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14 18:14:40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精华)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精华)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

  2、一方面巩固钟表中整时和半时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并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图形

  二、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1、学生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1)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2)教师分别指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学生举起对应的几何图形。

  (3)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说出每种物品是什么形状?

  (4)指名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1)学生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问: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3.对比

  (1)教师拿出一个正方体的盒子,和盒子一个面大小的正方形,指名说出名称。

  (2)问:谁能说一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3)用同样的方法观察长方体、圆柱的`面各是什么形状?

  (4)完成第7、8题,集体订正。

  二.认识钟表

  1、拨钟,分组活动,让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每个整时和半时,小组中同学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2、认钟,教师拨钟,学生认;指名拨钟,学生认。

  (1)引导学生观察整时:时针和分针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稍偏了一点。告诉学生: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2)完成第9题。

  同座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并说一说为什么?

  3、数字表示法

  (1)问:你们认识电子表上的时间吗?请学生说一说怎么认的?如果我们要把钟上的时间跟电子表一样表示,你会吗?

  (2)第6题,学生完成,点四人板演,集体订正。

  三、游戏:

  在盒子里摸图形,学生摸出来后,告诉大家这是什么?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复习了哪些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例题,第3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5以内的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本节课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两部分内容。加法的初步认识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在校园中劳动的场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让学生看看、摆摆、算算,学习5以内的其他加法算式,并初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里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是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习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游戏:快速抢答

  5可以分成2和( ) 1和3合成( )

  ( )可以分成2和2 1和( )合成2

  3可以分成( )和2 4和1合成( )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谈话:我们在学校里上学,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劳动

  看,一些小同学正在校园里干什么出示例1图

  总结:原来有3人浇化,又来了2人,一共有5人。

  2 提问:你怎么知道有5人的?

  提问: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可以用加法算。(板书:3+2=5)

  读算式:3加2等于5。

  提问:3表示什么意思?2呢?

  +表示什么意思通过交流,明确是合起来的意思

  =5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的名字叫加号,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算。

  三、学会计算,掌握方法

  1、连续出示例2的两幅图,让学生说出图意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

  提问:算式中的每个数代表什么意思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3、谁知道得数多少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合理的方法都加以肯定。

  四、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小动物们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纷纷把自己的宝宝带来向大家学习。你们看,谁来了

  (1)出示图1(鸡妈妈一家),学生说图意,提问题,列算式计算。说说怎样算出来的'(可以用多种方法) 说说3+1=4这个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思

  (2)出示图2(小兔一家)、图3(青蛙一家),按图1的要求完成。对算式的含义在小组中交流。 2、 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聪明的小青蛙,看到大家在学习,自己也想学加法,回家后,列了许多加法算式,得多少呢它正在用画圆圈的方法计算呢!

  同桌学生合作,看算式,先画圆圈,再在书上填得数

  集体订正。纠正错误,对学生加以鼓励

  3、 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加法算式:4+1=□,

  你能说出结果吗把得数填在书上

  (2)出示:2+1=□,1+2=□。引导学生用3的分与合来计算结果

  4比较:刚才我们用数图、画圆圈、想分与合的方法来计算加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小结:这就是今天同学们学习的5以内的加法。(板书课题)

  五、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1、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小白兔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正在准备礼物奖励大家呢!

  (1)出示图1。学生列加法算式,说含义

  (2)根据图2、图3的意思,学生在书上完成

  (3)集体订正

  2 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送信的游戏,大家看到书上的信筒么?上面都有哪些数?

  2+2这封信送到了4这个邮筒里,为什么?

  你能把其它的信也送一送么,用线连一连。

  小结:大家用5以内的加法解决了这么多问题。

  回家后,继续观察,看看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好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的:

  1、掌握两步计算的正确计算方法

  2、初步体会计算的.变化,培养和发展同学的口算和计算能力

  2、通过操作,培养同学数感和主动探索积极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计算顺序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小鸡,这是什么?

  你小鸡吗?

  假如让你来养小鸡,你会怎样做?

  二、合作探究

  小明家也养了小鸡,咱们到他家去看看吧?

