胞生物?
3、小结: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资料阅读: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总结出主要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学生分组:甲组和乙组。
分工:甲组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乙组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方法步骤:
第一步:制作临时装片
第二步:观察细胞结构
小组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大致分为几个步骤?
(2)、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比较它们的异同。
6、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等结构。
(三)、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实验: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小组讨论:实验步骤2、3中草履虫是怎样运动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小结: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体,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这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学生观察图中:胡萝卜细胞培养成的植株。
说明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细胞中的'各种结构都担任着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紧密联系,协调一致,使细胞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4、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
小组讨论: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三、思考与练习
1、连线表示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3、如何判断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图像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还存在一个数量庞大的生物群体,它们是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微生物,那么要借助什么仪器才能看得见呢?
四、应用与实践观察紫鸭跖草的细胞质流动
课后反思:
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懂得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
2、通过实验活动,加深对细胞结构、细胞生命活动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和探究过程,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过,这次教学实践活动由于实验器材不足,平时开展实验较少,实验准备不够充分,学生亲自动手能力不强,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
初中生物教案14
学习目标:
1、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3、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4、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学习难点:
设计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学习方法:
观察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情景质疑:
1、提问:光合作用的概念、产物、条件?
2、引入: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
二、问题探究与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阅读教材,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画面(2)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画面(3)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此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学生先讨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参考教材,小组试做并进行交流对比。
学习任务二: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
尝试应用:为保护环境,我们应怎么做?学习任务三: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自主学习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试写出光合作用公式: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4、分组讨论:在光照下,种植过密、适中、过稀的植物的结果怎样,并分析原因。
5、尝试应用:如何科学种田才能获得高产?(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
三、诊断评价:
1、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A.二氧化碳B.水C.高温D.光
2、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鲜氧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B.扩大居住面积C.美化环境D.多植草坪多种树
3、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下列办法中与减轻或消灭温室效应无关的是()
A.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B.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它物质的措施C.减少矿物能源消耗,尽量使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D.禁止使用氟利昂
4、合理密植能够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主要是因为这一措施能够让农作物()
A.充分利用化肥B.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气C.充分利用太阳光能D.充分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B.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分解有机物,吸收氧气
6、大面积绿化有利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
A.可稳定大气中氧的含量B.可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可稳定大气中氮的含量D.可稳定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7、我国北方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温室里把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下列关于这种生态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养殖为种植提供二氧化碳和水B.冬季养殖可以提高室温,有利于植物生长C.种植可以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D.养殖可以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和二氧化碳
初中生物教案15
目的 认识气孔开闭的多种因素,学会用纤维素胶合剂制作标本的方法。
实验前的思考
纤维素胶合剂是常用的文具用品,利用它在叶面上留下的“印痕”,可以了解气孔数的.多少,开闭情况。制成的薄片又可以长久保存。
材料器具
同种盆栽植物数盆;标签纸,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100毫升的小烧杯;纤维素胶合剂,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蒸馏水。
步骤
方法一 观察土壤干燥和潮湿的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1.在实验前一周,取两盆同种盆栽植物,分别标上A和B。给A盆植物浇足水;对B盆植物不浇水,并放在阳光下,使它处于干燥状态。
2.一周后,把A、B植株一起放在阳光下一整天后,从每株植物上摘下一张叶片,用纤维素胶合剂涂在叶的背面。20分钟后,胶合剂全部干燥。
3.从叶背面把薄膜剥落下来(见图),
把接触叶面的凝结层一面放在载玻片的上面,制成一张简易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开闭的印迹,填表。
方法二 观察植株在阳光和黑暗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用上述A、B两盆植物作实验材料,一同放在黑暗处,24小时后,用上述方法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并作镜检,填表。
方法三 植株茎部经不同液体处理后气孔的开闭情况
1.取4只小烧杯,编上A、B、C、D,分别注入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适量、蒸馏水10毫升。
2.向每只烧杯内放入同一种植物的叶各一片,一起放在阳光下照射12小时。
3.取下各编号的叶,在它背面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干涸后,撕下,制成装片观察,并把结果填入下表。
注意事项
1.纤维素胶合剂必须涂得薄而均匀,等全部干燥后才能小心剥落。
2.要选择最清楚的部位制成装片。
分析和讨论
湿度大的盆栽植物由于水分供给充足,在阳光下气孔张开。在黑暗下,气孔微张;干燥的盆栽植物水分供给量少,在阳光下气孔微张,直至体内水分大量排出,发生萎蔫而止,气孔关闭。在黑暗下,气孔关闭。不同液体处理植株叶片,观察气孔开闭情况的实验结果同“甘油、硝酸钾、乙酸对植物萎蔫影响的验证”完全一样。
【初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教案03-07
初中生物的教案11-11
初中生物教案06-13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02-19
《细菌》初中生物教案08-23
初中生物教案范文05-08
初中生物教案【热】12-14
初中生物教案【精】12-19
【热】初中生物教案12-20
初中生物教案范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