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6 09:08:32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联系已有基础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一,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知道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几分之几,能比较简单的分数大小。

  2、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和交流,并从中抽象出几分之几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等四位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几及其大小。

  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1/4怎样读?分母、分子各是几?

  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二、认识四分之几

  1、认识1/4

  请大家用一张正方形纸先折成同样大的4份,再把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交流:教师选择其中涂1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学生分别说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认识3/4

  教师选择其中涂3份的展示,可以有不同折法。

  思考: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你认为表示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有3个1/4,是3/4

  3、出示“试一试”让同桌学生按两行分别互相说一说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独立填写分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三、比较分数大小

  1.学会比较大小。出示例4。

  让学生用准备的两张同样大的纸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3/8,另一张涂出它的'5/8,再比一比两个分数的大小,然后把你怎样比的理由说给同桌听一听。

  交流:3/8和5/8的大小怎样,你是怎样比的?

  追问:分母都是8,你能很快看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吗?指出:从图上看,把同样大的图形平均分成8份,3份就比5份小,也就是3个1/8要比5个1/8小,所以3/8小于5/8。分母都相同,分子小分数就小,分子大,分数就大。

  四、实践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先涂色,再比较大小。观察着三组数,你觉得怎样比就能很快知道谁大谁小?

  2、做“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阅读第5题,想想知道了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交流:各吃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想的?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

  <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大。

  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几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又一个知识点,是继学生学习了几分之一和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后的一节课,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而几分之几是对几分之一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几分之几不仅是学生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简单的分数计算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把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认识分数结合起来,以便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教材结合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分别安排了分数的大小比较,只出现通过操作或直接观察图形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不总结分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其意图就在于通过直观比较,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是能接受的,对加深分数的认识是有效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7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

  2.理解、概括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

  3.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先估算后计算的良好习惯。

  4.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探索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前面的课程当中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次进位乘法,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既然有一次进位,那么有没有两次进位、三次进位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1.展示情境图(课本第17页例7)

  (1)根据这幅图片,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获取相关信息。

  (2)要求野鸭有多少只,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8×4”

  (3)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前面学过的列竖式来计算一下这个题目,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计算。)

  (4)争当小老师,指名让学生讲解48×4的详细计算步骤,注意让学生说清楚十位、百位上分别是几?是怎样得到的?

  2.总结。

  教师:通过以上几个题目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在用竖式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

  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3.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二)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教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完全靠自己主动探索就找到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敢不敢继续挑战,探索出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1.教学试一试。

  2 7 2

  × 4

  (1)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2)争当小老师,指名让学生讲解积的百位、千位上各是几?分别是怎样得到的?

  3.总结。

  教师:通过例7各试一试两道题目的计算,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在用竖式计算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流,然后汇报,教师帮助总结。(课件展示):

  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3.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百位上的数,积满几千向千位进几;

  4.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选择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说明计算步骤。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你获取到哪些信息?然后列式解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你获取到哪些信息?

  (2)你打算如何比较?(让学生先和同桌交流一下比较方法,然后全班交流,让学生明白选择估算方法来比较更为简单。)

  5.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认真读题,然后说一说解决第1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解决第2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四、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48×8=192(只)

  4 8

  × 3 4

  1 9 2

  答:野鸭有192只。

  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三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计算前一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数。

  教学反思:

  1.老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迁移,获得了解决新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了优化,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2 4 8

  80÷2 =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

  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2小时=()分60秒=()分60分=()小时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教学生学会看年历,并且指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问题:一年有几个月?

  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别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

  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是星期几。

  3、认识平年和闰年。

  问: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吗?(出示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

  使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3页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教师讲解: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55天6小时。用公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闰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闰年。

  强调: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公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51840190219441955

  21001976198719942400

  4、学会记大月与小月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

  2.会用平方米来表示较大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单位:平方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的量感。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准备:1平方米的纸板;米尺;若干根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平方厘米度量图形的面积大小,谁能举例说明1平方厘米的大小。

  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

  师:猜猜看,我们的黑板面积大约有多大?