  (出示课件)

  看图上画有什么?

  师:小明家是养鸡专业户,他们家养了很多鸡,他的家长靠知识和科技养鸡终于办起了这个大型养鸡场,小明今年才7岁,却已经懂得了帮家长的忙经常会帮着喂小鸡。你瞧,(课件出示5只小鸡,引导同学说出:小明喂了5只小鸡)说说图上画有什么?

  课件动画播放:又来了2只,现在呢?谁能说出图意?

  为了区别先走的俺们通常都用线划掉来表示,师示范表示再次去掉可以用虚线框起来

  板书算式:8-2-2

  想一想:这题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讨论后汇报解法。(若有生说先算2+2就把8-(2+2)的算式写出来以之对比。

  2、练习:P73页的做一做右图

  独立看图,说出图意

  三、练习:第74页的第5至8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第二课时:比多少

  教学内容:

  P17-P18;练习二 5、6、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学会比较大小,使学生认识 “<”>” , “=”号。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大小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学具准备:

  椅子若干张、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10组(每组四个人)、学生的全家福照片(没有的可自己画一张)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指名读一读前面学的5个数字,说说我们教室里能用数字表示的事物。

  2、动一动:听老师说数字,小朋友用小棒摆出个图形,并在草稿本上写出你用几根棒摆的?

  3、写一写:指名小朋友上黑板写数字。

  二、过渡:

  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但能说出这些数字,而且还能把它们写出来,有的小朋友还写得很好看!

  三、新授:

  (一)比多少:

  1、动一动:小朋友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动手贴一贴,把三角形纸片贴在圆形纸片上,把纸片都贴完。(教师有意给的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数量不同)

  2、说一说:小组汇报情况,说说通过动手贴纸片,你发现了什么?或在这过程中有什么想法?

  3、比一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如圆形纸片(5个)比三角形多(4个),所以5大4小,(今天我们就来比较数的大小) 板书:比大小)

  4、看图,和同桌或小组里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想想他们在说些什么呢?从图直接看出数字, 说说哪种水果多,哪种最少。 教师伺机板书

  4、认一认:同时让学生认识比较数字的三种符号。 让学生自己说说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说一说

  5、联系生活中的数学:教室里什么东西有几个,那么是哪个大? 比一比(教师可适当板书)

  6、做一做:p18 第1题 让学生先观察图,在说一说,最后再填写。

  (二)课中休息,玩游戏:

  玩抢凳子的游戏,其实其中也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凳子少,人多,所以也有比大小的知识含于其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知道。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呀?或是你有什么想法呀?

  (四)练习:

  1、课本P17 让学生自己动手填写。

  2、P19第7题 教师指导完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第8页“做一做”,练习一中第1~4题。

  课型:新授课(多媒体教师)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砖头图片,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图、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去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1、教学“同样多”。

  教师:同学们,今天想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

  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进行德育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来势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2、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教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请学生对着橡皮摆铅笔,要求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教师和学习有困难学生一起摆弄,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3、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4、操作。(“做一做”第2题)

  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教科书练习一第1~4题。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子多而红珠子少。

  三、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目标:

  1、理解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会读减法算式。

  2、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减法的含义,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很多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导人

  师兜一兜苹果,露出一个,让生猜猜有几个苹果。出示4个苹果,奖给坐的最好的小朋友,让他拿走。其他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还剩3个苹果,是怎样算的?生试说师板书:4-1=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减法。板书:减法

  二、学新知

  1、介绍“—”

  2、读算式:4减1等于3

  3、说说4、1、3分别表示什么?

  说说出示船图

  4、观察图,同桌说说图意,你想提出怎样的问题?

  三、还剩几条船怎样列式?

  四、师板书3-2=1

  说说3、2、1各表示什么?

  五、摆摆

  1、摆5只蝴蝶,划去3只,怎样列式?

  2、5个苹果,用手圈起两个,怎样列式?

  六、试试

  1、看图列式P33S,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2、游戏

  3、练习

  P33T1在老师的指导下做

  看图列式P33T2,生独立做

  4、指导写法

  5、:

  减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要想发现它,就要留心生活。

  6、作业

  七、必做题:P33T4

  1、兴趣题:回家搜集生活中的减法问题。

  2、板书

  减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上册66页《10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同学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能够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逐步培养数学考虑的能力。

  3、使同学在学习中感受到乐于助人和懂得谦让的`优秀品质,促进同学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使同学熟练的计算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师出示动物图片

  师:每一位小动物身上都有一个数字,哪两位相加能组成10的就是一对好朋友,可是现在他们找不到自身的朋友了。你愿意协助他们吗?

  生逐次协助找朋友并说出数的组成,教师逐次板演小动物的图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有关7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使学生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里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能列式计算。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 ,教科书第36页上两道例题的挂图(兔图、青蛙图),让学生每人准备0~7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有关7的加、减练习

  1.做移动卡片的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画上 ,将数字卡片 由放在方格上面随意移动位置,让学生说出加上下面方格中的每一个数的得数。

  教师把 依次换成 、 ,随意移动,让学生说出加上下面方格中每一个数的得数(移动 时,只能移到0—3的上方;移动时,只能移到0~2的上方)。

  2.让学生填写第11题的得数。

  3.做第12题。

  让学生用0—7的数字卡片,两人一组做第12题。一个学生随便举起两张数字卡片,另一个学生从较大数里减去较小数,很快说出得数。练习5次后,交换角色再练5次。

  4.做第13题。

  教师说明题意:每组有4道式题,有4个得数。要把式题和得数用线连起来。例如,7减2得5,找到5,把“7—2”和“5”用线连起来。然后,让学生在书上连线,集体订正。

  5.做第14题。

  让学生拿好铅笔,同时开始计算,教师按半分、l分、l分半、2分报时,让做完的学生举手,以便了解学生的计算速度。然后对得数,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

  课间活动。

  二、教学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1.教师挂出教科书上第47页的金色的秋天的收获图。

  提问:“图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画括号、在括号下面加写“?只”。边画边说明:“括号表示让我们把两群小兔合起来,下面加一个‘?只’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小兔。”

  提问并指名回答:

  “括号表示什么?”

  “‘?只’表示什么?”

  “谁能完整地说出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指定两、三名学生回答。

  “怎样列式计算?”填在书上。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要把4只和3只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

  2.教师挂出教科书第51页上的青蛙图。

  让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提问:“括号下面写着‘7只’表示什么?”(一共有7只青蛙)“在荷叶上的青蛙上面写着‘?只’表示什么意思?”(求在荷叶上的青蛙有几只。)

  “那么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分别指名回答。“谁能完整地说出来?”指定三、四名学生回答。

  “怎样列式计算?”填在书上。

  “为什么用减法?”(要从7只里去掉2只,求剩下几只,用减法。)

  3.做教科书第47页上“做一做”中的两题。

  第1题,先让学生看图,想一想:图里告诉了我们什么?括号下面的“?条”表示什么?指名回答。然后,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填写算式,集体订正。

  第2题,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

  “图里括号下面的‘7只’表示什么?”

  “‘?只’表示什么?”

  然后,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填写算式,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七第14题。

  2、如果还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做第52页最下面方框中的思考题。先要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说一说自己的做法、想法。

  四、课后小记: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2. 使学生能利用统计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质疑引入

  播放《生日歌》,投影显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今天是谁的生日?

  再问:你能很快地说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送了几种颜色的花?这些客人各有多少?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在学生迟疑时,设疑引入:怎样才能很快地回答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评析:课始,在乐曲声中展示以大象生日为主题的例题图,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注意把握时机,设置一连串的问题导入新课,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又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统计的心理需求。]

  二、 积极参与,经历过程

  1. 整理动物的只数,认识象形统计图。

  提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很快说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各有多少呢?

  再问:用什么办法能很快知道?(可以把大象家来的客人排排队)

  讨论:我们怎样帮大象把家里的客人排队呢?