  生:……

  师:测量较大的面积,我们一般用平方米,这个纸板的大小就是1平方米。(出示1平方米的纸板)师生共同用米尺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师:我们把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就叫1平方米。

  师:今天我们学习面积单位:平方米

  板题:平方米

  二、探究新知

  (1)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

  师: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呢?

  ①四个学生用1米长的绳子或米尺围成一个正方形,观察大小。

  ②游戏:1米大约走几步。听口令,绕正方形走一圈,体验大小。

  ③在1平方米的纸板上站满学生,确立感性认识。

  ④猜一猜1平方米能放多少本数学书,再次认识(看媒体)

  (2)实际运用

  师:我们知道了1平方米的'大小,那么,黑板面积大约是多少?教室的面积有多大?

  下面我们将分五个小组进行,希望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测量任务。

  ①测量黑板面的面积的大小。

  ②四张课桌面的大小。

  ③教室一面墙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④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⑤教室外的走廊面积大约是多少。

  交流汇报:

  ①它们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②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测出它的面积大小的?

  ③你会用什么方法测量出学校操场的面积?

  生:……

  师:我们用各种方法测出了这些物体的大约面积,其实我们已经学会了面积的计算,只要我们知道长和宽,就能算出面积的大小。

  三、巩固运用

  1.P54几平方米?

  要求:独立完成。

  2.在格子图中画面积是12平方米的长方形,你能画出几种不同形状的长方形?

  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0________;小丁丁家客厅有24________;

  你大拇指的指甲大约有1________;一块橡皮的面积约6________;

  4个同学手拉手围成的面积约1________;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是400________;

  1米=________分米1分米=________厘米

  1平方米=________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________平方厘米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五、板书:

  平方米

  (一)检测练习

  1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4米,面积是()

  3一个长方形的长为5米,宽为3米,面积是()

  4一个长方形的长为9米,宽为6米,分割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5星海小学一个长方形走廊,长50米,宽4米,走廊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一个长方形面积是60平方米,如果它的边长都是整米数,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米?(填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引发探究动机。

  谈话:小朋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里两组物体的排列规律。如果你在进一步观察,是不是会发现更有价值的规律呢?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

  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3、实现迁移,正确口算几千几百加几千几百、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加法。

  (二)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卡片。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

  (1)准备题:35+20 73十10 61+30+8 55+4 83+6 23+50+7

  61+30十8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的连加算式,那么23+50+7呢?

  (2)口答:420里有()个十360里有()个十

  4200里有()个百3600里有()个百

  2、发散思维。

  (1)例1口算42+36

  讨论:这是一道几位数加几位数的口算题?

  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口算?

  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出现下列口算方法:

  每一种都请学生说说理由或想法。表扬有如此多种的想法,思维

  灵活,然后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捷?

  学生会说③和④——因为计算步数少。

  教师告诉学生③和④实属同一种计算方法,只是书写不同而已。(2)练一练:课本第100页“练一练”1。

  (3)四人小组人人说说计算方法:

  54+22 37+62 17+81 24+74

  21+76 45+34 53+46 15+82

  (4)试一试:420+3604200+3600

  你打算怎样算?

  利用转化:42个十+36个十=78个十=780

  42个百+36个百=78个百=7800

  (5)看课本第100页理解一遍。

  (6)今天你学习了什么?你用了什么方法?

  3、巩固练习。

  (2)把算式和答案用线连接起来。

  32十46 870 43+51 69

  18+71 78 27+42 8500

  250+620 89 7200+1300 94

  (3)你能较快地口答吗?(卡片形式)

  34+34 270十520 360十300

  25+72 2500+4000 6300+2200

  (4)课堂作业:课本第101页“练一练”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26页复习1-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能正确快速口算,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能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梳理本单元学过的内容。

  提出复习的必要性。

  二、练习指导

  1、第1题。

  同桌相互口算练习。指名随机口算得数,并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小结:口算要注意口算的方法,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口算的能力和速度。

  2、第2题。

  先让学生进行口算,比一比谁做得又以又快。

  3、第3题。

  男、女生进行笔算比赛(2、3两组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完成的一组题中的`算法,进行交流。

  小结提问:

  (1)乘数的末尾有1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 )个0。

  (2)乘数的中间有1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1个0吗?

  (3)乘数的末尾和中间都没有0,积里面也一定没有0吗?

  4、第4题

  (1)独立进行估算。

  (2)组织交流估算方法。

  (3)分组进行竖式计算。

  (4)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第5题。

  (1)学生独立审题。让学生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2)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除法做。

  (3)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6、第6题。

  (1)学生读题审题。让学生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2)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来做。

  (3)两个月一共收获多少个?

  7、第7题。

  (1)学生独立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你打算如何估算?

  (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

  今天你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对竖式计算的每一步,都看看有没有进位,进的是几,把进上来的数记在竖式相应位置的横线上。算前一位的积时,要想想有没有漏加后面进上来的数,算完以后,再查一遍。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渗透笔算、估算、口算,让学生不但掌握了计算技能,并能利用计算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学反思:

  1吨有多重(1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掌握“1吨=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用具:各种秤、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天小明遇到难题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约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帮帮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6000米=()千米1千米=()米+400米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7—10题。

  2、完成“练习六”第1—3、5、9、11题。

  3、完成“练习五”第6及练习六“第6、7、12题。

  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调查进一步加深长度单位的理解及应用

 三、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第11课时被除数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是0的都都是等于0” 。

  2、学生经历探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以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学例8(出示情境图)观察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回答: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子去摘桃子。

  2、出示问题,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怎么列算式?

  指名回答,板书:6÷3 = 2(个)

  提问:平均每只猴能摘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算式?

  指名回答,板书:0÷3 =

  谈话:同学们,三只猴子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几个桃呢?(一个都摘下到)

  引导:那么0÷3就等于多少呢?(0)(板书:0)

  提问:如果是4只猴子摘桃子呢?9只呢?它们的得数都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

  0 ÷4 = 0 0 ÷9 = 0

  引导学生说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9(出示图),提问:要求“一共需要多少个火炬”怎样列算式?(306 ÷3)

  2、谈话:306÷3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提问:3 0 6 ÷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样估算的?

  (1)估计3 0 6 ÷3的商比1 0 0大些。

  (2)3 0 0 ÷3 = 1 0 0 6 ÷3 = 2 1 0 0 + 2 = 1 0 2

  3、谁来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述:这样写比较简便。

  边写竖式边做如下交代:百位上的数正好除完,十位上的0除以3直接商0,再除各位上的数。

  提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4、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让学生是计算过程。

  小结:从被除数的高位依次除以除数,遇到0除以除数直接商0,除得的商写到被除数的上面。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要求用乘法验算。

  集体订正,交流错误原因。

  小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这个0一定要商在对应被除数的上面。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回忆图形名称。同桌交流,讨论计算边长的.方法。

  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观察,说出图意。

  要求6 0 5米布最多能做多少套,就是求6 0 5米里面最多有多少个3米,余下的米数不够做一套。

  独立列式解答,教师评价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被除数上有0的除法

  306÷3=102(个)

  在计算三位数(某一位上有0)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前一位上能整除,后一位是0的,就直接在后一位上商0。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也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并不陌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起来比较轻松。在教学中,鼓励同学独立思考,体验探究的真正乐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

  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

  3.简单的时间计算: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对“时间”这个可以计量的量,掌握单位并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进行测量,是认识时间概念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认识了时间单位“秒”之后,安排对分与秒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时间单位的系统;在认识单位后,安排对其计量工具的认识,包括钟面、电子表和秒表,了解其使用方法,以便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概念那样直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深入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学校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时间的经验,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首先,让学生感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观,帮助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建立清晰、准确的感知。

  其次,设计了“1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前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

  最后,注重体现估计的方法。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

  教材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计算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关于时间的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突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梳理与引导以突破这一难点。

  教材在例题中安排了求经过时间的问题,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同时,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针对例2提出的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教材中给出了“数格子”和“计算”两种方法,不要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

  (一)秒的认识

  1.主题图

  (1)主题图由四幅情意图组成,呈现了春节联欢晚会、马路上设有计时器的红绿灯、操场上1分钟跳绳及50米跑步测试的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建立时间观念提供素材。

  (2)这4个场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例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夕人们都会一起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马路上的红绿灯蕴含着交通安全的教育;跳绳和跑步活动蕴含了锻炼身体意识和习惯的教育。