  学生交流讨论情况,师生共同归纳:分类排队,有几种动物就排几排;可以竖着排,也可以横着排。

  拿出几种动物的头像,谈话:请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看着例题图说动物的名称,另一个小朋友在黑板上把小动物排一排。指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排,一个竖着排,另一个横着排。

  提醒:一人报动物名称,另一个人在黑板上贴,报一只,贴一只。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分类整理的情况。

  提问:现在你能很快数出每种动物各有几只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见教材第76页)分别填上三种动物的只数,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如:哪种动物的只数最多,哪种动物的只数最少等。

  小结:把几种动物先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得出结果,这样的过程就是统计。(板书: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

  2. 整理花的朵数,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提问:大象过生日,客人们送来了许多美丽的鲜花。怎样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来整理客人们送来的鲜花呢?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几种鲜花图片,仔细观察例题图,把花分颜色贴在课本第77页的虚线框内,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部分学生完成的图和表,相互交流整理的过程。

  提问: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并回答哪些问题?

  讨论:刚才我们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了动物的只数、花的朵数,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评析:以为什么不能很快说出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各有多少的问题为切入点,设置矛盾,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逐步体验、领悟统计的过程。特别是在分类排列动物时,对着图有序地报一只,贴一只,慢镜头式地处理,清晰地演示了怎样分、怎样排,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根据统计图或统计表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有利于学生体会统计的作用。]

  三、 巩固练习,加深体验

  1. 完成想想做做。

  谈话:小朋友们为大象统计了客人和送的鲜花的情况,为了感谢大家,大象准备买5种水果招待大家。在这5种水果中,你最喜欢吃哪种水果?请大家分小组统计一下人数。(出示统计表)

  先按小组统计,再把各小组的统计结果汇总,填在统计表里。

  提问:我们班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少?

  再问:你还能想到什么问题?

  2. 实践活动。

  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提问:如果要统计学具盒中的物体,可以怎样分一分?(按颜色或按形状分)

  组织学生按形状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并填写相应的统计表(略)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评析:想想做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挥了同伴之间的影响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整理统计学具盒中四种物体的个数,既巩固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统计方法,又渗透了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体验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四、 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提问: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办法整理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这些客人各有多少的?

  谈话: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可以分类统计数据,你还想统计什么?课后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完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在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并熟练掌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能重复使用的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小棒、给学生的小礼品等 。学生每人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复习旧知导入法、开门见山,直接引入法等。

  复习旧知法导入

  1、口算大比拼: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卡片出示)

  2、填一填。(课件出示)

  (1)1个十和5个一是()。

  (2)1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17 = 10 + ( ) 13 = ( ) + 10 12 = 10 + ( )

  订正第(3)小题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初步感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一图四式虽然学过,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知识,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在这里仍采用老师引导。)

  师:(出示卡片13)这是多少?

  师:请你迅速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是13根。

  师:看着你自己摆的小棒图,说一说可以列出什么算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10+3。

  师:等于多少?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板书:13-3= 13-10=X k B 1 . c o m

  师:怎样算?

  二、探求新知

  1.教师:看来孩子们对前面的知识学得不错。下面这道题有点难度,你们敢不敢来挑战?

  教师板书:13+2。

  这个算式怎么算呢?请同学们先拿出13根小棒摆在桌子上,再拿出2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那合起来是多少根呢?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先思考,然后和同桌互相说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教学中让学生同桌间互相说一下的做法比较容易开展,而且时间效益高。

  抽学生上讲台交流算法,学生可能有以下算法

  学生曱:13+2=15,因为13再往后数两个数,就是15。

  教师:对,我们在计算加法时,可以用这种接着往下数的方法来计算。

  学生乙:我是用摆小棒来得到答案的,左边先摆13根,右边再摆2根,合起来就是15根小棒。

  教师:下面的同学有没有问题想问?

  若学生不能提问,则教师问:你怎么知道合起来就是15根小棒的?

  引导学生说出:我把两部分小棒合起来就是1捆零5根小棒,也就是15根小棒。X k B 1 . c o m

  【设计意图】让学生“问问题”,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这也是新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的要求。

  教师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并在算式下面板书:加数、加数、和,板书后教读2遍。

  教学“试一试”。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练习。

  学生操作后,写出答案。教师巡视辅导明了学情。

  订正:师问,得数是多少?哪些是接着数,数出答案的请举手?哪些是零头和零头相加算出答案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举手是一个动作语言,无声中让老师明了学生思考的方法。

  师问:“我们可以不摆小棒算出得数吗?怎样算呢?”

  学生总结。

  师总结:个位相加,十位上写1.

  2、探索不退位的减法的算法。

  师用课件出示小棒图。“谁来说一说图的意思?并列出算式?”

  学生说出图的意思,并列出算式。师适时板书:15-2=

  师:这种算式的计算方法我们还不知道。但我们可以摆小棒看看,就知道怎么算了。大家动手摆一摆吧。

  师巡视辅导明了学情。

  指名说一说得数是多少?你是怎么摆的?怎么算的得数?(学生的计算方法可以多样。)

  教师着重让学生理解:“把15分成10和5,用5减去2,再加上10就可以了。”

  教学“试一试”。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生做完后师生评议,并总结计算方法。

  师:“像这样的式子,怎样计算最快?”

  引导学生说出“个位相减,得数的十位写1。”

  师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名称,板书后教读2遍。

  15   -   2   =   13

  被减数 减号  减数  差

  3、教学例题3.

  教师出示例题3主题图,并提问:谁能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学生根据图意写出算式,然后说说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同桌交流算法后,师指导全班学生交流。

  4、教学例题4.

  教师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后,问:谁来说一说图的.意思并列出算式?

  学生说出图的意思后并列出算式:13-2+3

  师:同桌说一说这道题里的数字是什么意思?这道题应该怎样算?

  学生同桌讨论后,师总结算法。

  师:这是一道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题目,我们把这种题目叫“加减混合运算”,这样的题目也是从左往右算。

  教学例题4下面的“试一试”。学生独立计算后,说说先算那边的。

  三、达标反馈

  完成课本第63页“课堂活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哪些同学表现很棒?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指着课题: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同学的学习过程在脑海里重放,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第二册29页例题(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的结构特征。并会依据数量关系解决这类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会比较数量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会与人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会解决求相差多少的应用题,初步了解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的找出数量关系,并能理解为什么求差要用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图书馆的故事很多。大家不仅能够借书,他们还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坐在那里认真的看。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学校今年也为大家开设了一个阅览室。就在原来的三(2)班。来到阅览室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不能乱说话。

  师:为什么?(不然会打扰别人)

  表扬:看来你很懂礼貌!

  过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阅览室看一看。(呈现主题图)

  二、探索获取新知

  1.请大家静静的比较一下这里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比较出来请举手。 (学生各个认真点数)

  估计:有个别同学很快就能比较出来,但有个别学生很慢。)

  对策:采访比得快的同学,你为什么比得这么快,是怎么比的?

  估计:就是分别去数。 对策:那男生和女生分别有多少人?大家数一数,是不是女:9人?男:7人? (确定男女生的人数)

  2.师:谁有更好的办法让我们大家一下就能看出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估计:让大家排队等。或说不出来。

  对策:如果想出办法就让他们去试试,如果没有想出来就让他们拿出不同的图片分别代表男生和女生。

  生:动手操作摆图片。

  师:巡视,找到懂得一一对应摆的小朋友问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上下对着摆?

  问:这时请你看着这幅图能一下看出谁多谁少吗?

  生:能/不能 师:看看你的邻居摆的,再看看你自己的,说一说谁摆的比较好?为什么?

  生:他对的齐,队长的人就多。等 师:请你把自己的图修整一下。 (学生开始行动)

  3.师:到底女生比男生多多少?请看图说一说。 (生借助手中的插图,边看边分析,之后与小组同学说)

  生:汇报。多2人。

  对策:你能在图上指指多出来的是哪两个人吗?

  生:边指边说。之后把多出的.两人指给周围人看。

  师:哪部分人是男生和女生同样多的部分呢? (生进一步分析图,回答)

  4.师:叙述我们知道女生有(9)人,男生有(7)人,可以问什么?

  估计:一共有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少几人?/女生比男生多几人?