  2.秒的认识和“1分=60秒”

  (1)在主题图的教学之后,教材直接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同时,认识钟面上的秒针,进一步理解钟介绍钟面上刻度的含义。

  (2)以直观的方式呈现3幅连续的钟面,帮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关系,即1分=60秒。至此,应使学生对所学的时间单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3)介绍常用的其他可以计量秒的工具,电子表和秒表,明确各自用途。

  (4)通过动作、声音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究竟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二)简单的时间计算

  1.例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1)看课件

  2.例2(解决问题)

  (1)呈现“数格子”“计算”等多种解题策略,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这儿还只是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师在补充练习时也不要出跨“时”的题目,如6时40分至7时20分是多少分。

  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多种方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秒有多少?30秒有多长?1分能干什么?……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及1分的正确的时间观念。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关时间计算的教学无疑成为了一个教学难点。因此,教学时,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如右图),将抽象的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数轴上的点建立联系;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例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像口算、朗读课文、画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由于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适宜在课内组织活动,可以在课内估计,课外实践验证。比如,人骑自行车1分约行进200米,脉搏1分约跳动75下等例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也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4.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无论是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还是经过时间的计算都相对比较简单。例如,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只局限于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学生能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再如,经过时间的计算,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12时的,如上午9时至下午1时的时间;而且不强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允许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经过时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第4单元 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质量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第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比较分数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质量,能说明相应分数的含义,深化对简单分数的认识;体会发现简单规律的思维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千克、克和分数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复习千克和克

  1、回顾千克和克

  你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重大约是1千克吗?1克呢?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2、估计体验。

  你知道下面物体的重大约是多少吗?自己估一估、说一说。

  (1)1个鸡蛋 (2)30个鸡蛋

  (3)小朋友装了书的书包 (4)1个乒乓球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校正。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是怎么想的?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呈现第20题,让学生填空,并交流结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5、做期末复习第22题。

  口答。

  (1)5/9里有5个( )/( );

  (2)7/10里有( )个1/(  );

  (3)4个1/5是( )/( ).

  6、做期末复习第23题。

  出示题里的表格。

  引导: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每次折的结果,能发现什么?同桌讨论一下。

  7、比较分数大小。

  (1)在○里填写“>”或“<”。

  1/4○1/5   1/9○1/3

  6/7○4/7   3/8○5/8

  (2)下面分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5   1/6    1/6

  8、口答期末复习第24题。

  提问:上衣的布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19. (1)千克 (2)千克 (3)克 (4)千克

  20. 3000 9 8000 2

  21. 20+20+50=90(克) 90÷2=45(克)

  23.

  对折的次数 1 2 3 4 5 6

  平均分成的份数 2 4 8 16 32 64

  发现对折的次数越多,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各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越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1、同学们做习题,小华做了75道,小明做了85道,小青比小华和小明的总数少30道,小青做了多少道?

  2、学校有14棵杨树,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柳树比松树多4棵,有多少棵柳树?

  3、三年级(1)班有46人,其中21人是女生,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4、公园有7只大猴,小猴的只数比大猴多9只,公园一共养了多少只猴?

  5、甲有140元,甲的钱数是乙的2倍,甲乙共有多少元?

  6、一列火车早上5时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驶120千米,下午3时到达乙地,但实际到达时间是下午5时整,晚点2小时、问火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7、一辆汽车早上8点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下午4时到达乙地、但实际晚点2小时到达,这辆汽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8、小宁、小红、小佳去买铅笔,小宁买了7枝,小红买了5枝,小佳没有买、回家后,三个人平均分铅笔,小佳拿出8角钱,小佳应给宁多少钱?给小红多少钱?

  9、三个好朋友去买饮料,小亮买了5瓶,小华买了4瓶,阳阳没有买、到家后,三个人平均喝完饮料,阳阳拿出6元钱,他应给小亮4元钱,给小华2元钱、

  10、用一个杯子向空瓶里倒牛奶,如果倒进去2杯牛奶,连瓶共重450克;如果倒进去5杯牛奶,连瓶共重750克、一杯牛奶和一个空瓶各重多少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2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2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5

【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0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12-18

【精】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8

【推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1-08