  对策:求和问题直接口答。求相差多少,让小组讨论。 (师引导学生借助图来思考、来说)

  汇报:一定要让生说清楚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估计:把同样多的部分去掉,剩下的就是多出的部分。当然也就是比女生少的。 小组互相说说,怎样想的。

  5.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独立完成,互相交流)

  2.课后题:其中二题要让学生理解什么叫“相差” 3.让学生试编这样的题。

  四、课堂小结

  对于这节课学的知识你还有不懂得问题吗?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1教学目标评论

  1.知识与技能:有规律地整理加法算式,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加法算式的过程,回顾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中发现数学算式的排列规律,初步渗透数学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规律美,在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

  2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点:有规律的整理加法算式,熟练地计算20以内加法。

  教学难点:在观察比较中找到加法算式排列规律,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目标评论

  1.知识与技能:有规律地整理加法算式,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加法算式的过程,回顾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中发现数学算式的排列规律,初步渗透数学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规律美,在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

  3.1.2教学重点评论

  有规律的整理加法算式,熟练地计算20以内加法。

  3.1.3学时难点评论

  在观察比较中找到加法算式排列规律,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直入主题评论

  1.师: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每天走过哪些路?走这三种路有什么感觉?(课件出示:上楼梯、下楼梯,平路)

  生随意回答。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总会遇到快乐与困难,你们能正确面对吗?今天我们就来复习20以内的加法,就像我们走这三种路一样,你们有信心吗?

  2.揭示主题:其实,20以内的加法排列有很多规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搭建起这部分知识之间的桥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为整理复习下面的知识铺路搭石。)

  活动2【讲授】师生合作,自主构建评论

  活动一:先复习和是6的'算式。

  师:谁能按照一定的规律说出和是6的算式?生不能完整说出,教师这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后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可能出现各种算式遗漏的情况。

  (2)0+6=6 1+5=6 2+4=6 3+3=6 4+2=6 5+1=6 6+0=6

  (3)6+0=6 5+1=6 4+2=6 3+3=6 2+4=6 1+5=6 0+6=6引导同学们发现,第一个加数逐渐增加,第二个加数随之逐渐减少,和不变。第一个加数逐渐减少,第二个加数随之增加,和也不变。初步感知加数、加数与和之间的变化规律。然后用课件把6的算式填在如书上106页的表中。

  师:这些算式填在表中后,仔细观察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体?

  生很快说出像楼梯。

  课件展示上面的两种情况,就好像我们上楼下楼这两种情况一样。通过课件演示,感知规律。(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我设计先复习和是6算式开始,通过说--议--填,形象地发现算式的变化规律,就像我们走楼梯一样,能完整的说出和是6的算式。)

  活动二:先小组合作完成和是8,和是10的算式。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和是6的算式,下面我们猜想和是8,和是10的算式有这样的排列规律吗?

  小组合作后,师组织汇报。发现与和是6的算式规律一样,验证了猜想。

  (设计意图:有了得数是6的算式的学习经验,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得数是8,10的算式。这样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给予学生发现创造的机会,感知数的变化规律,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活动三:独立填表完成和是11至20的算式。

  (1)学生猜想和是11至20的算式有这样的规律吗?

  (2)选任意一组算式汇报,进行验证。组间相互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探究讨论、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这一过程,组间相互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巩固2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感知数的变化规律,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活动四:横、竖看,发现规律。

  (1)指名三至五名同学自由选择横着读几排算式,发现加数、加数,和又是怎样变化的呢?(2)指名三至五名同学竖着读几排算式,发现规律师:读这几排算式排列时就像我们“走平路”一样,通过“走平路”练习,发现了什么规律?根据学生汇报后发现的问题,教师引导同学之间相互补充,逐渐完整,使学生知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逐渐增加或减少,和也随之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规律。逐渐培养学生的数感。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走平路”活动,将复杂的数学复习课变得生动有趣,不仅激起同学们探究的欲望,还有利于同学们发现规律,感知学习方法。)

  活动3【练习】巩固练习,应用规律评论

  1.写出四个和是17的算式。

  ———————————— ————————————

  2.把3、4、5、6、7、8、9、10、11、12填入方框里,每数只用一次。

  □+□=□+□=□+□=□+□=□+□=15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发现加法算式的排列规律,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

  活动4【练习】畅谈收获,总结升华评论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这节课我们发现加法算式之间规律,下节课利用这种方法继续整理减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梳理20以内加法的规律,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又提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使这节课的知识融入整体的知识结构中。)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用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课前准备:

  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口算。(口算卡片出示)

  10-5 6+4 8-5 3+2

  6-3 5+0 9-5 6-6

  6+3 9-3 6+4 2+6

  7+3 9-7 8-2 1+7

  8+2 10-4 4+6 2+8

  10-6 10-3 3+7 9+1

  5+5 10-2 4+5 6-0

  2、算式接龙。(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题)

  甲:4+2=6;乙:6+1=7;甲:7+2=9;乙:9+1=10。

  或者甲:10-2=8;乙:8-3=5;甲:5-1=4;乙:4-4=0。

  3、学生汇报,说说你们组的题目和想法。

  邀请两个学生到讲台前表演。

  讲述: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正好是第二题开拓的这个数,第三体开拓的数正好是第二题的结果……像这样的几道有联系的算式写出来像什么?我们把这个游戏叫做“算式接龙”。

  二、探究交流

  1、教学例1。

  贴出例1主题图。

  讲述: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郊外的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应该帮奶奶做一些家务活。于是,她找来一辆手推车,把奶奶摘下的南瓜云回家。第一次运来4个,第二次有运来2个,还剩下一个最大的没有运,奶奶一共摘下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2=6,6+1=7,奶奶一共摘下7个南瓜。)

  提问:其他组有不同的'方法吗?(4+2+1=7)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

  你能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吗?(连加法)

  讲述: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的“+”,就叫它连加。(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讲述:这时,弟弟在大声喊:“姐姐,快来看,奶奶家还种了一些丝瓜。”出示例2主题图。

  提问:你们能看着这幅图编个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几根?

  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小结:8-3-1=4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

  3、师生共同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的内容?在计算的时候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幻灯机前演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表述图意,再填写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可以是9-2-4=3,也可以是9-2-3=4。

  4、“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4+2+1读作:4加2再加1,表示把4、2、1这三个数合起来。

  8-3-1读作:8减3再减1,表示从8里面去掉3,再去掉1。

  教学反思:

  加强观察指导。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记下演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数量变化情况,进一步和算式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运算,为掌握计算顺序打好基础。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并且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要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练习课

  完成第13页的第4题-第8题

  教学要求:

  1、要求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优良品质。

  3、通过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同时渗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一套 口算卡片多张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

  1、听算 (视算)

  13-9 17-9 12-9 15-9

  18-9 14-9

  (全班齐听)

  1)、集体订正

  2)、评讲:谁能说一说:18-9=?你是怎么想的?

  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摆一摆,并与你的同桌说一说(边摆边说)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算法,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再把18-9等于几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2、看图写算式 (课件出示)

  ◎◎◎◎ ◎◎◎

  ◎◎◎◎◎ ◎◎◎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板书:9+6=15

  6+9=15

  15-6=9

  15-9=6

  3、算一算

  第14页的第5题

  要求:先同组的同学互相的说一说,然后再列出算式

  最后集体订正,对于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4、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口答

  教师拿出准备的数学抽拉卡片或数字转盘,教师随意抽拉或转动,让学生口答出得数

  二、出示课件(第14页的第6题和第8题)

  要求:1)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

  2)再指名说图意

  3)再列式计算,并与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学生完成书中第7题

  回家写一个十几减九的算式,给妈妈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能说出几种方法就说几种,比一比,看谁说的方法又多又好。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同学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同学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同学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同学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

  教学过程:

  a)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同学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同学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身手,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溢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协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同学的,你们有信心吗?

  b) 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研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同学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同学在相互启迪中自俺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身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同学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01-20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05-27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08-14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02-06

(精选)一年级上册数学《10》教案05-3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3

(优秀)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05-30

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荐)05-30

【精】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案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